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为农业带来长足发展的机会,农产品呈现出供求平衡、供应种类齐全、既能保质又能保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农业经营得当亦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经营目标也越来越丰富,扩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农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只有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1]。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得出因为受到管理水平与环境的影响,农村的经济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较为明显的问题,管理的规范性不强,同时由于农村的资源相对较少,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存在脱轨的情况,并且由于农村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对管理质量的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因为制度本身不够健全,造成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只是将相关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并没有通过严格的核查。降低了经济管理的效果[2]。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因为受到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农业经济管理操作方式大部分还是用手工的形式进行,其大部分还是使用传统纸笔记录时代,虽然信息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方式得到创新,但是在农村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难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虽然部分农村已经购置了财务信息化设备,但是使用较少,还是使用以前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对财务数据的整合、处理等方面效率较低,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由一定的影响[3]。

(三)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对于有效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需要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参与,但是因为农村经济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专业的财务人员比较缺乏,同时由于农村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不够熟悉,造成财务信息化技术难以应用于管理之中,导致经济管理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农业的经济发展还是较为缓慢,其重视的发展力度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就造成了目前仍然未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导致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不适应,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4]。

(二)尚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还是有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能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了解,其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旧时代,没有跟着时代的前进而进步,这样就造成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纰漏,对农业经济管理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5]。

(三)管理人員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中,部分的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国出台的新政策了解不全面,难以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缺乏主动研究新型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以及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管理人员不仅执行力不够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完善和优化经济管理制度,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管理体制,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经济经济管理的思想,提升农业发展观,优化新型农业经济结构,创新农业经济增加的方式;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将农村进行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培训活动,提升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作用以及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新时代经济管理意识,加强管理水平,逐渐让他们转变为新时代经济的管理人才。

(三)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此外招收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合作社,加强对农产品的加工,做好特色产业园的建设,满足国家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加大扶持龙头产业力度,将农民、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为经销商提供政策优惠,促使企业和农民更好的合作发展,快速提升農业经济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当严密制定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根据不同区域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方针策略,加快农村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建设脚步。另外,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培现代信息化人员的教育,培养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才外,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从而有效的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技术,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并,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给农民,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的重点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极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管理者要联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深化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提升建设队伍的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所以要正确认识到这个过程中的利和弊,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与实效性,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何蒲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1,03:53-55.

[2]刘丽梅,侯彦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途径[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114-115.

[3]曹大宇,陈昭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1:193-194.

作者:刘子卓

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2008,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3]王厚俊,徐妍.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探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23:1-4.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管理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

作者:王平祥

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的第一份文件。强调了农业问题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管理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林经济管理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1.1 管理工作现状

根据我国的基本条件,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些农业扶持政策,但农村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农林经济管理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培育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因此,大多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员都不愿意到农村建设农村。其次,中国的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政府没有特别支持财政支持。农林经济缺乏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相对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一些不足和不足。为了完善农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体制,应创新和发展农业和林业经济管理。

1.2 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 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农业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到林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许多因素,如自然条件、市场经济等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结构已逐步调整,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我国农林经济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种植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集约经营规模;二是我国农林种植业缺乏现代经营经验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最后,我国农林种植效率低,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空间小。

1.2.2 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缺陷

中國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常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部分进程,直接导致农村农林经济发展中缺乏直接劳动力。显然,中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政策的漏洞导致了农林经济发展滞后,农林经济难以产生整体经济驱动效应。

1.2.3 政府资金投入以及人才缺陷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的整体需要。本文认为,农林经济发展滞后,政府需要加强投资和政策支持。例如,据调查,大量农村土地闲置,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大量的经济增长潜力。此外,就农村政策模式而言,我国农村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的理解。二是我国教育模式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短缺。一方面,相对而言,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人员较少。二是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没有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经济建设。

2.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继续深化科教兴农战略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农业技术的计划;第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如加强农村教育质量;最后,加强农村科技支撑服务站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支持农业服务站的科教机构很少,但对于农村农林种植而言,由于地域地形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林业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因此,很难有效地提升和完善辖区内的现代农林技术。因此,建议以部分农林经济建设作为农林经济发展的基准和典型实例。提升农村农林经济发展经验,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2.2 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不足,主要包括政策取向和政策支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林经济发展规划,与外界有效沟通,发展农林经济。只有协调农林经济发展与外部市场经济,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才能有效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第二,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只有加强农村农林经济政策,广大农村群众才能实现致富的优势。农村地区大多数劳动力的劳动过程逐渐发生变化。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利用剩余闲置土地,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发展规划,把发展农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3 加大财政补贴与农林人才培养

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投入低、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农林经济融资渠道,并通过以下途径对农林经济建设进行投资:整个社会融资渠道。第二,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林业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有关部门为经济发展和农林区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农林业经济建设必须加强农林经济人才培养,提高农林经济核心竞争力。

2.4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农村建设。农业和工业发展应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激励农民工作的积极性,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现代技术的实施。科学管理思想在农林企业中的应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5 农林业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要实现现代农林经营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农业发展和转型的形势进行规划,制定有效的农林经济管理办法,提高农林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农业经营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全面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工作中去。

现代农林管理也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可以正确指导农林生产经营。同时,政府的鼓励政策对促进农林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现代农林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发展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尤为重要。农林经济管理教育主要是使有关人员了解农林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何协调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如何在传统农林经济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也是农业和林业经济管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一门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农林发展的教育和农村教育,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当前,农林经济管理教育正在不断创新和改革,这是根据农村经济转型而进行的。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水平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得到加强。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农林生产经营的封闭自给模式需要转变为生产经营的开放模式和供销一体化模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要深刻认识,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指导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农林经济管理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内容是农林业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管理手段。相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我国农林经济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农林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农林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刘昕瑶

上一篇:供电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论文下一篇: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