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是由高校结合食品专业特色,运用时尚、艺术、情感元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设计的文化艺术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食品文化实践活动。本文阐述了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特色,分析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文化艺术论文 篇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艺术氛围构建研究

摘 要:从全球范围的艺术环境看,艺术氛围的培养是各国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深入了解当前新媒体以及高校的艺术文化发展现状,分析高校艺术文化氛围构建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以宁波市的应用型院校为例,探究并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文化艺术氛围,寻求创新的新模式,旨在引起高校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通过新媒体等媒介实现传递,从而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为艺术与科技信息的交融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文化教育;新媒体高校艺术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ake Ningb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一、绪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交融愈加明显。新媒体当今已不仅是信息社会进行传播的支柱媒介,更是引导教育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催化剂和工具。关于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与新媒体的结合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国外的一些学者虽然强调了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与新媒体技术课程的设置,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可行性措施并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虽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播交流的需求出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究,将文化构建视作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对于高校的艺术氛围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模式也并未有全面的表述,更未有结合具体的高校进行实际案例推广,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从人类学和文化视觉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和教育学家历来都关注于视觉和所有教授课堂中产生的符号意义的过程,试图培养学生的感知、内化和使用美的价值观的能力,并使之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作用。当今的教育正在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部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情况日益突出,可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媒介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力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教育制度的创新驱动之一。从2016年开始,就有学者在Velrz①大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希望修改所有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并为共同认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共同学习制定课程。课程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让学生接触世界,实现全球发展;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与不同文化的人建立合作关系。[1]而信息通信技术,或者说新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实施就具有这些优势。例如,技术的整合可以有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国外的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平衡了视觉和文本之间的信息,图像的信息容量和相对容易的感知能力将使其成为最有前途的媒体之一,[2]应该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2016年还有学者提出,让香港和加拿大的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参与文化——以新媒体文化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发现视觉艺术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学科方法,包括摄影、艺术装置、动态图形视频、数据可视化的制作,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陶冶他们情操,以构建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使他们能够面对更美好的未来,适应当前连接教与学技术变革的新时代。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情况为样本,了解目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氛围培养的现状,具体分析技术背景下艺术氛围构建中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找到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以宁波市應用型高校的个性问题的解决为蓝本,拓展至全国应用型高校艺术构建的共性问题的解决上。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项目研究范围是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高校内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小组访谈的方法,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最新的媒体发展情况,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具体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其限制在于是否能将有效的方法由个性到共性地广而推之。

二、文献探讨

(一)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在学界不同的学者有其自己的看法,学者杨继红在《谁是新媒体》(2008)一书中,认为新媒体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的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针对一份电子录像报告所提出的名词,它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像最早的论坛,以及网络电话、数字报纸等,又包括现在的微博、微信和网络直播等,他们都属于新媒体的形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今天所有的新媒体都带有传统媒体的基因和新媒体的元素,它是一种互动的数字媒体。而在罗伯特·洛根②所写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则又认为新媒体是一种非常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链接的一种形式,可以达到轻松的搜索和访问的互动形式,即当今的用户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消息的接收者,传受一体化是新媒体存在的显著特点。如果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看,新媒体又是一种以全新的技术实现既往未有的传播功能,或是对既存媒介在传统技术与功能上实现了某种质化的超越性介质。[3]但是,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更加倾向于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领域所认为的,新媒体是一种集合了多媒体功能、对信息高效处理,实现了云计算与存储功能的数字化技术。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相对于“旧媒介”的创新的存在形式。新媒体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的艺术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它是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甚至是本体。[3]因此,对于高校内新媒体教学的融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需要用新媒体作为教具的艺术类教学课程。

(二)高校文化与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

关于“艺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刘红做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她认为艺术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同时,高校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和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是高校的使命与担当,由此推论出高校不能忽视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在国外的高校中,尤其重视对艺术的培育,MCE③的艺术与设计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要求,本门课尤其重视专业实践,在艺术系的最后一年所有学生都要制作一个个人的项目,内容设计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鼓励他们与当地执业艺术家或工艺师建立联系,让学生体验“第一手”研究,并加强与它们文化遗产和传统的联系。[5]例如陶瓷烧制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到很多和加工现成的当地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指导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现有工艺技能的发展,加强在校学生与社会小微企业的联系,增加当地的经济增长值,由此可见艺术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6]说到创新,现代高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而艺术文化的建设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文化创新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卢丹)。近十年来各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宁波为例,虽相继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但由于在教学上缺乏与新媒体数字技术的结合,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仍相当匮乏,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与探索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对象的选取,即所涉及的高校均为非艺术类应用型的高校,而不是艺术专业类高校。例如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等等。通过采用实地调查法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文献资料和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实施与步骤

1.首先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了解当前高校使用的新媒体环境,并设计相关的问卷。研究团队分为几个小组,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这些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对其进行实地的调查或者发放问卷的方法,搜集师生对于目前艺术氛围构建发展中的反馈和建议。

2.其次,通过用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找到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结合个别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通过小组访谈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试点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对未来高校艺术氛围的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项目拟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1份,去除宁波市应用型高校界定范围以外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有240份,覆盖5所高校,其中宁波工程学院的问卷69份、浙江万里学院的问卷58份、宁波财经学院的问卷53份、宁波大学科技学院46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份,如图1所示。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专业划分,覆盖面积较大,如图2所示主要涉及11个专业,除军事和医学类专业外,受访问者中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学生较少,文学、经济、工学的学生较多,更多是比如艺术学、管理学的包含在其他类型的学生,这对于研究新媒体在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主题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围绕这240份有效问卷展开。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藝术发展的问题

经过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的处理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宁波市应用型高校在用新媒体进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编排

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普遍都有将新媒体引入教学,形式以“提供在线课程”为主,但是“设立网络虚拟展览馆”的形式相对较少。在五所高校中,又以“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对于学校提供在线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宁波工程学院”对这一项的相对认同度较低。只有“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学校设立有网络虚拟展览馆,其他学校的学生均未选择这一选项。

另外根据问卷的29-32题的分析发现,如下表1所示,信度系数值为0.908,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信度水平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们普遍希望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更希望开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只有2.5%-3%的人不同意开设有关新媒体的课程课程。

综上所述,宁波应用型高校学校普遍均已将新媒体引入高校,但是其形式只限于“在线课堂”,课程中需要多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以及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等。

2.老师教学安排

在对老师课堂上教授课程所使用新媒体的频率问题上,问卷中13-16题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这里设计的是五级量表,1、2、3、4、5分别对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通过对这几题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们比较认同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每周三到五节课,对新媒体设备几乎不使用的认同度最低,且除了宁波财经学院以外,其他院校都有超过50%的人认同学校通过可移动设备向学生发布有关艺术教育类的各种信息。

另外,根据11-20题的满意度调查,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同学们对新媒体课程的教学安排普遍为“比较满意”,也较为认同新媒体课程对于艺术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比较大。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安排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频率较为高。

3.学生学习资源

宁波应用型高校普遍认同学校里有新媒体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内的资源以及课外的部门、组织和社团,都有新媒体所涉及,但是对于若开展关于新媒体的讲座,学生们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同学们更加倾向于在文化艺术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大新媒体的应用。

4.宏观政策(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

问卷设计了26-28三个问题进一步探究新媒体在课程中较少应用的原因,总共3项构建3阶判断矩阵进行AHP层次法研究(计算方法为:和积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为(0.940,1.019,1.041),并且总共3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31.340%,33.971%,34.689%,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是由于“学校的设备不足”为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加强学校的新媒体设备的相关配置和采购。

(二)高校文化氛围构建模式的探究与创新

首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同新媒体的应用对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具有深刻意义。其次,新媒体在构建艺术氛围上比起传统媒体也更具有现代化和便捷性的价值,新媒体不仅使大学艺术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使大学艺术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

但是,通过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在文化艺术氛围构建上的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存在于制度僵硬问题,使得组织的活动学生难以充分投入,调查发现,除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未选以外,其余几所大学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制度问题,这一原因的所占比均超过了50%,另外具体分析不同应用型学校的情况,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还存在构建氛围低,活动组织良莠不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应用型学校也都存在“创新性不足、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氛围的构建光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足,在重视宣传新媒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合理改进制度,增强创新性和专业性的新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才是应对之策。

(三)未来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面问卷分析的结果,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对于新媒体在构建高校艺术氛围方面,主要可以从增加学校新媒体配置的经费入手,增设相关的网络媒体教室,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基础,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上多样化、提高创新性,学生们普遍认同可以在美术课、音乐课上提高新媒体的使用率,可以通过增加艺术宣传或者增设艺术讲座等形式,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

五、结论

本文前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后期对宁波市应用高校实地走访,回收了有效问卷240份,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高校在新媒体与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发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1、需要加大对校内新媒体等相关配置的经费投入。2、需要改进僵化的传统教学体制,增设艺术性的课堂。3、学生虽然对新媒体有积极的兴趣,但需要专业的课程指导,增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4、需要丰富课程形式,增加相关的艺术讲座。5、需要增强新媒体应用的创新性,丰富课堂以外的活动,寓教于学。不同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展开,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艺术宣传,从而引起师生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更好的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媒体艺术人才。

注释:

①伊朗的某种会议。

②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从事跨学科研究,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③MCE是指莫勒波洛尔教育学院,其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领域:专业领域、艺术欣赏/艺术史和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MahinTeimoorniaa,FaridehHamidib, Seyed Mohammad Reza Imam Jomehc, SomayehForoozesh-nia.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Iran [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3):617–622.

[2]Dmitry Karpov,YuriyKryuchkov.Analytical photography as a new tool for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6): 675-679.

[3]吴信训.新媒体:文化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和本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1):157-160.

[4]刘万年,王建军.论互联网等新媒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2(12):273-274.

[5]Geraldine Brennan.Art Educa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in Botswan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cation ,2006,25(3).

[6]马雪艳,李克林.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8):155-157.

[7]Pirkko Pohjakallio.New and Old: Multimedia as a Tool for Providing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Reflections on the Finnish Art Education History Projec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Design Education ,1998,17(3).

[8]韦庠,秦佩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9(08):181-184.

[9]魏平,韦思铭.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艺术社团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四川戏剧,2018(12):177-182.

[10]任航,潘逸尘.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主题服务内容、途径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83-89.

[11]刘红.对弘扬民族艺术之于提升高校文化建设价值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83-84.

[12]吴佳佳.用新媒体创新高校艺术教育[J].青年记者,2017(14):127-128.

[13]羅润来.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展演平台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3):118-120.

[14]周姗姗,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5(05):229.

[15]王易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及实施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01):31-33.

[16]夏雅敏,屈琳琳,黄晞建.论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02):310-314.

作者:邢加满 张佳轶 刘晏祯

高校文化艺术论文 篇2: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是由高校结合食品专业特色,运用时尚、艺术、情感元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设计的文化艺术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食品文化实践活动。本文阐述了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特色,分析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食品;文化活动;大学生;育人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基于食品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传播、食品技能培养的一种专业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职业情操为目的。它在构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食品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自2002年开始,连续十三年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以源远流长的中华食品文化为基础,以独具匠心的活动形式,诠释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艺术的创造性,本文笔者拟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对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特色、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开展食品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特色

1.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艺术表演、品尝、观赏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让大学生把在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食品文化活动予以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实现专业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活动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活动的单调性、枯燥性和机械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无形之中让学生牢固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境界,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专业发展与活动育人的有机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学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美逼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4.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周密部署。要积极探讨食品文化的育人内涵,分析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紧扣专业和学科特色,科学设计和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从活动宣传、人员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各环节要精心组织。活动前期要精心策划、广泛宣传。尤其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海报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前、中期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提高全校师生和周边社会居民参加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当天人力物力及时到位,保障现场秩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谢蓝华,侯爱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

[2]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2,(4).

[3]李冬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斌,王洪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8]权静.微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2).

[9]吴云志.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科学,2005,(6).

[10]孔令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作者:刘峻峰 彭克勤 夏冰卿 谭卉

高校文化艺术论文 篇3:

探究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食品文化艺术节是许多食品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它以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食品文化为奠基,以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来阐释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艺术的可造性。本文对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现状以及打造品牌的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 食品文化 艺术节 现状 对策

1 前言

我国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食品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世界食品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地方和高校都纷纷开展各种主题和特色的食品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内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弘扬中华传统食品文化,倡导新的饮食观念和消费观念。食品文化艺术节是以制作、展示、品尝、观赏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活动。地方和高校举办的食品文化艺术节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本文重点从高校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目的和意义着手,分析当前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提出办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建议。

2 举办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意义

食品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和实践对创造良好的食品文化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品味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效保护和弘扬中国食品文化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它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否,吸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出现文化殖民的倾向,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食品文化保护和弘扬更无从谈起了。中国食品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千变万化,题材覆盖上下五千年,包括茶文化、酒文化、社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食品文化思想深刻,传统内容和题材非常贴近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2)拓展学生素质,丰富校园文化

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检阅,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检阅,甚至为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食品文化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展示了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食品文化艺术节既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松心情的空间,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弘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们受到一次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在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有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所有的这些都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

(3)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

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定位是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服务企业。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是面向全校师生,在校内影响巨大,这不仅扩展了院与院、院与系、系与系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院系的友谊,提高了院系的办事效率。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的理念,与许多企业进行合作,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和益阳华葛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长沙好韵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院企合作成果展,这不仅增强了院系与企业建设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双向交流,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食品文化艺术的举办,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宣传等栏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学校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加了学校学院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学校和学院的快速发展。

3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

在全国各类高校中,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高校为数不多,像农林类大学以及含有食品类相关专业的大学有可能举行食品文化艺术节,像文理类大学很少有食品文化艺术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所以,食品文化艺术节虽然对于某一所食品院系来说,其活动版块繁多,内容丰富新颖,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举办的食品文化艺术节,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极高,在校内已是鼎鼎有名的校园文化之一。但在建设和发展中的食品文化艺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食品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院系只注重食品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食品艺术文化的建设。食品物质文化建设只是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一个物质载体,一个外在的标志。建设食品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的学校把食品艺术文化单纯的理解为发展娱乐文化,疏忽了食品文化艺术的内涵而使得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也是食品文化艺术节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现在教育的功利色彩和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还仍然有市场,艺术教育,实践教育还显得相当薄弱,这都显示着文化观念的滞后。

(2)从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容来看,因循守旧,缺乏时代气息,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底蕴低俗。活动内容和形式常惯用上一届的固定模式,将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容上还是少则又少,而更多的是娱乐内容型内容多,知识型、思考型的内容少;活动名目多,但真正有吸引力的少。大家都在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有的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而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缺少对学生追求高雅食文化的引导。

(3)从食品文化艺术节举办方来看,当前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只是单单有一个院系来承担,院系又由团总支学生会来分担。由于参与主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人员少,力量凑不到一块,导致食品文化艺术节的规模也上不去,内容自然而然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单一的举办方经费来源甚少,活动的持续时间不长,没有达到食品文化艺术节特定的效果,校外影响力不大;单一举办方的领导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盘掌握全局,有时候不免会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可以看出,现今的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举办实力是非常单薄的。

(4)从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社会影响力来看,食品文化艺术节建设忽视了网络文化的作用。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在校园,不是在地带繁华的市中心、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因此校外的观众知道的少之又少,同类学校也杳无音信,这对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难以把自己特色发扬出去以扩大本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提升本校在同类院校的地位。若将食品文化艺术节借助网络的丰富、快捷、开放等特性这个平台,将会深深的影响着一大批青年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为打造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广泛可知性、深度影响力增加亮点。

(5)从后勤服务来看,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周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活动的头等大事,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扎扎实实地抓好食品文化艺术节中的后勤保障工作,防止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后勤保障工作可是说是搞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前提条件,但有些高校对此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致使食品文化艺术节开展不畅或是无法进行,特别是有些高校的食品文化艺术节涉及到厨神大赛活动版块的刀切、油炸等工序时,后勤保障更显得很十分必要了。

4 如何开展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以及我们自身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经验,我们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来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

(1)要积极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理论研究和探讨,对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发展规律和操作规律加以总结,已建立有效地导向机制,不使食品文化艺术节表面化、现象化、形式化,要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涵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贡献。

(2)要抓特色,食品文化艺术节内容要广泛新颖。一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重点抓住几个特色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一年一度“食品文化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一届都迎合时代气息,创造性结合企业元素,以“学生参与为载体,以食品文化为内容,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院形成了“以学习食品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实践职业规范”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活动,弘扬了健康向上的特色食品艺术文化。在校内已是赫赫有名,在校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3)建立健全有关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特别是奖罚制度,要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则的约束机制,积极调动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参与的兴趣。

(4)加强完善高校食品文化艺术的领导组织机构。校院系的相关领导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活动的组织机制的构建与运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作用,采取高校联合,高校与媒体联合,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手段,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有序、有效、长久开展。

(5)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品味的食品文化艺术节。食品文化艺术节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校园文化决定了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另一反面,食品文化艺术节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打造和传播校园文化,让食品文化艺术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品牌,从而扩大食品文化艺术节在社会的影响力,达到众多院校共同关注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把食品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分享的高品质学生艺术活动。

(6)加大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投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的条件。就目前来看,加大食品文化艺术的投入主要包括经费、场地以及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开展。

(7)提高学生参加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活动的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运用奖励制度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食品文化艺术节达到高校全员共建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9)加强后勤服务的保障措施,首先从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其次在活动过程中,针对活动现场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都要事先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备用灭火器、水枪以防火灾发生,临组医护小组以备意外伤害之需,可以由校院学生干部组建文明督察队来维持现场秩序,以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食品文化艺术节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之一,它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立足现状、把握意义、采取措施,定能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打造高校一流的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诗苑.透过文化艺术节浅析高技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53.

[2] 许再根,刘亮.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

[3] 只洁,牛光民.寻症求道.开创校园文化新天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25(1)106—107.

[4] 徐兴海.食品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谢蓝华 侯爱香 夏延斌

上一篇:汽车保险研究论文下一篇:职工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