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2024-04-19

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通用10篇)

篇1: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活动生态化升级的旅游活动.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各地进行的乡村生态旅游实践,归纳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非洲模式,亚洲模式,欧美澳洲模式,南美洲模式,进而发掘出各种模式下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为我国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借鉴.

作 者:张兵 尹弘 ZHANG Bing YIN Hong  作者单位:张兵,ZHANG Bing(昆明理工大学,外事处)

尹弘,YIN Hong(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昆明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6(Z1) 分类号:F59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   国外   发展模式  

 

篇2: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案例分析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成立于2014年,时至今日,平台已汇聚众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价值链上各方面专家与专业服务人员。

■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 关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城市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分享古村古镇,农业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包括美丽乡村、产业园区、商业地产、养生养老、建筑设计五个板块,并且在公众平台上已搭建互动交流的微社区,及时为关注者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资源整合服务。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一、国外农业观光发展历程

观光农业从明芽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外己先后出现了农业观光园区、度假农场、家庭农园、农业公园、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种类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游。

三、国外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

四、著名乡村度假国家及代表案例

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1、日本——度假农业园:城乡互动的“食”与“绿”的结合日本的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可分为自然景观、高品质农产品和体验型农业三种基本形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特点>

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 一日游类型的观光农业居多; 过半数的农业休闲观光景点由政府机关或当地集体组织开发经营; 重视当地的特色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开发模式>

•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代表案例: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代表案例:和歌山县白滨町。•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代表案例:饭田市。

2、法国——专业农场型度假庄园: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庄主要有九种: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

<经济效益>

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特点>

1.这些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化经营;

2.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为法国农场划出明确定位区域,连接法国各大区农场,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

<代表案例>

法国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给世人最主要的几大印象:海滩、薰衣草、法式美食、嘉年华、罗马特色的古城堡,是完美的度假组合。在满足经济生产的同时,在旅游吸引力的打造上,具有以下特点:

•打造唯美浪漫的景观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3、德国——市民农园:自家庭院的农家生活体验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特点>

主要是市民农园的形式出现,即由政府或农民将位于都市成近郊的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为主。

<机制>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4、意大利——绿色假期:从城市走向农村

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对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特点>

1.意大利最先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2.“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有效地扩大了生态农业耕地面积。

3.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篇3: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乡村旅游的开端, 而其广泛兴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 国外出现了集生产、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观光农场, 这种农场融合人工与天然, 使农业景观更具观赏性。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旅游项目及形式不断得到更新[1~2], 全球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1. 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

日本长野县饭山市自然条件恶劣, 每年雪期长达4个月, 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而饭山市乡村旅游却在劣势环境下繁荣发展[3~5]。他们的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光农业。饭山市采用现代最新技术装备农业生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和观赏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农民准备详细的资料, 介绍自己的产品品种、生产过程, 生产中使用的肥料,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以及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旅游体验项目有农产品现场品尝, 也有农产品休闲购物。

体验农业。体验农业包含两种:一种是农村生活方式的体验。对20多公顷森林进行间伐、整理树形, 在林间空隙修建小木屋5座。依托小木屋进行农舍旅游接待, 农舍内居家设备齐全, 游人可以做农家饭、干家农活, 深度体验农家生活。为满足旅游需求小木屋内还设有会议、娱乐场所;另一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农业劳动体验。学生游客可以参加种植、收获、采集、编织、加工等各项农业活动, 不仅可以学到劳动技能, 而且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游乐农业。饭山市还建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游览、娱乐场所。利用冰雪资源, 建设几十处滑雪场;利用农业资源兴建油菜花公园;利用自然生物资源, 兴建高原野花公园、纪念林园等娱乐场所。在这些专题园内, 可开展滑雪比赛、雪人雪屋堆塑、农园观光、植树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

民俗农业。饭山市民风民俗特色浓郁, 八家宾馆独具地方民俗民风特色, 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宾馆建筑风格古朴, 内部陈设传统气息与现代风尚完美结合。

2. 阿根廷庄园游。

阿根廷庄园众多, 历史从几百年到几十年不等, 原主人来自世界各地、地位身份各不相同, 有历史名人、富豪、将军甚至总统, 也有普通农牧生产者。众多庄园在规模、特征、历史和建筑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色, 目前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绝佳场所[8]。

阿根廷庄园游的活动类型多样。有马车田园观光和骑马休闲体验, 并有牛羊圈养、挤奶、制作奶酪、耕种或收割等农业生产表演, 以及民间歌舞表演、体育运动休闲、风味烤肉品尝等。阿根廷被视为探戈舞的故乡, 因此探戈舞表演[6~10]是每座庄园的必备项目, 成为阿根廷庄园游的特色之一。

各庄园因地制宜得开展各类旅游项目, 旅游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1) 休闲型庄园, 专作度假休养, 一般景致优美。适应休闲特点开展的旅游项目以体育运动和其他休闲活动为主, 一般不包括歌舞表演。庄园内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齐全, 如足球、排球、网球、台球、游泳等。 (2) 综合体验型庄园, 主要针对旅游时间相对较短、农庄生活全面体验型游客。庄园内体现农庄生产生活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规模较大的庄园还备有客房等住宿接待设施。表演节目的内容也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断更新, 如养牛羊、挤奶、制作奶酪、收割等。有的庄园还为游客提供自己动手劳动的机会, 如亲手制作乳酪、参加酿酒和收割庄稼等。 (3) 特种旅游型庄园, 利用临近安第斯山区的地利之便, 开办登山探险等旅游活动。提供马匹用具, 并面向游客租借服装靴鞋、船只车辆等。对游人的培训、导游和安全保障也有专人负责。濒临大海及河湖的庄园则把水上活动作为主要旅游项目, 一般都专门建造了供家庭和多人共用的客房, 游人可以自己开火做饭[9]。

3. 欧洲古堡游。

城堡在欧洲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每座城堡都记载着欧洲的一段历史, 它是欧洲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发展源流的重要载体。因此, 一些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无论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 欧洲的绝大多数古城堡都进行了旅游开发。

欧洲古堡旅游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堡博物馆。由于每座城堡都有一段历史, 城堡的主人大多地位显赫, 所以城堡中收藏颇丰, 为城堡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城堡特色不同, 城堡博物馆的规模及特色也有很大差别。有的被开辟为国家级博物馆, 而其他大多数被开辟为收藏品别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

蜡像活动场景。不少欧洲古堡内都有蜡像群。这些蜡像群或以传奇故事为蓝本, 或以发生在城堡中的历史事件为范本, 或是根据场地以古代贵族生活场景为原型, 再配以声音效果, 真实再现了当年贵族们的城堡生活。

声光电表演。为让游客切身体会城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堡内还举行规模宏大的声光电表演。例如, 布洛瓦城堡每年夏季推出声光节目演出, 讲述与城堡相关的历史故事 (如圣女贞德接受宗教祈福) 。

利用城堡的场地及历史文化氛围, 城堡举办各具特色的娱乐节庆活动来吸引游客。根据每座城堡的不同特色, 开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例如, 英国的登罗宾城堡经常在古堡内举行露天聚会、音乐会、射飞鸽比赛以及为怀旧的人们举行各式婚礼。而法国昂热城堡戏剧节则成为世界现代悲剧的盛会。

很多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城堡都提供住宿服务, 也有的城堡被开辟为专门的高级旅馆, 例如, 法国的“杜尔古堡旅馆”, 便是由古堡改建成的旅馆。旅馆内住宿环境舒适, 现代化的设施配套齐全[12]。

4. 法国酒庄游。

法国酒庄既是葡萄种植园, 又是酿酒场所, 酿酒的每一个过程都在酒庄内进行。酒庄面积从几公顷到150公顷甚至更多, 历史从270年到几十年不等。历史不同, 建筑风格迥异, 同时由于葡萄园的土壤、气候、葡萄品种、葡萄利用方法的不同, 每座酒庄酿造的葡萄酒品位不一, 故酒庄接待游客的方式也各式各样。

观光葡萄园。游览葡萄园是参观酒庄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葡萄园景致一年四季均有不同, 每个葡萄园一般会种植几种葡萄品种, 游客可以在主人讲解下了解每种葡萄的特性, 在葡萄成熟季节还可以亲手进行葡萄采摘。葡萄园内还可以乘坐传统的马车欣赏葡萄园优美风光。

游览酒庄博物馆。每个酒庄都有一段复杂的历史, 记载着酒庄曾经的辉煌与失落以及创业的沧桑。几乎每个酒庄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但博物馆的内容却存在差异, 有的是展出酒庄发展历史和创业过程, 有的讲述葡萄酒的酿造发展过程, 有的则陈列葡萄酒酿造器具。博物馆陈列内容不同, 博物馆在酒庄的布局位置也有很大变化, 或建有专门的陈列厅, 或与酒窖融为一体。通过酒庄博物馆可以了解酒庄的历史, 倾听主人的传奇故事, 学习酿酒的过程[13~14]。

参观酒窖、酿酒、品酒。酒庄的酒窖及酿酒的大木桶也是酒庄的特色、等级、历史的象征, 通过酒窖参观 (有专人讲解酒庄酿酒的程序) , 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酒庄的文化、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及酿造过程。包玛瑞酒庄的酒窖是深30米的地下酒窖, 由120多个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酒窖串连组成。其中几个比较大的酒窖, 墙上镶嵌着历经百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的巨大白色大理石浮雕壁画, 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情景在壁画上栩栩如生[15]。几乎所有的酒庄都提供试饮, 主人会拿出五六种酒让客人品尝。在品酒的同时, 有的酒庄会提供专人讲解各种酒的味道、特征、酿造手法、品尝方法等。品酒地点各不相同, 在展厅、酒窖甚至专门配备品酒的吧台。

5. 美国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 (heritage corridor) 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方法, 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6], 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它不仅强调一系列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 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

遗产廊道具有几点优势:

资源保护。建设遗产廊道的目的是保护资源, 这里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护和恢复, 对老建筑或废弃建筑是再利用, 因此要求新建筑物, 在用材、技术和设计方面等, 在最大程度上尊重现有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特点。

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除对现状进行保护外, 重点是对已污染的区域进行恢复治理。

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 是通过深度挖掘地方历史, 确定地方文化特点及主题, 组织成一个遗产廊道将这种独特文化提出来。这些工作让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有着独特文化, 很好地激发他们保护这种文化的热情。

解说系统。遗产廊道面积较大, 涉及到的资源种类繁多, 不同的遗产廊道主题不同, 即使同一遗产廊道不同路段解释主题也有很大不同, 这就需要首先确定整个遗产廊道及其不同路段的解释主题。如黑石河国家遗产廊道经历了人们定居、工业化和环境退化的整个过程, 所以它的解说系统包含了工业发展、工业退化、交通、科技、移民、早期定居点、社区开发、社会变革、商贸、农业和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等主题。除了确立解说主题, 还应确立解说手段。如设立解说标牌、多媒体宣传等, 制作电视短片等。

利用遗产廊道可以开展很多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利用传奇故事、乡村音乐、林间小路、步行道、水道和庆典等手段, 而不是用规章制度去鼓励人们保护特殊区域;通过遗产廊道建设把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展示, 所以遗产廊道旅游更具知识性、趣味性。遗产廊道内的旅游活动多种多样, 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确定活动内容。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产品高品质, 消费高品位。

乡村旅游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都市人要降低生活水平, 到农村体验生活。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 在享受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 他们也要享受都市里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生活。这就对农业旅游产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吃的既要好, 又要健康;住的既要体现乡村特点, 又要舒适, 还要行的方便。

2. 旅游活动多样化, 真实体现乡村生活。

庄园游、酒庄游等乡村旅游都可以让游客体会到真正的乡村生活, 这得益于旅游区开展的项目丰富多彩, 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特征。而中国目前的“农家乐”旅游中, 基本就是尝尝农家饭, 睡睡农家炕, 看看田园风光。乡村的娱乐方式、起居习俗等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活动比较匮乏, 尤其是表现乡村发展演变历史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 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力求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3. 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开发重在资源独特性, 独特性越大, 吸引力就越大。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因地制宜, 开展特色旅游。阿根廷庄园主利用地利优势开展别具特色的登山探险、水上项目等。而欧洲古堡, 根据自己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等, 开展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在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方面成功的经验是深度挖掘乡土历史文化确立主题, 还大力复兴当地乡村音乐、艺术和手工艺, 建立独特的文化形象, 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保护。

4. 多方融资, 突破资金瓶颈。

乡村旅游开发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 针对该问题可借鉴欧美经验实行多方融资。欧洲国家采用城堡认购的方式, 依靠各方力量维护古堡。例如, 在德国花费小笔资金即可到古堡协会注册得到一座古堡的所有权。但是购得古堡必须按原状恢复, 并定期维修, 虽然复原、维护费用惊人, 还是使一部分城堡得到了维护。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私人投资来实现的。

5. 深挖文化内涵, 增强旅游体验。

挖掘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另一成功经验。无论是酒庄游、庄园游、遗产廊道等无一不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欧洲每座古堡都有自己专门的小博物馆, 配有关于古堡历史及传说故事的声光表演, 以及表现古堡特色的节庆活动等。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转型, 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 但仍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选取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阿根廷庄园游等乡村旅游发展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 分析其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等成功经验, 得出需提供高品质产品、高品位消费等五条启示, 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篇4: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6-01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1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2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篇5: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断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它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阐释乡村旅游综合体

乡村综合体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它是基于乡村土地资源,以乡村产业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集约的乡村聚合空间。

乡村旅游综合体则是基于乡村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在总结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将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完美嫁接,其主要特征包含功能复合性,效益综合性,要素系统性,产业规模性等旅游方式。其中乡村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本底资源;其次主要以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为吸引点,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赢利点,取得相应回报。

篇6: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

3.古村古镇类。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

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乡村名特产等。这些物品大多都有广泛的销售市场和固有的品牌形象,历史形成时间长,产品有较固定的风格和工艺水准,因此其信誉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较大,旅游者对土特产品的认知是发展这类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

6.乡村休闲娱乐类。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

7.乡村名胜类。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

8.乡村红色旅游类。此类指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并利用此优势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乡村旅游活动。这类旅游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已有大量乡村旅游点正在全力开发这类旅游产品,并形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二、现代乡村旅游

以其提供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内容,可细分为以下6类:

1.现代新农村类。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2.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在高新技术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在产业上的高度科技化,一是农业生产过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组织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管理,三是产品形成全新的独特性和市场卖点。游人进入这些农业高新技术旅游地,既可观赏其全新的高技术生产过程、面貌和景观,又可购买品尝其高新农业产品。还可与现代农业工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新加坡建立的10个农业科技公园。

3.乡村生态环境类。指运用现代环境技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国和省区旅游生态村。这类乡村主要以生态农业为特点,采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经济为理念,对农村使用的燃料和动力进行更新,如建立沼气发电、日光能发电等节能、清洁设施,以“生态村”这一形象和旅游品牌,吸引那些对农村环境特别关注的旅游者和生态农业旅游者。

4.乡村园林旅游类。我国有一些乡村,运用园林技术,把自身改建为环境优美的园林新村,并利用乡村园林化这一品牌,招徕旅游者前来观光。如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包宅村。

5.乡村康体疗养类。这类旅游主要迎合人们的养生需要,重点加强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验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

6.乡村自我发展类。自我发展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市场新需求,在乡村旅游中,为满足这种心态愿望,可专门设计一些为游客提供某种轻松舒适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熟悉新技能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日本乡村观鸟旅游、美国的农牧场旅游等。

三、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猛,数量和类型都在逐渐增多,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大时尚。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社区管理的复杂化等。为了使乡村旅游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思路和理念,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将会出现5大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篇7: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七种模式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七种模式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文件中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瞬间在旅游界与农业圈掀起了一阵热议高潮。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方针,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千万财富的机会。自去年9月,农业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定下7000亿元营收目标后,全国各地休闲农业,在《意见》的指导下蓬勃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效在部分地区开始渐入佳境。不管是天津北辰区双口镇的采摘旅游模式休闲农业,还是山东省滕州市的村落乡镇民俗旅游模式休闲农业,这些自然旅游模式的休闲农业,都明显提高了大家伙儿的收入。充分发挥乡村各类资源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何打造具备当地特色的自然旅游休闲农业呢?笔者从四海八荒搜罗了以下7中模式,提供大家学习参考。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围绕“农业、农民、农村”,开展与之相关的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让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田园绿色景观的`同时,还能体验农民生活,增长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二、休闲度假旅游模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城里的高楼大厦,人们对于自然界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越发向往。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可以打造具备游客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的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三、农家乐旅游模式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旅游模式,由于价格低廉,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是利用自家庭院,打造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配套活动。以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近两年流行的民宿)、民俗文化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主要类型,打造属于当地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四、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丰富博大,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村百姓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乡土节日民俗和民间传统技艺更是颇具文化内涵。将此为旅游的吸引物,我们可以开展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民俗风情旅游。五、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如: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六、科普教育旅游模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明显增加。科普教育的旅游模式,能提高人们对农业科学文化的素质,一般设立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如: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农业博览园等,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学习,在学习中旅游。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的模式主要以游客回归大自然为主,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定能让游客感受自然带来的享受。更多园林绿化行业资讯、行业观点、深度报道、展会活动,尽在微信公众号:花木大世界

篇8: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19世纪初,乡村旅游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快速兴起。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自然环境恶化,城里人渴望到乡村观光度假、放松心情。西班牙把城堡改造成饭店,把农场建成度假农庄,此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1. 重视统一规划及政策扶持

国外政府机构从战略高度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等。2 0世纪9 0年代的英国面临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时,成立了农村事务部并采取了农村管理方案、农村经济多样化等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2007年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由于政府支持,英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超过10亿。

2. 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国外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强、可参与程度高、附加价值大,深得游客的喜爱。法国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为葡萄酒、烤面包、黄油、牛奶、鸡蛋等。游客通过参观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了解酿酒工艺,学到品尝美酒的学问,带动了葡萄酒的大量销售。芬兰伊洛拉农场是一处普通的乡村旅游场所。每年5月,伊洛拉农场会安排很多孩子到农场观看田间耕作和奶牛饲养,并让孩子们喂养家畜,练习骑马。

3. 采用“农户+协会+政府”的供给模式

国外乡村旅游的供给实现模式主要是“农户+协会+政府”。农户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主体,他们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服务。同时,国外还加强乡村旅游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美国1992年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了非营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工作;英国农业、渔业与食品部(M A F F)、乡村署、地区旅游委员会及当地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给予农户建议,教导他们如何发展和管理旅游业。

4. 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国外主要使用口碑传播、网络营销、利用节假日促销等宣传手段。口碑传播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营销手段;网络营销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据Jupiter Research研究报告称,美国在线旅游市场收入2005年已超过540亿美元;利用节日宣传促销的方式成本低而效果好。法国乡村旅游企业RC在滨海旅游节期间,通过海报宣传,制作指示路标等,在两天内接待了800多位游客,其中有500多名游客乘坐了游船参观。此外,国外往往采用直接销售、间接销售和混合销售等多种模式。法国由于企业条件限制,常选择间接销售渠道,但每次交易要为中间商支付一定费用。还有一点,国外非常重视联营与合作。法国乡村旅游企业RC的营销总监为对其别墅推销,邀请了该地区竞争对手来公司并参观了ChenilléChange所有景点,随后到餐厅享用鸡尾酒并讨论合作的可能性。

二、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的乡村旅游企业,缺乏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如道路不畅、用水用电不便等;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如:新疆虽有众多度假村和休闲农庄,但大多数无知名度,游客到乡村旅游主要靠口碑宣传和一些经营户散发的宣传资料。

2. 特色不够鲜明

和国外相比我国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还是以被动经营为主,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产品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求。北京郊区旅游的调查显示,1日游的游客占到游客总人次的67.5%,其次为2日游,占23.09%。而美国乡村旅游者1日游比重仅占9%。中国乡村游还远不是一种体验,仅是一种观光。

3. 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是农户,农民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人员。由于农民专业知识欠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组织发展缓慢,很多地区还没有成立乡村旅游协会。

4. 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培训,营销能力有限。主要是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游客,且恶性竞争激烈。经营者对吸引游客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质量重视不够,宁愿在设施设备上花钱,也不愿在经营特色方面投入,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吸引回头客。

三、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旅游业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并落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再次,每年必保一定额度的拨款,用于道路、电、水、住宿等硬件实施建设。最后,各级旅游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和促销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系统宣传乡村旅游。

2. 培育产品的特色化,增加文化内涵

根据国外经验可知,具有品牌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要实现产品的特色化,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旅游项目。因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民俗等旅游资源不同,旅游项目也各异。其次,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要大力宣扬当地的民俗文化。我国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节庆、建筑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再加上专业人员的解说,不仅可以使游客寓教于乐、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 采用“农户+协会+政府”的供给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也正从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向“农户+协会+政府”的供给模式转变。农户利用当地的农业、特产、民俗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体验型服务;乡村旅游协会给农户或从业人员提供旅游、礼仪、规范、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政府应支持并指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地和教育机构联系,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培训工作。

4.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有效地营销策略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使用口碑传播、节假日宣传等手段外,还要重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21世纪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营销模式。据统计,国内网络旅游交易额2006年已突破80亿。此外,企业应加强与中间商的合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品牌;企业间可采用竞合方式,相互宣传促销共谋发展。

四、结论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民俗存在差异的情况,在各级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的支持、引导和农户的配合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村旅游,它才能快速、可持续发展,进而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外开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及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我国乡村旅游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成功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田亚平李超文李国兵:基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

[4]方中权郭艺贤: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J].人文地理,2007(5)

[5]傅德荣: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小城镇建设2006,(7)

[6]刘军萍:国外乡村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定位之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4)

篇9: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上下开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国家旅游局明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在国家的鼓励下,乡村旅游掀起新浪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原始、质朴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同时也因开发不到位而埋没于世。旅游资源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修路、建设景区、品牌打造、品牌推广、景区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命脉。

(二)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从乡村发展角度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乡村开展项目,首先必须铺好路。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之后,才能将外界的有志之士引进世外桃源,同时也能将世外桃源的奇珍异宝展现并输送给有需要的人。本溪的旅游开发,平整崎岖的板油路伸展到大山深处,就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大山之间。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

(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各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事实证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依附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失为明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农民扣大棚、种果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项目中,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免税、物资与人力的大力支持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政府为广大农民指明方向,铺好路子,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开创乡村美好的明天。政府的支持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坚强后盾。

(四)旅游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乡村的百姓守着天然的宝贝,卖不出去,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钱串子”广泛在乡村播种“摇钱树”,养殖“招财猫”,一改以前贫困潦倒的农村面貌,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谈精神享受与需求,才能开展乡村旅游。

(二)品牌不精。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借助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但是大部分农村人都特别崇拜城市的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就将农村原有的味道都抹灭了,最后总结过就是中不中、西不西,村不村城不城的状态,借鉴别人的而丢了自己本质的。大部分乡村旅游都是大同小異的,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到之处,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农业为主导,开启旅游新模式,提升旅游境界。

(一)以农家乐为基础。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乐为主体,也就是说在农家乐范围内能能够体现出农民过日子的现状,以农民过日子的方法、生活习惯、习俗为亮点来吸引那些从城市返归乡村的人们。回归自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模式,建筑特色、风格不一的民宿,加上不同时间段农村的特有设施设备,体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独特面貌。今天所提的农家乐不同于几年前的农家乐,较其有很大的提升,一改以前农城结合的“半路子”状态,绝对的农村火炕;大铁锅、灶台炖菜:无任何农药的蔬菜以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共同打造农家乐新品牌。

(二)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依托。农业观赏园、采摘园是以高科技农业养殖业为主体提供观赏和采摘价值来吸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这是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模式。以养殖农作物、蔬菜、野生特产为卖点,来打造食、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供花卉、蔬菜、水果大棚参观、采摘、售后加工、正品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三)以存天然景区为后盾。巧妙借助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山水资源、古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小镇。联合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固有的旅游景观区域,莲花村主要经营温泉;前屯主要经营大棚采摘(蔬菜、水果、鲜花等);赵家店主要经营养殖观光及旅游产品销售(笨鸡蛋、猪肉、小笨鸡等);塔山乡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观光;丁香村经营山野菜、蘑菇、药材等采摘(蕨菜、红蘑、榛蘑、榛子等)和加工厂参观:最富有的就是大片的山地可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寻宝、团体扩展训练,cs等);按照各地特点有机结合组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

(四)以精品民宿为特色。当下的民宿热正是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一种追求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以“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民宿小镇。为主要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自内而外的品位,将“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转化为共富惠民的重要支柱,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引进精品民宿,推进高品质旅游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通过借助外资打造民宿小镇,未来可期。各地借助民宿选址精妙,依山傍水,山高水秀,非常适于整体开发的乡村小镇打造独具品味的民宿风情村。

篇10: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

作者:吴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乔文(副所长)

一、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综述

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典型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安吉模式,主要特点是立足优势,结合存在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创建“区镇合一”的新体制,使各类要素资源有形、无形地得到了最高效地配置和整合。二是永嘉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三是高淳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题、以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国际慢城为品牌,集中连片营造欧陆风情式美丽乡村,形成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四是江宁模式,主要特色是积极鼓励交建集团等国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形成都市休闲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五是“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进行土地整理和农村革新,项目的实施对包括人的思想在内的各方面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从实践来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均体现下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挖掘优势,弥补不足,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二是均具有经济支撑,无论采取哪种模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是基础也是核心。三是均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美

丽”无从谈起。

二、基于土地性质的发展模式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针对不同的土地性质,美丽乡村建设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禁止开发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考虑农村建设。

(一)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但是这种区域一般来说经济实力较强,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国家定位优化开发区要缩减农村空间,重点发展城市地区。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实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社区建设

充分依托区域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培育一批新社区;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农民集中安居工程”和“农民转化市民工程”,推进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以解决农村新镇区、新社区建设用地,通过引导农民到新镇区、新社区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区化,实现土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对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增强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以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应涵盖老年学校、就业服务、低保服务、计生服务、党员服务、医疗保健、居家养老、慈善超市、警务室、调处站、图书室、棋牌室、青少年活动室等服务内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国家对该区域的定位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重点应依托工业产业和城镇化的发

展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乡村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程,进一步强化农村水、电、路、讯、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着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加快“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小城镇聚集型、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合一型、村村联合型等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建设农村社区。

文化传承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产业发展

大力挖掘周边工业发展优势和工业园区载体对乡村发展的价值,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

工业发展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构建“六个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统筹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城乡交通网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居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各类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创业就业服务,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强化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社会事务管理,强化各级管理服务职能,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三)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限制开发区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农业和生态建设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设节水农业。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应用新理念、高技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旅游业发展

以风景宜人资源丰富的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可定位为风景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

上一篇:像成功人士那样思考下一篇:小学音乐《踩雨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