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摘 要 有效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既有利于宏观管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有力作用,又有利于微观管理,提高办学单位的积极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以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为核心(1978-1985年)、以地方政府统筹协调为核心(1985-2000年)、以国务院领导下多元参与为核心(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探析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管理的协同合作程度低、权限分配不合理、督导体系未落实、社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加强统一管理,提高职业教育协同合作程度、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管理督导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领导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式,不仅在宏观上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办学、投资、招生体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有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体制尤其是管理体制及相关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回顾国家出台的涉及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政策法规,不仅是创新我国职教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相关利益主体关系,提高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需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

(一)以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78-1985年)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而且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开辟了新天地[1],在党和国家的有力领导下,原先已经接近瘫痪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恢复,职业教育的组织与领导开始步入正轨。

为整顿和加强技工学校的领导,1978年,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教育部在师资配备和教材编写方面给予协助。”此外,还对技工学校的领导、培训计划、开办、调整、撤销、专业设置、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出规定,从而规范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改变单一的教育结构,尤其是改变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兴办中等职业教育。1980年颁布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指出,要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大力兴办职业高中;试办高等职业教育(職业大学)。为进一步理清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归属问题,同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规定,中等专业学校和由普通中学改建的职业学校,以教育部门为主,劳动部门配合;技工学校和各种职业训练班以劳动部门为主,教育部门配合。1983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搞好协作。具体包括教育部门、计划部门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作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恢复期,在重点关注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并在普通教育体系内增设职业课,保障了职业院校的数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积极回应,形成了以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分工管理。这既是技工学校、职业学校自身内在恢复发展的需要,更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恢复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

(二)以地方政府统筹协调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85-2000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影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做出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管理的国家机构及其行政职能逐步减小,转而加强了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的职能。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职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这奠定了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了地方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权利和责任。1987年颁布的《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国家教委在国务院领导下,从宏观上统筹管理全国职教事业。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学徒培训工作,在国家教委的统筹指导下,仍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在地方,除必须实行垂直管理的行业以外,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计划、布局、学校设置等,应以地方政府为主进行统筹领导”。自此以来,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管理框架。而在此框架内,地方政府的责任重大,为使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进一步细化,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其重大意义在于将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具体到市、县一级,充分肯定了市、县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作用[2]。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学历教育为主的,原则上由教育部门管理;职业培训和在职的岗位培训,原则上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管理”。该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在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并重点统一了以学历为主和以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归属问题[3]。

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保障职业院校发展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具体而言,在管理体制上,始终坚持以地方政府统筹协调为核心,赋予各省、市、县级政府以职业教育自主管理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积极性,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来兴办职业教育,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为基本形式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4]。

(三)以国务院领导下多元参与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保持与跨世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高度一致的基础之上,分析职业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效协调职业教育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力量;如何改变职业教育管理中各主体间职能交叉、弥补管理空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效率。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转向国务院领导下的多元参与,充分激发社会力量为职业教育管理事业建言献策。

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此后有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定也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在新的职教管理体制基础上,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明确了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5]。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这一阶段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公平,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逐步形成了以国务院领导下多元参与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强调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宏观引导的同时,继续落实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鼓励职业教育管理的多元参与,尤其注重社会在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交叉与分散问题,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创举,来努力协调并统一各部门间的管理权限。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演进与变迁中取得了较大成效:职业教育管理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主要围绕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两个核心部门开展,同时还积极鼓励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的职权划分更加明晰,形成了纵横交错、全方位管理职教事业的宏观布局[6]。从纵向上来看主要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统一集中领导逐渐简政放权,发挥宏观统筹协调的作用,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引导,主要是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大方向的同时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而地方政府的职责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得到明确,突出表现在要求市、县、乡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扮演起应有的角色,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来兴办职业教育与培训。从横向上来说主要包含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的权限划分更加聚焦,在各自的范围内行使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职业教育管理的隶属关系更加合理,层层领导,分级管理。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市场引导、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赋予了职业院校、社会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管理的多元参与。

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制度性障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教管理体制建设稳中求进,取得了较大进步,总体上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并充分兼顾职业教育各相关主体利益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协同合作程度低、权限分配不合理、督导体系未落实、社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管理协同合作程度低

一方面,不同部门间缺乏深层有效的合作,主要指负责职业教育投资的财政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部以及职业教育建设与保障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力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同一部门内部也存在管理协调不畅的问题。由于某些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部门及机构间的沟通交流、统筹协调,此时就容易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这种现象从表面看来,似乎有效地协调了各部门、各机构的职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政策实施中却导致管理与规划不协调、脱节现象严重、办学资源的浪费以及重复设置、管理存在空隙等问题。如现阶段的职前职后培训中,因部门间及同一部门内协调力度不够,导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被重复设置[7]。

(二)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分配不合理

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分配不合理指的是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国家层面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地方政府以及职业学校自由管理的权限则相对较小。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干预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在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中,我国职业院校的管理依然保留了这种痕迹。职业院校的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体现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直接管理学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受各种教育政策强有力的约束[8]。这导致职业学校缺乏充分地管理自主权,主动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激发。而职业教育管理自主权是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行使权利、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分配的不合理,甚至是管理“重心”的过渡上移,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失去了充分發挥地域特色、专业特长来展示自己独立管理内部事务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信心。所以,适时地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赋予各级政府及职业院校更多灵活管理、主动发展的权利,才能充分激发整个社会参与职教管理事业的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管理督导体系未落实

有效的职业教育管理必然离不开督导体系的建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9]。职业教育管理督导体系的健全,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各自的管理义务;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受教育水平、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手段。但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来看,职业教育的督导主要延续了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模式,使得政府可以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更为有力的直接干预[10]。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集办学、管理与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专业督导工作中很容易有行政化的倾向,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性的实践活动来对待,督导体系的落实也就难免让人质疑。其次,从督导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管理督导应包含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评估、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评估(也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评鉴)、毕业生质量的评估等等。但从现实来看,无论哪个方面,都未能很好地落实督导体系的要求。

(四)职业教育管理社会参与度不够

职业教育相比学术教育而言导向的是一种工作体系,这种工作体系始于行业与职业出现以后,由职业、工作、技术三个最基本要素组成[11]。这使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得以充分体现,相比其他类型教育而言,其更加强调与市场、社会需求的密切联系,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也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既然要密切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联系,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劳动者、教育培训机构、用人机构等的吸引力,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但在现实的职业教育管理中,虽然自2002年开始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中就明确要把社会参与纳入其中,提出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管理体制框架,随后颁布的政策文件也都对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予以强调,重视多元参与的作用。但职业教育管理中依然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的局面[12],从行业协会、企业到职业学校再到专家学者、学生、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自身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也是积极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必要性,尤其是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

三、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

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伴随着各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变迁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做出变化与调整[13]。新时期为了发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全局性作用,从而形成机构设置合理、条理清晰、职责明确、监督有力、实施有据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统一管理,提高职业教育协同合作程度

职业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政治、经济、教育的多元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协同优势,保证职业教育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就必须主动打破各主体之间存在的沟通协调不畅问题。具体而言,针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责权不明确、协同合作程度低等严重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尝试。但作为一个非实体机构的制度设置,就目前而言在制度实践中不具有充分协调中央与地方、行业企业与劳动者、教育培训机构与用人机构等诸多不同利益诉求进行深层协调的功能[14]。因此,将此制度实体化,可能是团结各部门并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开创性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可在国务院的宏观领导下,设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部,统一协调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部门,见图1。而国务院作为中央级别的机构,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职能,可不对职业教育内部事务进行直接管理,主要通过立法、财政拨款等措施对职业教育施以间接引导和支持[15]。一方面,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做好普职教育融通;另一方面,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高职一体化等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做好职教管理体系内的衔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切实说明了在国家层面上设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可行性。如澳大利亚设立“国家培训局(ANTA)”综合管理全国职业教育事业;德国设立教育与研究部以及“联邦职业教育机构(BIBB)”管理全德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16]。

(二)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

在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直接影响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投资力度,而从职业教育自身来说又是一种高投资的教育活动,这两者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政府应该适时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赋予各省、市、县以及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性[17]。同时也可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多渠道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至于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率,可通过机构设置的调整,在国务院宏观间接管理领导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省、市、县政府微观管理的职能,将政府级别与职业教育等级一一对应,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管理权的下放与落实。具体而言,由省级教育技能厅管理高等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市级教育技能局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县级教育技能室管理初等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初、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划归市、县级政府,并不意味着这两类职业教育的所有工作完全由市、县两级政府负责,还必须考虑到市、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办学能力水平,由更高一级的政府在保障充足经费投入的同时,让市、县政府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办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在管理内容方面可包含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规划、教学与领导、财务投资与管理、就业与培训、评估与监督、基金与救助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实质管理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率,做到管理的條理化、简洁化、方便化,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

(三)完善、落实职业教育管理督导体系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健康运作,离不开完善的监督体系。如何在现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估系统是面临的现实课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专业评估团队或领导小组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与监督[18]。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督导和评估体系,不仅需要专业的职业教育评估组织机构的建立,更需要专业的评估人员构成。因为在评估组织机构中评估组织者是评估活动得以组织和实施的核心,直接影响到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19]。因此,综合考虑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可设立教育督导机构,包括国家层面的教育督导团、省级的教育督导厅、市级的教育督导局、县级教育督导室,见图2。作为实体存在的督导组织,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监督、检查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而督导机构的人员构成方面,除了政府人员外、充分吸收行业企业、学校人员及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的力量。专业化、科学化督导体系的建立定会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

(四)增强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而言,生产性、职业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密切联系产业需求,提高各行各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20]。当然职业教育的管理也不例外。职业教育只有让真正懂职业教育或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特殊需求的利益相关者或是有专业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背景的人员与机构来管理,才能不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或依赖物,这是职业教育管理中应该把握的主线。其次就是多元吸收各类管理人才,包括行业企业代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代表、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代表,等等,疏通他们民主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通道,为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最后,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应发挥桥梁作用,重点关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努力为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牵线搭桥。具体而言可通过制定和颁布行政法规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行为规范化、法制化,从而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21]。进一步而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具体内容方面,应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布局、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以及职业学校内部的专业设置、办学标准、课程开设、教师选聘、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这样一来,行业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在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作用间接表达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意见,而且有利于激发企业自身关注职业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由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合作,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7][14]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198.203.206.

[2]王立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嬗变及改革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54.

[3]陈鹏,薛寒.《职业教育法》20年:成就、问题及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8-135.

[4]宋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4-16.

[5]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上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

[6]李梦卿,周艳.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6):5-8.

[8]周超.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14.

[9]祁占勇,罗澜,陈鹏.高等教育评估权的行政法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7(3):18-24.

[10]阮藝华,王璐.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比较[J].教育评论,2010(3):92-95.

[1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

[12]祁占勇,王君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困境及其法律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36-143.

[13]程宇,荣国丞,刘娇.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教育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21-25.

[15]李兴洲,肖珊,朱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J].教育研究,2014(9):127-133.

[16]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9.

[17]吴雪萍,陈炯奇.俄罗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49-54.

[18]王念哲.比较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9):89-91.

[19]周明.职业教育评估组织实施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71-76.

[20]李延平.论职业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9(11):16-19.

[21]史慧武.改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J].教育探索,2009(2):68-69.

作者:刘淑云?祁占勇

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2:

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三大缺失剖析

摘 要: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它没有能够真正地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未能落实,政府统筹乏力,投入严重不足;实行多头管理、集中管理,重视职业学校教育,轻视职业培训,漠视其他教育类型中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的职能未能理顺;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未能形成,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封闭。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缺失

作者简介:钟艳华(1970--),女,湖南益阳人,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人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课题编号:E|A060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制度是第一位的。可以说,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不尽如人意,还不能担当起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障碍,那也主要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不尽合理所致。基于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认识,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则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本文拟采用广义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概念,主要是指国家权力机构对职业教育事业所进行的决策、组织、管理和领导的制度。本文中,基于“大职教观”的视角,笔者分别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自身以及行业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层面对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缺失进行剖析。

一、人们(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没有能够真正地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未能落实。政府统筹乏力,投入严重不足

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层面来看,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笔者以为,职业教育投入是其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如何处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范畴。总体来看,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大量存在,职业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足够重视,政府统筹乏力,对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未能实现有效统筹,未能切实地把职业教育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政策之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

近年来,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说,职业教育已经被视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职业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理论上讲,既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十一五”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那么教育先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就首先应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上,对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整体设计,针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关联性,综合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确保优先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然而,从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领导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而言,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几乎成了对各级政府领导进行政绩考核的惟一硬指标。于是,在决策及其他运作中,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就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首要任务。相应地,就忽视了作为软指标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发展。具体表现为:未能基于一种整体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综合治理和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未能切实地把职业教育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政策之中进行通盘考虑,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角色不到位,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统筹乏力。

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及其增长幅度可以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较高成本的教育。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加大。近年来,各界呼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投入严重不足,仍然是宏观层面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缺失的重要表现。就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而言。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很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析中,农、林、牧、渔业为30.7%;采矿业为28.9%;制造业为2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12.5%;建筑业为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25.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14.4%;批发和零售业为23.0%:住宿和餐饮业为37.4%:金融业为11.7%;房地产业为2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37.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为9.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22.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为17.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23.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18.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34.5%:教育仅为7.5%。可以看出。只有教育投资增长速度最小.位于所有行业的末尾。而在对教育的投资中.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增长速度更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现实中,由于扩招等诸多原因,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由于学生数量增长迅猛,导致生均资源占有量连年下降,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等教育资源,分别比2005年同比下降了0.72%、0.69%、1.45%、0.75%。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尽快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f31iE是由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才使得职业学校办学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笔者对79位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包括少数副校长)和70位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实习实训设施、教师待遇等无法改善。是当前中职学校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乏力还体现在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政策之中通盘考虑,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其他社会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多头管理、集中管理,重视职业学校教育。轻视职业培训。漠视其他形式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的职能未能理顺

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本身层面来看,实行的是多头和集中管理,重视职业学校教育。轻视职业培训,漠视其他教育类型中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的职能未能理顺。

职业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权力机构对职业教育事业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体制”,乃“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权力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组织制度,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构成。其中,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限划分则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行政组织有各级政府的职业教育行政组织,有各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职业教育行政组织,有各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教育行政组织。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接受当地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行政组织接受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

现行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分割”的突出特点。它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分级分工。按照系统归口。由业务部门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综合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高职院校由中央有关部委、省(市)有关厅(局)、地(市)主办;绝大多数由省(市)主办,并由相应的高教司(局)或教育厅(局、委)高教处统筹管理,也有相当部分直属于普通高校,依托普通高校办学。大多数中专学校现在由省(市)管理,少数仍由中央部委管理:教育部对中专教育实行统筹和业务指导:部委负责管理所属中专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对本系统地方所属中专学校负责业务指导:省级有关厅局负责管理所属中专学校的各项工作:地方教育部门对本地区的所有中专学校负责指导。国家劳动部门负责技工教育的综合管理,包括技工学校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省(市)的劳动部门综合管理本地区的技工学校和直接管理所属技工学校的工作:地(市)、县级劳动部门管理本范围内的技工教育和培训工作;高级技工学校主要是地方劳动厅(局)、行业企业举办,由省、地两级的劳动部门综合管理。职业高中由教育部门综合管理,并由地(市)、县(市、区)的教育部门具体管理。一般来说,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益,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教育类型中的职业教育也应该纳入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中。实际上,这些类型的职业教育一概在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外,依附于其他的教育行政组织。

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曾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它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亟待改变。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意即强化地方(特别是市或地级)政府的统筹作用,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统筹政策,以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政府统筹,意即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务院有关部委共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应建立相应的制度。

尽管如此。基于对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仍然可以发现存在如下严重弊端:

其一,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彼此间缺乏协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不管是从行政组织机构设置还是从各自权限及其职责的划分上,对其管理应该有一个基本协调一致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各相关管理部门不至于出现职责的交叉和管理标准的各异等问题,也能协调。然而。当前我国这种条块分割式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却从制度上支解了职业教育整体,使其对各类职业教育的管理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从中央到地方一概如此。这些弊端极大地降低了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益。此外,中职和高职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统整以及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很容易导致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规律办职业教育,并且助长高职院校追求升格的倾向。

其二,重视学历教育管理。轻视职业培训管理。以开展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绝对主体,因此围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一中心进行管理,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提倡开展终身教育的知识社会,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培训,还是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抑或是其他社会机构举办的培训,等等。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基于对职业学校教育进行管理这一初衷而设计的,对各类职业培训的管理却非常薄弱,尤其是对企业内的在职培训、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学校举办的职业培训等领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三,没有把普通教育(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小学的职业生活教育、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纳入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中。重视在普通教育中渗透和开展职业教育,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以及为培养合格劳动者奠定基础的普通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确保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质量,理应把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纳入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中,然而,对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当前在我国,这一职责是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普通高校所承担。基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存在本质差异这一认识,目前对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也达不到人们的预期目标。

其四,职业教育管理的权限过于集中,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依附于政治体制并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也因此,它带有浓厚的控制和集中管理的特征,决策缺乏民主,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中职和高职)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举办者和管理者合一,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中职和高职)的管理权限基本上集中在相关的主管部门,特别是在招生规模、校园扩建、办学经费拨付和支配、师资聘任和使用、领导的任命、专业的设置、课程教材的选用等诸多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基本上是由主管部门包办,办学者没有充分的话语权。

三、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未能形成,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封闭

从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层面来看,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局限于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内部谈职业教育。而几乎把其他利

益相关者排除在外,行业企业、经济部门、行业协会、工会组织、雇主代表以及受教育者群体等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中严重缺位,它们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未能形成,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封闭。

目前,中职和高职居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绝对主体,职业院校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而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选择则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到确保高职院校就业率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职业教育,最主要是通过培养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而彰显其特色的。而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对职业院校办学极为重要,可以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供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支持。可以说,传统的、封闭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缺乏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不能让学生拥有足够实践体验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然而,从对办学模式的分析来看,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封闭,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不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非常薄弱,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不予足够重视。这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突出弊端。

就行业企业的参与来说,笔者对79位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包括少数副校长)和70位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在问及“贵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程度如何”(单选题)时,54.4%的人认为和行业企业形式上的联系较为密切,但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都是各学校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人脉主动找上门的:22.1%的人认为有一点联系,但不密切:回答非常密切的只有14.8%;8.1%的人认为联系很不密切,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由此可见,只有极少数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密切,绝大多数学校和行业企业有一些形式上的联系,较为密切,但都缺乏一种长效机制,甚至有近一成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由于行业企业参与不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非常薄弱,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不予以足够重视,也因此导致职校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非常困难,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制约职校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笔者对2680名高职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在问及“如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您发现自己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很大困难。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单选题)时,35.7%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主要是因为专业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找工作困难;25.4%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主要是知识不全面才导致找工作困难:20.0%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主要是由于学历太低导致找工作困难:12.4%的高职毕业生把找工作困难归因于没有过硬的后台;6.5%的高职毕业生选择其他。

由此可见,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等规定,然而,由于相关政策没有力度,缺乏督促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制性规定和举措,也没有配套政策加以支持,更由于我国的行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本身就不发达以及确保行业企业参与的体制存在障碍,因此总体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是不尽如人意的。一般情况下,各职业院校只有依靠发挥自身的有限资源,各显神通。这也使得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流于形式,没有长远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已势在必行。当然,从学校的角度看,由于包括中职和高职在内的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最初脱胎于普通教育。也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办学规律的认识不够,由此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按照普通教育的规律举办职业教育。

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局限在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内部谈职业教育,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也因此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联系的机制和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封闭,不仅体现在行业企业参与不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包括经济部门、劳动部门、行业协会、工会组织、雇主代表、社区以及受教育者群体等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没有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之中,没有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职校生从事社会兼职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由此也导致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差。

作者:钟艳华

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1998年以后中国学术期刊上检索到的有关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分析,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动因、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改革建议几个方面作了综述,并提出了改革展望。

[关键词]职业教育 管理体制 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牟晖(1980- ),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杨挺(1971- ),男,四川阆中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法学方面的研究。(重庆 400715)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基本形成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7年),调整瘫痪期(1958~1976年),恢复、改革期(1977~1998年)、加快探索期(1998年以后)四个阶段。在各个时期,中央与地方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上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连的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逐渐摆到了议事日程。这一时期,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本文主要以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综述。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职业教育的领导管理系统与机构设置。”①建立一个高效、精干,既能加强宏观管理、便于统筹协调、能调动各业务部门积极性,又有利于微观管理,使办学单位有较大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是职业教育包括政府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两大体系形成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与之相对应,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平行发展,相互之间缺乏积极沟通。职业教育这种条块式的管理模式,曾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它已显现出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客观上迫切要求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教育部门办学、劳动部门办学、系统办学、企业办学、教育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局面,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因而形成了谁办学、谁管理,哪级办学、哪级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陈嵩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基本上由区县举办,这两类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②蔡高根、刘金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大体分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各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对职业教育实施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各自掌握着办学单位的‘人、财、权’,负责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决定学校领导者的任免、人事调动等重大问题。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教育教学管理权、毕业证书办理权、招生计划的审批权等。对于学校发展问题的‘不同意见’、对于学校管理问题上的‘不同看法’等往往使得办学单位无所适从,‘学校办学自主权’更是无从谈起。”③宋楠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这样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特点包括:职业教育管理的宏观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实施性的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制度、规划、计划等决策权集中于国家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等。同时以国家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主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都设有不同级别的职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全部按行政隶属关系置于办学部门的直接管理之下,每个管理层次又以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管理对象,设立两个并列的间接管理机构来制约办学部门和学校。理论上各类职业学校就是在这种纵横交织的庞大机构的控制下运行的。”④

总体而言,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劳动保障部门、政府业务部门、行业协会等与教育部门缺乏很好的沟通衔接,教育、就业与培训之间互相分离,呈现出明显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同时,由于现行体制的运行机制较多采用指令性和直接性管理的方式,在使学校自主权受到限制而缺乏活力的同时,也导致政府自身对职业教育管理的精力和财力严重不足。这些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职能上的分裂格局,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统一性、整体性,妨碍了职业教育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合理性日趋失却,暴露出种种弊端,以致限制了政府、业务部门和职业学校职能的充分发挥,成为职业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据文献显示,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管理的条块“分割”问题。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行业分割、部门分割和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两种后果:(1)从教育资源的配置来看,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按照教育规律要求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蔡高根、刘金林指出:“职业教育资源行业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有制分割严重,使资源难以完全按照教育规律要求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和整合。”⑤陈嵩提出:“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一部分行业、企业在转制改革中,要求学校资源剥离, 学校面临自主办学和自筹资金发展的困难局面。”⑥隋志成认为:“现行管理体制使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⑦周昌顺也认为:“学校办学与人才市场缺乏信息沟通,办学与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明显。”⑧(2)从政府职能部门改革来看,部门分割导致政府各部门职教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统筹乏力。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再加上政府其他业务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使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错综复杂、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由于分散办学,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校际间缺乏横向联合与沟通,影响教育的宏观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陈嵩指出:“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难以进行统筹协调,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分散。”⑨张惠玲认为:“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仅使同类学校‘分庭抗礼’,学校间争经费、争师资、争劳动指标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使部门之间也形成和加深了‘门户之见’,互相掣肘,使一个地区的各种教育力量无法形成合力而发挥整体优势,造成人财物的较大浪费。”⑩在管理成本上,分割性特征造成了较高的成本。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多表现为指令性、直接性管理,对职业教育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导致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的精力和财力严重不足”。

2.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管理的权、责、利问题。职业教育资源管理的权、责、利关系是关于各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资源筹集、分配、使用与管理等环节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描述。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作为职业教育所有者、投资者、管理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和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各类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管理资源中的权、责、利关系,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合力。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权、责、利关系尚缺乏明确性。诚如史枫所言:“在现行职业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中,权、责、利关系相当模糊。政府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的终极所有者和投资主体没有很充分地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承担所有者的义务,未能做到按投入的资源享有资源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利。”众多的管理部门有权对资源进行处置,但由于管理的标准不同,方法不统一,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管理的责权利不统一,造成每个部门都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责,“表面上的多头管理,而实际无人管理”的局面,造成有些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得不到落实,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3.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缺失问题。与上述两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各行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微观管理学校,使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蔡高根、刘金林提到:“各部门所属的职业院校的具体办学权、管理权主要集中于业务主管部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得受各种行政的束缚,留给职业院校自身进行管理的空间太小。尤其是特有的选拔管理者的机制,使职业院校管理职能的发挥不是完全依赖于管理者的能力发挥,而在于管理者对主管部门的忠诚度,因而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对求稳心态目标的追求成为管理者的首选目标,导致了职业院校的管理者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谢仁根在2007年成都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专题座谈会上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有着两个显著的弱点:一是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二是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长期严重依赖政府封闭办学,束缚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弱,办学效率低下,办学目的混乱,培养目标模糊,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与活力。

四、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改革建议,经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业务范围,将劳动部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业务归并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分析了理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迫切性与关键性,并提出:“首先,将‘教育部’改名为‘教育与技能部’;或将教育部分为教育一部和教育二部。教育一部管理从义务教育到普通大学的业务,也就是传统的教育部的内涵;教育二部又称为‘职业技术教育部’,将教育部的中职、高职以及劳动保障部的技校、高级技校和各级各类的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业务合并在一起。第二,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中,必须要配备来自产业部门、又熟悉教育的领导干部,来管理职业教育的业务。第三,建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全国各类产业的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知名企业代表、知名职业教育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央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和知名专家组成,作为全国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补充,统一来研究全国职教的重大问题。各地也应仿照国家的模式,建立各地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对于技工学校的体制调整,陈嵩认为:“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由劳动部门转入教育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实施统一管理后,学校的主办单位、属性、经费渠道、产权等不变。” 蔡高根、刘金林也认为:“所有职业院校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即无论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还是职业高中,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2.完善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明确职业教育资源管理的权、责、利。教育法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存在重大疏漏。因为它们对于学校法人的规定还仅限于民法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公立学校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所有财产属于国家所有,而有必要的财产是除机关法人以外的其他法人成立的必要条件,这样公立学校的法人资格也就不能确立。由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理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显示出我国学校法人制度体系的不和谐,使现代学校法人地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3.转变政府职能,给予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定位于办好职业教育,而不是具体举办和直接管理职业学校。要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招生规模、学籍管理、课程开发、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孟令臣提出:“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应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对职业院校的管理要‘简政放权’由过去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陈嵩认为:“要积极改革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努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各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周昌顺也认为:“充分扩大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分举办权(所有权)与办学权(经营管理权)。把学校当做是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实体,使学校的眼光从政府转向社会、转向市场、转向企业、转向产业、变向上为向下,使办学与各种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挂钩,激发学校办学的自身活力。加强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优化。”

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两点:第一,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在体制上,进一步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互动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办学机制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对此,史枫得出了三点可供参考的结论:“一是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创新;二是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第二,对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监控,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只有加强职业教育监督与评估,才能及时发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纠正管理体制中偏差。

五、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基于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现状、问题及建议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七种性质,可以用系统性、社会性、职业性、全民性、法人地位性、地方性和经营性来概括。这些性质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要求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因此,可以考虑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职业技术教育部或职业技术教育总局,把职前和职后以及职前的初、中、高三级职业技术教育统管起来,统筹安排、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划与计划,发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所设主要专业、工种目录,制订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原则标准,培养、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沟通组织职业技术教育的信息,组织经验交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等。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也应积极配合职业技术教育部门制订本行业主要工种技术的“岗位标准”,制订并编写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对本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第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和全民性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但要发展专科层次水平的职业教育,更要向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延伸。这样职业教育就能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且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将得以更大提升。

第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法人地位性一方面要求重视过去被忽视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给予行业、企业一定的利益或权利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另一方面完善现行的职业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职教资源管理的权、责、利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第四,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要求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优化其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强政策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政府应在招生计划、入学条件、招生时间等方面放开,允许职业教育学校自主招生,给予其较大的自主空间。

第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经营性问题。如果将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仍然定位为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那么作为办学者或投资者,由于无法解决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问题,他最终必然会放弃这种无利可图的生产。因此,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注释]

①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88.

②⑥⑨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9):24,

25,25.

③⑤蔡高根,刘金林.广西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10):61,61,64,61.

④宋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B/OL].http://acad.cnki.net/Kns55/detail/detail.aspx?QueryID=38&CurRec=1&dbCode=CMFD,2004-08-25.

⑦隋志成.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4):47.

⑧周昌顺.建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良性运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2(6):23,23,24.

⑩张惠玲.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58.

史枫.北京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bjesr.cn/esrnet/site/0027200120c7b07960.ahtml,2009-04-21.

谢仁根.深化公办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全市职业教育发展[EB/OL].http://www.zx.chengdu.gov.cn/zhuanti12.5/note_1.asp?ClassID=02150604&ID=12023

&chengdu,2007-03-26.

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EB/OL].http://info.edu.hc360.com/2009/01/281233167083.shtml,2009-01-28.

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04,104.

孟令臣.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24.

作者:牟 晖 杨 挺

上一篇:幼师人文素养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