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两位大师级人物,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是所有学习钢琴音乐的人必须接触的经典作品。虽然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二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钢琴作品在结构、旋律、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但二人的钢琴作品在一定程度都呈现出相同的悲情色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 篇1: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

摘要:波兰舞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重要的体裁,而英雄波兰舞曲是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本文将肖邦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概括为:威武的节奏、丰富的调性色彩、半音级进的旋律模式、缜密的和弦织体表现。

关键词:肖邦 波兰舞曲 英雄性 音乐语言

一、波兰舞曲与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

波兰舞曲最初是流传于波兰乡村的古老舞曲,后受到达官贵族的重视,遂流行于宫廷之中。关于波兰舞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起源于古代波兰武士胜利凯旋所跳的舞蹈这种说法受到广泛认可。最早的波兰舞曲普遍描写的是古代波兰男性英雄勇敢的骑士精神,其内容明确,形象清晰,威武庄严的曲调展现了波兰民族骑士的英雄主义风貌。

肖邦作品的明显特征是英雄气质、民族情怀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创作于1842年的《英雄波兰舞曲》将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极致,它的音响效果使人如置身于管弦乐队,震撼人们的心扉。《英雄波兰舞曲》之所以能让钢琴发出如此震撼而又不失细腻的音响,得益于肖邦善于运用了丰富的钢琴音乐语言,如《英雄波兰舞曲》的和声密集充实具有丰富的色彩,音乐织体浑厚坚实充满自信高傲的气质,旋律高贵优雅而辉煌有力,使每个音符都注入了英雄属性。研究肖邦不同时期的波兰舞曲,我们发现在音乐形象上,肖邦的波兰舞曲从早期炫丽辉煌,灿烂幻想的风格逐渐发展成内涵深刻,激昂慷慨的风格。他把这种原本是舞曲的形式完全发展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体裁,从他的《英雄英雄波兰舞曲》的音乐语言可以感受到肖邦不屈不挠的反抗激情,更加使我们产生对波兰英雄战士们的崇高敬意。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首先必须了解《英雄》独特的英雄性音乐语言。

二、肖邦b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钢琴音乐语言特征

笔者通过分析,将肖邦的英雄性音乐语言概括为四个方面:威武的节奏、丰富的调性色彩、半音级进的旋律模式、缜密的和弦织体表现。

(一)威武的节奏表现群体的英雄形象

波兰舞曲的舞蹈以每四分之三米为一步,这种特殊的舞步决定了其特殊的音乐节拍。最早的波兰舞曲就是为这种舞蹈伴奏的、带歌词的舞曲,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无歌词的纯粹由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使其成为音乐会性质而不是伴舞性质的舞曲。波兰舞曲中经常出现的典型节奏型是XXX X X XX或XXXXX X XX,第一拍后半拍常常是同音反复,并结束于第三拍。肖邦继承了古波兰舞曲典型的节奏型,把重音放在第一拍和第二拍,音乐形象象征英雄群体,具有庄严、威武而神气的贵族气息特征。这种特征无论是在《英雄波兰舞曲》开始的英雄主题部分,还是乐曲中部的抒情旋律部分都明显地突出波兰舞曲经典的节奏,成了肖邦波兰舞曲的重要特征。难怪李斯特这样评论:“肖邦的波兰舞曲强有力的节奏能使最冷酷无情的人激动,并且像中了电流一样”。

(二)丰富的调性色彩表现民族的英雄形象

从调性来看,这首作品调性色彩异常丰富,明暗对比十分强烈。肖邦的和声风格丰富多彩,大胆新颖,非常精致。将和声与旋律有机地融合在同一首作品中是肖邦和声风格的一大特点,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乐句之间的远关系转调,频繁造成旋律片断的移调和调性对置,尤其是使用了浪漫乐派常用的变音和弦,混合调式色彩和弦,自由运用色彩性的三度调性并置等创作手法,大大强化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肖邦在《英雄波兰舞曲》的第一分部分中,旋律由bA大调转到上方四度bD大调的关系小调bb小调,由于大小调调式的相互交替转化从而使主题旋律富于色彩的变化,使听众感受到波兰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味。

(三)半音级进的旋律表现光明向上的英雄形象

在16小节的引子之中,由极具力度的左右手八度音程开始,然后迅速出现由弱到强暴风骤雨般急驰的半音向上进行,这种向上半音级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心驱动,由下至上的运动,动力感逐渐增强,体现着不断高涨的反抗情绪。由左手和右手构成的柱式大三和弦的第一转位,辉煌鲜亮的音色使我们体会到肖邦内心向往光明的渴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斗志。引子中,这种音程半音级进的动机重复了4次,全曲的1、4、8、10小节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调性上保持着不中断的运动形态,使坚定不移的英雄形象得以体现。完美演奏好此曲,要求演奏者对乐曲中绚烂的双音技巧要具备极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和声要准确、整齐、同时发出通透浑然一体的音响。不仅如此,还要将这几组双音演奏得层层递进、干脆利落,力度由弱渐强有细微变化、线条要求均匀流畅,好似暴风雨来临前的一阵狂风,具有横扫千军的英雄气魄。

(四)缜密的和弦织体表现铿锵有力的英雄形象

肖邦成熟期的波兰舞曲音响宏大,像乐队一样,他将钢琴的强大音响性能发挥至极致。洛甫磋夫在《肖邦的创作》中写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尤其喜欢用缜密的和弦织体。”

当第155小节英雄主题再现时,肖邦采用大量的柱式和弦,通过这种钢琴独有的音乐语言,使人的内心有了强有力的共鸣。第33至38小节以及65至70小节,主题提高八度,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波兰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搏杀的场面,也好像看到波兰战士们那霸气的神色和威武的身姿。这种和声织体不但赋予了作品雄伟庄严、具有英雄气概的和声效果,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表现性能。在作品的最后部分,象征着波兰英雄主题的动机音型以节奏缩紧的形式反复强调了五次,最终结束在两个斩钉截铁的和弦上。要把这一英雄主题弹得神气、威风,那么弹奏和弦时,演奏者必须调动全身的力量使和弦音准确、整齐、同时发出声响。而在弹奏跳跃和弦时,又要注意用力统一、连贯。肖邦的波兰舞曲中的大和弦随处可见,而且连续的大和弦是肖邦写作波兰舞曲常用的钢琴音乐语言,演奏好此曲,一定要注意每个和弦音都要有很好的音质,音响要达到整齐集中饱满、充满爆发力的效果。

(五)强有力的持续八度表现战斗不息的英雄形象

在《英雄波兰舞曲》中部长达数十小节最典型、最著名的段落中,肖邦运用八度这种钢琴音乐语言使音乐主题独树一帜。音乐在E大调和降E大调的交替融合中不断展开,左手在低音部以八度固定音型,由弱到强持续不断地演奏着十六分音符,以有力的触键引导出豪壮无比的曲调,描绘出波兰骑兵马队在旷野上奔驰,由远而近、挥舞马刀、蜂拥而至的宏大场面,右手双音旋律庄严坚定,仿佛雄壮的号角声,左右手两者交融唱出英雄的壮美绝唱。《英雄波兰舞曲》左手八度的快速跑动可以说是许多钢琴演奏者的绊脚石,大幅度的左手八度快速弹奏极其考验演奏者的耐力与爆发力。要求演奏具有非常好的清晰触键和较快均匀的速度,音量和音色统一,声音集中,音色富有弹性。在肖邦的笔下,钢琴发出了强大的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充满了戏剧性、英雄性,高难度的八度技巧使乐曲显得雄伟壮大,光芒四射。

通过上述,笔者认为《英雄波兰舞曲》鲜明的英雄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源于肖邦出神入化的“英雄性”音乐语言的运用,肖邦成功通过音乐语言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出经典的民族英雄形象,使充满“英雄性”的《英雄波兰舞曲》成为跨时代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

[2]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3]张淼.肖邦《~bA大调波兰舞曲》塑造英雄形象的钢琴音乐语汇[D].济南:山东大学,2012年.

[4]娄新艺.从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看其音乐创作的民族性[J].艺术百家,2010,(06).

[5]王慧芳.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分析研究[J].音乐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

王昌逵,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钢琴教授、钢琴表演与理论硕士生导师。

作者:王昌逵 朱国权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 篇2: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悲情色彩分析

摘 要:作为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两位大师级人物,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是所有学习钢琴音乐的人必须接触的经典作品。虽然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二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钢琴作品在结构、旋律、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但二人的钢琴作品在一定程度都呈现出相同的悲情色彩。本文将对二人在钢琴作品上的结构、旋律、题材以及节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同的悲情色彩进行分析,并探讨二人钢琴作品相同悲情色彩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肖邦;柴可夫斯基;不同作品;悲情色彩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生于波兰的著名作曲家与钢琴家,其钢琴作品以其浪漫、优美、热情、丰富、激情等风格,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于作为波兰历史上音乐领军人物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浪漫巨匠,他从6岁就开始接触音乐并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17岁时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并开始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他的创作范围涵盖了练习曲、圆舞曲、前奏曲、谐谑曲、玛祖卡舞曲等类型,共创作钢琴作品200多首,对世界音乐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同时,肖邦的创作风格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演奏非常精湛,其手法细腻。“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是世界人民对他最高的赞扬,也是最中肯的评价。肖邦已经成为波兰的代表性人物,成为了波兰国家的独特象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以及教育家,其钢琴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对命运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爱慕,是世界乐曲历史上最伟大的古调音乐作曲家之一。柴可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一生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生于俄罗斯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俄国彼得堡法律学院,就职于司法部。1861年时柴可夫斯基加入了俄罗斯音乐协会学习班,并于1863年辞去了司法部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事业中。1865年柴可夫斯基从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教师。这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创作才华开始展露。1878年至1885年,柴可夫斯基曾经多次前往西欧以及美国旅行和演出,1893年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在钢琴名曲《6号悲怆交响曲》(即6号交响曲)演奏会召开不久去世。柴可夫斯基前期创作的作品都比较趋向于呈现人们对光明欢乐的前景的追求,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凸显时代、自然以及对立元素的悲剧性质。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的成就,同时又有效地吸收了西欧音乐文化的经验。他将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有效地统一起来,为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音乐内容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肖邦与柴可夫斯基虽然身处不同的环境,职务、教育、感情等经历也不相同,但他们的作品中却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悲情色彩。这既是其二人相似遭遇的结果,也与二人相似性格有关。

一、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内容

肖邦的钢琴作品分为练习曲、小型钢琴曲以及大型钢琴曲三种类型。其中练习曲作品主要是肖邦用来练习钢琴演奏技巧的作品;而小型钢琴曲作品主要是肖邦创造内容中篇幅较短的钢琴作品,包括前奏曲、小夜曲、即兴曲以及其他类型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大型钢琴曲属于篇幅较长的钢琴作品,包括戏谑曲、叙事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等,例如第一号叙事曲、第一号诙谐曲等。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只是其作品中最优美的内容之一,其跨领域的作品类型包括了交响曲、芭蕾舞剧、歌曲、管弦乐作品以及钢琴曲等。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有《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二、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悲情色彩

(一)作品旋律中的悲情色彩。钢琴作品中的旋律对于整首钢琴曲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二人作品中的悲情色彩主要体现在二人民族乐曲中,例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乐曲《四季》,部分乐曲的小接触由高昂的A大调开头,但是却会在高昂的声音中安排相应的小调旋律,通过高昂音乐色彩与低吟小调音乐色彩的对比,有效的凸显整体旋律的悲伤、柔和以及怀旧的情感。而在《24首前奏曲》中的《降A大调前奏曲》旋律中,肖邦借鉴了波兰地区的特色民歌内容,旋律整体听起来较为悲凉、婉转,带着淡淡的悲伤色彩。其次,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情色彩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处理手法和旋律的内容方面,由于处理手法、旋律的不同,导致悲情浓淡、悲伤的感情方式也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作为两位音乐巨人,他们在钢琴旋律的处理上都借鉴了本民族音乐元素,使钢琴旋律都散发出悲情色彩。

(二)作品结构中的悲情色彩。作品结构是指钢琴作品的旋律组织形式。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作品上的悲情色彩,在作品结构也有所体现。以肖邦的作品为例,在结构上大量使用戏剧结构,在作品中增加了相应的人物情景以及环境任务等戏剧才有的内容,营造出一种相互冲突的整体结构,并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声在不同结构中的重复使用,并借助和声色彩的丰富性、调性转换来体现戏剧冲突,通过结构上的冲突来营造悲情色彩。而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并没有肖邦作品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其结构中的悲情色彩主要是通过作品结构中旋律展现的。

(三)作品题材中的悲情色彩。两人作品中的悲情色彩在其作品题材上也有直观展现。例如肖邦钢琴作品题材通常选择当时波兰国家在革命失败的相关事件作为钢琴题材,这是造成其钢琴作品悲愤色彩的主要原因,其悲情色彩大多源自于对失去祖国的哀伤、流亡他国的悲愤、对家乡生活的怀念等。而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题材通常选择自身生活中对环境的观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悲情来自于对大自然肃杀的一种沉静和悲凉。虽然如此,他作品的悲情与肖邦作品中对祖国革命失败的伤心仍然属于相同的感情色调。所不同的是,肖邦作品的悲情来自于对祖国及自身命运的担忧,柴可夫斯基作品悲情更像是风景诗人对肃杀大自然的悲凉。

(四)作品节奏中的悲情色彩。节奏是钢琴作品主要元素之一,对于钢琴作品的整体旋律的表现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钢琴乐曲的情绪造成很强烈的影响。例如,较为激昂的节奏会使作品情绪高亢,而较为低沉的节奏会使作品情绪沉静。这种情况在肖邦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其作品节奏烘托的悲情色彩更多的是在一个统一的“悲伤”情绪下蔓延的,他的作品对节奏的快慢并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符合整体作品的节奏内容即可,因此有的人可以根据肖邦的作品弹奏出低吟浅唱的悲伤,有的人则可以根据肖邦的作品弹奏出汪洋大海般的狂怒,这与肖邦钢琴作品结构较为自由有关。而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其题材多来自自然,其作品节奏更强调逼真,节奏也更加紧凑,因此更能展示自然事物变化的悲凉。事实上,无论是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他们都十分重视钢琴作品的节奏,都将情感的表达延续到钢琴作品节奏创作中,其中的一些表达手法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肖邦与柴可夫斯基作品中出现悲伤色彩的原因

首先,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都面临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就肖邦来说,当时波兰大革命失败,肖邦流亡国外,至死都未能返回故土;而柴可夫斯基面对俄国农奴革命运动,尽管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无力改变什么。这种悲愤与无助反映到他们钢琴作品中就出现了悲情色彩。其次,肖邦与柴可夫斯基在成长过程中都面对过种种人生的不顺利。肖邦的亲人早逝,而柴可夫斯基在婚姻上的失败则成了其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成为他们作品出现悲情色彩的原因。

本文对肖邦以及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悲情色彩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希望通过上述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魏欢.浅析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悲情因素[J].黄河之声,2013,(3):59.

〔2〕韦佳佳.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悲情色彩[J].作家,2015,(2):206-207.

〔3〕周树德.试论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共性与个性[J].北方音乐,2010,(7):46-47.

〔4〕丁伟.柴可夫斯基《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及其悲情主义元素解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0.

〔5〕驼婉姝.肖邦《离别》练习曲的悲情色彩研究[J].音乐大观,2012,(7):115-116.

〔6〕丁伟.柴可夫斯基《G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悲情主义”元素解析[J].学园,2014,(22):70-71.

〔7〕刘柱.从《肖邦在巴黎》品读钢琴家的悲情一生[J].芒种,2013,(16):121-123.

〔8〕刘昕.悲情的独语:钢琴诗人肖邦[J].文史月刊,2007,(4):43-44.

〔9〕张艺.肖邦音乐的文化魅力与现实阻隔——欧美钢琴作品中文化史与文化心理辩证[J].大舞台,2011,(5):57-226.

〔10〕刘小龙.对于肖邦音乐“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个人化探索——评于润样教授新著《悲情肖邦》[J].音乐研究,2009,(5):104-109.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徐桂敏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 篇3:

聆听《肖邦练习曲》的多重演绎版本

一、演绎版本的重要意义

由于音乐表演多样性的存在,音乐作品的意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从而使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地区、民族焕发出不同魅力,因此,不同时代、地区、民族的表演者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必然存在差异。钢琴家演奏肖邦练习曲时固定不变的方法是没有的,评价某一首钢琴作品演奏的绝对标准也是不存在的,聆听、比较和分析不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的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

人所共知,肖邦这位出于诚挚的信念及其钢琴音乐不断抒发崇高的爱国情怀、开创了面貌一新的创作风格的大师,被作为波兰民族罕有的艺术精英载入了世界音乐史册。他所得心应手创造出的许多个性鲜明、异彩独放、魅力无穷的钢琴作品,是至今响彻音乐舞台,且仍为各国钢琴名家盛演不衰的保留节目。肖邦把一种深深植根于本国土壤的民族音乐,以自己天才的手法提高到一种国际艺术的水平,成为全世界听众所容易接近和理解的音乐,他那独一无二的钢琴文献充实了世界人民的文化艺术总宝藏。评论形象地说他是在波兰和世界之间架起一道彩虹的桥梁。肖邦的创作业绩已成为神圣的历史篇章,并将与历史长存。

作为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仅仅以钢琴一种乐器取胜,他的整个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没有一个钢琴家不曾弹过他的作品,尽管有的钢琴家一辈子不在舞台上公开演奏,但毫无疑问,每一个钢琴家都少不了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甚至于一辈子只弹肖邦一人作品的钢琴家也不在少数。肖邦,运用钢琴的独特词汇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与作品之中,他创作的钢琴作品在内容上是爱国主义的,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音乐语言上渗透了民族特征,在体裁上吸取了民族的因素,并以丰富的内涵和高超的技巧勾画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音乐图画,每一首作品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无限的向上力量。特别是他的钢琴练习曲,不仅有技术上的价值,而且在钢琴演奏技巧上做了极大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出钢琴乐器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肖邦一共写了27首练习曲,即作品10号12首,作品25 号12首,无编号3首。练习曲27首是肖邦天才已臻成熟时的早期之作(1829-1836年间),按十二平均律精神写成,是作曲家最重要的一类作品。“练习曲”一般是指为了磨练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而肖邦的钢琴练习曲,除了具有演奏技巧上的练习作用之外,最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其技巧的华丽,而在于其五光十色的和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表达,其表达心境和感情——快乐、骄傲、反抗、犹豫……这些都是人类的感情。这是他所有成熟的音乐作品的共同特点,并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练习曲中。肖邦大胆选取这种形式,把原来纯粹用以解决弹奏上技巧难题的那种学习练习曲,改写成艺术性很高、适于作形象表现的独立艺术作品,每首都有一个音乐形象在发展,技术课题服从艺术目的。创作的幻想规模宏大,有浓郁的诗意感染力。其内容深刻远超过一些名家的同类之作。人称这是“孕含着钢琴灵魂的交响性杰作”,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音乐会练习曲的范例。这种“双重功能的练习曲”在钢琴史上是不多见的。因此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钢琴家尼克斯曾中肯地做了如下的评价:不论是从美学的观点,或是从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的练习曲之优异,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么,这是肖邦的方法与手段,是他的钢琴语言的结晶。肖邦练习曲无疑是作为在学习中必须演奏的作品。肖邦练习曲无论是在音乐上是非常丰富的,技术上更是难度很大的,所以能演奏到一定的水准是很不容易的。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许多演奏家成功地录制了肖邦练习曲,他们受各种文化、经历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演奏风格各异,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这里选出八个演奏版本为评述对象,以此为参考, 作为演奏者在艺术上的“试金石”,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的演奏。

二、《肖邦练习曲》的不同演绎版本

1.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演奏的《肖邦练习曲》版本,录音发行公司:DG,CD编号:413 794-2发行时间:1980年,地区:德国。波利尼的这个录音,有金石之声,可谓技惊当今,无可挑剔,是臻于完美的演奏。波里尼的肖邦被台湾音响界称为传说中的名碟,对波里尼的演绎推崇备至。确实任何人聆听完这张练习曲,都会惊讶波里尼可以把练习曲弹奏得如此优美。波里尼作为超技派的代言人,任何乐谱上细微之处都逃不出他的十指关。那种具有内在制约性的简约演绎风格,始终是波里尼所独有的魅力所在。DG那偏向硬朗和具有棱角光悍的录音风格,更加衬托出波里尼的冷静和从容。

2.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演奏的《肖邦练习曲》版本,录音PHILIPS [320Kbps],发行时间:1975年,地区:德国。马加洛夫以演绎肖邦作品而闻名,他演绎的肖邦,突出一种温和、自由、写意的抒情美。

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演奏的《肖邦练习曲》版本是愤怒和狂热的,有节制而不是一味的粗暴。霍洛维兹将肖邦作品弹得特别美,他的乐句呼吸清净明晰,再与稳定明朗的节奏感结合,特别能把肖邦音乐中的复杂面简化。他手中的肖邦出于音符之上,音乐在他的指尖之下有着丰富的生命,乐曲同时展现出清雅的气度,没有太过于夸张的对比使得动态过于跳跃。他的音乐性同时也紧紧掌握音乐前后的关系,让音乐像小说般前后连贯,没有累赘的表情,一切适可而止。肖邦的音乐到了霍洛维茨手里,沙龙味被一种潇洒慷慨的格调所取代。他的肖邦练习曲弹得逸兴横飞,才气横溢。

4.阿劳(Arrau)1956年录音,EMI,CZS7 61010-2。技术表现质朴,音乐比较温,没有火气。但是越听越觉得好,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显示出极其深厚的功底,绝没有糊弄过关的小花招;音乐表现简练而到位,久听不厌。有一种说法是:“没听过阿劳演奏的肖邦,那么你还从未靠近肖邦!”。

5.阿什肯纳济(Ashkenazy)演奏版本 Decca ,CD编号:414 127-2, 发行于1973年以前,录制于伦敦。这张唱片音乐舒展丰富,线条宽广呼吸绵长,展现出正宗的俄罗斯学派的风范。阿什肯纳齐有过人的技巧与稳健的作风。他既能弹出展现力度与气势的洪亮和弦,又能流畅地奏出抒发细腻感情的轻柔旋律。他演奏的肖邦《练习曲》则条理清晰、严谨而不失灵性,决不会把自己的个性凌驾于作曲家之上,他始终那样有权威性,将诗意和风格结合在一起,经常带给人一种温暖感觉。

6.巴克豪斯(Backhaus)演奏版本Wilhelm Backhaus,发行时间:1927年,地区:德国。巴克豪斯技术稳健,音乐堂皇。技巧表现扎实缜密,情感投入深入大气。巴克豪斯没有耀眼的创意,但他的创意就如同技巧般一样完好,足以担保他了解这些曲子,他宛若岩石般稳固而且像大树般具有弹性。

7.内尔森·弗莱雷(Nelson Freire)演奏SACD版本。给人的感觉像巨型花岗岩石碑,充满压迫你的质感和力量。钢琴浑然一体,非常自然的呼吸感贯穿在每一个乐句中间。听弗莱雷弹琴,不会像听一些炫技钢琴家那样,容易感到疲劳。他虽发音雄浑,但从不砸琴,避免刺耳的打击音色,每个音都饱满而圆润。这才是真正的技巧,所以有人称弗莱雷为“钢琴家中的钢琴家”,就是这个道理。听他的肖邦练习曲,你不会感觉到,像听波里尼那样,被异乎寻常的神技震惊,相反,你听不到外在的技巧,感受到的都是弗莱雷的那股雄厚气韵。

8.科尔托1942年录音,EMI,CZS7 67359-2。科尔托对肖邦音乐的诠释独具一格,充满深情,富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和无与伦比的共鸣感。他对句法的Rubato的运用,深深地影响到很多的钢琴家。他说过,音乐是要有一种超感染力,表达那些从没被发现的东西。这位技巧大师有时候也是最松散的钢琴家,有的音乐会或唱片他演奏的是错音连篇,好像错音对他来讲是不重要的,音乐才是最可贵的。听科尔托的演奏,令人听来有骨肉匀透之感,自然也情思清丽,几乎无处不在了。

总之,通过对不同著名钢琴家多种演绎版本的聆听、比较、分析,找到参照的坐标,从中汲取营养,作为有益的借鉴,才能以小见大,各具其能,不断挖掘出肖邦练习曲的别致内涵来。

参考文献

1. 吴国翥、高晓光、吴琼编著:《钢琴艺术博览》,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年7月。

2. 林逸聪编撰:《音乐圣经》(增订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

3. 刘智强:《肖邦练习曲的风格特征》,音乐天地,2003年11月。

4. 唯民:《钢琴诗人肖邦的波兰情结-纪念肖邦逝世150 周年》,《音乐研究》,1999年12月,第4期。

刘江萍: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

责任编辑:张慧瑜

作者:刘江萍

上一篇:科技创新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