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

2022-04-19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及乡村旅游开发对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 篇1: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低密度、生态环保、休闲养生的旅游方式,或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识别并分析海南乡村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专业化经济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理念与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并对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协同发展;休闲农业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作为增大消费内需,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极度上涨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将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在分析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三农”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理念,探讨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与模式,进而提出加快推动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就海南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而言,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孙铁玉等(2019)提出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从“三农”的角度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张治礼(2019)提出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以新兴科技带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张治礼(2020)提出贯彻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就海南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而言,金治中等(2019)总结梳理了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张路路等(2020)就乡村休闲旅游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魏小丹(2020)就海南全域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但在现有研究中,针对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其农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少,而这两者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或是海南省培育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模式。

2 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海南省作为中国唯一全域处于热带之内的省份,长夏无冬,稻可三熟。既是我国热带农业种植的理想基地,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同时,海南省还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国际通道,交通便利。海南省的热带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业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内容。

(2)政策优势。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人才引进力度势必增加,多种优惠政策势必增多,最终推动海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3)外部环境优势。自海南推出全域旅游概念以来,乡村旅游与传统景区联系密切,无形中扩大了乡村旅游市场,为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打开了大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唤起了群众对于旅游概念的重新思考,具有低密度、休闲养生、文化特色等理念优势的乡村旅游业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4)市场优势。海南省作为国内旅游大省,游客资源丰富。尤其是其独特的亚热带气候是全国唯一的,其乡村旅游文化独树一帜,吸引着国内大量游客。同时,近年来,海南在国际上的媒体宣传能力与影响力逐渐增强,海南旅游代表团先后赴欧美国家开展旅游宣传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

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专业化经济。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以“农家乐”为主的简单开发利用,对民宿和共享庄园的开发缺乏专业的培训与管理经验。休闲观光农业和海南独有的生态特色农业并未与乡村旅游模式产生有效的产业融合。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多产业融合不紧密,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与专业化经济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呈现出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据统计,海南累计评定的椰级乡村旅游点由2018年的106家到目前的154家,发展进程快速。民宿、共享庄园等乡村旅游模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标配。但是大部分的旅游村镇在特色项目的开发、民宿的经营发展都是以政府文件为主导,相关经营人员缺乏民宿管理经验,且服务水平(包括接待水平、语言交流、服务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3)休闲旅游土地用地问题。乡村旅游实际建设用地需求少,但在建设初期仅对停车场、餐饮场所的用地需求较大。受新增建设指标限制,土地建设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土地流转问题导致一些违规建筑的出现,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如休闲旅游、特色小镇、主题度假村等对用地的标准与功能的差异性大,导致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复杂性高,对海南乡村旅游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4)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配套审批周期冗长。尽管近年来,海南全域旅游开发进程正紧锣密鼓进行中,但其主要的旅游项目及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等热点城市。一些文化特色浓重、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饮用水安全、信息服务项目、交通设施等)仍然薄弱,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复杂、周期冗长,导致很多不合理建筑产生,这样不利于海南全域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业的长久布局。

3 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3.1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

(1)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区别于景区游、城市游,人口密度低、休闲养生一直是乡村旅游独特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方向更应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的理念,依托海南的区位优势与地理特征,丰富休闲旅游的多样性。

(2)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针对海南目前乡村旅游业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是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海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吸引专业化人才,促进民宿、共享庄园等旅游项目管理经验交流。

(3)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多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为响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中,应着重关注多方面的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3.2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后疫情时代海南鄉村旅游业的发展无疑要依托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宏观便利条件,走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着重对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中,应着重基于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依据“制度—经济—空间”的多维分析框架,探讨贴合自由贸易港建设总方案背景下的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方向与模式。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制度环境下,寻找海南乡村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经济规律协调空间实体布局,从而达到空间实体约束规律演进,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措施的发展理论模式探讨。同时,在海南乡村旅游业今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中,从“农民—农村—农业”的角度识别并分析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旧采取“现状分析—问题识别—对策建议”的方法对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行不断改进与创新。并以农户为例,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究农户参与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的均衡点,寻找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农村为例,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乡村旅游业产生的集群效应与溢出效应;以农业为例,因地制宜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之,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该以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主,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这样,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海南一二三类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有助于探索海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有助于加快推进海南农业“精品化”战略和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海南热带生态特色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3.3 加快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手段,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协调空间布局。通过当下兴起的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技术,加速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分析并优化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实现产销的精准对接。利用相关技术对海南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客户分析,依托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布局,开发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丰富观光农业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循环发展道路。无论是发展海南生态特色农业还是发展海南休闲观光农业,均需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用,走绿色生态循环发展道路。同时,向乡村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与发展理念,结合海南自身条件,切实解决好乡村旅游引发的环境恶化问题。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保证海南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打造农业“精品化”与文化“品牌化”。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在科技、品种、技术等多方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并依托于不同“品牌”的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同时,打造海南文化品牌,将黎族文化融入到海南的乡村旅游中,充分开发这些海南特有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之与海南本土观光农业相融合,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4)加强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切实解决好融资、人才、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在自由贸易建设进程中,海南农业发展迎来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在人才输入与技术集聚的背景下,合理分配资源,切实解决好海南农业一直面临的融资难、人才少、技术不足等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政府应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细则,精简相关土地审批流程,因地制宜提出配套实施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关于“点状供地”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休闲旅游土地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土地冲突,从而实现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金治中,熊启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9(26):10-11+25.

张治礼.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今日海南,2019(01):27-29.

庞康强.海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03):110-115+120.

張路路,刘梦娜,王晓峰,等.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土地瓶颈与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20(22):68-69.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05):40-42.

张治礼.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N].海南日报,2020-07-24(B05).

孙铁玉,林宇环,于志华.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3):2-14.

魏小丹.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48-150+156.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Salento Researchers Target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How Authenticity and Tradition Shift into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Agritourism)[J]. Agriculture Week2020:586.

[Dwi Suhartanto, David Dean, Brendan T. Chen, et al. Tourist experience with agritourism attractions: what leads to loyalt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20, 45(03):364-37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 Wan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ANG Delei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ZHANG Xiekui

作者:吴湾 王德磊 张协奎

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及乡村旅游开发对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普定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精神,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1] 结合2011年提出的“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加强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举办系列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把握住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普定县作为黔中经济区的一员,更应抓住时代契机,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一、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年深入,普定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且基础条件良好。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节点之一,毗邻黄果树瀑布、龙宫和织金洞这些国家级景区。“十二五”时期,普定县被列入贵州省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随着贵州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定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普定县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叙写着普定的悠久历史,城关莲花古洞、化处空山、马官玉真山寺、马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东华山“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以花灯著称的马官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和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西路花灯等彰显着普定民族文化的风采;“讲义—号营”景点于2005年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云中大草原”——猴场乡普屯坝草场、重荫山杜鹃湖、原始森林丰林火焰山等构造了普定美丽神奇的景观。

(三)资源的不可替代

纵观普定县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喀斯特景观、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难发现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如普屯坝高原草原风光(其中就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夜郎文化”有密切联姻的夜郎湖景观等,这些都是普定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其他地区没有,要观赏和体验,只能到普定才能满足愿望。

(四)客源充足

普定县临近安顺市和贵阳市,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法定假日的重新界定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两市的出游规模随之扩大,这也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同时,普定周边的黄果树瀑布景区、织金洞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首选景区,其接待规模逐年扩大,这些游客也将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普定县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乡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农村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2011年,普定以乡村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62个百分点,超过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导的“一产”拉动经济增长的5.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催生对一批优质农产品、以中药材和冰脆李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特”,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在70%以上,为加快对各类食品、药品、畜禽产品加工奠定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普定县的讲义寨、山外山、桃花岛、普屯坝、化处茶文化等乡村旅游品牌景点,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600多人,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取得实效。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与众多行业相关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五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直接成为旅游从业者,也可以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与销售,间接增加农民收益。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普定的地戏、花灯、舞龙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由汉、苗、布依、白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构成的普定民族文化也得到关注、保护和开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复兴,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使加大对农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普定讲义寨为扫除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力投入整脏治乱的工作中:统一规划村庄建筑,聘请保洁员长期对村寨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治理护寨河,修建公厕等,使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面容一新。

三、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2] 西部地区兴起时间更晚,大部分地区发展尚未成熟,以致于存在发展程度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力量薄弱等问题。毫无例外,普定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也必然面临着这些困难,尤其是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文化主题凸显和产业链发展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一)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管理

普定不乏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保护与管理。有“亚洲文明之灯”美誉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目前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大坑,除了垃圾就是凌乱的石头,如果没有洞口刻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几块石碑,毫无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迹象。山下的穿洞博物馆,墙壁表层开始脱落,门栏上的玻璃多处被打碎,里面空无一物,只是个虚设的荒废庭院。又如位于县城东北马岭冈半坡上的莲花古洞,大洞厅遍是垃圾,洞内的部分石花石钟乳被敲打得支离破碎。

(二)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主题不强

普定县一些村镇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有的甚至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文脉,但都由于在意识上的忽视和投资的制约导致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的不足,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民族文化主题不明显,使得像讲义寨、号营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游客却看不到或是感受不到。讲义寨的明代古军事屯堡、古民居、白族风情、饮食文化藏在山中无人知晓,号营村同样如此。这无疑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内在吸引力和向外传播动力,没有用好民族文化这块招牌创造经济效益。

(三)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强

近几年来,普定茶产品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的评选上屡次获奖。普定茶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茶叶公司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很少将茶叶的产业链拓展到乡村旅游方面,即使稍有涉足,也做得差强人意。如普定县化处镇借助朵贝古茶树优势于2009、2011年分别举办了“朵贝之春”贡茶文化旅游节,由于至今只开展过两届,尚不成熟,相关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茶企业或组织在将茶叶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方面明显做得不够。

(四)资金投入有限

目前普定县旅游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普定县十二五规划中,新建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夜郎湖冰脆李采摘休闲游、朵贝贡茶休闲采摘游,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只能集中在优势比较突出的少数旅游地,而且开发建设过程中资金能否按时充足到位同样存在问题。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普定县城至多个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道路维修速度赶不上毁损节奏,且道路较窄,通行能力弱。例如:被誉为“云中大草原”的普屯坝,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但由于道路遥远、险峻的原因,去过的游客不得不感慨“不见云中大草原遗憾,见到了更遗憾”。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为加快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该加大对村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基本保持旅游村未开发前的风貌,不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仅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游览道路进行完善。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已带有破坏性的村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要改造,尤其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

(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突出历史民族文化主题

普定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用乡村旅游来搭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的展示,应以穿洞文化为着力点,充分挖掘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文化遗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文化沉淀,探索和尝试把“古人类”这个点做成人类发展史的过程,靠有型的东西把这个历史表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凸显,需要充分施展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跳花、射弩、“阿江”、古歌以及汉族花灯、舞龙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发动村民组成诸如花灯、舞龙、民族歌舞、民族合唱等民间艺术团,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宏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

(三)注重地方特色、拉长产业链

普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走旅游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普定实际,因地制宜,需要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普定的环境和气候适合种植油菜、茶叶、冰脆李、中药材等,政府就应该按照“一粮二菜三药材”的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实现普定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3] 实现粮食产量增加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的双赢局面。

(四)加强多元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环节,政府首当其冲充当着重要角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参与。此外,更应注重吸引闲散民间资金进行投入,可以尝试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募集对象可以是小企业、集体和其他自然人等,这样的好处是在募集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还可以分散村镇经营风险。

(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在设施的设计建设上,既要讲求原汁原味又要做到舒适卫生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4] 针对目前普定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共同存在的交通、卫生等显著问题,首先,实施好“乡村公路交通通达工程”;其次,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食宿点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备齐全,且符合当地特色;最后,强调卫生设施建设,公厕、垃圾池、垃圾箱、爱护环境标牌等设施要充分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志辉、陈小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张遵东.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6,(12).

[3]程松涛、钱进、庄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起点——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6,(09).

[4]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陈彩,女,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2011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遵东,女,通讯作者,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彩 张遵东

乡村旅游发展探讨论文 篇3: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苏北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搞好乡村旅游对于解决苏北地区“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苏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苏北 乡村旅游 发展 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特定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形态、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资源为载体,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旅游者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购物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性,发展乡村旅游既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又有利于地方文化和资源的保护,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当前,苏北各地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为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苏北地区的土地、耕地面积均占全省1/2 以上,苏北28 个县中有24个县以农业为主,其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约占全省的60%,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目前苏北地区已形成了粮棉油、蔬菜、果品、蚕桑、畜禽以及特种蔬菜、特种动物养殖、特种水产、海水养殖等独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格局,这些都为苏北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苏北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缩小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推进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生产发展

目前,苏北的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苏北农村基础实施的建设,促进当地名优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特产走出家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改变农村信息相对封闭的状况,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提升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整合农村资源,推动苏北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能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 能够带动旅游地农产品的销售,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促进农村生产的持续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生活宽裕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和非农转移,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自然生态、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为主要旅游内容,使很多旅游地农民能够直接转变为旅游从业者,直接促进其增收。且旅游业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五个就业机会。旅游地农民也可以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或开发、销售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中获利,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生活宽裕。将乡村旅游与扶贫旅游相结合,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致富门路。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强联系沟通,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文明乡风

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同民族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交流和沟通,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有利于促进旅游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有利于旅游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旅游地村民提高经济收益、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力。引导村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学习管理和服务技巧,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旅游地的知名度,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这也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文明乡风的有效途径之一。

4、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整洁村容

由于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为了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舒心”,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改变以往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实施“三清三改”措施:即清路障、清垃圾、清淤泥、改路、改水、改厕,建设整洁村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状况不断地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差距正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也相应加快。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美化村容村貌、实现村容整洁。

5、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进农村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型的农村社区将不断的出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社区村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市场意识、文化素质、法律观念等,从而增强了管理中的民主与科学。社区群众全面而有效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农民集体利益的代表,将充分发扬民主协商制度,引入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苏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村性特色不明显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要充分体现乡土特色、民风民俗、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应避免一般化、都市化、片面化和过度商业化。由于苏北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人们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还不足,许多旅游经营者将乡村旅游仅仅等同于农业观光游或“农家乐” ,随意大兴土木,建园造景,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乡土特色的人文环境,严重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科学,开发过于乐观,一些地方出现了建筑的城市化趋向,乡村性特色不够明显。

2、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开发现象严重

由于江苏苏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一些很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点,没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没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对乡村资源的科学论证、总体规划与策划。加上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被迅速耗损,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开发模式雷同,产品缺乏特色

目前,苏北地区的乡村旅游多局限于开发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农田、渔村、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农业、观光果园、休闲垂钓园、森林公园等,而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观赏型瓜果园、蔬菜园、花卉园、民俗农庄、民俗观光村等开发较少,对诸如耕作、收割、放牧、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其他有特色的民俗资源开发不够。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文化仍然不够突出,产品缺少特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宣传促销意识淡薄,使乡村旅游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

4、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苏北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档次较低,品味不高,许多景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特别是公共厕所、停车场、道路等设施比较简陋;配套严重不足;住宿和餐饮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游客满意度较低,“回头客”较少。由于乡村旅游大多数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开发,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等特点,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展对外宣传促销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由于苏北乡村旅游市场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吸引力还不够强,投资乡村旅游的大项目还比较少。

5、缺乏管理人才,经营理念落后

由于苏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由当地村民转变而成,综合素质总体较低,又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水平不高,这将严重制约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本钱,不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单兵独战,缺乏团结协作、共同树立景区旅游形象的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中,陷入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法规欠缺

由于人们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还不足,对“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定义和阐释还比较混乱,各地政府也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加上目前我国对旅游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和游客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也无章可循。

三、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加强政府主导功能,引领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苏北各地蓬勃发展,但目前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各级政府应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范围,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或条例,有效规范与监督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鼓励成立地区性的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引导乡村旅游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积极扶持和引领乡村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其主导功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见图1)。

2、合理开发和规划,保证苏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苏北农村的全面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且要加强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清新、绿色的环境氛围,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的保护,要充分突出其“乡村性”。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旅游规范中,要积极引导、推动乡村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做到规划先行,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开发旅游,苏北地区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地理位置,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且要合理选择其发展模式。根据苏北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从苏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看,可以采用多种类型,如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带动型模式”;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特色乡村为依托的“乡村组织型模式”;由公司和农户共同参与开发和经营的“公司加农户型模式”;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设计的“综合开发型模式”等等。

3、整合苏北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苏北徐、淮、盐、连、宿五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业也是苏北农民的主要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游有比较好的基础。因此,苏北地区要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苏北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苏北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根据苏北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如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科技示范区、度假农场、农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农家游或农家乐(民宿农庄)、度假农场等。

4、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产品体系

苏北各地要积极按照国家和省建设乡村旅游区点的有关标准,特别是要依据江苏省近年来制定的《农家乐服务规范》、《家庭旅馆标准》、《旅游安全标准》等行业标准,逐步规范各乡村旅游区点接待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总体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通往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交通要道的投资力度,倾力打造乡村旅游路网,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资金,逐步完善各乡村旅游区点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深挖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断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整合与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特色,造精品树品牌

乡村旅游要做大做强,一要发挥特色,因地制宜;二要打造精品,使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三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充满文化底蕴,才能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苏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充分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中去。同时,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挖掘那些具有典型的、科学的、古老的、乡土的、地方的文化内核,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还要注重对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乡村主题公园、乡村养老地、乡间第二住宅等。

6、不断增加活动内容,丰富购物与娱乐活动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大多集中在观光、采摘、垂钓等,苏北地区也是如此,活动内容千篇一律,重游率较低。而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大致经历了乡村观光、乡村度假、乡村旅游目的地三个阶段,乡村观光始终贯穿其中,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购物等形式多样。如务农活动能让游客亲身体验播种、收割、放牧、挤奶、捕捞、果园采摘、酿酒、农产品加工等内容,市民的重游率一般在45%以上,法国则高达80%。苏北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也应该围绕当地的资源基础和游客的需要而展开,让旅游者了解农林牧畜渔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等;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等。

乡村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在这一点,国内外无明显差异。但娱乐活动却有明显差异,我国乡村旅游的娱乐活动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等,形式相对单调。外国的乡村旅游的娱乐活动内容却十分丰富,如欣赏乡村民谣、参加乡村音乐会、参观农业园、骑马、步行游览与远足、自行车兜风、桌球、游泳等等。苏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不断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购物与娱乐活动的内容以增加其吸引力。

7、加强苏北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资金投入,发挥其脱贫致富带动功能

要使苏北乡村旅游能够得到快速、长久地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强对以村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金投入,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训内容既应该包括基础文化知识、旅游知识、接待礼仪、环境保护、操作程序、食品卫生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的新型农民形象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无限魅力。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的力度,把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其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地的人流、财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吸引更多的旅游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与协作性,同时通过创新,拓展农副产品的利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带动旅游地居民尽快脱贫致富。

8、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加大对乡村旅游的领导、监管和服务

乡村旅游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尊重旅游地村民意愿,积极发挥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管理体制。要创新管理体制,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苏北各市、县应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并下设专门工作办公室,有专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

(2)各市、县旅游协会应专门成立或分支出乡村旅游协会以便对各市、县的乡村旅游活动进行具体的协调和指导工作。

(3)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应该成立乡镇旅游合作社,以乡镇旅游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市场经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协调经营户与非经营户之间利益分配等问题。

(4)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成立旅游服务中心或乡村俱乐部,具体负责本村的客源组织及分配工作,安排好村里的各项旅游活动。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苏北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还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但只要各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及村民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团结协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能够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就能真正体现它的“新”字。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09SJD790020。)

【参考文献】

[1] 林德荣、潘倩: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式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2] 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3).

[4] 陈志辉、陈小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1).

[5] 陈顺明: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8).

[6] 王浪、张河清:试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刘洪昌 刘林舟

上一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