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2-05-01

有人说,生物技术时代可能提前到来,在信息技术领域迟迟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毫无疑问,美国现在仍然是生物技术领域的超级大国。目前,美国在艾滋病研究、基因测序、克隆和干细胞研究等领域均占据了领先地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1:

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介绍了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全面分析了云南生物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物产业 生物经济 云南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生物产业崛起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瓶颈制约,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世界各国都把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生物技术作为中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近 5 年内中国将重点培育数个产值达到 500 亿的生物产业基地。

一、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作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产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和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其产值正以每三年增加五倍的速度递增。有关统计表明,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约每 5 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 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 10 倍左右。美国《时代》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革命性的市场投放阶段预计将在 2025 年后到来,到 21 世纪中叶,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时,生物应用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

生物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升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生物产业正在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形成,对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特别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三次产业革命。预计到 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3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达5%,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生物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比信息产业大10倍。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增加2倍,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生物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与国家安全竞争的焦点,各国、各地区纷纷制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并采取建园设区、争夺人才、增加投入等重大措施,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如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9%用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欧盟第六研究框架计划的 46%用于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是21世纪我国最有希望取得创新进展和最具国际竞争潜力的新领域。我国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我国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建立生物产业基地、制定《中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纲要》、颁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重大专项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生物技术研发体系,在基因组测序、生物芯片、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蛋白质解析、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9 年 6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阐述了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农业领域、生物能源领域、生物制造领域、生物环保领域。

目前全国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7300多家,工业总产值约8000 亿元。国内许多省(市)如江苏、山东、天津等在“十二五 ”发展规划建议中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重点,纷纷制订专项规划和政策,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和专项资金,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加速生物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 。

二、云南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云南是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自“十五”以来,生物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云南白药、景谷林业、绿大地、沃森生物等企业先后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全省9件“中国驰名商标”全部出自生物产业领域,50%的“云南著名商标”来自生物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云南具备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 资源优势

云南素有“生物王国”和“生物种质基因库”之美誉,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丰富,在中国已发现的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有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62.9%;珍稀物种资源占全国的67.5%,居第一位;云南拥有高等脊椎动物1799种,占全国总数的55%,还有昆虫10000多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254种濒危植物中,云南省有117种,占全国总数的46.1%,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383种濒危动物中,云南省就有243种,占全国总数的63.4%,其中23种为云南独有。微生物资源在云南省最为丰富,目前全世界公开报道过的放线菌,半数以上都能在云南找到。近20年来,中国发现的6个放线菌新属都是在云南发现的。云南省拥有854种野生食用菌资源占全国938种的91%以上,其中有不少为云南独有。每年自然储量约50万吨,但仅采摘10万吨、形成商品量3.2万吨,出口8000余吨,其中松茸出口日本1000多吨。

云南省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却拥有全国50%以上的生物种类,在较小区域富集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生物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形成与战略投资者在技术、资金、商贸等方面合作的互补性。

2. 研发优势

云南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单位从事生物产业相关的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在以特产天然药物有效成份为基础开发的人工全合成和结构改造药物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初步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贸易的科技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 产业基础优势

云南生物产业企业和产品具备较突出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烟、糖、茶、胶、畜、林和天然药物、绿色保健食品、花卉园艺、生物化工等为主的生物产业格局,2008年,全省生物产业增加值达19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扣除烟草产业增加值702亿元,全省其他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12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7%,生物产业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

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等品种的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食用菌等品种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的面积和产量不断向全国前列迈进;肉类总产量跃居全国第八位,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现代医药、花卉园艺、生物能源、木本油料等新兴生物产业逐步兴起。

规模以上各类生物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00多家,主要生物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8%。生物产业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达到9件、314件和10件,拥有斗南花卉、晨农蔬菜、云南白药、排毒养颜胶囊、昭通天麻、云南红酒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三、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生物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云南生物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品牌产品不多、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业“工程化”环节薄弱等突出问题。

1. 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产品不多

云南省生物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体现不够,市场份额较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全国具有突出地位的龙头企业、企业集群不多,大多数为小企业,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有资质的生产型企业较少。新产品开发、生产与科研结合不够,缺乏支撑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难以占领更大市场。

2. 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未能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在发达国家,企业是生物技术产业的主体,R&D 经费主要来自企业,R&D 人员主要在企业,生物技术 R&D 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我国为5.0%,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不到 3.0%,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更低。云南主要技术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中介体系不完备,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建立。

3. 产业“工程化”环节薄弱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是生物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使得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阶段虽与国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阶段的差距却不断拉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产学研结合不紧、企业研究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外,“工程化”环节薄弱是主要原因。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的瓶颈制约严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入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却很少成功。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成果仍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的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四、云南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全省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巩固提高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果蔬、马铃薯、花卉、食用菌、咖啡、中药材、特色经济林等优势产业”的总体要求,生物产业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喜人局面。目前,制定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生物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针对前面所述云南生物技术领域特点、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云南生物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加快生物农业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机制

云南省生物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技先导、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生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建立起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云南生物产业前瞻性发展思路、战略举措以及具体政策措施和发展模式,促进全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2.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创新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增量带动存量,盘活分散在各部门的存量资金,采取财政、金融、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和政策杠杆,全方位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向生物产业聚集。

省级财政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云南生物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较大数额的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破解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延伸产业链的集成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强化支持源头创新,加强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度关注生物技术研发生产中关键“工程化”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目前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和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民间投资等渠道,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财政资金“以小拨大”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生物产业。制定生物产业融资的可操作政策,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退出的科学机制。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支持生物技术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和创业板直接融资。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中小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省外、国外风险投资机构来云南省建办事处或选择投资项目,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吸引大批社会资金投向生物工程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 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合力

结合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整合国家和省、市、区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技改、产业发展的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资源,集成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工程发展的合力。

4.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构筑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生物产业发展创业基金,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各类人才在云南创办生物产业企业,大力推动工业、商业人才向生物产业基地流动。所在地政府给予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个层次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量才取酬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集聚生物产业发展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5.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纵观国际上生物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制度变迁在生物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几乎与技术变革同等重要的作用。这是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相一致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创新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潜能,从而实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生物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相关产业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有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政策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云南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刚要

( 2006~2020年 ) 》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相关产品开发、创新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费 150%税前抵扣等一系列实用政策。云南应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和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针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

6. 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云南应积极开展生物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能力和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配套相关政策,吸引省外、国外生物技术企业来滇设立分公司、创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 韩春清,王志章. 全球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J ]. 中国商界,2008,(8):104

[2] 王宏广. 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 [M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2006 [M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7.

[4] 牛西平. 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 J ]. 商场现代化,2005, (10) : 168 - 169.

作者:韩本勇 程达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2:

生物技术:又一个硅谷神话

有人说,生物技术时代可能提前到来,在信息技术领域迟迟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毫无疑问,美国现在仍然是生物技术领域的超级大国。

目前,美国在艾滋病研究、基因测序、克隆和干细胞研究等领域均占据了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又率先拉开了以蛋白质和药物基因学为研究重点的后基因组时代的帷幕。

如今,美国崛起了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迭戈和北卡研究三角园等5大生物产业基地。这5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不仅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更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的基础,同时还带动了全美其他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布什当政以来,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年费用支出已经从最初的18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70亿美元,仅次于军事科学,增幅高达50%。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已经提出“生物产业立国”口号,决定将政府经费的一半用于生物及其相关产业而欧盟在其2002年出台的政策中,也已经将45%的费用用于生物技术研究,高达175亿欧元,另有近600亿的风险投资,投入仅次于信息产业。其中德国、法国、英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已雄居第一位。加拿大政府还承诺按企业自身投入资金的20%来补贴企业,切实鼓励企业积极投身生物技术;而新加坡政府更是制定出了“5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把新加坡建成“生命科学中心”的宏伟目标。

而“关注生物技术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教授特别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加紧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当中,最突出的非印度莫属——早在1993年印度就成立了与科技部平级的生物技术部——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也可看出印度发展生物技术的决心和力度。

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化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为农民增收50亿元以上。已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2种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投入生产,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基因治疗的实用化和产业化,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已达150多个,其中五分之一为Ⅰ类新药,生物医药制品2003年销售额已达300多亿元。我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有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崛起,每年新增生物技术企业近100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

作为2004年“生物经济周”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2日,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据会议报告,进入21世纪,发展生物经济,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摆脱经济低迷、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强调要把发展生物技术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把发展生物技术、促进其产业化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历经二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到创新,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生物产业也已初具规模。

技术能否具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其在产业中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并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生长点,已经初步形成生物经济。而其规模,专家早就给出了乐观的估计,认为将会10倍于信息经济。因此,与技术上的争夺一样,受巨大生物经济规模和发展前景的诱惑,目前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产业竞争焦点。

说到我国生物产业的现状,王宏广教授认为,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已经开始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为此,他认为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可以用5—15年的时间跻身世界前三。

为此,我国已经确定了未来5—10年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那就是基础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等。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已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据统计,近三年世界最新注册的生物技术企业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有人估算,生物技术产业的市场容量大约是IT产业市场容量的10倍,并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的“黄金期”很快就要到来。为此专家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为中国在21世纪经济大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切莫错过。

作者:寇建平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体会,探讨了适应本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呼吁加强和重视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21 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生物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型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研课题之一[1](P. 32-33)。下面根据我校多年来生物技术教学的实践对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加以探讨,以推动和完善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情况

我院为了适应我国,主要是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于2002年增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一)课程设置

目前使用的教学计划设置基础课程15 门,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设置专业基础课2 门,专业课14 门,专业选修课15 门,职业技能训练20 项,特别强化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几条主线。此外我们还在学生毕业前夕组织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食品加工、食用菌栽培、植物保护、园艺等有关学科的教授和博士及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主要介绍本学科专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生物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2](P.55-56)。我们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

基础课教师主要依托学校基础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要依托生物技術及应用专业的师资。在教师的配置上,以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层次较高的教师为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30% ,硕士学位人员50%,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达60%。

(三)实验条件

为满足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与实训的需要,除学校建立各种实验室以外,同时建立了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目前已初步具备进行生物技术教学与科研的设备条件。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内容。

二、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成为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能力、注重素质,积极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调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能在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业从事一线技术操作人员, 能在农业、食品、园艺、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科普、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受到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的改革中, 我们始终注意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 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出发, 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改变各门课程内容上的重复与脱节现象, 优化课程体系。由于生物技术的覆盖面很宽, 生物学科知识层出不穷, 我们将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方向。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共同组成。在基础部分, 主要是加强化学、外语、计算机; 专业基础主要加强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的学习;专业课加强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细胞工程重点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训练,基因工程以重组DNA 原理,微生物重点放在微生物如何应用于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微生物在农业及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门类易多, 但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可少。课程的内容要针对生物技术的特点, 要突出一个“新”字。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明显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 必须狠抓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在学生的第四、五学期将学生分配到相关科研课题组,完成课程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在第六学期选定某一专题进行毕业论文的专门和强化训练, 这样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相关的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三、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的建议

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特殊性,它的覆盖面宽,涉及许多相关专业。如何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调整、理顺关系, 加强学科建设

各校资源配置是按传统学科进行的,而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如何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全校的人、财、物优势,办好生物技术专业,就需要学校调整学科划分,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理顺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新学科,又要有利于传统学科的持续发展。在理顺学科的前提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有计划地培养人才,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外出交流与科研合作,定期开设生物科学发展前沿的学术讲座。

(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1.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由于生物技术的覆盖面很宽, 生物学科知识层出不穷, 原来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方向,今后可适当增加动物、化工、机械方面的知识。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加大投入和检查力度,努力建成优质课程。开发“植物学”、“生物化学”CAI 软件,制作“生物技术大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等电教片,编制各科的试题库。以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2.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多方面筹措资金,一是争取政府专项建设费;二是与科研课题结合,教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项目;三是教学实验费的倾斜。就我校而言,争取在近2-3 年期間建成计算机房一个,供本专业学生使用。建设组培室一个,多功能通用实验室一个,满足生物技术实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3.强化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及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又要积极开发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需要。通过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能集中学校现有生物学科的资源优势,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而且将带动其它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P.67-68)。

4.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组织、细胞直至分子水平的微观领域,直观可视性差,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理解力和学习兴趣。如:在完成课程的教学进程的基础上,让同学自由选择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点,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制作PPT,然后在班上演讲,让同学提问并打分,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及回答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同学的自信和胆量。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重点应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有大量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以往的教学计划是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五月初回校毕业论文答辩等事项,学生真正能在单位实实习的时间只有三个月,这样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一个部门参加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培训,而在这期间他们却几乎没有独立工作的机会,只有得到别人的信任,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时,才会有独立工作的机会。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有更多的能力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经历[4](P.289-290)。为提高同学的就业能力,教学计划应作适当的调整,前二年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适时到实习基地进行短期训练,第三年让同学们自已选择职业技能方向,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校内和实习基地老师共同培养操作技能,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长达一年的实践,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操作技能及科研训练、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国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要求改革高等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9).

[2]沈伟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4).

[3]钟鸣等.加强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5).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梅淑芳 张树生 赵 华

上一篇:架空输电线路施工爆破工程论文下一篇:沙盘实训课程教学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