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对策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阐述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有源于实验动物本身的风险、源于全球疫情的风险、源于个人防护风险及源于废弃物处理风险,提出保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落实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合理处置废弃物、完善自救措施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措施,以减低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物安全对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物安全对策论文 篇1:

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及对策

摘要:对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调查结果表明,宁远县多数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生物安全风险性较高。从落实分区和硬件配置、加强人员和车辆管理、加强猪只管理、做好基础免疫、加强环境消毒、加强虫?等有害生物控制、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对策

宁远县是永州市下属县,地处湖南省南部,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一。2019年,全县养猪规模场(户)共422户,其中存栏2 000头以下的中小规模猪场(户)389户,占比达92.18%。2019年1—10月,笔者对全县4个街道、13个镇、3个乡的389户中小规模猪场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介绍如下,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

1.1 生物安全条件差

宁远县389户中小规模猪场中有225户的养殖场基础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场区周围没有实体围墙、围栏;248户的猪场生活区与生产区难以彻底分开;187户的场区出入口未设置消毒池,有设立消毒池的养殖场也如同虚设,未放置消毒药,没有真正按消毒规程彻底消毒后入场。

1.2 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中小规模猪场养殖户业主年龄普遍偏大,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的有308人,占79.18%。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专文化以上的有18人,占4.63%;高中文化的有82人,占21.08%;初中文化以下的有289人,占74.29%。一些养殖场主和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非常淡薄,思想观念陈旧,不主动学习现代科学养猪技术,未掌握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知识。

1.3 动物防疫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规模猪场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车辆、物资随意进出,也没有建立进出台账记录,缺乏科学的管理,无固定免疫程序和严格的消毒程序。人员、车辆、物资的随意进出使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风险显著增加。

1.4 猪只管理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两点,①中小规模猪场的养殖数量不多,不能很好地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②对病死猪的处理能力差。受文化水平以及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对病死猪随意掩埋,留下安全隐患。

2 强化宁远县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的主要对策

2.1 落实场内分区与硬件配置

2.1.1 分区及防线关口构建 将场内外按照生物安全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红、黄、绿3个等级,每个等级区域之间建立相对完善的隔离屏障,确保相对隔离,当需要穿越不同等级区域时,严格执行相关流程。①红区,指场内围墙(栅栏或天然屏障)以外区域。围墙(栅栏或天然屏障)为第一道防线,大门区域通道为重要关口。场内与场外仅留大门与外界相连通,其他区域全部以围墙或围栏物理围蔽,围墙排水沟需使用隔网阻拦,防止小动物进入。养殖场大门车辆出入口处应设置与常规进出车辆相适宜的消毒池,消毒池宽度应与门同宽,可进出大型货车,长度宜在6 m以上,深度宜在0.3 m以上;消毒池内置ASFV有效消毒液,消毒液深度宜在20 cm以上,周围应设警示标识,防止人和其他动物误入或接触消毒池;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保持消毒有效性。大门旁边设置生产人员进出消毒通道,无论何时进入场区人员都要更换工作服、胶靴并严格消毒[1]。②黄区,指场内除绿区以外的区域,包括生活区、环保处理区、场内道路、出猪台等区域。有条件的养殖场其生活区、环保处理区等区域要做好相对物理隔离或明显的隔离标识。③绿区,指猪舍内区域。绿区与黄区间的物理屏障为第二道防线,人员、物资出入口为重要关口。

2.1.2 物资消毒间 场内大门口合适位置设立物资消毒间,配置镂空置物架,具备臭氧或雾化熏蒸消毒功能,物资消毒间的物资进出确保单向流动。有条件的养殖小区大门口可设立物资烘干消毒间和浸泡消毒池,具备浸泡消毒和烘干功能,烘干消毒间须具备60 ℃以上烘干功能,并设多层镂空置物架。

2.1.3 更衣(冲凉)房 大门口设立更衣(冲凉)房,更衣(冲凉)房进口与出口独立,严格区分净区与污区,确保人员进出单向流动。

2.2 加强人员管理

2.2.1 人员进出猪场(黄区) 场外人员严禁进入猪场。对养殖场内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减少人员外出次数,返场时需经过严格洗澡消毒,并隔离 24 h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并不得携带非本场的猪肉及猪肉制品入场内,养殖人员的工作服要定期集中清洗消毒[2]。人员进场时在大门口更衣(冲凉)房更衣(冲凉)后更换消毒好的工作服及鞋袜入场。入场人员携带的物资分类消毒后方可入场。人员出场时在大门口更换场外衣服和鞋袜后出场。

2.2.2 人员进出猪舍(绿区) 人员进入猪舍时,在猪舍更衣(冲凉)房门口洗手、脚踏消毒池,进入雾化消毒间进行消毒后进入更衣间,更衣、换鞋(冲凉)后进入猪舍。人员离开猪舍时,进入猪舍更衣房内,更衣、换鞋后进入黄区。

2.3 强化车辆管理

2.3.1 饲料车辆进出场 实行场内散装饲料配送制度,由公司指定或配置的专车配送,并切实做好车辆监控和消毒管理。饲料车到达场内,清洗消毒。司机及随车人员下车洗手、脚踏消毒,冲凉更衣换鞋,然后行驶至指定地点卸料。卸料完畢后,对饲料车辆在场内以及场外红区50 m以内行驶的路段进行严格消毒。

2.3.2 运猪车辆进出场 客户车辆装猪前彻底冲洗干净,行驶至公司指定的肉猪洗消中心消毒烘干,消毒后行驶至过磅点过磅。过磅后行驶至场内大门口/场外消毒点消毒,消毒后装猪。装猪完毕后,对运猪车辆在场内以及场外红区50 m以内行驶路段进行严格消毒。

2.4 严格猪只管理

2.4.1 猪苗进场 进苗前完成猪舍的清洗、消毒、干燥及空栏消毒后,经公司管理员检查及环境采样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苗。猪苗车在养殖场大门口进行严格冲洗消毒,特别注重轮胎、底盘等区域,消毒后停置15 min以上。猪苗车消毒后,司机开车到出猪台卸猪,司机不下车,场内人员负责将猪苗赶至猪舍。猪苗车离开后,养殖场人员应对车辆行驶路线和作业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2.4.2 日常巡查 做好日常巡视排查,做到非洲猪瘟等疫情的早发现、早检测、早扑杀。养殖场户要加强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每天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猪精神不好、厌食、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等临床症状,或者发病、死亡猪只增多的情况,要及时采取隔离等措施,采集口腔、粪便拭子等送检,以便查明病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4.3 病死猪处理 配备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化尸池,并做防渗处理,周边定期消毒。有条件的可配置无害化处理机等处理设施设备。病死猪只在当天工作结束后及时处理,处理完毕后严格消毒,冲凉更衣换鞋后方可返回生活区,衣服、鞋及时浸泡消毒。原则上交第三方回收处理病死猪。

2.5 做好基础免疫

基于免疫效果监测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圆环病毒、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免疫。

2.6 加强环境消毒

猪场环境应定期进行消毒。根据生猪养殖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消毒程序,每周可带猪喷雾消毒1~2次,也可以使用雾化消毒设备进行雾化消毒。疫情风险较大时消毒次数可适当增加。猪场内的道路和猪舍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扫,每周不少于1次。消毒清扫前应先用消毒液进行喷雾和浸润,30 min后再进行清扫,清扫物用蛇皮袋进行密闭包装并运送至固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扫结束后可选用生石灰、烧碱混合液(混合比例为10 kg生石灰+1 kg烧碱+40 kg水)均匀泼洒路面进行白化。病死猪收集点、出猪台及其周围环境应在每次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步骤与场区环境相同)。清扫完毕后可根据情况选择火焰、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生石灰+烧碱混合液白化等方式进行再次消毒。要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且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从事现场清污、消毒的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应提前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消毒具体原则和程序、消毒药物选择可以参考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技术指导意见》和《关于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做好消毒剂选择工作的通知》(农牧便函[2019]735号)执行。

2.7 加强有害生物管理

猪场内设置窗纱、门帘、防鸟网、防鼠等隔离设施。同时做好消杀蚊蝇、虱、蟑螂等防范措施,确保场内环境安全。 根据鼠活动情况,可定期投药灭鼠,每 4 周进行 1 次,所投药物应远离猪舍,避免生猪误食,投药后对死鼠应及时进行清理和掩埋,并做好记录[3]。定期清除积水和杂草,防治蚊虫滋生。可在猪舍内悬挂捕蝇灯和粘蝇贴,定期喷洒杀虫剂;可向猪舍内缝隙、孔洞内喷洒杀蜱药物杀灭蜱虫,并用水泥填充抹平。保持猪场外实体围墙或隔离设施完整,发现漏洞及时修补,防止野生动物侵入。场内禁止饲养宠物。在通风口、排污口安装高密度铁丝网,侧窗安装纱网,防止鸟类进入。

2.8 加强人员培训

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小规模养殖场业主及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和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将当前的先进防控理念和知识传播到广大从业者。考虑到防控实际,建议尽量采用微信、小视频等线上培训方式进行,降低人员聚集导致交叉传播疫病的风险。

3 小结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病给养猪业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养殖人员的重视。养殖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中小规模猪场养殖人员应主动学习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当地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 园.非瘟下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3):26.

[2] 王育群. 雙峰县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思考[J].湖南畜牧兽医,2020(2):21-22.

[3] 沈蕊芳.中小规模养猪场生物安全建立的几点要素[J].福建畜牧兽医,2020,42(6):66-67.

作者:李家辉 张韵 仝知顺等

生物安全对策论文 篇2:

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有源于实验动物本身的风险、源于全球疫情的风险、源于个人防护风险及源于废弃物处理风险,提出保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落实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合理处置废弃物、完善自救措施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措施,以减低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养殖实训场 生物安全 风险与对策

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是实验教学、科研开展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是一切教学、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近年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并造成人员感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这凸显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场的实验动物,在采购、运输和养殖及使用过程中,存在感染、繁殖病原体的可能以及向环境扩散的危险,对师生和环境产生生物安全威胁。

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因素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危险因子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可能对当今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对其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

养殖实训场在农类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训中使用极为普遍,主要用于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外科手术学、动物病理学、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药理学及动物诊疗等多门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场所,具有开放性、人员复杂和使用次数多等特点。近年来,各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养殖实训场在设备硬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有关实验动物安全方面仍有培训教育及防护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源于实验动物本身生物安全风险、全球性疫情风险、人为风险等方面。

(一)源于实验动物本身的风险

实验动物在采购、运输和养殖及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各种风险。

按照清洁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四级无菌动物。级别越低,其潜在生物安全威胁越大。为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降低(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实验动物)危害,国家在实验动物的研究、引种、保种、繁育、供应、运输、应用(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实验动物)、管理、进出口等方面进行规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因此,目前实验动物的管理也较为规范。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实验中大都用到普通级动物,如家禽或家畜,其携带的未知病原菌,或在饲养过程中由于栏舍生物安全设计不合理而有机会接触野生动物、节肢动物等,受到跨界动物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实验动物,由于经费的限制,多数不是自繁自养,而且在采购实验动物时,或为了减少实验经费的支出,以低价位中标进行采购,中标公司存在从无资质单位购买来源不明的实验动物,或从养殖场、农村、农贸市场采购的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被感染或引进时有可能漏检。农贸市场更具有危险性,它不仅将动物及其产品分送至全国各地,同时也将不同种类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通过动物、人流或物品传播到各地。如对农场内食肉动物SARS的冠状病毒的抗体检测发现,农场内的食肉动物抗体水平很低或是零,而贸易市场的食肉动物的抗体水平比农场内高,且阳性率达80%。随着动物类产品的贸易的频繁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动物被感染的危险性亦随之增加。

(二)源于全球疫情的风险

2019年爆發的非洲猪瘟刚告一段落,全球又笼罩在新冠肺炎的阴霾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至2020年3月12日,疫情波及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疫情不断升级,正敲响全球大流行的警钟,其传播速度、对人体的危害、对社会的冲击,远超预期,据Worldometers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0月10日09时2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3709万例,死亡病例达107万例。此时,沙漠蝗虫也乘机泛滥成灾,先横扫西非、东非、西亚,后又袭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美国流感流行2600万人被感染,造成超万人死亡。尼日利亚爆发了拉沙热疫情,截至2020年3月,确诊拉沙热病例906例,疑似病例3735例,造成161人死亡。巴西出现全新的有近乎完整的孤儿基因组的神秘的雅拉病毒。可见,全球性生物安全风险危机时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预防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源于个人防护风险

个人防护是指实训场所的师生员工,在接触动物或进行动物栏舍清洁或进行与动物相关的实训时,使用防护性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装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防止师生员工受到工作场所中其他除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因子的伤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调查发现,源于个人防护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师生个人保护意识较差,不穿工作服、不戴手套进行动物实验操作,更有甚者动物未经消毒麻醉,学生便开始实训;实训场地在使用过程中,一个班实训结束后,在场地未进行消毒的情况下,另一个班的学生直接使用,或者是进入另一个项目训练;实验操作时或清洁器械物品时不佩戴防护用品,存在动物咬伤或抓伤或被注射器等利器刺伤利器割伤的现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实验动物突发疫情感染的风险;实训结束后学生没养成勤洗衣手的习惯,病原微生物可随着师生的流动,在不同的动物之间或人之间传播,增加了与易感人群接触并引发感染的可能,也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或被感染的概率;随意带入与实验不相关的东西,包括衣物、饮料、食物等,穿着随意如穿凉拖、短裙、短裤等进入实训场所,病原微生物可能通过食物、饮料或虫媒的叮咬进行传播。

(四)源于废弃物处理风险

养殖实训场教学实验过程中会用到如手套、针头、剪刀、注射器、手术刀片等物品,以及产生实验动物垫料、尸体等多种废弃物。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并且部分实验训课在上课过程中会产生注射器针头、碎玻璃等锐器,值日生未能进行分类,直接作为生活垃圾扔入垃圾桶,容易导致人员意外感染或扩散病原;动物的样品、器官、尸体原则上是放入化尸池,由于化尸池设计不合理,动物废弃物很快填满,多余的动物的样品、器官、尸体则随意填埋,或者填埋深度不够,有可能野狗、野猫甚至老鼠把尸体从土里挖出来或被雨水冲刷流出地表,易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进而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二、降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的措施

(一)保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要保证实验动物的来源安全,须从有资质的单位购买,并要求出具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定期对动物进行人兽共患病的检疫,特别是对刚购进的动物,必须重检;动物栏舍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等)应符合所饲养动物规格及有利于抓捕的要求,确保非实验室动物(如野鼠、昆虫等)不能进入;确保实验动物不能逃逸,并配备必要的抓捕工具,切实避免动物对人的伤害。动物栏舍的布局应有利于不同的动物分栏饲养,并设置有独立的空间,以避免由于动物呼吸、排泄,以及通过毛发、皮屑等相互传染;定期对全场及动物栏舍进行全面消毒和周围环境内灭鼠杀虫工作,并形成制度常态化;加强人兽共患病的检测,组建稳定的检测团队,并形成制度,每一学期对全场动物进行检测,发现可疑立即淘汰。

(二)落实生物安全培训教育

生物安全教育与培训是保证师生、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基础。有研究报道,90%的安全事件与人的防范意识不到位有关,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养殖实训场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促使师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作为本系的安全管理负责人制定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有关知识培训方案,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生物安全相关的主题培训,并且规定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把生物安全培训作为实训的第一次内容,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事例、游戏互动、演练及微信、QQ抢答等多形式的培训,让生物安全知识普及每一位师生,让学生在案例中了解其重要性,掌握发生意外伤害时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演练事故发生的应对措施的大致内容包括:(1)意外注射、切伤和擦伤;(2)废弃物如针头、注射器、刀片的安全处置及分类;(3)有病原性微生物源的物品的处置;(4)实训中病原性微生物源场地处理;(5)实训中动物咬伤、踢伤。培训后通过正规考试获得生物安全资格证书,进入养殖实训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同时,系里每学年开展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竞赛,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物安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过程严格执行标准实训操作和注重师生的个人防护,避免只注重实教学过程、科研成果,而忽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工作。

(三)合理处置废弃物

实训过程中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如手套、针头、剪刀、注射器、手术刀片,动物组织、器官、尸体及饲养动物过程产生的如垫料、粪便等废弃物,不同的废弃物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首先,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其次,分别放入相应有标识的专用的垃圾桶,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进行处理。实验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有传染性的进行高温蒸煮或焚烧,没有传染性的放入化尸池进行生物发酵;有传染性的动物粪便及垫料,收集后进行焚烧,无传染性的堆肥进行高温生物发酵。动物饲养过程中产生的粪尿污水,收集排入专门的化粪池处理,进行生物发酵。

(四)完善自救措施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生物安全意识渗透于平时的教学实训中,要求教师上实训课之前,先给学生宣讲实验或实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可能的危害,让学生的心理有所准备和重视,同时加强个人的防护。

实训前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就是穿上白大衣,戴好手套、口罩,比如抓取动物前,应了解所用动物的一般习性,动作做到轻柔,防止被动物抓伤、咬伤、踢伤。如实训用到注射器、剪刀、解剖刀等尖锐的耗材,交接和移动时注意防刺伤,用完及时放回托盘内。每个实训场地应配有足量的应急物品,如肥皂、创口贴、碘伏、3%双氧水、PE胶带、云南白药及棉签等应急药品。当意外发生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蜜蜂蜇,先拔刺,然后用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或小苏打水冲洗;被马蜂蜇伤则用酸性液体如食醋或稀盐酸冲洗,被群蜂蜇出现发热、恶心、腹痛等症状时,及时去医院治疗;被來源可靠的小白鼠咬伤时,可先挤出血液,然后用3%双氧水消毒伤口;不小心被兔抓伤时,先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局部,然后用碘伏涂抹;被接触过动物组织、血液、病微生物的注射针头、手术刀等锐利的器械损伤时,处理方法与动物咬伤相同,如未接触任何动物或病微生物,则消毒包扎即可。定时对长期接触动物的师生定期进行人兽共病的检测,以防患于未然。

平时要做好发生烈性传染病或者人兽共患病时的应急方案。当发生烈性传染病或是人兽共患病时,要按应急方案做好前期处置工作,彻底地对动物饲养栏舍与相应的实训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以及开展灭鼠灭虫工作。同时,立即向学校主管部门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汇报,并采取应急方案,进行隔离、消毒及免疫等工作,并将相关接触人员送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疫和疫苗接种,以防病原微生物进一步扩散。总之,生物安全无小事,及时地处置,才能从源头上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养殖实训场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对农类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滞后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而且人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因此,师生在使用养殖实训场进行实训实验前,学校应开展安全有效的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制定严格的个人防护、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控制及完善自救措施,以有效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师生和社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宝龙,李松滨,于敏,等.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控体系[J].实验动物科学,2015(32).

[2]顾杰.科研实验中心生物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浅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9).

[3]肖奇友.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预防与控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

[4]舒跃龙.对2019人冠状病毒我们知道多少?[J/OL].病毒学报.https://doi.org/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3675.

[5]徐健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

[6]钱军.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农类职业院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研究”(YKJ2021)

【作者简介】张业怀(1966— ),女,本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教学工作。

(责编 黎 原)

作者:张业怀

生物安全对策论文 篇3:

浅谈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隐患和防护对策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其措施包括强化工作和管理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和日常化的管理体系,加强人才的建设、培训、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设备、掌握规范 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和方法等。[1] 检验科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全院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也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因此建立生物安全的各项制度,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检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奖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护知识总结如下。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活动存在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进行不同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操作。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各种活动中,实验室相关感染事故时有发生,实验室感染的途径一般都有粘膜,接触感染食入感染、吸入感染和接触感染动物感染。[1]

2、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恰当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程序,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诗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

3、检验科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3.1 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检验科每天要面对接收和检测大量传染性的临床标本,而且有时要将标本从一个容器移入另一容器,这些操作均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并随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空气,工作人员吸入污染的空气即有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此前,已有王金良[2]报道了检验科工作人员实验室微生感染的实例。由于认识的不足,在标本多工作量大时常常忽略了对有传染性强的标本没有很好使用生物安全柜。

3.2 未按规程进行操作,压力容器的灭菌原理是高温、高压,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堆积进行操作,有可能引起高温烫伤以及压力容器爆炸的危险或未能正确使用而导致传染物的灭菌不彻底也将带危害。

3.3 化学性试剂、化学性消毒剂存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对人体造成的污染和伤害均属于化学性危险源。检验人员使用的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且对皮肤刺激性,难免有吸入或直接接触,长期与这些化学消毒液接触,就会产生的臭氧都可以使人体造成损害;化学试剂品如含酸和碱能皮肤组织烧伤,亦可引起器材的腐蚀,某些化学品还对眼有刺激作用。

3.4 部份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我院为综合性医院,就诊病人多、工作量大、检验人员通常是超负荷工作,且长期与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梁源接触,在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手部刺伤、皮肤破损、试管破碎、标本溢出或喷溅等职业暴露的意外情况。医院检验科作为传染原高 度集中的区域,常成为医院内交叉感染病源体的发源地[3]。不按传染隔离制度办事。

3.5 在实验室,领导虽然反复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袋与医疗垃圾袋混用,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卫生人员,在操作中,没有安全按卫生部对医疗废物分类标准进行,造成污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锐器、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交叉混放。

4、自我防护对策

4.1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4.2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了解物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众观念,科室所有人都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让实验室工作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4.3 制定和执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

4.4 培养检验人员良好的洗手习惯,配制消毒液及各种试剂或做其它操作实验时要戴好手套、口罩,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手部清洁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医院感染最重要,而工作人员的手受此污染的概率高达11.7%。洗手依从性是影响手部卫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作繁忙,工作人员往往忽视洗手的重要性,影响了洗手质量。因此必须培养检验人员良好的洗手习惯。

4.5检验人员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凡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的标本应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同時应充分认识吸管、试管破裂、液体外溢或刺伤及他人的危害性。一旦发生刺伤后应积极处理,建议采用以下措施防止病原体刺伤口传播:①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②用肥皂和热水清洗伤口;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同时作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普及性预防措施可大大减低检验人员在工作场所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

总之,检验科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疫源,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而深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实施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各种规范、准则、制度等,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要作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把生物安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切忌草率、马虎和侥幸。要不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熟悉和掌握职业曝露后所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紧急医学处理措施。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免受医院感染预防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把好消毒质量关是避免和减少病原微生物对我们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2版。

[2]王金良.世界首例实验室感染的SARS患者[J].天津医药,2004,32(8):528。

[3]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10-711。

[4]尹利华,王颖,杨晓静,等.手消毒剂干洗手法正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531-1532。

作者:李希梦

上一篇:童装市场分析论文下一篇:国企党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