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迅速发展,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在我国声乐界涌现出的众多的歌唱家中,他们大部分具备多种演唱方法和演唱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能力。未来的艺术市场对具有多元化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会变得越来越多,人才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1: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声乐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跨界演唱;能力

跨界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声乐教育方式程序化,使声乐划分出明显的界限。在传统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声乐逐渐将不同的演唱形式融合在一起,声乐的界限模糊化,促使声乐跨界演唱形式诞生。高校声乐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声乐演唱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

一、声乐跨界演唱概述

目前,声乐跨界演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现在声乐演唱的实际情况,声乐跨界演唱主要是指跨越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演唱方式,将不同风格和内容进行融合。例如:老歌配新乐,对流传较为广泛的歌曲,配以新的曲调,从高音到低音等形式的改变,用不同的演唱风格演唱同一首歌曲。跨界声乐演唱形式受到行业内外的好评,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提高学生演唱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分析

(一)改变教师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的声乐教育中,声乐风格界限划分明显,教师与学生均受其影响,将自己的教学或是演唱限定在特定的演唱形式上,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声乐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很少主动演唱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对声乐演唱的认识不全面。从西方演唱形式进入到我国开始,我国声乐界将西方声乐形式与中国声乐结合,充分证明不同唱法之间具有融合的可行性,自此,中国声乐开始繁荣发展,更加证明声乐跨界演唱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在进行声乐跨界演唱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和个人爱好进行跨界演唱教育。有针对性的跨界演唱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使教师对学生有所了解,针对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进行跨界演唱教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跨界演唱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跨界演唱教学长远发展[1]。

(二)改变教学过程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培养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声乐教学的基础阶段。学生在跨界演唱学习之前,要打好声乐基本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声乐演唱,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演唱时的呼吸、发音等,跨界声乐演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功,有利于将声乐唱法融合,因此,学生要努力学好声乐演唱基本功。第二,声乐教学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选择学生喜欢的声乐演唱风格。在这一阶段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将声乐演唱的本质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声乐演唱,从而在声乐跨界演唱中将声乐演唱的风格完美融合,提高声乐跨界演唱的质量。第三,跨界声乐演唱的融合阶段。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的基础和熟悉其中一种声乐演唱风格之后,在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学生再选择一种演唱风格或方式,将这两种声乐演唱风格、方式进行融合。在跨界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不同声乐唱法技巧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例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二者在呼吸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演唱者在演唱时气息的处理上。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学生从演唱实质上了解不同唱法之间的重点技巧,根据自身演唱实际水平和爱好,改变演唱风格、方式等,形成个性鲜明的跨界声乐演唱风格。

(三)改变教学方法

声乐跨界演唱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声乐演唱个性特色的培养,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不适合教授声乐跨界演唱,教师要改变声乐教学方法,提高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质量。

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很少,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爱好加以鼓励,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方式,使学生成为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教师对学生更加了解,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声乐跨界演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加大声乐教学师资建设

声乐跨界演唱是多种演唱形式的融合,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师资建设。

当前,高校声乐教师专业素质是很高的,唯一的缺点是声乐教师对声乐唱法了解的单一性。教师缺乏科学的声乐跨界演唱教学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声乐演唱的全面培养。在加强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将一部分教师送到更加专业的声乐学校学习,或是请著名的声乐演唱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声乐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也可以主动学习声乐跨界演唱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声乐素质的同时,对跨界演唱教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需要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跨界声乐演唱教学的需要。

三、总结

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通过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分析,具体实施方式有改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声乐教学的师资建设等,以此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彬.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歌唱能力培养[J].戏剧之家,2016(15):191,193.

[2]邓江,张晋伟,姚玉石.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討[J].音乐时空,2015(13):144.

[3]周琰.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J].艺术教育,2015(03):128-129.

作者:刘倩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2:

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演唱能力的探索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迅速发展,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在我国声乐界涌现出的众多的歌唱家中,他们大部分具备多种演唱方法和演唱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能力。未来的艺术市场对具有多元化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会变得越来越多,人才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因材施教,采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演唱水平,适应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演唱能力;声乐演唱艺术;声乐教学

文献标志码:A

一、关于多元化演唱能力

(一)多元化演唱能力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卷入多元化的浪潮中。当然,声乐演唱艺术也不例外,对当今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演唱者只掌握一种演唱方法和风格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掌握多种演唱方法及风格。

多元化演唱能力是指演唱者通过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诠释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来,而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元化演唱能力的提出,不是无中生有的,是社会发展对演唱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声乐演唱艺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多元化演唱能力的重要性

开放和多元化是我国当代声乐演唱艺术的重要特征。一个演唱者只能驾驭一种风格的作品的局面,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音乐文化多元化的需求。在我国目前声乐演唱艺术中,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不清,正在不断融合,许多歌唱家不仅善于美声唱法,而且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也可以说是堪称完美。例如:

1中国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多年来通过科学严格的声乐训练和对大量中外声乐作品的研究与摸索,把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作品中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她的演唱中无处不在地体现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结晶,促使中国民族声乐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2我国著名跨界歌唱家谭晶,她的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多元化,成功地把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跨界演唱方法。像这样的歌唱家还有很多,例如戴玉强、常思思、雷佳、王莉等。随着各式各样的专业性比赛和各种综艺节目的涌现,除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外,原生态唱法逐渐受到大众喜爱。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藏族的振谷唱法,陕北的高腔唱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笔者认为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必然是有适应它所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否则就会被淘汰。歌唱家们对多元化演唱能力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当今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是多元化的,各种唱法之间是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演唱者必须处理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建立开放的歌唱观念、灵活多变的歌唱方法,改变千篇一律的演唱风格,为培养自身的多元化演唱能力去努力。

因此,为适应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在声乐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演唱能力放在首位,学生的多元化演唱能力是顺应社会的需求,是新时期声乐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道路会变得越来越宽阔,具备多元化演唱能力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将会日趋成熟,并逐步在世界声乐演唱艺术的舞台上独占鳌头。

二、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艺术生源中,因地域差异、文化修养差异和方言习惯,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在声乐演唱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多元化演唱能力是无出其右的。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建立在多元化的教学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多元化声乐教学的前提下,发挥出声乐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元化演唱人才。若要培养出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声乐学生,就应改变当前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观念、模式、内容多元化,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体现出多元化声乐教学的含义所在。

(一)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观念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观念,教师首先应该脱离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间彼此隔离的教学观念。即不再按照唱法对学生进行划分,而是在科学的、系统的发声基础上建立起符合中国大众审美需要,符合当前声乐演唱艺术多元化趋势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教师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三种唱法,三者之间相互借鉴、相辅相成,这对培养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学生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其次,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元化的教学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去汲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中优秀的音乐文化元素,博采众长为培养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深入了解、学习、借鉴中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宝贵经验,并运用到日常的声乐教学中,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演唱能力。

(二)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教学观念的必然要求,同时多元化演唱能力也需要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一对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演唱能力为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灵活多变地选择出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达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可以分重唱课、小组合唱课、表演课等等。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内容

多年来,在声乐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考试成绩、演唱技能,忽视了与姊妹学科的联系,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窄、综合能力比较弱。多数的声乐教师对一种唱法的学生只布置一种风格的作品,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唱法以外的作品了解非常稀少,出现了“偏科”的现象。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声乐演唱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多元化演唱能力学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布置多种风格、多种语言、多种形式的声乐作品,像中外艺术歌曲、地方民歌、中外歌剧咏叹调、重唱歌曲等,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以此达到教学内容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宽领域、全方位的声乐教学,为培养出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声乐课之外,还需要相应地开设一些有关课程,如戏曲、舞台表演。另外,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发声器官、腔体等一些理论知识的了解与学习,这样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悟性教学”“意识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促使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形成。

从上述三点看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观念、模式以及内容是满足社会对多元化演唱能力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观念、模式以及内容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并发挥出它们的优势,为培养出多元化演唱能力人才而服务。

三、多元化演唱能力离不开舞台艺术实践多元化演唱能力与舞台艺术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多元化演唱能力。声乐学习最终目的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而舞台艺术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途径,学生能否运用自如地展现所学知识,就要不断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进行检验。因此,舞台艺术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促使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形成,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在学校,可以利用期中、期末、舞台表演课等机会给学生提供表演平台,供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不同演唱平台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并体现出声乐教学多元化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在校外,学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民间音乐采风活动,了解民间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声乐比赛。因为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舞台实践可以有效弥补在声乐教学课堂中的不足,可以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舞台艺术实践都会有效地增加学生演唱的自信心。

总之,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舞台艺术实践,教师和学生自己都应该重视起来,在声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舞台艺术实践的作用。

结 语综上所述,多元化演唱能力是声乐演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常规的、科学的发声基础上,调整教学观念、模式、内容,对声乐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演唱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才能实现多元化演唱能力,培养出未来艺术市场和人才市场所需求的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演唱人才。多元化演唱能力的人才和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是当今社会对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可以使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顺利地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由此看来,多元化演唱能力的探索和培养,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使我国的声乐教学道路变得更加宽阔,让我国的声乐艺术步入国际前沿,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2):162—170.

[2]曾 彤.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理念与实践之思考[J].中国音乐,2010(02):135—138.

[3] 杨庆斌.声乐专业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5(19):84—87.

[4] 韦巧慧.高师声乐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几点思考[J].歌海,2014(04):113—114.

[5] 姜华敏.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走向[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3):36—39.

[6] 梁姚姚.声乐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4(09):189—190.

[7] 尹 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69—72.

[8]周 涵.浅析声乐专业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J].黄河之声,2015(09):55.

[9]刘海燕.声乐专业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歌海,2012(03):99—101.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陈立兴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3: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求現状分析,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思考,认为跨界演唱创新训练为音乐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跨界演唱 创新训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跨界演唱是声乐艺术中跨越不同声乐流派风格、跨越不同声乐唱法体系的声乐艺术现象,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风格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多元化演唱风格。它主要包含跨越不同的艺术风格、跨越不同的演唱方法、跨越不同声部等现象。①声乐跨界演唱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跨越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不同声部间的多元化应用。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化的课程结构框架,体现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多元化原则,以动态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打造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②

一、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状况

笔者作为普通高师音乐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认为:在日常的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声乐教学环节中,教课内容一般只是美声、民族、通俗其中的一种。声乐教学与作品的训练项目、曲目选择均相对单一,所选择教师所熟悉并习得的一种。以致在有些学校中一年唱的作品寥寥可数。

普通声乐课上,时间有限的声乐课时多用来学习调声、调气、解决高音、纠正吐字等等一系列的歌唱技术问题;从训练作品范围和风格来说,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从演绎作品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相对单一、涉及范围较窄、对作品再创新的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高校扩招影响,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对声乐学习自主性研究与实践能力较差(以器乐为主的师范生更是如此),在如何把握歌唱用声的发展及变化,思维的灵活性;演唱作品在风格的把握上研究不够,往往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为多,而且不够注重积累好的歌唱体验及作品。多数学生对跨界演唱的认知、对声乐发展动态及追求各种色彩多变的声音效果,知之甚少,很少有人去尝试。往范围大里说,对于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理想化、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普通的师范院校中还形成不了气候。

二、跨界演唱是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良好技能之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音乐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加强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③以实践形式才能实施教学,这一转型,它进一步改变了以老师主导,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关系。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必然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尝试使得学生能在创新认识与能力上得以发展。

这一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做一定的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除了组织教学的思路要灵活多变,知识面要求宽,而教师具备音乐技能的多能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才艺引领学生实践,对实施改革并能卓有成效,这其中教师艺术的实践性更为重要。基础教育的转型,考验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及学些什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及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声乐专长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育手段,在引领学生进行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即兴示范演唱作用。随着许多新视听的出现及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跨界演唱的尝试与训练成为必须。

三、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指导意义

其一,明确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具有挑战性。能否掌握跨界演唱,它与个人能否积极尝试有关,这是创新的思考,对于不少师范生来说学会唱多类型风格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尽管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繁多,为学生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们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专业上很少有想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宝贵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未能发掘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提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压力来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创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二字扩展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就音乐教育而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学习方法等的创新等,都是教育发展需要。从价值取向上说,跨界演唱的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在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其具有的挑战性。

其二,认识何为创新及跨界演唱的创新。创新的本意是指“以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的新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跨界演唱正是在演唱的方法,风格及另类作品上,根据理想化的需要进行创新,方能唱出另一种或多种的风格及唱法。从创新的本意可以得出,从演唱的方法上要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在利用现有的声乐共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理想化的,创新不同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其三,跨界演唱的创新需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民美,民通,美通等各类的跨界演唱层出不穷,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唱,在发声变化的灵活性上,在把握作品的应变性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跨界演唱者的探索精神。跨界演唱毕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唱法,创新需要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跨界演唱创新训练要素

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跨界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训练要素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训练学生的条件

1.选择合适学习跨界演唱的学生对象,确定其演唱的主要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学生以基本掌握一种唱法的演唱技能才能为跨界演唱训练的对象。通过声乐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为依据确立跨界演唱唱法的方向。

2.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确定其声乐教学的教师。可以由同一跨界声乐教师教授其主要演唱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亦可由不同的声乐方向的教师教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歌唱特质和学生商量为其制定训练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学生发声习惯、音色气质、个人兴趣等推荐相关的曲目进行训练、学习。

(二)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把握用声,变化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共性原则基础上,多种变化的特质与运用,在整合中变通。

2.演唱不同作品的应变性必须建立在结合不同作品的特质与运用,体验不同特质的独特性,提升意识上的敏感度上。

3.跨界演唱表演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不同风格作品的摄入与尝试上。可结合世界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学习。

4.通过研究与实践,重在积累中孕育跨界经验,培养运用意识,在感受中获取。

(三)跨界演唱创新训练具体学习训练内容有:

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都要进行歌唱技能各要素的训练。同时也要面对演唱中相同技术训练的类似方法。因此初期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强调演唱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1.强化演唱基本要素的训练:

(1)科学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与气息控制训练

(2)正确的声带发声训练

(3)共鸣腔体的混声共鸣训练

2.明确跨界演唱训练的主要目标:

(1)是具备良好的呼吸支持控制能力;不论哪一种唱法气息都能控制自如。

(2)是训练扩展后的音域具有稳定、统一的状态。能在音域范围内灵巧自如地表现各唱法的声乐技巧;明确不同唱法的声音概念并能灵活转换进行演唱。

(3)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音乐风格、语言特征调整声音的共鸣比例状态。能在具体声乐作品的演绎中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4)是吐字清晰自然、灵活并富有特定音乐风格的韵味与美感。

(5)是科学健康的训练嗓音,能持久的保持稳定的歌唱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的非声乐技能演唱要素部分。

(1)加强乐感的培养。通过多听、多看、多思考来提高对所学声乐作品的乐感。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对各类风格演唱的辨识能力。

(2)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着重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①了解各类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艺术特定场景、思想感情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完美的表现作品打好基础。

②作品的音乐风格的把握。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人物风格、语言风格等准确的把握。

③细腻的艺术处理。做完上述学习,对演唱要有一个整体构思。这包括确定作品感情色彩基调,对作品的结构特征、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的变化做出有层次的体现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演绎的艺术处理。

(3)加强舞台表演心理的训练和培养。

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注重良好演唱心理状态的训练。学生还课时就以舞台演唱的标准加以要求。在平时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建设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与热情。

②依据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给学生初次上台表演一定要选择其能胜任的作品。在演唱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为第一次完美演出打下基础。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演唱意识和舞台实践能力。多为学生安排音乐会中表演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相关的演出,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

创新训练是当今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認识及能力的较为理性的探索性训练。跨界演唱研究如何打破常规各种唱法的界限、探索跨界演唱的能力,追求在跨越中唱出新的特色效果,具有创新的特点。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践形式加强艺术体验,提高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对高校音乐专业师资的培养,在才艺的实践能力及艺术的创造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正是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和安.试论声乐演唱、训练中的跨界问题[J].飞天,2011,(24).

[2]郝丽婷.从跨界音乐探多元化声乐教学——浅谈马秋华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6]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陆如鸣,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李云飞,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JSSPITP2028(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邮编:211171)

注释:

①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第6页。

② 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③ 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作者:陆如鸣 李云飞

上一篇:桩基施工下的铁路工程论文下一篇:军费结构优化机会成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