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关 键 词]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改革

随着教学方式在这两年的不断更新和尝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物流单证实训》这门课程为研究对象,浅析一下现阶段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供整改的措施。

一、职业教育中“微课”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前几年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它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跨专业教学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跨专业的大框架教学模式受到一种“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的授课模式的冲击,这种授课模式就是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但是笔者认为“微课”作为一种以单个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时间短、内容少、教学方式紧凑,应该作为项目教学法最好的支撑方式,将“微课”投入校园网甚至于互联网中,可以转变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二、《物流单证实训》课程现状

《物流单证实训》是物流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物流工作中单证的流转和使用。但是由于物流单证品种繁多,填写和流转起来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一)理论与实际缺乏衔接

《物流单证实训》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授课手段。就算是做实训也只能是以填写表格为主,但是要演示整个表格的流转过程就相对较难了。这往往造成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很难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同步掌握,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点零碎缺乏适用教材

由于《物流单证实训》是近两年才作为物流类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大纲,因此很多学校都是采用校编教材作为授课依据,加上《物流单证实训》这门课程本身知识点杂且多,每个专业授课老师选择的授课知识点不尽相同,使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中关于《物流单证实训》这门课程的授课标准很难统一,使学生觉得该门课程知识点多而且杂,很难提起兴趣。

(三)案例单一不系统

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有效案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物流单证实训》课程的特殊性,很难找到一个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贯穿始终。现在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采用的都是一个案例一张表的方式,以填写为目的,忽视了单证的真正意义在于流转。就目前的教材而言,基本没有出现系统案例。

(四)信息化程度低

很多教師在讲授《物流单证实训》的过程中都愿意采用复印单张表格边讲边让学生手填的形式完成实训,这大大降低了实训本身的意义。没有联动性的单一填写与《仓储实务》《物流基础》和《运输实务》等这些课程中的单证教授没有区别,无法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使课程的设置成了专业课中的鸡肋。

三、提高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以《物流单证实训》课程技能为导向,设计系列“微课”资源

对于现在的职业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理论对于他们而言是比较痛苦的,与之相比学生对于实训有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加上《物流单证实训》作为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且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发主动地学习课程成了授课教师头痛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物流单证实训》这门课程中推广“微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将课程分成若干个知识块,如,制造单证流转、快递单证流转等。然后利用微课的特点将分解后的知识点一一提取相关理论和实训要求,并制作成“微课”。

将“微课”的形式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模块化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很多原始课堂所不能演示的内容,如单证的流转过程等。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复习和预习只能通过课本或者笔记完成,采用“微课”教学以后,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电子设备随时展开复习及预习工作,大大节约了课程授课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利用率。

(二)编写与“微课”配套的实训教材

以“微课”为主线,根据“微课”模块化的特点,编写与之配套的课程实训教材。采用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的形式,将单个表格的编写模式转变成为以项目为单位的任务式编写方法。每一个经过细化的任务与一个“微课”相对应,形成“微有书依”的理论授课体系。

(三)转变教师观念

随着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达到职业教育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清楚地理解“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的含义,理解教材与“微课”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让老师学会自己可以制作“微课”,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有效、实用的“微课”辅助教学,使“微课”活起来,能用上。学生对于“微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反作用于教师,增加教师对于“微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微课”在教学中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经济管理,2013(5).

[2]程岚,肖贵桥,王英,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作者:张琦可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 篇2:

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探析

【摘 要】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指为提高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职业院校单独举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物流实训、实习场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教学基础实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其开发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关键。

一、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广西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实习、实训基地时,一是受学校资金缺乏影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模小,甚至有个别院校没有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学校为了达到评估标准,只购买简单的设施、器材,达不到物流教学目的;二是照搬一些大学的仿真试验和模拟物流信息操作,并没有结合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广西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设置。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于2004年开设,至今已招收9届学生,共1563人;已毕业学生1435人,在校学生428人;该专业专任教师25人,高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14人。自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以来,学院一直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有关企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培训的需要。

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有:

第一,物流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面积800平米,配备货架、手动叉车、托盘、传送带、工作台、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主要用于日常教学实训与综合实训的需要。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第二,多功能模拟实训室。现有物流管理实训室、沙盘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系统实训、运输规划实训、进销存软件实训、财务软件实训、企管沙盘实训、物流沙盘实训等。

第三,校办企业实训基地。现有林业经济贸易公司、学院教学林场、木材研究所(永翔木业公司)、美林木业公司4所校办企业。主要用于库存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以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林产品流通加工、林产品检验养护、林产品仓储管理等课程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其中主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及其承担的实训内容见表1。

二、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2015年广西人才需求将达到95800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物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强物流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广西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对推动广西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产学融合、学做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实训条件,培养出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高技能型物流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教师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也有效地促进校内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

(三)为地方职业教育提供实训、实习的共享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职业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核心模式,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必备条件。职业教育要赋予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条件,就需要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而现阶段广西区内各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硬件条件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同类专业可共享,以服务区域院校为主,又能与周边企业共享的校产互动的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该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开发和生产五大功能;注重产教结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建设一个以教学实训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对象广、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培训能力较强的能承办广西全区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区级现代物流示范性实训基地。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设符合社会和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实训基地。第一,可以开展物流专业课程实训、期末实习、毕业顶岗实践等工学结合的教学,边学边做,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第二,突出应用性,在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并鼓励创新,使基地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有利于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三,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为本,人格本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特色;第四,面向社会开展物流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物流技术服务,并对周边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起示范性作用。

2.校企联手创办特色优势专业。校企联手把“产学一体化”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在物流园区,学校可依托实训基地与物流园区内企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在校企合作方面,如南宁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当地有利的交通运输企业合作;柳州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柳州的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企业合作,以及与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园合作。所以在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上,要凸现广西地区自己的物流专业特色,如北部湾地区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应突出港口物流特色;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则突出林业物流特色。

3.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广西培养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其培养方向主要是针对木材物流的高技能型人才,广西林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属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之一,现代物流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也是国家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广西“14+10”产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相对接,同时也与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相衔接。

4.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教学+实践+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方面,密切与高峰林场等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广西北部湾现代林业产业加工园区、贺州大桂山八桂木材集散中心等校外林产品物流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力度,实行顶岗实习,使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木材加工等生产过程对接。

5.加强中职与高职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属广西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与桂林林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的“1+1+1”联合办学制度,采取“3+2”或“2+3”学制模式,扩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相互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参考文献】

[1]王永富.广西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08(18)

[2]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46)

【作者简介】王永富(1968- ),男,四川荣县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主任,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物流师,硕士。

(责编 卢 雯)

作者:王永富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 篇3: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业教育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结合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提高从业技能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物流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提出了有效的途径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 物流管理 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衔接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发展、教育发展趋势所做出的积极反映、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全面为产业服务,其建立的基础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要。

12研究意义

职业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教授实践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行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教育重大的使命。现在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不强,体系比较旧,必须要改,不改就不能提高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回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系统培养人才,对于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2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的特点

21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

中高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相邻的教育层次,依照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是由低到高的两个阶梯。在此种模式中,作为低阶梯的中职教育,应是高职教育的预备教育;作为高阶梯的高职教育,应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教育。

22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岗位要求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物流管理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把握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種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业务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商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管理型人才,二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在熟悉物流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物流管理的岗位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物流行业的管理者、引领者。

23物流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样要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认知规律。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养成,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阶梯式的前行过程。据此,构建符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特点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体来说,“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顺序,设置三个层次的实训项目,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考核方式开展教学,其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综合技能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

(2)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学校打破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将实践教学与相关内容的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3)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生包括敬业合作意识、创业创新精神等方面教育,传承、弘扬,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中高职物流教育的衔接

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需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3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通过对物流企业的深入调查,分清适合中职生与高职生的岗位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生对应的岗位包括:监控员、仓管员、验收员、盘点员、发料员、装卸人员、叉车司机等,主要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如下:

(1)能完成商品的查验、发货、装卸搬运作业,并做好出入库的账务记录;

(2)能正确填写相关单据;

(3)能驾驶叉车,并能对叉车进行维护管理;

(4)吃苦耐劳、细心踏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高度的工作热情;

(5)具备叉车证和物流岗位资格证书。

高职生对应的岗位包括:物流主管、运输调度、调度主管、信息管理员、物料计划员、仓管员等,主要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如下:

(1)能完成委托加工材料的管理和不合格品的管理;

(2)能完成接货区域的划分、物料接收、报检以及入库检验不良品的管理;

(3)熟知商品收发与管理、应急处置流程,具备应急处置能力;

(4)负责洽谈业务,对物流管理计划进行组织、控制、协调、监督;

(5)按照运输计划合理安排车辆、调配运力,并对车辆运输信息进行处理;

(6)具备相应的物流岗位资格证书。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物流的业务型人才,侧重技能操作,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侧重效用管理。但是技能操作是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从业务员提升到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强化中高职的联系,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32物流课程设置的衔接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中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概论、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作业、运输作业、配送与流通加工作业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高职的课程与中职课程内容上一脉相承,但是高职的课程更有深度,强调管理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特点,呈现了阶梯上升的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能够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便于与高等职业教育前期的理论相衔接。

33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

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我们既考虑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压缩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入专业课,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教育以物流业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以物流任务为主,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4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障机制

41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注重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做访问学者或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2)建立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要组织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到对口行业、企业参加专业和岗位实践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教师水平和实践能力,使职教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42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机制

三方合作机制是指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之间的合作,通过政府的帮助,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建、毕业实习、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从而获得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43良好的实训、实习机制

实训、实习培养机制是指通过技能实训、综合实训、社会实习等三个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其中,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是指通过开展校内实训,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扎实的物流管理基本技能和某一方面的专项技能;综合实训主要模拟物流作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而社会实习则主要是通过到相关企业,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促进了产学合作的深入,推动了学校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为“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之,只有将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全面、科学地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才能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永斌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4)

[2]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3]罗彦芳浅议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5)

[4]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4)

[5]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职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2年第28期

作者:赵园园

上一篇: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数据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