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点营运模式

2022-08-30

第一篇:乡村旅游点营运模式

乡村旅游娱乐营销模式,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御鑫造园http:///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

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御鑫造园http:///

第二篇:乡村旅游升级五大模式

2015年2月1日,中央新的一号文件发布,主题仍然关注“三农”,并提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目标和口号--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而我们也注意到, 2015年一号文件相比于往年,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用了较大篇幅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表述,明确提出“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因其广泛的适用性,极高的社区参与度,明显的产业带动效应,已经成为众多乡村繁荣复兴的有效途径和核心抓手,未来也必将成为实现乡村“强富美”的重要推动力。旅游升级模式一:品质化的乡村酒店模式核心理念一个乡村就是一座“乡村酒店”

以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适用村落特征(1)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区到访游客,承担食宿两大旅游基础服务功能;

(2)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打造居游共享的村落公共空间

(1)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村落接待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 (2)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

(3)强化与周边景区或主要道路的服务联系,注重口碑营造。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核心理念有历史的乡村,有文化的民宿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一个民宿讲述一个乡村历史故事适用村落特征(1)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 (2)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

(3)村落传统肌理尚存,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模式要点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

(1)对村落内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

(2)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营造村落浓厚的文化氛围; (3)设计个性化的文化民宿,并创意文化休闲业态,如文化集市、博物馆、民俗餐厅等;

(4)部分历史价值较高的院落,可由外来艺术家、文艺青年等时尚群体精英经营,打造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的民宿标杆。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核心理念一个乡村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

闲置农宅的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适用村落特征(1)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

(2)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

(3)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模式要点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高端度假品牌塑造

(1)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流转,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

(2)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 (3)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

(4)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升级模式四:趣味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核心理念一个乡村就是一个有趣的乡土游乐场

以好玩、丰富、创意的乡村活动为吸引力的特色休闲村落适用村落特征(1)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

(2)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

(3)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游乐设施或项目;

(4)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模式要点乡村休闲空间扩展+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

(1)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闲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 (2)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

(3)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

(4)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休闲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核心理念一个乡村就是一座主题庄园

一座主题庄园提供一种高品质田园生活方式

基于乡村优势农业产业之上的田园休闲度假综合体适用村落特征(1)现代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

(2)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

(2)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农业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

(1)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庄园”双驱动;

(2)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和庄园产业模式设计为主;

(3)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产品,并提供独特的庄园生活体验;

(4)农民相对集中安置,农民受雇于庄园或园区,或借助庄园品牌发展外围互补型产业或提供配套服务。

第三篇: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第四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本文总结了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以笔者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总结出了“四新”,“五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的路径。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

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

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由华汉旅主持开发的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营村规划是这一模式的成功体现。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华汉旅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

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第五篇: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上一篇:巷道标准化作业流程下一篇:乡村少年宫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