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学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成绩较多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机良好,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认可学习的价值,学习的信心极高。但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只是一种偶发行为,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缺乏,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不足,部分学生有紧张、焦虑等情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 篇1:

多元智能理论下构建小学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价,它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体育教学改革和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新的评价方法,可丰富和完善小学体育课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多元智能;体育课程;评价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勃(1975—),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很多教育家的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当前的教育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学生评价正是顺应了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类课程和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新型人格素质的学生和知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在进入新世纪之初,正深入、全面地进行这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构建。在经历了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以甄别评价为主的评价过程后,要求建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以人格和谐为主旨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学生评价观的呼声越来越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重视运动技能的发展,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过分注重对运动能力的考查,导致了课堂教学以学习技能、技术为中心的局面,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课程标准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出发,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张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和发展,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的。可见,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尽管每一个个体都是上述9种智力的组合,但这9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体都有可能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二、传统体育课的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智力观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个体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智力应用的范围和效果。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分注重成绩,把高度、远度、速度、技巧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尺度,强调“统一性”标准,忽视了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及体育能力、个体的进步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可见,传统的一元化评价中缺乏形成性的评价,忽视了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目标。

三、建立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新的评价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确立新的学生评价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性格特征等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评价目标应配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一)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中,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但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合作精神等。顺应“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主观定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都应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去建立评价体系。

体育课在室外环境中上,受干扰较大,教师往往很难自始至终顾及每一位学生。长此以往,容易使一些学困生掉队。为了增加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笔者把学生组织在学习小组内,组内学生按程度互补搭配。每节课后,笔者让小组成员对各自课堂表现进行自评、互评,主要包括专注听讲、回答问题、运动技能、团队精神、积极参与等(见表1),以获得的星数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学习册内。这样,学生形成了更团结有力的一个小集体,优势互补,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在这种促进机制下,每个组都在进步与成长。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课堂是实施、实现教学活动的载体。体育课堂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是体现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各方面评价。”针对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引入学生“小组积分制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小组积分制法”是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方式,它强调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中心地位。学生小组积分制法的实施主要包括4个要素:小组组建、课堂授课、教学评分和小组奖励。

1.小组组建

根据我校小班授课的特点(一班有30个学生)和体育课集合成4列横队的情况,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7—8个学生组成。

小组组建是学生“小组积分制法”主要的特征。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要强调小组成员都必须为小组获得本节课的“优秀小组”的称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要强调组内的成员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分组时,男女生按个子的大小各排一排,然后报数,随机分成4个组。在日后的教学中,若发现组之间的综合能力相差较大,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的平衡,避免打击实力弱的一组的信心。然后,每组确定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其方式由学生自选和教师任命相结合,学生在自选时,如果意见比较统一,教师必须支持;如果学生之间的分歧较大,由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和自己的观察直接任命。强调组长与副组长的责任:组长管理好本组的纪律,计算累积分数,并随时准确向教师报告本组的分数,结合教师的教学任务,督促组员练习,统一分歧的意见等;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以上任务。组员在练习时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共同讨论,在同伴有困难或出现错误时还要相互帮助纠正,也有义务计算本组的分数。

例如,上体育课时,每班都会根据以前分组的方式,自动站成4列横队。前两排为男生队,后两排多为女生队(全班32人,11名女生),每一横队为一小组(较好地把分组与传统的体育队形结合起来,避免了分组的复杂过程,简化了合作学习)。组长一般都站在大排头的位置,便于调队,也便于维持本组的队形和纪律;副组长的位置不固定,但要时刻与组长保持联系,协助组长的工作;鼓励组员参与组长的计分工作,增强组员的责任心。根据每班人数,每组的组员为7—8人,体委补充到人数较少的一组,均衡每组的人数。在比赛时,一般情况下,这4个组相互竞争,教师要适当地考虑女生队在力量、速度上不如男生队的特点。

2.课堂授课

学生“小组积分制法”常用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或直接教学,有时也会采用启发式、讲授—讨论、设置情境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把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集中在讲授主要内容上,而忽视了常规内容和常规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影响。如课堂常规里的学生集合、队列练习、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可以渗透合作意识,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会对学习主要内容有促进作用。在学生“小组积分制法”中,要充分地发挥这一点。在授课中,学生“小组积分制法”就把体育课中各部分的软性目标和硬性目标都进行了分数化,使学生对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不放松,促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否则就会失去得分机会,从而影响小组得分,影响本节课“优秀小组”的评选。

3.教学评分

教学评分分为固定评分与随机评分两类。每节课必做的内容设定为固定评分,如集合时要求快、静、齐为30分;师生问好时,学生的精神面貌为20分;队列练习为40分等。这都是每节课都必须做的内容,都可以设定固定的分数值,明确学生努力目标。学生在练习、考试时,就可随机评分。随机评分又可分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如根据学生练习和掌握情况,教师随机地设定分数等级。如跳箱内容,分为亮相、助跑、踏跳、支撑成跪(蹲)撑、挺身跳下和结束动作六个动作共60分,这些动作都能完成的学生可为本组挣得60分,哪一个动作不到位,就得不到相应的分数;或者学生自己了解评分的要求后,给其他同学进行评分,学生得分后也可把这类分数累积到本组的总分中。还有一些突发事件,也可随机评分,主要是教师进行评分。

4.小组奖励

在本课的每个环节结束和本课结束时,学生都要向教师汇报本组的分数情况。在每个环节汇报分数时,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小结自己和本组的表现,也可以明确与其他组的差距,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也避免学生遗忘自己所得分数或加错分数,造成不必要的争执。在本课结束时,学生汇报本组分数,教师以此来评选“优秀小组”,并让体委及时记录下来,专门为此备有记录表(见表3)。在每月末,获得优秀小组次数最多的小组,则为本月的最终优秀小组,小组会得到奖状和小纪念品等奖励。

(三)独立性评价与创作性评价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

为了改变单一的、技评的、显性评价方式,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和发展的进步及努力程度,加强对学生学习锻炼的独立性、创作性等评价。除了掌握大纲要求的体育知识、技能外,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努力自学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或自创健身项目、动作和锻炼方法等,并将这些作为评价的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与习惯,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身意识与习惯。教师以增设“荣誉点”的形式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评价,并把学习情况记录在体育课课外评价表中(见表4)。“荣誉点”基于小组积分制,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然后再结合“优秀小组”的评比。教师根据学生在课下完成的学习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按每项/次的原则给予学生一个荣誉点的奖励。当个人的荣誉点数达到5个时,可以为本组赢得一次优秀小组。

(四)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

学生入学之初,教师可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一套学生个人的体育档案,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摸底,并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然后在每学期结束时将终结性结果与学生入学的起点成绩进行对照,让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四、小结

通过在小学体育课中尝试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新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及竞争方面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进取心。因此,体育课程从以学生为本的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出发,对培养具有新型人格素质的学生和知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多元智能下教育评价若干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尹振波,郗东林.对当前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的几点反思[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9).

[4]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黄勃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 篇2: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生学业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学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成绩较 多 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机良好,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 学 习习惯,学生认可学习的价值,学习的信心极高。但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只是一种偶 发行为,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缺乏,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不足,部分学生有 紧张、焦虑等情绪。父亲的职业、“走出去”的强烈观念、教师在学习指导方 面 的知识及能力、新型学习方式、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学校的主导培养目标等因素影响着学 生的学业状况。

关键词:农村学生;学业;影响因素

一、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业的内涵

学业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学习的功课和作业,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等认知方面 的内容。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业这一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总 体目标指出,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应当具有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同时,在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身体素 质 、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新课改的总目标是一个多维的目标,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体现在教育 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的目标体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及 价值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与相互支持,以此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 “学 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有着多方面、多层 次的需求,即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和信仰 的 ”[1]。学校教育应该从生命的历程、生命的整体角度来谋求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对学生的 学业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业 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性成就及其获得的 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技术,抽取宁夏省的同心和海原两个贫困县;再分别在每个县抽取小学、 初中、高中学校各一所。其中小学抽取五、六年级的学生;初中抽取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 ;高中抽取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共抽取学生有效样本780名。有效被试的特征及相关情 况如下表所示。

2.学生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状况、对学 习生活的感受、影响学业的因素等。访谈分教师访谈和学生访谈,对教师访谈包括对学生的 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生活情况、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等方面;对学 生访 谈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困难、学习需求、家长 的教育观念等内容。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在SPSS13.0中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进行 分析。访谈资料作为辅助性资料用来解释和说明学生目前的学业状况。

三、农村学生目前的学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学习成绩水平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三维目标”逐渐被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 能反映学生发展的全部,但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上,目前还找不到比学习成绩更好的测量 指标[2]。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较好,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 高中,学习 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都占到大约80%的比例。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 最多,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只是少数。

进一步的x2检验显示,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性别(x2=4.950,P>0.05)、不同学段(x2= 0. 265,P>0.05)、父亲学历(x2=686,P>0.05)、母亲学历(确切概率法计算的对数似然比 卡方为0.921,P>0.05)、母亲从事的工作(Fisher精确卡方计算值为9.373,P>0.05)、 家 庭经济水平(x2=3.619,P>0.05)等方面与学习成绩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 年级 的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是一样的,父母亲的学历、母亲所从事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水平 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父亲所从事的工作却与孩子的学习成 绩关系非常密切(x2=28.643,P<0.01)。显示如果父亲从事的工作属于比较忙的类型(如 务农、在外打工、做生意等),则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偏下的比例就比较大。

农村地区学生成绩水平的现状可部分地解释为:首先,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大都比较低,调 查 中13.6%的父亲、34.7%的母亲没有上过学;25.8%的父亲和25.4%的母亲具有小学学 历;具有初中学历的父亲、母亲的比例分别是39.8%和31.4%。也就是说,学历普遍较低 的事实使得父母亲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很少。其次,在农村地区父亲具有至高的权威,父亲 权威对孩子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约束力,那些工作较忙的父亲对孩子的约束力比较弱,因而影 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再次,被调查地区属于贫困县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处于 中等偏下的水平(偏下的占45.2%,中等的占50.4%),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影响不 大。

2.学习过程与方法

(1)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其动机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学习过程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 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期待;只有对即将达到的目标有了某种 期待,才会对不同目标做出实际的不同行为[3]。在调查中,89.5%的学生认为自 己的学习目标很明确,知道平时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及怎样去学。学生来学校学习主要动力 有两方面 :46.9%的学生为了考大学而学习,49.5%的学生为了获得知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 是为了混文凭或者被家长逼迫着学习的。可以说,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在学 习动机上,既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又有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备 条件。在访谈中,调查地区被说成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学生从小被灌输了一 种 “走出去”的思想。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必须“通过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家庭”, 进而改变贫困的现状。实际上,越是在贫困地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就越强烈, 这已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因此,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动机也很单纯,即经由 学习而考上大学,进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

(2)学习的主动性及其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调查中,57.8%的 学生认为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去学习;36.8%的学生有时候能主动学习 ;有5.2%的学生只有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之下才去学习。同时,6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 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讨论问题。

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42.1%的学生能经常坚持课前预习,偶尔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比例为 47.3%;34.3%的学生一直坚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51.4%的学生偶 尔这样去做,其余14.3%的学生则没有养成这种习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过 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但实际上,能一直坚持这样做的学生并不多。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 力。这种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的结果之一是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语言 及其行为增加,这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大多数教师(7 2.2%)开始给学生讲授学习方法方面的一些知识,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指导 。此外,义务教育新政策解决了贫困地区学生吃饭、住宿、学费等问题,为学生积 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但同时,农村地区的一些学生在回家后,必须帮家里 干活,学生学习的绝对时间减少,这对学生的预习、复习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学习 习惯表现出一种偶发性的特点。

(3)学习反思能力

学习反思能力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是 一种重要的元认知能力。调查显示,33.4%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47.5 %的学生偶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仍然有19.1%的学 生从来不会这样去做。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37.3%的学生会主动地反思和总结,寻找自 己的不足;58.5%的学生会加倍努力,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准备;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运气 使然或者从来不去想学习的结果。这说明,能主动进行学习反思的学生人数较少,能运用一 些技巧进行正确反思的学生更少,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相关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而教师这 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当缺乏。目前的教师培训还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同时,学生个体 对 自己的学习效果、方法等进行反思是一种高级的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各方 面 情况非常了解,才可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建立师生之间相 互了解的各种途径。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个人爱好及课外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只强调了学生的“语言-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 能”的 发展,而实际上学生有多种智能。学生的课外爱好及其活动是学生兴趣的展现,是对学校教 育所忽视的其他智能培养的途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学校能全部完成作 业的 只有49.9%,54.7%的学生认为每天放学后做家庭作业花费的时间最多,其次是帮助家里 干活(25.1%);60.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辅导班、兴趣小组或接受个别辅导。在调 查中,学生的业余爱好主要是体育活动和音乐,其次是看电视和绘画,还有7.5%的学生想 不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这说明,农村地区的孩子在放学后多忙于做作业和帮家里干活, 而发展个人爱好、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很少。

做作业占据了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及参与活动的相当一部分时间,但更重要的是专业的音乐 、体育、美术老师的缺乏,使得这些课不能全部开设,或只能由其他科的教师兼任,学生的 兴趣在这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音、体、美等“辅课”并没有在 学 校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认知目标的过分强调影响了学生的多元智力因 素的开发。

(2)对学习的看法及态度

首先,学生比较认可学习的价值。95.1%的学生认为上学对自己很重要。这说明,农 村地区学生特别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尽管63.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大 部分功课对自己来说都不简单,但他们对学好功课信心十足,89.7%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学 好功课,83.2%的学生认为功课学习的好坏在于所下功夫的多少,只要肯下功夫,取得好 的成绩是可能的。学生生活环境的艰苦使得他们把教育作为摆脱贫困的出路,坚信教育 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激发学生积极性、学习方式的变化以 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态度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学习中的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孤独,学习没劲 ,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想去上学。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从来没有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在 课堂上,37.2%的学生经常会感到担心、紧张和恐惧,48%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比较大, 少数学生开始逃课,甚至产生了学习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的想法。

事实上,在学校中总有被忽视或被放弃的一部分学生,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感受不到 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甚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些学生主要包括学习困难学生、 少数单亲家庭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升学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新课程的要求面前,他们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容易产 生紧张、恐惧等情绪。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人数较多;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在不同性别 、不同学段、父母亲的学历、母亲的职业、家庭的经济水平等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父亲 所从事的职业却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关系密切。

(2)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方面既有近期的直接动机,又有远期的间接动 机,这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必备条件;贫困地区学生被灌输的“教育改变命 运”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和传递等都促进了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部分农村学生绝对学习时间的减少 ,使得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带有偶发性的特点。

(4)学习反思是一种的高级学习活动,但目前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比较 缺乏;由于教师培训中缺乏相关的内容,教师不具备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能力, 因而无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反思能力。

(5)作业占据了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及参与课外活动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同时,学校专业的音 、 体、美教师比较缺乏。农村地区学生缺乏发展个人爱好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条件,影响了学生 的个人情感、态度等多元智力因素的发展。

(6)尽管学生非常认可教育和学习的价值,并且学习的自信心很强,但对学生中弱势 群体的忽视、升学压力以及对新课程教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 惧等情绪,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不良想法。

2.建议

(1)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讲学生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阵地,孩子的许多经验、兴趣、态度、价值观等都在家庭 中形成。然而,随着教育领域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以及现代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封闭性,使 家 庭已经很难对孩子的教育发表意见。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育的合 力,尤其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反馈,因此,加强家校合作非常必要。

首先,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发展规划以及 班级学生的群体特征、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状况等都应该让 家长知晓,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孩子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教师要认 识到 自己“替代父母”的角色,要聆听家长讲述孩子的成长史,了解学生过去的方方面面。这 样, 父母和“替代父母”建立在关怀基础上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去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从而确定恰当的方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其次,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需要赋予家长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权力。学校应该要求家长 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同时,学校还应该设计形式多样化的作业,包括交流活动和实践活 动,让家长参与其中,以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 有利于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尽到职责,充分发挥出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 的作用。

(2)加强学习策略的系统指导,注重培养学习反思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使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可以从 训练学生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 学习策略的课程,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对学生加强系统的指导与训 练[4];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交流,进 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地区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学校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预留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把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第二,建设足够的活动 场地,购置充足的活动设施。第三,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在时间、空间条件都 具备的情况下,创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形式,如体育活动、演讲比赛、角色表演、歌咏比 赛等等。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4)给予学习困难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因此,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往往比其 他学生少得多[5]。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以愉快 的方式帮 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对话和参与活动的机会。除 此之外,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帮助,给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 多的学习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一[J]. 教育参考,1994.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芬斯特马赫,[美]索尔蒂斯.教学的方法[M].胡咏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赵 滨〕

作者:王成军 高小强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与探研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对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小学英语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设计多元化的小学英语作业展开探讨研究,希望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英语 作业设计

小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老师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时间。如若按新课标的要求,则势必会减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量,而其又并未对作业的设计做具体规定。“减负”这个教育高频词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在减负的背景下,如何减出效率、减出成绩是老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减负之路上,往往会遇到减作业量,学生成绩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练的量少了,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

针对减负的目的正是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减掉不合理的及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一情况,学生如何在作业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更有效率地从布置的作业中学到更多知识,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何走好作业由以前的单一布置书面抄写作业向多样化的课内外作业结合之路更是重中之重。

一、小学英语教学要素分析

在小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英语作业起到的效果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教学只关注课后作业量对与知识的巩固,而忽略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导致作业量大但效果一般的情况。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提出:通过练习,也许可以给儿童某种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而皮亚杰明确提出:学习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才是核心要素。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让学生学会用、学会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其作业的单一性势必不符合这门语言的运用要求,单调的课后作业势必会降低学生说的几率,减少学生用的机会,导致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低下。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相结合,势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促使学生更多地主动学习。

二、小学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探研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多元化的小学英语作业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进一步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

1.多元化作业设计的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同时,每个儿童的智力都是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结合各方面的智能因素进行作业设计,才能让孩子得到独特的学习体验。

2.课内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

(1)结合空间智能设计英语课内作业

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低年级孩子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想象,善于设计,且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许多与画画相关的英语作业。

例如,在开展关于图形的英语单词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关于图形的单词,在此基础之上画出自己可以想到的一切图案。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所画的图案。此类作业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并结合所画出的图案,进一步巩固了相关英语单词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2)结合音乐智能设计英语课内作业

音乐智能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音乐能够舒缓人的神经,激发人的创作灵感。音乐旋律智力强的学生具有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可在学习时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通过布置一些节奏感强、容易上口的英语歌曲和说唱,可以将简单的单词、句型融入歌曲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轻松愉快地复习知识点。

例如,在有关色彩的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澳大利亚的广告歌,教学生在歌唱中体会色彩的美丽,复习巩固单词。结合音乐智能设计英语作业,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加入自身感兴趣的颜色元素进行创作,相信可以产生不错的效果。

(3)结合身体运动智能设计英语课内作业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体育与英语的整合作业,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喜欢户外运动,擅长用肢体语言表达,为了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可以结合运动智能设计英语作业,以充分展现孩子们活泼好动的一面。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编一套简单的休闲操,要求一边做操一边用英语喊口令。这种形式的英语作业,使学生掌握了词汇,还发挥了想象,并得到了身体锻炼。同时,可以定一套动作简单又十分有趣的休闲操作为课间操,进而在英语课间隙时调节课堂气氛。

(4)结合数学逻辑智能设计英语课内作业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数学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对于数学逻辑智力强的学生来说,有些学习是可靠推理来思考的。因此,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英语能力训练,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展有关数字的英语单词教学时,可以布置一些十以内的加减法英语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英语单词进行表达。这样的作业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而且将数字词汇运用得恰到好处。

(5)结合人际智能设计英语课内作业

人际智能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为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作业形式。

例如,在开展场景口语教学中,让学生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分组模拟一个国外场景进行口语交际,进而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水平。

3.课外英语作业的多元化设计策略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最为明显的特征为有情感的投入,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外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要适合小学生这种展现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1)收集摘抄类作业

要求学生自发地收集、摘抄在生活中遇到的英语。通过此类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十分欣喜。同时,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英语的长期积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扩大知识面。

(2)粘贴标签类作业

课本中的英语单词很多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学了这类单词后,要求学生为这些物品贴标签。此类作业既可帮助学生牢记单词,又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书写水平。在这个贴标签的过程中,若是碰到一些在课堂上不曾学过的单词,他们会请教家长或查阅字典,自觉地学习。

(3)亲自合作类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当堂学习的英语单词或问候语向父母汇报,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而且社会效应非常好。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学语言的自信心,可让学生当父母的小老师,有意地让他们回家把当天学的英语知识教给父母,然后对父母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责任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多元化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应该符合教材内容和基础知识,突出主题性。作业设计强调开放,但绝非漫无边际,要求开放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设计,努力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够发挥教育意义,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活”、“乐”、“玩”中,更应该注重学科本身,由已学到的知识同化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多元化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否则,小学生将无法完成,或者敷衍了事地完成,这都是无意义的。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寻找合适的切入口,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问题的深度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程度和能力,绝不应出现繁、偏、刁、难的怪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地完成任务,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作业可以解决因教学资源不足而引起的语言活动类型单一的问题。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内容新颖、独特和具有亲和力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学有所用,让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充满童趣、充满挑战的新型作业形式,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有效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在体验完成作业乐趣和价值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综合水平,在作业过程中体验了苦恼和辛劳、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申海琴.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J].教学经纬,2008.

[2]吴小兰.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J].小学教学研究,2008.

[3]潘伟英.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4]黄宛辉.“任务型教学”与小学英语作业设计[J].中小学英语研究,2009.

作者:沈沛

上一篇: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下一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