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2024-04-09

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共9篇)

篇1: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慈城是一个地域文化特点非常鲜明的千年古镇,尤其是慈孝文化在慈城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巨大。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诏书引用《大学》的话“孝者所以事君也”,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并官封议郎,“使居言责,以匡朕之不逮”。因为有了 “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慈水、慈城、慈湖也随之而得名。

学校位于慈城新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们学校巧妙地将慈孝文化融合到德育中,并借力慈孝文化来更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使我校的德育既具有地域特色,又非常有实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也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当今的慈孝文化不再是对传统慈孝文化的原版照抄,而必须赋予它时代意义,一方面从空间上延伸:慈孝文化从家庭扩展到邻里,从邻里延伸到社会。另一方面从内涵上进行拓展: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只有包容,才能和谐相处;慈是一种大爱,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而孝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会珍惜和善待的人,谈不上孝,孝还需要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也谈不上孝。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但不可能一味拟古,也要因校制宜、与时俱进。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探索:拓展慈孝文化教育内涵、丰富育人载体、创新学校管理。

一、拓展慈孝教育内涵

1、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孔子云:“有教无类”,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说的也就是慈的本意了。在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里,我们不可能拒绝任何一个适龄的求学者。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性格特质,决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外学生彼此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怎样让新外的所有学生融聚在新外文化里?让所有人为我而变,这显然是虚妄、自大的。这就需要新外的文化必须以“慈”为核心,具有包容、善解、温柔、敦厚的特质。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家长理解每个个体言行的合理性,在宽容、理解的前提下予以教育。就在前两天,一位学生哭着找到校长室,因为多次不做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主管教学的贺亚敏副校长接待了他。贺校长没有站在老师角度批评他,而是请他换个角度分析一下老师为什么生气、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半个小时谈话,孩子平静的离开了校长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慈”不是父母对孩子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个体处理关系时的正确态度——发于善意,达于包容。学校对教师、学生要包容;教师对家长、学生要包容;学生对教师、同学、家长要包容;家长对老师、孩子同样要包容。

2、孝是知恩图报、坚守底线的道德操守。我校对孝的内涵新增了三个诠释:理解生命、强调责任、提倡沟通。

①理解生命。“孝”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反思,它使自然生命得以延长,更使精神生命成为永恒。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心理脆弱,稍遇挫折便容易走极端这种现象,我校专门在七年级校本课程中开设生命教育这一内容,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陈路老师自己编写教材并执教,课程的内容有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以及应变与生存等,通过长达两个月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以及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会珍惜和善待的人何谈孝?每个学期期中后,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学生幸福感,这几年下来我很欣慰地发现这一指数逐渐提高,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②强调责任。我们坚持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善被浮躁的现代生活给掩盖了,唯有唤醒心中的善,才能达到“德”的高标。新外尤其重视在仪式中唤醒“善”,培养师生的使命意识。比如新外每周的双语伸旗仪式,升旗仪式时,要求全体师生庄重严肃,姿势要求严格,还有就是我们所升的旗,有三面:国旗、校旗和班旗(上一周表现最优秀的班级),我在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就给我们全体学生说,你们每一个都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让自己的班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这是你们的骄傲,更是你们的责任。

③提倡沟通。我一到新外就在校园里挂出了校长信箱,其目的是要与学生沟通,开始校长信箱收到的只是一些抱怨与投诉,但每一条我都认真对待,妥善处理,从不敢懈怠,我就是要让学生相信:学校一定能给他一个安全、阳光、公平的环境,学生开始相信校长信箱了,现在他们中间流传一句话:有事找校长信箱。前年5月由于我参加宁波市中考命题,被“关进”25天,回来后打开校长信箱,一封厚厚的信呈现在我眼前,这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我不在的25天学校情况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学校好的、不好的,还有就她的感受等等,令人感动。现代教育一直都视代沟为不可打败的怪兽。我认为,沟通就是打败怪兽的最好利器。现在我们利用每天下午全校最后一节大课间活动,要求老师和同学一起运动,通过师生同乐,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

二、丰富学校德育载体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总是以“说教”、“训话”的形式出现,当然这种教育形式有一定的作用,但现在的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个性都比较强,甚至叛逆,俗话说“良药苦口”,但我要说的“良药”不一定就要“苦口”,如果这个药能治病,而且又很容易下口这多好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找这种“良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式、载体要多样、丰富,最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无痕教育”,因此我们既保留了传统的“说教”、“训话”,更增添了许多新的载体:视频学习、专题辩论、社会实践、校长推荐等等。

比如说校长推荐,在我们校园网上有一个专栏:校长推荐,实际上就是我每两周要向学生推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能是个优美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感人的事件,当然也可能是一篇哲理小说,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短小有思想但不要说教,让全校学生在同一天的最后一节课看完(说明一下,我们学校最后一节课是作业整理),我们不要求学生写什么读后感,只要看就行,没有任何的压力,有感悟最好,没感悟也无所谓,但我相信滴水会穿石,长时间温馨的慈孝文化浸泡要远远超过疾风暴雨般的带有明显痕迹的教育运动。

三、创新学校德育建设

我刚才在谈教育内涵要拓展时要求必须强调责任,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佛:我如何让儿子学会承担责任?佛答:那你生病。我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当父母生病时,把照顾好家的担子放到他肩头的那一刻,那顿感压力,也就是那一刻他领会到他必须担当,必须负责,这就是责任感。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如此,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责任心,作为校长你就得学会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还政于生”,让他真切地感觉到学校是他自己的,一种校荣我荣、校辱我辱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所以我们学校的管理一定要创新,要开明、要民主。

我们学校初中部有31个班,每班给我推荐一个同学,然后政教处从中进行考核产生20名校长助理,每两周在行政会议前我都会召集这些助理碰个头,和他们谈三块内容:这两周中我们学校做的好的方面、做的不到位的方面以及每个班级意见或建议,也许这个校长助理制不是我第一个设立,但关键要把它做好,尊重这些校长助理,认真落实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是真的在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们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他们也会把这份感受传播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学校是我的。今年3月份的一天,我吃完中饭刚坐下,七年级的一个校长助理到我办公室向我反映有一桶饭有点夹生的,大概有200来名同学没吃饱。我就问他,你觉得应该怎办?他说,他觉得应该让学生吃饱。我告诉他,这就对了,你去告诉你的那些同学,半小时后到食堂集合。随后我责令食堂马上炒出200份面条或年糕,一时学生轰动,后来他跟我说,从那以后,他们这些校长助理在学生中的威信变成了硬实力。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在滚滚前行的时代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的新外人将承继于传统、忠诚于教育,将会坚守教育之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慈孝文化教育带上新时代的色彩,为德育特色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这东海之滨、姚江之畔书写下无愧于“慈孝”之乡的教育颂歌。

篇2: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韩城镇中学理念文化行动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在正式论坛之前,请大家欣赏两幅照片(教师体操比赛入场,学生敬老院与老人合影),这两张照片的共同之处就是,灿烂的笑,这笑说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乐于参加这样的德育活动。而就在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我最喜爱的德育形式”有奖征集活动,结果是95.7%的学生提出的德育形式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我们更认识到,落实我校“德•得”理念,走德育特色之路,必须大力开发活动文化。我今天和各位交流的题目就是:借力活动文化,给力德育特色。

(一)走近行知,学作真人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的理事单位,为了落实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的思想,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除了之前举行的命名征集、作物搜索、志愿申报、自主管理等活动外,举行了“绿色蔬菜,爱心义卖”活动。经过了辛勤的耕耘,悉心的浇灌,精心的培养,劳动终于换来了果实,果实要换成钱,孩子们异常兴奋。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想成为“小老板”,也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平时就非常细心的爱护自留地。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将丰硕的果实凝聚成了颗颗爱心。(展示义卖视频)。群众对孩子们的爱心和义举大为赞赏。更有一位女士表示要用100元钱买一捆韭菜,说是对孩子们的奖赏,也算自己奉献一份爱心。孩子们婉言谢绝了她的钱,但都为自己的行动能感动别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请各位分享一下义卖心得。

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积极倡导行知思想,去年我校教师16人在陶研究会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2011年11月,陶研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南京举行,应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我校王福会、郭震生二位老师代表华北地区参赛,二位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践行陶行知先生“求真、求实、知行统一”的思想,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并获得特等奖。

(二)感悟英雄,提升品格

英雄团队建设是我镇特色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也一直在深入挖掘学英雄的现代价值,并依据当前形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夏令营追寻足迹。暑假,组织英雄团队代表参加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组织的第十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活动,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追寻革命足迹,孩子们的心灵因为革命精神的洗礼而更加纯洁;意志因为夏日酷暑的磨砺而更加坚强;体能因为劳动、生存、安全的锻炼而得到提高;营员们用自己的优良表现在党的诞生地演奏了一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壮丽乐章!结束后,营员们及时做好总结反思,把参加活动的感想与同学分享,吕明秋同学的心得演讲稿件在《下一代》杂志刊登。

(2)纪念日重温历史。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这天是星期一,正是学校每周升国旗日。全体师生齐聚操场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饱含深情的为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献辞,诵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并集体庄严宣誓“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信念”。活动照片被《下一代》杂志社刊登。

(3)积分行动送爱心。

我们积极响应张家口 “毛岸英中队”的倡议,号召全体同学每人捐献人民币90分,含有祝愿“毛岸英纪念亭”在毛岸英90诞辰日落成之意。全体同学共为岸英亭捐款2012元,寓意祝愿岸英亭在2012年成功建成。其中,韩怡宁和何梓源二位同学不仅在夏令营活动中表现出色,在积分行动中更是积极踊跃,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授予“积分行动模范少年”称号。

(4)美德少年驻校园

每学期,我们都按照“申报—积分—评比—表彰”的形式评选“学英雄十佳少年”,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并制作“传承英雄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橱窗,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

(三)牵手军营,塑造形象 当今的中学生在坐立行走、仪容仪表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我们与冀东监狱牵手,组织全校同学军训,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内务整理等进行系统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牵手军营,我们既有请进来,又有走进去。我们组织七年级新生到武警部队参观,真正与武警战士零距离接触,亲自感受军人的仪表风范,体验官兵严守纪律、严谨求实的生活作风,对孩子们触动很大。

8月1日,我们与与武警支队举行了“军歌嘹亮,军梦飞扬”庆八一联谊会。师生代表与唐山监狱的武警官兵欢聚一堂,教师代表深情的演唱《当兵的历史》等歌曲送给最可爱的人,学生用一段段优美的舞蹈表达他们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武警官兵表演了《擒敌拳》等。军歌嘹亮,军梦飞扬!英姿飒爽的武警官兵,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一样的风华正茂,一样的激情豪爽,我们心相连,手相牵,共同浇灌新时代的文明之花。

(四)创建基地,培养习惯

走进连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笑脸墙,笑脸组成的笑脸映衬着校徽。这是我们开展的笑脸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笑脸组成的造型,活动让她们知道“微笑——我们最美的语言”,让孩子们努力“展微笑风采,做礼仪天使”,笑脸墙,已经成了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德育情感体验,本学期,我们在着手建设“共青团爱心超市”。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闲置物品捐赠给爱心超市,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它们“出售”给需要的人。同学们可以购买超市物品,但是,不是用钱购买,而是用优秀的表现换来的奖励卡来购买。包括:爱心卡、进步卡、劳动卡、守纪卡、朴素卡、回答问题好习惯奖励卡。通过学生会的倡议和全体同学的努力,我

们的爱心超市已经正式开业。期望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希望能激励更多同学培养严于律己、互帮互助、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期望共青团爱心超市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进步,更多成长的快乐

在“德•得”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积极探索的自主体验活动文化,不仅成功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增强了学校的战斗力和凝聚力。2011年5月,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材料《落实“德•得”理念,走德育特色之路》在《青海教育》刊登。德育项目“强化自主参与,落实“N+1”良好习惯”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2011年11月,省教育厅杨勇副厅长到学校视察工作,对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学真知,作真人”,这都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篇3:突出地域特色振兴中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地域文化之一,狭义的河洛文化涵盖的范围是黄河与洛水交汇的地区,广义的河洛文化则涵盖整个中原地区,由于文化的影响力、扩散力,理解为后者似乎更为确切一些。

河洛文化源自“河图洛书”的传说,认为伏羲据“河图”画八卦,河图洛书也成为《易学》的源头。河洛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伴随着历史上中原人士的不断南迁,河洛文化又成为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的重要根源。因此,河洛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原地域,已成为联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成为全球华夏民族的精神黏合剂。河南省对河洛文化的研究虽说早已有之,但比较零散,真正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气候是从2003年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郑州举办开始,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来河南视察时指出:“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特别是研究河洛先民的历史迁徙情况和河洛语言的传播演变过程,对反对台独推进祖国统一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此后,曾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现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均作了重要批示,徐光春在一份汇报材料上批示:要把这件事情做好,逐渐把河南作为河洛文化的研究中心。在全国政协,河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河洛文化研究不断深入,河洛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河南省承担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洛文化研究”,也已结项。出版了一套“河洛文化研究丛书”,有6本专著和4本论文集。在光明日报开辟了“河洛文化研究专栏”,陆续发表了12篇理论文章,既提高了研究深度,又扩大了影响。在省政协的牵头下,河南省还连续举办了六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其中,第五届在洛阳召开,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400多人参加会议,仅台湾来的就有80多人。第六届去年在安阳召开,来自日、韩及港、澳、台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也有近300人。通过举办这些研讨会,大大提升了河洛文化的影响力、亲和力,提升了河南的整体形象。

名人姓氏文化

中原地区曾经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许多名人诞生与成长的地方,1920年代著名学者丁文江对二十四史中有列传的汉、唐、宋、明5783位历史人物进行考证后作出统计,西汉时期河南籍名人39人,占19%,列各省第二;东汉时期河南籍名人170人,占37%,列各省第一;唐代河南籍名人219人,占17%,列各省第三;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24人,占22%,列各省第一;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7人,占6%,列各省第四;明朝时期河南籍名人123人,占7%,列各省第四。总计,在汉、唐、宋、明几个历史时期,河南籍名人共有912位,约占全国的1/6。除河南籍名人外,还有许多虽然没有出生在河南,但却长期在中原地区活动并在中原地区留下大量活动遗迹的名人,如孔子、诸葛亮、包拯、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等。河南姓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国按人口数量多少排序的前100个大姓,有75个姓源于河南或者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其中前五大姓中的李、张、陈均源自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是在河南形成的。特别是约有近1亿人口的客家人,他们自称为“河洛郎”,绝大部分人的祖根在中原。文革之前,将姓氏研究、续家谱活动一概视为封建文化,予以封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批海外同胞、侨胞归国寻根、认宗祭祖,姓氏研究蓬勃开展,由于根在河洛、根在中原的居多,因此,河南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已出版数十本研究著作,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由于华夏民族宗亲观念比较强,特别是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强烈的寻根问祖愿望,因此,发展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河南特有的优势文化。

拜祖文化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多生长、活动在这一区域。黄帝是全世界华人一致认同的先祖,据说黄帝曾联合炎帝共同打败了东夷族首领蚩尤,成为黄河流域各部落联盟的领袖。据考证,黄帝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就在新郑,民间自古就有“三月三,拜轩辕”之说。自2006年开始,省里已连续三年举办拜祖大典,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一年比一年办得精彩。丙戌年(2006年)拜祖,仅海外来宾就达2800多人,有宗亲团体14个,国内参加拜祖仪式的省部级以上领导100多人。拜祖现场出现彩虹奇观。丁亥年(2007年)拜祖,有来自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姓氏宗亲会和160多个团体的海外嘉宾参加,特别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夫人也应邀前来,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戊子年(2008年)拜祖,来自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社团组织、姓氏宗亲会、同乡会的3000多位嘉宾参加了拜祖,还有29位奥运会冠军代表参加了拜祖大典“祈福奥运”议程。通过祭拜黄帝,进一步凝聚了民族意志,升华了民族情感,增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反独促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也曾在中原地区长期活动过,目前,在黄河游览区建造的炎黄二帝的巨大塑像,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成为旅游观赏的一个亮点。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淮阳太昊伏羲陵早在春秋时代便有记载,历代均进行修葺保护,该建筑群规模宏大、殿宇巍峨、气势雄伟,多年香火不断,是海内外华人祭拜祖先的重要场所之一。

古都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乃九州之中,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富饶,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法,古代帝王多选择在此建都。原来确定六大古都的时候,河南的洛阳和开封就已经入围,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决定将安阳列入古都行列并称七大古都,2004年,在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上,又宣布将郑州也列入古都并称中国八大古都。这样,河南的古都就达到了4个,占了一半。近几年,河南省围绕古都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精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河南的古都并非仅这4座,还有很多。比如,商丘就是商王朝的发源地,成汤灭夏而立商,定都于南亳(商丘南),西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西汉时为梁国,北宋称为陪都南京,金朝亦称南京。许昌为东汉末年、曹魏初期的都城,三国时期的遗迹很多,被称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南阳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因此被称为“帝都”、“帝乡”,有武侯祠、张衡墓、张仲景祠等大批文物古迹,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河南古都文化挖掘潜力很大。

宗教文化

河南是佛教在我国内地传播最早的地方之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正是在这座寺院里翻译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河南有许多著名的寺院,比如登封少林寺和法王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汝州风穴寺等,还有建造于北魏的龙门石窟,以及巩义石窟、大山石佛等。这些佛教建筑和雕刻,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而且也展现了古代艺术,目前都已成为旅游胜地。河南是道教的源头,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在鹿邑县,老子在函谷关写成了《道德经》。庄子的故里在民权县。河南道教遗迹很多,著名的有鹿邑太清宫、灵宝的函谷关和亚武山、济源的王屋山、登封的中岳庙等等。

武术文化

河南是武术之乡,武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间各种武术门派繁多,最著名的是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少林武术源自少林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郑州市自1991年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一次都有来自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武术爱好者云集郑州切磋武艺。遍布全国的少林武术学校有数百个,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到登封习武的就有数万人。目前,少林武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央视春节晚会已连续六次邀请表演少林武术,在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已出现许多少林武术爱好者,特别是普京总统专程拜访少林寺以后,少林武术更是名扬海内外,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氏太极拳集诸家拳术之长,把拳术与易经中的阴阳变化相结合,与气功相结合,以强体健身为目的,架势舒展大方,步伐轻灵稳健,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篇4: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一、融入少先队活动,感受社区文化

少先队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猎德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搜集、调查中亲身感受社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

1.溯源猎德来历,接受感恩教育

关于猎德村名来历,一种传说是:古时有位姓猎的将军,为村民们做了很多好事,带来了很大的恩德,为了纪念他,村民便将村子改名为“猎德”。由此,知恩图报,懂得感恩便成为猎德人代代相传的美德,多年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感恩故事。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身处猎德更须感恩戴德,知恩图报,铭记父母恩、师生情、同学谊。学校于2005年9月启动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的主线来引领学生的发展。在大队部的统一部署下,各个小队或者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上网搜集信息,或者采访社区中的老人,记录社区中尊老敬师的人和事。在亲身参与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猎德社区的感恩文化传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2.追寻名人足迹,争当品学少年

悠久的文化、众多的名人、丰富的历史故事,积淀成为猎德村丰厚的地域人文资源,而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地方特色的又一项亮点工程。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追寻名人足迹,争当品学少年”活动,让学生通过寻找、了解、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习名人的高尚品德。从猎德村走出的梁文辉、梁文超兄弟在海内外厨艺界享有盛誉,同学们在亲身采访中了解了他们成长的故事和创业的艰辛,增长了知识,接受了教育。而从书画家李泽宣的身上,同学们又懂得了什么是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追寻猎德文化,见证猎德足迹

2007年9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发起了以“弘扬民族精神,见证猎德足迹”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拿起纸、笔、相机走进了猎德社区。队员们搜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记录展现了猎德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展示活动中,有的中队请来了村里的老人,让他讲述猎德过去的故事;有的中队把龙舟“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龙舟的构造、划龙舟的方法以及猎德龙舟队的辉煌战绩;有的中队把醒狮舞进课堂,与村里的醒狮队员面对面地学习、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信猎德文化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依托大课间活动,演绎社区文化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社区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区传统文化的认识,心灵上有所感触,情感上有所升华,思想上有所收获,道德上有所进步呢?经过深入思考,学校决定以文体活动为突破口,依托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演绎社区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猎德文体活动声名远播:屡获殊荣、多次折桂的龙舟和醒狮一直是猎德人的骄傲。在这些文体活动中显示出来的顽强拼搏、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猎德人。学校抓住这一文化精髓,以大课间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武术、足球、醒狮等体育活动。充满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从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自编的“猎德文化文体操”,内含武术、划龙舟、舞狮等动作,融入猎德文化元素,深受学生的喜爱。猎德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热情参与中,从内心深处涌动出作为猎德后代的自豪之情。

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文化反哺

2007年10月,学校启动了“以猎德文化为基础,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课题研究。以课题为依托,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了“猎德龙舟”“猎德祠堂”“猎德名人”“猎德醒狮”“猎德风俗”“猎德特色建筑”“猎德交通”等活动主题,学生利用每周两节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走出校门,走进猎德水乡,通过各种活动服务社区,使猎德文化的精髓得到进一步的内化和升华。

1.筹建博物馆,拯救文化

作为第一个被推倒全拆的城中村,那些铭记着城市记忆,延续着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气质的小桥流水、古榕、古祠、神庙、书院以及缭绕其间的粤韵乡音将远离今天的人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为了使猎德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对猎德源远流长的文物古迹、风俗习俗、名人轶事、老旧物品等文化遗存进行搜集整理,以实物和电子影像等形式保存到新筹建的“猎德文化博物馆”中。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拯救和保存行动,延续猎德的文化传统,实现了文化的反哺,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携手社区,传承文化

学校不断强化“小学校,大社区”的观念,主动与街道、村委会携手,服务区域文化建设。2007年,猎德村开始拆迁,学校以“我与猎德文化”为主题,积极实施猎德文化反哺社区行动。学生多次走进猎德村,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宣传猎德传统文化,提高村民对猎德传统文化的认识。2008年5月到7月,学校联合猎德街道办事处举办了“我与猎德文化”作品展示和评奖活动。活动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猎德村民、学校师生大量的征文、手抄报、摄影作品,使得猎德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挖掘猎德文化资源,为校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孩子们在文化反哺中,受到了教育,展现了风采,提高了道德品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浸润于猎德文化之中,汲取着猎德文化的养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言谈举止、学养德行都会深深烙上猎德文化的印记,彰显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大智慧。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

篇5:依托地域文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大溪镇是国内闻名的“文化之乡”“特产之乡”。历史上名人辈出,王居安、谢铎、赵大佑等历史名人为当地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大溪是古代东瓯王国的国都,有古代东瓯国遗址,有古道、古城、古窑,堪称一绝三古,颇有回味之处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区方山南嵩岩景。仰天湖的茶叶,大溪岙的芋头,名闻遐迩的煎假银竹笋,“中华名果”方山蜜橘,“特产之乡”的美誉一点都不为过。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环境、独特悠久历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以具体行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大语文教育的和谐结合。

一、建立理论框架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认为,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我们在保证学科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乡土课程教学。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我们科学地设计课程,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拟课程模型

在专家指引下,我们认为,创拟课程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融合科学和人文双重内涵,以活动促发展。课程内容由“乡土文化、社会热点、人与自然、村镇建设、农业水利、商贸工业”等六大领域中相应的资源构成,以《我是大溪人》为正式文本呈现。每个单元内容以“图文欣赏——活动提示——素材链接——交流互动”四块组成,每“块”内容用有趣的“动物卡通形象”加上几句亲切的人性化导语作标记,以此隐性地把每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导语口语化而内容乡土化。下面就以乡土教材三年级的一个单元内容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

1.“图文欣赏”部分,开篇导语是这样的:“大溪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代的大溪人,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新的生活。一件漂亮的毛衣、一幅精致的刺绣、一顶别致的草帽……无不表现大溪女人的心灵手巧。其中,麻草编织是大溪女人最喜欢、最擅长的一门手工艺,不信,请欣赏——”看着这激情四溢、引人入胜的言语,还有谁不产生一种蠢蠢的阅读欲望来呢?

编织美好的生活

大溪草编以编织精细、款式大方、体轻质软、透风凉爽而驰名中外,是传统特色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草帽编织技术传入大溪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在过去,勤劳的大溪女人,在操持家务之余,大多喜欢编织麻草帽,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

她们细心地用手指梳理好头发丝一般粗细的麻草,抓一把叫“海带粉”的东西,用水调成糊状,再用这糊糊把细细的麻草粘成一根根细细的、扁扁的、像面条一般细长的帽草,然后开始编织。

在大溪,不管是镇上还是乡下,你随处可见围坐在一起编织帽子的女人,一边闲话家常,一边编织帽子。嘴里说着话,手却不闲着,只见帽草在她们手上轻快地舞动。帽草一根压下去,另两根又抓在手里了,帽草在不停地交换位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了,不知不觉中,一个帽顶子就织好了。

女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编织草帽,每月织上10多顶,得到百来元的收入,这在那时的农村,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每逢大溪集日,市场上的草帽成品收购站总是人声鼎沸,前来交货领料的妇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如今,大溪经济飞速发展,每月百来元收入在大溪女人的眼里已不算什么,但她们仍钟情于编织草帽:一闲下来,就手痒痒的,会领些帽草来织——在她们看来,看着一把把细细的麻草,随着自己的劳动变成了一顶漂亮结实的帽子,就是艺术的享受。

心灵手巧的大溪女人,除了能编织出精巧细致、图案丰富的草帽,还能用麻草编织草席。用麻草编织成的草席,质地柔软,吸汗性强,便于携带,和草帽一样畅销国内外。

选入文章文质兼美,像一首悦耳的乐曲,更像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读来琅琅上口,令人百读不厌。

2.“活动提示”部分,这部分导语意在唤起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哈哈,手有点痒痒吧?心动不如行动哦!咱们就找个时间,坐在外婆、奶奶或妈妈的身边,看看她们是怎么做的,看明白了,就大胆地动手尝试吧。学会了,我们就来一场‘手艺大比拼’看看谁的本领大?”活泼、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有了这样的机会,谁不想跃跃欲试呢?

3.“素材链接”部分:“大溪的女人除了擅长麻草编织,还会其他很多手工艺活:传统的花边刺绣,新近流行开来的十字绣、毛衣毛裤的编织,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这样的导语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了这部分内容的有效拓展,学生的目光看得更远,知识储备更广泛,内涵更丰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4.“交流互动”部分:“看了、做了、问了、查了,咱们也该写一写、说一说了。把你精心准备的图片、文章、实物都拿出来交流吧!评一评:谁是真正的大溪人?”这一部分主要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交流活动,提升认识水平,达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无疑又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

三、构建教学模式

我们把建立“四自”教学模式,给学生开展更多的自由活动天地作为加强“大语文教育”的突破口。所谓“四自”教学模式,就是“自主阅读→自觉实践→自我探究→自发交流”。

自主阅读。通过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图文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增加学生乡情意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念,把教师的主导变为学生的自律,极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认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精神。

自觉实践。读罢图文,学生的求知欲、实践欲被充分地燃烧起来。组织去乡间小路上走一走,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田间劳作,了解企业发展,询问乡土传说……学生凭兴趣、凭条件,有选择地参加‘溪之乐’活动乐园、清清溪流环保小队、小记者专访队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乡情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乡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自我探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欲时时激发学生内在热情,探究奥秘便成了乐趣。考察、实践、研究,对于整天在学校学习的孩子真是求之不得,因此探究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潜能得到发挥,也满足和实现主动发展的要求。

自发交流。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开展活泼多样的交流活动。如:汇报探究成果、展示探究成果、讨论探究过程中发现又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等。

篇6:借力用力 擦亮墨香文化特色

一、找准方向,理清思路

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要找到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就要运用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以渐变为指导,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急躁不得,虚伪不得。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写字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素质,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以硬笔书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三至六年级学生软笔书法(楷体、柳体等)和硬笔书法同时进行练习。通过每周每班一节的书法课、周四的精品社团课程、周五的幸福课堂,全面推开写字教育,力图以笔墨为媒介,以体察和感悟为起点,以墨香育人为旨归,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培育、优化、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找准目标,坚定前行

(一)研墨应为知书人

开展书法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的缺乏是一道无法迈过的坎儿。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提高自身的书写素质和书法素养是关键。

1.勤练习,提书写素质

走进学校,教学楼的过道里,教师的粉笔字一一排开,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竹西小学任教的年轻教师,每天都有学校布置的“作业”——一张楷体钢笔字;每周都有一份展示任务——一块小黑板字挂在过道中,接受全校师生的参观,上交一份,最好的毛笔字,由教导处进行批阅点评;每月参加一次“考试”——现场“三字”过关。虽然每位教师的起步高低不一样,但在学校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督促、检查下,教师的自身书写素质不断得以提高。

2.借课堂,提书写素质

每学期的“竹韵杯”赛课,我们都会进行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课的评比,通过赛课的方法,指导教师上好写字课,在提升自身书写素质的同时,提升班级学生的写字水平。书法课堂上,师生同学同练,共同提高,乐在其中。

3.借外力,提书法修养

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在提升教师书法水平的同时,我们通过每周的“竹苑讲坛”这个平台,让校内在书法上有较高造诣的老师定期地对教师进行专题辅导、个别指导;开设书法鉴赏课,邀请省、市级别的书法家对所有教师进行书法鉴赏知识的培训;通过每月一次的书法家进校园活动,让教师和书法大家进行面对面的切磋,激发练字的兴趣。庞中华先生的弟子陈辉建,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水墨画苑院长戴永文,林达仁,杨丽岩等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都曾为教师们作过书法讲座。内外兼修,多管齐下,有效促进了教师书法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4.借评价,提书法修养

教师的书法水平怎样,我们通过星级评价来确定。达到五星水平的教师可以担任学校的专职书法教师,可以拥有学校专门配置的“墨香作坊”工作室,里面的书法练习设施一应俱全。班级学生的书法水平也通过每月一次的星级评价进行公示,从一星到五星,每月进行考评,并把获得的星级牌悬挂在班级大门上,时时提醒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就能有收获,学生有了目标,就充满了前行的动力。

(二)润墨无声幽香来

1.书法家命名中队,激兴趣

学校每个班级都以我国古今著名书法家命名,教室内有该书法家的生平介绍、书法造诣介绍和经典作品展示。通过晨会课,宣讲书法家的练字故事,让学生在大家的熏陶下,爱上书法。

2.板报内展示作品,激上进

每个班级内的软体黑板上都设有“翰墨飘香”板块,张贴展示班级内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或者有进步的书法作品。每节课间,同学们都会在板报前流连,指指点点,互相学习。下课追逐打闹的没了,互相切磋的多了;比吃比穿的少了,看谁星级升得快的多了……学生的品德,在书法的涵养下有了显著的提高。

3.校园内悬挂作品,激竞争

校园的廊道、宣传栏都张贴和悬挂着师生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作品。优秀的软笔书法作品全部由学校进行装裱后悬挂,供全校师生欣赏学习;硬笔书法作品采用抽插式透明玻璃悬挂,在楼梯墙壁上按照楼梯的高低,台阶式悬挂张贴,每次爬楼梯,能一步一张地欣赏到来自不同班级的硬笔书法作品。这些悬挂作品的选择,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每月更换一次,只要你的书法作品够优秀,或者书法作品有进步,就可以展示给全校师生欣赏。能把作品悬挂到廊道是每个师生的努力方向,也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练习书法的热情。学校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师生的书法作品,整个校园俨然成了一座“墨香园”。

(三)智洒墨园情趣浓

1.抓书法课程管理

为了保证加快书法教学工作的进程,学校将书法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之中,根据课程计划,安排一节课作为书法课(由书法特长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写字);同时,在校本课程中,再增设一节书法课——社团活动,由语文老师负责。在写字教学中保证“三落实”:落实教师、落实教材内容、落实时间。学校根据墨香特色实施方案,制订了各年级的书写教学目标、书法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

2.抓课堂教学管理

日常写字课堂教学工作是进行写字教学的保证,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着重在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爱写字。二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技巧,使每个学生都会写字。三是训练学生练字,做到“三会”“三心”“三常”:一会用眼,细心观摩,经常观察;二会用脑,专心研究,经常思考;三会用手,耐心不苟,经常练字。

3.建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为了充分调动语文教师、书法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制订了有关书法考试的要求以及对学生书法教学获奖的奖励办法,同时把学生作业的写字质量和学生参加书法考试的综合评价情况纳入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4.借书法考试之力

每年上半年5月中旬、下半年11月中旬举办的江苏省书法等级证书考试,给学校师生的书法练习成果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书法水平是否有了提高,可在省书法考级中一争高低。我们首先在各年级组织开展书法作品竞赛和评比活动,评选书法小能手。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考前准备。一年中,全校90%的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过关率一直较高。我们通过参加省书法考级,检验写字教学的成效。取得考级证书后,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隆重颁发书法考试证书,以提高学生参加书法考试的热情。

(四)扬帆墨海任遨游

1.编校本教材促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写字教学,在中国书法协会、扬州市教研室等专家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专门的书法校本教材,经过反复比对和实验,《翰墨书法》《童心墨迹》《墨香流韵》等书法校本教材先后编写成功。教材编写遵循书法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正确处理语文学科中写字、识字、语文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并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入手,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抓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重学科整合求创新

在进行书法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学校还根据书法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探索学生品质培养与书法特色展示、阳光体育大课间、音乐舞蹈的联系。我们编排了“乐在墨香”书法舞蹈、“墨韵流芳”大型团体操、“翰墨飘香”书法操,不断追求让书法艺术教育精髓深入人心,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在行动上。

三、找寻规律,寻求发展

墨香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以墨香特色为核心,打造校园教育环境;通过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深化学校墨香特色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素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这既是学生自身之需,也是基础教育之需、社会发展之需。

我们相信:秉承“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的教育理念,会逐步让学生成为写字的主体,成为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我们更新写字教育目标,会让教学不只为了使学生学会写字,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我们更新写字教育方法,根据写字教材的特点,一定会寻找到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我们优化写字教育资源,力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定会实现学生写字的自主化、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民主化,达到写字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写字素质服务,为学校墨香特色的建设服务。

篇7: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一、地域特色凸显地域“荷文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绵绵荷田一眼望不到边, 高低起伏的荷叶放眼都是。层层的叶子中间, 粉红的花瓣, 金黄的花蕊, 荷花亭亭玉立, 妩媚动人——这就是每年七八月间我校门口的风景。志棠富硒主打产品——白莲, 其种植历史悠久, 据旧《浙江通志》记载:南宋乾道四年, 即公元1169年, 龙游知县林自立, 亲自尝种白莲, 并建白莲桥以示纪念。到了明末清初, 志棠白莲进入鼎盛时期, 到处呈现“十里荷花别样红”的景观。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龙游县产莲子4000担, 占全省总量67.5%, 而志棠是龙游县莲子主产区。由此可见, 志棠白莲种植不但历史久远, 而且规模相当。2001年建立的志棠白莲生态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已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浙江省少数几个生态高效示范园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 2005年浙江省地质专家考察出志棠一带土地中富含元素“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而志棠太空莲子以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的特色而闻名。从此, “富硒”便与“志棠白莲”密切联系在一起。2010年志棠被政府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从龙游县城出发沿320国道行驶约15千米后向右转入316省道, 绵延十公里左右将建设“志棠十里荷花香”, 此举进一步为志棠富硒白莲更好更快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二、校园内植入地域“荷文化”

1. 文化长廊彰显“荷文化”

我校存在于志棠已近88年, 历届志棠学子对荷花也是情有独钟, 但对荷花一系列的文化了解不甚其多。2012年新年伊始, 学校规划并正在建设以“荷”为主题的荷文化长廊, 从硒元素的了解、白莲的种植到收获的知识、荷花的诗文名画欣赏、荷花的摄影创作、志棠其他富硒产品了解等五个方面, 让学生对志棠富硒白莲及地方特色产品有一些初步了解, 使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和热爱。

2. 校园活动衬托“荷文化”

一个长廊, 彰显的只是校园的物质文化, 时间久了, 也只是一个长廊了, 需要学生了解的那种文化内涵、韵味也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才能使其得到良好的持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确保“荷文化”的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制订了一学期“荷文化”活动计划,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演讲比赛、“家乡美”歌咏比赛、“观荷”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 寓教育于知识、寓教育于竞赛、寓教育于娱乐, 陶冶学生情操, 锤炼学生品格, 使学生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3. 第二课堂开发“荷文化”

依托志棠富硒荷花基地,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每年的“荷花节”是志棠与兰溪、建德三镇联谊最热闹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 当地农民便举行各种农业竞赛, 各地游人纷至沓来观赏荷花。同时, 还有散发着“荷文化”魅力的文艺表演、书画展、巡游等活动。身处其中, 当地的孩子每每都是乐而忘返。无论是美术教师, 还是音乐教师, 都抓住这一契机, 引导学生将美术音乐中的技法、鉴赏与“荷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绘画、舞蹈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大大拓展了美术、音乐等课程资源。

如美术小组和手工小组就以“荷文化”为主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展现荷叶、荷花、莲蓬的婀娜与美丽。美术小组里,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课前,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荷”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 然后带领学生到荷田去摄影、写生, 从现实生活中掘取创作素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 然后要求学生以“荷”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手工小组的老师指导学生用易拉罐皮, 通过剪、压、刻等方法制作荷花、荷叶, 拼贴成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过查阅“荷文化”资料, 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荷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内涵,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舞蹈兴趣小组则结合本土特色, 以当地“荷文化”为创作素材, 编排了舞蹈《采荷莲》。学生身着彩衣在莲湖中撑船, 采莲嬉戏, 生动地展现志棠人过“荷花节”的氛围和对爱莲的情结。

4. 手语操舞动“荷文化”

手语操是我校2011年9月以来新推出的晨操, 两位手语老师手语熟练, 教学生学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恩的心》等。手语操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 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团队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新学期开始, 两位老师又将“荷文化”融入到手语教学中, 民歌《荷花颂》成为本学期手语操的教学重点。相信学生能从自己与同伴的肢体语言中, 感受到荷花的优雅美丽。

三、师生参与, 打造和谐“荷文化”

校园文化的创建, 不是校长的个人行为, 也不是学校几个领导的杰作, 它只有培植在全校师生这块共同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 结出硕果。所以校园文化必须在全校师生和谐认同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 学校坚持师生共同参与, 突出主体性和全员性。本学期, 学校为了打造和谐“荷文化”氛围, 校长身先士卒, 携校务成员一起学习;然后举办多次讲座, 与师生一起研讨, 一起制订了一系列以荷的精神为内涵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近一学期的努力,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校长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荷文化”机制。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培养了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了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的强烈动力。

总之,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的过程,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持之以恒, 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 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特伦斯·E·迪尔.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篇8: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一是建立德育网络,形成了学校、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德育分块管理模式,突出年级主任的德育管理职能。强化班主任职责,注重制度管理,科学育人。

二是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的德育资源,利用文化长廊、名人画像、黑板报、警示牌、标语、国旗下讲话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按照县教育科技局的安排,逐步实施。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2012年秋季开学,便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从养成教育人手,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使学生尊师重教,养成文明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四是长期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今年开学以来,学校开展了红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把成功传给下一代报告会、给母亲的一封信等一系列主题德育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开学来,在“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的管理下,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在翼城县教育科技局组织的2012年秋季开学检查和各股室随机检查中,得到县局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校长刘峰对笔者说:“本学年里砦初中的工作思路是:以稳定为前提,进行通盘考虑;以凝聚人心为切入点,强化后勤保障;以唱低调鼓实劲为导向,细化工作要求;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民主决策为基调,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明确各项工作目标;以扭转三风为根本,加强队伍建设;以实效管理为突破口,严抓教学常规;以提高业务素质为目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落脚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密切三结合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科学统筹、精心管理,确保年終总体工作名列全县前茅。

篇9:安岳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范围内形成和展现, 即人类在自然环境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而产生, 体现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当今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设计的人文关怀, 即设计地域性的体现。在设计与开发中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景观本身所处的地形等条件设置景观节点, 对具体物质形态自身进行超越, 展现其文化形态则是一种良好的景观设计。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因此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城市的建筑, 最能体现城市的风貌和形象,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包括城市建筑的结构和布局, 还有城市建筑的设计风格等等。

三、独具特色的县城安岳

安岳具有悠久的历史, 人文荟萃, 安岳是在北周建德四年 (即公元575年) 所设置, 当时名为普州,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滋养了无数的志士名人。除此之外, 安岳的人文风情以及自然风光也独具特色, 安岳拥有众多的名胜, 风光旖旎, 尤其是安岳的石刻, 具有“多特精美稀奇古怪”等特点, 安岳是中国的佛雕之都, 且盛产柠檬, 是“柠檬之乡”, 安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也是中国的绿色名县。

四、安岳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 政府行为。安岳石刻众多, 且作为柠檬之都的安岳, 其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政府应举办系列的宣传活动, 普及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知识, 对安岳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推广安岳柠檬以及一些旅游观光景点, 着力推广具有安岳特色的文化, 增加安岳经济收入, 提高安岳的知名度。通过对安岳地区石刻文化等的宣传, 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不断地提高, 有利于安岳的繁荣发展, 并能为安岳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提高安岳的经济效益, 拉动安岳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一种新的产业链。

(二) 大众行为。作为大众的我们, 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积极与政府一道为地域文化的宣传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主动宣传安岳的特色文化, 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和旅游, 不但提升了安岳的知名度, 还能为安岳的旅游业增加收益。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努力的保护历经沧桑的石刻, 配合政府的工作,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发挥集体的作用, 为安岳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 设计规划者行为。安岳的景观设计规划要对生态发展进行探讨与研究, 对安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对安岳城市景观设计进行改进, 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在景观设计规划中一定要对安岳本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 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保护好环境,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维持生态平衡与稳定。

1、 对安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安岳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对其进行开发整合迫在眉睫, 安岳是石刻艺术之乡, 应整合开发旅游资源, 建设国际石刻文化旅游中心, 从而带动安岳县城经济的发展, 从多角度进行宣传, 打响“石刻文化”这张牌子。

2、对安岳城市景观设计进行改进

安岳很少或没有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因此也就不能将其与历史悠久的石刻艺术等进行结合宣传, 其宣传力度大打折扣。在未来的发展中, 安岳县城应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有力的改进, 并依托城市建设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加强安岳城市整体形象规划设计, 建设具有标志性文化元素和精神意义的城市文化符号系统;结合安岳具体设施进行开发建设, 打造高质量的城区文化板块;摆脱城区规划设计中道路绿化单一的设计手法, 在配置行道树的同时也配置一些灌木和草本的综合造景形式, 形成具有特色的统一的街道景观。

3、狠抓安岳特色, 走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安岳古朴的农村风情, 祥和的农民生产、生活场景, 优美的田园风光, 百余座中小型水库和数十条大小河流形成的独特水上风光, 60里通贤柚长廊, 30万亩柠檬海洋, 构成了我县上佳的生态观光旅游特色。烽火村、水观村、四方村、桂荷半岛、桂荷颐园、观景台等乡村旅游景点, 是绿色生态游的良好去处。因此, 应抓住安岳特色, 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开发, 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 包括休闲农庄, 观光果园, 茶园、花园, 休闲渔场, 农业教育园, 农业科普示范园等, 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结论

地域文化有助于一个地区城市文化个性和气质的塑造, 无论是作为政府、设计者还是大众都要对地域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 并且主动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队伍中去, 通过集体的努力, 不断扩大城市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彰显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 将地域文化一一展现在大众的视域范围内, 让人们去体验和感受。

摘要:安岳石刻众多, 且具有柠檬之乡的美誉, 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 保护和传承安岳的地域文化特征, 让人民与政府一起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开发出更具创新的旅游产品, 大力宣传安岳的特色文化, 尤其是安岳石刻, 为安岳将来的发展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地域文化,安岳,特色,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世瑜, 庞淑英, 李云霞.旅游景观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近似数教学反思下一篇:战“疫”示范微党课特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