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2024-04-25

高中语文教学理论(精选8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论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朗读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朗读意识不强,能力不强。从社会、学校、教师的层面来看,高考的应试教育影响着课堂设计,学校也没有对朗读教学提出完整的管理和评价标准,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以及自身朗读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解决朗读缺乏这一问题,让朗读回归到语文课堂当中。

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授课时间短限制阅读课开展相较于初中和小学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复杂且课时紧张,除去高三总复习的一年时间,可供教师规划和利用的时间只有两年,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已经是疲于应付,若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开展朗读教学。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得到了培养,到高中时已经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单独指导。而且朗读只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辅助方式,而非独立的教学体系,无法直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高考而言没有太大的作用。

(二)高中生学习功利心较重忽视朗读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积累,在高中阶段,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而朗读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从而在思想上忽视了朗读,对朗读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且高中的课业负担较重,日常的`作业和课堂练习几乎占据了高中生的所有时间,导致他们对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以为然,甚至拿出阅读时间来完成书面作业。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

(一)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能够使无趣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优秀朗读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学生努力规范朗读的榜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此外,范读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学生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朗读、自由读,在学生分别朗读之后,教师对朗读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无论是参与朗读的同学还是听众,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照自身,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

三、课文朗读的实践策略

(一)诗歌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中国是诗歌的发源,诗歌作品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诗歌以其和谐的声韵以及充沛的感情流传千古。诗歌中蕴含着韵律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被激发和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表达大多简短,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复杂的感情浓缩于简短的词句中。例如古典诗歌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对于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停顿也是不同的。经典的《短歌行》是四言诗,每两个音节停顿一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音一般在前两个音节上。

(二)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散文的语言文字大多婉转悠扬或是清丽活泼,阅读散文就如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以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变化,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寓景于情,寓情于声。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几个叠词连在一起但绝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流畅中包含着婉转,在衔接中夹杂着停顿,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境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独自一人观赏荷塘的心境。

(三)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并且文中存在大量通假字、生僻字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流畅阅读的因素,文言文的朗读需要经过正音、会意、断句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音韵和谐读出古文的精妙。例如《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由“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而“凝绝不通声暂歇”最终“银瓶乍破水浆迸”这一过程需要朗读者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表现出琵琶曲的声音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表现琵琶女的情感变化。

篇2: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佳县中学 刘艳萍

一、“分层教学”概述

本文所述的分层教学, 是指在班级内部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 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 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 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练习, 分层辅导, 分层评价, 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 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言之, 分层教学, 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施教、异步达标”是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 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 并以这些差异为依据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系统以控制教学进程, 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最适合他们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分层施教”的理论框架有四个组成部分: 其一是它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这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导向以及价值的判断依据;其二是分层的策略和目标序列, 这是我们实践成败的关键;其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 这是教学的核心;最后是形成性评价系统, 这是教学的保障。

1.主体分层

(1)分层的多元性

所谓分层的多元性, 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 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 两个层次, 然后在A 层中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2)分层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 做到“有进有出”, “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分层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 学生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 做到心中有数, 但又不向学生公布, 不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是因为, 分层不是一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其目的也不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 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尽量减少由于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2.个别指导

分层教学力图解决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的问题。其指导思想是努力寻求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点, 个别成功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优生、中等生、差生三部分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也是分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

3.反馈调控、动态评价

分层教学, 要做到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反馈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要着眼分层达标, 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适时动态评价是重要的手段。

(1)及时反馈调控, 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随时出现的即时信息作出巧妙、灵活的处理, 调整教学节奏,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要不断调控各自教学行为, 使得教学和谐有序高效地开展。

(2)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各层学生达标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所谓动态评价就是指评价要以分层目标为依据, 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标准, 就应肯定, 表扬, 对超标行为给予鼓励, 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所谓适时评价, 一方面是指一旦学生出现“闪光点”就要抓住时机予以评价激励, 另一方面是指要及时组织检测以便调整学生层次, 促使递进。评价的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随堂的即时评价, 也可以是单元形成性评价或是阶段终结性评价。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达标肯定, 超标鼓励”, 适时动态评价, 促使达标递进,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不但是分层教学的手段, 也是分层教学区别一般教学的显著标志。

三、分层教学实验目的

1.分层教学的教学实验, 是为了检验分层教学策略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及对诸如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通过操纵分层教学这一实验因子, 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验证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假设及感性认识。

(1)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 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构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 放在突出的位置,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落实双基教学,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发现”和“再创造”数学, 精心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

(3)通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验,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公式、定理, 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和完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建立正确的数学观。使全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2.分层教学实验过程

根据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组织和实施好分层教学, 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前提, 有效施行差异教学是重点和关键, 实现“达标提高”促使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是目的和归宿。

(1)把握学生层次, 合理搭配分组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力倾向, 认知风格, 志向抱负等情况, 才能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等。

(2)客观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 必须认真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研究学生, 对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考查。在此基础上, 先让学生自我归类,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把全班学生分为A, B, C 三个层次, 分别对应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学生群体, 建立层进学习档案, 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3)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

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面向差异, 区别对待的重要方面。实验中, 向三个层次学生布置三种层次的练习作业: C 层: 基础题+补缺补差题, B 层: 基础题, A 层: 基础题+提高题。

编选好层次题是保证分练效果的关键。老师应对课本习题和配套的同步练习精加工、巧处理。每个题要亲自先做一遍, 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 哪些题较综合, 哪些属于一题多解, 在确定之前, 还要反复推敲,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换、并、改”加工, 力求使每道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 适合各层学生的练习需要, 然后分层落实到各组学生。

(4)分层评价, 梯度测验

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应地,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标评价也应有所侧重, 分层考虑, 区别对待。对A 层学生着眼于知识掌握的力度、深度及思维的创新性方面进行评价, 对B 层学生以知识的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为基点进行评价, 对于C 层学生的评价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立足A 层的提高创新, B 层的知识结构完善, C 层的查缺补漏, 防止负积累, 定期进行形成性测评, 试题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学生同卷不同题, 实行梯度测验。

篇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应用研究

一、理论概述

本文所阐述的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参差 不齐的水平,通过充分认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理论的核心是重视学生的差异和全面发展,通俗讲就是通过改变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使教学与学生自身水平和能力相适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绩、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总之,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和教师的努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应用

(一)学生分层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分层,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寻找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A层次的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能够在学习中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B层次的学生大体上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并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数学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要实行鼓励式教育,加强学生的自信心。C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比较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数学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已学公式、概念等,提高其解题能力。

(二)教学分层

学生分层之后,数学教师要根据新 课标的要 求,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水平的不同,制定针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 内容和目 标,并贯穿到 整个教学 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具体,把学生的能力、性格 等因素考虑进去。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的目标不一样。针对A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能够提出问题;对B层次的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理解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综合问题;对C层次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掌握知识重点,能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简单题目。

(三)任务分层

新课改要求现代高中数学教育要重视实践性,其课后作业和练习则逐渐被忽视。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大纲要求适当布置课后作业。针对C层次的学 生,只布置一 些简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对于B层次的学生布置常见的难点题目,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布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题目。

(四)评价分层

以往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仅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判定标准,由于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评价标准的片面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综合化。教 师评价学生时,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数学教师要依据三个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目标,然后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同一层次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进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进行分层次评价可以促使A层次的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增强B、C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进步的理想。

(五)辅导分层

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也采用分层的方法,属于高层学生的问题,其他两层的学生则不用解答。此 时,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做自己层次的习题,等到他们数学能力提高,进入上一层次,要求也就相对提高。另外,安排高层次的学生辅导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既有助于高层次学生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下一层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

篇4: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优势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高中生切实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下面,笔者从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在生物课堂上的优势以及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两个方向入手,对启发式教学展开理论研究。

一、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优势

1.启发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生物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身心发育还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使他们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才能开展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索生物知识。要想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不仅包括教师的生物知识,还包括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生物知识,才能制定出与高中生认知水平相符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会鞭策教师不断学习,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

2.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直接反映了一个人所掌握的生物知识与技能,以及他们对生物的态度等。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出生物结论,这使高中生以生物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学会学生物的正确方法。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生物课堂中。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尽可能将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考虑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目的。

2.分层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教学的逻辑结构,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每堂课的教学知识点,研究其内在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地对學生进行提问。另外,学生的思维发育、认知水平等都是不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生物认知体系,在不打击学生自信心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思考。

3.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高中生物课堂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生物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时候,要多多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综合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动手能力。高中生物教材更新周期较长,然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社会真正所需的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教师必须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使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法是促进高中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但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还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与学习,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究兴趣,只有以兴趣为基础的生物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提出问题,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思考不同难度的生物问题,使其享受探究成功的快感;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活动,在锻炼高中生实验技能的同时要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篇5: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 暖身活动:《集体按摩操》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大家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为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按摩,让同学放松,看谁做得好

二、 学生活动

1、 情景表演

情景一:荒岛上的鞋子推销员

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发现荒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感到非常的失望。

A说:这个岛上的人都不愿意穿鞋,要成功推销没有希望的。

另一个感到非常兴奋。

B说:这个岛上的人还没有鞋子穿,成功推销的希望极大。

情景二:玫瑰花

A的看法: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

B的看法: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长在有刺的梗上。

情景三:半杯水

两个人都十分口渴,当见到有半杯水时,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A:“还好还有半杯水——满足。”

B:“怎么只剩半杯水了——不满

小组交流讨论:为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2. 观看“两可图”

教学情绪ABC理论

A(诱发事件) → B (信念或想法) → C(情绪与行为反应) 由此可见:事件A是间接原因,而B是更直接的起因,一个人的想

法直接决定其情绪。

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3. 练习: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事件: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络。

想法1:情绪1: 行为1:

想法2:情绪2: 行为2:

想法3: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 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小结: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4. 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 。

请几位同学抽取纸条,并利用情绪ABC理论给以解决 ,与大家分享。

三、 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以小组讨论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

篇6:语境理论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一.论文的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一书中说:“没有语法,可以传递有限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且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是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词汇教学应当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方面。然而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另外,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近义词间存在着语境差别,需要通过语境或使用语境策略来解释。因此词汇教学中,需要通过语境的输入来丰富学生词汇的语境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策略。二.语境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为了有效地将语境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我研读了一些语境研究文献。语境理论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提出的,他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的概念。后来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在吸收了马林诺斯基的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把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之后的学者如韩礼德、莱昂斯等都对语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肯定了语言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境理论。他们引进并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在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基础上,从不同的视野

对语境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胡壮麟教授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上下文语境;二是情景语境;三是文化语境。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使用语境的知识和语言交际背景知识(即上下文);非语言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何自然在谈到如何理解使用中的语言时,也提到了语境,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文中将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言语语境。

三.语境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语境的定义和语境的分类,语言学界的中外学者有许多论述。对于语境的定义说法不一,这些定义强调了对语境研究的不同侧面。根据语境的丰富内涵及其特征的多样性,一些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语境作了不同的分类。参照各种文献,我采用何自然、何兆熊先生的观点,给语境下出定义:语境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语言表达式所依赖的语言知识及蕴含的非语言知识的总和。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我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包括词汇语境、语法语境、言语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两大类。其前者决定语言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后者指语言外部诸要素对语言应用所产生的影响。鉴于我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在本文我将从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情景语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以语境理论为依据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四.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常见问题: 1.教师通常以模块为单位,单词一次性呈现,且要求学生掌握 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单词,平均分配力量,造成学生词汇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2.词汇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模块词汇教学时,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根据课后词汇表领读单词,讲解词义。

3.教学单词时,教师常把单词所有的意义及用法全部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丧失兴趣,不能使用恰当的英语进行交流。

五.基于语境理论的教学实例 1.词汇语境案例与分析

词汇语境(lexical context)主要指词义间的搭配(collocation).词汇语境是最常见最实用的词汇教学方法之一。强调一个词与其它单词间的搭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多义词通过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构成词汇语境,明显地体现了具体的义项。英语中有许多词搭配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差异。举look为例:

①look back(on sth.)think about(sth.)in one’s past ②look forward to(sth./doing sth.)anticipate sth.with pleasure

③look into(sth.)investigate or exam sth.④look up to(sb.)admire or respect sb.⑤look through(sth.)act of reading some quickly 很多英语短语是以固定搭配的形式出现,老师应该提醒学生重视这些词组。例如,“与……有关”这个词组be relev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be connected with, be related to etc.老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这些固定搭配中的近义词不可互相替代,“be associated to, be relevant with” 这些都是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offer和provide是近义词,但搭配方式是不同的offer sth.to sb.;provide sth.for sb.但是如果仅仅将近义词互换,就会导致词汇运用上的错误。

当学生读文章时遇到生词,他们往往会求助于字典,然而却很难从字典中找到其准确的词义。最好的办法是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该词的上下文语境推测出该词的词义。下面以heavy为例,heavy在字典中有如下的解释和例句; ①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having weight;difficult to lift or move ②Traffic on the road is heaviest at weekends.more than the usual size ,amount, force, etc

③Next Monday will be a heavy day.full of activity;busy ④My car is rather heavy on petrol.us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h.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heavy 的词义由于搭配不同,语义的非常差别很大,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推测出单词的确切词义。

2.语法语境理论案例与分析

语法语境(grammatical context)也称为句法语境。由于词的多义性,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语法语境,呈现出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单词的词义以及词性具体来说是由语境来决定的。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处的句法结构。一个词的意义会受到它所处的语法结构的影响。举well一词为例比较下列句子: ①The villagers get their water from a well.(水井)Here well is a noun, because a noun is often used as object or subject.②Blood was welling out from the wound.(像泉水般涌出)Here well is a verb, because a verb often follows the subject and the tense of a verb is the symbol of judgment.③She is well enough to travel.(身体好的;健康的)Here well is an adj., because a noun is often used as predicative.④I can read well without glasses.(好地)

Here well is an adv, because an adv is often used modify a verb.3.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案例与分析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就是指在自然真实的社会情景下,话语者即席地运用语言和话语规则来展开言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则更贴近生活,更加形象生动。在情景中教学词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单词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体现外语教学的交际目的性或交际方向性。一方面,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表演对话;另一方面,我们创造情景语境,模拟对话运用新单词。在教新单词时,适当介绍词汇的背景语境、文化语境。我以高二外研版教材必修5为例,讲述如何运用情景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①模拟交际情景呈现词汇

第二模块主题是A job worth doing,在课文导入环节中,我尽力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前准备不同职业人的照片,在PPT上呈现出来,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What are their jobs and how important are their jobs? What job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 and give us your reason.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描述职业的单词例如,badly paid, dangerous, intellectual, manual, satisfying, stressful,well paid, etc.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对生词会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一定要注意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一致。②在句型中记忆词汇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好的词组、好的句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它们,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例如,学了Module 1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后,我让学生记住以下词汇: have…in common, make a difference, get around, be similar to, in favor of, have difficulty(in)doing sth., lead to,refer to… as… and thanks to,这些词对他们的写作很有帮助。再如,Module5 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一文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有用的句式例如:

It is …that make him determined to succeed in his new life;His dream is to do something;Even though he had won everything it was possible to win in his life,… 这些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③在篇章中实现词汇复现及运用

新教材内容丰富、话题新颖,每个模块都按照warming-up, listening, reading, grammar and writing编排,而且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独立的,所以在结构上很难做到“循环往复”。新

课标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词汇量较以前有大幅度地提高,然而学生却没时间练习词汇,复现率很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若不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学习或记忆的东西很容易被遗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词汇,我经常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复现所学的词汇。对情节较连贯的文章可以设计缩写练习,突出重点词汇。

例如: 讲完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的单词后我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以实现关键词的复现。Fill in each blank a proper word.Timoteo is a gentle 46-year-old man who lives in a village near the most dangerous part of a road in Bolivia.The road is in bad c______ because it is in a high mountain, which rises steeply, and has a s_______ drop on one bend.Anyone who can s_______ from such a travel is lucky.But t______ to Timoteo, the death t________ has fallen.Every morning he c_________ up to the bend with a large circular b______ in his hand, which is red on one side and green on the o_______.When two vehicles a_____ from o______ directions, they can’t see each other and situation may be d______.But they can see Timoteo.In this way, Timoteo d_____ the traffic.You may think his job is well p______.You are wrong!He receives nearly nothing from doing it.He is a v______.Nobody asks him to do so.Only a few drivers give him a tip which is just enough for him to live on, most of them just p______ by, because they t______ it for g______.You may want to know why Timoteo does so.It’s because he think it his m______ in life to help others.(Keys: condition, sheer, survive, thanks, toll, climbs, board, other, approach, opposite, dangerous, paid, volunteer, passing, take, granted, mission.)④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纲”,如果教师和学生仅仅把学习的重心放在教材上,而不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强化与扩大词汇,那么英语词汇量不可能扩大,英语学习的视野也不可能开阔。阅读教学中也有一句名言“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教师要认真挑选课外阅读资源,如英语周报,二十一世纪报和新概念英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会快速阅读、略读和跳读。培养他们养成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单词的意思,而不是碰到生单词就去查词典。总之,只有在保证阅读量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单词的复现率。学生对学过的词汇见多了,自然有助于词汇的记忆。⑤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

语义的确定要靠语境来实现,但又受语境制约与影响的。学

生往往记忆词语的某个含义,但在接触呈现其它意义的语境时会错误的理解语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语境与语义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语境,通过上下文理解来猜测语义、选择语义、消除歧义。

英语周报阅读理解中有这样一句话:

Students who choose to boarding schools are known as boarders.They will stay in the school during schooldays and return back to their homes in the weekends.根据上下文,学生可以猜出boarder的词义是“寄宿生”.⑥利用直观法教授词汇

在教材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抽象的、难以解释的词语,如果我们借助于直观教学法,如图片、多媒体、肢体语言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词语本义与所指物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Harmer said,“The teacher can also ensure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by showing pictures(photographs, cards etc.)而多媒体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所以在当今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例如我在教授Module 4 Carnival的词汇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展示了一些和狂欢节有关的图片,如:面具,节日盛装,游行,火器和魔法等等,然后让学生先用英语说出来,如果不知道,再调出相应的英语。在高中教材中,一些课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如:The Lion,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The

Cat That Vanished和Oliver Asks for More当学习这些文章时,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先看电影,通过看电影不仅让学生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巩固和掌握词汇,欣赏外国文学的魅力。

我将语境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通过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学生记忆词汇,避免感到词汇学习枯燥乏味; 第二,有利于学生得体地运用词汇,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性。

篇7:“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

文/陈 娇

摘 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计一堂英语阅读课,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智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并带动其弱项智能的提高。对这堂课的过程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反思,旨在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整合;强项智能;弱项智能;反思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a

Gardener)在其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决定人成功的不仅仅只有一种智能,而是包括以下七种智能因素,即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认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七种智能,只是因其组合或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出现了差异。

二、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误区

传统的英语教学在我国文化教育中存在着认识误区。其一,认为英语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教育,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英语教学往往被限于单一的语言体系之中,漠视英语教学的文化底蕴。其二,认为英语教学可以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发挥文化教育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下面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一册(下)》Unit 18 New Zealand为例,展示笔者在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创造机会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弱势智能得以加强的一些尝试。

(一)Leading-in

1.猜一猜,发挥空间认识智能优势

在月光下,在音乐声中,一只狗在碧绿的草地上坐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一只倒挂着的松鼠款款而至,仿佛他们在幽会,然后让同学们看一看这构成的画面像什么――类似新西兰版图的轮

廓图。

设计说明:该活动旨在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好奇心,这种新颖和形象生动的导入不但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且能快速切入教学主题,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空间认识智能。

2.拼一拼,利用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让学生把两张卡片拼成新西兰国家的地图。

设计说明:通过该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特别使英语基础差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呵护。

……

(二)Reading

1.略读(skimming),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领会主旨和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

赛一赛,培养反省智能。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以比赛形式让学生判断8个句子正误,同时要求学生纠正错误的句子,并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穿插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1)New Zealand lies to the east of Australia.

(2)New Zealand is surrounded by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north and east and the India Sea to the south and west.

……

2.细读(closing reading),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课文

(1)标一标,展现运动智能

让学生在刚才所制作的新西兰版图上标出以下几个地方。看谁标得既快又准确。

North Island,South Island,the Pacific Ocean,the Tasman Sea,Wellington,Auckland,Christchurch,Queenstown

(2)说一说,展示言语智能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描述以上这些地点与新西兰的位置关系。

设计说明:让学生标出以上地方,看谁标得最快最准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熟悉海域、城市与新西兰的位置关系,再次熟悉其整体形状,借助描述图片相对位置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方位的词汇,说出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实现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Posting-reading

问一问,展示交际智能。让学生四人一组编对话,其中一人扮演导游,另外三人扮演游客(导游手拿一面小红旗,游客头戴旅游帽),每位游客至少要向导游提问两个该地方的问题。

设计说明:教师将小红旗和旅游帽作为道具,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所学的课文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输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四、思考与分析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教学支持了新课程中“三个发展”的理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教知识和英语学科思维方式的真正理解。其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前,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和特点。再则,多元智能理论则对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师生情感的培养,使教师与学生互相吸引,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发展强项智能,并带动弱项智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上海教育科研,(7)。

[2]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8: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中诗歌教学,识记,思维

一、对有效教学理论的认识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教学经验总结, 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 美国一些教育家提出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布鲁姆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开始了教学改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试想, 课堂沉闷, 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 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解杂乱无章, 学生不知所云;一黑板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 学生只知道低头记录;貌似热闹的课堂, 实则空洞无物, 检测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课堂教学能算是有效教学吗?答案显然不是。

崔允漷曾在他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

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因此, 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 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 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四是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

二、对诗歌教学现状的思考

诗歌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苏教版教材都设有诗歌板块, 不仅如此, 高二阶段还配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材。但我们发现, 辛辛苦苦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 有的学生依旧读不懂诗歌, 做不出题目, 诗歌鉴赏的素养并未提高, 这样的结果显然未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那么, 高中诗歌教学路子到底该怎么走?作为一线教师,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瞄准高考目标, 在学习起始阶段就以高考题型训练为主。有人强调诗歌的人文性, 反对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传统路线, 强调关注学生的艺术感悟。其实二者观点貌似不同, 实则都是希望学生具备阅读诗歌能力, 并可借助此能力在考试中获得优良成绩。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诗歌教学, 同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考核。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诗歌能力, 品味到诗歌博大精深的美感, 在千变万化的诗歌题目中寻找到做题的思路时, 我们的诗歌教学就实现了有效。

三、有效教学理论对诗歌教学的指导

(一) 引起学生学习意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如教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学生很容易找到“故园情”, 于是老师接着可以发问:“为何诗人听到‘折柳’一曲就会生发故园情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一探究竟, 进而引导他们了解诗中“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此处的折柳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 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 此曲书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 一个场景, 一种情绪, 古代离别的时候, 往往从路边折柳相送, 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这样探究一番, 学生既具备了对“折柳”这个意象的知识储备, 又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兴趣。

(二) 指明学生要实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我国古典诗歌多为意象的组合,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老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 即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寻找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在写作时使用了哪些手法;意象的使用有何作用。如在讲授温庭筠《商山早行》时, 带领学生抓住“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这些意象的组合, 它们构成了一种艺术意境, 让人自觉“早”行。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一连用了九个意象, 它们的巧妙组合给读者留下强烈的艺术感受。这些带有灰暗色彩的意象, 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氛围且给人以瑟缩之感的秋郊夕阳图, 从而表现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无比悲苦、凄凉的情怀。

在一定阅读积累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总结诗歌中一些意象表达的固化情感。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唐人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南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些作品中都借用了“梧桐”这一意象, 它在古诗词中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再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其他诗词中常见意象, 学生可能会联想到鸿雁、寒蝉、南山、明月等诗歌意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 学生在以后诗歌鉴赏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关注意象, 并抓住重点意象进行赏鉴, 分析其营造的氛围, 探究其在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诗歌感情方面的作用。

(三) 调试形式, 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须综合考量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状态为依据, 合理调试教学形式。

现在, 我们一致批判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目光短浅的教学模式, 认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 一个只会脱离背景滔滔不绝地背诵事实的人是无趣的、爱炫耀的。爱因斯坦曾经有句很震撼人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话虽如此, 但还是有些例子会告诉我们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地强化诗歌教学效果, 我们联系心理认知方面的知识获得这样的启示:记忆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首要资源。遇到问题时, 你会首先在记忆中搜索解决方法, 如果找到一种, 你往往就会立刻使用它, 这样做很省事,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还很有效。既然事实性知识可以推进认知过程, 一个显而易见的启示便是:我们必须让学生先掌握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借助联系和想象完成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分析出某首诗歌的具体情感与表达技巧。

基于此, 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情安排教学形式。让学生时而潜心诵读、有意识记, 时而展开联想、想象绘制画面、感受氛围、推测情感。

(四) 结合实际, 理清高中诗歌教学思路。

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整理出高中诗歌教学思路。在高中起始阶段, 重点应放在对诗歌知识的储备上。老师讲到诗歌时, 不妨胆子放大些, 对与诗歌有关的知识内容能讲多少就讲多少, 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走进诗歌, 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趣味, 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由兴趣引出学习动力。在高三阶段可借助以往知识储备轻松答题。即完成知识储备—引发阅读兴趣—进行联想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思考、感悟、表达。

1. 高中起始阶段需识记的背景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储备诗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诗人们的生平和有关诗歌的大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可使学生做到知人论世;把握古典诗歌的形象、意象, 可使学生感知诗歌的常见艺术特色;掌握诗人的风格和作品特点, 理清诗人思想情感的主流, 可使学生懂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懂得情和景的关系, 熟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并使学生在考试答题中获得高分。

2. 巩固强化练习

掌握这些背景知识, 是我们读懂诗歌的前提, 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 当他们看到诗歌的题目、作者、诗中重要意象时会自然引发联想, 从而借助已有知识思考具体诗作的情感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问题, 到此完成由识记到思维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练习是重要一环。

高三阶段, 老师的重点任务恐怕就是强化这种练习。可以先分类鉴赏诗歌, 如在做到咏物诗的时候, 学生要立刻联想到, 咏物诗是“别有兴寄”,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罗隐《柳》中“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就是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然后可以变换练习方式, 再从诗歌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入手。例如, 在做到表达技巧题时, 学生能快速辨识出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技巧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即使是当学生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 再练习也不见得能提高的情况下还得让学生反复练习。尽管这有点奇怪, 但对教学非常关键。可以带来三个重要好处:加强基础技能, 防止遗忘, 改善迁移。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考核, 需要最终的评价过程。只有通过练习和检测才能实现这一过程需求。

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高中诗歌教学应围绕这几个问题规划教学步骤, 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 最终通过相应训练, 学生获得品味诗歌美感的能力, 并在实际诗歌鉴赏活动中借助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6.

[2]赖配根编著.新经典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8.

[3]程翔著.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趣味活动方案下一篇:无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