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三农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0

新农村三农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管理研究

【摘 要】城乡统筹背景下,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能推动村镇建设顺利进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当前村镇建设管理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大资金投入,并完善基础设置建设,重视周围环境保护。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镇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资金投入

引言:

城乡统筹背景下,为推动村镇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应该结合具体工作需要,加强村镇建设管理,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村镇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在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中,一些地方由于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制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为此,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创造一个让人们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就村镇建设管理提出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建设管理的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就是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应该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合理安排各项设施建设,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1促进村镇建设顺利进行。城乡统筹发展与村镇建设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城乡统筹发展对村镇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村镇建设是在城乡统筹方案下进行的,检验城乡统筹的执行力度。如果忽视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未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容易导致城乡统筹规划难以落实,对村镇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带来负面影响。日常工作中应该转变这种情况,坚持城乡统筹指导方针,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创造提供有利条件。

1.2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加大资金投入,为村镇建设创造条件,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样不仅能有效落实城乡统筹的指导方针,使城乡面貌在精细化建设中更加秀美,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更好完成村镇建设各项任务,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认识村镇建设管理的意义,但由于受到工作人员素质、制度等因素制约,目前村镇建设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表现出滞后性,未能很好适应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對相关工作的程序、工作方式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导致相关规范不符合要求,难以有效指导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对城乡统筹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2.2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在建设规划时,没有认真听取和收集公众意见,忽视开展调查工作,也没有及时召开座谈会,导致公众意见没有得到有效反馈和落实。另外,公众参与的路径单一,未能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公众参与创造便利,影响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资金投入不足。村镇建设离不开相关资金的支持,但实际工作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不利影响的,导致一些项目建设未能有效落实,对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4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阻碍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村镇建设脏、乱、差等现象比较普遍。

3.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建设管理的对策

为应对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城乡统筹的背景,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提高。

3.1完善法律法规,为村镇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在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坚持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要结合村镇建设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条款,结合新形势和新需要,充实新内容,与时俱进,从而有效指导城乡统筹发展和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要适时修订《城乡规划法》,完善城乡规划的程序性规定,并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出台新条款,提高相关规范的指导性作用。从而为城乡统筹、村镇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3.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职责。村镇管理的重心任务下移到乡镇人民政府,这样有利于加大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为此,乡镇人们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村委会、办事处、镇政府的职权和权限,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从而更好开展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组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队伍,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相互的协调及配合工作。3.3调动当地人们热情,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多种形式和途径,让他们更好参与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丰富公众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建立村镇规划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途径和形式,拓宽公众参与途径,让他们更好参与村镇建设管理之中。另一方面,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都要有公众的参与,例如,调研阶段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对村镇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资料搜集和已经反馈工作,并根据相关建议适时修订规划管理方案,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人们满意程度,更好指导村镇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推动城乡统筹方案有效落实。

3.4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该认识村镇建设管理的重要作用,将村镇建设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放在同等地位,将村镇建设管理列入议事日程,主要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为村镇建设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支撑,以更好开展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审计和核查工作,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3.5完善基础设置建设,重视周围环境保护。在加大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前提下,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加大对道路、水渠、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并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进程,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让村镇建设各项工作更加完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4.结束语

在村镇建设管理过程中,要认识实际工作存在的不足,结合城乡统筹背景,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有效推动村镇建设各项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洵.新时期福建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探索及实践[J].规划师,2013(1),50-53

[2]蒋蓉,邱建.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2(1),86-91

[3]金志强.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4), 299-300

[4]陈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19

[5]彭文英.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6), 8-13

作者:吴志新 杨芳

新农村三农建设管理论文 篇2:

省农委副主任于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第一批验收和第二批选定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工作会议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三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第一批省级示范村建设的检查验收和第二批省级示范村选定的工作,明确任务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科学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验收和选点任务,为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下面,根据这次会议的要求,我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进展

2010年全省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推动力度越来越强。全省普遍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单位全力支持配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全力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全省多数地方形成了整村、整乡镇(街道)、整县(市、区)、整市(州)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格局,全省除了个别的县(市)新农村建设进度迟缓以外,80%以上的市(州)和县(市、区)都呈现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操作、高速推进、高质量建设新农村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二是投入渠道越来越多。虽然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规模一直没有增加,但是这三年我们把在专项中砍走的1亿元泥草房改造资金、2800万元畜禽养殖小区资金,还有清洁能源、村镇规划、干部培训等1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收回,重点用于了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每年每个示范村支持20万元左右,支持额度非常少,但是支持的项目很灵活、很实在,确实解决了农村最紧迫、农民最急需的建设项目,各地反响很好。在省专项资金的带动下,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带县、城帮乡的指导方针,全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实行多元投入,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特别是通过涉农资金项目打捆整合、集中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有了新的保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土地整理、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兴边富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大额资金,统筹投向示范村。据统计,近三年各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0.77亿元,现在70%以上的市(州)和县(市、区)都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奖补和奖励资金最多的县市每年达到几千万元,少的也达到百万元以上,为新农村办公室提供办公经费都在10万元以上,有的达到了30~50万元。三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94.19亿元,是省投入6亿元专项资金的15.7倍。三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前几年全省的新农村建设,仅限于改造泥草房、修路、安全饮水、有线电视、产业发展等一些项目,尽管支持的资金比较多,但是展现的整体效果不明显。近三年,全省各地注重了打造标兵村和样板村群,着力推进了示范村配套建设和样板工程,在修路、建排水的基础上,将院墙大门整治、绿化美化亮化、村部和休闲广场建设,纳入配套建设,有不少的地方,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积极引导农民统一建楼进行社区化建设,统一移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对现有的砖瓦房统一更换房瓦、保温墙、塑钢窗、吊棚、铺地板等全面改造,不仅实行了街路整齐靓丽,而且还实现了房舍的保暖美观,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大为改观。还有不少的地方,把建设新农村与开发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村休闲观光游,进一步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丰富了新农村建设内容。四是项目建设越来越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第七个年头,专项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多年着力的工作重点。应该说前些年,我们选择了一些好的乡镇和好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它们精打细算、科学使用、规范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三年,随着建设示范村数量的增多,资金投入点多分散,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管理难度增大。面对新形势,省里采取了督查员对示范村项目建设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年度专项资金投入绩效管理制度、项目申报逐级审核综合审批制度、项目建设预决算和招投标制度、项目现场检查与查阅账目相结合的验收制度、规范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资金和项目公开公示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进一步增强了省、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工作人员的责任,增强了与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协同检查资金项目的工作力度,做到了资金和项目监管到村、管理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这几年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严格规范,项目建设越来越实,经得起了各个方面的检查和审计。五是认知氛围越来越浓。近四年,全省培训了8000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凡是经过省里集中培训的村干部,他们对于整个“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以及具体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对策措施等,都有了系统掌握和全新的认识,他们普遍感到视野宽了、办法多了、信心足了、干劲大了,在全省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认识、高度共识,变被动为主动、变等待为积极、变常规为开拓,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全省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亮点也争奇斗艳,形成了新一轮合力攻坚的大好氛围。

我们认真总结工作的目的在于对全省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一个客观、理性、正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对示范村验收和选定这两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大家必须要充分看到三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看到三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艰苦付出,看到未来三年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只有这样,我们工作才能更加有信心。

二、深入细致地开展好检查验收工作

开展第一批省级示范村检查验收工作,涉及面宽,内容多,环节多,要求高,责任重大,各级新农村办公室务必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好这次检查验收,对于圆满地完成第一阶段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任务,对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推动工作,对于有效及时承接和转入第二阶段“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要求:

(一)必须明确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 这次检查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2010~2012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情况进行总体验收。主要是根据省里有关文件要求,对全省1000个省级示范村三年总体建设成果的检查验收,实行百分制打分,共分5个大项、26个小项,根据每项任务完成的进度、质量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赋分。通过这项检查验收,可以看出各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达到95分以上的视为优秀,符合标兵村要求的可以跨入标兵村行列;达到90分以上视为良好,符合先进村要求的可以跨入先进村行列;达到80分以上的可视为合格,即为达标村;80分以下的视为不合格,即为差距村。同时,这项考核规定了否决条件,即:凡是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被媒体公开曝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因项目建设出现集体上访的,安全生产出现重大事故的,一律视为验收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对2010~2012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是对省级示范村三年省补助项目和总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省补助项目要分年度填报省下达的任务要求和项目工程完成情况;示范村总的建设项目要填报三年时间实施哪些项目、各类项目投资和建设规模,总的建设项目包含省补助项目。要计算出总的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与省支持资金规模相比的放大效应倍数。三是对2012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检查。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开展好2012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县、市对省级示范村补助项目的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各50分,主要检查补助项目决策过程、资金到位、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6个方面、14项;另一个层面是省对县、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情况整体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考核,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赋分、检查项目等,同县、市对省级示范村补助项目绩效考核的要求内容一致。四是对2010年~2012年各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检查。主要考核2010~2012年各地对新农村建设领导重视、组织推动、专项投入、机构建设、经费保障情况,要求市州和县市区设立奖补和奖励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工作机构保障经费10万元以上;标兵村和样板村群打造情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档案建立情况;帮扶工作落实和宣传培训开展情况等。通过考核,为今后省政府表彰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2012年省政府对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意见和重要依据。

(二)把握好检查验收方法步骤 检查验收主要是采取听取汇报和座谈、项目检查和查阅账目及相关资料、与示范村进行逐一对接核实等方式。检查验收从现在起到1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动员部署阶段。11月25日前,省里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会议以会代训,安排部署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检查验收工作。第二,县(市、区)检查验收阶段。从现在起至12月10日前,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所辖各示范村3年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验收、项目实施情况检查验收,分别形成2010年~2012年新农村建设总体验收和项目检查验收报告,报省新农村办公室。在县(市、区)检查期间,各市(州)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帮助解决检查验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省里检查验收阶段。从12月21日至12月底,省新农村办公室会同各市(州)新农村办公室和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深入各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内容包括2010—2012年省级示范村总体建设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和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及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等,听取各地工作汇报,与省级示范村逐村对接核实,深入部分现场检查。形成综合报告,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三)关于检查验收的成果运用 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为评选标兵村、先进村的重要依据。对于得分95分以上并符合省对示范村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中提出的标兵村条件标准的,可推荐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对于得分90分以上并符合省对示范村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先进村条件标准的,可推荐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提升村中达到标兵村和先进村建设标准的,也可参与推荐和评定。全省推荐标兵村300个左右,先进村400个左右,由村申报,各县(市、区)推荐,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把关,省里进行综合确定,12月末前将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先进村)推荐申报表报省。各地要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不能降低标准,不得随意推荐标兵村和先进村。对于评定的标兵村和先进村,按照收取制作成本费用、村自愿出资领取的原则,由县(市、区)征求示范村意见,市(州)汇总报省,省里将根据实际统一制作发放牌匾。二是作为第二批选定示范村的重要依据。从2013年到2015年全省启动实施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这次示范村总体验收、项目检查验收、绩效管理评价和各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在选定示范村数量上,对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适当倾斜。三是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这次检查的综合成果,将作为2012年全省新农村办公室评先的重要依据,也作为3年一次省政府表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四是作为改善和加强省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2012年是实施省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管理的第一年,通过检查验收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强化措施,完善工作,切实发挥省专项资金示范带动作用。

(四)切实做好检查验收各项组织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次检查验收工作的领导,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各级新农村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检查验收任务。二要认真准备。这次检查验收涉及的内容多、环节多,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资料和表格,要做好检查验收前培训,沟通协调任务重,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精于谋划、科学安排、求真务实。确保各项检查验收不漏内容,不疏忽环节,不流于形式。三要严格验收。验收考核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考核标准和政策。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验收情况,确保验收工作的质量。验收组要深入实地,摸清真实情况,防止弄虚作假,骗取成绩。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取消其评选先进和表彰及奖补资格。考核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厉行节约,轻车简从。四要扩大效果。验收结束后,省里将对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和先进村的颁发标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各地要大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为下一轮做好示范村选点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三、关于第二批省级示范村选定工作

今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点,也是新农村建设在较高起点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精心谋划、全力组织、科学实施,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充分显现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13年至2015年利用3年时间,集中建设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总体要求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要求,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做出新贡献。下面就选点工作,提出五点要求:

(一)要明确选点原则 一是坚持新建示范点的原则。2010年选定的第一批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不再参加第二批省级示范村推荐和选定。二是坚持择优选点的原则。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要求,重点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较高的村作为建设对象。能够带动分散村屯向中心村、大村和社区化村集中的,要优先选择。三是坚持统筹建设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每个乡(镇)推荐1个示范村,大的乡(镇)、交通和旅游沿线、集中打造样板村群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推荐的示范村数量。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既要考虑区域的代表性,又要布点相对集中,确保示范村真正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鉴于以市(州)为单位集中打造样板村群,因此,在推荐和选定样板村群中的示范村,市(州)要与县(市、区)共同研究。四是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选择不同地域类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民族特色、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建设模式的村作为示范村建设对象。边境地区要与强边固防建设相结合。五是坚持综合确定的原则。按照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推荐、市(州)审核、省综合确定的工作程序,推荐选定示范村。

(二)要明确示范村推荐指标 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定1000个左右,推荐指标1133个。指标分配总体上参照了上次分配数量,对于行政村数量有增减并根据新农村建设成效情况,做了适当调整。总的是积极稳妥、平衡稳定。

(三)要明确选点条件 第二批推荐的示范村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班子建设。村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力、战斗力强,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创新,带领农民致富和管理村级事务能力强。村干部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群众拥护。二是区位优势。符合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布局要求,有利于打造样板村群,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带动范围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适于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乡村旅游。三是经济基础。主导产业建设突出,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能够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项目,社会帮扶力度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所在县(市、区)农民收入的10%以上。四是基础建设。村内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有较好基础,村庄规划整齐,村容整洁。五是资金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实现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市、县两级政府保证每年能够安排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乡镇积极组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村集体自我投入能力较强。六是农民意愿。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高、意愿强烈,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以农民自我投入为主。七是乡风文明。积极开展文明村屯、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落实,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要明确选定程序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定工作要严格履行下列程序:一是村级申报。11月30日前,申报的示范村填报有关表格和材料,并签署乡镇意见,一式6份,村和乡镇各留存1份,报县(市、区)4份。二是县级推荐。县(市、区)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根据示范村选定原则和条件,择优确定示范村推荐名单,于12月5日前将推荐的示范村申报材料(一式3份)报市(州)。边境县(市、区)的中俄、中朝边境沿线示范村申报,可征求所在地人武部意见。三是市级审核。市(州)根据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对县(市、区)推荐的示范村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可做出调整,12月10日前将审核结果(一式2份)报省。长白山管委会可将示范村申报材料直接报省。四是国有农场申报。国有农场示范村推荐工作由省农垦局负责(表格另制)。五是省综合确定。12月21日~12月底前,省组织检查组对各地上报的示范村进行全面核查,形成示范村选定初步意见,提交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进行讨论后,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施行。

(五)要明确选点要求 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示范村的申报、审查、审核和综合评定工作,确保示范村符合条件标准,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做好组织协调、综合汇总、审核把关和及时上报等项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示范村选定工作。二是搞好发动,深入宣传。要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发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示范村建设的认识,增强主动性,形成踊跃申报、积极建设的大好局面。三是履行程序,完备手续。按照规定,严格履行示范村申报、推荐、审核和确定程序,认真填写相关表格和撰写申报材料,坚持实事求是,不准弄虚作假。四是尊重民意,注重方法。选定示范村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准不顾基层意见和农民意愿,强行定点,强行建设。拟报的示范村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及时向村民公示公开。五是及时沟通,加强衔接。市(州)和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确定专人负责示范村选定工作,及时向省汇报工作情况,保证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

四、关于年末和明年工作安排

现在距年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各地在按照省里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检查验收、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评价检查和第二批示范村选定工作的同时,也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好中求快、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收尾工作 从前段督查和调度情况看,截止到11月10日,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项目已经完成95%以上,无论建设进度、建设质量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水平都好于历年,特别是今年调整的项目,都在8月底前完成了建设任务,预计到11月底前,全省项目总体完成水平在98%左右。当前,项目建设主要是一些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村,由于厂家安装能力有限的原因,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但是这个项目冬季也可以施工,预计在年末前都能完成。今年总体项目完成的水平应该在99%以上。因此,各地要抓紧利用年底前有限时间,加快示范村项目建设步伐,已完工的要进行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还未完工的要加快进度,尽快完成工程项目的收尾工作。

(二)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 按照年初省里出台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意见,省、市、县三级共确定了166名新农村建设项目督查员,开展全省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希望各级新农村办公室和各级新农村建设督查员要切实承担起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监督管理责任,结合年底的检查验收和选点工作,督促各示范村在项目完工后建账立册,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要防止串项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发生,各地如果发现此类情况必须立即纠正。对于在资金监管和项目建设“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于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要加强考核评比工作 年末前,各地要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工作,督促各市(州)和县(市、区)专项资金、表彰经费、工作经费的足额落实,确保不缩水。同时,要做好迎接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工作。

(四)积极做好帮扶推动工作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省里于今年5月29日召开了专门的工作安排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延春、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在领导上要更加重视,在资金项目上要多加协调扶持,防止出现帮扶工作弱化和不重视的问题。现在将要进入年终岁尾,各地要积极推动帮扶工作再对接、再落实。已经明确的帮扶项目要坚持兑现,已经明确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要落实到位。各地也可以采取到牵头部门、牵头企业进行走访的方式,督促检查帮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不足,寻求工作对策,为下一轮1000个示范村的帮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进一步抓好宣传工作 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我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策支持。各地一定要抓住当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有利契机,大力宣传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进一步营造全省重视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合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六)建立完善新农村档案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总的看,全省还不平衡,有的地方达到了规范、完整和全面,但也有的地方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档案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到今年底,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已经圆满结束,各地的档案建设工作一定要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该收集的材料要抓紧收集,该补充的文件要抓紧补充,该履行的手续要抓紧补办。要按照省里规定的9个方面档案资料的要求,在年底前必须完成档案建设工作。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决定性一年,各地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强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努力实现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关于2013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初步考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扎实做好示范村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第二,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对示范村进行科学规划。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要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三,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好春季秋季环境整治活动。突击攻坚,全面开展“四清、四改、两化”,推行集中连片整治,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建立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第四,继续强化帮扶工作。明确落实帮扶责任,落实好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帮扶工作,要明确帮扶领导、部门和企业,明确帮扶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真正把帮扶工作抓实做细,取得更大的成效。第五,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继续抓好2013年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五年培训1万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任务。第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从现在开始,省新农村办就要着手筹备明年新农村现场会议,争取开成高规格、大规模、新水平,影响力大、推动作用大的现场会。

同志们,当前正值隆冬季节,马上进入年末,各地工作非常忙。在这个时刻把大家召集上来,研究部署检查验收和选点布局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省新农村办 供稿)

新农村三农建设管理论文 篇3: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会议暨指导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新农村建设帮扶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延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要深刻把握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这次会议的安排,我就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总体部署、今年工作的具体安排和帮扶工作等四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六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强力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开创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局面、加快吉林振兴和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2006年~2011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六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是有史以来农业农村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实现双突破双晋位,总产量达到634.2亿斤,比上年增产65.7亿斤,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3.3%,位居全国第七,比上年晋升两位;亩产实现930.2斤,比上年增加86.6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比上年晋升一位,去年我省粮食生产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我省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了新台阶,创造了“十一连增”的佳绩,去年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510元,比上年增长20.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83亿元,同比增长20.9%,是“十五”末期的近三倍;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人参产业产值突破133亿元,增长30.4%。畜牧业、林业和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多业并举、提质增效、互促共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二)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六年来,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1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和97.3%;解决了56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告别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86万户;新建农村变电站146座、改造农村电网9678公里;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中心40个;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624个,村级信息服务点4212个;全面免除了农村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农村低保、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推进1810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7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三)村镇改造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2006年以来,我省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转入深入实施阶段,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村镇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六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13222个,总投资达602.2亿元,其中,农业项目6090个,工业项目2047个,商贸项目1663个,休闲旅游项目435个,公益事业项目552个,环境整治项目1255个,其他项目1180个。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444个,工业集中区72个,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个,畜禽养殖小区742个。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修建村部4283个、农民夜校2467个、卫生室4494个、农家书屋7021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26个,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2.5万个,公共厕所1.96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5.5万个,修建围墙1800万延长米,建新大门19万个,安装路灯5.19万盏,完成绿化23365万延长米,修建排水沟2939万延长米,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四)专项投入不断增加,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六年时间省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放大效应达到25.5倍。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促进了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五)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省里不断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2010年省农委制定了《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省里还制定了帮扶责任落实、重点部门责任分工、派驻指导员工作、专项资金管理、示范村分级分类管理等重要文件。同时,各地、各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

(六)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省里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委组织部和省新农村办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项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三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今年将继续培训村干部2000名。先后组织3期90人赴韩国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为了加强宣传,共组织省电视台等专题播发新农村建设报道119条,中央和省级报刊、杂志刊发312条;组织修建省级示范村标牌756个,征集张贴新农村建设标语口号9085条,对村内街道、桥涵、广场、人工湖等命名21765处;按照产业兴村、市场活村、人才强村、旅游富村等10种类型,总结全省165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编辑了新农村建设《百村集萃》。2011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了我省新农村建设典型,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给予了肯定。

(七)帮扶制度更加完善,合力共建新农村氛围越来越浓。全省坚持千名领导干部、千个部门单位、千户企业帮扶建设1000个示范村,坚持把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与省委开展的“三帮扶”和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仅2011年全省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其中,参与帮扶的大型企业192家,中型企业317家,小型企业4136家。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帮扶村现场办公累计达到9572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2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落实资金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合力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等社会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基层干部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勇于作为的结果。六年来的工作实践,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值得今后借鉴。第一,切实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加大组织工作力度,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前提。第二,切实落实帮扶工作制度,引导和集聚社会增加投入,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支撑。第三,切实落实创新工作思路,善于积累宝贵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各项建设,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第四,切实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加强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监管,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保障。第五,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过硬的“两委”班子,发挥好农村带头人的作用,是搞好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五条经验中,领导重视和部门帮扶指导,是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和成功探索,也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各帮扶部门单位和驻村指导员,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农村基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了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

从我省实际情况看,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巨大挑战,尤其是实现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两翻番、双倍增、七跃升”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稳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公共服务滞后,城乡反差较大;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缺口较大,等等。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示范村,示范村总数达到2000个。使示范村具备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区管理的功能,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主要工作任务有7项: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两翻番、双倍增、七跃升”奋斗目标,到2016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700亿斤,在现有基础上再增产1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这样的目标,在部署工作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紧紧围绕四个奋斗目标,就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突出强化两个动力支撑,就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为统筹“三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加强农村路、水、电、气、通信、房建设。继续加强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逐步开展农村公路网化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2万公里,力争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点建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新解决6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总投入45.2亿元,新建农村变电站77座、扩建改造142座,新建改建66千伏线路2720公里、10千伏线路6872公里,新建4千伏线路5192公里,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户,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形成清洁能源体系;启动数字新农村工程建设,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新农村的普及应用水平;新建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1405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100%;实施好农村危倒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

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达到100%,实施职业教育城乡联动;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站所全覆盖,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实施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普惠农视频网、应急广播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新型人口生育文化园区、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民夜校(计生学校)和农家书屋(人口计生农家书屋)等重点科技文化惠民工程,全省6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全部建成,农村基层服务点达到10000个;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高农村救助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推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产粮县建设50个区域配送中心,建立农副产品批发、集贸市场300个,建设农资连锁店7000个,发展农民放心消费连锁店、便利店13000个,现代流通网络覆盖、辐射全省70%的乡镇村屯。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消费者协会分会、12315联络站、消费者投诉站建设,完善农村文体活动、餐饮娱乐、洗浴、邮政、托老托幼等便民服务配套设施。

四是综合整治村屯环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创建环境优美、院舍整洁、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全省现有行政村、国有农林牧渔场、林区和矿区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全省所有村屯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完成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屯貌得到明显改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抓好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三线的集中整治。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问题。完善村内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点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鼓励和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建设标准化粮仓。

五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建设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加大对矛盾问题突出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民主管理难点村、经济发展薄弱村的整顿建设力度,推动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乡镇党委书记实行鼓励政策。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后备干部,重视选拔优秀乡镇干部到上级机关任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加大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督查力度,积极探索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紧紧围绕实施“富民工程”,深入推进“项目支书”计划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不断壮大农村致富先锋群体。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机制,努力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建设使用管理,巩固扩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成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六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综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现代农业培训基地、示范基地、骨干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建设。

七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今年工作的总体安排

今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十分重要的一年。第一批千村示范即将结束,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开始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将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因此,今年全省的新农村建设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体方针,以实际成果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标准推进,精心打造亮点。历经六年的努力,全省新农村建设已经具备了上规模、上水平的基础和条件。今后,全省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努力培育亮点,实行连片、集群、组团建设。要重点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文化生活丰富的标兵村,今年全省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完善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农民收入有大幅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总量要达到40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都要创建6—8个标兵村,有条件的可以多打造一些标兵村。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以市(州)为单位精心打造样板村群,每个市、州要打造示范作用强、建设标准高、辐射带动面广的样板村群3—5个。对于过去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力度大、建设基础好的县(市、区),今年要继续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和覆盖面,力争建成一批在全省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二)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全省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在彻底整治上下工夫,防止“前清后脏”的现象发生。要加强村屯道路、路边排水沟、院墙、大门的统一整治,达到整齐美观;要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设魅力村庄;要加强农村垃圾清理,实现统一收集、转运和填埋,大力推进城镇环卫下乡;要加强农村水源保护,防止出现畜禽粪尿、垃圾、工业废水污染水源;要加强农村人畜分离,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小区,防止出现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空气;要大力推广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发挥其卫生环保、减少蚊蝇滋生,进一步净化农村环境;要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式采暖设施,重点推广大型沼气池和秸秆固化颗粒燃料,改变秸秆污染农村环境的状况,同时抓好秸秆统一堆放点的建设。要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整治农村环境要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土地整理、推行村屯绿化工程、普及卫生厕所活动及推广清洁能源等项目紧密结合、联手运作,努力在综合整治、联合整治、集中整治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全力做好帮扶工作。今年要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的工作责任,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要强化帮扶工作的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协调和落实,做好衔接和项目落地工作,做到动真情、办真事、解难题;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考核评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帮扶工作的积极性;要坚持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以及村企共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帮扶工作合力;要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和省委开展的“三帮扶”活动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合力建设,取得实效。

(四)狠抓宣传培训,进一步创建良好氛围。今年在宣传培训方面,要下足功夫,务必取得实效。要高标准完成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今年计划培训5期,培训2000名,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1423名,2011年省委组织部选聘大学生村官577名。要广泛开展新闻媒体宣传,总结和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在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宣传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注重与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的联络和协调,力争把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宣传到全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强对新农村成果的展示宣传,今年要继续加强对示范村标语口号粉刷、立牌标识和对街路、桥涵、广场、人工湖等重要建筑的命名工作,每个示范村至少要立1个醒目的标牌,粉刷2~3条标语,所有的建筑都要命名。

(五)切实加强管理,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运行。一定程度上讲,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突出抓好两件事,一个是抓好建设,打造新村亮点;一个是加强管理,保证平稳运行。去年省里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意见,这是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和着眼未来一个时期管理需要出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要全力抓好落实。

(六)抓好第一批示范村验收,实施启动第二批选点布局。对于第一批1000个示范村的验收,省里将尽早拿出验收办法和工作方案,本着拾遗补缺、缺啥补啥的原则,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达到示范村建设标准。启动的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要求示范村具有经济基础好、投入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村班子过硬等条件,同时也要考虑区域、民俗、文化、旅游等相关特点,既要照顾面,又要重点考虑打造交通便利、建设水平高、组团发展并可能打造成为样板村群的一些村,这样选点布局更有利于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有利于示范和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七)强化组织推动,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起点高、任务重,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全力以赴合力攻关,保证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要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度,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总纲,切实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统领”作用。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学习省内外先进经验,寻求破解本地新农村建设之策,落实推动本地新农村建设之法,创新思路,开阔思维,开动头脑,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要加强考核评比,今年省政府已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到对各市(州)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绩效考核内容,要层层建立考核评比制度,通过考核评比推动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全力做好帮扶工作

应该说,我省实施的帮扶工作制度,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是首创的,不仅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而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帮扶工作。今年的帮扶工作,延春副秘书长已经做了全面部署,我在这里再强调两点:

第一,切实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做到竭尽全力、履职尽责。关于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的任务分工,我在这里再重申一下,具体分工为:农业部门负责优先支持示范村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组织协调工作,同人保部门共同抓好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部门负责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示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发改部门负责示范村清洁能源、泥草房改造,积极推进农村民生改善;教育部门负责示范村小学、幼儿园等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示范村村警务室、消防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负责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专项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抓好示范村农业综合开发;民政部门负责示范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养老场所建设;人保部门负责加快示范村社会保障,同省农委共同抓好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建设部门负责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美化亮化工程、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商务部门负责示范村农产品市场、商贸物流设施、连锁超市建设;林业部门负责新林区建设综合协调,农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负责在示范村优先安排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优先支持示范村用地规划调整和土地复垦、整理、调配工作;文化部门负责示范村村级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交通部门负责示范村村道、巷道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建立新的农村道路养护机制;水利部门负责示范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卫生部门负责示范村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推动全省农村改厨、改厕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保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全省农村环境根本改观;体育部门负责示范村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新闻出版部门负责示范村农家书屋建设;工信部门负责示范村信息工程规划、企业担保和扶持工作;广电部门负责示范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粮食部门负责示范村户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畜牧部门负责示范村牧业小区建设;旅游部门负责示范村旅游项目建设;电力部门负责示范村生产生活电力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电网的二次改造;供销部门负责示范村“新网工程”入村、农资连锁经营店建设;邮政部门负责农村邮政服务设施建设;扶贫办要结合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负责争取资金,支持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希望省直各有关部门根据分工,按照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研究制定下一个三年建设的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落实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组织和动员全行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实现资金整合、行业包保、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第二,切实做好点上的帮扶工作,做到积极主动、尽职尽责。我省从2006年起连续几年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抽调干部,派驻村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调处矛盾,化解纠纷,锻炼干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这既是我们各级领导和驻村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又是我们做好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家一定要落实好这一基本要求。这次会议之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第一,要搞好汇报。大家一定要把这次培训班的精神,尤其是延春副秘书长讲话的要求,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向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领导做好汇报,讲清楚这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年帮扶工作的重点和指导员工作职责,引起部门单位的重视和领导的支持。第二,要抓紧对接。今年省里的帮扶工作调整方案已经完成,文件下发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抓紧落实帮扶工作,当前主要是搞好对接。特别是牵头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积极向帮扶的省级领导做好汇报,向协同部门搞好协商沟通,在6月底以前,争取省级领导和帮扶部门单位到县(市、区)以及所帮扶的村搞好对接工作,帮助研究和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第三,要落实措施。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要制定今年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推进措施,落实对帮扶村所能支持的资金、项目和智力人才帮助,做到早研究、早落实、早实施。在这方面,各个部门单位都要积极主动,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坚持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多解决难事、大事。今年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有行动,都要有举措。第四,要营造氛围。从今年开始,将进一步加大对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有关新闻媒体进行跟踪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第五,要创造条件。我们各位同志在基层工作很辛苦,承受和克服了工作、家庭和自身等许多困难,特别是有的帮扶村地处偏僻,生活条件较差,开展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各个帮扶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给指导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交通工具、生活补助、工作安排上给予多方面照顾,保证指导员在基层安心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同志们,从现在起今年的有效建设时间只有几个月,希望大家能够抓紧时间尽早深入到基层,尽职尽责,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帮助指导地方搞好新农村建设,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省新农村办 供稿)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论文下一篇: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