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深入调查绩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路径、发展规划。通过落实扶持、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合作对接、品牌创建、创新经营等发展措施,实现发展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篇1: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 要 从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景区发展现状为例,剖析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苏北乡村旅游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对策;开发管理;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迎来了适宜的发展契机,各家旅行社及线上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民俗村、乡村度假村、农家乐、古村落等。乡村旅游以其随心安逸、自在悠闲、自然风情而区别于其他名胜古迹与山川河流,且农村通常分布于城市郊区,是都市人们释放压力、感受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项目,其所占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乡村旅游是以回归自然,体验乡村为主导,集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形式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中的一项新事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亲近大自然之感。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碰撞,游客们的思想更加趋于多元与成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休闲生活娱乐,更在意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与灵魂、自然的融合,注重自然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基于这种现状,乡村旅游的丰富不仅满足了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农业休闲产品,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当地农业结构合理化。旅游业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地经济,同时也积极响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是一项农民能受益、游客需求能得到最大满足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苏北地区区域划分主要指江苏省北部地区,主要城市有盐城、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5个地级市,包含17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7个县,苏北地区以广袤平原为主,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通达性好。乡村旅游发展初具雏形的同时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协调性的总体规划、开发流程混乱、缺乏自主经营能力、产品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

1 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初具雏形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地处于徐州市西南苏皖交界处,历史悠久,极具自身文化特色,自然特征明显,拥有“花果之乡”美誉,是各方面都适合旅游发展的优势地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铜山区的旧城改造稳健推进,调整了城市功能区,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的称誉。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因此上了“高速”,连带其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大规模实现,适宜的环境也成为大众选择汉王镇农村旅游的理由之一。这其中离不开旧城区综合整治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加快推进城镇崛起”的实施。其中汉王镇地处于铜山区云龙风景区,距离徐州市区的距离仅12.5 km,极大地方便了市区居民进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1]。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旅游常存在的典型问题在徐州汉王镇景区中都有所体现。

2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总体的协调规划,景区内部整体质量较低

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不注重各功能区的划分,村民居住区、公共设施、行政办公区较为混乱,公共环境不尽如人意。随着汉王镇新城的陆续完工,搬迁至新城的老城区政府依然缺乏规划,导致整体景区质量下降。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各立门户,没有统筹系统的发展规划,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难以突出重点,无法形成品牌效应。这种低水平的开发只能导致天下乡村一大同,反而增加了同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类似于汉王镇这样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景区,由于没有做好景区用地的规划,开发流程混乱,整体质量下降。汉王镇内的许多保护级景点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如马扒泉、拔剑泉等,周围环境也较差,质量有待提高。

2.2 相关旅游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游客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低。例如,汉王镇内的道路、停车场、电话亭以及公厕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景区内“两纵一横”道路分布,三条主干道连接外侧珠江路,内部交通状况糟糕,景点分散,各项配套设施不全,如路标、道路设置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单位执行力未落实到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2.3 农副产品种类丰富,管理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项目靠近乡村,也是最接近农副产品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地区只是出售原滋原味的农作物,产品雷同没有新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销售模式过于单一,产业链短。铜山区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产物是瓜果蔬菜,高半山地以优质的杂粮、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果树主要有核桃、花椒、橄榄一类,党参、板蓝根是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作物。汉王镇是铜山区油橄榄和花椒主要产区,但是汉王镇并没有抓住这一消费热点,只是销售单纯的作物,没有特色,没有精心的包装和营销,整体缺乏知名度[2]。

2.4 文化底蕴不深厚,概念主次混淆

乡村旅游是根据各乡村存在的特色文化、独特风俗、田园风光等方面衍生出来的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并非如法炮制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乡村旅游模式。经济收益是乡村旅游发展层次高低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但驱动其全面发展的一定不仅仅是物质的外在,文化才是第一驱动力,乡村旅游的文化意义在于发扬乡村民俗文化,让更多人知晓乡村文化的特色所在,游客更需要精神的富足。

3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明确苏北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真正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加强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主打田园风光、绿色健康、物美价廉等消费点,明确市场定位,寻找客户人群的特质,开设旅游精品线路,适时举办游览会,打响品牌策略。例如,国内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项目发展目标以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食品为本,以旅游度假为载体,建设以生物能源、种植养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绿色环保的观光度假项目。

3.2 注重乡村文化内核,文化是核心驱动力

拒绝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资源、轻文化的现象。文化即一个品牌的灵魂。把特色这张牌打好,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专属。例如,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田风光及其独特的茶园文化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雁南飞景区从服务、环境、出品、文化四个维度精心铸造品牌,对外输出的这一张文化品牌正是雁南飞旅游度假村打响其知名度的王牌[3]。

3.3 坚持系统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着力解决好乡村交通,解决基础设施简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是关系游客是否能来,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规范指导落实到位,拒绝纸上谈兵,最大程度保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运营。铜山区汉王镇景区景观布局杂乱,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模式,在空间布局上设置体验交流场所和农产品交易场所,“前店”部分设置了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购物区,满足了游客们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欲,也帮助景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后店”部分主要设置养殖区、种植区、再生能源区这样的生态农业园,充分考虑到旅客的参与需求,整个景区规划合理且充分考虑消费经济与游客体验。

4 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收益问题,更要注重文化的注入,不能舍本逐末。这是丰富和发展新型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一大机遇,是实现全民旅游的消费热点。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避免,但要拒绝杂乱廉价,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苏北乡村旅游品牌。在城市建设方面脚踏實地,探索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苏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旭.关于乡村振兴中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探索[J].新丝路,2020(6):21-23.

[2] 孙强,王锴,白潇潇,等.“文化、生态、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整治规划探析——以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为例[J].规划师,2012,28(12):50-56.

[3] 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2):99-10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王菁 黄思齐 王颖异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篇2:

绩溪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与发展措施

摘要在深入调查绩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路径、发展规划。通过落实扶持、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合作对接、品牌创建、创新经营等发展措施,实现发展目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路径分析;发展措施

A

Development Path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in Jixi County

FAN Fenghua,WANG Zhengwang,ZHANG Yanyu(Jixi Coun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Anhui Province,Jixi,Anhui 245300)

investment,increasing system improvememt, cooperation docking, brand building,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other development measure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goals.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Rural tourism;Path analysis;Development measures

绩溪县是皖南山区一座美丽山城。东倚天目山,西靠黄山,坐落皖东南,毗邻江浙沪。地域面积1126 km2,辖11个乡镇,总人口17.8万。横亘县域中部的徽岭,是徽州和安徽冠名的由来,被史学家称为“徽之源”。绩溪境内自然景观美如仙境,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县、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中国徽墨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具备发展全域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条件。把绩溪建设成为“黄山岭下美食天堂,西子湖畔养生福地”[2],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中国最佳休闲养生”两个目的地,是绩溪县“十三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

1具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条件

1.1地理环境气候优越

绩溪位于118°20′~118°55′E,29°57′~30°20′N,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适宜,年均气温15.99℃。在地形地貌上,绩溪地处黄山与天目山结合带,境内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6座。绩溪位于长江与新安江分水岭,无过境水,主要河水质量达到 Ⅱ 类标准的洁净水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 d,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超过 2万/cm3,PM2.5指数常年低于20,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在生态环境上,工业“三废”治理已实现“一控双达标”。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均符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绩溪由此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3]。

1.2旅游交通便捷

绩溪县属于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核心区,是安徽省毗邻江浙沪25个县市区之一。京福高铁、黄溧高速已经竣工通车,皖赣铁路纵贯县境南北,国道233与省道217在城区交汇;皖赣新双线、绩溪至黄山风景区快速通道正全速推进,黄杭高铁2018年6月建成通车,杭临绩高铁、宣绩高铁2018年内动工,武杭高铁已经立项。绩溪已成为皖东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宁波2小时经济圈,5小时内可南到广州、北达北京、西到西安。

1.3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境内3座大山脉、3条大河流,造就了绩溪的生物多样性、复杂性。青山绿水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以徽菜山珍、南桃北油、休闲农业、特色养殖、高山绿茶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4]。实施徽菜强县富民工程,涌现了一批徽菜山珍省级龙头企业。胡氏一品锅、红烧肉、臭鳜鱼等产品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餐饮品牌。山核桃8 000多hm2,使绩溪成为中国山核桃主产地之一。油茶3 000 hm2,使绩溪成为安徽省油茶重点县。养蜂规模突破10万群,使绩溪成为安徽养蜂第一大县。绩溪黑豬、小黄牛是徽菜重要原料,被列入国家畜禽资源品种保护目录[5]。高山绿茶3 000多hm2,金山时雨三次获得国际金牌大奖,成为安徽省最具影响力品牌之一。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hm2。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9家[6],农业专业合作社387家,家庭农场34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07个,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4个。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市级产业特色村39个。

1.4徽源文化底蕴深厚

绩溪县素有“邑小士多”之誉,隋末统领六州的吴汪华,明代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胡宗宪,徽商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开文墨业首创人胡天注,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都是绩溪人。绩溪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原生态的徽剧徽调、“赛琼碗”、秋千台阁等徽风民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绩溪县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胡适故居、周氏宗祠、奕世尚书坊等13处,还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胡雪岩纪念馆、胡开文纪念馆、徽商胡炳衡故居、新石器时代遗址等33处。

1.5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绩溪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建设一批人文景观和休闲旅游景点,形成一批生态旅游村、传统文化村、特色产业村,开发建成了龙川景区、胡适故居、鄣山大峡谷、徽杭古道、小九华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6个。

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总数达到682家,其中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12个,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59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全县休闲农业综合收入2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绩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2.1特色明显,但利用开发依然不足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布局分散、经营粗放、规模小、效益低、产品单一的问题,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传统农业,对农耕文化、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养生保健等深层次的要素不够重视,特色不明显,服务项目基本停留在餐饮、采摘上,旅游旅游项目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

2.2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部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方便,道路崎岖,缺少安全保障。卫生状况普遍较差,游乐设施、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项目建设未能达标。

2.3景点增多,但经营机制尚不规范

大部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分散,未能形成产业带和聚集区,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的现象,景点线路间没有有机连接,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

2.4发展加快,但缺乏系统规划管理

在全县的远景规划中重视人文和自然景观旅游,没有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内容有效整合纳入,导致休闲农业旅游投入不多、含量不高、产品不多、特色不显,存在旅游形式雷同化、旅游内容单纯化等问题。

2.5规模扩大,但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多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农民本人,缺少现代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产品经营范围、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水平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急需大幅提高。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3.1开拓眼界,利用大背景

立足旅游国际化视野,从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安徽省、大徽州等不同角度审视,定位绩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发展目标,落实省政府“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市政府“四个特色之城”建设,切实把绩溪建设成为“黄山岭下美食天堂,西子湖畔养生福地”。

3.2合理整合,发挥大资源

利用绩溪的区位优势和特质文化,通过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全面整合,将徽菜文化、徽商古道、徽意生活、徽商精神等优势资源与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将绩溪建设成为突显现代徽文化主题,具备徽意境的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的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

3.3抢抓机遇,构建大产业

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积极主动地纳入经济建设中,实现产业融合。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服务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快国际化,推动乡村旅游建设。通过提高绩溪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互促互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成绩溪县新时期强势农业产业。

3.4跨区合作,规划大旅游

利用绩溪地处中心旅游区域的优势,将绩溪放到整个安徽和皖南的旅游产品体系中,将其纳入长三角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范畴。通过大空间规划,将绩溪休闲农业建设成为中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开创现代生态休闲农业新时代。

3.5明确目标,打造新业态

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通过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升华和激发,将徽商徽文化、徽骆驼、绩溪牛精神应用到现代商业社会中去。通过休闲度假体系的建设,将徽文化主題建筑、徽文化主题材料等各类文化要素充实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从而创造出绩溪新时代的大农业。

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绩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心四线路”全域休闲旅游格局,即以历史文化名城华阳镇为核心,打造华阳—伏岭、华阳—上庄、华阳—板桥及金沙—荆州4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7]。

4.1建设一个核心

华阳镇是徽源文化核心区。以华阳镇、瀛洲镇、扬溪镇、临溪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一体化为目标,建设休闲农业旅游徽源文化核心区,形成绩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核心区和产品集聚区。

4.2打造4条线路

4.2.1华阳—伏岭名人故里徽菜美食线路。这条线路可发展12个以上景区景点。从文化古城华阳镇开始,到五星级“农家乐”紫园山庄,让游客参加徽派建筑、徽菜美食;经过千年仁里,让游客参观徽派古村落、民俗文化村;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蜜蜂文化园,让游客体验蜜蜂文化和绿色蜂产品;进入国家5A级龙川景区,让游客游览胡氏宗祠、胡宗宪尚书府,感受徽雕艺术殿堂、江南第一宦官经典徽派建筑群;国家4A级景区太极湖村让游客领略什么叫真正的中国风水宝地;沿着国家4A级景区鄣山大峡谷,让游客瞻仰亿万年天子神像毛泽东、吉斯尼记录百丈岩;登上国家4A级景区徽杭古道,让游客体验中国三大徒步古道之一江南第一关奇丽风景线。这条线路集中展现出名人故里、奇异山水、民俗文化、徽州三雕、徽菜美食。

4.2.2华阳—上庄徽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可发展10个以上景区景点。从四星级示范点中国徽墨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始,让游客参观体验徽墨文化;进入四星级示范点保元农庄,让游客参加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在四星级示范点天路山生态休闲农庄,让游客体验千年苦槠树、晨雾晚霞、有机瓜果;在四星级示范点大会山生态休闲农庄,让游客体验徽菜美食、红色旅游;此外还有中华一绝棋盘村的千年石家村、国家3A级景区上庄徽文化产业园、四星级示范点徽雕文化园。游客还能选择游览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故居去品味徽菜胡适一品锅、金山时雨茶。

4.2.3华阳—板桥头徽菜农耕文化线路。这条线路可发展8個以上景区景点。有五星级示范点徽菜文化园,让游客体验徽菜美食文化;有竹笋之乡扬溪,让游客领略生态竹林景观带,体验笋竹食品、竹工艺品;有蜀马农庄,让游客参观国家有机稻米和徽菜食材基地;有龙溪天然河流水生态养殖基地和“秋韵板桥”摄影长廊,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

4.2.4金沙—荆州徽山绩水观光农业线路。这条线路可发展10个以上景区景点。有兵坑源生态漂流,蒙山茶园风光摄影写生和露营基地,家朋乡中国十大美丽田园、全国摄影小镇、国家3A级景区“梅干岭油菜花”梯田景观,十姓九祠“尚村花海”,盘山公路最美皖浙天路自然景观,山核桃之乡油画荆州。

5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5.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引导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县农业、文旅主管部门为牵头责任单位,由财政、林业、水利、科技、扶贫、人社保障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各负其责,全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出台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扶持政策。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一乡一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徽菜美食、节庆活动、农事采摘、文化体验、生态养生等休闲农业。

5.2多规合一,强化政策支撑

以全县文旅总规为框架,以一乡一品、特色小镇为重点,以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为主线,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全域旅游规划范围,加快完善“大旅游”规划体系。科学编制《绩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绩溪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绩溪县县城总体规划》、《绩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金,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建设。全力实施“345”工程,即到2020年,建设3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4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四线一核心”产业格局。

5.3加大投入,加快产业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休闲农业项目资金支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灌溉、村村通公路、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等财政项目资金[8],投入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农庄、农业文化园、农事采摘园。

5.4整体推进,促进产业发展

实施“旅游+农业”行动计划,培育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梯队,扎实推进中国徽墨文化旅游产业园、蜜蜂文化园、金山时雨文化园等农业旅游项目建设。依托“一乡一品”、乡村旅游建设,率先在伏岭、上庄、家朋、瀛洲四镇[9-12]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特色小镇。

5.5拓展功能,建设休闲旅游

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大经济圈,调整产品结构,向集种养加休闲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企业投资建设省级以上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绩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主力军。

5.6完善体系,保障产业发展

①完善交通体系。做好“三纵三环六联九通道”主干公路网建设,大力实施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完成岭南、岭北两条旅游环线优化升级,建设全县域快捷通道。②完善接待体系。推进交通路网道路改造、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公共旅游建设项目,形成“四区联动”的大景区格局。③完善餐饮体系。建设中国徽菜美食城,丰富徽菜品种,创新餐饮文化,提升餐饮设施服务水平。④完善管理体系。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加强行业引导和行业自律。⑤建设产品体系。把绩溪农产品转化为旅游消费品、把特色新产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⑥完善培训体系。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5.7加强对接,融入旅游经济圈

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实行全方位对接,并与浙江、江苏、上海等周边省市展开良性互动、合作交流。同时,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与客源市场共享,大幅提升进入绩溪旅游人数。建好黄山东大门,甘当黄山“配角”;实施文旅强县战略,勇当宣城“主角”;实施“东接(杭州)西连(黄山)”战略,争当全国“名角”,使绩溪成功融入全国大旅游区[13]。

5.8加大宣传,打响旅游品牌

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完善绩溪景点旅游网站,为广大游客提供全程信息服务。组织旅游企业整体打包投入旅游推介。通过交通广告、宣传媒体、创意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向外宣传推介,打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5.9培育主体,带动农民增收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种养大户以及广大农民参与投入经营,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通知:农企发〔2011〕9号[A].2011:3.

[2] 绩溪县县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绩溪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践行五大理念实施四大战略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2016:12.

[3] 中国气象协会:关于2017“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的公告:中气协发〔2017〕21号[A].2017:1.

[4] 绩溪县政府.绩溪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R].2015:12-13.

[5] 农业部.国家畜禽品种志[Z].2010:231.

[6] 绩溪县农委.关于公布绩溪县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绩农办〔2017〕7号[A].2017:1-4.

[7] 绩溪县农委.绩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R].2011:19-23.

[8] 绩溪县县委.绩溪县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绩办〔2018〕7号[A].2018.

[9] 绩溪县城乡规划局,伏岭镇人民政府.绩溪县伏岭镇徽州味道特色小镇发展规划[R].2016.

[10] 绩溪县城乡规划局,上庄镇人民政府.绩溪县上庄镇雕刻时光特色小镇发展规划[R].2016.

[11] 绩溪县城乡规划局,瀛洲镇人民政府.绩溪县瀛洲镇特色小镇发展规划[R].2016.

[12] 绩溪县城乡规划局,家朋乡人民政府.绩溪县家朋乡特色小镇发展规划[R].2016.

[13] 绩溪县文旅委.绩溪县文化旅游“十三五”规划[R].2015.

作者:范风华 汪正旺 章彦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 篇3:

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

[摘要]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了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海淀区西北部地区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地区成为城乡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农村居民很少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的近郊更为突出。本文对北京市郊——海淀区西北部地区进行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以探索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如何构建保障当地居民参与和利益分享机制。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市民的旅游与休闲市场需求旺盛,但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是造成各种矛盾或利益冲突的焦点。农民作为最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在各利益相关方中处于最弱势地位,其土地使用权既面临被非法侵犯的威胁,也存在着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业或通过出让土地或出租房屋以获取比较稳定收益的多重选择。

一、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正式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其研究对象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领域。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弗里曼(Freeman)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发展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人或参与,要求管理层在经营决策中妥善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寻求出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在国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是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并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在世界旅游组织(WTO)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对旅游各利益相关方作出了界定,并就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实证调查和解决旅游相关者利益之间引发的冲突等问题做了阐述。

我国旅游学术界于21世纪初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目前在很多旅游开发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方面。宋瑞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及其职责,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列举出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角色定位。高元衡对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对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主体构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还需要各方更深入的研究。当前,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运作、管理等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和综合利益平衡方面,对于构建旨在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分享机制方面的论述尚不多见。

二、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利益相关者

1 区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地区面积约226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3%,经济上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区域地貌山水相连、林田相依,依托“一山三水”(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分布着凤凰岭、大觉寺、鹫峰、阳台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在北京享有“上风上水”宝地之美誉。区内旅游资源富集,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是海淀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端休闲产业集聚区。“十一五”末期,海淀区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106亿元上升到213亿元,年均增幅为15%;旅游接待人次由2005年的2570万人次增长到4470.8万人次,年均增幅为11.7%,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西北部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对于全区旅游产业取得的成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区内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主要可分为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旅游经营组织(各种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四个利益相关方。

(1)当地政府

为了克服政府重叠管理、管理缺位、管理职能分散等行政管理弊端,海淀区于2004年3月26日在行政机构中成立了协调推进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专门机构,集中行使行政职能,充分利用行政资源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这一专设机构对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并统一以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对外宣传推介。政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

(2)社区居民(当地农民)

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是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与经营初期,当地农民受开发商雇佣,主要赚取劳务性收入;但随着政府对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政策扶持,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出现了车耳营、管家岭等民俗旅游村3个,绿园、自家疃等星级采摘园民俗村27个,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利用自有土地和民居直接参与旅游业投资和经营,参与旅游的从业者也在5年中增加了近一倍。其中,车耳营村作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通过社区参与主体,包括组织参与(主要通过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作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经营户和非乡村旅游服务经营户),既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的乡村”。近年来,海淀区政府对西北部旅游经营组织加大了政策与财政支持,一方面为车耳营村、温泉镇等制定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修建了大西山旅游路、阳台山古香道、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示范带等旅游设施;另一方面,区旅游局、区农委等部门每年都为各村镇组织培训、观摩学习,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

总之,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通过依靠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地方资源,将偏远的村庄建设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的特色民俗旅游村,成为海淀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3)旅游经营组织(各类旅游企业)

参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经营组织可分为三类:国有资产类、集体所有类以及民营类。其中,国有资产类经营组织有鹫峰森林公园、稻香湖景

酒店、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大觉寺等14处;集体所有类经营组织有阳台山自然风景区、车耳营民俗村等7处;民营类经营组织有狂飚乐园、西山美庐观光园等37处,前两类经营组织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地区数量上居少数,但经营规模较大,第三类企业经营规模小,占旅游经济总量比重较小。虽然,以上三类企业经营规模都普遍偏小,却是能够直接使当地农民增收的经营主体,促进了三类企业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其中民营类旅游经营组织在中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截至2010年底,海淀区西北部地区4镇参与旅游经营的单位有143个,比2005年旅游经营单位增加了近100个,旅游从业人员1385人,比2005年增加近1/3,旅游收入5588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35%。乡村旅游主要形态从观光园采摘、民俗村(户)以及节事活动等,扩展到休闲农庄、养生山吧、乡村酒店、山水人家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和形式。

(4)旅游者

旅游者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所追求的旅游经历和体验与该区域旅游资源、相关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旅游环境氛围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推出的以“北京西山慢生活”理念打造的线路和产品,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2009年在该地区举办的大西山旅游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参与报道的媒体多达42家,百度、Google相关信息分别累计20970条、31470条,作为头版头条报道新闻达86条。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研究中心所作的节庆评估报告的市场调查显示,近90%的调查者反映本届旅游登山节和大西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9%的普通游客对大西山的总体印象“非常好”,24%的游客总体印象“比较好”,二者合计为93%。旅游者是乡村旅游服务的购买方,而政府、旅游经营商和当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方,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怡人的旅游环境、干净整洁的住宿条件、好客友善的社区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基本前提,而要在乡村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当地政府、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使这三方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旅游消费,实现当地经济的转型。可以说,旅游者对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乡村休闲和旅游体验的高满意度是关系到当地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

3 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的演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服务供应方主体客观上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在现阶段,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施旅游业宏观管理中,要避免零和博弈,积极主动地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但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早期,只是注重开发项目,较少考虑项目对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1)项目选择的飞地化

20世纪90年代,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初期,当时引进了一批“短、平、快”的旅游项目,如“真人匹克博”、射箭场、跑马场等,旅游项目没有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过于侧重经济发展短期目标的实现,对农村和整个区域的综合发展等问题缺乏统筹考虑,脱离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背景,这些项目成为“无本之木”。当地居民对此类项目参与度低,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性差,这些旅游点成为乡村中的“旅游飞地”,造成了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周边的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和旅游环境都没能因此而得到改善,也无法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预期。因而这类旅游项目的衰落和不可持续也是理所当然的。

(2)开发主体的一元化

在早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对象只是国有景区企业(有些还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开发,忽视了对市场其他主体开发旅游项目的引导和激励,尤其是作为土地实际使用者的乡镇企业和当地居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在旅游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图中沦为“局外人”,乡镇集体经济和当地居民的个体经济在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体系中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之,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初期,没有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没能够充分体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3)经营市场的无序化

随着20世纪末乡村旅游热的兴起,乡镇集体经济与农村居民个体经济纷纷自发地参与到旅游开发和旅游接待业中,民间兴办旅游热呈爆发式增长,在这时期当地出现过200多家的“旅游马路店”,呈无序化发展态势。由于当地政府当时没有将民间投资的规模以下经营实体纳入规划和管理范畴,无序化经营的结果加剧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仅经营户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造成了外部不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环境治理缺位,乡村景观异化。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游客满意度降低。政府一企业(经营户)一当地居民一旅游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没有构建起良性的合作共赢关系,制约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分享机制的构建

2004年海淀北部开发建设专设机构成立后,转变以往只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思路,探索城乡统筹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关注发展规模数量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社区,让当地居民能分享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进步,推进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1 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

北部专设机构成立后,积极发挥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通过进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对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给予了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方面,由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配套。2008年修建的大西山风景廊道,把大觉寺、鹫峰、凤凰岭、阳台山等景区景点和民俗村、采摘园串连在一起,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扩大了客源市场。另一方面,为旅游发展构筑行业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决策规划、人才培训、市场规制、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举办“大西山登山节”等相关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拓展旅游市场,让更多的当地居民能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根据规划要求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景区,开发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商品。例如政府支持上庄镇曹雪芹风筝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拨款帮助农户加强开发、设计和销售等环节,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拨专款帮助苏家坨镇各村举办了旅游纪念品大赛,鼓励编织、刺绣等家庭生产,引导农户为满足旅游者旅游消费需求提供保证。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行政管理不缺位,旅游经营形式灵活,有力地推动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地区的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

展。

2 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

在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方面,采用“政府规范、企业经营”运营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优化旅游运营环境。引导旅游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通过对旅游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引导、监督,加快建立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社区加强了对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旅游者也通过旅游消费对旅游企业行为做出反馈和评价,从而也对旅游企业行为进行市场监督和调控。

3 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

旅游带动了海淀区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区级财政收入。区财政又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扩大了对镇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比例,使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有更多的财力去改善民生。旅游发展使得农村土地增值,当地政府应该将土地溢价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偿失地的农民。旅游城乡统筹发展应建立在旅游产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基础上,探索建立区政府和乡镇之间、乡镇和村集体及农民之间旅游产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实现土地增值收益按适当比例共同分享,切实保证农村居民获得因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研究制定符合区域区情的征地拆迁政策,从照顾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出发,适当提高旅游产业项目征地和拆迁的补偿标准,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切实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土地价值的合理诉求。

总之,海淀北部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实施制度创新,探索采取“区域协调、镇域统筹、整体测算、滚动推进”的开发模式,对镇域范围内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用地资源和需要解决的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匹配,确保在旅游开发项目实现的同时,落实相关开发建设任务,避免产生因项目独立实施而带来的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可以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前提上,进行土地置换,集中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统筹考虑旅游区、园区以及镇、村集体经济的产业组团在规划布局、产业定位以及用地指标上的有效衔接和关联互动,积极搭建旅游服务配套产业、农业产业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通过旅游区发展促进园区发展和带动城镇建设,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使旅游区建设与园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步。

四、结论

从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历程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尤其要保护处于谈判弱势地位、无话语权群体的切身利益,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弱势群体的增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讲求实体公平,也要注重程序正义。所谓实体公平是指规划所涉及的项目和安排,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增长和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要让各利益相关方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即使达不到理想的帕累托改进,也可以力求实现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也就是说,如果在地区旅游开发中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受损或得不到改进的话,可以通过协商达成补偿安排。建立对发展获取的利益增量部分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机制,只有各利益相关方中的每一方的个体福利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增进当地社区的整体公共利益。

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是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本文在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研究中,没有考虑未出生的下一代人这一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即代际补偿问题。这也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继承我们祖先遗产的基础上,如何为我们的后代预留下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当代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贯穿在旅游研究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各自在研究、工作和消费过程中所恪守的环境伦理和行为态度。

作者:古红梅

上一篇:农村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创新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