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旅游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 篇1:

关于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从重视物质需求到物质精神并重,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态当中的一种,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拓展新兴文化旅游市场,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农村产业结构失调、生态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开发设计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空间,乡村在地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材料,乡村旅游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催生新的增长点。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收入达8500亿元,乡村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细分市场。然而,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使得乡村旅游线路趋于固化、乡村旅游产品渐显单一,这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因此,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对于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

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资源集合了广大乡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利用,实现其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开发出彰显乡村文化特点的产品,突破产品单一化、粗糙化问题,延伸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还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再生的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化解乡村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已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必然选择,而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等层面。其一,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开发出融合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生活等诸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进而实现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其二,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将文化具有的强大融合性赋予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能够与众多相关产业深入融合,与众多相关产业共享发展资源,进而实现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2、当前乡村旅游项目中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

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的质量。然而,江西省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依旧面对许多制约,主要表现在:缺乏垃圾,污水等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民宿,农家乐等基础服务设备和服务意识不达标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使得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2.2经济效益低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各地响应国家“农村振兴战略”,都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市场上的旅游产业供给逐渐同质化,独特的地方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没有充分融合,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这也是影响乡村旅游整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乡村扶贫振兴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设计策略

3.1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价值

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纯观景式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品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细致探索乡村文脉和地脉,识别文化本身的价值、作为生产力的价值和对社会系统的价值并进行活化,将旅游发展放置到文化环境中考察,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并对不利影响予以控制,利用乡村在地文化为旅游业赋能,避免人为强行植入不匹配的文化内涵。同时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利用已有旅游服务体系对文化精细化管理,客观公正地分辨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筛选优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淘汰落后文化,避免不良的融合示范效应。旅游+文化时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临界值范围内对文化合理化利用,防止过度消耗文化资源,保证旅游文化体验的完整性,避免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被异化,丧失旅游吸引力,出现产业不经济现象。

3.2夯实乡村文旅基础建设

乡村虽然有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文化产业建设要么比较薄弱,难以展现乡村文化,要么不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盲目跨越式发展,投入产出比不高。当文化和旅游融合时,应当借助旅游发展加强文化基础工作,推进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乡村地区投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艺术馆等场所,保护乡村的宗祠、古树、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文化记忆空间,将其建设成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吸引物,采取主客共享的模式,熏陶村民的文化素养,营造一体化的生活和旅游共享空间。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比较分散,监管力度不足,缺乏专业旅游管理团队,多为小额资本或者村民集体运作经营,阻碍了和文化的全面深入融合。因此要夯实乡村文旅的非实体基础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经济规范作用。乡村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种要素的参与,因此要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基础要素的供给,提高要素市场价格,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地利用资源。

3.3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和空间

全域旅游的背景给予了文旅融合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有效发挥文旅融合的联动效应,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举办各种有文化特色的新活动,让旅游者全方位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文化,增加旅游者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共情,产生和谐一体的体验感。文旅业态具有多种属性,即产业属性、商业属性和事业属性,要发挥文旅产业的带动性,扩展文旅产业链条,将文旅融合作为一个多元发展平台,采取深层次跨界组合的方法,积极与其它的乡村相关产业系统性整合资源和开发产品,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建立“文化+旅游+其它”的新业态模式,如研学文化旅行、民俗节庆旅游、康养文化旅游等,关注与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的互动,推动乡村文旅综合体的建设,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带动其它公共服務体系的进步。衍生文旅产业新环节,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做好创意链接,使得景观、建筑、基础设施等具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旅游功能,丰富乡村旅游地内容,建设独有IP体系,开发文创精品,促进文旅产业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3.4利用科技优势实现智慧文旅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基建等高新技术的兴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科技作为催化剂转化发展动能,加快融合水平。然而乡村地区的科学技术应用一直比较薄弱,尚未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旅游地要利用科技潮流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此为契机促进乡村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在乡村旅游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旅游等技术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加强景区、酒店、集散中心的智慧化改造,营造科技感,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讲好乡村故事,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辅助政府部门实施监管工作,同时收集旅游者消费数据,对旅游者进行画像工作,定位旅游者需求以便精准营销,推动旅游目的地向高端化发展。

4、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措施

4.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除了乡村旅游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财政补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达到深度融合状态,真正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中的新前景。政府在扶持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引导,有意识地将创新融入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乡村文化旅游以崭新的面貌,真正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最后,政府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响招牌,深入挖掘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协调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而努力。

4.2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由政府进行引导,由高校开展具体工作,培养关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通过更新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训计划,培养专业人才,应对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需求。其次,在社会层次上加强引导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新鲜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人才的薪资待遇,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促进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工作当中。最后,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培训,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和学习平台,提高其服务质量,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创业增收,需要将文化渗透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风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带动乡村振兴,以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乡村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才能显示出乡村振兴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9(21)

[2]赵雯.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03)

[3]英青措.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3)

[4]李勇军.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3)

[5]嘉丹.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03)

[6]翟向坤.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4)

[7]谢珈.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11)

作者简介:

郭良(1982.10-),男,汉族,湖南娄底,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作者:郭良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 篇2:

辽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

2015年10月4日山东青岛发生的“38元天价虾”事件经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对山东的旅游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正如有的网友评论道“一只大虾毁了青岛这座城,更毁了山东省旅游系统数亿元砸出来的‘好客山东’品牌。”与之相似,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根据游客投诉,对秦皇岛市拥有5A级资质的山海关景区进行暗访,发现山海关景区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消费,景区环境和管理水平差等多个问题,并做出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资质的决定,对秦皇岛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也是一次很大的负面冲击。

可见,要打造成功的旅游品牌,仅仅依靠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稳定透明的价格消费、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便捷通畅的交通设施等等,都是塑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必备要素。在旅游消费者相关权益受到侵犯后,不能当作个案问题进行解决,而应将相关案例作为警示,全面反思和整顿,完善相关法律监管机制,否则花再多钱进行旅游宣传都只会徒劳无功。

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例如,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等多个农业旅游项目。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持续繁荣,法律监管必不可少。而辽宁乡村文化旅游的法律监管环节相对成熟景区较为薄弱,本文主要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进行研究。

一、乡村文化旅游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文化旅游”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文化旅游是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内涵,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本质上仍属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其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例如:世界旅游组织(WTO) 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其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居民聚居地为地域核心,以乡村居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活动。”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其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吸引物,以城乡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我国乡村文化旅游相关法律监管机制

我国的《旅游法》自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有两年多时间,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旅游法》中未对“乡村文化旅游”内容做出明确的详细规定,其中只在第46条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可见,我国旅游法未对乡村文化旅游服务设置明确独立的法律监管机制。

我国很多地区为了鼓励当地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服务标准,例如前文提到的北京、江苏等地,河北省旅游局也制定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环境、交通通讯、公共设施、住宿、餐饮、购物与特色活动、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标准的设定。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地方法规不完善,仅有当地旅游部门制定的服务标准和评价方法远远不够。一方面,不能称之为地方性法规,另一方面,《标准》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管效能无法体现,直接影响乡村文化旅游的法律监管效力。

三、辽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监管现状

1.监管法规缺失

目前,辽宁省有关旅游业的地方性法规只有《辽宁省旅游条例》,对乡村文化旅游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定。有关乡村文化旅游的规范性文件例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也缺乏。

目前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餐饮卫生方面,不少“农家乐”餐馆厨房功能分区不明确,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农家乐”模式多有经营的淡旺季,很多餐馆经营者缺乏长远和品牌意识,短期牟利现象较重,在食品卫生规范方面认识不足,相关卫生监管力度不够。在公共设施方面,不少乡村文化旅游点的公共场所达不到“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而且乡村文化旅游点内设置的垃圾桶数量和外观上仍有很多不足;文化内涵方面,不少文化演艺产品内容过于低俗。

2.监管主体不统一

乡村文化旅游的主要政府管理部门涉及设计工商、公安、旅游等多个部门,实质上的统一监管机构并没有,多头管理现象较多,各个监管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较多。正如前文提到的山东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中,公安部门和物价部门互相推脱责任,导致游客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维护。

3.监管执法力度不够

尽管没有专门的乡村文化旅游地方法规,但在法律监管中仍然可以参照《旅游法》等法律,实践中,不完全是无法可依,但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仍然问题频出,消费者旅游体验不满意甚至相关权益受损,主要原因仍在于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再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制约,执法人员检查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在执法中也会出现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原有的惩罚力度可能在人为操作下减弱,监管效力收到很大影响。

四、完善辽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要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秩序,首先必须有法可依。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这些国家对乡村文化旅游都有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服务标准,并配有相应的督查机构,执法力度较大。例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The National Wildness Preservation System”、“The National Wild and Scenic Rivers Act”、“National Tourism Act”等法律法规,为保障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框架。目前我国《旅游法》并没有对乡村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的立法,而是将立法权力交由地方政府,乡村文化旅游占辽宁省旅游比重逐渐增大,因此辽宁省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及条例。例如,乡村文化旅游土地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文化旅游游客投诉与处理条例等等。针对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单位或企业颁发相应的证书,并在公开平台上进行宣传;对于表现不好的则予以惩罚,并进行通报处理。

2.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乡村文化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具有综合性,以往条块分割的国家体制架构不利于对其监管,有必要进行及时和适当的调整。一是,建立一个统一专门的法律监管机构;二是,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不能再强调单行法规和部门职责。具体来说,辽宁省可以成立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小组,建立由旅游局、文化局、卫生局、物价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就可以在联席会议上共同磋商、协调和解决,最终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构建和谐环境。

国外不少国家专门针对乡村文化旅游建立相关协会,例如丹麦全国农业旅游协会,英国北奔宁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咨询服务处(ADAS)、乡村发展委员会、农业培训委员会、农场度假部等等,这些协会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和监管起到积极作用。辽宁省也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协会,但其在乡村文化旅游监管方面发挥的功能有限。有必要组织专门乡村文化旅游行业人员对乡村文化旅游进行定期下基层调研,政府亦可以给予一定处罚权限,使旅游协会真正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

3.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

在当前通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新闻传播的渠道都是微信和微博,不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随时将旅游经历传播到网上,一些好的体验或不好的抱怨会引起很多人关注。辽宁省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微信和微博公众账号,加强宣传,让辽宁省居民以及来辽宁旅游的游客知晓相关平台,实行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鼓励民众通过平台发表意见或建议,让大家都参与到乡村文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中。对于民众或游客提出的投诉意见和改进意见要及时处理,真正使微信微博和平台成为辽宁旅游部门与大众交流的媒体。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7):210-212.

[2]王颖,张骥飞,郭立宏.秦皇岛乡村旅游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制作,2013(10):236.

[3]戴丽霞.乡村旅游发展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立足于海南特色乡村游建设[J].农业经济,2014(9):56-58.

[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56-59.

[5]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15-23.

[6]罗冬娥.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9(4):108-111.

作者简介:王述芬(1982- ),山东烟台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邱波(1980-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作者:王述芬 邱波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 篇3:

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摘 要]在城镇化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农业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点,其发展模式也较前几年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只专注于景观与景点的美观设计,到如今结合当地的传统农业发展特色,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文章主要分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提出了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休闲田园;环保农家乐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2.047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发展完成了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功能蜕变,从旅游短缺型国家跨越成长为旅游大国,旅游发展不断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也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广大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人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主要包括几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等。从这些分类来看,主要包括事务性质的旅游和休闲性质的旅游。其中休闲旅游已经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近年来,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乡村休闲旅游主要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深受游客的喜爱。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农业,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开始以新的面貌呈现给游客——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同时还起到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目的,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2 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

2.1 地域空间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速度与节奏变得更快,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不仅工作压力变得更大,而且生活的环境大多数是人工化的结果,亲近不了自然,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就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能使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受到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进行实地的劳动采摘、种植体验、设立儿童乐园、设施农业、草原风光区、生态养殖区(畜禽)、野营烧烤和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区等,让人们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不仅缓解了长期因生活和工作积压的心理压力,还起到了锻炼身体的功效,并且也体验到了固有的乡村文化生活。因此,从旅客的地域空間来看,其主要以城市游客为主。

2.2 经济可支配性

从旅游者的个人经济收入来看,参照有关的国际经验,只有经济收入达到可供余下支出的时候,旅游活动才能够开展。以前经济基础决定旅游质量,但现在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把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并且保障了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能够结合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所提供给游客的各种项目活动中,给出的消费门槛相对降低,这样更可以满足普通游客的旅游需求。[1]在这消费较实惠的基础上,许多学校和家长渐渐重视起青少年的旅游,并且青少年修学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3 时间闲暇性

城市经济的发展、八小时工作制的普及,以及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大多数公民依法享有普遍的双休和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此外有一些企业还有带薪休假制度,这更是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农业休闲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假日经济”“体验经济”等应时而生。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对于时间管理方面来说,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就是其旅游的时间相对自由,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能正常运营,所以只要是休假时间,就可以全家出动,脱离一段长时间的忙碌生活,到宁静的大自然中亲身感受平凡人生。同时,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日常因工作繁忙而缺乏身体锻炼,即使经常锻炼,锻炼地点也较为集中,大多数在健身房或者是公园。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游客一边亲身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一边还能进行实地的果实采摘、种植体验等。[2]满足其感官的同时,也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一举两得。

2.4 旅游休闲性

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特征就是旅游的休闲性,提供内容丰富的当地特色文化体验。其是在既定的消费支出的基础上,实现旅游条件的最大便利化。大多数的乡村文化都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常利用当地特色的手工技艺、餐饮民俗、婚姻嫁娶、民间建筑、节日庙会、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炕围画、面塑、皮影等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可见,从总体上来看,更加强调的是旅游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体验传统文化,欣赏更多特色的景点,起到缓解日常生活压力的作用,从而也释放了旅客的紧张心理与情绪,度过一段舒适放松的愉快时光。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3.1 休闲田园农业模式

乡风乡俗、乡土人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其主要是指利用当地特有的乡村田园景观与农业生产的活动方式相结合,游客可参与到当地农户的农业种植、农产品采集、品尝和加工的活动中,置身于当地的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收获友谊,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游或是花卉游等的当地特色农业产品游或是举办一些体验互动型的活动,形成不同的休闲农业主题活动。这样让游客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游客得到整体的农业体验,满足其回归自然的特定心理诉求。如果经常举办一些与当地习俗相适应的节事活动,与乡村自有的特色资源相结合,或者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举办瓜果蔬菜采摘大赛,让游客在观景、赏花、摘果和品尝的过程中体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美食节活动中,邀请厨艺了得的厨师在现场表演烹调,游客除了品尝健康的美食外,还可以现场学习精湛的厨艺,此外,还应强调不对当地的资源造成严重性的破坏,使乡村文化旅游效应得到显著提高。

3.2 环保农家乐模式

首先,这种模式是从较为传统的乡村休闲模式旅游发展而来的。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环保农家乐模式,将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往更具现代化旅游方向发展,把現代农业发展受到的影响——现代因素和环保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建立起新型的环保农家乐模式。[3]从这点来看对传统农家乐模式的要求将更高。提高其环保性,现代的农家乐模式旅游不仅是传统简单的吃住行,而且要让当地的居民提高环保意识,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真正目的。

其次,通过农家乐旅游扩大品牌知名度。乡村发展应在政府具体的规划下,进行本地的品牌建设,形成创意性的品牌。不仅有利于激发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建设的热情,同时也保证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最后,注重建设农家乐人员的培训。从乡村文化旅游的整体上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可以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只有把农家乐的服务质量搞上去,才能更好地吸引来游客和留住游客,从而保证乡村文化旅游的顺利发展。

3.3 村落发展模式

村落发展模式主要是把当地的古村村落或是传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起来,使新农村特色建设成为发展核心,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发展游。对于当地的古村村落,一定要保证具有当地的特色自然文化,不添加后来的人工元素。其主要有古居民村或是古建筑村等。可见,这种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发展的文化要素,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特色开发。

4 发展模式展望

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在让乡村休闲发展成旅游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乡村农业融合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之中,一种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悄然诞生。但是这种模式的发展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此让乡村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应突出政府的作用,综合考虑进行合理规划。盲目地开发既会造成现有资源的破坏,也会阻碍乡村文化的顺利发展,所以要坚决杜绝盲目开发的现象发生。

其次,要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因素优势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游。只有让文化因素在乡村游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在乡村旅游中加入文化因素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目的。

再次,扩大品牌知名度。乡村发展应在具体的规划下,根据本地特色,进行自身的品牌建设,形成创意性的品牌。不仅有利于激发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同时也保证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最后,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从乡村旅游的整体上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只有把人员的服务质量提上去,才能长久吸引来游客和留住游客,保证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运晓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收藏与投资,2017(9):76.

[2]金玲,杨冰,蔡轶泓,等.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8(2):10-13.

[3]乌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8(10):147-152.

[基金项目]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内蒙古田园综合体“农业+文旅+社区”模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JSY19247)。

作者:包翠荣

上一篇:高校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公安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