ARCS理论高中物理论文

2022-04-27

ARCS理论高中物理论文 篇1:

ARCS学习动机模型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摘 要: ARCS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它强调的是学习动机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依据ARCS学习动机理论展开高中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ARCS理论 高中物理 学习动机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科勒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国外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有效性已被证明,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应用于物理教学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它将对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ARCS理论模型——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是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通过ARCS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探索的开始,只有学生感觉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更用心地关注和研究。创设有趣、新奇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压强教学时,我用一只玻璃水杯,然后装满水,用一张厚纸板盖在杯口上,迅速把杯子翻转过来,杯口朝下,此时罩在杯口上的纸板并没有掉下来,同学们看后,很纳闷(正常情况下,纸板应该掉下来,这次怎么会不掉呢?什么原因?)。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实验所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讲内容——压强。本节课中,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和很认真,最后终于找出了纸版不掉的原因,也就明白了压强的真实含义。

(2)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强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明显自感知识不足以解决时,才会产生探求欲望,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疑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拔高问题难度,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也可以引领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自我生成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在讲波的传递相关内容时,讲完波是通过介质传递的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关注讲桌上的玻璃罩(该玻璃罩内部已经抽成真空),让大家来试听玻璃罩中响铃的声音,结果学生发现,还是能隐约听到响铃的声音,为什么?难道声音不需要介质也能传递?难道刚才的结论不正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2.ARCS理论模型——关联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注意发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独立建构物理概念、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念,从而开展有意义的物理学习。如,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合力与力的分解的物理事件;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引入测力计秤物体重量,讲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这些措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ARCS理论模型——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只有自信的人才会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保持对成功追求的渴望。如按学生的个人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分配学习研究任务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可以成功,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和标准,让学生自主向目标努力,并能最终成功。其次,设置多元的成就标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或教师提供一些比基础稍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后,又能准确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能力“非凡”。最后,教师应该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你们的学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你们不但有能力而且很努力,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的自信心大增,会更努力地探求新的物理知识。

4.ARCS理论模型——满足感

有效的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满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体验到成就感。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应用新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或真实的实践过程,理解、掌握、运用新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相同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自由、公平的学习氛围,明确自我认知,找到不足,努力进取,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总之,ACRS理论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应从注意、关联、自信和满足四方面入手,打造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强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林太国

ARCS理论高中物理论文 篇2: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案例分析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对于课堂的质性分析已经较为成熟,但还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动机层面的研究.本文基于ARCS动机模型,对一节优质课堂的录像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优质课堂中教师较为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但是仍有目标设计、与学生相关性等方面的缺乏.建议教师备课过程中注意从动机层面设计课程,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录像课分析;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ARCS动机模型

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特色“金课”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孔红艳(1974-),女,陕西宝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和理论物理;

柴海鑫(1998-),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1 研究背景

在中学课程中,物理课程往往被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物理学理论自身的特点难以把握;另一方面,课程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自信心.通过研究以往的课堂案例发现,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对课程的定性分析层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层面的分析较多.本文基于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将模型的每个角度拆分为多个小的分支,对一节优质课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力图深入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及参与性,增强物理课堂的有效性,为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2 理论模型及应用

2.1 理论模型

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凯勒教授提出的一个动机激发模型,它由四个部分组成:注意(Attention),是第一个条件,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指学习者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动机关注的是获得并保持关注,获得注意力较为容易,但是最大的挑战是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相关(Relevance),即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聯系,满足学生自身需要,对未来的自身发展产生价值;自信(Confidence),即学习者对学习目标产生成功的信念,可以影响学生的坚持和成就;满意(Satisfaction),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比较满意,符合预期的期望并产生积极的效果.分别取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得到ARCS动机模型[1-2]REF_Ref8694\r\h.

此模型的主要应用为激发学生物理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挖掘课题与学生学习知识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以此循环往复,最终引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学习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动机模型的最终目标不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是过程手段,最终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并促进学习迁移.

2.2 动机策略

ARCS动机模型从四个维度出发,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本文从动机模型的四个维度出发,在每一维度下设计相应的动机策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1 注意维度

第一,唤醒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3]REF_Ref30824\r\h.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凝聚思维,引发辩论.

第二,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课堂上富有感情地讲课,或者引入物理学史,讲物理学家的故事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见解影响学生,令课堂更有趣味,学生上课感到振奋.教师是“教书者”而不是“教学机”[4]REF_Ref32267\r\h.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思想、看法、见解去影响学生.

第三,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情境,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下手,找到与教学知识的结合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运用问题导入.设计问题向学生提问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处于较好的思维状态,处于一种求知的状态.

第五,在表达方式上,教师上课表述要清楚,吐字清晰,快慢适中,并在讲课过程中抑扬顿挫,可以偶尔提高音量,加入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第六,在板书设计上,精彩的板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不同的彩色粉笔也能够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刺激并加强学生的记忆.此外,字的大小变化、形体变化等都会给学生一种特殊的印象,板书设计也体现在PPT的变化上,播放动画、视频等,以及PPT上文字的醒目变化,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2 相关维度

第一,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教师授课过程中将新的课程与学生之前学过的课程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建立联系,加强知识的相关性.

第二,将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熟悉感,从而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

第三,告知学生学习的近期和远期意义.教师在上课中可以提及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当前来说,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获得较好的名次,远期来看,学会本节内容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或者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实现理想.

第四,类比新旧知识.在新课教学中,将某个知识点与之前的课程进行类比,比较二者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巩固学生对于新课的印象.

2.2.3 自信维度

第一,进阶教学.从易到难,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习题,对优生布置相对较难的题目,后进生布置简单的基础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要从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第二,引导归因.尽量让学生将不会做题归因于努力,告诉学生努力就可以取得进步,之所以不会做题、听不懂课程是因为还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但要适可而止,当学生已经十分努力,则需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策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第三,明确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新知识也允许学生设定个人的学习目标.

第四,联系生活.融入生活元素,联系生活实际,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有信心上好这堂课.

第五,积极探讨.组织课堂讨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尤其对于学困生,鼓励他们讨论,敢于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第六,及时鼓励.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鼓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一些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2.4 满意维度

第一,教师及时回复.研究发现交互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生满意度积极的相关,若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回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而教学者的及时回复能显著影响学习者的满意度[5]REF_Ref37\r\h.

第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第三,顺应学生思维.落实学生本位的思想,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接受水平,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加以教学,从而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第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五,积极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探讨,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会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

第六,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小组合作讨论或者推算得出结果,可以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2.3 教学策略編码

对四个维度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编码,见表1.

3 课堂教学情况记录

本研究选取的录像课案例为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许景敏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录像“牛顿第三定律”,课程一共43分钟.

3.1 课堂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课堂观察法[6]REF_Ref14850\r\h.观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师必须能够观察和领悟到课堂上所发生的复杂行为并迅速做出反应.课堂观察的方法大致分为数量方法和质量方法,前者指观察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手册对课堂行为及产生的时间逐一记录,后者指观察者直接描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并记录.

3.2 课堂教学情况记录表

采样间隔为5秒[7]REF_Ref32044\r\h,结合上述教学动机策略编码表,课程教学的情况见表2.

3.3 课堂情况记录分析图

将本节课划分为516个观察点,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注意激发学生动机为256处,占比为49.61%,在应用到动机策略授课的过程中,注意维度为65处,其中,A1、A2、A3、A4、A5、A6出现频率分别为14、1、21、8、10、11;相关维度为39处,其中,R1、R2、R3、R4出现频率分别为14、14、0、11;自信维度为42处,C1、C2、C3、C4、C5、C6出现频率分别为12、0、1、16、9、4;满意维度114处,S1、S2、S3、S4、S5、S6出现频率分别为11、46、19、6、28、4.将统计结果通过条形图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

4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得出,该教师在整堂课中能做到有近一半的教学过程在注意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四个维度方面各有侧重.

4.1 注意维度

注意维度上,首先,教师能抓住机会,唤醒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在拔河比赛中,让体重较重的学生拉体重较轻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会得出,因为体重较大的同学力气大,所以在比赛中会获胜,但是当这位同学站在滑板上与另一同学再次比赛时,却输掉了,从而排除了这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在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入方面,教师通过课前让学生鼓掌,问学生哪只手疼,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表达方式上,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及在板书设计方面,一方面在黑板上书写工整,便于学生记笔记;另一方面,在PPT变换上,教师运用多种变化方式,结合图片、动画、有声视频等,唤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维持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但在情感交流上,教师没有引用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注意维度上,教师应注意从情感出发,加强这方面动机策略的设计,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4.2 相关维度

相关维度上,教师能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如在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之前所学的平衡力的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信心,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情景化,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教师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通过划船、火箭升天等事例,加大了所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相关性,学生会对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期待,在类比新旧知识方面,教师类比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气体、液体、固体三态中的关系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在整堂课中,通过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教师还需加强课程与学生相关性方面的知识内容设计,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内容的近期意义和远期意义方面着手,课堂中提醒同学们学完本堂课近期可以提高成绩获得奖励,在未来可能在生活、工作中的某些方面也能加以应用.

4.3 自信维度

自信维度上,教师能合理运用进阶教学,随堂布置的5道习题从易到难,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课后作业布置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综合度极强的题目,题目设置分配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遇到较难的知识点也注意联系生活,从常见的事例入手去引导学生,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学生积极探讨的机会较少,而且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没有及时给与鼓励,只是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简要总结,随后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课堂中几乎没有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告知学生本堂课的重难点,学生很难把握学习的方向和进度,整堂课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4.4 满意维度

满意维度上,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多次提问,引导、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邀请学生来讲台上做实验,如请两名同学上台“拔河”,来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液体中的关系的实验中,请学生来协助实验,观察在水中拉力的示数变化情况,在讲习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请学生来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每一道题的选项,极大地促进了课堂的参与性,顺应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反馈,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满意度,但是在请学生解答的设疑环节中,教师请回答问题的同学80%以上都是前排位置的,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很难关注到后排位置的同学的学习情况.

5 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于录像课案例的分析,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上,现给出以下建议.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合理分配各教学环节的时间.

5.1 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A2)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关系,教师融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配合度.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在课堂中引入物理学史,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穿插入物理学家的事迹,与学生产生共鸣,用自己的见解影响学生.

5.2 注意新旧知识的类比(R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开展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前后知识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知识,建立起知识框架,在新旧知识类比中既加深了对旧知识的回顾又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在新旧知识的类比转化中逐步深度理解.

5.3 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C3)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期待学生实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设置合理教学目标使之更符合学生,此外在课程中也应该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最后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而且要合理地分配各教学环节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但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长期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尽量制定短期的教学目标,将目标拆分至每一个阶段,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8].

5.4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及时鼓励(C6)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方式——学生将怎样清楚地明白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能力基础之上的.当学生成功或失败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原因,总结原因时,尤其对于失败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将失败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并不是能力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位学生已经非常努力,教师在引导归因时应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从学习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如果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要提醒学生及时改变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归因为努力,造成学生习得性无助.對于成功的学生,也要及时地提供反馈,告诉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并且付出了努力,有助于学生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

5.5 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S4)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导致教师容易只关注前排的学生而忽略后排的学生,在上课互动提问学生时只叫前排同学发言,教师应该结合每位学生的情况,比如提问简单的问题时可以请基础较弱的同学回答,提问拔高性问题可以请积极发言或者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上课时对于学习动机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告知学习的近期和远期意义,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量表开发的问题,可能会忽略教师从其他方面的动机角度设计的教学,研究及观察过程均为作者的主观层面,结果不是十分准确.

6 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基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探讨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所选课程为一节由物理教学名师所授的课,可以注意到名师课程中动机激发所占比例较大,较为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机的激发,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极高.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多从学生的动机角度切入,合理地运用ARCS动机模型,从学生的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意度四个方面出发,融入具体的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加以实施,在课堂中与学生多互动,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旧知,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John M.Keller.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J].Performance&Instruction,1987,26(09):1-8.

[2]John M.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03):2-10.

[3]潘孝月.在认知冲突中展现课堂魅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4(09):44+46.

[4]林涤冰.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J].中学数学教学,1995(S1):202-203.

[5]赵文君.在线开放课程中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6]顾泠沅,周卫.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J].上海教育,1999(05):14-18.

[7]张晓佳,张凯黎,颜磊.电子书包支持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案例研究——基于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3):29-35.

[8]张静.围绕内驱潜能点 增强学习自信心——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力的激活方式[J].考试周刊,2020(89):115-116.

(收稿日期:2021-01-21)

作者:孔红艳 柴海鑫

ARCS理论高中物理论文 篇3:

《物理教学探讨》2020年第(1~11)期总目录

*专家论坛*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一)

——基于2017版课标对高中物理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考

1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二)

——如何在教材中凸显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三)

——如何在教材中凸显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

3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四)

——如何发挥教材中习题的育人功能4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五)

——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5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六)

——修订版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6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七)

——修订版教材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7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八)

——修订版教材必修(第三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8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九)

——修订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9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十)

——修订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0   (1)

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十一)

——修订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1   (1)

*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答案阐释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研究1    (5)

基于初中生视域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1    (9)

走向“科学解释题”

——我国“物理说理题”的涌现、沉寂与复兴之道1   (14)

学习进阶与科学论证整合的物理概念教学

——以“库仑定律”为例2    (6)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以“电源和电流”为例2   (10)

基于经验建构  唤起情感共鸣

——以《眼睛和眼镜》一节为例2   (15)

例谈初中物理课堂生成与设计之间的辩证关系

——以一堂全国名师赛公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3    (6)

初、高中电磁感应教学衔接的研究3    (9)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比较探究

——以运动学与力学为例3   (13)

“导·学·讲·练·悟”教学模式下的物理规律教学研究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4    (6)

基于“ARCS”模型的初中物理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4   (10)

走进自然  提升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4   (13)

基于核心素养不同表现水平的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测评

——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4   (15)

“五星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以“静电现象的应用”为例5    (8)

基于单元核心概念的课堂核心活动设计实践

——以初中物理“光现象”的教学为例5   (11)

“光的折射”课堂教学引入环节引起的反思5   (14)

关于中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思考5   (16)

基于核心素养  探索定律教学

——以“库仑定律”为例6    (4)

以深度学习为阶梯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学习为例

6    (8)

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认知的思维逻辑

——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课为例6   (11)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方法的分类及其价值追问6   (14)

“教学目标”的尴尬与解决策略探讨6   (17)

物理高效复习课的架构实践

——以“物态变化”的复习为例7    (4)

优化教學模式再造教学流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初中沪科版“力”教学为例7    (7)

点追问之火,启科学之门

——高中物理课堂追问艺术7   (10)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路径研究7   (12)

构建“简明悟理”课堂  直臻物理核心素养8    (4)

教学分离背景下概念图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的模式探究8    (8)

三个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8   (11)

问题链接实施思维型教学的实践

——以“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8   (13)

精准整合居家学习资源,开展开放科学实践活动

——以居家学习制作“浮沉子”模型比赛为例8   (16)

大数据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究

——基于初中物理个性化学习的实践9    (5)

做中学:加强和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行动研究9    (8)

“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导学案应用

9   (1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9   (13)

SWH模式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10    (6)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若干思考10   (11)

高中生物理课后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0   (13)

高中物理迷思概念转变研究

——以“超重、失重”的教学为例10   (17)

高三物理“思維链”问题情境复习教学的实践

——以“力学中的图像问题”为例11    (3)

基于科学思维培育的物理抽象概念及规律的教学策略

——以“电势能、电势”一课为例11    (7)

既知三相名,又明三相理

——浅谈生活中的三相电路11   (10)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高中物理课堂重构

——以人教版“曲线运动”为例11   (1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转化策略11   (16)

*教材研究*

高中物理“狭义相对论”内容比较分析及教学建议1   (19)

中印高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研究

——以“静电场”为例1   (23)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例题比较研究2   (18)

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实用时间的实践研究2   (22)

解析新旧两版教材差异  加速物理核心素养落地

——以人教版2004版、2017版物理必修2为例2   (24)

物理核心素养在高中教材习题中的表现

——人教版和鲁科版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3   (19)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高中重复性内容教学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3   (26)

2019版与2010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4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的对比研究4   (22)

利用教材习题开发实验的教学价值

——以《液体的压强》为例4   (25)

新旧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STSE内容呈现比较5   (19)

新加坡《剑桥O level物理》教材的特色栏目分析5   (22)

基于类比建模让“猜想”之苗在物理情境中生根发芽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电功”教学为例5   (26)

新人教版与新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为例6   (19)

基于HPS教育的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

——以“行星的运动”内容为例6   (23)

运用学习进阶  理顺知识衔接

——以中美物理教材“楞次定律”为例7   (19)

从核心素养视角对比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栏目设置

7   (23)

2019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8   (19)

从教材使用的视角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8   (23)

问题化学习背景下物理教材“问题模块”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章节对比为例8   (26)

新旧人教版与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插图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以“圆周运动”为例9   (19)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新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

——以《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为例9   (24)

融合各版本教材素材提升概念教学效果

——以“滑动摩擦力”为例11   (19)

新加坡中学物理教材习题设置特征分析11   (22)

*教法研究*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探究实验教学研究10   (21)

立足实验  巧妙迁移  有效探究

——以电功率为例谈物理概念教学10   (25)

*教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1   (28)

核心素养下PBL教学法在课堂探究中的创新设计

——以“电场强度”为例1   (33)

例谈物理高效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2   (28)

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尝试

2   (32)

研读高中物理课标 开展科学本质教学

——以“电磁波”教学设计为例3   (29)

指向科学思维水平进阶的习题设计

——以分类讨论题的设计为例3   (34)

“巧构主线,巧用旧知,巧开窗口”

——谈教学设计的三点策略4   (28)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思考4   (30)

“光的偏振”课堂设计的改进5   (28)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解决和比值定义的概念教学5   (32)

转变学习方式,由学会到会学

——以《电容器的电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6   (28)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的新教材教学设计

——以鲁科版《科学探究:向心力》教学设计为例6   (33)

STEAM视角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浙教版“力的测量”为例7   (28)

核心素养下“物理学史+规律教学”课例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行星的运动》设计为例7   (3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以“弹力”教学为例7   (34)

浅谈基于“U型模式”的物理教学样例

——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8   (29)

基于自主学习与诊断的教學逆向设计实践

——以“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综合应用”专题复习为例8   (34)

基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例9   (27)

基于思维品质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9   (32)

以数形结合实现对比值定义理解的案例分析10   (28)

“学习”进阶视域下凸显科学思维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以“楞次定律”为例10   (32)

高中物理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11   (28)

“水不会流下来”演示实验的原理分析11   (32)

一种简易水位报警装置的制作与应用11   (34)

*考试研究*

物理中考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以2016—2018年吉林省物理统考试卷为例

1   (37)

结合2019年全国卷Ⅰ物理试题看高三物理选题方向

1   (40)

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的物理之问1   (43)

201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赏析与教学启示2   (37)

过程与方法并重   能力与素养交融

——2019年南京市中考试题评析2   (41)

恢复高考以来关于全国卷Ⅰ热学试题的命题研究3   (38)

解决热学U型管问题的 “三步曲”

——由2019年全国卷热学考题所想到的3   (42)

最短位移渡河问题的数学探讨4   (37)

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典型试题分析

4   (39)

用概念图对2019年全国Ⅰ卷理综25题进行深度分析

4   (43)

刍议高考对于“重力与万有引力”概念的辨析考查5   (37)

对2019年高考物理北京卷第23题解法的探讨5   (39)

基于核心素养下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以二轮复习“‘滑块—木板’模型”为例5   (42)

以思促学  以评促教

——基于中考物理试题规范的反思和评价6   (37)

对“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五种关键能力”含义界定的尝试

6   (41)

水流径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疑难问题剖析7   (37)

苏、沪7年高考物理卷的量化分析与教学启示7   (39)

对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第21题的分析与引申7   (44)

由试卷分析思教学不足,从命题研究谈课堂改进

——浅谈关于《透镜及其应用》在省考题中的命题研究对改进课堂教学的启示8   (38)

从近年全国高考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解题思路及教学建议

8   (42)

2019年北京物理高考第24题雨滴圆盘模型的探讨9   (36)

利用类比推理方法  突破学生理解障碍

——以2019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为例9   (39)

关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微观本质的剖析9   (43)

赏析高考真题,启示高考备考

——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例10   (37)

以实验探究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中考物理复习课设计

——以电学经典实验复习为例10   (43)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链接中考热点题型

——物理图像教学探讨11   (36)

以“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为例谈提升高中生模型建构能力11   (40)

*現代教育技术*

利用手机拍照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设计2   (46)

基于智能手机的多普勒效应学生分组实验6   (46)

利用手机传感器研究交流电的有效值6   (48)

新型频闪照相系统的研制与应用7   (46)

运用自制教具探究光电管中光电流的伏安特性8   (46)

用GeoGebra绘制定质量理想气体的三维图像8   (48)

*物理实验*

通电弹簧实验创新设计1   (46)

立式电磁感应演示仪的自制及应用1   (47)

定量探究影响电容大小因素实验器材改进与创新1   (49)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物理实验创新策略1   (51)

自制光的合成演示仪1   (54)

玩转自制教具  培养核心素养

——以电磁阻尼的片段教学设计为例2   (49)

充分发掘估测一万粒大米的教学价值2   (51)

显色偏振仪及其演示研究2   (53)

自制多用电表示教板3   (46)

STSE视角下自制趣味风力发电站3   (48)

安全用电的可视化教学实验3   (51)

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改进与制作3   (54)

关于冰熔化实验教学的改进4   (46)

流水法模拟平抛运动实验的改进4   (48)

刍议转动的电动机转子线圈中的反电动势4   (51)

变极条形电磁铁的制作与应用4   (54)

可视化演示实验两则5   (46)

中学物理探究式实验设计

——以手摸发电仪器为例5   (49)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种实验仪器5   (52)

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5   (54)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创新方法——双球落体法6   (50)

利用演示实验创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6   (52)

圆盘留声机的制作及教学应用6   (54)

全反射中的几个趣味小魔术7   (50)

电阻定律实验教学改进研究7   (53)

舞台干冰造雾成因探讨8   (51)

双变水透镜的制作及其应用8   (53)

平抛运动实验装置的新改进9   (45)

斯特林火力发电机的电动势和电阻的测量9   (47)

自制密度计的演示与相关命题的深入研究9   (49)

汽车发动机防浸水简易报警器的设计和制作9   (51)

用自制日照计测定日射量9   (53)

真的是重力减小了吗?

——重力趣味系列实验的开发与演示10   (46)

交流发电机原理演示仪的改进设计10   (50)

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实验成功的奥秘10   (53)

探究物体沿斜面运动规律的创新实验装置11   (45)

在密度测量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可溶且易吸水”物质密度测量为例11   (48)

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物理电表改装的实验设计11   (51)

*问题讨论*

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克服物理问题解决的思维障碍

——以运动学中“追及与相遇问题”为例1   (56)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教学问题的探讨1   (60)

画“双圆”解匀强磁场中带电粒子扫射问题1   (63)

“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深度教学2   (56)

基于问题导向的带电粒子收集问题深度思考2   (59)

有导体的静电问题2   (61)

浅谈用“等效法”突破电学实验中的定值电阻问题3   (56)

无中生有巧虚拟  转变思维显神奇3   (59)

试析核反应中质量与能量的同步变化3   (62)

优化探究问题  提升核心素养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4   (56)

试论问题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以“多用電表的使用”为例4   (59)

以“水果电池”为例谈“无用”知识的有用性4   (61)

提高物理课堂学生主动话语时间的策略初探5   (56)

试题讲评有技巧   角度变换扩思路

——以“滑块—木板”问题求解为例5   (57)

走出“克服安培力做多少功就产生多少电能”的误区5   (63)

也谈力的合成与分解6   (56)

融史于教  明理启智

——“RPDI四步教学法”在“回旋加速器”教学中的应用

6   (58)

欧姆表测电阻的十个为什么6   (61)

两类电学模型的分析及运用6   (63)

再议《高中物理教材中引入离心力的商榷》 7   (56)

“知识图形化”在物理制约模型中的应用7   (59)

物理模型建构的误区7   (61)

基于学习心理学视角的比值定义法的教学探讨

——以“电场强度”为例8   (56)

人教版新旧教材对比看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以《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为例8   (59)

不可忽视的中间过程

——例析解题时过程分析的重要性8   (62)

物理教学中良构问题的劣构化

——再谈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9   (55)

试论“德尔菲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的实质

——以物理学科学习机制视角9   (61)

探讨正误   悟理立人

——从一道物理试题“疑似解答”的讲评谈起10   (56)

为理解而教10   (58)

电感线圈中电流变化的直观呈现及理论计算与应用

——兼谈有效促进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10   (61)

转动参考系下的惯性力11   (55)

自制教具定量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1   (58)

对涡旋电场力做功及涡旋电场中电路的讨论11   (61)

*课程资源*

浅谈如何将物理学史融入课堂教学

——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为例1   (65)

基于物理情景创设的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   (67)

以 3D 打印技术为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EM教育1   (70)

基于3D打印的高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以师生共同开发“3D过山车模型”教具为例2   (65)

人工智能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PWM智能调光灯验证欧姆定律为例2   (70)

用压强计探究超重、失重条件3   (65)

PhET互动仿真模型平台在高中物理建模教学中的应用3   (67)

改变错题使用策略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3   (70)

“三环节”有效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4   (65)

微课不“微”

——以“长度的测量”微课为例4   (68)

借助PyQt应用程序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误差的方法

——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4   (70)

探究共点力合成规律实验改进研究5   (65)

利用电影资源点亮物理课堂

——以《星际穿越》为例5   (67)

对伏安法测电阻的进一步思考

——关于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5   (71)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

——以“静电现象的应用”为例6   (65)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高中物理每日一题实践研究初探

6   (68)

基于模型建构与科学推理的透镜动态成像分析法6   (70)

利用智能手机APP对不同人群的音调研究7   (65)

控制变量法的失当套用例析7   (69)

问题驱动下的STEM理念教学探究

——以浮力与深度之间存在“伪”关系为例8   (65)

不“止”于错误

——例谈错误资源在物理新课教学中的有效使用8   (67)

微信公众号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中的应用8   (69)

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以“制作可调节亮度的手电筒”项目为例9   (64)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例9   (67)

运用思维导图打开情境化试题的突破口9   (70)

浅谈“共点力平衡”微课设计10   (65)

基于有限元法的安培力实验探讨10   (67)

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原创命题的实践10   (70)

理清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1   (64)

通过合理设问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以《电场强度》教学为例11   (66)

促进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概念理解的实践探索11   (69)

*教師教育*

巧妙改进实验,突破磁感应强度定义的教学难点1   (73)

用留光布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改进1   (7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理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1   (79)

教学反思精彩无限

——以一个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拓展探究为例2   (73)

初中生物理质疑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与研究2   (76)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3   (73)

浅议高中物理单元教学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静电场”单元教学案例3   (77)

基于情境类型学的物理试题量化分析

——以2010—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为例4   (73)

出声思维促进初中生深度理解机械能守恒4   (77)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有效教学探讨

——以“多用电表的原理”第一课时为例5   (73)

习题课“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创新教学设计5   (75)

新型火箭升空实验装置及其教学应用5   (79)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6   (73)

微积分思想在静电场问题建模中的作用初探6   (78)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以“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为例7   (73)

从活动设置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7   (77)

中学物理学科活动实践研究

——以纸桥大赛活动为例8   (73)

关于中学物理区域教研活动的点滴思忖8   (77)

基于课前学习诊断的教学设计

——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9   (72)

选好例子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9   (75)

PCRR教学模式及其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的应用

9   (77)

物理教学中的感悟:悟什么 怎么悟10   (73)

高三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

——引导学生“说题”,促进思维进阶11   (72)

STEM教育理论下的项目化学习研究

——以风力发电探究学习为例11   (76)

上一篇:业反洗钱体系建立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