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控制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持续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打破城市建设资金瓶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步入了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协调并进的的良性发展轨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控制论文 篇1:

金融融资中信用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建设融资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概括总结了支持金融融资成功的“信用结构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运行系统、信用支持系统”等融资信用体系基本模型,并对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给出了内涵解释。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运行过程的成功推进,是由一系列内在的运行机制推动的。它包括功能协同、权责转移、权能创新、收益回馈等四个机制。而保证这四个机制成功运行的,是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效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实践的研究,得出运行机制与信用体系的四个系统是相互对应的,这正说明了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融资得以启动、运行、共赢、可持续的关键。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信用体系;城建融资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13

信用从一般的社会关系转变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有了信用平台的支持,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效能发挥是惊人的,并由此构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因为完善的信用体系一旦形成,将大大降低整个社会交易的成本。人们在把资源作为成本投向生产和交换时,不再担心由于一方失信造成的连锁式风险,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产出,这就是信用体系的力量和效率所在。但目前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行为缺失、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套成熟的信用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在其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步过渡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我国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在完成国家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国家开发银行成功的关键是把信用建设作为整个信贷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卓有成效地运作诸多大型政策性融资中,尤其是在城市基础建设的成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信用建设的经验,为融资信用体系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充实的实证基础。

一、开发性金融在城建融资中的成功实践

城市作为经济要素的集中地和区域辐射带动的核心,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中国目前加快城市化建设、实现现代化、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缺乏投资,城市的交通、通讯、住房、供电、供水等十分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状况大大抑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从国外经验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长期资金的融资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发育还不完善,不具备大量的长期投融资能力。同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公益性等特点,导致商业银行进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投资领域,需要有新的更加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公共品、准公共品特征,决定了这种融资模式既要肩负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瓶颈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又要满足基本盈利要求和风险控制要求,保持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金融形式就是开发性金融[1]。

(一)开发性金融的概念

开发性金融是指通过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一般为银行),为特定的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贷,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2]。我国的开发性金融起源于政策性金融,它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同时又强调银行本身经济效益的一种金融形式。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开发性金融在弥补融资空白的同时,强调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过渡到资本市场与商业信贷融资创造基础条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这样一类金融形式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不能完成的使命。在我国,开发性金融主要为“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3]。国家开发银行是开发性金融的主要机构,它以准政府形式的金融机构参与经济运行,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运用政府信用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其它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通过这种融资活动带动了市场建设和市场制度的完善,用建设制度和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二)开发性金融的模式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实践模式是“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这三个环节是开发性金融的融资特征,关键是金融孵化。三个环节的核心是借助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构建高效的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战略规划需要确定融资项目,并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企业”)申请国开行金融借款,并且为国开行贷款作政府信用担保。国开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和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贷与否及其贷款总量。

“开发性金融孵化”是指政府和银行共同培育承担建设主体的企业成长,使企业逐渐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短期内政府指导下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法人(长期上可以独立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转化,即做好企业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及制度建设。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推向市场,完成建制培市、促进多方共赢的任务。

“实现市场出口”是指依据项目融资主体现金流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的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出口等市场化偿还机制,以及对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最后国开行收回贷款并实现盈利。

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有采用。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公共品建设的市场失灵。尤其是后发追赶型国家,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带动经济发展,需要利用政府信用推进市场建设。因此,这是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和政府合作的新型模式。开发性金融把政府的组织信用优势变成市场信用优势,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开发性金融的支持,使项目建设主体快速发展起来,并进而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城建融资信用体系理论模型

城建投资属于大额长期风险性投资,这种性质决定了城建融资中信用建设的特点为:一是信用内在地主导着融资、建设、还贷及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以信用作保障,整合协调各信用主体,为项目保驾护航,达到合作各方共赢的结局,城建融资信用建设中运用政府增信是实施关键;三是信用建设要落实到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机制建设之中,使信用建设成为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机制建设的核心。在城建开发性融资模式中,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市场信用、企业信用、开发性金融、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行和发展的。

本文通过对城建融资中信用体系建设成功实践的研究,将信用体系归纳为四个系统,即信用结构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运行系统、信用支持系统。这四个系统的成功建设,保证了国开行信贷业务的稳健运行和良好收益,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也造福了社会民生,实现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社会的五方共赢[4]。

(一)信用结构系统

信用结构系统是指构成信用的各个主体及其密不可分的权能、行为与结果组成的有机系统。信用结构系统从源头上对信用建设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分析。信用结构系统构成要素包括:信用主体和载体;信用权能与作为;信用共建与增进和信用收益与交换。

1. 信用主体和载体。“信用主体”是指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所有的信用承担方。在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因其在项目中分担着不同的信用职责,所以都成为信用结构的信用主体。“信用载体”是指在某个具体的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项目本身将各个信用主体连接、整合在一起,因此,该项目可以被称作信用载体[5]。

在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甄选优质的信用载体,寻找并培育优秀的信用主体,是国开行开展信用建设首当其冲的要务。因为,信用载体和主体决定了信用存量的大小和增量的多少,而这些是国开行业务能否做深厚、做长久、可持续的基础。

2. 信用权能和作为。“信用权能”是指信用主体确立自我信用的权力和能力。信用权能有刚性的部分,也有弹性的部分。弹性部分是自我努力和被增信的结果,可以固化为刚性的部分。“信用作为”是指信用主体运用其信用权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信用主体在行使权能过程中自为自建和相关方共为共建的结果。

3. 信用共建和增进。“信用共建”是指各个信用主体从一种社会关系成为一种配置资源、增值财富的制度基础,天生就具有协调共进、对立统一的特性。信用是各个主体间对等相互的信用,需要各个信用主体共同建设、共同促进。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和社会作为信用主体,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都是信用共建体,也只有信用共建才能使项目顺利运行,才能达到共赢。“信用增进”是信用共建的作用和方向之一。是指将彼此的信用不断增进、提升,转化为信用收益,为项目顺利运行和多赢创造条件。信用增进,可以是即期即时对远期未来的增信,也可以是远期未来对即期即时的增信;既可以是信用主体的自我增信,也可以由多个信用主体整合在一起增信。从信用载体与主体到方式方法,变化丰富,多种多样。

4. 信用收益与交换。信用作为一种配置资源和增值财富的内导性机制,必然会外化成利益和价值,以此推动信用所支持的财富创造过程。这种外化成的利益和价值就是信用收益。它使得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因为有促动力而得以持续发展。财富增值和信用收益,形成健康的循环、正向的互动,是信用建设追求的目标。价值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则。信用带来的价值收益在不断交换中才能扩大和增值,信用交换的实质是利益和价值的交换,其目的和结果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利益的再实现。良好的信用交换机制和过程,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润滑剂,它降低了合作成本,促进了交易的可持续,是信用增进提升的动力和基础。

(二)信用评估系统

信用评估是对信用结构诸要素品质的量化,目的是为了衡量信用、判断信用、保障信用和应用信用。具体可分为:信用存量与增量;信用能量与质量;信用风险与分担;信用等级与应用等四个子系统。

1. 信用存量和增量。“信用存量”是指信用结构中各个信用主体既有的信用量的总和,是用来评估信用主体目前信用状态的指标。评估信用主体的存量,分析其增量和质量,是信用主体合作的前提。“信用增量”是指信用主体潜在的可以发掘、发挥出来的信用额度,是用来描述信用主体远景状况的信用品质、信用潜力。对信用增量的判断,是信用主体信心的重要来源,是判断未来信用收益的重要指标,是开展信用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城建融资项目中,项目本身拥有多少信用存量?项目由政府增信后又会有多少存量?能产生多少增量?一个企业有多少信用存量?企业和企业组合后,信用存量和增量又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考量的。

2. 信用能量和质量。“信用能量”是指信用主体从质上所蕴含的信用存量大小和品质高低。政府是高能量的信用主体,相对而言,个体是低能量的信用主体。各个信用相关方组成信用链条,位于信用链条上游的主体往往是高能量的主体,位于下游的更多地是低能量的主体。例如,在城市信用建设项目中,国开行、地方政府—建投公司—城建项目组成信用链,国开行具有准国家级信用,和地方政府信用一样具有高能性。地方政府通过担保等形式,给建投公司或项目增信,增加了信用能量和信用质量。“信用质量”是指信用主体对其信用品质保持的完整性、一致性、连续性、合作性和增值性的状况,是信用增进和共建的保证,是信用收益的源泉。信用质量是增值信用存量的关键,决定了信用作为的大小。

3. 信用风险和分担。“信用风险”是指使信用丧失、使信用主体受损的可能性存在。信用风险是评价信用品质、判断信用程度的负向指标。其大小、类型、近远期、连续性等都是信用判断和评估必须考核的指标,都是必须要防范的。在城建项目中,地方政府站在风险控制和约束的角度,不断建立创新的风险控制机制;国开行进行的是对项目的评贷和贷款发放环节的控制,在招投标、监理等环节的管理,对项目开展后的现场检查、进度核对,监控现金流,不定时的各种监察稽核等,都是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和对风险的防范[6]。“信用风险分担”是指化解信用风险的渠道、措施和方案,是信用建设不可或缺的保证。在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建立质押帐户”等都是信用风险分担的措施。

4. 信用等级和应用。“信用等级”是对信用主体所达到的信用建设阶段的界定。增进等级是信用主体追求的目标。确立信用等级,可以使信用主体了解自己所处的信用境况,为信用主体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建设的内容[6]。“信用应用”是针对划定的信用等级,对信用主体所制定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享的方案及实施。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是高能量的信用主体,如被放空是巨大的浪费。如何将政府信用的高能量,通过开展增信共建,以形成企业的信用、市场的信用,都是值得考虑的。

(三)信用运行系统

信用建设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它如影随形地内导、支撑并左右着项目的运行过程,项目进行的过程也是信用运行的过程。信用运行系统包括:信用评估与确证;信用增进与催化;信用整合与做功;信用升级与持续。

1. 信用评估和确证。在整个项目的启动、运行和完成的所有环节,各个信用主体时刻都在对对方的信用存量和增量、质量和能量、风险和分担进行评估,并用事实进行确证。在利益和风险的比较与权衡中,确定下一步的行为取向。所有信用主体的评估和确证的总和,决定着项目是否进行、项目运行是否顺利、项目路径走向以及项目结局或结果。

2. 增进与催化。信用的增进与催化是对信用由量变到质变过程的描述。在一个正常健康的项目中,随着合作的深入、交往的密切,各个信用主体会从整体利益和自我利益出发,创造条件促进彼此信用等级的不断增进,使项目进展得更顺利,最后取得合作成功,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各方的信用等级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主动催化,使合作发生质的变化,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为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过程。由量变的增进,到质变的催化,是信用主体在目标和利益的促动下,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 信用整合与做功。信用整合就是为产出功效而将各种信用权能协同统筹。信用整合需要睿智、技巧和耐心。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根据利益最大化和效能最优化的法则进行自动整合。而在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信用主体主动运作,尤其在合作初期,在各种制度、机制和规则还没有充分建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在信用载体建立起来之后,国家信用、地方政府信用、准国家信用会成功地培育出具有市场独立运作能力的企业法人,即成为被“四个建设”(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制度建设)良好塑造的企业,形成了信用整合的第一阶段成果。之后,这些独立的企业法人,如同精心培育出来的良种,以自己良好的信用资源为凝结核,以市场机制进行新的信用整合,聚合资源,做强做大。从国开行的做强做大及国开行孵化成功的企业,都完成了这一跨越,这就是信用发挥的功效。而且在新的整合中,信用可能产生引起更大质变的功效,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做功是通过信用整合使信用资源成为信用收益过程的界定。如同势能变成动能、热能变成机械能、生物能变成化学能一样,它需要在各信用主体之间建立起转化的机制,才能产生信用收益。这些都是信用建设的要点。

4. 信用升级与持续。信用在被不断地补充“能量”、增加内涵、提升品质后,就会跃迁到一个较高的层级,发挥更高效能,取得更多收益。这种跃迁需要严格的前提,但跃迁后会产生更高的信用能量。正如电子的能级跃迁一样,它使原子化学性质和物理功用发生质的变化。信用持续是指信用主体创造条件使信用能不断做功,变成收益持续惠及主体的结果。

(四)信用支持系统

信用支持系统是信用运行的外围保证和管理系统。由以下内容构成:信用观念与文化;信用约束与激励;信用管理与创新;信用可持续。

1. 信用观念和文化[6]。“信用观念”是度量信用主体对信用的作用、意义、权能等,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的概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观念的缺失和淡薄,使市场交易增大了成本,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文化”是信用观念被集体接受并强化为集体记忆和共同行为导向的文化符号。信用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用文化的成功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信用约束和激励。“信用约束”是指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可以进行强有力地规范的力量。可以分为法律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道德层面的约束。法律层面约束就是国家以各种法律形式规定的权责关系,如会计制度、合同法等。政府层面约束是指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等。市场层面约束是指来自市场力量产生的信用约束,作为市场参与者若违反市场“游戏规则”,将受到市场力量的惩罚。市场发育健全时,市场约束与惩罚就充分而有效,市场机制不发达时就需要政府来约束,以补充市场惩罚的不足。道德约束就是指从文化和道德角度来约束和惩罚。企业失信,合作方就会对企业法人、法人代表、管理者“失交”,这就是道德惩罚。“信用激励”是对“诚信为本、恪守信用”的信用主体的正向鼓励。如国开行对守信企业的连续贷款、对信用模范企业减息等措施,就是信用激励。

3. 信用管理和创新。“信用管理”既是对信用运行过程的管理,也包括信用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服务”和“存续建设”的管理。目的为下一步的业务开拓建立可持续信用支持。如国开行实行的“审贷分离、专家评审和贷款委员会制度,严把风险入口关,以及强化贷后管理、严控下游风险”等都是信用管理的内容。“信用创新”是和信用主体的权能创新相关联的,也是互相满足对方信用需求的过程,是信用升级和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信用创新的载体是丰富的,创新手段是多样的,但创新的目的只有一个:合作共赢。

4. 信用可持续。信用可持续是信用主体共同建设信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支持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收益的可持续、运行的可持续。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最后实现的国开行、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共赢,实现了信用可持续。

三、融资项目运行机制对融资信用体系合理性的检验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运行过程的成功推进,是由一系列内在的运行机制推动的。它包括功能协同、权责转移、权能创新、收益回馈等四个机制。而保证这四个机制成功运行的,是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效的信用体系建设[7]。通过对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的研究,得出运行机制与信用体系的四个系统是相互对应的,这正说明了信用体系建设是城建融资项目得以启动、运行、共赢、可持续的关键。这从实践的角度对本文上面提出的信用体系理论内容进行了检验。

(一)功能协同机制与信用结构系统

整个融资项目运行的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既充分发挥其各自权能推动项目进行又互相配合、支持、协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终止,或者运行效能低下。

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具有管理、规范、提供制度框架和参与运动的双重身份。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地方政府将规划好的项目向国开行申请贷款,国开行与地方政府成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企业),共同讨论确定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融资方案以及总偿债能力。地方政府利用自己高能量的行政和信用权能,出台支持政策、配套财力支持以强化信用建设等。国开行则帮助企业进行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的工作,培育市场、全力孵化,履行开发性金融职责。企业在当地政府和国开行的指导下,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加速市场化进程。在项目孵化的成熟期,政府和企业信守承诺,积极还贷,为下一轮的合作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而市场从机制优势和经济效益上,给企业和社会以丰厚的回报[7]。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与最终得以圆满完成,是由于项目各相关方功能协同机制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信用结构体系中,各信用主体发挥各自信用权能,共建增进、妥善协调、协同一致的基础上的。信用结构系统建设保证了融资项目各相关方功能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权责转移机制与信用评估系统

融资项目的成功运行过程,是各相关方一系列权益和责任的有效转化过程。权益和责任的转化过程成功了,开发性金融模式就成功了。所谓权益就是权利和利益,所谓责任就是职责和压力。

国开行从国家得到资本金,得到准国家级的信用,并且运用这个信用在市场上筹到大额资金,然后,通过评估与确证对方信用存量与增量、信用能量与质量、信用风险与分担、信用等级与应用等,把贷款资金所有权保留,把使用权转移给企业,同时把收回所有权的职责变成压力转移给当地政府和企业。政府把一部分财力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权益转移给企业,同时也把城建造福社会和还贷压力转移给企业,这个过程是政府组织增信过程。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中,同时也把责任和压力转移给下一级法人或直接面对社会或市场,在承担建设经济社会瓶颈职责的同时,将经营绩效压力转化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活力,不断发展壮大[8]。

有效的权责传递过程,是信用评估系统发挥良好作用的过程。是各相关方信用的整合、做功、升级,最后实现信用可持续的过程。

(三)权能创新机制与信用运行系统

从发展和推进的角度分析,模式的成功运行是各个利益相关方各自不断评估、权衡、创新自己的权能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融资项目的成功是权能创新机制顺利运行的成功。开发性金融城建项目中,进行了一系列权能创新,如政府在城建项目中的职能创新、当地人大立法创新、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孵化创新等。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的成功,是由项目各方权能不断创新的成功[7]。

要实现各相关方的权能创新,各相关方必须要进行信用评估、确证,信用增进、整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提升各方的信用度,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信用运行系统保证了权能创新机制的突破和实现,推动了项目的开拓性发展进程。

(四)收益回馈机制与信用支持系统

开放性金融融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建融资模式。利益相关方都是独立的社会法人,都有对利益或权益的诉求,项目运行成功的前提是收益回馈机制顺利闭合的成功。

国开行对经营的诉求是要保证保本微利,政府对企业的诉求是实现政府建设目标并尽快成为市场主体,企业对政府的回报就是尽快增值社会资产,让这些社会资产充分释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造福民生。企业也同样对所投资项目有回报诉求、对市场有回报的诉求,希望能以健康的独立法人主体的姿态,自主运作从融资到运行再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对应着收益回馈的实现,是信用观念与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强化,信用约束的建立和践行,伴随着信用的可持续,是合作的可持续,共赢的可持续。所以,信用支持系统对应着收益回馈机制,信用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行保证了收益回馈机制的实现。

四、结论

“功能协同、权责转化、权能创新、收益回馈”四个机制保证项目参与各方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创新权能,团结共赢。而对应并支持这四个机制起作用的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没有完备的信用体系作支撑,机制就无法启动和运行。四个运行机制保证了融资成功运行的事实,既有了信用平台的支持,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效能发挥是惊人的,它形成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产出,并由此构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的结论。同时也是对本文提出的信用体系理论的实践检验。

总之,对于始终内导于开发性金融融资项目中的信用建设来说,“启动时是前提,运行中是保障,结束后是成果”,这是信用建设理想的目标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内容取舍和建设要点,将随着融资模式的不同而变化,但其“前提、保障、成果”的主题是永恒的。因为,这是信用之所以成为内导融资成败与否的灵魂所在。开发性金融城建模式的理性精神,与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是相吻合的。创造的“模式”本身,在本领域甚至是其它经济建设领域可以优化、完善、推广,与创建“模式”相匹配的我国市场制度和信用文化的建设,其意义比创建“模式”更为重要,因为制度和文化会沉淀下来,影响经济各行各业,带动社会风貌风尚,提升民众素质水平,对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郁俊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信用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建设[R].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JA630030).

[2]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50.

[3]陈元.改革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求是,2004(13):4042.

[4]郁俊莉. 中小企业信用资本形成机制及其对融资支持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122126.

[5]徐桂华.开发性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融资[J].江苏商论,2011 (12): 152154.

[6]梁雪春.小企业信用风险及其定价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2.

[7]国家发改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实践、政策、借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3.

[8]郁俊莉,张晓.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能力建设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87892.

(责任编辑王婷婷)

Key words:development finance;credit system;cit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作者:郁俊莉

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控制论文 篇2:

刍议合肥市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的政策措施

摘 要: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持续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打破城市建设资金瓶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步入了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协调并进的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 政策措施 启示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投融资机制,以合肥市为主体,推动城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新老城区建设得到快速提高,互促共进态势进一步增强。

一、合肥市投融资管理的有关措施

1.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实行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作为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对投融资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决策投融资工作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市投融资中心,实行统借统还,归口管理,同时负责编制市本级年度政府投融资计划。强化执行机制,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负责政府性项目的统一融资。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合肥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面跟踪审计。

2.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2006年5月,合肥市通过资源整合,将原分属不同部门的合肥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公司、合肥市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具体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使用、管理,代表政府运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市财政注入现金5亿元,通过整合,市建投集团注册资本达到96.03亿元。随后,政府又采取不断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提高建投集团融资能力。截至2011年底,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达478.11亿元,净资产267.16亿元,下辖合肥百货、丰乐种业两个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同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成立合肥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整合组建市招标投标管理中心,作为市政府统一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资产交易必须通过市招投标中心办理,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有效最低价”制度。成立合肥市土地储备中心。由政府直接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出让一律拍卖,确保土地增值收益集中在政府手中。严格工程建设过程中变更审批,所有工程变更,必须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实行“黑名单”制度。

4.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六分开”管理体制。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实行“六分开”。市规划局具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建委负责项目综合设计,发改委审核立项,市招投标中心统一负责项目的招标建设,市建投集团统一核拨资金,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施工,审计局负责决算审计。六环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大大提升了城市基础实施项目的可控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5.建立数字模型预测政府债务风险。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创新设计一套债务风险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未来年度还本付息总额与未来年度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财力总额,计算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而建立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模型按照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市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6.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市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项目管理、报表统计、信息查询、经济指标及风险预警管理等,实现对全市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筹集、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合政〔2009〕124号),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行为,对全市各级融资平台债务举借实行计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统筹安排投资及融资活动,按照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要求,所有平台、县区的融资和债务管理必须确保在警戒线下运作。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通过整合提升融资平台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实现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了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还款实现了年度均衡化,避免了流动性风险,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7.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建投集团现金流,提升建投集团融资能力。积极争取开行、亚行、世行、外国政府贷款,共争取开行169.67亿元授信额度,亚行1.5亿美元城市环境治理贷款。2008年12月与国家开发银行又签订新一轮300亿元额度金融合作备忘录。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项目融资分别与工商银行、建行、光大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大建设资金需求。建立偿债基金,解决县区贷款担保问题。2008年4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与徽商银行签订了偿债基金协议,采取由投融资中心在徽商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的方式,由徽商银行给市县区基础设施建设28亿元授信额度。实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券及集合信托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09年成功发行第一期10年期10亿元企业债券、第二期17亿元企业债券和第三期20亿元企业债券。2009年先后发行四批共2.5亿元“滨湖·春晓”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惠及99户中小企业。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取得的成效

合肥市实行投融资改革以来,针对城市建设管理集立项、建设、融资、拨付、决算一体,融资平台规模小、方式单一、主体分散,投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弊端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全新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投融资管理体系,确立了项目规划、立项、招标、融资、建设、审计相分离、相制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打破了建设资金瓶颈,确保了建设资金需要。合肥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构建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合肥市“十一五”期间共筹资581.62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225.92亿元,金融市场融资355.7亿元,建设支出412.32亿元,有力保障了城市建设。债务管理透明,还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合肥市建立项目中长期融资制度,改变了过去以流动资金融资为主,财政当期还款压力过大的局面,同时通过建立科学测算模型,合理测算债务合理规模与可控规模,实现了债务还款年度的均衡化、科学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节约了建设资金。合肥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现项目融资利率下浮(总体下浮5%~10%),有效减低了资金成本。2007—2010年,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共完成2610个项目招标工作,项目预算价480.09亿元,中标金额328.95亿元,节约资金151.14亿元,极大地节约了建设资金。

三、加强河南省政府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建议

1.加强投融资制度建设。借鉴合肥市政府性投融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河南省应及早着手加强投融资管理的有关制度建设,规范投融资工作,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防范、控制风险。有关制度包括项目单位的机构设置、议事规则、运行章程和项目资金筹措、使用、监督、评估等方面。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2.科学构建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防范财政风险,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决策机制。成立河南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作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对河南省投融资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同时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决策投融资工作重大事项。投融资管委会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河南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资中心”)。国资中心对河南省省直单位政府性债务实行“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并试行项目融资计划管理。即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交的融资计划进行审核并上报省投融资管委会备案,国资中心根据投融资管委会的融资计划批复作为融资依据。把“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理念始终贯穿城建投融资管理各个环节。三是完善监督机制。河南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政府投融资筹措、使用、管理全面跟踪审计。四是实行投融资资金“双控”管理。借鉴合肥市管理经验,对政府投融资资金实行省财政和项目单位“双控”管理模式。即项目单位会商省财政厅国库支付局在银行开设“双控”账户,账户及付款审核的主体为项目单位。项目单位支付款项时,经内部审批程序后送达国库支付局进行复核,省财政认定付款事项合法合规、资料齐全后加盖印鉴,由项目单位通过银行对“双控”资金进行直接支付。

3.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一是将河南省五大投融资企业(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整合到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豫资公司”)之下,提升投融资能力和偿债水平。二是通过不断充实豫资公司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土地等方式提高豫资公司风险防范和盈利能力,努力拓展融资新途径、新方法。借鉴合肥市建投集团入股上市公司模式,采取豫资公司控股或入股上市公司等形式以壮大豫资公司实力、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改革投融资公司内部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企业盈利和债务偿还的统一。

4.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借鉴合肥市做法,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状况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债务到期偿还的管理。一是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国资中心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以便实时动态掌握资金变动情况。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及政府性债务的全面统计分析,实现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努力拓展政府债务归还渠道,规避违约风险。对财政部门直接偿还的政府性债务以及历年工程欠款,在财政预算以及超收中安排资金归还的基础上,再从土地储备中心储备的土地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中安排偿还资金,规避违约风险。三是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借鉴合肥市有关经验,建议通过不断整合提升豫资公司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手段,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和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5.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建议河南省大力培育豫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一是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豫资公司现金流,提升融资能力。二是继续积极争取农开行、开行、亚行、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三是加强豫资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与各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资金需求。四是建立偿债基金,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国资中心要努力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偿债基金协议,采取国资中心在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方式,由各银行给豫资公司筹措资金增加授信额度。五是鼓励豫资公司采取吸引信托基金、企业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投资补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募集建设资金。六是鼓励豫资公司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盘活资源,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

6.科学设计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模型。借鉴合肥市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成熟经验,建议由河南省国资中心负责设计债务风险控制模型,模型按照河南省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省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7.强化政府投融资金绩效管理。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根据有关制度成立绩效管理处室和跟踪审计处室,对项目单位进行绩效管理和全程审计。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工程季度每3个月进行项目绩效自评并报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省投融资管委会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单位融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报告省委、省政府,同时将绩效评价作为项目单位及相关人员奖罚参考依据。对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成绩比较高的项目,将其做法和经验在其他项目管理中进行推广,对绩效评价成绩低、存在不规范行为的项目通报批评,并进一步追究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锐(导师:陆道平.)多元化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9

2.孔向阳,王予安等.投融资体制改革助推合肥“大建议”.决策,2009(5)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郑州 450000)(责编:若佳)

作者:彭鹏

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控制论文 篇3:

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改革方案研究

摘 要: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城市建设、产业投资、公共管理等多方面重要职能。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监管日趋严格,地方政府利用平台过度举债、无序融资的情况已经难以为继。为了适应新环境新经济,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投融资平台改革现有的投融资模式,推进转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改革方案进行研究,主要是结合A公司实际情况,明确A公司转型改革的理念与定位,从转型方式、管理体制和业务调整三个方面给出A公司转型改革具体方案,并提出A公司转型改革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推动投融资平台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

1 引言

投融资平台是我国经济形势和政治体系下的产物,是地方综合实力进步与发展的引擎,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政策经济环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2017)、《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2018)等陆续颁布,融资政策持续收紧,金融监管持续发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投融资平台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改革来适应国家政策法规和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集团公司。A公司是一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是以城市建设筹融资、城市建设开发等功能为主,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作为承诺介质,将资产、筹集现金等应用于城市市政建设等公共基建领域中。但是实践中A公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产结构不合理,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经营性收入严重不足,无主体信用评级,自主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在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A公司迫切需要提高整体融资能力,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为此,本文以A公司为例,探索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改革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投融资平台转型理念与定位

2.1转型理念

当前环境的变化对A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公司内部问题突出,要想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A公司必须寻找转型出路。A公司是在政府授意下成立的,其目的就是通过投融资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此,在A公司的转型改革中,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精神。具体来说,A公司转型改革除了遵循依法组建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原则,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还需要兼顾以下原则:

一是个性化原则。我国投融资平台数量众多,其转型不能千篇一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A公司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与资源优势,探索出个性化的转型之路,做到因地制宜。

二是市场化原则。市场化原则是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根基。当前,市场经济变幻莫测,投融资平台需要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重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并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实现平台公司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共赢原则。面对不断膨胀的地方债务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财政压力,监管层对地方债务监管继续加码。这种情况下,投融资平台需要确处理好与政府以及社会资本的关系,不仅要实现使投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都能够有所收益,而且要实现政府宏观政策下的社会效益,只有三方密切合作,统筹协调,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2.2功能定位

投融资平台组建的目的主要就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当前,A公司资产结构不合理,市政道路、航道等基础设施类公益性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高达88.32%,盈利能力弱;同时,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经营性收入严重不足,2018年营业收入为466万元,利润仅为47.92万元,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融资全覆盖的要求;此外,无主体信用评级,自主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因此,A公司转型改革最终目的是彻底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公司整体融资能力,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适应新环境新趋势、体现新发展阶段特点、能够发挥新优势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集团公司。

具体来说,A公司通过转型改革,旨在成为集融资主体、重大项目建设主体和实业运营主体为一体集团公司,达到公司债券要求,增强融资功能;优质、高效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经营性资产,扩大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形成经营性收入反哺公用事业的机制;聚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清洁、自然資源开采、港口物流、房产置业、文旅休闲等五大板块,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做出贡献。这就要求A公司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行为市场化、项目开发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型集团公司。

3 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方案

目前,A公司投资业务以传统业务为主,以公益性业务为主,单一的投资项目能够积累更加专业的运作管理经验,但是缺乏有持续性现金流的业务,影响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营。结合A公司转型发展需求,给出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方案。

3.1转型方式

A公司转型改革可以通过资产整合、重组债权债务、股权并购三种方式完成。下面对三种方案进行具体阐述:

一是资产整合。A公司通过土地公开招拍挂程序,将专库储备土地从一级市场转入二级市场流通,成为集团公司可持有增值或转让开发的土地;完善填海项目用海竣工验收手续,将持有的海域使用权证转为土地使用权证;将公路沿线广告招商、旅岛服务、加油站等经营权授予集团公司。

二是重组债权债务。A公司账面财政借款全部为基础设施建设借款,加快重组债务,增加国有资本;管委会偿付A公司债权,1812亩土地转让余款8800万元。

三是并购股权。A公司结合工业区路网建设情况,并购B供水公司。

3.2管理体制

A公司转型改革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自我运营,服从和遵守市场规律。通过转型改革,A公司依《公司法》设立,实行党委、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A(集团)有限公司。A(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总部,是决策中心,负责战略决策、产业管控、资源整合、对外股权投资、人才储备与服务支持等。转型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根据《公司章程》授予的职能履行职责;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重大事项经集团党组织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后,由董事会讨论决定,并按国资监管等规定报市国资委或市人民政府或批准后组织实施;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管理,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通过在现代公司中引入内部管理结构,完善A(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管理框架,有利于实现现代企业治理,以确保A(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高质与高效。

3.3业务调整

目前,A公司投资业务包括土地储备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公共事业、以及房地产开发等等,都是政策性导向的项目,且以公益性业务为主,有持续性现金流的业务非常少,承担的债务风险反而较大。为此,A公司转型发展应该扩大自营性项目的建设,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集团公司。转型后,A(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及经营管理,土地综合开发建设,工业区开发建设的资本运营,对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维护;资产经营租赁、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实业投资、旅游休闲等。经营业务由七大板块构成: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清洁、自然资源开采及运营、港口物流仓储、房产置业、文旅营运、工程监理/咨询。上述七大板块业务相互勾连,形成建设→运营→融资→建设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业务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A(集团)有限公司自身的独立经营发展,而且能够通过自营性项目的收益来补贴政策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实现互补式同步发展。

同时,投融资平台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依托政府政策扶持才得以生存与发展,这也导致其带有地域性限制,因此,A公司还需要拓宽业务区域,满足不同区域的建设需求。具体来说,A公司要以坚持市场化机制为准则,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扶持,主动为周边地区提供相应的运营服务和相关资源,并积极展开跨区域之间的投资,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投融资平台的转型与发展。

4 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保障措施

A公司转型改革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发展,加强风险预警、管理与监控,从而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顺利实施。

4.1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A公司转型改革需要按照法律法规颁布的要求,遵循《公司法》,实行党委、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打破与政府的依附关系,理顺企业内部的股东关系,并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制度,依法规范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强化董事会的民主决策权,切实改革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聘请和管理团队以及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使各部门之间做到相辅相成、相互协调配合、相互平衡制约,打造出肩负着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使命的国有企业。由于现代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平台公司要逐步推进集团去行政化,利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与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并建立奖惩明确的激励机制,对政府违法违规的投融资决策的直接责任人终身追责,为投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此外,A公司需要建立融资平台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集团财务信息透明度,真正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运作。投融资渠道创新是经发公司转型发展的必须途径。平台公司必须建立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债务由隐性转变为显性,让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集团的债务和经营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增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信心,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和融资决策。

4.2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发展

A公司自身优质项目不多、造血功能不足,随着偿债高峰的到来,暴露出偿债能力不强、创新发展不足等问题。加上当前投融资平台的政府性融资职能逐渐剥离,传统融资模式难以延续发展。投融资平台需要以促进平台公司的市场化、产业化为指导思想,以加强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建设为首要任务,抓住资产证券化与PPP模式应用的契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路径。对于A公司来说,推行市场化运作是转型发展的关键。A公司要依靠现有资本、资产主营业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项目的选择,加快推进公益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换,打造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链条,推进实体企业化市场转型。在项目运行过程中,A公司需要综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积极转变集团建设管理理念,充分探索项目自身资金平衡方式,搭建长期稳定的项目融资模式,提高对资金运营管理的能力。并且,A公司需要加快经营性资产增量注入,壮大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提高其资信等级,提前准备集团信用评级有关工作,积极开展集团市场化融资的新模式。

4.3加强风险预警、管理与监控

投融资平台不仅连接着政府端,而且还与金融市场紧密联系。近年来,金融机構将这类“准政府”机构认定为优质客户,导致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盲目增加。一旦平台公司经营不善,债务风险将传导至金融系统,会引发区域性风险积聚效应,不仅增加了区域性金融风险,而且还对本地区投融资平台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既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又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加强自身风险抵抗能力。为有效推进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确保改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政府颁布了《关于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的意见》,构建适应公益类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转型后的融资平台公司做强做大。这一趋势下,A公司要寻求市政府、市财政局、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同时,培养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对投融资决策实行责任制,从而提高自身所控制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效率。具体来说,A公司要需要借助政策优势,掌握市场动态,对集团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识别,通过全面、持续地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当然,A公司还需要对现有债务加强管理,按照所建设项目规模、项目资金需求、项目偿还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起项目债务风险预警、监控、评估体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顺利转型。

5 结束语

面对国家的监管持续升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和生存压力明显加大,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投融资平台的转型既有国家宏观政策变化上的必要性,也有平台公司内部发展的必然性。结合A公司转型改革的需求,笔者认为应该坚定不移的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个性化、市场化和共赢原则,采用资产整合、重组债权债务、股权并购的转型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入内部管理结构,实现现代化治理。在此基础上,以项目为主线,坚持投资项目多元化和投资区域拓展化。当然,投融资平台转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发展,加强风险预警、管理与监控,从而真正实现平台的转型发展,形成新形势背景下的创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马毅鹏,乔根平.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对水利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利,2014(16):4-7.

[2]梅建明,刘秦舟.欠发达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J].财政研究,2014(08):63-65.

[3]温晓丽.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融资发展趋势及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22-23.

[4]何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浅析[J].现代商业,2013(18):185-186.

[5]覃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3(05):12-14.

[6]王兵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与转型:深圳经验[J].南方金融,2013(02):91-95.

[7]蔡宗鹏.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2(11):14-16.

[8]陈卫国.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转型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3):79-82.

[9]何昊城,何治,郭泰.调控背景下的地方融资平台发展战略转型研究[J].特区经济,2012(01):296-298.

[10]祝志勇,高扬志.财政压力与官员政绩的牵扯:细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J].改革,2010(12):30-35.

作者:吴明静

上一篇:复合型理念下的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下医药产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