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保险现状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我国“空巢老人”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而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未建立起护理保险体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建设为向护理保险的过渡提供缓冲和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保险现状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保险现状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激奋斗精神励专业技能

摘 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推动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是建设好财经商贸大类各专业的前提,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教师;发展困境;职业成长

一、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第一,低工资长期存在,师资流动率偏高。民办职业院校运营资金需要自筹,缺乏财政资金支持,可用资金总量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在校生学费收入,学院在分配既定经费比例时,虽然有意识加大投入量,配比向教师工资福利体系倾斜,但增加的幅度不显著。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财政对公立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民办院校教师与公立院校教师在薪资水平上有明显差距,这给财政自给自足的民办高职院校带来压力。青年教师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占比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职场素养,在工作选择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而民办高职院校与同行业其他院校相比,工资缺乏竞争力,成长的平台有限,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流失,流向企事业单位、公立院校。

第二,招生工作任务繁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来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统招渠道,每年6月参加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填报;二是职业院校每年4月自行组织单招考试,提前录取。由于民办职院经费主要为学生学费收入,为此,招生工作成为每个民办职院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已有部分民办职院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统筹招生事宜,专任教师不需要参与招生工作,其工作重心和时间投入均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然而,仍有大部分民办职院尚未组建专业招生团队,专任教师除教学和科研外,还需负责区域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不等同于简单的院校推广与宣传,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招生渠道网络的建立難以在短期内完成,而这决定着招生工作的成败,且招生完成情况直接与工作绩效相关联。青年教师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或入职时间不长,面对招生工作,经验缺乏,多数束手无策,甚至具有排斥心理,这项考核指标间接刺激了部分青年教师的离职,对于继续留任的青年教师而言,仍是无法回避的职业发展瓶颈。

第三,专业发展宽泛与深入之间存在矛盾。财经商贸类专业招生人数难以形成规模是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部分专业只有1—2个班,专业多人数少课程多成为“专业办学一大特色”,教师每学期教学任务分配成为难题。一般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规定的基本周课时量在12—16课时之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完成基本任务量需要完成2—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所受课程与自身研究方向存在不吻合性。为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备课面临很大的压力,时间被备课工作占领成为常态,这使得教师难以腾出更多时间去进行课题研究,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阻碍,偏离原定轨道。民办高职院校一专多能的教师技能要求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聚焦性间的冲突,客观上促使了部分青年教师选择离职。

第四,职业成就感不强。民办职业院校生源层次普遍偏低。高考是一次人才的选拔与分类,从教育本质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是适合的教育,社会分工多种多样,对人才的需求亦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生,兴趣点不同,目标不同,人生理想不同,自我定位不同,根据自我差异性选择相匹配层次的院校与专业,将有助于其成长与成才。但从社会评价与教育现状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被动的被选择,这类学生多数日常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积累不足,基础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风貌、言行举止的负面反馈,使得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满足期待,对学生的良性引导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策略

(一)调整与重构薪酬制度

1.加大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民办院校青年教师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每月固定不变,绩效工资则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确定。通常,每月绩效考量指标主要为考勤类和教学秩序类。目前职业院校几乎都已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均为青年教师购买,从社会保障项目构成情况来看,比较齐全。但究其实质,结果不甚满意,由于缴费工资基数不高,最终社保保障力度有限,尤其是住房公积金,购缴比例过低,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甚至达不到公办学校的1/3。此外,在处理寒暑假工资时,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只发基本工资,无法足额足月发放,这加剧了学校与教师间的矛盾。一个人安心工作始于有基础性保障做支撑,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才能全情投入。提高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有助于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青年师资梯队。

2.项目性奖励构建薪资级差。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民办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分配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原则,在基础性保障前提下,加大对个人贡献的奖励力度,抵制平均化、普遍化的奖金发放形式,通过项目性奖励打破同岗同酬工资的整齐划一,提升有志青年教师薪酬的竞争力。在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应持续建立以绩效为导向,并向高绩效、高贡献人员倾斜的奖励政策,通过少数青年教师的优先、优速发展,通过物质性奖励的刺激,吸引和稳住优质青年教师,同时刺激和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民办高职院校除了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外,更多的还需开发和设置教学、技能成果类奖项,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但教学与科研的权重应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从科研质量与教学技能成果看,民办高职院校工作重心仍然在日常教学,加大教学、技能成果的奖励力度,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教师成长。

(二)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进行青年教师需求分析,在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平衡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应多样化,除了宏观教育理念知识的培训,如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等,微观层次上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如制作微课、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等。培训内容,除了帮助青年教师构建教育视野,还要关注日常教学实用性技能的培训。

2.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引进的教师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从专业实践能力来考量,青年教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化教育,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脱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培育“双师型”教师,强化青年师资队伍。众所周知,教师有寒暑假,职业院校合理地利用此时机安排培训,既可以解决日常教学师资紧缺的矛盾,又可以提升教师因远离行业企业而缺乏实践能力的不足。

(三)营造外松内紧的自主激勵软文化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外松内紧的文化氛围。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起点。民办职业院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作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觉悟。青年教师应把“思想言行的戒尺”放在心中,争取通过内在约束力指导自身言行举止,而非学校行政与教务力量进行管理,自觉遵守和维持学校的各项纪律,严于律己,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自觉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通过道德、修养、情怀、奋进等内文化因素作为推动进步的抓手,看似管理松散,却有严格的自律,为外松内紧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保障。

2.构建上下沟通的自主激励文化氛围。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独创性和自主性,需要主动去思考问题及探索求解,需要有牵引其不断奋斗,不断推陈出新与付诸实践的勇气。职业的特点决定高校教师需要拥有自主激励的软文化环境,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国外众多高校中,这也是被推崇和实践运用的。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自上而下的宣导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将学校发展与青年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尊重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话语权,鼓励青年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营造自主激励的软文化,让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三、结语

青年教师,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作为知识型人才,在职业发展初期,会关注物质方面的激励,而在事业的成长成熟期,通常更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环环相扣,构建了需求的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在推动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时,要从青年教师的立场出发,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探寻与创造成长的机会,构建张弛适度和自主激励的校园文化,尊重青年教师,有效地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激情、责任心和奉献感。

参考文献:

[1]  徐雄伟,张国平.民办高校教师从教积极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抽样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7,(3):8-16.

[2]  王义宁,徐学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8,(1):99-105.

[3]  唐立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5,(3):82-85.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王继华

网络保险现状发展管理论文 篇2:

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责任制建设研究

摘 要:我国“空巢老人”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而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未建立起护理保险体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建设为向护理保险的过渡提供缓冲和方向。

关键词:空巢老人;护理服务;责任制

一、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现状

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镇家庭养老护理服务明显缺失。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我国“空巢老人”的现象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老年人多数选择安全感强的居家养老,但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已经离开家庭、没有晚辈与其同居、只和配偶一起或独自一人生活。因此,大多数老人成为“空巢老人”。

我国服务于“空巢老人”以护理照料为主要功能的慢性病医院、护理照料机构、康复机构、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机构还很少,城镇尚未建立起“空巢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网络,政府在这些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的福利覆盖面还比较窄,社区“空巢老人”的福利服务设施以及家政服务组织也比较匮乏。“空巢老人”长期生活无人照料,身体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女不在身边,如买菜、洗衣、洗浴等这些日常事务都有诸多不便。随着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常常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发病往往很突然,家中无人照顾或抢救不及时,老人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在家中死亡也无人知晓。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福利性服务项目短缺,“空巢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口更大。基于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的现状,建立起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度是居家养老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向护理保险制度过渡的必经之路。

二、空巢老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缺失,政策资金不到位。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我国慈善组织发展有限,因此各种福利性服务投入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政府部门机构设置混乱,职能责任分配不清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差,责任心差,服务态度恶劣。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施抵挡,管理模式落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护理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老人被打、致残、被欺诈、受虐等事件,而面对类似事件,政府对其监督、管控与问责的能力弱,行政能力遭到各方质疑,同时也对伦理道德建设及社会秩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方面的法律还未建立起来,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殴打、虐待、欺诈老人等侵犯老年人人身及财产等的违法行为,还未有明确的处理办法或规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省市各级政府对各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发展尚未提供细化的、可行的、操作性较强的法规及条例。发展管理模式不统一,出现问题没有较统一和权威性的解释及其处理办法,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三,社区护理服务发展水平差异大。有些省市针对空巢老人不断探索护理服务的形式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根据独居空巢老人自我料理能力较差的事实,2011年以来内蒙古、山东、陕西、宁夏等地除了推出“红按钮”、爱心门铃、电子保姆等经济呼救设备之外,还实行了“政府补贴服务”的居家养老新形式。但由于社区的护理服务多是自发的,有些地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较低。表现在:(1)社区护理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2)社区未设立专业机构,一旦出现突发问题,老人则无所是从,其权益不能得到保障。(3)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单一。社区的专职人员及志愿者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缺乏连续性,“空巢老人”长期护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服务项目较少,多以上门的家政服务为主,“空巢老人”的心理咨询以及临终关怀等专业化的服务处于缺失状态。

第四,从事“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的慈善组织欠发达。我国非营利性的护理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缺乏资金以及政策支持,“空巢老人”的护理是长期连续的,部分慈善组织由于资金问题无法长期有效的对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同时,慈善机构中很多从业人员都是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就业,有些慈善组织未按法律程序进行登记注册,因此也就不能得到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保护,同时政府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及管理。

三、国外通行做法

在发达国家中, 根据实施主体不同, 长期护理保险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采用自愿保险方式, 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以美国为代表,体现了灵活、自由、多样化的优势。 二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 采用强制保险方式, 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以德国为代表,有效直接的保证了护理保险的覆盖率,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此后日本及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建设护理保险制度,我国首要的是做好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建设,以责任制建设为基础,进一步过渡到较为发达的护理保险模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健全更完善的服务。针对责任制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发挥政府在护理服务中主导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福利性护理服务工作机制。(1)政府要转变在“空巢老人”护理服务中的角色。政府应逐渐转变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积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护理服务的事业中来。政府鼓励慈善组织与非营利机构兴办护理服务事业,给予政策优惠,通过非营利组织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鼓励护理服务事业的民营化,可以聘用专门的组织机构从事护理服务,使护理服务事业多元化发展。(2)政府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快把护理服务列入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组织或促进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护理服务的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鼓励建立护理服务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资金是保证各项护理服务及各项设施建设有序开展的关键,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及慈善机构对护理事业的支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发展社会办福利机构,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与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才能丰富“空巢老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加强“空巢老人”的权益保障。(1)加强老龄法建设。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开展执法检查和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水平,设立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或援助的部门,向老年人宣传法律知识,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健全老年维权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社会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维权服务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监督,维护“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杜绝歧视、虐待老人的丑陋现象。(3)做好“空巢老人”的法律服务工作、拓展“空巢老人”维权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要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构建社区护理服务网络。(1)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协调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热线、紧急救援系统等多种救助形式。(2)吸引生活能够自理的“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参加各项社区组织的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3)加强社区护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护理服务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政府要积极开发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人员、城乡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到护理服务机构就业、再就业。要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加强护理服务的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与护理服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采取必要的奖评政策,鼓励从业人员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第四,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美德,创新劝募和捐赠方式,开通多种慈善捐赠渠道以扩大“空巢老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资金来源。鼓励一切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发扬服务和仁爱精神,积极投入各种性质的老年人福利志愿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日本]广井良典.沈洁.中国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郭天娇

网络保险现状发展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优化营商环境视野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研究

摘要:单项冠军企业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慈溪市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先行区,构建优质营商环境,促进单项冠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28家宁波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为样本,对慈溪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展开调研,简要分析了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据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营商环境;单项冠军;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充分肯定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作,提到宁波有许多“小而精”的企业。5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报道《宁波企业专注实业强韧性》,文章特别指出,咬定实业不动摇,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让单项冠军企业面对疫情影响多了几分从容,其中专门还提到慈溪两家国家级的单项冠军企业:天生密封件、慈星股份。这些单项冠军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往往专注一个领域潜心经营,几十年如一日,敢于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持续创新,不靠规模扩张,而靠市场份额取胜。由此可见,单项冠军企业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我市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和先行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如何通过政策供给、环境优化让更多普通中小企业成为为细分行业内的单项冠军企业,以及成为单项冠军企业后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研背景

截至目前,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榜单上,宁波企业总数39家,居全国城市之首。而我市就有三家:慈星、公牛、天生,另外现有宁波市单项冠军培育28家。本文主要通过对这28家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代表座谈会来了解这28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的营商环境状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8份问卷,总共回收28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6份,有效率为93%。参加每次座谈的企业管理层为3到4位,同时也有2-3位园区管委会政府管理人员参加座谈。

(一)企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被调查企业负责人的基本状况如下:在性别上,调查的28位企业负责人中,男性26位,占比93%,女性只有2位,占比7%。在代际上,属于“70”后的企业负责人占比最多,占36.73%,然后依次是80后(35.71%)、60后(19.39%)、50后(5.11%)。在政治面貌上,18人是群众,占比64.3%,6人是中共党员(占21.4%),4人民主党派(占比14.3%)。

在企业负责人的学历方面,比率最高的是本科(63.8%),其次为硕士及以上(20.2%)和大专(12.8%)。持高中或中专学历的非常低。这说明,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负责人基本上可以说是高學历群体。

(二)企业的基本状况

一般来讲,企业的总资产和雇工人数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规模,通过资产负债率以及贷款在流动资金中占比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企业发展的前景。而利润和税收既可以作为判断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准,又能成为基层政府注意力分配的重要衡量指标。总体来看,慈溪的这28家宁波市级单项冠军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资产负债率适中,贷款所占比例较低,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二、企业的营商环境分析

对于营商环境的调研,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将营商环境细分为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网络、融资环境、法律与安全保障环境等方面。

(一)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服务

单项冠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尤其是自主研发技术。因此评价企业所处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企业申请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满意情况。调研中发现将近95%的企业家认为这一过程是顺畅的或者是比较顺畅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受访企业家整体上是满意的,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受访企业抱怨最多的是“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问题,占比将近30%,其次是抱怨“知识产权的专门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匮乏”“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占比达到45%,可见,这三类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或多或少存在,但没有哪类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针对人才引进的情况。在座谈中,企业家普遍表示在当地比较难吸引高端科技型人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缺乏,尚不足以形成创新集群所带来的效应,加之城市能级受限,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引进的科技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城市配套不能适时跟进,导致人才流向更多流向北上广深等地区。

(二)企业间的关系

企业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前景。为此,课题组针对和企业供应链关系的稳定性展开调研,发现这28家样本企业没有任何企业是不太稳定的,全部企业是非常稳定和比较稳定的,且稳定比例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企业与供应链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三)融资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56%以上的企业家对银行的贷款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由于单项冠军企业拥有绝对市场份额主要是靠其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单项冠军企业基本都是科技型企业,由此说明目前科技型企业资金筹备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整体来看,企业家从民间渠道筹资难易程度的满意情况与企业家对从银行贷款难易程度的满意情况相比,企业对前者的满意度比后者低,说明在多元化资本市场构建上还需要更大的提升。

(四)法律与安全保障环境

在调研的这29家样本企业中,没有企业家对司法机关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并且表示满意的企业家接近一半(48.7%)而且还有35.3%的企业家表示非常满意。这表明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下司法体制改革,让营商环境中的法律环境越来越规范。通过对企业管理层访谈中发现,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制度化获得律师、会计等专业服务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在座谈中,不少企业表示,专业化,制度化,基于决策和战略层面高质量的律师、会计等中介服务缺乏,在服务领域、服务的层次和服务的精准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人才政策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流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应尊重与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创新发展规律以及企业价值规律,唯有此,人才政策举措等才能事半功倍,到达经济运行预期的“目的地”。

(二)注重产城融合

坚持以科创为核心,促进我市“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将我市打造为“宜学宜业宜居”之地。重点建设产服、科教和休闲设施,完善多元化公共服务项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生活环境,友好的政策环境,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延伸全覆盖,高位谋划打造支撑创新要素的环境。

(三)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知识产权评估公司、专利代理公司等专业的知识产权中介组织为企业搭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预警机制,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确权方面,帮助企业从初级的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开始,明确知识产权法律权属问题,为拓展市场打好基础;用权方面,如:知识产权,用作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具体一点如:专利尺运营、商标转让等;维权方面,通过前两个过程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保证企业合理使用知识产权带来的价值,同时防止他人恶意侵犯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健康发展。

(四)强化资本支撑

加强对金融服务组织的集聚吸引,科技以最快的速度对接资金,发挥高效效能。首先,加大政策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创投资引导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贷款和担保。其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风险投资机构落户我市,通过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和服务环境为资金和科技的结合构筑最佳生态环境。再次,切实发挥宁波股权交易中心融资功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做强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在长三角科技资本市场股权交易中介的地位。最后,放寬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融资门槛,创新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发挥宁波保险综合试验区的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从半工业半信息社会向数智社会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都必须顺应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一方面,政府及行业组织应重点针对中小企业“数字鸿沟”问题,主动提供外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数据降低中小企业“数字鸿沟”,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平台型企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要素的共享推动着产业边界的打破,制造服务业不断推进。用“共享”做好产业共同体,为客户提供更加完整的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内生增长、内涵发展”,企业从制造企业向平台企业,甚至是生态型企业升级,成为流量的分配者、创新生态的建设者、资源配置和新兴产业衍生的组织者。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公牛、慈星在内的单项冠军企业,他们正在从单项冠军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甚至是生态型企业转型。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课题调研报告[N]联合时报.2019.7.30.007版.

[2]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家活力 [N].人民政协报.2018-03-09(006).

[3]陈念 崔鹏 林静.高密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现状及发展政策研究一基于100家企业的实地调研[J].管理研究.2019(03)期.

[4]刘诚达.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规模的异质门槛效应.【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2:33-43.

[5]李翠娟.关于曹妃甸区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和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9第15期.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宁波市党校系统规划课题《培育单项冠军企业梯队研究——以慈溪市28家企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YDKT18)。

作者:王旻旻

上一篇: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