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

2022-04-23

摘要:依照依法治国,我国的乡村旅游应采取“(乡村)社区主导,政府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可采取与之相应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能不断提高农民切身利益,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 篇1: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广西各地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活动类型、经营收入情况、经营动机及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发现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八桂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建成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超过1600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800余家,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2010年的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总收入45亿元,到2019年的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生机勃勃的经营主体,造就发展壮大的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壮乡风情成发展宝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分布于广西各地市的15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7个方面共13项指标,包括: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及数额、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业务类型、经营压力、收入满意度、经营动机及态度等,以反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一)经营模式

调查显示,在接受此项调查的150个经营主体中,“个体经营”模式的有61个,占40.67%,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个体农户通过本地租赁或对自主经营的已有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并增加配套的旅游休闲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农旅结合、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园。或者利用自有或租赁民居,通过设计改造成农家乐、民宿等,实现旅游接待和服务。

“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制”、“公司+农户制”等依托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可以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共占36%。另外,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众多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加入,一些经营主体在多方合作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也出现了 “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等经营模式,分别占7.33%、5.33%、5.33%,多主体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群策群力,相互促进,抱团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综合带动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对于贫困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因此各地政府均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甚至直接参与到经营中来,出现了“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等政府以主体身份参与的经营模式,共占15.33%。这些模式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品牌打造、宣传推广、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个体经营者经营模式下存在的不注重生态环境、忽视规划、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场地来源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资产或自建的占总数的46.15%,这个数据与“个体经营”和“农户+农户”经营模式的数量大体相当,说明个体参与经营为主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利用自有或自建场所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印证了当前经营实体多数为本地村民经营,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經营主体共占51.28%,其中租借经营的占46.15%。可见外来经营主体比例与本地经营主体数量接近,反映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公共或免费资源”的使用非常有限,仅占1.92%,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为有偿使用。

(三)投入资金来源及数额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建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40.94%的项目拥有204种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经营者的“自家积蓄”,占到66.03%,其次是占45.51%的“银行贷款”和占28.85%的“亲友借款”。“其它资金”来源占14.74%,“民间借贷”占7.05%。在接受“投入资金数量”项目调查的115个经营主体中,累计投入50万元以下的占14.78%,50~100万元的占13.91%,100~500万元的占32.17%,500~1000万元的占19.13%,1000万元以上的占20%。

从投入资金来源看,以经营者家庭积蓄为主要投入资金来源,从投入资金数量来看,80%的项目为投入资金千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广西的经营主体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获得投资机构支持的大规模项目较少。中小规模的经营项目更利于个人投资者创业,而且在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项目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

(四)员工人数及构成

被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中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占41.88%,10~20人的占20.51%,20~50人的占25.64%,50~100人的占5.98%,100人以上的占5.98%,员工人数50人以下的累计占88.03%,20人以下的累计占62.39%。而从员工构成来看,经营者除了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外,还要承担部分员工岗位的职责,“既是老板也兼任员工”的占66.03%,这也说明了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经营者有余力身兼多职。此外,经营者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也作为员工,在经营者所在的园区或旅游区工作,共占了64.74%。其次,当地村民占57.05%,雇佣非本村员工占51.92%。数据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体是以家庭和家族经营为主的经营组织,这与较小的经营规模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五)经营业务类型

广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全年开放,1~12月全年经营的占到98%,其中4~10月为主要经营期,所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均向游客开放。虽然不同地域存在温度、日照、降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依托农业田园景观、季象景观、气候景观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以及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受到时间节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就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已经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经营活动来看,并不影响全年开放经营。

调查显示仅有17.9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是收门票的,且门票价格比较低廉,在20元以下的占69.74%,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已经走出“门票经济”,是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获取综合收益。

这些景区依托乡村田园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现已开展的经营活动以食宿为主,“餐饮”占88.46%、“露营”占69.23%、“住宿”占66.03%。广西水资源丰富,“垂钓”和“划船”项目也有较高的占比,分别为53.21%、48.72%。其次,花卉展览、烧烤、民俗活动、展馆参观、购物商店、旅游纪念品、棋牌室等项目均占30%左右。旅游购物也逐渐得到重视,各景区纷纷设立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纪念品店,游客在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购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农特產品。

(六)经营压力及收入满意度

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均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同的行业和主体在不同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大小会有所不同,接受此项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认为承受“很大压力”的占16.44%,“较大压力”的占52.74%,“一般压力”占25.34%,“较小压力”占4.11%,“很小压力”占1.37%。总体来看,大部分经营者认为目前经营压力不小,“很大压力”和“较大压力”的共占69.18%。从收入满意度来看,感觉“非常满意”的占5.48%,“满意”的占23.97%,“一般”的占42.47%,“不满意”的占27.40%,“很不满意”的占0.68%。感觉“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29.45%,感觉“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8.08%,两方面相差不大。

现阶段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处于主体数量递增,竞争日益加剧的阶段,对于吸引客源、提质升级、适应市场、提高营收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经营者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并不高。

(七)经营动机及态度

调查显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和经营的动机多样,并且存在多重动机,主要是发现了该行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进而选择自主创业,出于此动机的高达71.15%。其次是“政府鼓励”,占43.59%,可见近些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为数不少的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对即将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以强大的信心和鼓舞。除此之外,还有“能人引领”、“家人鼓励”及“父辈传承”等原因,所占比例较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正处于创新探索、迭代升级之中。从经营者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后的亲身感受来看,觉得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非常正确且值得”的占42.31%,“比较正确且值得”的占42.95%,“一般”的占14.74%,“比较后悔”和“非常后悔”2项均无人选择。高达85.26%的行业认可率,足以体现出经营者对所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的认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好前景可期。

二、总结与建议

(一)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个体经营及农户参与经营的中小型组织为主。经营场所也多来自于自有土地和建筑,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及其亲属,创业投入资金的首要来源为家庭积蓄,累计投入大部分不超过500万元。虽然经营规模有限,但是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外来经营者的逐渐进入和行业的发展,公司制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政府部门参与经营的多方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之道和发展之路。

(二)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

食宿需求是旅游过程中的首要需求,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业务以餐饮、露营、住宿等食宿项目为主,同时辅以垂钓划船、参观展览、民俗活动、旅游购物等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项目,基本不收门票,即使收取也是以20元以下的小额门票为主。相对于一些依赖“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在二次消费上下功夫,赢利点更丰富,通过“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实现收益多样化。2019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包括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在内,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红利。

(三)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

伴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增加,而且往往在某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带状或片状集中出现,所依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基本相同,客源重叠、项目同质化的情况下,竞争日益加剧,另大部分经营者感受到了不小的营收压力,并且对目前的经营收益不够满意。但是从对以往经营情况的态度来看,却发现有85%以上的经营者认为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且值得继续为之努力,说明压力虽然较大、收入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完全没有经营压力也是不符合商业经营规律的,并且通常情况人们对于自己的收入情况也是呈保守态度。总之,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懈努力。

(四)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恰恰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美好和愉悦。走进乡村,体验农耕,追忆乡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刚性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商机。2019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强劲的乡村旅游需求成为经营者们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的首要动力。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做出部署。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桂农业发[2017]73号),以及来自广西文旅、农业、林业、住建、交通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配套措施全力打造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通过文旅融合、多產融合,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品牌特色显、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行业持续全面提质升级,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83-85.

[2]袁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06).

[3]李萍,韦宁卫.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短板及财政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9(07):117-124.

[4]牛君仪.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农业经济,2014(09):43-45.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385);202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越边境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KY36017)。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颜毓 覃智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 篇2:

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依照依法治国,我国的乡村旅游应采取“(乡村)社区主导,政府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可采取与之相应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能不断提高农民切身利益,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依法治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但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还存在著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民的权益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不容乐观。

一、乡村旅游属于村民自治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1。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突破点, 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新的切人点和加快旅游产业调整新的着力点。旅游开发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并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但距离其初衷—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距离,农民的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出现了一些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如:为发展乡村旅游随意侵占农民的耕地用作他用。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属于村民自治事项。因此,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秉持“依法治国”理念,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变包揽一切的“主导”为积极地“引导”、依法地“指导”和有效地“规范”3。在村民自治前提下发展的乡村旅游,其经营模式不同与以往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模式。

二、村民自治下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乡村旅游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可广泛引入企业制度,如:独资、合伙、合作和公司制度。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租赁、承包、外聘等方式。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更全面、系统地发展乡村旅游,使其能广泛的参与市场竞争。但不同的乡村尤其不同的特点,其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乡村旅游应随其特点和其发展时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

(一)发轫期

在发展的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的中心部门应以村委会为主,暂时由村委会代表整个村的利益整体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着重对村民的知识的培训和理念的传送,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二、着重为乡村旅游“输血”,引进外部资本,开始基础的乡村旅游建设;三、同时给与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开发有利的乡村旅游资源,加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个时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发展的不完善,尽量避免投资方的参与,一切由政府辅导由最简单最基本的方面做起。政府对乡村旅游进行资金、人力和管理方法的输入,建立一个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发展框架,对乡村旅游进行初步开发规划设计。

这个时期的经营模式最好采用独资的形式,以村委会作为独资的法人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尽量避免有多方经营主体的介入,完全以村委会为核心,由政府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如:法律、知识、技能、管理方法、监督等方面。采用独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参与方过多造成农民利益被侵占的情况出现。

(二)发展期

乡村旅游发展至中期,农民的自身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外部资源也大量的引进,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可继续以村委会为中心,村民亦可根据自身的利益独立成立自己的利益集团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同村委会共同作为利益的中心部门。政府部门的工作可着重转移至法律的维护和监管方面。

此时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可以多样化。一、农民组成的代表自身利益的利益团体可与村委会合资,建立起合资的企业,政府部门辅助监督其经营管理,也可以不组建自己的利益团体,以村委会为中心,与投资方组成合资企业;二、乡村旅游公司可采取聘用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由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外部集团进入,农民作为资源投入者有自己的权利,但主要的管理经营权放手给管理公司,农民着重从事服务活动,这样可以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获利的空间将更大;三、以“外包”的形式承包给有意要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完全放手经营管理,但此种方式农民的利益容易被侵犯,因此政府的法律监管部门就要进一步加强其监督管理的力度。

这个时期,乡村旅游发展针对的目标群体还主要是国内的客户群,还不能取得大范围的发展,要想得到更进一步经营规模的扩大,还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待其进入成熟期后采用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

(三)成熟期

成熟时期的乡村旅游,政府可进一步让出其管理权限,乡村旅游进一步的放宽,村民可雇佣自己信任的法律人员维护其权利或雇佣专职人员为其培训所需的知识,成为一个完善的企业,掌握所有的经营管理权。

此时的乡村旅游可采用现代公司制度,与投资方组成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扩大其实力,加强其核心竞争力,采用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如:采用创新模式(先难后易模式)、占有模式(先易后难模式)和浙江模式(集群模式)4等,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可以与周围村庄或者全国有名的村庄进行合作,组成集团公司,形成一个大的行业联盟。

乡村旅游只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调整其发展模式,采取适应不同时期的经营模式、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地吸引客源,不断创造新的客户价值,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三、村民自治下乡村旅游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中,政府起着的“引导”职能的作用,以避免乡村旅游的发展背离其发展初衷,而以下是乡村旅游中政府职能更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环境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一定要注意环境问题,不能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模式,因为乡村旅游所依附的就是周围特有的区别与城市的环境资源,因此才会对城市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盲目开发只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会破坏乡村的自然环境,缩短其发展周期,同时也会恶化环境,影响居民的居住。因此,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要持续关注的问题,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其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避免因其短浅发展目光而破化整体的发展战略,积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农民的利益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成为一个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要严防官商勾结愚弄百姓,加强政府的监督机能;另一方面要使农民知法懂法,不断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对农民不断进行普法教育。当然,如果乡村旅游能够按企业经营模式来发展的话会有利于企业各项经营项目和利益都明朗化,减少不法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更应切中农民的利益,从各个反面给与农民优惠。如:优先安排农民在当地的乡村旅游中就业,优先考虑农民投资等方式。

(三)政府的辅助职能

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给予积极的辅导指导及全力的配合以弥补农民自身的一些不足:对本行政区域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资质认定和分类,促使本行政区域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为符合旅游开发条件的乡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对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边远、贫穷乡村给予财政扶持或者税收减免,专款专用,变被动扶贫为积极主动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为具备开发价值的乡村收集、提供投资、合作信息,或者为其联系投资主体;为乡村培训发展旅游所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并为乡村引进有关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对外宣传,提高本行政区域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本行政区域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监督本行政区域乡村旅游实体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监督乡村旅游收入公平、公正分配,监督乡村旅游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至于因为旅游开发而遭受重大污染或破坏3等等。

在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是逐渐淡出的,但在何时淡出,如何淡出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整个政府部门的辅助的根本宗旨即: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的发展乡村旅游;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在农民有完全能力处理所有的业务和维护自己权益时,政府可完全淡出,但在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始终加强其监管职能,因为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其不合理经营和不法行为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监管是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矫正器”,政府一定要行使好这项职能。

四、乡村自主经营模式选择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自主经营模式的选择在我国有重要的意义:一、在村民自主经营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更能发挥村民的自主性,用企业的整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引入市场机制,更有利于产权明晰化,全面提高农民的收益;二、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意识,在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下,农民通过普法教育,实践参与,更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三、引导乡村旅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护环境不被破坏,保持农村的原有特色,按可持续地道路发展;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乡村旅游的农民自主经营,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在以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刚.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可发研究,2006(6):72-74

[2]窦志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2):7-11

[3]方旭红.依法治国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9-12

[4]米增渝.我国乡镇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选择.中国乡镇企业,2006(Z1):116-118

作者:王 静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下承德乡村旅游人才支撑问题研究

摘 要: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乡村振兴实施举措,以河北省承德为例,虽然已制定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策略,但从实际需求来看与承德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有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旅游人才素质不达标以及人才结构设置不合理等方面,因此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对承德乡村旅游人才支撑问题进行研究,并从院校教育、人才引进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方略,以期为日后提升承德乡村旅游人才技术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人才支撑;承德

基金项目:2021年度承德市科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承德乡村旅游人才支撑问题研究”(2021201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集中体现在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人数逐渐增多。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期间所作出的促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对于乡村经济建设也可起到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配置是产业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是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引。基于此,人才因素是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要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作用,实现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战略,以提升承德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河北省承德市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开展重要性

近年来,承德市相继出台了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政策,旨在积极培养乡村旅游专业实用人才,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以有效实现乡村振兴。随着河北省旅游相关意见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全域乡村旅游人才的保障[1]。具体的工作开展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进行全域旅游体系以及与旅游行业相关人才培养时,必须重点规划旅游行业发展、实现新时代旅游管理、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技术、引导旅游人才进行旅游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第二,在实行旅游人才培养计划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用旅游体系队伍建设,确保人才的专业技术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三高”旅游专业人才,进一步为建设承德新型旅游乡村提供相应支持。

第三,在《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明确指出,为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可通过相应的人才业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培训、提升酒店工作人员礼仪等几大方面开展,不仅可以提升从事乡村旅游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实现承德市旅游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最终为河北省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建设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二、承德市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文重点针对承德市乡村旅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高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各占比7.1%、16.4%、76.5%。因为旅游属于人员密集型行业,所以相对于高层、中层管理人才来讲,基层旅游人才需求量更大,但结果显示基层旅游人才极度缺乏,必然影响整个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2]。此外,河北省对于高层、中层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存在重视度不够问题,参照承德市旅游管理现存问题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行业缺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最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人才问题,唯有广纳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员才能提升乡村旅游未来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3]。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显示:承德市17家乡村旅游点,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以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有5人,占人才总数的0.4%;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59人,占人才总数的5.7%。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该市高学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较少。虽然承德市每年均会举办旅游人才交流会、旅游高校座谈会以及旅游人才培训等活动,但从本质上来讲,仍旧未解决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的问题,且在乡村旅游人才引进上也稍有欠缺。对于此类问题,承德市也在不断转变乡村旅游人才吸引战略,但结果并不理想。

此外,高学历人才缺乏,也进一步导致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受阻,从而出现了旅游项目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以及缺少创新性等。从17家旅游地主营项目来看,大部分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欣赏绿植、垂钓等方面,对创新旅游项目以及提升旅游营业额的能力有所欠缺。

(二)从事乡村旅游业人员大多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笔者对承德市1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发现从业人员年龄在25岁以下、26~45岁、46~60岁的占比分别为21.9%、24.7%、38.7%,且60岁以上人员占比14.7%。调查结果显示,在46岁及以上从事乡村旅游人员中,大部分为女性,主要从事的是旅游行业中的餐饮、客房、园艺等岗位。乡村旅游人员大多学历偏低且年龄偏大,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57.4%,高中学历人员占比为21.8%,大专学历人员占比为14.9%[4]。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青年群体都选择外出工作,造成农村老龄化以及空心化现象严重,致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且多以女性为主,无论是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会稍有欠缺。

(三)从事乡村旅游人员流动性较大、待遇偏低

本文通过对从事乡村旅游人员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乡村旅游地工作人员收入普遍偏低,服务人员年平均收入在21 749元左右,旅游管理人员工资在38 295元左右,与承德市农村常住居民年平均收入相较而言,从事旅游行业人员工资待遇偏低,这也是导致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乡村旅游行业人员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乡村旅游地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高,平均员工流动率为29.7%。由此可见,旅游行业人员不稳定因素容易对乡村旅游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乡村旅游行业整体发展[5]。

(四)乡村旅游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招聘渠道过于单一

承德市发展从事乡村旅游业工作的多数是靠朋友推荐、村民互相介绍等,其员工主要是农村待业人员,其非专业性直接造成旅游服务质量偏低。此时,招聘新型乡村旅游人才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承德市并未注重对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引进[6]。员工培训是最能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办法,笔者对承德市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员培训次数进行调查发现,年培训次数大约在1.31次,培训时长大约为1.49天,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客房、餐饮、绿植养护以及安全知识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培训如职业素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培训的较少,导致乡村旅游人员服务水平存在一定的欠缺。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培训规划以及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也存在,限制该地旅游业发展空间。
三、承德市乡村旅游人才支撑问题解决策略

(一)借助政府支持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创造客观条件

目前,承德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7]。其中,包括乡村旅游的政策、公共物品和设施的投入、对乡村旅游企业的扶持以及统筹规划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体系,鼓励年轻、有才干的旅游专业人才前来为乡村旅游行业做贡献,对引进的人才需要给予生活补贴以及薪资补贴,从最根源处提升人才就职意向。同时,还可以建设承德市乡村旅游人才信息库,进一步完善人才就职落实和人才就职监督机制,加强对人才流动动态监测,确保人才能稳定地在乡村旅游行业中发展。

(二)深化乡村旅游行业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旅游企业的造血能力

乡村旅游人员流动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因此乡村旅游行业要想进一步挽留人才,就需要做好此项工作,方能真正提升乡村旅游行业经济效益[8]。虽然承德市目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存在乡村旅游效益不高的问题,部分旅游企业经营期间营利经常受到客观因素制约。例如,花海欣赏以及季节性旅游产业,其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花卉绽放季节,其余时间不能进行旅游观光,导致乡村旅游收益受限。因此就需要加强旅游企业的造血功能,大力创新发展旅游项目,将承德市本土文化融入旅游行业中,增加其余时间的旅游收入,为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员提升工资待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乡村旅游教育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培训制度

目前,乡村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产业发展必然随之受阻。因此,要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加大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健全城镇、乡村、学校三方之间人才培养体系。承德市乡村旅游缺乏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从事乡村旅游行业的人员服务水平也需要提高[9]。因此,要结合承德市乡村旅游特点,将乡村旅游企业与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四)采用多元化发展模式经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向好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承德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旅游产业[10]。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家庭经营主体;二是村办经营主体;三是社会经营主体。在进行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时,就要注重对承德当地风土人情、本土文化、历史、传统、建筑等的融合分析,总结出适合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采用多元化创新规划旅游产业,更能被人所接受。因此,要注重对乡村旅游的高效经营管理,不仅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可使乡村旅游行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為了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实施的主要地位。要想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成果,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关键,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承德乡村旅游结构,同时注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可更好地突出承德乡村旅游特色,确保其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学习的过程,要根据承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较为适合当地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承德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有力支撑作用,促进承德乡村旅游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基于对马鞍山市的调研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35-36.

[2] 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2):52-54.

[3] 宋河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智力扶贫[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5-118.

[4] 李涛,李萍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句容市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为例[J].中国商论,2019(3):82-83.

[5] 毛茉.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南方农机,2020(9):100.

[6] 蔡雪洁,段阳阳,孟莉,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宿州市乡村旅游扶贫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8-41.

[7] 范晓慧.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5):28-29.

[8] 赵希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0(18):154-156.

[9] 李娟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职业能力提升探究[J].成人教育,2019(6):63-67.

[10] 鲍晓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新商务周刊,2019(24):264.

作者:冷宁

上一篇:物理力学知识有效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