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30

作为新世纪教育界最重要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让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和节奏等在内的多种智能。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更多地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分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能为多元智能而舍本逐末,对多元智能理论要进行理性的运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

著名人物丘吉尔、爱因斯坦、巴赫、姚明、凡高和苏格拉底,谁更聪明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只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就能测出人的智力高低,即智商分数IQ。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尽量使学生获得高分。然而加德纳却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能,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是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智力的定义: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核心和衡量标准并不像传统智力理论所说的那样是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同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逻辑数理能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具有较高身体运动智能的人,其中一个可能是运动场上出色的运动员,而另一个可能是一个舞蹈演员。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有许多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因此,我们在回答著名人物丘吉尔、爱因斯坦、巴赫、姚明和苏格拉底谁更聪明时有了截然不同的视角。我们不能说谁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

二、教师应重新建构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

1.乐观积极的学生观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学生时代人文素养得到了单方面的高度发展,逻辑智能却遭到了压抑,以至于考大学时数学只能交白卷。近几年名震海内外的少年作家韩寒语言智能非常发达,而其他智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数理化等功课成绩落后,不得不退学回家专心写书。从传统的学生观来评价,这两名学生都属于理科的“后进生”,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后进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

2.欣赏肯定的教育观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教师常常就是这样凶暴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运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应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3.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在传统教育中,智力测验分数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力测验题目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产品的能力。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评价观,而应通过多渠道的、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初探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提倡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整合,打破原有框架,进行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

1.开发主体的多元

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教师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才能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资料、档案袋中的成长记录、课内外的细心观察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为开发主体的多元智能奠定基础,同时要不吝啬赞美,通过赞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所在的六(7)班有个小男孩××患有多动症,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别人的督促,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成绩很不理想;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语言智能是强项,口齿伶俐,嗓音清脆,发言积极,虽然有时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爱和同学及老师交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批评只是传递给学生一种消极的信息,而教师不失时机的赞美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增强自信心的最佳方式。于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地请××回答或朗读课文,适时奖励红五星,在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眼神里,他的自信增强了,同时在医生的治疗和家长的配合下,他的进步非常明显。

2.教材切入的多元

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课里把九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而且会令人感到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通过三四种智能的切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又涉及音乐,所以我设计了在欣赏《月光曲》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以故事形式合作表演的教学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又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我爱三峡》是一篇游记,描绘了三峡秀丽的风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后结合想象画出三峡的美景,巧妙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古诗四首》有写景、有记事、有抒情,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描述诗中的故事或画出图画,使学生各项智能都有发展的机会。

3.教学手段的多元

传统的教学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效率低下,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朝气。

首先表现在新型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上,通过课桌不同形状的摆放,如圆形、弧形、马蹄形等划分自然空间,教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组员,选举组长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往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预习课文阶段请小组合作学习,记记生字,读读课文,效果比教师在黑板上讲要好得多。分析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请小组合作讨论,共战课堂。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提问: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渑池之会上赵秦两家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从哪几点看出来?学生马上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还有利于小组成员间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其次表现在理解课文内容上也有多种的方法,区别于以往单一的讲读法。如课文《买猫头鹰》,由于课文浅显易懂,我摒弃了传统的讲读法,请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先自愿组合成表演小组,接着组内分工,有导演、编剧、演员、道具等,最后各组汇总表演。结果,小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让我不由地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

另外,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真正寓教于乐。例如课文《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小河来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经的地方,听着河水的哗哗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回答,答案精彩纷呈。

4.评价方式的多元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谓是应试教育的写照。而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建了新的评价方式,试卷只是检测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改革试卷题型,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如学完《啄木鸟和大树》,可让学生画简笔画,画年轻力壮的大树和年老体弱的大树,通过直观的图形,在有趣的作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的道理。再如,让学生随意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用几句话进行描写。这些题型无不渗透着多元智能的理念。

5.作业形式的多元

传统的作业通常是抄抄背背,单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激发不出学习热情。现在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如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雷锋日记》前先请学生收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录像等收集到很多资料,在班级中交流,资源共享;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编出多幅画,巩固不同时期小蝌蚪生长变化的知识,发展学生空间智能。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中,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开拓了我们的思路,逐渐打破原有的框架,正向着全新的、开放的教学迈进。只要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认真灵活地与实际相结合,我们的教育必将培养出各级各类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责编陈剑平)

作者:汪峰

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刍议

作为新世纪教育界最重要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让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和节奏等在内的多种智能。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更多地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分析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能为多元智能而舍本逐末,对多元智能理论要进行理性的运用。

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诸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相融合,以期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完善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做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年龄段的特殊现实情况,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个性,促进学业的进步。

1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受到唯分数体质的影响,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强调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扮演了主导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发挥的空间很少,这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其优越性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目前,初中语文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點:

首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索然。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过多的理论课程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即使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大多数也是在为了完成公开课的任务,多媒体的运用充其量还是再给传统的教学手法当打手,多媒体不能展现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成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音频、视频、图像等的叠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空有一副花架。

其次,学生的感受得不到重视。由于教师主体地位没有被从根本上撼动,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许多教师虽然会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情景教学法,但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很难教会学生独立主动思考。

2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首先,理性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但又不能迷信其作用。随着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很多教学机构形成了一种对该理论的迷信心理,认为只要是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种论调是不对的,因为多元智能理论目前属于一种中间状态,教师在运用的时候,必须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效果,要客观、理性的接受理论指导。

其次,教师要加强多元智能理论素养。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过程中,以为一堂课就必须将八种智能全部兼顾到,但却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满堂课都是活动,每次课都有活动就是发展学生智能,要结合课程内容恰当安排,才能达到效果。同时,教师也不能因为怕麻烦而抵触多元智能理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对教师备课、上课、评价等方面有更细致、全面的要求,花费时间更长,但是教学效果明显、突出,有利于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

再次,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舶来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土的教学现状相结合,不能因为是国外来的教育理论就无条件地接受,要把多元智能理论特色化,因地因时制宜。初中语文教学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古代的语言文明,要注意加以保存的前提下发展。

最后,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层次,脱离了初中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语文教师之间也应该多交流和沟通,积极交流、探讨语文教学心得和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3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内涵丰富,且随时都在发展和壮大,我们要理性对待,宽容吸收,以批判的态度来接受。在批判吸收的过程中与我国语文教学背景、现状相结合,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尊重、利用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发展性,合理地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法,扬长补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勤于耕耘,善于总结,同行之間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课堂的绽放。

(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作者:陈雪芹

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 要: 课堂评价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是语文课堂上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功能的单一性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违背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也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评价中,要把握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按照一般的程序,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认真、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师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理论探索 实践探索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担负着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汉语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基本途径。因此,认真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探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指导、调控、诊断和评价语文教学,是我们教研组日常性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评价教师的“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包括:第一,是否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二,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学生探究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是否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第四,是否关注教学的实践性,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主动为专业化服务。第五,是否讲究教学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组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差异。第六,是否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二)评价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评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应有整节课的2/3以上。当然,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通过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特别是通过教师的瞬时评价,感悟人生哲理,享受成功喜悦;感受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逐步形成乐学、好学的风气。第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即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第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敢于质疑问难,努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体验创新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评价师生的教学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在语文教材内容背景下互动的过程。评价这种互动过程是我们评价的重点。首先,要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对话,互相鼓励、互相启迪、互相交流。其次,要注重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通过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意识和交往技能。最后,要注重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质量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巧妙组织,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具体实施

(一)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必要手段。中职语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和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访谈法。

教师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与授课老师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并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评价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评价者进行访谈。访谈前要明确访谈目的,拟定访谈问题。访谈中要注意提问方式和问题次序,访谈后要做好整理和分析工作,形成比较准确的判断和建议。

3.叙事研究法。

叙事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分析发掘隐含于教育事件、学校生活、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发现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提倡任课老师把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表现、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进行研究分析和自我评价。评价方法是一种手段,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评价主体,适用于自我评价、教师互评和学生评价;也可以运用于不同性质的评价,如诊断性评价、鉴定性评价等。

(二)评价的实施。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

首先是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上述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内容,科学设计评价的评估指标。其次是确定评价者,如自我评价、同行互评或学生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要求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以自评为主的原则,以期对教学过程不断调整,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对评价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

2.实施阶段。

首先是收集评价信息。通过说课,了解执教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步骤的安排是否合理,对执教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修正和完善课前的准备;通过课堂观察,恰当地运用课前准备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全面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和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全面掌握不同评价主体的意见。其次是及时进行评价面谈,反馈评价信息,客观进行评价。最后,评价者写出课堂教学评价报告,执教者写出教学评价反思。

三、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是针对以分等和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有效教学评价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效教学评价,是以学生自我需要和自主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精神的激发完善为目标的。建立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贯彻实施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全面落实最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引领教师更新观念。

要构建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次,教师必须做到“眼中有学生”,确立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为了学生专业成长、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

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当代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教师们加深了对有效教学评价精神实质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评价方法。

2.开展“好课”标准大讨论,引领教师构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利用整整一个学年的时间,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算是好课”的核心问题,我们细化为如下要求:

新的理念催生新的行动,对好课标准的清新认识,为我们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构建新的评价量表,切实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简单地视作教师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并没有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1.规范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明确在实施课堂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要素。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上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但至少在总体上对学生整体应该有明了的把握,尽量做到“五个关注”:

(1)关注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2)关注思维状态:学生是否积极进行思考,具有独到见解。

(3)关注交往状态:是否有一定质量、多边、多样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4)关注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得既紧张又轻松,既能安静地听讲又会理性地质疑。

(5)关注生成状态: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同时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上对全体学生都作出评价,那么完全可以选择部分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评价这一部分学生的重点应该放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方面,并做到“三个统一”。

(1)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的统一:知识的评价是看它的生成与建构水平,能力的评价是看学会自我建构知识的水平。

(2)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结果评价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是对与错、优与劣的评价;过程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是对结果评价的必要补充。如果说结果评价属于“钢性评价”的话,那么过程评价就属于“软性评价”。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统一:我们认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双主体”,不但需要教师的客观评价,而且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作用)和对同伴的评价。

当然,教师的评价活动如果要追求有效性的最大化,那么还要考虑评价的策略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使用客观、得体的言语,等等。

评价时机的选择:一是学生需要;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当学生获得成功时,遇到挫折时,迫切地需要得到老师的点评、评价;当师生的情绪最佳时,理智胜出,教师的评价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反之,评价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评价方式的选择: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譬如学生的自评、同伴互评,甚至教师也可以听听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尽管评价方式多样,但目标指向同一——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用语的选择:教师在评价时要运用语言艺术,注意评价语言真、善、美的统一,做到既有激情又客观、得体。真,就是指评价的客观和真实;善,反映教师的评价充满人情味,富含“期待之情”;美,要求教师的评价多用肯定、鼓励的语言,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即使指出不足也让学生乐意接受。

另外,教师在评价时除了使用口头语言外,还需发挥肢体语言的特殊作用,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握手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评价的善意。

2.指导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也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积极的主体。

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我们除了高度关注教师的评价行为外,更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但成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客体,而且成为评价的又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换句话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评价的接受者,而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这是由教学评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们之所以认为教学评价具有特殊性,是因为考虑到教学评价的对象不是一件件简单的产品,而是有着灵性的一个个“人”,对“人”的评价当然需要顾及他们的主观意识和体验,而这一点正是传统评价中所忽视或淡薄的。如果我们毫无疑问地认同“学生也应成为评价的又一个主体”的观点,那么,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在课堂上就有必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进来。

(1)评价自我。我们要求教学评价从外部转化到内部,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表现在课堂评价中,教师的即时评价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必不可少,而且效果更明显,更有优势。

(2)评价同伴。在小组学习中,同伴评价是特别有用的。在同伴评价中,同伴的学习、活动的习惯、态度,以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将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同伴的评价较之老师,信度更高。

(3)评价老师。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外,还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那么,由学生评价老师也就顺理成章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是不可能的)。当然,学生评价老师,除了表达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外,帮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向老师模仿、学习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汪红平.浅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张樱妍.中职语文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4).

[3]何益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探[J].教育导刊,2006,(4).

作者:尤芳蓉

上一篇:中国企业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银行贷款中期票据效应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