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论文

2022-04-28

在期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走访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是一次愉快的行程。从繁华的长安街驶向二环平安里大街,随着沿街建筑风格的逐渐变化,青砖灰瓦的老北京风韵扑面而来。这里被誉为北京的“绿肺”,如果从历史到现实,有一道长长的门槛,这里写尽了北京的前世与今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论文 篇1:

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应运而生。如何在保证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利景观资源的优势和潜力,规范水利风景区管理工作,各级水利风景区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诸多的实践。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作为吉林省首处城市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水利风景区;管理;实践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001年水利部开展水利风景区评定以来,全国已命名国家水利风景区370处。吉林省现有国家水利风景区1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18处。10年来的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手段,是传承发展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水管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的重要窗口。水利风景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多赢的综合功能。但由于水利风景区类型众多,管理体制各异,景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导致景区发展效益差距悬殊,给景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作为吉林省第一处城市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为水利风景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基本情况

1.布尔哈通河概况

布尔哈通河从东向西横跨延吉市区,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延吉河自北向南,又将河北区一分为二,最后汇入布尔哈通河。作为城市防洪和景观工程,该工程于1996年立项,1997年动工兴建,2008年竣工,总投资3.1亿元,总面积达7.32km2,共完成综合工程量900万m3。整个工程由18.2km防洪堤、四座拦河坝、20座生态坝和总长2560m的亲水平台等设施以及游园、绿化带、水面、滩地构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科学、合理、完整的景区布局,是以城市防洪为主,集绿色生态、城市美化、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2.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情况

延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治水思路,把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以贯穿市区的布尔哈通河为主线,以城市水利建设为依托,积极打造民生水利工程,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贯穿于整个城市,是依托图们江水系布尔哈通河及支流延吉河的水利工程建设而成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水相亲、生态和谐”的理念,目前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布尔哈通河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年9月,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延吉市召开,延吉市水利局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布尔合通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二、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的实践

1.建设、管理一体化

延吉市从布尔哈通河工程建设初期,就全面顾及了水利景观建设。在做好景区资源调查基础上,学习、借签国内外的做法和经验,邀请国内知名水利专家考察论证,结合实际编制了起点高、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治理与建设规划。规划充分体现“城水结合、水系畅通、回归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使水成为城市之魂。延吉市河道综合管理处参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并在工程竣工后,成立了两河游园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工程的维修养护、绿化美化、卫生保洁、水利旅游项目招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布尔哈通河景区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经营,创新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一是与旅游部门合作,共同开发水利景区游览精品线路,拓展旅游区域和项目;二是结合朝鲜族民俗和饮食文化特点,通过合作和招商引资方式开发新的景点,先后在水利风景区两岸建起了朝鲜族美食文化长廊、休闲文化娱乐区等,并以经营招租方式对房产、场地等可经营性资产采用公开招租方式实行管理,先后建起了亲水平台、草坪公园、沙滩排球场、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摔跤场、健身广场、露天游泳池、旱冰场以及棋牌活动区等众多公共娱乐场所和服务设施,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

2.规范管理、职责明确

为加强景区管理,本着“建管并举,管理优先”的原则,延吉市河道综合管理处2007年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河道综合管理处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13人增加到34人,全部纳入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管理体制改革使景区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特别是两项经费的落实到位,实现了成本降低、运行高效的管理目标。

为规范景区管理,两河游园管理办公室先后发布了延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河道及延吉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和保护的通告》、《延吉市市区河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告》、延吉市水利局和延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共同颁布了《关于严禁携带犬类进入两河两游园区域的通告》等。景区管理部门对管理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为了保证景区秩序,管理人员贪黑起早,节假日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市场、卫生、旅游项目安全等管理工作之中。景区管理部门还聘用23名河道及水面保洁员,对河岸、水面、草坪及各类植物每天进行保洁和养护,定期对景区设施进行检查,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管养分离机制,工程管理养护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3.用活机制、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水利风景区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如今延吉两河尽现眼帘的是河水清澈,绿草如茵,堤坝整洁,游人如梭。水利风景区建设不仅改善了水环境,也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风景区开发项目实施后,为城市增添了美景,改变了延吉城市建设的景观格局,突出了以绿为本、以河为带、以水为线的景区建设理念,整座城市的景观资源实现了有机组合,城市布局和功能更趋于合理和完整。水装点着城市,与城市交相晖映、相互衬托,使延吉这座民族特色浓郁的城市更显美丽与和谐。

三、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的思考

从以上论述中看,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养护与景区管理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有其独到之处和民族特色。这一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于其他水利风景区,但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作法是值得学習和借鉴的。我们认为,各类型水利风景区都有其自身之特点,只有结合实际和大胆实践,才能寻求到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1.超前谋划、实现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最佳管理模式的前提

所谓超前谋划是指在工程建设之初,就要确定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管理机构要与竣工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相结合,做到提前介入、明确职责。在工程建设时,首先要将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规划纳入前期工作之中,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景观效果,同时还要配备景观或旅游专业管理人员。我省正在建设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和引嫩入白等工程,从工程开工建设之时就工程列入了松原市和白城市的旅游开发建设目标之一,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旅游发展策划报告,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为工程竣工后的水利风景区早报和水利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符合市场规律、体现自身优势和特点是最佳管理模式的精髓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管理模式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水利风景区管理也不能例外。实现最佳管理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决不能将别人的模式照搬照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一时无法满足景区管理需要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机构代行管理,实行物业化管理,或者本着“不求所有,只求发展”的原则,按照景区建设规划,将水利景观资源整体打包或分拆,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旅游公司或其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资金和管理人才,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3.勇于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目前,伴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都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主要模式有:政府单列的管理机构,如江苏省的天目湖水利风景区、吉林省的查干湖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设立管理机构,如延吉市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由其他部门或行业设立管理机构,如吉林省的长白县十五道沟水利风景区、安图县两江雪山湖水利风景区;由景区单位成立旅游公司对景区实行全面管理,如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利风景区、吉林省黄河水库水利风景区等等。这些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都是在探索中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水利工程、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景区管理提供了借鉴,但任何模式只能对某一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我们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四、结论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仅仅10年时间,在管理上相关配套的法规及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延吉市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在这方面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天下没有万能的景区管理模式,要想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保证水利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实现景区管理与工程管理双赢。

作者:金钟权 金基君 许歌辛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论文 篇2:

建设活力魅力和谐什刹海

在期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走访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是一次愉快的行程。从繁华的长安街驶向二环平安里大街,随着沿街建筑风格的逐渐变化,青砖灰瓦的老北京风韵扑面而来。这里被誉为北京的“绿肺”,如果从历史到现实,有一道长长的门槛,这里写尽了北京的前世与今生。

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徐利主任从辖区街道活动现场匆匆赶回,思维敏捷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回答记者的提问总是干脆利索,他坦言,什刹海街道是居民居住区、历史文保区和风景旅游区“三区合一”的独特区域,惟全国所独有,不仅代表北京形象,也代表中国形象。但这三种定位彼此又有矛盾之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有难度。他一直在思考城市管理到底是什么?而从群众工作上去考量是他认为的突破口。唯有此,才能全方位激发城市管理活力,全领域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有效地保持地区和谐发展和安全稳定。

胡同游三轮车特许经营:

一场自下而上推行的改革

在什刹海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一辆辆人力三轮车络绎不绝地穿梭着,师傅们一边骑车一边为车上的游客解说沿途风景。身穿统一服装的他们和红色的车篷、金色的车轮及胡同两边青瓦青砖的房子一起,构成了什刹海的流动风景。

但最初,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并不是这种景象,规范欠缺、无序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引发众多游客和周边居民的不满。什刹海街道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先治乱,后平稳推进,再提升品质的战略,分步推进,并率先提出了由政府招标、企业管理的特许经营制度。

2006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胡同游特许经营若干规定》。2008年5月,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实行了第一期特许经营,300辆正规三轮车取代了1000多辆缺少规范管理的运营三轮车,以往困扰什刹海胡同游的道路拥堵、居民受扰、欺客宰客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2012年,什刹海街道办开始推行第二期特许经营管理,延续一期的运营模式,三轮车总量仍限定在300辆,特许经营企业从5家增至9家。特许经营的有效期限为三年,在经营期限内,政府有关部门将对经营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审计,对特许经营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并依法处理。目前,什刹海街道正邀请北京市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探索“特许经营权”立法论证。

胡同游特许经营权从确实、实施到立法,代表了一个城市管理问题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将管理问题上升到城市立法高度的积极探索,无疑是什刹海街道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贡献。

让什刹海酒吧一条街静下来

不同于北京中南海、北海的皇家园林气派,什刹海一直是一处属于百姓的城市园林。元代诗人王冕曾有诗:“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写出了什刹海的旖旎风光。什刹海风景区属于开放式景区,白天是游客,晚上是酒吧,夏天可划船,冬天能滑冰。仅2013年10月3号一天,什刹海景区内的382个探头,就记录下约24.6万人的客流量。巨大的客流量,难以避免的占道经营、车辆拥堵、噪声扰民等问题,给居民百姓的正常生活和景区管理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

什刹海街道和景区管理处积极协调城管、公安、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整治。抓好酒吧街“门前三包”责任示范街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加强日常巡查和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划线规范经营,就经营时间、场地卫生等作出具体要求,并督促落实,使酒吧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如,对酒吧施划经营控制线,将酒吧的户外活动范围限定在距离门口1.5米左右的距离;控制噪音扰民,由环保部门对什刹海周边的噪音进行专业检测,认定有无噪音污染及扰民问题,对相关商家进行处罚;限制机动车进入酒吧街,对其进行有序引导和停放,并请专家研究交通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启动节假日大客流应急预案等。

西城区政府曾在《北京市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什刹海的酒吧应该体现恬适而非放纵的休闲方式,营造一种古典、优容、雅静的意境和大隐于市的氛围。”现在,它渐渐静下来了,让人欣喜。

什刹海管理模式:“大联合”机制

谈起什刹海街道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徐利主任如数家珍,2013年在全区15个街道环境评比中位列第一,背街小巷管理也在全市名列前茅。包括有序的旅游环境,静下来的什刹海酒吧街,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其地区管理联合联勤联动的“大联合”机制。

首先,是在组织层面上实现联合。在西城区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什刹海地区管理工作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主任,街道工委副书记、人武部部长、办事处副主任、厂桥派出所所长、新街口派出所所长、北海派出所所长、地安门派出所所长担任副主任,其他驻街科站队所和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任委员),出台了《什刹海街道驻街科站队所工作配合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坚持每年筹集专项经费,用于街道和科站队所配合经费,力求让街道统筹科站队所专项经费在年初按照任务情况体现普惠、在年中按照配合情况给予资助、在年末按照政绩情况进行量化,解决贯穿全年的工作激励和公开透明问题,充分调动驻街科站队所工作相互配合的积极性。基本构建起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执法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法律保障,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城市管理“大联合”。

二是在日常值班中实现联勤。联合办公制度,是实现街道同科站队所共同解决管理难题的有效方法。其基础源于西城区推行的人、地、物、事“全响应”模式。西城区将城市管理网、综合治理网、社会管理网和安全网四网合一,在区层面成立“全响应”监督指挥中心,街道建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什刹海将街道25个社区划分为205个网格责任区,建立起“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并同管理指挥中心实现联网,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心、调度平台以及多个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了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功能,使老百姓的各种诉求和各种突发情况得到及时处置。在此基础上,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专门设置科站队所席位,要求各科站队所相对固定1名同志参与日常值班,做到岗位、职责、任务“三明确”,确保遇有突发情况和异常问题,能够按照突发情况类别和指挥员指令进行调度。特别是在每年元旦、五一、汛期、中秋、国庆等重要时期,按照此种联合工作模式,实行联合值班、联合指挥、联合处置突发情况,有力地维护了地区的安全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在共同管理中实现联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科站队所例会,如遇重点工作,会主动邀请科站队所负责同志参加并列席街道每周召开的办事处主任办公会,听取专项工作汇报,共同研讨工作策略。

联合联勤联动机制的实现,有效地解决了科站队所“问题建议多出门”、“两个婆婆不好处”的基层管理问题。在现在越来越重视属地管理而街道权力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是一种有益探索。

以人为本的胡同管理精细化

没等记者提问,徐利主任主动谈起了什刹海街道管理的重点,并归纳为三点:一是把人口疏解和腾退纳入到城市管理的重要位置;二是修缮原有建筑,恢复旅游风貌;三是坚持“人本、人文、人和”的理念,开展胡同精细化管理。

什刹海共有170多条胡同,当前城市管理的所有难题,如违建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都有集中反应。街道办承担了区域内管理的所有责任,如何依靠群众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什刹海街道办在城市管理这张考卷上的答案别出新意。

第一,开展社区互动式教育。以培养现代文明城市所具备的市民素质为重点,通过搭建“柳荫读书阅读会”、社区大讲堂、“景山国学堂”等社区互动式教育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以教育、引导、激发群众参与街巷胡同精细化管理意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二,“市场调节+政府激励”的净街行动。从2013年3月份开始,集中开展了以清理整治街巷胡同堆积物和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净街”行动,并以金台饭店、人大会议楼、什刹海风景区等为重点整治区域,此次“净街”行动采取了“市场调节+政府激励”的手段,为居民兑换食用油、洗发露等生活用品(折价27884元),先后共清理废旧自行车、汽车81辆,清理破沙发、旧衣柜等家俱55件,有效地提高了地区的环境品质。

第三,开放公共空间为民所用。西什库大街是链接平安大街和西安门大街两条城市一类大街的重要通道,紧邻中南海,其沿街晾晒衣被问题,既是居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又是区环境的难点问题。经调研与协商,采取了三种有效方法:一是在公共空间允许的平房院内安装固定晾衣架,保证院内居民及该院所属商户小件衣物有固定场所晾晒。二是西什库小学每逢周末(周日)开放操场,供社区居民及周边商户晾晒被褥或大件衣物。三是开放社区居委会院落,供居民和商户在每天下班后至第二天上班前晾晒衣物。对于通过第二、三种方式进行晾晒的商户及居民,社区都建立物帐登记,指定专人看管,杜绝了晾晒过程中发生遗失问题,商户及居民反映良好。

第四,积极探索居民自治与社会资源统筹的停车管理模式。随着居民和社会车辆的逐年增加,胡同道路堵塞、占用消防通道等问题时常发生,如何发挥居民自治优势,开展共建交流,什刹海街道不断探索。如,在松树街社区实施了停车自治管理模式,会同交管部门进行现场勘查,作出松树街社区内6条相邻胡同单停单行规定,制定居民自治停车管理措施,设立统一交通标识,形成了道路微循环系统;按照胡同实际布局,施划了31个停车区域,为50户居民统一办理了停车证,用于刘海胡同原住居民停放机动车,组织6名停车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在此基础上,开放政府资源,与刘海胡同内两个主要单位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由某事业单位提供20个车位用于居民夜间停放机动车辆,每辆车收费150元。由其企业单位为每个车辆每月补贴50元,保证居民每月只需交纳100元,下班后就有固定的停车位。

什刹海街道面临的问题不只是一个街道的问题,它还代表了基层城市管理的复杂特征及难度。而什刹海经验,也远不止是一个街道的经验。离开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大楼时,面对一楼大厅墙壁上的“人本、人文、人和”六个鲜红大字,徐利主任提到的城市管理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再次引人深思,也许它很复杂,也许它只是一句话,众望所归,执政为民。

北京有句俗语,“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可见什刹海的历史地位。什刹海街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地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3.6公顷),下辖什刹海风景管理处和2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8万多人,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什刹海街道突出的特点有“六多”:首先是一、二类大街及胡同多。胡同有170条,著名的有烟袋斜街、龙头井、大小金丝等。其次是名人故居多。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均坐落在此。三是中央和部队机关多。四是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多。街道辖区已被列入文物保护的有44处,其中国家级就有6处。五是王府名宅多。如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涛贝勒府等。六是平房院落多。辖区内有大量典型四合院,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此,什刹海地区的发展历来受到北京市及西城区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静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论文 篇3:

戮力推进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努力构建生态和谐沿黄经济带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津局位于黄河左岸下游,又处于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经济开发区境内,地理位置优越,黄河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黄河工程,联合当地政府旅游部门,结合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要求,利用黄河丰富的淤区种植资源,共同开发建设黄河生态旅游区,发展黄河生态旅游,拓宽生态经济发展市场,已成为黄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也是黄河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历史使命。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打造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让黄河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和美化绿化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形成黄河生态绿色长廊,构建黄河生态旅游经济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前结构与现状;困境与机遇;发展的新思路

一、当前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结构与现状

首先,利用黄河淤区资源,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消灭空白地段,鼓励职工承包户承包淤区土地来种植树木,挖潜育苗,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真正让职工看到实惠的同时又绿化美化了环境,使沿黄两岸初步形成了林木绿化带。特别是最近几年,黄委对淤区经济开发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立足辖区实际逐步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承包形式,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林育苗、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相统一的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使黄河淤区经济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承包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职工承包户和单位的双赢,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黄河生态旅游经济相结合,创新种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使黄河淤区经济和景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景观品位,努力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步转变以往的种植经营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将淤区经济发展重新准确定位,对种植开发进行科学分析,广找门路,拓宽种植管理经营渠道,研发新的品种,有选择的种植发展经济苗木和景观苗木,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在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品种效益、质量效益、景观效益、服务效益等几个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配合,同旅游部门共同牵手,充分发挥黄河自然生态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来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有效的引入社会资金,实现黄河植树绿化投资的多元化。

三是,继续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我局为适应苗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发展要求,专门成立了苗木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利津河务局苗木种植规划及标准,根据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进行整体规划,对景点合理布局,与山东大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进行联营建设苗木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宫家险工到利津黄河大桥的近1000亩优质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因地制宜的引进了竹柳、法桐、国槐、白腊、红柳等20多个珍惜名贵树种,优化了种植结构,各种树木千姿百态,郁郁葱葱,走在黄河大堤上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绿色的林海,形成了高标准的10公里優质名贵树种的绿色长廊,横看成排,侧看成行,纵横交错,在美化绿化环境、改善淤区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我局淤区经济的亮点之一。

300亩荷塘争奇斗艳,一片翠绿,从河滩上走过飘来缕缕清香;沿着幽静的河滩路走到东关控导,漫步在千步柳荫路上,更是令人振奋,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再往前走就是近两年刚修建的被誉为“黄河第一栈桥”的十六号坝,风景更是这边独好;这些完美的秀丽景色,黄河滩区的奇特风光,从10公里育苗基地到示范工程的东关控导,到处都是生气勃勃,林海风涛的迷人景象。形成了从育苗基地到荷塘藕池再到“黄河第一栈桥”三点一线的城郊黄河生态公园,吸引人们驻足留恋,成了县城五万居民茶余饭后、清晨锻炼、休闲、散步、垂钓、休息、餐饮、野营、游玩的不可或缺休闲场所,为进一步打造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随着我局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辖区内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要想打造更高标准、科学高效的生态旅游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的困难和局限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精”,要想打造高品味、高标准的风景旅游区,必须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我们的风景区富有灵气和文化蕴涵,我们的景区和景点往往是一些近几年修建的景点工程和种植的绿化苗木,政府点缀的也是注重形象工程,社会投资也只是重视经济效益,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二是前期投入资金缺乏,水管体制改革以后,水管单位经济创收能力减弱,各项资金不断规范,修建高标准的旅游设施前期投资过大,效益回报相对缓慢,现在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各景区建设前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和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目的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水利部门投入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三是人才困乏,我们黄河水利部门,多年来的宗旨是注重黄河防凌防汛、水行政执法,确保黄河的安澜,保一方平安,而景区建设所需的高科技专门人才相对缺乏,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效、生态、一流的黄河生态风景游览区建设就难以顺利有效地推进实施。四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科学管理需加强。多年来,我们黄河水利部门,由于工作环境、性质的限制,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虽然在维护防洪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风景区建设的初步阶段还得心应手,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管理粗放和缺乏经验,对国家风景区建设的宗旨理解不够深刻全面,难以准确定位和把握。五是管理体制不相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后,管养分离,我们黄河水利工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工程面貌等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也只是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以维护保护现有的工程设施为主,工程管理和景点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打造一流的黄河生态旅游区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当前黄河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 我局管辖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地处黄河下游入海口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为东营地方和沿黄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国家黄蓝两大战略《规划》和黄委的部署要求,结合东营的发展优势,“建设黄蓝经济区,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我们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难得的歷史机遇,有机的融入两大战略建设中,意义非凡。

三、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新思路

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以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沿黄两岸及淤区经济,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努力使黄河经济,淤区开发,景观建设,工程维护,险点加固,旅游服务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实施中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与地方市、县、乡镇协作共建的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切实融入全社会生态经济建设之中。作为黄河部门要突出沿黄特色,打造黄河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黄河经济,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包边盖顶面积,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逐渐形成经济林、花卉、果树、蔬菜、稀有品种等作物为主的经济产业体系,力争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三是淤区经济发展要围绕“让淤背区绿起来,美起来,实现风景区生态、淤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目标,对淤区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种植适生林带,可以有效的防止淤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按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规模加特色经营为方向,注重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育苗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运用高科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

滩区、淤区经济发展要立足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经济作物、绿化美化林木为主,减少一般用材林,逐步取消粮油作物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就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引进高科技人才,要和农林高校、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拓宽市场,本着长远规划、尽快实施,立足高标准、高质量、大投入、严管理、出效益的出发点,种植名、优、稀、特品种,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适应市场需要。

2.坚持科学开发,努力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以河防安全为本,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采取政策激励、增加科技含量、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努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黄河淤区是一笔宝贵资源,蕴藏着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由土地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今年开始要把土地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搞好淤区土地开发,发展苗木、花卉,把大堤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既是建设标准化河防的需要,也是保持工程完整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更是促进沿黄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黄河多元经济的战略措施。更新观念,增强信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淤背区特点的土地开发新路子。克服“重开发、轻管理”的思想,在管理方式上,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3.借助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旅游经济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与运营中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正确处理好开发运营与保护的关系,凡是项目地进行项目建设,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

做好旅游区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将动态控制和规划实施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可持续控制策略,兼顾近期与远期、部门与整体利益、黄河部门与地方政府以及工程维护等多方利益,统筹安排、全盘考虑、科学决策,形成规划一张图、决策一班人、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科学管理决策程序,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旅游地管理系统(DMS)将规划区的信息及时传送到游客、相关合作单位,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如遥感技术、产品开发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形成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艳平

上一篇:基于价值取向的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自动化检测仪表校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