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践行中国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肩负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撑农业现代化、服务新型城镇化、对接精准扶贫的时代使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切实强化政府责任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强化政府责任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保障

1、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都是政府统筹不到位的结果。农村职业教育没被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片面强调“物”的规划对“人”兼顾不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成本高,学校设置重复、专业设置重复太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合不够,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2、农村职业教育“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多元投入政策,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但从农村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改革这一投入政策与机制。办学经费不足,是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对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政府必须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在投入保障中体现其“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

3、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现代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各地农村职业学校都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就全国整体而言,情况并不都是那么好,农村职业学校其实都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强烈愿望,但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合作只是在形式上的或者是浅层次上的,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很难推进。究其原因,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企业热情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实施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财政税收政策,通过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

二、地方政府履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地方政府在履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责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理清这些问题,进而在政策制定中有意识地改进提高,以取得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进程协调、快速发展。

1、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依旧认识不足,制度保障不到位,没有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贯彻在实际工作中。

2、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严重不足。

3、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三、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农村职业教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看,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责任是重中之重。着力强化政府责任的举措主要有: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部门合作,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合力。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要有宏观决策层面的领导组织体系保证,也要求部门间的有效合作。为此: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组织体系,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任主任,主管领导任副主任的农村职业教育统筹委员会,负责对当地农村职教工作进行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统筹和政策统筹。各级政府要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领导;二要加强部门合作。农村职业教育不是教育管理部门独有的领地,需要教育与就业、发展改革、财政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优劣差距大,资源分散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应承担起科学布局,合理整合,优化农村职教资源的职责。加快农村职教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农村职业教育,重点要抓好四个统筹:一是职普统筹。加强政府对普高生和职校生比例的严格控制,不允许高中盲目扩招,每年由教育管理部门按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各半的原则,确定普高和职校招生名额;二是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新生劳动力,尽快出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统筹好中等职业教育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这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出口问题;四是学校体系与培训体系统筹。职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而且偏重于实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要重视学校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平衡,加强欠缺的培训体系建设。

3、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力量。

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障碍。为此,(1)切实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辦学条件。(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机构、社团、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力争使企业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方、受益方。积极争取社团投资,包括各类基金会。在税收减免、学生补贴、政府购买等形式上进行试点,形成农村职业教育良性投入机制。

4、强化政策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为此,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打破条条框框,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有教育、劳动、农业、科技、国家扶贫办、科协等十几家。由于多头管理,缺乏沟通协作,对项目、资金、师资、教材和场地都无法统筹安排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培训的盲目性、无序性突出,亟待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调研组看到,凡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由市、县政府统筹,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的就发展得好、发展得快。为此建议把这种做法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推广。

5、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因此,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必须从改变社会意识和相关制度设计入手,同时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强化政府责任,要求地方政府从农村职业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全局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以政策导向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公共教育服务为核心,统筹规划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把握准,思路规划好,步骤安排好,措施制定好,力度执行好,就会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好,长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2010—2011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课题《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维理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践行中国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肩负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撑农业现代化、服务新型城镇化、对接精准扶贫的时代使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现存的问题,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逐步进行破解,具体措施包括确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职业教育 “三农” 新型职业农民 学习型社会

[作者简介]孙莉(1981- ),女,四川纳溪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面向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下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政策蓝图,对全国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不能“缺位”。加快推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一)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相辅相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7.92%提升到2017年的58.52%。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另一方面是人口市民化程度不足,很多农村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被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门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②。与传统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更为注重人的城镇化。农村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业人口转化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推动人的城镇化就要做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工作,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首先面临的就是职业转变的问题。然而,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受过专业劳动技术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占比很低,其拥有的劳动经验和技能往往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城镇的高质量就业。新型城镇化战略要顺利实施推进,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就业提供技能教育支撑,帮助他们掌握融入现代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可见,助推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代代农业劳动者经过实践经验积累获得并不断延续下来的,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通过的知识是很难通过传统的生产实践获得,往往需要后期的培训学习取得。高附加值是现代农业产品的重要特征,高附加值来源于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这就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职业教育来获得。第二,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经营能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参与市场的程度,参与市场程度越高,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也越高。从以往来看,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较为分散,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农业经营能力,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存在盲目性,导致“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现代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参与能力,并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仰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第三,帮助农民掌握绿色发展能力。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过去由于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缺失,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污染性生产资料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导致我国农产品品质降低,引发国民健康问题,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因此,现代农业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让农民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绿色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使用能力,就必须接受绿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谋求改革和创新发展,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使命。

(三)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④。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的颠覆式变革,是对传统农业进行的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科技化改造。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升级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第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以传授专业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類型,各类职业院校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发挥其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功能,可以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作为一个门类众多、价值链长的产业,不仅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军来为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服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第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首先,就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而言,大量农业技术成果的运用和实用技术的普及,需要通过技术指导、现场培训示范、操作演示的途径来实现,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所在。其次,就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而言,面向农业的职业院校通常都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设施,能够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对接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国家为适应新时期贫困特点和扶贫工作形势而制定的扶贫战略,相较于传统的开发扶贫方式,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扶贫经验都已经表明,贫困具有很强的内生性,贫困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往往是导致贫困发生且脱贫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部署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时,始终强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意见》提出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⑤。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一方面起着传播和应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社会功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为贫困人口“扶志”的突破口,更是为贫困人口“扶智”的重要途径。就扶贫的成效而言,一方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地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贫困劳动者获得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甚至实现创业致富,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贫困“存量”;另一方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贫困家庭子女就近、就便接受更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增量”。总之,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来对接精准扶贫,不仅有利于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定位模糊

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業、农村、农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认知不足,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时,未能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自我发展需求,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模糊,目标导向不清晰,既不能很好地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村职业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首先,在政府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将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背离了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服务的初衷,走上了“离农”“去农”的发展道路。例如,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估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效时,将普通教育领域通行的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不得不围绕升学率这支“指挥棒”来展开,而农村职业学校真正应当重视的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却被忽视。其次,在农村职业学校层面,由于缺乏一流的职业教育管理人才,学校管理者自身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认知不清,为了迎合政府的考核要求和农村民众片面追求子女升学的思想,在招生宣传中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优势“广而告之”,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异化的问题。最后,在农村社会层面,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影响深重,农民往往认为考进更高等的学府才是读书学习的主要追求,至于子女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真才实学,是否能学有所用,往往不是首要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思想氛围下,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就成了模糊的概念,升学成为主要目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直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在教育内容构成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比重高是其基本特征。相应地,职业学校中的师资构成应以专业技能教师为主体。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教师本来就数量不足,加之不少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而来的,导致农村职业学校中的专业技能教师数量普遍少于文化课教师数量,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涉农专业占了很大比例,这本身符合农村职业教育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中走向“离农”道路,开设了大量面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师资专业结构也向二、三产业靠拢,挤压了农业类专业教师的比重,导致师资专业结构配比严重失调。第三,教师断层现象明显,“青黄不接”问题突出。任何组织中的人才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实现“老中青相结合”都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搭配,但在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教师断层现象明显使得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学历达标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学历。然而,当前农村的职业学校教师群体大多只拥有大专学历,部分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甚至只具备高中学历以及高中同等学力,学历达标率低也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三)供需结构不合理

广大农村对职业教育有着庞大的社会需求,如果能够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必将极大地释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市场接轨程度不够。受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困扰,很多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教学内容也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低层次技术技能人员就业困难,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掌握高精尖、新兴技术的人才供给不足。第二,学历教育占比过高,非学历教育发展程度不足。当前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是绝对的“主角”,超过90%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了学历教育。尽管学历教育为农村未来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历教育“一家独大”挤占了大量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需求,使得很多农村劳动者缺乏接受职业再教育的机会。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利推进,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而在此过程中,面向适龄劳动人口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才应该是“重头戏”。农村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比例的失衡,导致农村要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更加困难。第三,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比例失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对于广大农村劳动者而言,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加之农村职业学校往往缺乏与企业展开合作的实力和机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程度低,产教融合不充分,使得农村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孱弱的问题“雪上加霜”。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结构的不合理,显著制约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四)教育体系不完善

农村职业教育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未能建立起结构合理、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横向贯通机制欠缺,纵向衔接通道狭窄。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换机制仍不完善,农村学子一旦选择了职业教育,就相当于放弃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这也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在子女是否要选择职业学校就读的问题上顾虑重重,加剧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困难。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聚集度较低,吸纳行业、企业要素资源参与的能力不足,不仅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受限,也不利于農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至今尚未融入省级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与产业发展脱节、断层的现象,教育体系与市场的对接度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科学确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不论是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都应当把办学目标定位于“为农”“向农”“富农”,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服务、培育人才。因此,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谋求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规划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目标定位,同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资源的支持,让农村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同等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摒弃将普通教育的发展方式套用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做法,制定符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管理办法。

第二,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自媒体等各类宣传渠道,努力向社会宣传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端正农村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扭转职业教育在农村面临社会性歧视的局面。此外,农村职业院校应当营造“向农”“富农”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明确认识、深入理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让学生树立起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的意识和志向。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吸引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农村就业的政策制度、办法措施,以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具体措施上,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农民创新创业的政策,如补贴、补助、融资优惠等,可以免费提供创业信息,吸引有技术、懂经营的人才造福农村。此外,地方政府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乡镇企业减税降费,适当减少企业税收,以此来提高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薪资待遇;还可以为录用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乡镇企业提供适当补贴,多维度改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源在于供给侧,要围绕农村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什么”和“怎样供给”的问题,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第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硬件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内生性和开放性发展,更新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在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适度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供给,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带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

第二,要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领域非学历教育的比重,更加关注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加强县域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以及大力发展“向农”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群体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改进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寻求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加强当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优化专业建设工作流程,让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供给更加契合人力资源市场的用人需求和农村民众的自我发展需求。

第三,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的职能,调动资源帮助农村职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程度。地方政府要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不同部门的协调性,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为农村职业学校与各类企业开展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比如对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提供土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三)加快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农村民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充实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等方式,想方设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以及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工作、任教。此外,可以支持涉农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技术实践能力过硬的人才到农村职业院校任兼职教师,拓宽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来源的渠道;还可以加强城乡职业学校之间的教学合作和教师交流,借助城市职业院校的优势师资资源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

第二,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本地化培养。首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制度,实施教育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其次,农村职业学校也要加强校本教师的培训工作,把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作为重要考核项目,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

第三,深化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建立起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提升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把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薪资、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保持教师薪资待遇的合理增长,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职业学校教师表彰、奖励要适当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增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四)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社会工程,要确保这项工程持续深入推进,就必须从现阶段开始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在提高学历教育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乡村振兴战略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把农民培训纳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在具体措施上,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选择等方面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来确定,让农民劳动、学习两不误。

第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有所作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和办法,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转换的通道,为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丰富的机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制定有力措施,加强城镇职业学校对农村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扩大城镇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农村职业学校的定向招生规模,为农村学生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职业学校融入区域人力资源发展信息平台,有利于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利于受教育者利用互联网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无障碍学习,从而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注释]

①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21-22.

③④⑤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8-02-26]./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参考文献]

[1]张胜军,马建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2]顾馨梅,许金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6).

[3]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13).

[4]李延平,王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J].教育研究,2017(11).

[5]李延平,任雪园.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其法治保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16(6).

作者:孙莉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演进态势

【摘 要】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1992—2019年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梳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研究表明: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探索、调整到创新三个阶段,形成了六个热点研究领域,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适应性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农村转移劳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国外经验及启示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农村职业教育领域未来持续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危浪(1990—),男,湖南湘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桂学文(1964—),男,湖北京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喻红艳(1975—),女,湖南宁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县、乡范围内开展的,主要是面向农村人口的,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教育问题。因此,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时期,面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途径的农村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也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科研成果持续增加,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本文拟对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厘清其中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轨迹,以期为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引。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与数据选择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来源,选定高级检索,检索主题词确定为“农村职业教育”,期刊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从1992—2019年,共检索到文献1 256篇,剔除征文、目录、选题指南等27篇非直接相關文献,共得有效文献1 229篇,基本涵盖了27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按照Refworks格式下载保存文献信息,题录包含的字段有论文题目、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等信息。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文章采用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法进行研究,运用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分析,CiteSpace是一款能够可视化呈现某领域研究热点、前沿主题和演化趋势的文献计量软件。选定相关算法,设定时间跨度为1年,绘制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等可视化知识图谱,借此来探究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

二、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一)文献研究时间分布

1992—2019年期间,CNKI收录的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题的1 229篇核心文献各年度发文量,见图1。从文献发表数量整体趋势来看,学者对农村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文献数量较多,具体分布呈如下阶段特征:1992—2004年间为缓慢递增阶段,每年论文数量均在30篇以下;2005—2011年为快速增长阶段,论文数量呈指数增长,由2005年的51篇增长到2011年的120篇;2012年至今为增速放缓的调整阶段。

(二)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

对作者发文量和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识别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分布及核心研究机构,从而对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CNKI收录的1992—2019年间的1 229篇核心文献中,对核心作者和机构进行统计分析,表1是发表相关文献排前10的作者,表2是发表相关文献排前10的研究机构。

综合表1和表2可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马建富教授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发文最多,共发表17篇论文,发表论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还有李水山、张乐天和石伟平,整体高产作者数量较少。东北师范大学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共发表27篇论文,然后依次是西南大学(25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4)、华东师范大学(23篇)、北京师范大学(20篇),统计显示师范类本科高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说明本科高校在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倡导下,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并且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育了大量师资;同时,在发文排名前10的机构中,只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所职业院校,说明职业院校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三)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可以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题,高频关键词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反映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在CiteSpace中,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keyword),采用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设定合适的阈值,运行软件后得到农业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其中小方块表示关键词,小方块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小方块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共有218个关键词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存在关联性,共有752条连线,密度为0.0318。

在图2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软件输出关键词出现的频数及其中心度数据,表3是对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的数据统计。中心度大小表示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中心度大于0.1,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

综合图2和表3可知,“农村职业教育”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达到366次,成为最显著的标签,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职业教育”“农村”“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新型农民”“对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农村”关键词中心度最高,达到0.51,中心度超过0.1的关键词有“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乡村振兴”“创新”。在文献计量分析中,高频次和高中心度的关键词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中心度数据,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变迁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制定有效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研究者探寻的方向。综合研究者的观点,[1—3]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制度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特色不明显、培训供需失衡、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提出的相应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就业渠道、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等。

2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是学术界探究的热点。学术界依据政策变迁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进行阶段划分,祁占勇、杨文杰[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初创期(1978—1990年)、注重“三教统筹”和法制化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长期(1991—1999年)、增加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资助力度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期(2000—2012年)和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期(2013—至今)。张琳琳[5]基于目标定位的视角,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仅培养初中级农业技术人才阶段、开始关注培养农村就地转移劳动力阶段和兼顾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市民”阶段。丁红玲等[6]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每个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都服务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展望未来需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中心,出台一系列人才培育、政策扶持、师资建设、产教融合等配套政策。

3关于农村职业教育與新农村建设的适应性的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给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赵海婷等[7]从新型农民的内涵着手,阐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的重要意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匹配的人力资源。皮江红[8]指出,培养新型农民依赖农村职业教育,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孙武令等[9]指出,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思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完善和创新发展模式,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4关于职业教育服务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功的关键在于劳动者的素养和技能水平,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唐羚等[10]、王伟[11]分别通过实践调查数据证明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显著,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唐瑾[12]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机理,认为职业教育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机会和处境,从制度创新、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探讨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吴兆明[13]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学历低、职业技能不高、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从发挥政府主导、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的提升。

5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国外经验及启示的研究

国外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适合国情的农村职业教育提供重要启示。应吴硕[14]指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农业与其国家农业人口的高素质密切相关,政府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面向需求的农民培训;杨丽波[15]指出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授课形式方面,欧美国家借助远程职业技术教育优势,扩大农村受教育群体面积,降低教育的社会成本。综观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共同的经验启示主要有: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构建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16]

6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创新,肩负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对接精准扶贫的新时代使命。学者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两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和机制方面:张志增[17]认为应该实行开放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通过扩大农村成人教育规模,推行以生产经营实践为导向的送教下乡、推进校村合作等新路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张旭刚[18]提出应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位目标,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通过政策倾斜、本地化培养和聘任制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为农村职业教育规划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创新机制方面:李延平等[19]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调研,运用“互联网+”的思路,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新机制。何艳冰[20]在深入剖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优化精准培养、培训过程,从而实现精准就业的农村职业教育新路径。

(四)研究热点的演进及阶段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投射到时间横坐标上,得到研究的时区图谱(图3),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徑和发展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演进经历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过程;其服务对象定位演进大致经历了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逻辑过程。这一演进过程与国家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变迁基本吻合,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未来需要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时区图谱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研究演进的过程,但受出现频次的影响,一些出现频次不高但突现性很强的热点主题难以体现出来,且词汇叠加使得呈现效果减弱。从而需要深入进行突现词分析,突现词是一段时间内某领域被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表4中列出了Burst强度排名前20的关键词,根据突现词被关注的起止时间,可将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探索期(1992—2004年),1992年,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指出,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个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主要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价值定位主要是培养掌握农业技术的传统农民。围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政策目标,学者重点关注了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农村职业学校的转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等问题。

第二阶段: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成长期(2005—2013年),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踏出农村,进入城市就业,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技能缺乏,外出就业受限较多,这个阶段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从而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学者重点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问题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等问题。

第三阶段: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创新期(2014—至今),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申了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举措,必须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个阶段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进一步转向培养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明确服务“三农”的新目标、构建精准扶贫的新思路和完善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农村职业教育研究从1992—2019年间的发展情况,探究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路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创新增长;第二,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本科高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马建富、李水山、张乐天等3位学者在该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第三,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度揭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有六个领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适应性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农村转移劳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国外经验及启示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第四,高频关键词的突现性表明,1992—2019年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演进经历了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探索期、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成长期和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创新期三个阶段。第五,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是未来几年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

结合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和新时代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以宏观层面的定性分析为主,而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将研究重心下移到农民、课堂和课程体系,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的问题,研究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层面的现代化。第二,聚焦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和农业现代化短板,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电子商务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教育扶贫”等主题。第三,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生态系统研究方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在面临着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供需失衡、产教脱节、师资薄弱、资源错配等问题时,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系统解决,进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宇.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9):120—121.

[2]许莉,唐天伟.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3(9):244—248.

[3]刘建玲,张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5):185—187.

[4]祁占勇,杨文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43—50.

[5]张琳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基于目标定位的視角[J].职教论坛,2016(22):69—71.

[6]丁红玲,李珍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价值逻辑及未来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4):88—95.

[7]赵海婷,陶军明.新农村视角下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2(34):81—83.

[8]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105—109.

[9]孙武令,孙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使命[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57—158.

[10]唐羚,郑爱翔.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华东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9—52.

[11]王伟.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2):25—28.

[12]唐瑾.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后危机时期”背景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14—217.

[13]吴兆明,郑爱翔.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5(10):55—57.

[14]应吴硕.澳大利亚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1(3):94—97.

[15]杨丽波,戴英然,梁宏宝.国外远程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8(8):121—124.

[16]刘颖.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5(18):86—91+96.

[17]张志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38—44.

[18]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8(21):5—12.

[19]李延平,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32—36+43.

[20]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33—35.

【Key words】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hotspot; knowledge graph;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编辑/徐 枫)

作者:危浪 桂学文 喻红艳

上一篇: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下一篇:发展企业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