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8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meida)概念。之后,新媒体凭借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技术支持,依托各种传播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催生了新媒体传播这一新的传播语境。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衍生了新的传播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媒体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媒体体育文化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给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受到新媒体发展的严重冲击。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了当前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新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优势,并提出了未来新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引言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实现的,可以说传播是体育文化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传播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时刻影响着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的方式以及传播的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的传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因此,本研究对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现状

1.1 体育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体育赛事从战国初期的孙膑赛马便开始流行,随后有唐朝的马球比赛,以及现在一直延续的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世界杯等,体育赛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减少过,而这些竞赛的记载与流传方式也随着媒体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改变着。在社会逐渐变迁,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信息化时代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竞赛,其比赛状况及比赛中凝聚的体育精神借助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始传播,更加直观、及时的向大众进行传播,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纸质传播方式传播的缓慢性。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崭新的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因此,本研究对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文化传播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新媒体的高效应用,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体育文化采用新的传播方式,在原有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建设时效性更强的传播方式,促进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1.2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方式

体育文化中凝聚了人们深厚的体育审美意识,体育文化传播以体育为载体,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体从传统的文字方式逐渐转变至现代化的传播模式,目前最常见的几种主要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包括以下一种:

(1)电视传播。电视是大众传媒中最传统、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该传播方式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也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有条件接受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人们及时了解各类体育赛事及新闻提供了重要渠道,而且,人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也可以从中感受各项体育运动中蕴含的重要体育精神及体育文化,可以说,电视传播是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2)网络传播。随着生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网站在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专业性网站都会定期在网站上上传有关体育的相关信息,包括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及音频等,同时网站论坛、新闻等也会及时更新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的最新讯息,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体育爱好者获得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也是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3)报刊传播。目前很多报刊中都设有体育专栏,主要报道各种体育动态及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网络体育报刊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网络体育报刊,及时获得相关体育信息,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点

2.1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渠道,丰富了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此外,受众可以借助于新媒体随时随地的了解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视频、音频及图像文本资料。

2.2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接受体育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受众既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2.3 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以信息的发送者为中心的,其传播方式是由点及面,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与点,以及点与面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实时互动。

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兴建的体育馆数量在逐渐上升,各类型体育比赛也越来越多,各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而且增强了国内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但是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力度、内容、文化内涵等都有所差异,其中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接下来笔者提出了未来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几点策略。

3.1 积极探索发掘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各方面应用中,最应该重点把握的就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比如对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文化的解读及体育政策的宣傳等,让人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国家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等国际性比赛进行实时转播,对体育新闻进行及时传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MSN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人们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让人们及时获得各种体育相关信息,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各个方面影响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3.2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特点上各有千秋,比如,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真实度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要优于新媒体,而从传播的速度与及时性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必然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于比较重要的体育竞赛,我们就可以选择既通过传统媒体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传播,同时也利用网络同步更新,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信息,最大限度传播体育文化。

3.3 通过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便捷式可移动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体育信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手机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尤其是在4G 网络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技术的运用、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型便捷式移动媒体将是未来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趋势。

4.结语

总之,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冬园,姚强.对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分析[J].体育科技,2015,01:13-14.

[2]王学军,高大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136+138.

[3]李金宝.我国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8:19-24+30.

[4]房新宁.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知识,2013,06:15-16+21.

作者:薛强 李续稳

新媒体体育文化论文 篇2: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文化的影像书写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meida)概念。之后,新媒体凭借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技术支持,依托各种传播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催生了新媒体传播这一新的传播语境。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衍生了新的传播模式。

一、 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像语境

现代科学技术催生了电子文化,电子文化传播时代为影像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以影像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子传播预示着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视觉消费文化背景下,以视、听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视听符号传播方式成为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是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为一体的多种媒介形式的综合传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又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导致了传统信息传播格局的重组。传统信息传播以图片与文字为主要传播载体,受众主要通过文字阅读与图片的欣赏完成信息的接受。文字与图片的静态传播,只能诉诸于信息受众的视觉感官,信息传播方式单一。而且,受众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进行实时的反馈与互动。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影像为传播载体,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官立体接受,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刺激性,也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因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带来的厌烦感。在信息传播的互动环节,新兴媒体具有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受众可以凭借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及时的与信息传播者进行互动,转变受众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身份为主动参与传播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1]报告非常明显的提现了新媒体的统治地位。这一现状,让传统的报纸积极探寻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各大报社都相继推出了线上功能。比如,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在2008年推行手机报开始,到2010年体坛周报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其向新媒体转型的新探索、新台阶。体坛周报手机客户端上载有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阅读相关体育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再传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众具有的双重身份,可以对任何信息影像资料进行把关或者共享,满足了大众互动性的表达的需要。

二、 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像形式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文化的影像传播结合传统媒体形式,基本呈现了电影传播、电视剧传播、纪录片传播及各种新媒体视频传播等形式。各种传播形式,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媒介交叉、融合传播的新格局。

(一)体育文化的电影传播形式

体育电影,是体育文化传播与体育精神培育的有益形式,这类影片的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与体育竞赛或体育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影片主题基本传播了一种鼓舞、励志、健康向上和欢快的体育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历经了“文革”的荒芜,走向了健康创作的道路。该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带着对“文革”的反思,表现了一代体育人的奋斗精神。1981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由张暖忻导演的影片《沙鸥》讲述了以沙鸥为代表的中国女排队员为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虽负伤但坚持训练的故事。赞扬了一代运动员的高尚价值观与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影片《波牛》《飞跃羚羊》等为代表的同期,港台体育电影将镜头对准了青春叙事,展示了运动员们青春飞扬的体育激情与顽强奋斗的体育精神。90年代,中国体育电影题材众多,影响广泛。残疾人的体育境况是该时期体育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199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出品,霍建起导演的关注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电影《赢家》,以残疾运动员常平的情感故事与奋斗精神为叙事点,讲述了一代残疾运动员励志的故事。进入新世纪,中国体育电影创作大放异彩,题材丰富,作品众多。以影片《夺标》《棒球少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少林足球》等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电影,展开了叙事视野,如对棒球、足球、田径等运动项目的关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幕体育形象,传播了优秀中国传统体育精神,也展示了新世纪体育影片叙事视野的人文关怀。电影的线性传播模式,无法让观众及时参与影片的互动。而新媒体传播,及时补充了电影线性传播的短板,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百度贴吧专门创设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吧”,开设了看帖、图片、精品、视频、游戏、群组等众多交流版块,及时传播了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各种信息,同时扩大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二)体育文化的电视剧传播形式

电视剧兼容了现代诸多艺术的元素,如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通过多剧集连续播出的方式,叙事丰满细腻。体育题材电视剧,以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或体育竞赛为故事创作的背景,塑造屏幕体育人物形象,讲述体育故事,传播了健康的体育精神与拼搏精神。电视剧《网球王子》改变自同名动漫《网球王子》,讲述了网球队员的成长和奋斗历程,抒写了网球队员的青春激情和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排球女将》以排球运动员盛小妹与厉雪一起为夺取失落了22年的奥运金牌而拼搏奋斗的故事,展示了女排姑娘于体育运动中的友谊、竞争再到合作的励志故事。《篮球部落》将镜头对准了青春追梦视角,描述了一群年轻人带着对篮球的挚爱,用各自的方式维护篮球运动,执着追梦的青春体育故事。《追梦英雄》将奥运赛事与抗战故事结合起来,展示了张学良将军为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决定送刘长春参加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故事。这些体育题材的电视剧,通过一个个体育故事,塑造了一批顽强拼搏的屏幕中国体育人物形象,积极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体育文化精神。电视台与网络的融合传播,在体育文化的电视剧传播这一媒介形式上,进一步开拓了受众面。百度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等打破了电视台线性播出的方式,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上网浏览电视剧节目,并且随时发布意见参与网络谈论。

(三)体育文化的纪录片传播形式

纪录片以纪实为其本质特征,在具体创作中,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真实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后期制作中进行艺术加工,引发观众思考,启迪观众审美情操的影像叙事艺术。体育文化是文化概念下的一个子集,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起源而产生的,同时又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完善和延续。[2]纪录片创作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大特征。詹姆斯·斯登执导的纪录片《挑战者姚明》,讲述了姚明在NBA从“菜鸟”成长为巨星的故事。《筑梦2008》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纪录片。该片以国家体育馆的设计竞赛到评选,最终开始建造为基本结构线索,用全景展现的方式,展示了我国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的故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片截取了跨栏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特警战士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及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奥运会举办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展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进一步丰富了《筑梦2008》的传播,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境况。新浪网、网易娱乐、百度百科、ccv5影院、豆瓣电影、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娱乐等这些新媒体传播媒介,同一时间对《筑梦2008》进行了及时、全面与立体式的互动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力,传播了北京奥运的进取精神。

(四)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精神及体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凭借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体育传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主办的体育栏目。其中,以新浪体育专栏为代表的四大门户网站的体育专栏,在网页栏目的具体设置上基本包括了视频、直播、图片、博客、社区等这些提供体育信息与交流的平台。在体育文化博客、微博传播方面,多数体育博客的传播内容集中在文字、图片、视频等基本载体形式。如新浪体育博客设置了精彩博文推荐、名家推荐、专家博客、草根名博、精彩图博、足球博客、篮球博客、热点专题回顾等众多分栏目,供网民阅读。还设置了自荐博文专栏,供网民提供较好的体育信息素材,进行及时交流。体育文化的手机报传播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手机报的订阅浏览相关体育信息;另一种方式是彩信手机报,这种方式是运营商通过彩信将体育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离线查阅。体育信息的微信传播方面,手机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进行体育信息的分享。这种传播方式对于信息的筛选、转发、传播比较随意,在受众的接受者基本是微信用户的朋友圈,相对比较固定。体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从信息接受者方面提现出了不同人群选择接收的信息不同。不同年龄的信息接受者,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程度不同。在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的使用方面,信息的接受者受到了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了不同的消费特征。

三、 中国体育文化的跨文化影像传播

中国的体育文化凝练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到国外,是当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播中国体育精神的重要举措。不同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信息接受的不利影响。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视频等这些非常直观的表意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在当下受众对影像信息接受的习惯性与时尚性,预示着在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影像传播必将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众多模式,构建了信息传播的新形式,为各类信息传播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在这一新的传播格局下,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新媒体传播的介入影响下,也变得快捷、个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国学者拉斯维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基本要素在新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下有了其新的特征及注意的问题。因为各种新媒体传播的服务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快速、及时、大量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3]具体到体育文化的传播革命,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Who和Whom是无法绝对确定的,呈现了一定的模糊性。新媒体的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者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定性,而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这些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是体育文化信息的传播者,这种传、受的传统模式在此变得模糊。关于传播内容(What)方面,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有着严格的预审程序,比较谨慎,而新媒体的体育文化信息传播内容在监管方面相对宽松,比较随意。内容传播的形式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形式相对固定,而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形式丰富多彩,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这些媒介形式进行体育文化信息的立体化传播。在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方面,传播媒体的体育文化信息传播呈线性的单向性传播,受众无法及时参与信息互动导致了传播时效性与互动性差。便捷性、分众化、即时性和互动性是受众在体育界信息消息中提出的新要求[4],在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方面,新媒体延伸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效果,使得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模式,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传统信息媒介整合起来进行体育文化信息的综合传播。这种媒介的信息综合模式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或有限的信息传播媒介传播,进一步丰富了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环境上都表现出了新的特征。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利用新媒对中国优秀的体育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及时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各种优势,注意避免或减少新媒体传播的劣势,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及顽强奋进的体育精神及时向国际传播,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域间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交流,共同构筑一个和谐、健康的国际体育文化消费语境以传播优秀的体育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2016-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28-34.

[3]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2010,178(7):39-42.

[4]沈一岚.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传播模式的特点[J].采写编,2015(4):80-81.

作者:李百晓

新媒体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特征与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群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呈现出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体育文化传播应顺应这种新形势,努力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应用多媒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以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数字杂志、触摸媒体等传播形式出现,极大改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有效促进了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传播行为、媒介形态以及传播手段等发生改变,这对当前体育传播提出新的要求。

一、新媒体传播特征分析

1. 互动性

在以往的传播形式中,通常是以线性传播与单向传播为主。此种传播形式造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产生交流障碍,形成信息传播反馈的延迟与滞后。手机短信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缺陷,逐渐改变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有效促进了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增加至5.64亿,手机网民数量增加至4.20亿,微博用户的数量增加至3.09亿[1]。新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极大改善了我国的传播环境,增加了受众的主动及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人性化。

2. 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突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信息全速以及全域的传播。在新媒体中,信息制作较为简单,无需特别复杂的排版和剪辑等,因此,信息能够及时传播。此外,随着我国光纤通讯系统的发展,网络传播速度得到飞速提升,使用新媒体的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资讯,提升了信息的时效性。

3. 多样性

新媒体是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批新兴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主要以新技术手段为依托,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满足受众交流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受众在阅读信息的同时可以选择听信息或看信息。在这种背景下,新旧媒体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障碍逐渐消除,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界限逐渐减弱,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消失。

二、体育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

传播环境的改变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发生变化。

1. 实现双向传播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广大受众提供互动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断出现,改变了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大多数传播机构均开设新的传播途径,以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央视体育频道(CCTV5)为例,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且最具权威的传播机构,CCTV5不断开发新的传播资源,其对新媒体的运用提升了其在众多传播媒介中的竞争力。如今,CCTV5实现24小时播报,还开通了微博、官网以及论坛等。作为与受众互动的平台,CCTV5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热情。

2. 媒介融合趋势明显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群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体育文化传播要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变化,就必须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应用多媒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以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在内容上,媒体应增设观众参与互动的板块,利用微博转发互动、网络转帖等形式,或者通过开设专栏引发网民之间的观点讨论。在形式上,应改变体育文化平面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单一形式,将立体动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在传播渠道上,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应逐步向多元化的媒介转换,除了传统的广电媒介,还应具有微博、网络、手机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如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不仅再一次燃起大众的体育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媒体之间的新一场战争,新旧媒体轮番上阵。其中新媒介的网络媒体以视频、微博、3D技术作为代表在这次媒体大战中胜出,成为奥运会报道的闪光点。根据英德知联恒与昌荣传播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人的奥运心态》指出,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传统媒体依然备受大众关注成为报道的主要手段,而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也逐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直逼传统媒体[2]。可以看出,多媒体的互动融合已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3. 传播活动以媒介使用者为中心

传统传播媒体把传播主体作为中心点,按照传播主体的自身特点以及传播方式对信息进行编辑发布。网络新媒体则是通过社会化方式,以用户为传播介质通过移动数据来进行传输。在网络新媒体下,观众在哪里,信息和媒体就有可能出现在哪里。而且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定位为信息服务,为受众提供贴身的信息服务。观众在享受信息共享的同时,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可以自由主动地点评体育信息。

三、体育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

1. 完善“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体育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体育文化的扩散培养人的体育意识,从而增强全民体质,促进人类的整体进步。因此,在对体育文化传播时应将公平竞争的意识融入其中,鼓励全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以此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传播当中不仅要树立健全的全面发展传播观,同时还要实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以满足大众对传播体育文化的不同要求。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大网站都推出奥运视频,其中腾讯网推出的《中国茶馆》《品蔚英伦》等专栏,网易推出《伦敦十日谈》《网易伦敦实力榜》等栏目,新浪推出《奥运大郭饭》《健翔读报》《奥运三健客》等。与此同时,新浪微博还精心打造一款极具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的大型互动社区,通过网民亲身参与各项比赛以体验赛事所带来的快乐。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体育节目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 塑造体育文化传播品牌

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传播体育文化必须综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发展战略。如CCTV5凭借国家电视台的有利资源,创建了极具有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央视网以及CCTV5等体育频道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的专用频道,并且还把世界杯、奥运会等一些国际重大的体育赛事作为频道固定的体育传播品牌。虽然央视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匹敌的有利资源,但是并不会影响其他媒体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传播发展空间。很多地方电视台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中摸索出许多有利于电视台的发展路径。就像河南电视台新设的《武林风》栏目,为其他媒体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在省级电视台同类栏目中取得最高收视率的成绩[3]。《武林风》栏目每年都会举行国际性武术大赛,为弘扬我国武术提供发展平台。此外,栏目还对我国的武术文化做了生动形象阐释,激发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兴趣,拓宽了我国武术的弘扬途径。

3. 建立多渠道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

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加强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还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传统媒体以信息内容的可靠真实以及深度性凌驾于新媒体之上。网络新媒体虽然起步晚,但以传播快捷、自由等特点迅速成为受欢迎的传播新形式。因此,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应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快速自由化[4]。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之下,媒介融合可以实现全媒体之间的互动交融,以此提高体育文化传播的力度,实现体育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

在通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群众对信息的接收方式也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体育文化传播应顺应这种新形势,努力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应用多媒体之间的协作互动以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01-15.

[2]中国经济网.《2012中国人的奥运心态》报告发布[EB/OL].h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207/25/t20120725_21199221.shtml,2012-07-25.

[3]杜思民.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2(5):72.

[4]张丽,陈翔.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3(1):46.

作者:于楼成

上一篇:现代化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