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2022-04-30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市场剧烈波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也受到较大影响,其对外投资呈现新的特点:投资区位逐步分散,注重新兴市场投资;降低对金融业的投资力度,分散了投资行业;加大委托投资比例,积极构建合作机制;投资战略定位具有二重性。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应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自身对外投资战略,以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获取更高利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对外投资战略,化解不利因素,对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发展历程

1.以FDI流出量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5-2006年各年对外投资输出流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2-1991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均在10亿美元以内。第二阶段即1992-2004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平均规模为27亿美元。第三阶段即2005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 我国a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从年流出量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3亿美元到2006年的161亿美元,增加了25.6倍。

2.以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很小,但由于同期FDI流入量也较小,因而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相对较高。但是,1992-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出量较大,而同期FDI流入流量更大,因此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以流出流入比率来衡量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1992年以后小于1992年之前;而从绝对值来看,正好相反。

3.以FDI流入量与FDI流出量的对比情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1990-2006年,外商在华投资平均数为392.5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平均数为37.5亿美元,而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6673.3亿美元,是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638.7亿美元的10倍多,特别是近几年来,FDI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1990-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为1∶0.096,可以看出吸收外国投资的规模远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这两者存在严重失衡,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近两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截至2005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 182亿美元,是我国的35.3倍;英国为13 781亿美元,是我国的24.1倍;日本为3705亿美元,是我国的6.5倍。在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末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009亿美元,是我国的1.8倍。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 承包工程营业额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46%;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承包工程营业额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31%;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欧洲等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这种过于集中的区域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等不正常局面,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6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36.7%。同时, 承揽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2006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标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建设项目,合同额达83亿美元;中信—中铁建联合体中标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工程,合同额达63.2亿美元。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增长,在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矛盾、缓解出口压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政府政策支持不够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

1.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和义务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但是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明显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重审批,轻服务,特别是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性。我国对企业的境外投资管理基本上是审批制,对其缺乏前期的服务和后期的监管。由于对外投资统计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薄弱,使研究有关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缺乏科学依据。另外,由于尚未建立起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的机制,加大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对外投资望而却步。对于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杂,时间过长,以致一些项目贻误了最佳投资时间而亏损,而一些企业为规避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将境外投资收入留为他用。(2)缺乏有效的海外投资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还有将近50%的国家尚未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一些已建立起来的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功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

2.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是海外投资项目成功的体制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大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并且至今仍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的体制、政策及资本市场的条件。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主要依靠现有的国有大型企业,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进展不大,主要表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而一些体制不顺、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很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较高,规模扩张较快,如海尔集团、首都钢铁公司等都是具有对外直接投资实力与能力的企业。但是,与全球著名的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的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比如,一些长期处于垄断条件下的大企业,其成本、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也不稳定,这类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从事境外投资的风险较大。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办事机构或接待站。

4.外汇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特别是由于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仍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比如,在资金的使用权方面,不允许跨国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实施严格的利润和外汇管制, 政府要求跨国企业的利润在当地会计年度终结后6个月内全部汇回境内,这样,当企业市场前景看好而需要扩大经营规模时,却没有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

5.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一部分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还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加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被巨额的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筹集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和金融系统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对外投资。

6.对外投资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各部门纷纷参与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不规范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海外投资发展的难度。此外,由于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导致我国对外投资无章可循,对外投资地区结构过于集中,企业间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与出口企业互相压价一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往往由于无规则竞争,在一宗并购案中竞相抬价,最终提高了投资成本,导致并购最终失败。为此,政府应尽快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的协调管理机制,以规避风险,节约成本。

7.跨国经营人才匮乏。一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外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会增加风险。因此必须要有一支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企业经营队伍。

8.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在关键技术上,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三、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考

1.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为有效执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方针,应当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及市场的竞争秩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 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专门制定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等法律条例,我国在立法中,可借鉴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2.加大对企业跨国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虽然,我国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手段,如中央外贸基金、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援外优惠贷款等,但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因此,需要尽快将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 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进一步完善国际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并降低申请程序的难度,简化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例如,在跨国企业创业的初期,暂无利润可供再投资时,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企业的外汇资金在内部调整,并在追加投资方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面对我国目前所拥有的高额外汇储备(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0 663亿美元),我们有条件提供这些金融支持措施,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用汇上的便利,同时可以更好地运营外汇储备资产,并缓解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如韩国1988年就建立了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一是建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介机构,全面提供世界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政策法规、投资程序、合同形式等综合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服务系统,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又有价值的信息;三是由政府资助,由有关机构对境外投资企业立项建议书与可靠性研究报告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4.建立一定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为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实行保险与担保制度,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扶持,分散其风险。对此,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和台湾地区建有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由政府和参与该制度的企业分摊。在一定标准内,企业海外投资的部分损失可得到补偿,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可享受高比例补偿,参与准备金的企业还可以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海外再投资。

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6.加大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国可尝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应该加大境外投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例如美国中小企业局通过退休经理服务中心,吸收大约13 000名高级商业管理人员以自愿方式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美国还建立了遍布各州的近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张汉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6(7).

[3]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国际贸易,2006(7).

[4]付强.风险投资的风险代理关系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2.

[5]徐冰.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向外资转让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4.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作者:毕海霞

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2: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的新特点及发展对策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市场剧烈波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也受到较大影响,其对外投资呈现新的特点:投资区位逐步分散,注重新兴市场投资;降低对金融业的投资力度,分散了投资行业;加大委托投资比例,积极构建合作机制;投资战略定位具有二重性。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应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自身对外投资战略,以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获取更高利益。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世界丰要金融市场饱受危机困扰,而主权财富基金(SWFS)对一些濒临破产的著名金融机构的注资,无疑是一支强心针。同时,全球资源性商品如石油价格的一路高涨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促使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张。目前,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还面临一定有利因素:一是全球资源性商品及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升,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SWFs的抵制程度有所下降,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其开始从亏损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新以高姿态进入全球资本市场中进行对外投资。二是设立SWFs的国家外汇储备盈余及政府收入持续增加,金融防御意识逐渐增强,SWFs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以对外投资。三是得益于近年来SWFs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器作用及作为长期投资者对风险的高容忍度,各国政府普遍出台了积极的政策鼓励本国SWFs的对外投资,如挪威将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持股比例放宽至10%。

一、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的新特点

中国在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运行主体——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中投公司组建的宗旨是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努力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以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产生较大影响,但由于中投公司不断调整投资战略,投资收益有较大幅度的攀升,境外投资业务账面投资收益率从2008年的-2.1%上升至2012年的10.60%,至2012年主权财富基金账上资产达4820亿美元,实现了较好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SWFs偏重于对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投资对象与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且单笔投资金额较大。而2009年以来,中国SWFs在投资行业、地域与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势显著增强,分散投资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且单笔投资金额明显下降。总体看,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呈现如下新特点:

(一)投资区位逐步分散,注重新兴市场投资

中国SWFs的对外投资初期主要投资于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国家,其次是金砖四国。2007年以来,得益于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新兴市场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SWFs的投资,虽然一些国家SWFs对外投资仍偏好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这些国家越来越严格的外资限制及频繁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迫使中国SWFs转变投资焦点,寻求更加多元化的投资区位以降低风险。自此,中国SWFs对外投资区位不再集中于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开始加强对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及非洲地区等新兴市场的投资。从中国SWFs境外投资组合的股权区位分布看,北美地区所占比重仍位居第一位,境外投资中股权投资的49.2%集中在美国;其次是非美发达国家占27.8%;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占23%,特别对那些法律较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更是有了显著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SWFs对外投资的风险。2011年12月,中投公司对南非兰特山杜卡集团12.47亿美元的投资,是中国SWFs在非洲所进行的第一笔投资,标志着中投公司开始触及蕴藏巨大矿产资源的非洲国家,以进一步优化投资区位。,

(二)降低对金融业的投资力度,分散了投资行业

从一些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整体投资行业看,金融业一直是投资最多的行业。中国SWFs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投资也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年报披露的三笔投资均为金融行业。但2009年之后,中国SWFs逐步采用分散化投资策略,广泛寻求不同行业的投资机会。中国SWFs开始涉足更广泛的行业,既投资于加拿大、印尼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自然资源业,也涉及多国房地产业、新加坡的农业及美国的电力与公共事业等不同领域。根据中国主权财富基金2012年年报显示,金融行业和信息科技业成为中国SWFs境外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2.3%和11.6%,对弹性消费品及能源行业的投资比重占10%。另外,中国SWFs正加强对工业、材料、医疗及公用事业的投资比例,以期进一步分散投资行业集中度,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大委托投资比例,积极构建合作机制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中国SWFs无论在对外投资经验还是人才方面都比较缺失,因而选择多样化的投资模式而不拘泥于单一方式更有利于基金的长远健康发展。中投公司分散投资的资产中,委托投资与自营投资比例为63.8:36.2。这其中的很大比例是通过选择适当的外包方式,将部分资金委托给具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国际机构运作,这既弥补了自身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也避免了由中投公司直接出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购资产,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少自身所面临的特殊市场风险与政治风险。另外,中国SWFs也积极与其他SWFs建立合作关系,如与俄罗斯SWFs成立中俄投资基金,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既可减轻中国SWFs在俄罗斯投资的阻力,也可从中学到投资经验。

(四)投资战略定位具有二重性

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投资委员会公布了《主权财权基金与被投资国政策》的报告,认为各国有权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国家安全,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动机给予更多关注,这些动机有可能来自商业利益,也有可能受政治、国防或外交政策考虑的驱动。SWFs到底是战略型投资者还是财务型投资者,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几乎所有主权财富基金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即旨在获取战略性资源;也有学者认为,SWFs对被投资国的政体选择有偏好,其投资行为在于追求商业回报而非战略意图。从国家整体发展角度讲,中国SWFs是战略型投资者,战略型投资者是将公司投资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相结合,投资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而国内又比较薄弱的行业,如能源、高新科技等,力求实现宏观经济与企业的共赢。中国SWFs的出资者是政府,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活动倾向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房地产、能源及信息科技等战略资产,这均向外界传递了中国SWFs是战略型投资者的信号。但从中投公司自身角度讲,中国SWFs的宗旨是获取股东权益最大化,不寻求控制被投资公司,投资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国家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汇率损失并获取超额收益,也就是以赚钱为目的。

二、中国SWFs对外投资面临的难题

目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趋于缓和,但投资环境依然存在较多不利因素,中国SWFs未来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内部组织架构不合理,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投公司属于100%国有企业,其组织框架是一拖三的格局,三家子公司负责各自领域,公司设有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党委会,管理层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董事会与党委会并存使企业组织架构不清晰,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不明确。中国SWFs特殊的身份背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以至于被投资国误认为中投公司是代表中国政府以控制本国战略资产为目的进行投资,因而对中投公司的投资进行严格审查。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成立时间较短,且投资活动主要集中于海外,这就需要拥有一支既熟悉国际资本市场、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变动趋势,又熟知被投资国法律制度且拥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优秀管理团队,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所缺乏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要想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三)投资运作不透明,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根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提出的透明度指标评价体系,中国SWFs得7分,属于较不透明类型。事实上,中国SWFs对相关资产规模、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和回报率等内容并未披露,而挪威政府养老基金、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等都主动定期披露相关信息。较低程度的信息披露,引起国际社会对中投公司投资行为和战略意图的猜测,一些国家甚至担心其投资活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担心其投资行为是以控制战略资产为目的,从而对其有更多的投资限制。如,中投公司投资摩根斯坦利时,初始投资比例约为9.86%,而在对其增持之后比例达11.64%,为避免更多的信息披露及更严格的监管审查要求,中投公司不得不将持股比例降至8.9%,导致亏损近1亿美元。不透明的投资运作导致外界很难了解中国SWFs的实际投资情况,对其监管就更为严格,而中国SWFs庞大的资产规模及对国内外经济的重大影响,都使有效的监管成为必须。

(四)资金接受国投资的限制不断增加

随着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均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由政府控制的SWFs是否以控制他国金融、能源、信息科技等战略性资源为动机?是否会危害国家安全?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担忧,中国SWFs在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时不可避免会遭遇到资金接受国的严格审查,部分主权国家甚至开始设置投资“门槛”,制定新的法律并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如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国家纷纷修改本国的外资法律制度,对外国SWFs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限制政策。

三、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未来发展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配置,将一部分外汇资产转化为主权财富基金,选择高收益率的长期资产组合,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的同时获取高收益。面对一些国家的质疑及难题,中国SWFs应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对外投资战略,以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获取更高利益。

(一)明确财务型投资者的战略定位,积极实施多元化的投资战略

中国SWFs属于二重性投资,外界对中国SWFs投资动机存在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投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因此,中国SWFs应明确财务型投资者的战略定位,依据各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持股比例,不拘泥于10%以内,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中国SWFs还应逐步将投资重心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形成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并重的投资格局,进一步推进投资行业的多元化,在加大能源资源行业投资的同时向电子通信、房地产、环保等行业拓展,尽量避免投资过度集中于一国的战略性行业,减少对资金接受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避免引发“金融保护主义”和环境污染的道德谴责,树立良好的投资形象。

(二)适当提高对外投资透明度

透明度偏低、投资行为神秘、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都制约着中国SWFs的发展。因此,在保护和增强中国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应适当提高透明度水平。这样,既可增强市场交易各方的信任程度,也可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更有利于社会各界的监督管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保持适当的透明度水平而不是越高越好。适当的透明度有利于SWFs规避风险、实现较高水平的投资收益、避免竞争对手或资金接受国的恶意阻拦行为,中国SWFs应与被投资国进行谈判,反对过于苛责的高透明度要求。二是有选择地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应针对不同资金接受国的法律要求或不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对与东道国投资无关的动态信息,中国SWFs有权不予披露。

(三)开展积极对话,努力促进多方合作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SWFs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业务,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也拥有了自己较为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但其毕竟还十分年轻,与科威特投资局、淡马锡等老牌主权财富基金相比经验明显不足。因此,中国SWFs应积极与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合作,秉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的理念,定期将本机构的潜在投资项目与其他机构进行深入沟通,或通过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建立双方合作备忘录或设立合作基金进行共同投资,加快构建海外投资的联合投资项目库,促进多方主权机构联合进行海外投资的合作机制。另外,中国SWFs的投资行为与大型国有企业有密切联系,与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联合投资,一方面可提升中国SWFs的海外投资绩效,增加其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化解发达国家的“金融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大型国有企业实现海外扩张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SWFs发展模式。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我国SWFs海外投资的高额收益和战略利益往往也伴随较高的投资风险,多元化投资战略可帮助化解非系统性风险,但系统性风险的规避则需要完善的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我国SWFs的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和风险管理意识,加快SWFs相关立法进程,在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法律的制定。二是加强SWFs的监管体制建设,尝试建立专门政府部门对SWFs进行监督,明确中国SWFs各部门间的职责,定期提交投资报告、绩效报告、风险报告等监管文件。三是注重投资风险的评估与方法,运用计量模型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既要重视海外市场上的财务风险、金融风险、汇率风险,也要注意东道国的政治风险,防止经济问题政治化而引发外交问题,加快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四是加强中国SWFs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改善公司董事会等高级管理人员结构,适当从外部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也要设置严格的考察标准。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衣长军 胡婷婷

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3: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数量也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投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结构不合理

随着“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范围不断延伸。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从数量上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象涉及了全球超过160个国际及地区,但从地区分布上看,对外投资对象大多是拉美及港、澳、台地区的企业,位于非洲、澳洲、欧洲以及北美洲地区的投资对象占比不到1/4。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步伐。二是,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产业以能源开发以及产品初级加工业为主,而对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较少。这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三是,对外投资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较为单一,新设企业以及合资企业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而跨国并购方式很少被我国企业使用。单一的对外投资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扩张海外市场的速度和成效。

2.企业自身实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自身实力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中中小企业居多,与世界上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对投资地区、投资行業以及投资方式的选择上缺乏足够的经验,投资地区及投资行业集中、投资方式与企业实力不匹配现象较为普遍,常常造成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自相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实施海外投资战略需要依靠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详实的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目标。然而,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引发的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3.盲目投资现象普遍

当前形势下,由于大多数对外投资企业受到投资规模以及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缺乏对当前国际经济态势的充分认识,只注重短期利益,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首先,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投资领域主要侧重于初级产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层次行业扎堆现象普遍,缺乏对外投资理性思维。其次,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目标不明确,对外投资战略不清晰,甚至有些企业实施对外投资只是为了享受国家的税收及融资补贴等优惠政策。

4.宏观监管体制不完善

我国针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监管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投资相关立法不到位,未能与国际法律体系接轨,无论是在立法高度还是立法深度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利于保障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以及规范我国经济秩序。二是,我国缺乏专门的对外投资监管机构,对外投资政策由多个部门出台而缺乏专门的政策出台部门。虽然我国有关政策对由商务部牵头、海关及国家计委等部门协助管理的管理方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管理落实过程中,存在着管理内容重复、管理方面遗漏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我国政府对外投资的监管效率。

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对策

1.改善对外投资结构

为了改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根据海外市场需求以及对外投资效益合理选择对外投资地区,避免在对外投资资金过于集中的发达地区出现中国企业自我竞争的现象,注重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从而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及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优化对外投资产业结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2.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强大的实力。首先,我国企业应该主动向国内外知名跨国企业学习优秀的对外投资经验,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在投资地区、投资产业及投资方式方面的决策效率。其次,我国企业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做好对外投资的各期准备,制定完善的对外投资战略,降低对外投资整合风险,提升对外投资成功率。

3.提高理性投资意识

首先,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明确各阶段的对外投资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计划,并充分做好各阶段的准备工作。其次,企业应该根据海外市场缺口以及自身发展空间,理性选择对外投资产业及对外投资对象,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需要对海外市场及投资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依靠规划合理、目标明晰的理性投资提升企业对外投资效益。

4.完善宏观监管体制

公正、完善的宏观监管体制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立法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使我国法律体系尽快与国际法律接轨,弥补对外投资相关法律空白,明确对外投资人的权利及义务,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性及适用性。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明确专门监管机构及协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填补监管漏洞、减少监管重复,切实发挥政府监管效力。

参考文献:

[1]李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肖军.国际投资条约的复杂化与多元化——晚近国际投资条约发展趋势之辨及我国应对策略[J].法学评论,2014(5).

[3]王所仕.试论国际投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应用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2).

作者:任世赢

上一篇:教师课堂指令语的中学英语论文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