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也深入到各高校,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成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 篇1:

新媒体下“三段五步”循环模式构建高效学校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诸多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而一些依托现代化教育理念衍生出的一些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渐的在教育领域当中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其中应用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就是思考——操作——思考,并依照提出管理概念——推行实施——反馈意见——整理思考——融合再提出新理念的步骤实施。有效的将该种管理模式应用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提升学校管理质量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三段五步;循环管理;学校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机构内部教学管理人员对于“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应用该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在教育机构当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需求,而“三段五步”循环模式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现阶段学校管理的压力,该种模式通过提出管理概念——推行实施——反馈意见——整理思考——融合再提出新理念的实施步骤可以有效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发现现存的教学管理问题,并及时的找到应对措施。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该种管理模式的应用极为必要,对于提升新媒体时代下学校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下“三段五步”循环模式的构建要点分析

现阶段,“三段五步”循环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用已经逐渐的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内容。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总结,在实际构建“三段五步”学校管理模式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遵循该种管理模式的构建要点。具体而言,第一,在构建“三段”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思考——操作——思考的步驟进行具体的构建工作,即,思考分析现阶段存在于教育管理当中的问题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然后依照措施的实施流程以及实施需求作好准备工作并有效落实这些措施,之后在分析措施的实施成效找到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及时的纠正。第二,在开展“五步”构建活动的过程当中,第一步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管理需求选择适合本学校发展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第二步,要依照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核心要求以及实施要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措施,学校管理者要倡导教师及学生参与到各项管理的实施活动当中。第三步,要准确有效的搜集到学生及老师对于这些现代化管理措施的实施意见,并分析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显著的成效。第四步,要有效的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措施的实施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对各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直观性以及准确性。最后依照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出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措施,从而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精准性以及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在其中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量化分析还是各项措施的实施监督管理都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功能来实现,因此,相关的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二、新媒体下“三段五步”循环模式构建高效学校管理策略分析

1.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优化创新

教育管理理念是影响学校教育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影响因素,一旦教育管理理念与“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两者目标不统一,那么“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将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新媒体下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为此,首先,准确有效的认知到“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构建要点就是遵循思考——操作——思考的核心要点进行构建工作,同时还要明确该种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是目前提升学校管理质量最为有效的措施,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制定出“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措施。其次,必须要时刻秉持着人性化管理理念,凸显出学生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的工作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构建措施,以此来满足学生及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凸显出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进而保证每一位学生及教师都能够反馈出其自身内心真实的意见,为日后的教学管理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最后,必须要明确“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实施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

2.联系实际保证“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针对性

不论是何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保证该种教学管理模式贴合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符合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构建“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证“三段五步”的构建工作符合实际。为此,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在是工作期间必须要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构建措施,同时还要准确有效的预估出此次构建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并提前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作为“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构建的专项资金。其次,必须要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支持下,可以保证“三段五步”构建工作变得事半功倍,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将思考——实践——在思考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在校园大会上重点强调出要重视思考,实践以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老师在教学期间也要将这种模式贯穿到教学的始末,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成效。

3.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好的学校管理策略需要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来实施,只有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高才能够保证“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为此,首先,在教学管理团队组建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准确有效的分析出新媒体环境下“三段五步”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需求,然后综合考察每一位管理人员对于“三段五步”教学管理模式认知度,创新管理能力,工作责任意识等,选择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作为“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团队的成员,以此来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其次,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引导教学管理人员重视信息素养的提升,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自我反思,明确其在实际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三段五步”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工作期间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并满足各项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应用工作的需求。最后,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重点培养其“三段五步”教学模式构建能力,构建方法掌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职业素养等,使其综合教学管理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诸多教学管理人员已经极为重视对于现阶段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政府部门也正在积极努力的倡导学校管理人员要将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研究项目进行研究。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教育机构的发展速度将很难跟得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速度,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的出现极大地解决的这一问题,该种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以及灵活性,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不断地提升教育机构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管理规范性。因此,相关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新媒体下“三段五步”循环模式构建高校学校管理策略研究上,结合学校管理工作的需求以及“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构建策略以此来保证“三段五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在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业成.“循环大课堂”模式在工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2]赵丰平,徐振升.不唯模式唯高效——详解“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02).

[3]韦族滋.“五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22).

[4]丁丽.新媒体下“三段五步”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

[5]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1—3.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金阳县城关学校,四川 凉山 616250)

作者:白学军

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 篇2: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也深入到各高校,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成份。在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对象、施教主体、教育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了运用新媒体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作者简介:洪旺元(1971-),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玉荣(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林巧华(197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编号:MKS1423),主持人:洪旺元。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当下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它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求新求知欲,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指人们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1]按媒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有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五大类,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

什么是新媒体?国内外学者们众说纷纭,看法并不统一,因此,并没有最终定论。笔者倾向于新媒体的这一界定:“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传播内容的即时性与开放性;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个体性等。

1.交互性与平等性。传统媒体一般都是单向传播,交互性弱,媒体地位更强大,而受众的反馈较为无力。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双方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同媒体以及其他受众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2.即时性与开放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从发出到反馈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信息的表达需要层层审核、把关。而借助新媒体信息发布不再受时间、空间乃至身份限制,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固化,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工、接收、发布信息,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实现“我的地盘我作主”。[3]

3.多元性与个体性。新媒体的资讯信息是海量的,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国际国内不同领域的各种资讯,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元化,每个人都担负着多元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等多重身份。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内容,而是可以在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中,给受众以选择的自由,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体现个性化行为。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包括领导人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等,其中很多资源都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凭借门户网站、数据库等平台获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们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编辑传播的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高职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新媒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源,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合理取舍,方便使用。

2.创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无线网络或者移動通信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知识讯息,并链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工作者凭借新媒体收集的内容,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即可以通过制作PPT,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课堂授课形式传递,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前向学生传送,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思想、内化品德,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运用手机QQ群、微信公众平台、论坛、博客、网络交流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新媒体为高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机会。

3.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高职学生与中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或即将成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自己的事情喜欢自己做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不希望完全的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希望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传统的依托政治教材、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即可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在新媒体营造的轻松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浏览和选择信息,主动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自己喜好的教育素材,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借助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监控带来难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摆脱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易监控。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的状态,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者不可能对学生所接收的所有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控制[4]。新媒体传播信息不受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信息传播是开放的,必然会有一些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伴随着新媒体的开放而传播进来,甚至有些虚假的、黄色的、反动的不良信息及恶俗的网络游戏通过新媒体传入到大学校园。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这些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对是非辨别力不高、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影响很大,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新媒体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信息的可控性为前提的,教育信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具有多向性,学生和老师可以同步获得所需的信息,有的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轻松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程度下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由于大学生的经历和阅历有限,容易失去理性和自我,又由于虚拟时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掌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借助新媒体搜寻信息,网络交流,绕过教育者的直接干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3.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互联网信息是海量的,同时网络虚拟世界也有丰富的娱乐功能,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有很强的吸引力,自制力不强的高职院校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交际能力和身心健康。首先,沉迷网络容易导致学业荒废。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网络游戏各式各样,对自制力弱的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加看管,沉迷于网络游戏,毫无节制地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致于学业荒废。其次,沉迷网络导致学生交际能力弱化。长期的沉迷網络使他们与现实社会脱节,容易引起情感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淡漠,久而久之将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另外,沉迷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经常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容易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不关心集体等心理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交流方式,增强了学习自主性,但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高职院校可以从教育对象着眼,引导高职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从施教主体着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从教育载体着力,主动占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等多举措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从教育对象着眼,引导高职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应该在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学生”身上下功夫,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新媒体素养,引导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合理正确地使用新媒体。首先,加强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日常教育活动,以渗透式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情趣健康的网络观,自觉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蚀,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趣味[5]。其次,加强法律和传媒道德的教育,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时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知法守法,不能发表具有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言论,不能进行网络违法犯罪。再次,要培养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自律能力,通过新媒体网络,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的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但是要有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合理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溺于网络,要确保网络是用来丰富文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而不是束缚发展,荒费学业,影响前程。

(二)从施教主体着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承担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主动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媒介素养,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首先,教育者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用新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而快乐地学习。其次,教育者要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不断革新,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播放器、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交互沟通法、价值渗透法等方法,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的“虚拟社区”,如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EMS等相对隐性的方式,以交互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流价值信息,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从教育载体着力,主动占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高职院校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担负教育主阵地的责任。首先,要加强高职校园网络建设。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校园网的正确舆论功能。其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高职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必须要收起说教的面孔,从吸引力和注意力上着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内容可以涉及网络法制教育、学习资料下载、影视剧欣赏、学生活动,文学天地、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在线等等,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通过主题网站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变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图文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不经意间受到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洗礼,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充分利用手机平台。如今,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机,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除了收发短信和打接电话外,还有许多的娱乐功能,如上网、购物、游戏、聊天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功能,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将隐藏的教育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更加迅速、便捷地得到教育信息,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会因为教育内容的长篇大论、枯燥无味而被学生拒绝,容易为学生接受,提高了新媒體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跟时代浪潮,顺应时代变化,充分关注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应对新媒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浅谈媒体的力量[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2fd7abc58fb770bf68a5549.html.

[2]李春燕.赢在新媒体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3(2):26.

[3]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6-7.

[4]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3:21.

[5]曾军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2:29.

[6]荣静.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6):25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洪旺元 张玉荣 林巧华

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关于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主动与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持久、互动的产学合作关系,培养和造就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完善高校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制、创办高校校内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是新时期高校新媒体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型媒介形态开始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专业便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传媒类新专业,其专业特殊性在于需要学生具备极高的大众传媒综合素养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部对设立新媒体专业的支持下国内高校纷纷开办新媒体专业。2013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开办院校就达到了43所”[1]。虽然各高校都在专业教学中寻找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但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却得到了众高校的普遍认同。

一、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四大特性:其一,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又包括视频、音频和符号等多媒体形式。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多维度获取相关资料,扩展阅读。其二,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信息通过众多平台进行交互传播,实时掌握不同地域的最新情况,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其三,海量性与共享性。新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存储和传输,海量信息,资源共享。其四,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传播人人平等,彰显个性,凸出喜好。在此背景下,各种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形成了网络生存状态。由此可见,新媒体实际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升级换代,是借助互联网而产生的新飞跃。

新媒体行业体现出的特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优势,必须具有多媒体操作与运用、数字化传播及技术应用的能力,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新媒体内容策划、制作与传播等多种实操技能。但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出现了泛化和同质化现象:人才培养内容过于陈旧,与以往的新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区别,无法体现出新媒体的特征;培养的学生无法在实践上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不平衡等。因此,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媒体专业要依据信息化社会及网络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理论知识体系完备、实践经验丰富、具备新媒体应用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

二、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兴办新媒体专业,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日渐突出,只有突破这些瓶颈,才能实现新媒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教学思维和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體专业仍沿用传统媒体的教学思维和理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不能适应新媒体行业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充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适应新媒体行业业务的要求。因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行业动态,教学思路与理念需要不断更新。从短期看,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侧重于网络服务实务和新媒体技术掌握为主;从长远而言,宜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迎接未来的技术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第二,实践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现在一些高校的新媒体专业仍然沿用传统媒体的课程设置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虽是新媒体专业,但体现不出新媒体行业跨学科、重融合、看市场的特色,更是缺乏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而适时调整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在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讨,更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察。只有在课程体系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完善实践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让学生真正及时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突出新媒体行业的特色,有目标地培养对口的新媒体专业人才。比如动漫设计、声效处理、后期剪辑等应纳入实践教学课程。此外,还要增加案例教学,选择新媒体行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独立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三,实践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新媒体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一些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缺实践课程教师。新媒体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储备有限,新媒体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从新闻、中文或艺术类专业调整而来,缺乏新媒体行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不强,自然无法胜任实践技能型课程的要求,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一些具有新媒体从业经历的专业人士因为学历、职称等问题,无法在高校任教,实践技能型教师荒的局面亟待改善。建设实践课程师资队伍,要求高校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高学历、高职称观念。在新媒体专业教师的遴选中,以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为重要依据,增加专业实践型教师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兼职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与新媒体行业相结合,吸引优秀从业人员系统参与实践课程讲授。再次要不断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拓展师资培训渠道,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四,缺乏“产学互动”,产学脱节。一些高校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机制,与新媒体企业联系不紧密,不了解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相符,没有把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行业也无法发挥对专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学非所用,造成教育的低效率,无法有效服务行业发展。新媒体专业应该按照行业需求培养人才,需要高校主动融入新媒体产业链,强化对接行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现与行业的对接,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新媒体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企业的参与,难以保证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产生良性互动效应。

三、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第一,完善高校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制。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是基础,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新媒体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开展实验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平台。例如多媒体实验室、融媒体实训室和后期非编工作室等,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基础的实训训练。高校依据各自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建立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管理机制,完成校内教学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是关键。新媒体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投入大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设备和仪器,并配置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视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新媒体学科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引进实践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及行业从业人员加强指导,改善教学条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达到培养高质量新媒体人才所需的标准。

第二,创办高校校内实践平台。新媒体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实践在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校内新媒体实践平台的建立,能为新媒体专业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使校园新媒体平台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傳播等功能的同时更具应用价值。高校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创办校内新媒体平台,挖掘校内可供新媒体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多元化平台,诸如学校网络电视台、网络广播电台、微信和微博公众号及各种网站等。整合并运用各种平台,将实践教学与新媒体平台结合,积极探索新媒体实践平台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将新媒体专业学生充分吸收到新媒体平台的创作、运营和维护团队中,通过多层次的平台互动,有效利用新媒体实践平台,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新媒体平台及其运作流程,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为新媒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常见的形式有创客空间、创新工作室和多功能孵化基地等。打造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及基本办公设施等多方面的支持,配置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教师进行各种创新创业指导。同时,设立创业实践项目基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搭建的创业实战平台,强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训,尤其是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用的创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降低自主创业风险,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为日后踏上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推进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推动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路径。双方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以实现产学合作的最有效途径,而产学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通过产学合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同企业的用人计划相吻合”[3]。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渠道。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聘请新媒体企业的骨干做兼职教授,传经送宝,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后积极参与新媒体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环节。“在这种校企互动中,既有学校管理机构与企业管理机构的互动、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的互动,又有学生与校外导师的互动,最终可归结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教学与研发的互动。它以能力为本位,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4]。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高校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紧跟用人需求,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夏丹,霍淑芬.大数据时代传媒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81.

[2]张真弼,胡胜强.网络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传媒,2014(3).

[3]陈寿灿.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38.

[4]李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学互动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cjyzd2017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纲 陈艳君

上一篇:投资软环境评价论文下一篇:教学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