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县城金融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目前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如何培养大量的农村理财技能人才,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理财服务和理财收益,需要清楚地了解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途径,以推进我国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开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农村建设县城金融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县城金融管理论文 篇1:

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与改革策略

[摘要]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则又与农村金融的环境制度有关,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当前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限,二是农村融资服务中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总体不够均衡。为此,需要切实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改革新策略,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二是要加大农村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力度,三是要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供应能力。

[关键词]乡镇企业;农民;变革策略;市场经济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3.12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农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进和发展。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核心是增加农村收入,而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则又与农村金融的环境制度有关,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当前,限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农村金融机构缺少,融资力度有限,贷款难等问题。为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需要从建立完善的农村融资机制入手,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基于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 当前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

1.1 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是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有相应的农村金融的服务支持。但是,从目前的相关统计来看,仍然有很多地方乡镇没有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仍有待提高。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撤并进程比较快,很多原先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过快,没有适当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学区,增加了农村接收金融服务的交通距离,给农村的融资和金融借贷带来了不便。此外,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大多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由于网点稀少,部分乡镇农民办理金融业务最近的要走10 km,远的要走28 km。根据已有机构的研究成果可知,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设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要本着为农民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实际,有效保障农村金融服务和机构的覆盖力度。

1.2 农村融资服务中的融资难问题

在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总体有很大提升,对于服务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一定的价值。但是,从三农发展的总体服务体系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中的融资难问题也比较突出,融资的效率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融资难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信贷抵押担保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贷款比较困难,特别是大额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就融资的对象来看,不同的融资群体所获取的融资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村合作组织来说,相对能够获得较多的融资服务,但是对于单个农户来说,融资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薄弱群体或者农村贫困户来说,融资的难度更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具有嫌贫爱富的倾向。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导向,需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给予充分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切实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3 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总体不够均衡

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融资情况来看,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已经没有了统管统筹的现象,对于农村金融供给中的大包大揽问题也不再明显。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情况带来很大的变化,对于金融资源的总体配置和信贷投放等维度容仍然有着供需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和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撤并整合的加速推进,导致了大量的金融服务机构撤并,很多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也加速萎缩,总体农村的金融市场得不到有关银行的支持和关注。据统计,全国有8213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个别垄断状况非常突出村信贷资金总量不足。农户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贷利率定价偏高、农村贷款抵押物缺失。所以,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需求缺乏,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在后续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倾斜性的政策照顾,有效提高对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

2 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改革新策略

2.1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三农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农村金融产品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就要求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相对差异化、多样化的产品。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首要任务需要明确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融资需求特点,要坚持以农村市场为基本的导向,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基本导向,不断加大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对于有利于地方经济和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的信贷创新产品,要大胆试行,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市场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鼓励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市场情况,把在城市中成熟的产品,包括银行卡、保险、理财、信托等,通过委托代理等多种方式推广到农村市场。当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农民知识水平的电子金融服务,引导农村的金融产品服务逐步走向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方向。为扎实做好农村金融的电子化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培训,完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农民提供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应用意识。

2.2 加大农村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力度

回顾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和管理,其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制度漏洞和使用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问题比较凸显,为此,需要充分考虑加大农村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力度。我国农村金融贷款、存款等服务的保险制度通常是由政府主导设立的,由相对独立的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服务,但是由于资金来源和管理部门的多方主体特点,农村金融服务的独立性和风险的可控性等方面有待提高。对于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过程中,要适当照顾农民等弱势群体,为其提供相对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和监管机制,同时要尽量做到不为盈利而开展相应的保险服务。建议设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相互援助机制,由各级金融机构自发组织成立,而不仅仅是由官方承办。,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机构信用,稳定农村金融秩序。

2.3 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供应能力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不断加力,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服务需求将不断提升,需要的贷款额度和贷款的方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供应能力。从农户方面来说,贷款的手续费用高,贷款程序繁琐,也抑制了贷款的需求。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但是农村的抵押物的来源相对单一,抵押物的交易程序相对繁琐,同时因标的额过低而产生相应的额外费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贷款积极性。在贷款供给能力提高的前提下,更加应该全面简化繁杂的小额贷款申报程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金额上限,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方面的贷款需求。同时,要持续深化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巩固其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地位,以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口,创新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业务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许丹丹. 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薛永刚.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

[3]霍焰.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李喆. 城镇化进汉程中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赵洪亮,于丽洁,孙健.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与出路——基于商业银行与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合作的展望[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67-68.

[6]姜晓霞,史进学,孔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中国市场,2013(10).

[7]陶红斌.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4(8).

[8]曹建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11).

[作者简介] 薛金海(1976—),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薛金海

新农村建设县城金融管理论文 篇2: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途径探析

摘要:目前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如何培养大量的农村理财技能人才,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理财服务和理财收益,需要清楚地了解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途径,以推进我国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开发。

关键词: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社会需求;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需要有一批了解农村实情和现代经济知识的投资理财人才,帮助农民群众放心投资理财,确保财富留得住、增值快,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实惠受益人。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相当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试图研究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途径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1.农民迫切需要理财技能人才的帮助或者提升自身的理财技能,以促使其资产得到保值增值。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农民的理财观念正在转变,投资理财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知识、缺乏农村理财技能人才、农村理财渠道单一等因素,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缓慢,农民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如国家统计局2007年10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84元。

2.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提供农村理财服务的重要平台,需要大量的具有农村理财技能的工作人员。过去,由于利益问题各大银行似乎对农村理财市场兴趣不大,收缩农村网点,限制向农村贷款,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人口,证券、期货、保险公司也难以深入农村,使大部分的农民无缘享受城市居民“大众化”的理财服务。其实我国农村理财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各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和教育的责任,积极聘用和培养大量的理财技能人才深入到农村,搭建农村理财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和乡村企业提供良好金融理财服务。

3.农村乡村企业、农民私营企业以及乡、村委也需要理财技能人才。大部分农村企业资本金小、抗风险能力差,这就需要具有企业理财技能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投、融资等经营管理问题。比如农村民间资金借贷、地下钱庄这种高风险投融资活动,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理财质量,需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正确引导。各级农村管理者如乡、村委,为了发展本地农业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需要理财技能人才来参与乡村经济的建设,提高村级理财水平。

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体现在:一要有较丰富的农村金融、经济、投资等基础知识;二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须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农村客户的沟通能力,理财服务的营销能力,财务策划书和文字表达能力及风险的预知和平衡能力。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主要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面向农村大力培养和输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高等院校的金融理财专业非常热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习这个专业。但是绝大部分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工作,主要面对大中城市的理财市场,为城市企业和居民提供理财服务,这造成了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匮乏。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培养为农村理财服务的专门人才,建立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针对农村理财的课程。

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组建了“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岗位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在高校中率先创设了“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并在现有的专业中,设立农村金融方向,如财会专业设置农村金融柜台方向,保险专业设置农业保险方向,理财专业设置农民理财方向,营销专业设置农产品交易方向等;同时,增加与“三农”经济有关的课程,编写《农户经济行为》、《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综合柜台业务》等特色化教材,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专业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熟悉农民。学院每年还落实20%的毕业生到农村金融部门工作,并建立奖学金,对到农村金融系统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鼓励。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也积极培养理财技能人才,建立和利用金融服务实验公司平台,开设金融服务公司岗位认识课程,在各模块老师的指导下对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融服务实验公司直接引入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作为理财实践的对象,由金融机构的专家直接参与产品和专业的辅导和培训,再辅以校内指导老师的辅导和管理以及创新的课程考核手段,所以学生基本上在就学期间就可以开展相应的理财业务。学院还通过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证合一”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就学期间能够考取保险代理、证券、期货、会计等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理财工作岗位。

2.各级金融机构应积极搭建农村理财服务平台,积极聘用具有农村理财技能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宣传和提供理财服务。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开发和聘用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积极拓展农村理财市场。如在县城设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农村理财部门,搭建功能完善的理财平台,承担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在乡镇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为主设立农村理财服务柜台,聘用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服务,推出满足农民特征化要求的“农民理财顾问”,为农民答疑解惑,在提供生产贷款、搜集市场信息、参谋致富项目过程中,将通俗易懂、具体实用的理财知识宣传到农户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生产、流通、理财、投资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参与发展浙江省农村理财市场的主力军。

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技能,使一部分农民逐渐提升为理财技能人才。金融机构、乡镇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应该相互联合,组织农村理财技能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开办理财讲座和培训班。利用宽带网络、电视、报刊和发放资料等多种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的学习和宣传。金融机构在农村开设网点的同时,还要积极对广大农民进行“金融理财扫盲”行动,开办乡村技能培训学院等,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共同开办的“幸福学院”,不仅使当地农民能够提高素质,学到有用知识,而且使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突显,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金融、理财、风险等基本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自身素质,使农民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改善了农村的理财环境,繁荣农村理财市场。

三、培养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建议

1.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开发,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落户农村、扎根农村,并解决技能人才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后续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留住农村理财技能人才、发展农村理财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2.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企业等单位应积极增加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拓展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就业渠道。随着各地农村信用社联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为农村理财服务的职业岗位将会不断增加,农村理财技能人才施展技能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大,这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3.各高等院校金融、理财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服务家乡、建设农村的信念,农村有更广阔的施展技能的舞台,要为自己家乡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努力。各高等院校应当在就业方面予以正确的引导,为有志于发展农村理财事业的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使农村理财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作者:吴庆念

新农村建设县城金融管理论文 篇3:

平凉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路径选择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对外开放大势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甘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主要支撑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平凉作为甘肃省丝路沿线八大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区位交通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质富集、产业开发强劲、民族团结和谐、投资前景广阔,在经济带建设中比较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交流基础。笔者认为,平凉应抢抓发展机遇,从五个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

一、立足区位优势,改善基础条件,形成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互联互通是促进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要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必须首先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平凉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历来为朝廷倚重之锁钥,商贾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纽带,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务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始终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抢抓全省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重大机遇,突出铁路、公路、机场、物流枢纽建设,以西平、天平铁路和平定、福银高速平凉段为发展轴线,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经济带沿线交通通道建设及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推进平凉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确保县县通高速、通铁路,打通跨市出省通道,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与中西亚及周边省市的互联互通。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通道建设,加快宁夏太阳山至平凉75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实施国家批准建设陇东至江西新余、江苏徐州±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项目,加快平凉天然气支线、西气东输三线平凉过境段气源通道建设,夯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是加快现代信息通道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全力打造“智慧平凉”。鼓励支持经济带沿线地区金融机构在平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经济带沿线地区政府和银行贷款,促进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中西亚国家的国际合作。

二、培育壮大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打造陕甘宁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有实体经济做后盾。对平凉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只是“过路线”经济,而且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应该依托资源优势,深化区域能源开发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一)持续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总体规划》,加大煤炭开发和煤质转化领域开放力度,支持华煤集团、中水电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中西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境外原料基地,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果品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牛、果、菜、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强与新疆、宁夏及中西亚国家在民族工艺品、日用品和清真食品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民族用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强与中西亚和经济带相关企业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使用上的合作,加强与平顶山煤机、山东临工、浙江精工、中电科等企业合作,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工艺陶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积极引进经济带沿线地区知名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企业,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派送、超级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陕甘宁“金三角”区域商贸中心。

三、弘扬养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养生基地

“一带一路”战略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是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一)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响“养生平凉”特色文化品牌。“养生平凉”是平凉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品牌,也是文化和旅游在平凉的最佳结合点。应进一步挖掘崆峒山、古成纪、西王母、皇甫谧四大养生文化内涵,不断探索文化、旅游和养生深度融合新机制,把发展旅游产业与弘扬养生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针炙医学文化、公刘农耕文化、梯田景观文化等“七大”文化主题园区和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效对接起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养生产业发展新体系,全方位开辟养生服务,实现文化产业、观光旅游、养生休闲一体发展,生态、人文、景观相互交融,自然美与现代美的和谐统一。

(二)全力推进大景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的要求,率先建设崆峒山和大云寺·王母宫两个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景区,推进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皇甫谧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精品景区建设,加快打造道佛祈福游、养生康体游、避暑休闲游、寻根祭祖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教育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与全省主题品牌线路相衔接的旅游干线。

(三)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变。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文化旅游同传媒、演艺、娱乐、文物保护等相关产业的合作,逐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文物展示、工艺品销售、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四)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精华段。充分利用国家“金旅”工程,配合中国旅游网和旅游电子商务资讯网,实现网上互联互通、共筑旅游品牌;打破经济带行政区域界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重组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努力创新合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通过建设联盟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华段。

四、统筹城乡建设,突出功能提质,建设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

平凉是承载陇东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应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

(一)突出规划引领,拓展发展空间。结合平凉都市区战略规划编制,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全力构建全市“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片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以“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发展理念,发挥节点城市在引领消费升级、实现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作用。

(二)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加快推进平凉工业园区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和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机制创新、产城融合和文化传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城镇的聚集带动功能。按照“突出中心城区、强化县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着力推动小城镇体系升级,全面优化小城镇布局。把全市24个建制镇作为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提升层次,壮大实力,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集中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使人口和经济要素迅速聚集和组合,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必须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平凉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突出生态、低碳、集约、高效的特色,合理配置全市资源,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规模,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

五、加快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

中西亚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但轻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农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与甘肃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平凉作为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着力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真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和提振各方面的创业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深化互利合作,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平庆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等国家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平台机遇,依托现有各类园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集聚,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丝绸之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加快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要“东张”,也要“西望”,充分发挥平凉市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着力点,培育建设一批苹果、马铃薯、牛羊肉、中药材等向西出口企业,建设商贸物流平台,借助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促进全方位、多领域合作。通过域内域外的经济协作、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国际合作,促进和推动多区域、多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实现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节点城市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前,平凉市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科学定位,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加强基础建设中推进互联互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增强综合实力,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交流合作,正阔步迈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行列。(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刘伟平,《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求是》2014年18期

[2] 郭爱君 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李含琳,《论规划和实施甘肃“西向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建设构想》,《甘肃金融》2014年02期

[4] 《中共平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平凉政府信息公开网

作者:王彩霞

上一篇:机械管理工作中农业机械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