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

2022-04-19

[摘要]就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源优势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迫切的现实情形而言,我国乡村旅游业亟须蓬勃发展。然而,尚未有理论方法为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业整体持续、深化及和谐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选择的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 篇1:

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研究

[摘 要]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独特风土民情为依托的旅游活动。西安地区乡村旅游形式较简单,主要表现为以乡村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为“卖点”,吸引旅游者游览的形式。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西安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整体分析,通过专家打分对相应指标评分,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找出限制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的限制性因素,并据此提出有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Rural Tourism in  X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Zhang Liang1,Dong Jing2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Key word: global tourism;rural tourism;power of development

一、緒论

“全域旅游”的理念早已提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将 “全域旅游”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提出要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随后发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此后,各地开始全面推进建设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应突出“全”。一个区域只有在 “八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理念的指导下,树立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和市场观,才能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最终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载体为农村,主体是农民[2]。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地区特有的多种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特色饮食等为吸引物,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够为乡村地区带来旅游收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突出其特有的“乡村性”和“田园性”,主要客源地应该来自于乡村之外的城市地区,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

当前,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为乡村特色饮食品尝、风土民情的展示以及乡村地区优越自然景观的欣赏,对于周边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

乡村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把发展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吸引力系统、推力系统、支持和保障系统,三方面主要因素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乡村旅游的动力发展机制,完善乡村旅游的 “全域旅游”发展机制。

(一)吸引力系统。 主要指乡村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吸引力大小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本文认为吸引力系统由多种吸引要素构成,主要为: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及禀赋状况、旅游资源集群状况、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

1、旅游资源的特色及资源禀赋状况是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禀赋状况对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影响,旅游地的资源禀赋状况主要与旅游地景区、景点的数量,旅游地景点特色突出程度。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是旅游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吸引物和人文旅游吸引物,是传统观光度假型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对乡村旅游地而言,旅游资源集群状况主要与资源禀赋状况有关,主要是指乡村旅游地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地的分布密集程度和旅游资源相对其他相似地区的优势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3、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文化[3],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还包含旅游地发展历史的发掘程度;旅游地历史遗址、遗迹的数量;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评价等内容。

(二)推力系统。 主要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主要有:政府的政策倾向、乡村旅游地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政策倾向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障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2、乡村旅游地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旅游者能“进得去且能留得住”。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客源市场。良好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人均GDP(元/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3、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协调程度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相关产业相互配合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一方面主要指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与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

(三)支持和保障系统。 是指支持旅游吸引物及直接接触旅游者的旅游部门及存在发展的环境系统。彭华(1999)提出,旅游支持系统是由社会、文化、经济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旅游大环境,对区域的旅游吸引起着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对区域的旅游产品生产供给进行制约,深刻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旅游决策行为[4]。因此,支持、保障系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乡村旅游地服务水平、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因素。

1、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完善水平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交通设备设施的完善程度;通讯设施的完善程度;乡村旅游地医疗水平的高低等因素。2、乡村旅游地服务水平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地的服务水平主要包括旅游地的餐饮、客房服务水平;乡村旅游地的卫生状况;特别是旅游厕所的数量在全域旅游中尤为重要,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以旅游厕所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上要有所突破,因此,旅游厕所的数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3、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游览的基础和核心。城市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验与众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因素:旅游地空气质量优良率、旅游地的植被覆盖率。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

(一)吸引力系统

1、西安市乡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市区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均有分布,市区内的永兴坊以陕西关中特色饮食品尝为代表。秦岭地区环境优势明显,主要以农家采摘、特色饮食品尝和登山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整体上,西安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其特色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相对浓厚,但游客对本地区独特民俗的了解程度较低。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地区居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而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的挖掘层次较低,游客难以深入了解。

(二)推力系统

在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5],这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提出旅游业转变方式[6]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7],从这一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提高乡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旅游业,发挥其带动作用比较强的特点,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加快货币回笼、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等优点。

正因为发展旅游业有诸多优点,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加以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和规范旅行社行为,但依然有强制购物、游览时间缩水等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居民的闲暇时间有密切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西安是陕西省省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在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三)支持保障系统

1、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旅游地可进入性较强,游客可以方便的进出景区。但是乡村旅游地的医疗设施水平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2、旅游地服务水平方面。景区的整体卫生状况良好,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景区旅游厕所数量较少,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3、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西安市乡村旅游地大部分位于城市周边地区,有部分乡村旅游地临近山地,环境普遍较好。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AHP层次分析法的含义及相关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含义。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决策的方法。本文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专家打分法对所有指标进行评分,为各项指标的最终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的指标权重,采用1——9標度法,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进行打分。    通过请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个指标要素的得分,通过相关软件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五、结论分析及改进措施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主要是源自于资源本身的吸引力方面,而支持保障系统相对欠缺。资源本身的吸引力主要优势为旅游资源的特色方面,本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关中独特的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等优势明显。虽然本地区特色明显,但各景区之间特色相似性较大,分散了旅游者的吸引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其支持和保障系统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厕所方面欠缺,因此,需要乡村旅游地和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增加旅游厕所的数量并完善相关设施。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较近,如:秦岭地区农家乐所在地交通便捷,极大地方便了旅游者前往游览,此外本地环境优势明显,且西安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旅游者众多。由于陕西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依然存保存着诸多的历史遗迹,各景区充分发掘其历史遗址、遗迹,或按照古代建筑样式建设了相关接待设施,提升了景区的特色,深入挖掘了所蕴含的历史。

本地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支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依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应该根据旅游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有序的制度保障。 虽然各乡村旅游地的交通通达性较好,但其在交通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当前,多数旅游者采取自驾游的方式前往乡村旅游地,这就要求要有足够的停车能力,但是部分乡村旅游地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如:有些周边村民将土地改为停车场的情况,甚至有旅游者直接将车停放在道路两旁,阻碍了交通。这要求景区在规划中要顺应当前旅游的发展趋势,扩大停车场的容纳量,在旺季时加强对交通的管理,以保障交通顺畅。

乡村旅游区旅游厕所的数量和厕所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要求。针对此种情况,景区应该加强管理,合理规划旅游厕所,使旅游厕所的数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此外,厕所的卫生环境对旅游者同样重要,首先,要求旅游厕所在建设中要有完善的设备设施,此外,还要求加强管理,保障旅游厕所的设施正常运转和廁所内卫生环境干净整洁。

在乡村旅游地餐饮、客房服务水平方面,由于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地餐饮、客房的服务水平。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各乡村旅游地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其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此外,在从业技能方面可以与相关高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师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发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付妍.基于全域旅游的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评测研究——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3.

[2] [7]崔水莲.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野三坡苟各庄村为例[D].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17:7.

[3] [4]钱鸿.全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及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县(区)全域旅游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6]谢娜娜.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厦门为例[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

[8]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802/06/75721.html.

作者:张良 董菁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 篇2:

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摘要]就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源优势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迫切的现实情形而言,我国乡村旅游业亟须蓬勃发展。然而,尚未有理论方法为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业整体持续、深化及和谐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选择的途径。基于此,文章在辨识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概念理论基础上,立足乡村旅游业与包含丰富异质性农业、地理与文化资源的大农业耦合.从产业互动与要素凝聚理论视角分别阐述了旅农耦合对农村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产生牵动效应和促动发展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借助1993~2010年的序列经验数据,结合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直观考察,主要运用模型实证,证实了旅农耦合的前述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效应。由此进一步揭示得出,旅农耦合能够造就乡村旅游业战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手段,因而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最后,提出在异质地理、文化与农业资源基础上,以差异品牌战略为重心推动旅农耦合模式,从而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旅农耦合;动力效应;异质资源;主导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作者:袁中许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论文 篇3:

基于南充市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各不相同。文章以南充市为例,对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小城镇建设,对南充小城镇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南充市

一、南充市小城镇概况

南充作为农业大市、丘陵大市、人口大市,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市124个国、省、市试点小城镇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平均15%、20%。全市试点小城镇中有113个完成了规划,形成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小城镇群体,2008年上半年全市集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800万元,启动开发新区5.8平方公里,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池85处,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均绿化面积超过3.1平方米;试点小城镇兴建各类专业、特色、综合农贸市场80个,面积近50万平方米;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多人。小城镇建设渐入引农入镇、引资建镇、以商活镇、以企富镇、产业立镇的发展轨道。

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城镇规模偏小、布局过密、过散、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水平低,品位不高、规划布局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农村远离文明;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南充的城市化水平不到30%,仅相当于世界1950年的平均水平,发展任务艰巨。按四川省委要求,以城镇化水平45-50%计算,到2020年,南充市将有近200万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面对人口、就业、住房、环境等诸多压力,结合南充实际,必须重点发展好小城镇,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策略进行研究。

动力机制,是指小城镇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动力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等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系统,它决定着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和对策选择。由于小城镇是“乡村之首,城市之尾”,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各不相同。分析它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指导小城镇建设。由于南充在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其独特性,因而在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上必有其不同的特点。南充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合力用好动力机制,走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以下就南充市现阶段小城镇动力机制及策略和新型动力机制与策略作探析。

二、现阶段动力机制与策略

(一)经济驱动

小城镇发展是非农产业形成和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人口的过程。本质上讲,非农产业形成聚集是最原始的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小城镇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是 “发动机”,第三产业是“后劲力量”。产业结构的演进改变了小城镇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其发展的过程。培育和发展有活力的“经济细胞”,是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守的法则。

为此,南充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与发展工业结合,走“以工兴镇”的路子。如潆溪、小龙、龙门、七里、定水、新政等镇,大力招商引资,创建工业园区。

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走“以农强镇”的路子。如河舒、双龙、义兴等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保鲜、加工、运输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3、与商贸发展结合,走“以商活镇”的路子。如伏虎、老观、建兴、小桥、李渡等镇,通过兴建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日杂百货商场,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走“以旅富镇”的路子。如江南、马鞍、西兴、木老等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带动三产发展。

(二)市场驱动

市场动力机制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各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市场建立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间竞争、价格涨落、利率高低等都会带动和制约整个社会机体的运行与发展,使投入产出最优,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应充分运用市场动力机制,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人兴市、以市兴镇、以镇促市”。

南充须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行“农工贸、贸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与市场建设相结合,积极扩建、改建、新建各类市场,使区域性综合市场形成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发挥中心市场作用。

(三)环境驱动

城镇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口居住地,是“居民点”。使城镇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条件远优于农村,有利于吸引人口迁移聚集,带来资金投资创业,发展第三产业,使“城”变成“市”,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生产地,难以发挥城镇的其他职能。

为此,南充市应注重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在功能分区和住房、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卫生、工作、结构等功能分区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尽可能以方便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在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不断优化。特别是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资金项目,加强小城镇的道路、供水、电力、燃气、绿化、美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出生态自然、绿化精致、风格独特的投资和居住环境。

(四)工业化驱动

工业化发达程度主要表现在:当地形成发展的工业生产,大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渗透分散推进。前者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据,发展污染小(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后者为避免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将一些工业适当布局到其周围的农村小城镇,有利于资金、技术合理流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为此,南充应依托成渝工业生产、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新跨越。

(五)比较利益驱动

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为农业系统内部的强推力和非农产业外部的强拉力的双重作用,驱动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落后以及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城市收入增长远快于农村,使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农业内部的斥力增强和非农产业的吸引力加大。实践证明: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政治驱动因素减少,利益驱动因素增加,速度加快。

就南充而言,城市化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欠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比较利益驱动不力。小城镇建设应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培植有特色的优质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营造小城镇建设的宽松环境,按市场化机制运作、让广大市民富裕。

(六)大城市辐射驱动

大城市的辐射是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动力之一。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城市的经济活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各要素急需外移,由此带动城市周围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南充在成渝经济圈中,劳动力、产业政策、土地、交通以及房地产等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南充小城镇应依托成、渝、南的强力辐射(尽管尚不能覆盖全部的小城镇),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收益,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日新月异的经济信息,接受中心城区的经济支援,从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七)规划导向驱动

生产要素的集聚化、规模化,促使城镇化成为现实。如果小城镇规模偏小,达不到空间集聚要求,也达不到适度规模要求,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不利于企业的集群发展,提高城镇效益。反之,城镇过密分布,导致集聚效益不足,辐射半径过小。因此,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导向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监管,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

按公认标准,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为此,南充应按相对集中的新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有选择地发展少数重点小城镇,集中发展县城所在地或达到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具有区域增长点意义的城镇型建制镇和中心镇,增强重点小城镇的集聚规模效应。应以县城所在镇15-20万人口、中心镇4-7万人口进行小城镇规划,以免遍地开花、力量分散,少走弯路。通过其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八)政策导向和政府扶持驱动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政策上应扶持小城镇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在居住、择业、医疗、养老、保险、信贷、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的进行制度创新。探索鼓励人口、资金、产业向小城镇聚集的有利政策,保障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

南充应不断创新小城镇产业发展机制,继续实施项目推动策略,以优惠政策吸纳资本进镇购房、建房、经商办企业。2008年,南充市固定资产投资达297亿元,增幅达48.1%,工业集中区新增20平方公里,达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400亿元,力争达到430亿元。大手笔、大气魄,必将带来大变化、大发展,不断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

(九)投资驱动

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应主要依靠镇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新投入机制,广开资金来源,逐步建立以集体经济积累和镇民个人投入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政府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多元汇聚的格局。运用产权换资金、资产换资金、存量换增量等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广泛吸纳区域内外和境外资金。

为此,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允许其以一定的方式回收投资;抓好城镇产业的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体系,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体系;金融机构要向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地方财政要逐步加大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经营好城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

(十)经营管理机制驱动

目前小城镇建设还存在建设不规范、按长官意志办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须采取有效措施,树立经营城镇新理念,促进城镇化进程。把小城镇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促进城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此,要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法规标准,规范管理程序;要规范规划设计市场和建筑市场,逐步建立备案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要健全机构,配备合格的小城镇建设经营管理人员;要疏通公众参与渠道。

三、新型动力机制与策略

(一)企业集群驱动

企业集群使中小企业平均成本降低、劳动力资源素质提高并得到充分利用、市场份额扩大、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集群带来统一的规划,完善的市场设施,使企业获得外部经济效益,尤其是相同或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所需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大致相同,使公共服务业得以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企业合作,可集企业全体力量,对外竞争,获得竞争优势;且企业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品种齐全、质量提高,竞争力越来越大;由于企业位置集中,运输距离短,既方便费用又低,效益提高。

随着更大规模企业集群的形成,已成为南充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据估计,企业集群中企业数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可能性增加5-7%。

(二)返乡创业驱动

南充市176万人的劳务大军中,已有近10万名省外务工人员回归家乡。农民工大量返乡,无疑对南充市短期就业形势带来压力,同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信号与新的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具有较大吸引力。这部分“新型农民”将是南充市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在外闯荡,开阔了视野,不但练就了一手好技能,而且还具备令行禁止、组织纪律性强的优点。因此,要借农民工返乡之机大力宣传政策,在土地流转、工商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实施优惠,鼓励扶持在外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的本地能人回乡创业,让他们有业就、有事干。

(三)旅游业驱动

旅游业是通过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以及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几乎没有污染,就业容量很大,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良好的创汇项目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发挥旅游业这一产业的龙头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和建设镇区,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树立鲜明的地域形象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南充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充首批15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已经敲定,这类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资源。目前有农家乐1200多户,其中星级农家乐78家,规模经营业主500多个,吸纳就业人数近万人,2008年全市农家乐实现旅游总收入7500多万元,进一步推动了以旅助农、城乡互动的发展目标。

(四)现代交通驱动

交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因,铁路、公路、河流干线将对沿途城镇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交通条件对沿线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中,交通条件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更大。

南充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该地区小城镇发展获得了良机。要充分利用这些便利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三产业,以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

(五)知识经济驱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软化。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如日本和美国服务化经济占据了GDP比重的5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削弱了地域空间对经济布局的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层次趋于样化。产业经济布局的空间拓展,为南充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流动创造了崭新的构架方式,为南充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使受制于资源短缺,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南充小城镇获得了新的发展可能。

四、结束语

小城镇的发展,内在动力是基础,外在动力是推力,新型动力是后劲;市场机制是主导,政策驱动是辅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发展方向。南充应合力用好动力机制,走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那小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4).

2、杜明义.科学发展小城镇,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

3、傅泽平.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12).

4、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为南充市2008年度社科规划课题。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盛强为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徐勇为教授,张煜为副教授)

作者:盛 强 徐 勇 张 煜 郭基伟

上一篇:采购资金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国对外投资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