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2024-05-04

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精选7篇)

篇1: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情境导入

1、出示刘翔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情绪

认识他吗?这就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刘翔。让我们一起重温他在雅典奥运会的精彩瞬间。赛场上瞬息万变,意外随时都会发生,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的沮丧情景。学生表情发生变化,学生交流此刻的心情。

师:刚才大家所谈到的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伤心??就是人的情绪。 情绪是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

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它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情绪对人的影响

对学习的影响 例如:考试时,情绪紧张,脑中一片空白,想不出答案来。

对健康的影响 例如:给予猴子电击,使其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结果造成了胃溃疡。 对能力的影响 例如:演讲时,因为情绪紧张,忘了台词,不知所云,影响表现。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过韶关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结果因极度焦虑而须发全白。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喜极而疯”。

三国时期,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心胸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最终积郁成疾,满怀愁怨离开人世。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可以使人振奋,提高活动效率,对身心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有一些事会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有的时候我们也会伤心、失望、生气、难过??那么这些消极情绪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呢?

据研究发现:消极的情绪会使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头晕、失眠等身心疾病,严重者将导致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每年这些人群的死亡率要超出正常人死亡率的37.45%。

美国生理学家艾尔玛的实验研究,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

[1] 在心平气和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2]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3] 在愤怒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变成紫色沉淀,将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

白鼠试验

三组试管:心平气和——水是澄清透明的! 悲 痛——白色沉淀

生 气——紫色,且注入白鼠体内白鼠死掉了!

我们生活中 ,谁都会有情绪上的体验:高兴 、愉快、烦闷、痛苦??。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呢?

引出故事:

1、假若你双手拿着上课要交的纸模型经过公园时,看到椅子旁有50元,便将模型放椅子上去捡钱,未料,一人走过来坐在放模型的椅子上,把模型坐坏了,此时,你的情绪怎么样?这时你是怎么想的?

后来,你发现这个人是个盲人,他看不见你的模型,此时你的情绪如何?你的想法又如何,也把它写下来。

2、为何对同一朵玫瑰花,他们竟然产生那么不同的情绪?

3、为何对同样的半杯水,二人又会有这么不同的情绪反应?

引发事件相同,但情绪反应不同是想法不同所导致。同一件事可有各不同的想法,有些想法可使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有些想法则会使我们不愉快。

所以,当我们常烦恼、忧愁时,应分析此时的.想法是什么,或许换个角度来看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展示双关图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 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的变化。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s —— 诱发性事件

Beliefs —— 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Consequence —— 情绪反应及后果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产生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在人们情绪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诱发情绪发生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

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Beliefs);

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因此合理情绪理论又简称为ABC理论。

非理性信念

不良的情绪反应,常常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尤其是不正确的、偏激的认识,人们称之为非理性观念。

转变非理性信念(ABCDE)

Activating events —— 诱发性事件 Beliefs—— 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Consequences —— 情绪反应及后果 Disputing

Intervention —— 驳斥干预 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 效果

案例分析:

情绪量表:

小测试:你的情绪稳定吗? 各种情绪在左右着你的成功! 你是情绪的奴隶还是情绪的主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份有趣的心理测试: 你的情绪稳定吗?

对下列题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尽管发生不快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别的事情。

2、不计小隙,经常保持坦率诚恳的态度。

3、习惯于把担心的事情记录下来。

4、在做事情时,往往具体规定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5、失败时会自我反省,不会闷闷不乐。

6、具有悠闲自娱的爱好。

7、常常倾听众人的意见。

8、做事有计划,胜不骄,败不馁。

9、无路可走时,能够随机应变,适应生活。

10、很少感情用事。

11、乐于积聚有益的东西。

12、对自己的进步,总会有高兴的表示。

13、在学业上,能时刻保持前进的信心。

14、尽管很想做某件事,但自己会量力而行。

15、能理智地思考和判断,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测试结果:

每题选择“是”记1分;“否”记0分。然后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0-6分:

情绪不很稳定,经常患得患失,又不能很好地生活。 7-9分: 情绪一般稳定。 10-15分:

情绪很稳定,擅长处理事物的方法、判断及思考等。

篇2: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思维能力显著提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情绪体验有其特殊的方面,时而敏感多虑,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孤独恐惧,时而欣喜若狂等。所以这堂课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影响作用,了解情绪调节的规律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

具体目标:

1.认知方面: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以及情绪的影响作用,认识情绪ABC理论和其他情绪调节方法; 2.能力方面: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情绪ABC理论,或其他有效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

3.情感方面:更多地了解良好的情绪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开朗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了解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ABC理论。

3. 情绪ABC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自我调节。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1.教师先把一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表情代表一周7天的不同心情。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再用投影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并让学生来猜猜相应的是什么表情。通过此图片展示引出何为情绪。

(二)分析情绪ABC理论(10分钟)

1.解释何为情绪 通过对情绪一词的理解引出情绪管理的金钥匙——ABC理论

2.分析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与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即诱发性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和后果

现实生活中认为:A C (考试与焦虑 ) ABC理论认为: A BC

同一事件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结果?由于B的不同?

例:

A: 父母吵架

C:苦闷、抑郁

B:父母无感情

有感情的夫妻不应该吵架 图解:

3.案例分析:秀才赶考

给学生展示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ABC理论 4.情绪ABC理论的核心观点

(三)学生活动(3分钟)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片分发到每一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近期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事件。(不论是高兴、愤怒还是伤心等等都可以)并派代表将纸条上交,教师从每组纸条中抽出一部分来,并让写纸条本人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想法、后果。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事件中那些不良后果的反应(消极情绪)该如何处理。

(四)调节情绪的方法(6分钟)

教师给学生2分钟事件先讨论他们自己平时会用什么方法,然后再给出建议。

a.转移注意力。

b.合理发泄情绪。

①笑—开心地大笑;

②听—静静地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③说— 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c.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更加全面的用表格来展示调节情绪的方法:

1、积极情绪调节的方法

(五) ABC理论应用(15分钟)

教师请刚才抽出纸条的同学,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的诱因、信念、结果,并用以上调节情绪的方法或是自己平时惯用的方法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来调整不良情绪,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本堂课重点内容

1、了解何为情绪

2、掌握情绪ABC理论

3、学会将情绪ABC理论应用与实践中,以便能使自己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快乐。

篇3: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一、ABC理论的阐释

在理情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简称REBT)的ABC理论中,A (Activating events)代表在人们生活中的诱发性事件,B (Beliefs)代表人们对于这些诱发性事件的想法,C (Consequences)是指信念产生的情绪或行为上的结果。[2]以往人们总是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是理情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艾里斯却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A,而是B,即人们对于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和看法。因此,ABC理论认为外在的诱发性事件是引起愤怒情绪的间接原因,个体对于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愤怒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产生愤怒情绪,主要原因是自己选择这么做。

艾里斯将个体的信念(B)分为合理信念(rational beliefs)和不合理信念(irrationa beliefs)。合理信念是指帮助个体实现其最重要的目标的认识、想法和理念;不合理信念是指破坏或阻止个体自我发展的信念,[3]它是僵化的、偏激的,通常也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它与现实不相符并会阻碍个体达成目标。艾里斯还提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如,“我必须做得很好,并且获得他人的认同”,“这个社会必须是公平的”,等等。理情行为疗法的学者将不合理信念划分为四种: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低的耐挫力和价值贬损。[4]

二、引起幼儿园教师愤怒情绪的原因

艾里斯认为C(认识、情绪和行为上的结果)是A和B相互作用的结果。A几乎总是显著影响或影响C,但并不完全导致C———因为人类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环境中的诱发因素做出反应。当C为情绪困扰(如:愤怒情绪)时,B通常更为直接地引起C。幼儿园教师愤怒情绪的产生就是诱发性事件A和不合理信念(iBs)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愤怒情绪的诱发性事件

Mabel等人总结了10种引发愤怒情绪的外在诱因,包括:他人有意的破坏行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人的偏见;被人误解为不诚实的人;自尊受到威胁;重要他人的忽视或受伤害;由于他人的过失使自己受到伤害;他人的自私以及不关心其他人的态度;受到语言或身体攻击;成为无辜的牺牲者。[5]根据Mabel的总结,笔者将引发幼儿园教师愤怒情绪的诱发性事件A从生活上和工作上进行分类。首先,“学生是幼儿园教师情绪起伏的直接催化剂”[6],幼儿往往会成为引发教师愤怒情绪的外在诱因。幼儿的气质类型不同,对教师愤怒情绪的诱发作用也不尽相同。一项研究表明,“较低的负情绪、较少的缺乏任务坚持性、较低活动水平和较少的冲动行为容易引发教师的积极态度,而高负情绪、高冲动性水平、高缺乏任务坚持性会引起教师的消极态度”[7],更可能会诱发教师产生愤怒情绪。因而,经常哭闹、容易分心、不受约束的幼儿更易使教师产生愤怒情绪。其次,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强调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与达成共识。在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园长、同事、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以获得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沟通不畅无法取得共识,园长、同事以及家长也会成为教师愤怒情绪的诱因。大量研究显示,幼儿园教师管理中缺乏人性化和民主化,公办幼儿园出现“领导无权,集体决议”的局面,园长采用消极民主领导作风,在面对资历较老的教师时迫于压力,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处理,对于年轻的教师缺乏公平性;民办幼儿园则出现“园长一人说了算”的独裁局面,园长采用专制性管理作风,[8]教师没有发言权,即使面对园长不合理的决定也要依言行事等,易诱发教师的愤怒情绪。除此之外,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不理解,同事对教师的消极对待都构成了教师愤怒情绪的诱发因素。另外,由于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性,她们背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需要关心婚姻危机、情感问题、子女教育等生活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其愤怒情绪的诱发源。

(二)幼儿园教师的不合理信念

ABC理论指出愤怒情绪的产生除了诱发性事件A,更重要的是不合理信念(i Bs)的作用。在REBT的学者对不合理信念的划分中,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认为某一事物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僵化的信念。这一不合理信念常常有“must(必须)”“should(应该)”这类词语。艾里斯认为在所有的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要求是心理以及情绪困扰的最主要的原因;糟糕至极的信念是个体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百分之百的糟糕与可怕,是一种灭顶之灾,它源自“没有哪件事情比这件更糟糕”的绝对化要求;低的耐挫能力是由没有“比这件事情更令人受挫、不舒服”的绝对化要求引起的,人们通常抱有“如果这个挫折继续存在,那么我将会崩溃或死亡”这一偏激想法,它往往会导致个体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抑郁;价值贬损来自于人和事物必须符合个体的期待这一绝对化信念,当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时,便认为自己是一个“废物”“失败者”而对自己发怒,或是产生自卑感,严重者还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

依据REBT学者对不合理信念的分类,笔者对促使幼儿园教师产生愤怒情绪的不合理信念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见表一。

三、减少愤怒情绪的基本步骤与策略

REBT的ABC理论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愤怒情绪主要是由其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而REBT就是帮助幼儿园教师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信念的改变来减少其愤怒情绪。

(一)引导教师澄清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帮助幼儿园教师明白其愤怒情绪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的,而不是他们认为的诱发性因素,如:幼儿的淘气、调皮。接着,引导幼儿园教师寻找出自身不合理的信念。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帮助他们探寻,如:当你发怒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信念进行分析,寻找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挖掘藏在信念背后的绝对化要求、糟糕之极、低的耐挫力和价值贬损。

(二)用合理信念逐步取代不合理信念

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澄清不合理信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驳斥”这一认知技巧来帮助他们挑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帮助他们用合理的信念来代替原有的不合理信念,让幼儿园教师学会理性思维,减少他们的愤怒情绪。驳斥(Disputing)是在幼儿园教师熟悉ABC模式的基础上,让他们辨认、思考,最后取代他们产生愤怒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时,我们可以通过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提问方法。质疑式是直截了当地向幼儿园教师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夸张式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不合逻辑、不现实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9]2000年,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林某在上课时有两名幼儿一直在争夺玩具,林某多次训斥,他们仍不改正,林某一怒之下,拿剪刀剪去了一名幼儿的食指,酿成惨剧。[10]林某之所以愤怒,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存在一个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即幼儿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一点都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当我们遇到像林某这样存在有上述绝对化要求的幼儿园教师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质疑式提问,针对她的这一不合理信念直接进行发问,如:幼儿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他们有没有自己的主体性?等等。我们也可以进行夸张式提问:世界上所有的幼儿都必须是听话的乖孩子吗?若所有的幼儿都是听话的乖孩子,世界上还需要这么多幼儿园教师吗?通过夸张式的提问,使幼儿园教师感到自己想法的幼稚可笑和不合理性。

在驳斥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园教师的主动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并自觉放弃。不能急功近利、咄咄逼人,迫不及待地把所谓合理的认知强加给幼儿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暂时接受了一套“合理的价值体系”,而事实上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口服心不服”[11]。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幼儿园教师掌握ABC理论,更不能使他们将ABC理论用于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帮助自己减少愤怒情绪以及其他的负面情绪。

在使用ABC理论帮助幼儿园教师消除愤怒情绪的过程中,除了驳斥(Disputing)之外,还有认知作业、劝服他人等认知技巧,以及辅助、增强认知干预的情绪/经验技术、行为技术。其中,情绪/经验技术中的理情心像(Rational Emotive Imagery,简称REI)可以有效地辅助幼儿园教师的认知干预,转化其愤怒情绪。REI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园教师在易诱发愤怒情绪的情景中,能够有比较合理健康的负面情绪。REI让幼儿园教师通过自己的体验,找到对他自己最信服的自我告知和因应机制,让他们勤加练习,使其在各种诱发不健康负面情绪的情境中,都能够运用REI控制自己的情绪。REI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我们让幼儿园教师分析她的愤怒情绪是否属于健康的负面情绪,她想拥有怎样的健康情绪,将其希望拥有的健康情绪定为目标。然后,请幼儿园教师轻轻闭上眼睛,通过回想将自己带到引发自己愤怒情绪的情境中。在她完全融入当时的情境和愤怒情绪后,让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转化愤怒情绪上,使它变成她想拥有的健康情绪。最后,当转化成功后,再请她慢慢回到现实,睁开眼睛。我们要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接着问她是如何转化愤怒情绪的,我们要注意探索她是如何帮助情绪变得更健康,不再沉溺于愤怒情绪中。[12]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园教师减少自己的愤怒情绪,我们可以要求其连续一个月用理情心像做练习,直到她们熟能生巧,自然转化自己的愤怒情绪。

(三)用健康情绪取代不健康情绪

篇4: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篇5: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自己应比别人强,自我价值过高;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篇6: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

一、单元名称:改变想法,战胜非理性信念

二、单元目标:

1、协助学生了解情绪表达和宣泄的方法

2、学生了解情绪ABC的基本原理

3、尝试战胜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三、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王某从小乖巧听话,成绩优异,自己比较要强,父母对于学习没有过多管教。父母均为农民,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性格较内向,文静、不善交际,朋友不多,无不良嗜好。上半年因中考考试没有考好,所以来到现在的学校读书,这本不是她的愿望,可想既来之则安之,在这儿好好学也许会更有出息,因此在学校成绩是名列前茅,备受老师的关注。可是最近学校要举行阶段考试,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某发现自己觉得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就紧张、难过,平时小测验手心发汗、头脑空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近两周来,由于开始准备阶段考试,害怕、焦虑情绪更为严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不在焉,根本不知老师在讲什么,前几次自己的小考试成绩也不容乐观,比自己好的同学有蛮多。今由同学陪同前来咨询。其它学校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只要不涉及与考试相关联的事情,都能正常参与。

(二)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看法、评价所引起的。而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在这一诱发事件下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四)挑战非理性信念

因此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产婆术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首先由求助者说出不合理观点,然后咨询师沿其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三)分析案例 通过ABC理论,指出其由于考试失利(A),引起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C),但是产生这种负性情绪的真正原因是来访者的 “我应该一直非常优秀”、“我不可能不及格”和“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错误认知,而不是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情本身。而她的负性情绪持续至今是由于她自身所存在的这种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对于这一点,她自己应当负责,并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即产婆术)来帮助来访者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王某产生某种认知层面的改变。最后帮助王某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A(诱发事件):考试失败。

B [自己对考试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千方百计挖出来)]: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就是糟糕透顶;考试成绩代表了我的价值,门门都得好成绩,我的人生才有价值;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自己每次考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不管对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

以上不合理信念,有的对自己提出了过分完美的要求,有的歪曲了考试分数对人的意义,有的是缺乏根据的自我怀疑、自我挫败。这表明,我的思维是缺乏理性的,有绝对化、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测的倾向。

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考前害怕、担忧、焦躁不安,考场上紧张万分,导致身心疲惫,考试成绩下降。

D(与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一一将其驳倒。

① 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糟糕透顶。──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一样,在有的方面可能优于别人,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比不上别人,这是正常的。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考得不如人家又能怎样呢?天又不会塌下来!

② 考试成绩代表了我的价值。──考试只是检查学习成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只能表明学习中的成绩与不足,说明不了更多。一个人的价值由许多部分组成,表现在品德、知识、能力、个性、理想、事业、家庭、友谊等方面,仅仅学习上的缺点与不足,并不能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③ 我应该门门都得好成绩。──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大多数人只能在其擅长的方面做得优秀,而其他方面平平,这并不妨碍他们事业有成。我也不例外,我并非全才,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就应该满足了。

④ 每次考试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考试既然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那么它必然符合我们所学知识的范围。自己每次考前复习得相当详细、深入,应当相信考题不会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正是因为不必要的担心才使我在考前忧虑不安,分散了注意力,又迫使我超量复习,搞得疲惫不堪,考试中又神经紧张、思维迟钝,结果导致失败。这种无根据的担心使我自我挫败,必须清除。

⑤一次没考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偶然的失败不能证明能力差,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总结教训,找到原因,针对可改变的因素千方百计以求改进。对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不必怨天尤人,纠缠不休。一旦我真正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下一次考试就一定有希望成功。倘若因暂时的失败把自己彻底否定,那么这种毫无自信的心态会埋下再一次失败的祸根。

⑥不管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如果不是我的大脑出了毛病,那么我应当同正常人一样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即只要对某一材料达到一定的熟记程度,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完好的记忆。我在考场上忘记了有关的知识,并非我的大脑记忆功能低于常人,而是我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紧张的情绪妨碍了我对头脑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成功的提取,出现了所谓“意识窄化”的现象,严重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我不必怀疑、贬低自己的记忆力,要紧的是恢复自信心,以放松、镇定的情绪去迎接考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能力。

E:放弃了关于考试的种种不合理信念之后,我开始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考试,情绪与行为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后的考试,我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严重,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分心,不再焦躁不安,心情平静而稳定。上考场时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遇到难题时能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假设与推理,考试的结果令自己十分满意。这使我信心大增,害怕考试的情绪被有效地遏制了

四、总结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形象具体的掌握情绪ABC理论,并学会和非理性信念作斗争,战胜非理性想法,学会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来与非理想想法进行辩论,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学会理智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方式。让我们都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五、每课一言

篇7:情绪ABC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几组有趣的“两可图”,让学生明白:换个角度换问题,自有一番天地。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二、信念构建

通用播放视频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让学生感受ABC理论的价值,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合理想法对人的影响。

秀才进京赶考,在客栈投宿的晚上,做了三个梦: 一是梦见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二是梦见下雨天戴斗笠还打了伞;

三是梦见和心爱的表妹睡在一起,可是背靠背。

于是他找到解梦先生,想问问这三个梦的意思,先生说:墙上种白菜是白搭;戴斗笠又打伞是多此一举;背靠背睡证明没戏唱,预示考试没有好结果。秀才听后,非常沮丧,既然仕途无望,就打算退宿回家。

老板看到秀才低落的神情,问他什么,秀才把解梦的事情说了一遍,老板笑着说,其实这梦也可以这样解释:

高墙上种白菜——高中; 戴斗笠又打伞——有备无患; 和表妹背靠背——总有翻身的时候。

秀才一听,立刻精神抖擞,觉得自己大有希望,于是带着这份热情继续赶考,果然不负所望,中探花,如愿归来。

(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角度(积极、消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结果。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

ABC理论

引起情绪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C)的并非事件(activating event;A)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想法(belief system;B)所致。只要改变对事件的评价,那么情绪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A(诱发事件)→ B(信念或想法)→ C(情绪与行为反应)由此可见:事件A是间接原因,而B是更直接的起因,一个人的想法直接决定其情绪。

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生活实例:

1.我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考好的。(付出了应该要有收获)

2.学习成绩不好,还没有什么特长,是个没用的人。

(把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同整个人生)

3.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没有信心,没有希望了。

(糟了,没有希望了)不合理想法的三特征

1.绝对化:一定、必须、应该、怎么能不这样。2.过分概括: 以偏概全,用一个方面否定全局。3.糟糕透顶:发生了事情只看到最坏的结果。

三、学生活动

1、情景表演

情景一:荒岛上的鞋子推销员

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发现荒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感到非常的失望。

A说:这个岛上的人都不愿意穿鞋,要成功推销没有希望的。另一个感到非常兴奋。

B说:这个岛上的人还没有鞋子穿,成功推销的希望极大。

情景二:玫瑰花

A的看法: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

B的看法: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长在有刺的梗上。

情景三:半杯水

两个人都十分口渴,当见到有半杯水时,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A:“还好还有半杯水——满足。” B:“怎么只剩半杯水了——不满。”

2、练习: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事件: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系。

想法1: 情绪1: 行为1: 想法2: 情绪2: 行为2: 想法3: 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 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小结: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3、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

请几位同学抽取纸条,并利用情绪ABC理论给以解决,与大家分享。

四、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上一篇:庆生日寝室文化活动策划下一篇:农残快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