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3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持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让开展的体育生活方式更健康,国内应对体育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改革体育教育教学。以此为背景,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环境以及当前体育生活方式的现实情况,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教改措施以促进其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以便于培养在校大学生强健的体魄。

關键词 大学生 体育生活 教学改革 研究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是增强学生健康和体魄,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要聚焦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上。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环境以及当前体育生活方式的现实情况,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教改措施以促进其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以便于培养在校大学生强健的体魄。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环境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一)形成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环境要素及功能

就高等院校体育环境而言,有三大要素:制度、物质和宣传。

其一,物质要素是高等院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要想让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以及各种运动器材,这是体育环境的重要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培养出健康的体育情感。

其二、高等院校体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宣传和相关舆论。舆论的作用为导向,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对学生的习惯、兴趣以及观念等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促使学生对待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态度,广泛的参与体育环境之中,对高等院校在校生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极为有利。

(二)当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及发展趋势

和传统的生活环境相比,当前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被其所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为:其一,健康理念有所加强,不仅注重实用而且张扬个性;其二,体育锻炼(体育生活)时间不断增长,在体育锻炼上的消费有所提升;其三,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质量发生明显的改变,内容繁多,具有明显的性别区分。

二、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一)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改革

一般而言,就业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要务,和大学生活环境相比,就业后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作用,这不仅让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得到满足,也满足学生对健康的个人需求,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培养的体育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即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以便于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最终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

(二)建立高等院校体育生活辅导机制

为了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应该使用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和教育,发挥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等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对待上述活动的开展要持有积极的态度,在资金、政策等上给予扶持,以便于为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过程而言,其普遍追求人性的发展以及适应现代生活,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体育教育教学。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老师和学生承担高等院校的体育过程,因此必须有教学原则,笔者建议在体育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中教师的作用还因教育发展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知识传授、组织并管理等。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在让如今社会发展得以需求为基础,进行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思路,以便于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高校文化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体育教育,当前国内体育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要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在高校内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促进国内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和监察体系对保证在校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很重要。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可以使用其他学科社会技术方法,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质情况等,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估。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以及评价效果的实效性,应该保障评价体系的健全和科学。为了让学生的体育文化行为得到良好的控制,必须坚持不懈的完成建设检测和评估体系,并把该项工作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三、结束语

当前国内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社会上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想让此任务实现,应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普及健康的体育生活,对高等院校在校生体育生活的环境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便于培养在校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进而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信伟.团队考核在普通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正向激励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2] 任卫华.高校定向运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3] 陈杨,李延平.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探讨——基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4] 刘学伶,吴静静,白仲航.推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作者:程江涛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和乐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融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持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和乐教育”思想的内容和所倡导的教学方法符合辩证唯物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符合“和谐”社会的目标,继承和借鉴孔子的思想,把“和”的思想运用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会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该文以文献资料法,对孔子“和乐教育”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性阐述,认为该思想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理念或指导思想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而言是理念更新方面的尝试。

“和乐教育”思想概述

“和乐教育”思想内涵的现代阐释。“和乐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题内容,对于“乐学”的倡导和推行在孔子的诸多教育言论中都有具体体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词源》中对于“和乐”的解释是“和睦安乐也”,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和谐”,“和乐教育”思想的要求是从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入手,努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通过乐教乐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与当前素质教育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接受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孔子一生追求“和”“乐”,目的就是力图使当时的社会达到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创建和谐育人环境上,即实现“乐教”、“乐学”的统一。

“和乐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礼’,不是‘仁’,也不是‘中庸’,而是‘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即为“和乐教育”思想中“和”的来源。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和”可以促进“礼”的教育。所以,普通高校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挖掘和借鉴孔子关于“和为贵”这一思想,结合体育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理念、育人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任务与学生、教师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和”,也就是所谓的和谐统一,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今后发展。

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的调整中可以适当引入“和乐教育”思想,继承孔子关于“乐学”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积极开展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需要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在培养学生“乐学”体育的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同时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一两门喜爱的体育项目,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学生的“乐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乐教”意识,使高等院校培养出真正的“乐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

“和乐教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意义

“和乐教育”思想促进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契合。所谓“和”,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都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即“和”于当时的政治范畴,体现时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要求,即“乐”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否则将被淘汰。因此,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含体育课程)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我们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是经济因素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结果。从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看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对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即“和”于社会的发展。当然,仅仅“和”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达到“乐”,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乐”于社会发展要求。总之,课程与学生之间、课程与社会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作用的过程,只有达到一个相互的和谐,才会共同更好的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乐”于现今的经济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和乐教育”思想使体育教育与学生发展契合。普通高校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特殊社会群体,对体育课程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使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统一。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其体育行为直接体现着课程设置的好坏以及产生的效果,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编制、实施、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和谐发展,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有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大学生,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和”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乐”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使大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并把体育作为终身锻炼的一个重要方式,以体现体育教育培养的效果。“和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学生的自由性和积极性,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高校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开设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部分大学生走出心情低谷,即“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和乐教育”思想促进体育教育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契合。“和乐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个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过分的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可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是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师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积极性的泯灭。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体育知识技能到体育能力的转变都不是仅仅由认知系统实现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情意系统的参与,并借助内在的动力因素为媒介来时限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和喜悦感,体验到体育中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真正起到“乐”于学生情感的要求。

“和乐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途径

加强对“和乐教育”思想的认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面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关键是加强“和乐”教育思想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使教师真正做到“乐教”,并且在“乐教”的同时,把课程设置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培养出真正“和”于社会的现代化人才。

以“和乐教育”思想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和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要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来实现,体育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的、阶段的发展过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从课程设置入手,立足创新,注重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审视课程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体育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对体育的要求,又要立足于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即要站在学生角度上,又要站在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的角度上进行。

以“和乐教育”思想面向社会需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克服过去脱离现实需求的弊病,面向社会,面对现实,注重培养全面发展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根据体育对人体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并且要增加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要满足当前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真正的做到既“乐”于学生、社会的发展,又“和”于学生、社会的要求。

以“和乐教育”思想处理外来经验和国情的关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注意各个对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全方面的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要求,在借鉴外国高等体育教育先进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使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和乐”于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同时,又要兼顾“和乐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更要“和乐于”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现状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作者:韩玉姬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旨在提醒人们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同时希望高校体育教育自觉进行整体性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现状与对策

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入改革的轨道。30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比较活跃,取得了明显效果,改革已从主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表浅的方面,逐渐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不过,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1喇日的教育观念的误导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以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长期来,狭窄的专业观念在多数学生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高数、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等方面,而对非专业的事物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单一的专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高校体育教育忽视了“因材施教”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实施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体育运动需要的差异性。普通学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偏离教学基本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1.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进行着各自课程的局部优化。而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未形成优化的整体,致使德育和体育课程被急剧淡化。当前“应看到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些身体素质和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高校体育也不例外。

我国学校教育的教育思想,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改革的浪潮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学校体育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的调整等浅层次上,而实质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进行整体性改革。“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

1.4“终身体育”思想亟待强化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文化素质很高,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体育观念淡薄,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繁重的脑力劳动,使之体质急剧下降,甚至英年早逝。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短10岁。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只占12.6%,女性只占7.43%。对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业人员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认为自己是体育盲,缺乏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为什么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体育教育,却培养出一批既不懂体育,也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中,只注重在校期间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完成达标的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体育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依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并充分研究21世纪合格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品格进行发展。

2.1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但对于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而言,其实质就是“多功能、高综合与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已经实施了近20年的“体质教育”理念形成了世纪之交新老交替的临界点。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首先,是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特性上拓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唤起各级各类院校领导对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而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与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以及进一步激发院校自身的办学活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是从社会意义上拓新人们的体育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以通俗的实践实例和严谨的理论研究成果,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只有整体素质好的人才具有广泛采集信息,善于寻求战机和把握取胜时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各高校的经费、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在原本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是从新世纪人才战略方面提高认识。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培养、靠教育,尤其是对新世纪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所依靠的就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职责。因而,必须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2高校体育要强化“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终身体育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目的任务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应侧重于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3注重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其中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和保证,作为体现学校体育工作成效和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首先,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及全面育人为中心,以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必须树立科研成果只有体现对理论创新和向实际应用转化,才是有价值的思想,坚持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的宗旨。

体育科学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性特点,它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从宏观上看,研究体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没有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是不可能的。从微观上看,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某些具体问题,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攻关。特别是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科学化、商业化、产业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非是单一、独立的学科门类所能回答的,如此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必然,个人或单一学科的单一研究已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应树立人力、资金共投,信息、设备、人才资源共用,成果、利益共享的联合研究的新思路。

2.4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型的确定是决定教学效果和保障课程思想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发展等特点,建议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型均确定为“一体化型”课程;将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的课型均确定为“俱乐部型”课程。这种课型的改革和调整,一是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兴趣,突出个性发展;通过找层选面,规定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课时比重,并结合专项课与健身俱乐部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全方位满足大一、大二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选择学生基础好、兴趣高以及符合地区特色和社会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俱乐部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三是增设体育选修课,调节学生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充实课内外体育生活;保障高年级大学生均能主动地受到以体育教学为主导作用的体育教育,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2项或更多的运动项目的技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总之,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新时期高校体育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思想,自觉进行整体性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34-36.

[2]钱杰,2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384.

[3]王则珊,探讨解决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办法——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2):1-3.

[4]郑崇勇,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低10岁[EB/OL],http://news.sohucom/20091123/n268381873,shtml,2009-11-23.

[5]喻坚,略论健康第一思想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等研究),2002(4):24.

[6]李重申,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J],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1999(1):165-170.

作者:王传友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下一篇:美术类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