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是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与价值引领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从类型学还是教育意义的角度,学习红色文学与开展高校思政育人都有着内在关联逻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篇1: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教育较为薄弱,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而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文化艺术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创新艺术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同时对坚定大学生正确政治立场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艺术创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高校对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在育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因此高校要加快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注重价值引领,利用网络优势和现代化传播媒介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文化自信;艺术教育

0 前言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1]。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在各个歷史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积淀。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加快了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经验较少和定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艺术的时候尤其困惑。高校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重任,应当在继承发展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创新宣传红色文化的艺术形式,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红色艺术创作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1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艺术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和艺术教育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艺术能力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弘扬红色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革命精神,创新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师生将文化、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挖掘红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力。

1.1 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和保护革命文化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选取和挖掘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的事件及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理解感知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而且弘扬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将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增强高校思想、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借助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价值追求及人民立场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艺术和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红色文化相关思想与艺术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思政课程的枯燥、空洞,通过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想、艺术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2]。

1.3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本校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校园文化外显和内在的提升,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将高校自身红色文化的物质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外在环境载体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具有红色历史特色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精髓,形成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标识,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4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引领力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消极作用。在高校育人实践和大学生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高校通过向大学生宣传具有政治色彩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3]。此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持正确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红色文化及其艺术创作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善,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论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和研究还不充分,加之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导致红色文化在育人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高校、国家等多方面协作解决。

2.1 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保护政策不同,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保有量和资源利用率也大不相同。部分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一些高校虽然具备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将其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造相互结合,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过于浅显和表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拓展方面,未能更好地融入高校育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也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4]。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不够生动,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和实效性难以提升。

2.2 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够,人力和财力支撑不足,无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科学的宣传。高校对于开发红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意识不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也未能使学生充分融入,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大大降低。而且少数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没有结合红色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想特点,所以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育人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微。

2.3 错误思潮的冲击,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弘扬红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没有与创新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和影响力不强,没有占据网络话语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其信念信仰和政治立場动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不足,加之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被大量过分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占据,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扬的实现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文艺创作的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艺术资源的敏锐性感知和多维理解力。

3.1 深化红色文化内容研究,整合红色文化艺术资源

高校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力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要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创新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模式。要对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系统科学,形式更丰富具体。面对红色文化缺失现象,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以及红色艺术的表达力,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6]。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艺术创作,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实践育人活动。

3.2 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应用机制,将红色文化以及相应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创新社会主义艺术内容和形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核与原有教育内容的匹配和结合,发挥主题教育优势。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宣讲、专题演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方式,注重高校红色文化内涵和理论教育与文艺创作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其次,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加强价值引领,增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

高校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培育价值共识,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表达,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艺术自信与精神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7]。要引导大学生用实践的思维和艺术的眼力看待红色文化,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4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且速度和质量都得以快速提高,高校可以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机,找到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切入点,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络课程以及艺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推动大学生思维创新优势与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宣传的深度融合,培养以大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新媒体团队,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质量。在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传播的形式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注重生活化,避免过于政治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红色文化内容资源本身,根据红色文化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应用规律,创造出既能体现教育实效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4 结语

高校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艺术内容以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传承红色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红色文化艺术创造的研究,创新艺术教育的应用机制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提升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力,形成多方合力共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而高校又是坚守大学生信念信仰、丰富大学生思维和创新艺术形式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44.

[2]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3] 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6.

[4] 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

[5] 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96.

[6] 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

[7] 檀江林,项银霞.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7(6):63.

作者简介:苗新蕾(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苗新蕾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篇2:

以红色文学为载体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摘  要: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是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与价值引领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从类型学还是教育意义的角度,学习红色文学与开展高校思政育人都有着内在关联逻辑。新时代以红色文学为依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时代机遇,也会面临着现实挑战。以“岭师文传”育人路径新实践个案呈现出探索红色文学在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新思路。

关键词:红色文学;价值观教育;思政育人;高校;大学生

高校思政工作是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学生思政工作为载体,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高校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其中,以红色文学作品为载体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道德规范以及三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之一。红色文学作品不仅是反映了革命者的历史故事,也呈现了一种革命精神与价值引领。丰富的红色内涵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结合是破解“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需要筑牢、爱国情怀需要引领、核心价值需要培育”主要命题的重要路径。

一、红色文学内涵与特征

(一)红色文学内涵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五行”还是八卦“离卦”,都为喜庆祥和、热情奔放之意,但在革命年代,“红色”是一个政治概念,赋予了革命、政权、共产主义等政治象征意义。相对于国民党领导的白色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政权”蕴含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等精神文化。在长期的战火与革命历程中,中国社会积淀着越来越深厚的红色基因,这也是“红色文学”产生的基础与重要的创作素材。因此,“红色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叙述的内容主体都有别于其他的文学作品类型。红色文学作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为题材。红色文学依托文学载体,如小说、诗歌、传记等形式进行呈现,并以红色文化故事、革命斗争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红色文学不仅是表达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会正确价值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政资源。“作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话题、价值取向” [2],“带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红色文化也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3]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量红色文学作品问世,如《红岩》《保卫延安》等。其叙述风格平实,重现了革命先贤的奋斗历史、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风貌,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红色火种传承的力量。

(二)红色文学特征

红色文学呈现了“带有时代烙印、体现红色精神、主题指向鲜明”等特征。其叙述的背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体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奋斗者、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时代历史以及峥嵘岁月,塑造了众多生动、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如《红岩》作品中“视死如归”的江姐、《创业史》作品中勤劳淳朴的梁生宝、《青春之歌》作品中追求民主自由的林道静等。他们将红色的血液与精神构筑了红色文学作品“有血有肉”的文化主体,凸显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纯正性。特定的社会时代意识以及红色生活状态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红色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十九大报告对此着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红色文学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红色文学具有规范社会伦理道德、引领正确的价值观等作用。这对高校依托红色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在关联逻辑

(一)从类型学视角看关联逻辑

从学科分类来看,红色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然而,红色文学作品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借助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价值观等基本原理基础上进行创作。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文学学科本身就有教化功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价值观培育、情感教育等内涵。这不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路径。依托于红色文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社会理性认知能力培育、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等方面有更高的实效性。从学科特征来看,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在的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以及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上对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进行教导。此外,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导引下,两者的教育目的是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规律以及历史的理解、把握。同时,红色文学作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依托对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理解国家发展的来之不易。在借助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强、效果明显的优势,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品德修养、道德匡正、思政教育。

(二)从教育意义视角看关联逻辑

1.红色文学与思想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往往会根据一段历史、一些人物、一些细节进行呈现,并反馈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人生轨迹、命运走向、家国情怀以及责任担当等。红色文学内涵中正能量的、丰富的先进文化在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行为、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巴金作品三部曲,对其品读有利于人们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活状况与命运走向,彰显思政教育功能;小说《红岩》凸显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艰苦奋斗精神、朴素作风,品其文、悟其道,充分凸显了红色文学在思想教育上的重要地位。

2.红色文学与文化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所体现的内涵相对于其他的传统文学、现当代文学,尤其特殊。其往往站在国家政治站位与社会民生角度去表达基层的政治理想、文化诉求、精神需求等,与国家的政治追求、人民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在高校中开展红色文学作品经典品读,将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提取出来,不但有利于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文化历史的认知,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例如,在红色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回延安》中,就塑造了相关的政治人物形象,给人们传递出了比较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政治立场。”[5]其文学作品的内涵超出了传统文学的文化传统传播路径,与历史教育、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化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3.红色文学与信念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来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包括反映社会制度、社会伦理、社会生活现状、社会特定时期的道德规范等等。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品德之道,悟德之道,践德之道。将经典品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作品中的榜样人物、英雄模范为典型人物讨论,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作风与坚定理想信念有重要意义。

三、机遇、挑战与经验: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一)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机遇

1.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红色文学做支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种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到:“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2019年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分两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主题教育推进中要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红色文化资源、内化红色文化精髓。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当前是国家发展攻坚克难关键时期,深入解读红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社会意识以及革命生活状态,有利于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人民政治认同感,强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量。

2.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需红色文学做依托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取向,它代表着一定阶级、一定团体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组成部分。”[8]新时代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当今信息高度发达,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多元思潮伴随网络信息深藏暗涌,文化强权、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外部势力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强化不能削弱。”[9]因此,有举措、有成效、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大势所趋。其中,红色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红色基因正是高校当前开展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学作品是以中國传统的文学叙述方式来表达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记录着我国革命发展。面对开展思政教育的困难重重的现状,高校应当依托红色文学作品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文学鉴赏、故事阅览中强化自身理想信念,深度解读社会主义精神,在体会红色文学作品所蕴含着“真、善、美”的意蕴中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3.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需红色文学做推力

2019年香港“修例事件”所引起的暴乱风波,折射出了香港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薄弱,也反映了部分香港青年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漠视。当今中国在快速发展,国家在为人民谋幸福、在为民族谋复兴,但是社会上还存在崇洋媚外、社会庸俗化、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等现象。红色文学作品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以红色文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世界格局风云万变,新时代如何使青年人拥有正确的是非观、清醒的头脑以及明确的方向感,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对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有必要借助红色文学作品对其进行适当的爱国、道德与观念的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班团活动、党建品牌活动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学的作品阅读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锤炼品格干净、敢于担当的青年学生。

(二)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学习有一定“疏离感”

红色文学内蕴的红色精神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主导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厚土与精神宝库,完整、系统地掌握红色文学作品传递的红色精神,显得比较重要。这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念学习、意识形态引导和道德伦理完善等方面都有很大推力,也可以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增强对国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然而,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集,大学生接触的文化元素、文化素材较多,一些“快餐式”文化抓取学生眼球,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主动接触度不高,甚至认为红色文学作品内容已经过时,没有深入研读。这给红色文学作品进校园、进头脑形成了一定挑战。

2.思政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最常见的空间场域有三个:班团活动、党日活动以及三课(中国近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然而,这三种“空间场域”所传承的红色作品、红色知识的解读比较碎片化,而且开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以讲授为主,以团队在课堂实践为辅,课堂外的思想实践比较少。教师授课以知识灌输为主,缺少见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引导。学生也只看重课程考试成绩,没有系统去思考与实践,也没有结合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去深入理解。

3.高校对红色文学作品学习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存在图书馆的红色文学作品购买不多,甚至只停留在陈列层面。高校没有主动通过多种活动策划推动学生去关注、去理解,很多学生不愿意去接触红色文学作品,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没能充分发挥。同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缺乏对红色文学作品的深度、系统把握。这表现在他们在课堂对学生的引导,侧重于理论宣讲,没有结合很多史料、红色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课堂的生动度不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技术手段也是比较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红色文学作品宣传也比较重要,这一块在很多高校的宣传中还是比较薄弱。

(三)个案研究:红色文学与“岭师文传”思政育人实践经验

红色文学进高校、进党团、进头脑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理念树立的重要路径。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简称“岭师文传”)以红色文学为主题的经典品读、文字创作、舞台表演、课堂说课等都能以鲜明主题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基层的路径。其中包括红色文学班级作业、椰林晨读红色文学咏诵、椰风新韵网络写作学校专题开设、专业文化艺术节红色朗诵、以雷雨话剧社为社团代表的红色文化专业实践创新社团集群、以红色文化田野调查研究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项目等等。“岭师文传”思政工作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采取分配任务、指定角色、量化考核、总结点评等措施,推动红色文化创作队伍深入班级、社团、学生公寓、创业孵化园地、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学习生活单位与空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在专业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技能与学术创新竞赛、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榜样示范作用,拓宽了高校基层思政工作的开展路径。

1.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党校培训,培养一支红色文化创作队伍

在红色文学主题品牌活动实施过程中,基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学科专业优势,依托分党校培训,邀请本院教师或校外专家学者为党校青年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学解读和红色网文写作两门特色课程。课后配套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党员以微公益形式引导青年大学生作课后实训。要求青年大学生完成品读一本红色经典,观看一部红色视频,创作与传播一份红色网络文化作品“三个一”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锤炼一支本领过硬的红色网文写作队伍。以党日生活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展,通过学生党员网文队伍建设来扩大网文写作的影响力,筑牢现代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新高地。文学与传媒学院在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建设中,专门以“互联网+红色文学”为主题开展党日生活会。此外,文学与传媒学院专门以谈论红色文学的概念性认知与具体网络开展路径为主题来强化全体党员对红色网文创作的思想认识与思维拓展;以网文创作的社会实践作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并借助班团活动开展实体空间经验交流。线上创作、线下交流的方式加强了文学与传媒学院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在写作中强化了思想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引导。

2.发挥传统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打造一批红色网络文学作品

文学与传媒学院发挥学生锻炼“读说写教研创”六力型核心竞争力的传统,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椰风新韵读说写网络学校”这一成熟的网络平台,联动学生个人微博、微信、QQ等微空间,开展优秀红色网文、优秀红色“微”作品创作与评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阐释师生关心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厘清错误思潮和观点、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网络文明、提升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文章(学术论文、时政博文、文学作品、微评论等);设计、拍摄、制作红色视频短片,主要以微课堂、微党课录制为主。此外,在红色文化网络化写作推广过程中,不但要求各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每个学期十篇文章的作业式写作,也积极引导他们借助椰风新韵网络写作平台进行红色文学网络创作与思想交流。椰风新韵读说写网络学校还会主办红色文学主题的现场征文,并将现场征文的获奖作品以专题形式放在椰风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学生群体积极借助校内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进行创作。这充分推动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形成网状、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3.发挥文化优势,依托传播实践,探索一条网上践行与培育核心价值观新路

红色文学主题品牌活动在实施中充分发挥了文学与传媒学院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优势和文化育人的优势,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推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理念落地生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成长,在专业核心技能的网络实训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0],筑牢网络精神高地。第一,增设情境体验课程,加强红色文化直觀感与影响力。六大场域推进以红色文学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场域包括文化艺术节、雷雨话剧社、优秀红色创作学生代表进课堂、院、校(市)、省级“挑战杯”竞赛(包括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设计作品、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就业-职业”调研作品竞赛;学院文化艺术节、卓越传媒人及卓越语文教师锤炼工程各项赛事;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岭南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第二,启动红色文化牵引工程,构建师生交流联动机制。牵引工程包括红色文学专题讲座、师生共建具体化帮扶两大体系。其中,红色文学讲座包括邀请网络创作、文学写作方面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邀请高年级网络创作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通过团委统筹、学生开展的方式进行经验交流。此外,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工行政支部在开展“非常6+1”的基层思政品牌活动中,通过每一位教工帮扶一个共建宿舍六位学生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红色文学的网文创作,教工党员以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工行政支部通过教工党员带动学生党员,以教工党员的先进性与典型性来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成典型、心若秤、辨是非、知荣辱、树清风”的自身廉洁纪律教育。

4.发挥党团优势,依托立体宣传,筑牢高校意识形态新高地

在班团活动以及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中,文学与传媒学院不同班级、机构的学生分别以红色文学概述、红色文学思政意义解读、红色文学网络化实践路径探索等多种内容开展微课堂活动,认真学习并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优势,思考如何运用鲜活的传播方式、红色的文化资源来服务于日常学生工作以及自身的学习生活中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分团校中,开展以红色文学为切入点进行微课堂授课,授课形式将会加深学生对学风建设的理解、对红色文学作品创作内在要求的把握。同时,文学与传媒学院各学生支部依托“闪闪红星”微信公众号、微信以及个人朋友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党员网络宣传教育平台,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宣传路径的建构中,着力推进网络思政新模式、新思维在青年大学生中“进头脑、进思想、进心灵、进灵魂”。

文学与传媒学院重视红色文学作品自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其作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及实践育人路径。鉴于不同年级学生、不同教育空间场域的功能不同,文学与传媒学院尽可能将所有院域场地运用起来,把红色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真正扣好理想信念教育第一枚扣子。

四、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对其质量的认识要坚持以‘德’为主导,以‘立德’的质量、规格,以所育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最核心衡量。” [11]红色文学作品传承着红色基因,其内容往往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决维护、对革命斗争精神的执着坚守以及对实事求是的不懈追求。强化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感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体悟融入到对作品精神的吸收中来。同时,高校通过微党课、微党培、微公益广告、微特色专题、微视频、微红色朗诵之音等不同内容开展思政育,强化品牌意识,结合基层思政工作特色,将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成长、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比较浅薄,自身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判断体系,容易受到外界意识形态的冲击或不同文化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可见,以红色文学作为载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引导是很有必要。提升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影响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重要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在思想建设层面,把握红色文学导向的“力度”。充分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题材作品及其精神精髓。在宣传层面,通过多种路径,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学作品,学懂、弄通、做实对作品的理解和吸收;第二,在人文氛围层面,强化红色文学引领的“浓度”。借助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中央的主要文件内容,以红色文学作为切入点,在不同场面、不同时空营造一种红色文学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革命历史、人文内涵、革命精神等;第三,在课程思政层面,打造红色文学融入的“亮度”。红色文学作品内容覆盖面广,因此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不同学科可以根据红色文学作品或作品内涵精神来开展课程教学与价值导向,通过课堂的艺术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来导入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在高校中,开展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以红色文学为载体、以高校学生作为参与对象,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为目的的主题品牌活动,将会深化大学生习德、悟道、明德、传道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续航力。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

[3]陈丽蓉.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9.

[5]田伟.论如何有效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6(18):2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7]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3-20](2019-12-17).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0/content_5276002.htm

[8]沃璇.红色文学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电力大学,2017:13.

[9]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03):125.

[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J].中国纪检监察,2018(23):5.

[11]沈壮海,董祥賓.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13.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林春大

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篇3:

红色音乐资源在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引入与推广研究

【摘要】红色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族性。井冈山大学作为地方高校依托井冈山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红色音乐资源在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引入新思路及具体的应用途径进行论述,积极发掘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培养高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继承发扬红色音乐资源,推动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延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音乐资源;钢琴教学;引入;途径

基金项目:2020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色音乐资源在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引入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GHC328)。

井冈山大学依托井冈山革命老区,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以多种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红色基因渗透到青年大学生的灵魂中。井冈山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获批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井冈山红色经典艺术研究与传承发展中心),学校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活动等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因此,对于井冈山大学来说把红色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既是彰显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办学特色的窗口,也是服务吉安地方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钢琴这种乐器,源于西方国家,通过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才真正在中国立足。中国作曲家对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创作了大量中国钢琴作品,彰显了民族音乐的魅力。红色经典钢琴作品是红色音樂的重要部分,是中国音乐发展进程的产物。红色经典钢琴作品不仅拓宽了原有作品的表演形式,也弥补了一些红色经典歌曲只能唱不能奏的遗憾。

一、红色音乐资源引入钢琴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德育培养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将红色经典钢琴作品引入到高校钢琴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伟大复兴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努力奋斗,更有助于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强国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传承红色经典

红色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井冈山红色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中对其有保护和传承意义。当今社会充斥着多元化的流行音乐,红色经典音乐不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注重挖掘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内涵, 丰富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形式,让红色经典音乐在年轻一代中扎根,对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三)提高音乐审美

钢琴作为一门西洋乐器,凭借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宽广的音域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而红色音乐作品中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国大量优秀音乐家创作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必带来不一样的灵感火花。

(四)开发教育资源

红色经典钢琴曲的改编,让钢琴这一乐器成为鼓舞中华儿女革命士气的媒介和桥梁,也大大丰富了高校音乐教材内容。将井冈山红色音乐资源融入高校钢琴教育中可以丰富高校钢琴教学,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题材和曲目,激发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对推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红色音乐资源引入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新思路

(一)培养方向及教学理念的更新

红色音乐蕴含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高校学生的钢琴学习不仅是学习钢琴弹奏技法和技巧,更要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作为革命老区地方高校的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做一名红色音乐的传承者,改变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在培养方向及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一是重视中国红色音乐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弹奏过程中,要求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红色音乐作品的理解,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艺术实践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科研与教学结合促进红色音乐作品传承与发扬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摇篮。科研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个方面同等重要,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理论支撑着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对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受教育者对象、接受氛围、红色资源教育特征,从教师的科研能力上对教育教学提供支撑,提倡在教学中积极融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通过研究,加深理解,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红色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声技法等理论知识,夯实基本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系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确保钢琴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演绎红色经典作品,有利于将红色经典传承和推广。

(三)创新艺术形式将红色音乐资源引入钢琴教学

井冈山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将各种创新的艺术型红色音乐资源引入钢琴教学。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进行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应该不断创新艺术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组建红色音乐小分队,可以二人或多人组合,选一些协奏作品共同弹奏,从摸索作品到熟练掌握再到实践演出,团队协作完成。着力打造地方高校特色的品牌,丰富校园文化,也为地方文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借鉴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这一成功典型案例,将历史事件、人物情景、音乐舞蹈与舞台结合,采取剧目演出的方式讲授井冈山革命历史和精神,在地方高校的钢琴教学体系中也可以创编一台节目,用红色经典钢琴作品串成一条主线,如《映山红》《十送红军》《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闪闪》等经典钢琴改编作品,宣传井冈山精神,将井冈山精神的办学育人理念与大学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索红色音乐资源在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

三、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的引入与推广

(一)对改编自红色经典音乐的钢琴作品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

1.不同阶段的红色钢琴作品

钢琴进入中国后,以宽广的音域和细腻的音色特点得到了中国作曲家们的青睐,经历了几代作曲家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有着不同的特点。最早的钢琴音乐创作在旧中国时期,赵元任《和平进行曲》、翟维《花鼓》、贺绿汀《牧童短笛》《晚会》,这些作品将西方的和声体系和中国的五声旋律相结合,为以后的钢琴创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钢琴音乐空前繁荣,作品也日渐成熟,有很多表达对祖国热爱的作品,也出现了很多地方民歌和古曲、民乐改编的钢琴曲,充分展现作品的民族性。如钢琴改编曲朱聂耳《翻身的日子》、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殷承宗《黄河协奏曲》、黎海英《夕阳箫鼓》、王建中《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储望华《二泉映月》、崔世光《松花江上》等。

2.不同类型的红色钢琴作品

(1)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

革命歌曲是对我国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真实写照,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在保留了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编,作品艺术性得到的升华。如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红星闪闪放光彩》《十送红军》等。

(2)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劳作中,由口头相传而发展起来的歌曲,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改编自民歌的钢琴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运用西方音乐创作的和声技法与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结合,使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更具有中国韵味,用钢琴弹奏也能更好地表达民族情感。如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等。

(3)根据民乐改编的钢琴作品

中国的民族传统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演奏特色,根据民乐改编的钢琴作品,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更能表现出中国民族乐器多样的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色效果,為钢琴这个西方乐器渲染了东方民族音乐的色彩。如《彩云追月》《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夕阳箫鼓》《平湖秋月》等。

(4)根据舞剧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

根据舞剧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更贴近实际生活,作品中运用了众多民族音乐素材,以民歌曲调为基础,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加以发挥。钢琴的丰富表现力与舞剧音乐具有的叙事性和舞蹈性相结合,舞剧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色彩鲜明,音乐生动,极具感染力。如舞剧《红色娘子军》《鱼美人》。

(5)根据京剧改编的钢琴作品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能够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境界。音乐家在钢琴创作时大胆借鉴京剧的音乐素材,根据京剧改编的钢琴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剧腔调韵味,体现了“京剧的钢琴器乐化”和“钢琴的京剧声腔化”。如《红灯记》《皮黄》等。

(二)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路径

1.加大红色音乐作品的弹奏比例

在以往的教学中更注重的是技巧教学,所选作品大多数是西方的作品,比如车尔尼、巴赫、肖邦、贝多芬的作品,对于中国作品的弹奏比例相对较小,对于中国经色经典钢琴作品的弹奏就更少了,忽视了红色钢琴作品在精神教育和理论教学中的作用。红色经典钢琴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是其体裁源于历史,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钢琴教学中要增加中国红色经典钢琴作品的弹奏比例,让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深入了解红色历史、领悟老一辈革命精神,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和提升。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把情感思想、艺术语言和技巧融合于演奏中,演奏的作品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2.举办红色音乐专题讲座

当今时代中,网络四通八达,信息传播迅速,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通过举办红色音乐专题讲座,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讲学,在讲座中推广红色音乐,并对红色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红色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鼓励师生互动交流,提问答疑,在交流中升华对红色音乐的理解,领悟红色音乐所传递的信仰力量。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红色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活动是高校钢琴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理论教学离开艺术实践如同纸上谈兵。组织艺术学院音教专业师生分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县区,现场感受地道的民间艺人真挚淳朴的演奏和演唱,开阔音乐视野,听民间艺人讲原汁原味的红色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原生态韵味,从中汲取养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入音乐作品处理的二度创作中,使得红色音乐作品常演常新,使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红色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播。通过举办相关主题音乐晚会、音乐技能大赛、音乐公益慰问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舞台表演经验和艺术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感动,让红色经典钢琴作品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迸发出新的色彩。

四、结语

将红色音乐资源引入到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是极有意义且是可行的。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联系过去和现在的纽带。通过学习、聆听、演奏红色经典钢琴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激发浓厚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红色音乐。让红色音乐能够代代相传,成为时代的经典,传承和发展使红色音乐作品经久不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占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泰成.红色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周婷婷.超越时空的记忆——谈红色经典钢琴改编曲的“别样红”[J].艺术研究,2019(3):50-52.

[3]龙潮,郝丽莎,王思童.充分彰显红色音乐教育意义进一步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J].音教论坛,2018.

[4]王颖峰,李红梅.论江西红色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德育转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6-7.

[5]臧海萍.让红色经典艺术之花在河北省高校音乐教育中完美绽放[J].大舞台,2013(9):149-150.

作者简介:李文韫(1995—),女,硕士,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演奏与教学。

作者:李文韫

上一篇:尊重孩子之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汽轮机运行安全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