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指引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对大学生人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文化活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导性研究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导思想建设,不仅是凝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精神,更是引导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先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上形成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和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高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且能达到持久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 主导性

Leading Research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LI Wen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Literature &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leading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心的传播大大加速了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的影响和渗透,高校校园文化除了作为一种亚文化,其自身的使命和特点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从一定意义来讲是社会的精英文化,理应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深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为高校校园人所认同并接受,真正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指导,具体的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主导地位,从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精英文化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高校校园活动建设的意义

主导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指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贯以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的精神主导,形成整个校园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种有主导的校园文化不论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在推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是开放多元文化社会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一个高层次的教育领域,同时也是特殊的文化的阵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丰富多样的部分,它承载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张扬个性、培养兴趣、锻炼特长,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中让人格得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是高校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隐形阵地,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有利于为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集中正确的思想引导,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指导。

1.2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创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应始终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文化继承和发展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文化传承教育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包含科学的真理、国民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并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1.3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化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既给人们的价值观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广大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标准。

1.4 主导性高校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主导性的高校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主导性一方面是指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价值主导,完全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中,甚至成为校园人的行动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主导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高校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其文化体系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成为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引领社会文化的潮流。所以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还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一种辐射和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应承担起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更能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风尚。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导性建设存在的隐性难题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结构、分层次的价值观系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基础道德准则,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使全社会形成一种主导的价值认同,所以在高校范围内要想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首要的任务就是在思想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学生的认同。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普及程度不足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了解情况,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反映。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别的,跟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社会人文科专业的学生对其了解程度远远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导性建设中分析和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情况对于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偏娱乐轻思想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阵地,但从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很多学生在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都偏向于简单的娱乐活动,因此很多高校组织了大量的娱乐节目来吸引学生参加。简单重复的娱乐活动侵占了校园文化的阵地,也就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何结合有趣的形式展开,受到学生的欢迎,赢得学生参与的兴趣将会是一个难题。

2.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导思想意识不明确

主导思想教育意识不明确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其最主要的主导性就体现在思想价值观上的指导。因为在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样的当下高校,主导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对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控制,应是在思想价值观上的主导和影响。很多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是不明确的,大部分学生都把校园文化活动仅仅当成丰富学习生活、锻炼自身能力、甚至是获取加分的手段。往往很少去关注活动的思想主旨。也就形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甚至照搬网络电视流行娱乐节目,削弱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

2.4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选择偏差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着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好的活动内容才能正确传达出活动的宗旨和内在教育意义。从问卷中对学生所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类型、对校园文化活动功能的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列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锻炼技能的实践活动,而承担“立德树人”大任的思想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因此很难在这些内容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教育。

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导性建设的策略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弘扬社会思想主旋律,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形成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感染力,才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播给学生。

3.1 主导性文化活动与多样性活动的关系

当前的高校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的文化环境,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不是放任自流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主导性活动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处理好主导性文化活动与多样性活动的关系会更加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主导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排斥多样文化活动的存在,不是一刀切的统一形式,其次,主导性的内涵应体现在思想和影响力上,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活动引领多元校园文化共同发展的水平,避免校园文化活动千篇一律过于偏向娱乐和培养技能,应在思想认识上也有一些感受和提升。

3.2 发挥指导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在目前高校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党团领导和指导老师。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体现在多个环节中,首先就是活动的选择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思想性强的活动。如果是活动策划指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弘扬主流文化思想的活动。其次,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党团活动以及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策划组织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活动的形式和流程细节中;再次,教师应跟踪反馈活动目标的时效性,活动真实的效果和它的预期目标能否达到都需要后期的总结,特别是思想性较强的活动,后期的实际的教育效果需要指导教师做深入的跟踪和总结。

3.3 打造品牌主导性活动

品牌是展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名片,是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精神的标志,品牌的效应就在于它的号召力和影响程度。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树立思想价值教育意识,借助品牌的影响力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思想教育氛围。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的品牌活动也应考虑几个主要因素:第一,主导思想突出。这是打造品牌活动的精神所在,所谓的“品牌”一是有特色,二是有意义,能对整个校园文化氛围起着带动和教育作用。第二,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注意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统一,使学生参与更广、受益更深。普遍来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切勿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第三,特色鲜明、持续坚持。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每所高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承历史、又要结合时代勇于创新,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品牌主导活动。

3.4 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

目前高校很多校园文化活动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严重,很多社会上的娱乐氛围、功利化的气息传入高校,也参杂在我们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化、娱乐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度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保证我们社会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活动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来完善制度规范:首先,活动指南制度。活动指南制度是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的引导,从活动思想上的引导、价值观上进行把控。其次,立项审批、分级注册制度。立项审批制度是评判一个校园文化活动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和教育意义的关卡。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自由性,立项审批制度就可以在源头上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分级注册制度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活动分类分级管理,避免校园文化活动单一。第三,跟踪评估,奖励和撤销活动制度。合理设计指标体系,使评价过程贯穿始终,将这项工作由虚变实,增强实效性,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评价系统。

注释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王晓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1(9).

作者:李文娟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指引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对大学生人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 键 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心理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促進大学生相互交流,增进同学友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课余知识的积累中需找到平衡点,试探性地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着心理缓冲和过渡的作用,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成熟过程将有着质的变化。大学是大学生心理变化很迅速的阶段,大学生在心理的变化上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就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途经。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个性,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极端,思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和动态性,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立。

在一些大学里,往往过于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要做一个既能学到自身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专业知识以外技能及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就需要结合社会趋势设置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许多技能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领悟出来,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共同提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铺垫,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中应结合多种技能来开展。

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乃至贯穿人生前途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基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尚未成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高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培育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将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高校校园的心理健康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校园积极氛围

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当今学生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维护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结合每年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逐步改良和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激励学生在大学全方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使之给予精神需求并满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正确的意识,同时能够进一步专注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立,需要指导教师、团委、学校层面一一把关审核,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打造更多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和检查,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部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和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能量群体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优良文化教育的讲座或者相关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髓,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作风、学习动力、人生的道路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打造学校的“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微信群、QQ群、易班等网络工具,结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得到更好的效果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建立一批专业的高校校园文化团队和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打造品牌并提高活动质量,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以及学生学校的特色开展。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从辅导员队伍中进行专业培养,结合学校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来开展。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丰富的高校校园生活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

四、建立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外课程,如何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如何进行沟通,也是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课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有凝聚力的集体,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学生有疑惑时需要有健全的平台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解答问题,建立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及时沟通,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形成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所需,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改进方向。建立多种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比如校长信箱、书记信箱、学生教师交流见面会等。另外,通过多种层面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认知情况,减少和避免传达过程滞后导致大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达到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疑惑的目的。

五、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物质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潜意识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影响。结合学校的特色,营造出属于学校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结合发展的需要,建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讲座,标语,活动,某系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相关内容的前景趋势,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信息和分析,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校校园的德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学校宣传书籍的内容,打造属于学校的纪念品,培育一批有知识底蕴、能够自力更生的学生,独立主动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能动性,打造出学生自己闪光的优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趋势,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努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让整个高校校园氛围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优秀大学生,从长远来看,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高校校园氛围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重在保持,意在创新,提高心理素质是纲,多方面参与是目。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活动规章制度,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标准进行评估,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心理总体变化的衡量,保证高校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顺利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稳定的基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对学校整体学生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J].品牌(理论月刊),2010(12).

[2]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

[3]吴永磊.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

作者:林大任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3:

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管理研究

摘要: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已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文章探讨了品牌生态学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这两者的联系,在生态学视野下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品牌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提升系统承载力,加强系统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构建起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管理对策。

关键词:品牌生态学;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管理

作者简介:朱育锋(1983-),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助教。(湖南 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朱育锋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实践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DB2009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到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自然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生态学的研究也愈加重视。现代生态学不断突破其原有的学科界限,研究方法与手段不断在集成中创新,目前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步发展成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以及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品牌生态学等社会学科。

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冲击以及社会非主导文化的侵染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创建高品位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竞争力、号召力和认同度,对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生态学理论出发,探讨品牌生态学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关系,分析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运用品牌生态学原则和原理去管理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一、应用品牌生态学理论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方法和视角

1.品牌生态学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B.U Pshaw等认为品牌是复杂生物,在市场中,有生命力,有灵魂,具有无限的灵性。基于品牌的生命体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当我们将品牌生态学的理念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构建以品牌活动为中心,可以包含管理理念、校园文化、活动识别、活动组织形式、品牌构架等多个维度。根据Lynn的观点,我们可以推断,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和活动品牌外部环境“高校”在内,同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品牌系统,且这个系统具有极其复杂的系统运动行为。当校园活动品牌所在的生态系统适应“环境”时,品牌能够生存与发展;当不适合“环境”时,品牌就不能存在。

2.应用品牌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原则

(1)生态演替原则。生态系统的发展或演替,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品牌生态系统也不例外。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表现为由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整个取代顺序,通常被称为演替系列,而过渡性群落则被称为演替阶段群落,最后稳定的对外部干扰具有最大保护力的群落被称为顶极群落。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生态系统而言,照例也是变动发展的,也可以划分出若干阶段或发展期。初期形成的品牌生态系统在规模和结构上较为狭小和简单,一步步发展,直到其生产量与容量、品牌群落的环境资源相适应,最终使生态系统变得稳定。

(2)生态位原则。每种品牌及品牌群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空间和资源,为了获得这些资源和空间,都有扩张的倾向,扩大它们的市场生态分布范围。但资源和空间两者都是有限的,因此必然引起有同样需要的品牌及其群体间的竞争。由于竞争的影响,品牌当前占领的实际生态位总是小于它在没有竞争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基础生态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资源和空间虽然是有限的,但高校师生作为主要消费者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竞争和选择,品牌活动及其群体间产生生态位隔离,使得生态位不重叠或少重叠,从而达到一定范围内的许多品牌的共存,更有效地适应校园市场生态的变化。

(3)生态平衡原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校园文化活动系统的组分和比量相对稳定,能量、物质输入输出相对平衡,这样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具有抵抗胁迫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生态学上称之为稳态机制。而当外力增强时,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可以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这样就出现一系列“稳态台阶”。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极限,正反馈不受控制,终将导致系统的毁灭,品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受这一原则的支配。

二、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正以其日益显现的重要程度受到各方关注。但是由于很多高校都是近几年从专科升格而来,且一部分是新合并组建而成,加之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冲击,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整体观”忽略,导致品牌理念缺失

生态学研究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其方法论的许多原理与哲学思想中整体与部分、事物相互间普遍关联等辩证唯物论有关。其中生态学上“整体观”指每一高级层次都具有其下级层次所不具有的某些整体特性,所强调的是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要从整体上把握。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层次上,而不是把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远景规划,缺乏必要的组织、制度和物质保障,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导致整个校园文化品牌理念缺失。

2.“生态演替”停滞,导致品牌内涵贫乏

生态系统的发展或演替,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品牌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初期形成的品牌生态系统在规模和结构上较为狭小和简单,一步步发展,直到其生产量与市场容量、品牌群落的市场环境资源相适应,最终使共同体主体变得稳定。当前,有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系统内各要素不能共同进化,流于形式,文化形态低层化,削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难觅;娱乐型活动较多,科技型活动较少;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培育;重显性文化,轻隐性文化。

3.“生态位”重叠,导致品牌特色不明显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空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的不同,更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正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没有找准“生态位”,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即出现“趋同”的倾向,很多高校过多模仿或者是延续其他院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校园文化活动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缺乏创新,活动参与性也不强。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生态化管理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生态管理就是要以系统的观念,从影响品牌的宏观、微观生态要素出发,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作为影响高校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考察品牌与其他生态因素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系统、深层次、全方位、互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管理理论体系。

1.品牌适应理论: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适应是品牌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品牌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运动、延伸、移植、迁移和迁徙以及保护、防御和抵抗)、生理及营养适应(品牌生物钟、休眠以及生理生态变化)以及协同进化适应。

在我国,人口数量巨大,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一方面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高校可提供的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减少,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承载力不断加重,如不加以重视,可能导致生态失衡。在不以牺牲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只有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切实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加大受教育的人口容量,确保教育质量。

2.品牌生态流理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生态流的流动

生命的各种表现都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分不开的,没有这些生态流就不可能有生命活动,也不可能有生态系统。在品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伴随着品牌信息传递,或者说是以品牌信息为引导的。

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上先进的文化,如高雅艺术等进入校园,同时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访问,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进行联系、沟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经常地进行长期稳定的精神交流,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不断地加强“物质”、“能量”和“信息”有序和持续的流动,构成了一个良性运作的生态系统。

3.品牌生态平衡理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

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复杂有机组织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系统各要素之间总是保持某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当受到自身变异或外界的影响,原有平衡被打破后,系统将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建立新的平衡。若这种干扰超过系统本身的承受极限时,就会出现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灾难。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力量、比例须符合高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总体平衡。当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衡的构建并不等同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被动平衡,而是可以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定政策加以引导,构建起多维的、开放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一体化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对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加以科学协调、合理配置,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发展的生态平衡,从而发挥出最大效能,获得最佳效益。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好的传统的经验,又要大胆地在新的实践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手段,积累新的经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生态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吸收现代生态学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出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绍愿,赵红,林建平.品牌生态学: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论[J].商业时代,2006,(6).

[2]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3,(3):3-7.

[3]朱毅峰.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朱育锋

上一篇:花卉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习性文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