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6

【关键词】音乐教学;留守儿童;重视;素养;思考2018年暑期,西北师大数统学院爱心小分队在甘谷县磐安镇尉家沟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了解到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音乐教育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救助体系”探析

【摘 要】本文介绍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我国建立“音乐救助体系”的迫切性,提出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救助体系”中,国家、政府应加大投入,进行试点,专业教师要配备到位,同时联动学校、家庭、乡村,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 音乐救助体系 音乐教育 建立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孔子对音乐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主张。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一直在迅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委内瑞拉政府于 1975 年发起的“音乐救助体系”,40 多年来,既培养了音乐人才,又让贫民窟儿童和问题少年远离毒品和犯罪。委内瑞拉与中国的国情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救助体系”,以应对城乡差别大、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地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原来的成长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一、委内瑞拉的“音乐救济体系”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经济欠发达,据统计数据显示,有 75% 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贫困造成了赌博、偷盗、吸毒、贩毒、暴力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动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少年无所事事,很多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使得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无法摆脱的贫困“怪圈”。1975 年,在政治家、音乐家阿布莱乌的倡议下,委内瑞拉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音乐教育,发起了“音乐救助体系”。这个体系的正式全称是“青少年乐团体系国家基金会(缩写 FESNOJIV)”。“音乐救助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它培养了很多杰出的音乐家,最关键的是,它成功地拯救了那些生活在贫困边缘的青少年。音乐从根本上改变了委内瑞拉孩子的命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当初建立“音乐救助体系”,并不是为了培养职业音乐家或演奏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参加乐团,用音乐抵御现实生活的残酷,用音乐占满孩子的业余时间,避免贫困儿童和问题少年滑入犯罪和毒品的泥潭。40 多年来,由于音乐教育体系的存在,委内瑞拉大约有 35 万少年儿童加入“音乐救助体系”学习古典音乐,这些青少年拿起乐器,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为“音乐救助体系”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场所的文化活动中心遍布全国,政府每年提供 3000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有一些中心虽然设备还比较简陋,但艺术氛围浓厚,音乐、体育、舞蹈、影院、圖书馆等受青少年喜爱的服务样样俱全。15000 名音乐教师来自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自愿参加“体系”的活动,热切地投身到“音乐救助体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经过“音乐救助体系”多年有效的培训及自身的努力,不少成员在世界一流乐团中担任乐手、指挥,成为引人瞩目的乐坛新星,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团。目前,委内瑞拉到处都有乐队,数量众多的幼儿交响乐团、儿童乐队、青少年交响乐团、职业管弦乐团、几百个不同规模的歌舞团、合唱团,活跃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音乐救助体系”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中受益,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建立“音乐救助体系”的迫切性

(一)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城乡差别大。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尤其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普遍面临师资短缺、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一系列难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贫困学子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音乐教育的缺失对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远的。建立音乐教育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现代的音乐教育,从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超过 6000 万,将近 1000 万孩子常年无法与父母见面,即使在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无法团聚。许多孩子只能在电话中听到父母的只言片语,甚至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也不打一次电话。由于长期无法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人的情感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在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衍生了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自杀或违法犯罪的道路。2015 年 6 月 9 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4 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身亡,震惊社会,再次敲响了关注留守儿童的警钟。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创造有利于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存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音乐教育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贫困地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由于在贫困的环境下成长,许多青少年过早的承担了生活的重担,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大部分贫困学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由于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不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容易导致“心理贫困”。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存在自闭、自卑、孤僻、冷漠、暴躁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缺陷和心理缺陷问题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甚至引发虐待、伤人等刑事犯罪问题。2004 年,云南大学学生马某在学校宿舍杀害 4 名同学;2009 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贫困研究生杨某,不堪生活重负,在宿舍自杀身亡;2015 年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引人警醒。这是生活中的压力不断积累,情感的宣泄缺乏渠道,最终引发了悲剧。

三、建立中国“音乐救助体系”的思考

委内瑞拉与中国的国情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救助体系”,造福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

(一)国家、政府加大投入,进行试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不断深化,2012 年,国家财政加大了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 4%,年均增长达到 21.58%。尽管成绩明显,但中国教育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中国的教育投入仍然与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差距尚远。政府应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需投入的硬件较多,资金较大,如乐器、教具的购买,教室、教师的配备等,都需要经费保障到位。尽快成立研发团队,就如何依托乡村和学校,建立切实可行的音乐救助体系;就如何保证“体系”的有效、长效运作,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练习、合作、提高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制定出可行的课程标准和操作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小范围进行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行。

(二)专业教师配备到位。专业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保障。通过改善音乐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增加个人发展与提升机会等优惠政策,吸引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建立一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重点扶持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学习培训、职称晋升、薪金奖励、荣誉称号等方面向基层的一线教师倾斜,使专业教师有充分展示才华和抱负的舞台,积极投身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去。在社会上招募音乐志愿者是补充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的有效方法,鼓励和号召更多具有专业技术、音乐教学经验的人加入到“音乐救助体系”中来。借助慈善机构,争取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的支持,例如成立专项基金,在乐器捐赠、场地建设、乐队建设、演出展示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提供帮助。一些爱心人士已经在行动,如北京的爱心人士邓小岚,常年在河北的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演奏乐器,成立小乐队、合唱团,举办森林音乐会,村里孩子们在音乐中推开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门。“音乐救助体系”需要许多这样的爱心教师到各个培训中心、教学点为孩子们免费辅导。若干年后,学有所成的“音乐救助体系”受益者可以加入到教师的行列,反哺“音乐救助体系”,形成“音乐救助体系”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学校、家庭、乡村联动。首先,学校可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可以在乡村学校划出专门的音乐教室,用于教授音乐课程及乐队训练,制订适合于各年龄段孩子的乐团、合唱团组建计划,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排练。寄宿制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建立驻校乐团、合唱队、小乐队、小组合和民乐团,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进行学习与排练。让学生在团体合作、参与演出等活动中提高兴趣、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愉悦身心。其次,家庭要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减少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学习音乐,督促孩子在家中进行练习,积极参加团队演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注和呵护。最后,在乡村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的氛围,把音乐教育结合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建立从市到各县、区、村和边远山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中心、音乐教室,乡、村委会切实做好组织音乐展示活动、保障教师后勤服务等工作。学校、家庭、乡村联动,使“音乐救助体系”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让音乐教育在贫困地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鼓舞效应。

(四)利用资源,充分开发。建立乡村与城市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市区群众艺术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场地、有设备、有师资的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在各大学艺术系、藝术院校成立艺术实践基地,与“音乐救助体系”内的学生、教师保持互动,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灵活开放的艺术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互联网资源,远程解决音乐学习中的教材、师资、交流等问题。如“1教室”公益项目,旨在将艺术教育的资源引入乡村课堂,以本地教师系统、持续培训为核心,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除此之外 ,还有在线艺术教育课程“于斯课堂”、尚课无忧、多艺、美术宝等,都为推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

改善民生、消除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有 4000 万,保障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更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加快推进农村音乐教育进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道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原来的成长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创始人阿布莱乌说:“音乐能够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培养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的人生也许就这样开始改变。”音乐代表了欢乐、和平、希望和无穷的力量。希望在中国的“音乐救助体系”中,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艺术实践,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解读[EB/OL].(2011-09-15)[2016-09-21].http://www.culturalink.gov.cn/portal/pubinfo/108/20110915/8358acd812a045ed8b0206ffb609b2f0.html

[2]陶西平.用音乐改变人生——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2(3)

[3]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首次“达标”[EB/OL].(2013-03-05)[2016-09-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05/c_114898916.htm

[4]红色后代邓小岚:用音乐打开老区孩子的心灵[EB/OL].(2013-08-25)[2016-09-21].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3/08/25/013178876.shtml

【作者简介】黄鹂鹂,女,广西团校高级讲师,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编 刘 影)

作者:黄鹂鹂

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篇2:

提高留守儿童音乐素养的思考

【关键词】 音乐教学;留守儿童;重视;素养;思考

2018年暑期,西北师大数统学院爱心小分队在甘谷县磐安镇尉家沟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了解到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音乐教育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留守儿童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由于父母亲常年不在身边,缺少了情感上的关心和呵護,很多孩子变得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烦恼、脆弱,出现“留守综合症”。我接触的留守儿童,生活平淡而单调,缺少生活乐趣,性格十分内敛,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眼神流露着犹豫,内心充满着期待,时刻盼望远方父母的归来。

支教时,我发挥特长,给孩子们上音乐课。音乐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够通过旋律和音乐刺激而产生各种情感,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静状态。之前,尉家沟小学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进行音乐教育,没有完整的一节课能让孩子们专心致志聆听、享受音乐。我通过讲述音乐知识、播放、教唱励志歌曲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享受音乐。他们没了平日里的吵闹与喧嚣,沉浸在歌声中,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在音乐中寻找快乐,在音乐中绽放心情,通过聆听或者演唱不同的歌曲,留守儿童内心在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接触到的音乐类型越多,内心世界也变得越丰富。每次音乐活动结束,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二、对培养留守儿童音乐素养的思考

音乐教育能起到陶冶性情、丰富感情、发展智力的作用。通过交流和授课,我感受到留守儿童对于音乐的热爱与渴望,音乐应成为他们成长、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部分。

(一)运用音乐教育培养丰富情感。情感培养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内容。留守儿童孤寂的生活,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音乐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为他们在学习知识和健全人格方面奠定良好基础。通过音乐教学我感受到,孩子们跟随着节奏走进音乐的世界,体验到宁静、松弛和愉悦,这些情绪都会带给他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解决忧郁和烦恼,帮他们敞开心扉,感受和创造自己内心的世界,让他们自信满满、愉快生活。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运用音乐来感染留守儿童,不同的音乐能帮助塑造他们不同的性格,如阳光、坚强、乐观等等,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爱的熏陶,缓解心理压力,那些极富想象力的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乐的功效就是让孩子们忘记烦恼,进入一个可以任由自己去创造、去增添色彩的世界。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促进音乐教育。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音乐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类似于尉家沟小学,学生不足百人,音乐教学设备陈旧,音乐老师大都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音乐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教学形式单一。

面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将音乐教育放在提高留守儿童素质的高度来对待。其次加快音乐教师的培养速度,提高兼职老师水平,让音乐老师扎根农村学校,使学校有充足的音乐教育师资。要参照城区学校标准,配置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基本器材,确保常规设备齐全。再次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学生人数少、分布较为分散、音乐老师特别缺乏的地区,可以采用“集团作战”的模式,将邻近的几个学校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组成流动的音乐教育队伍,配备教学设备和运输工具,合理调配周边学校课程设置,让流动的音乐教育队伍根据安排,给留守儿童统一集中教授音乐课。可以根据时节,组织临近学校的音乐教学、音乐比赛等,保证孩子们接受到正常的音乐教育,保证音乐质量。在音乐教育队伍整合中,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提供便利,确保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拓展形式,丰富内涵,让音乐活跃农村校园。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农村学校可充分利用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课间音乐、放学音乐等形式;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通“校园之声”广播,为留守儿童点播生日祝福歌曲,让孩子们感受惊喜;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轮流歌唱,借助音乐来抒发内心情感,培养集体意识、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等精神,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田,慰藉他们生活上的孤寂、学习上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在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并塑造完美的人格。

音乐教育是修养教育、灵魂教育,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积极导向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加快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困局,通过强化音乐教育,拓展文化素养,增长知识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编辑:张 昀

作者:张铭源

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篇3:

四川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服务高中课改项目“新课标下的四川民族和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XM1012

摘要:本文从四川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通过调查与走访,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交通便利,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有“西部绸都”之称。南充地区人口众多,是四川除了成都以外的第二人口大市,下辖5县1市(蓬安县、西充县、南部县、营山县、仪陇县和阆中市),地理位置上与成都、重庆形成了一个黄金的三角形。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四川省排第5位,与省内其他二级城市相差不大,但与成都、重庆的差距巨大。南充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被称为川北民间艺术三朵奇葩的川北灯戏、川北皮影戏和川北大木偶戏都源自于南充,另外川北民歌也是风味独特,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南充产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在音乐教育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南充农村人口众多,因此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南充地区来说显得相当重要,但这也恰巧是南充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距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笔者凭借在南充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近十年的经验,深入南充农村乡镇学校进行走访与调研,从中了解到南充地区农村音乐课程教学状况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1 南充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1)各方面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都存在误区。从社会方面来看,相关的职能部门只以升学率来片面的看待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工资中的绩效部分也只与文化课成绩挂钩。在学校方面,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所谓的“主科”,也就是考试科目来进行,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时间、师资等资源都投入其中。部分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非常不重视音乐课程,他们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随时可为文化课让路。所以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就算有些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但实际也形同虚设,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会临时安排音乐课。在家长方面,农村的孩子上学的直接目的就是上个好大学,走出农村,将来去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去生活。因此,在许多的家长眼里,音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只要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就够了,其他课程都无所谓。在学生方面,通过深入南充地区多所农村中小学调研,发现孩子们其实是非常热爱音乐的,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大多数孩子都表达出想上音乐课的要求。在他们对课程喜欢程度的排序上,音乐能够排在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体育课。

(2)在教师方面问题突出。首先,音乐教师负担繁重。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极其有限,特别是在小学里,音乐教师往往除了要任教音乐课程以外,还要肩负起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有的音乐教师甚至还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繁重的文化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让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无法顾及音乐课教学。其次,音乐教师非常缺乏。由于南充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设施落后,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有限,所以大多数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都只配备了一名音乐教师,而且以女性居多,如果这名教师遇到休产假或者因其他情况请假,音乐课就会无限期停上。再次,音乐教师待遇较文化课教师有所区别。如今南充地区义务阶段的教师都实行了绩效工资,其中有30%是根据教学成绩来考核和发放的,虽然需要音乐教师组织或参与的学校文体活动较多,但均未折算和纳入绩效考核的课时数,而音乐教师却因为课少甚至没课可上,导致这部分工资无法发放,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此外,音乐教师不重视科研与再教育。笔者通过与部分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不开展教研活动,对“国培计划①”也反应平淡,报名并不踊跃。很多年才搞一次区域性的竞教比赛,完全是应付评职称而进行的竞教,也不需要精心的准备,目的只是去拿个证书,达到评职称的基本要求就够了。在发表教育科研论文方面,就少之更少了,笔者询问了数名音乐教师,他们在近5年内的科研成果基本都为0。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充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科研要求不高,没有像中东部部分地区按年划拨科研任务及目标,教师只要上好自己专业领域的课程,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就算合格。

(3)社会捐赠系统不完善,常常赠非所需。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到影响的学校,大多都得到了国家灾后重建资金的扶持。南充地区很多的农村中小学都重建了新的教学楼,并由其他省市和地区的援建单位捐助了最新的教学设备、仪器等等。数码钢琴教室、多功能排练厅、舞蹈房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学校才具备的教学设施开始在四川农村中小学中普及。另外,南充虽然是个人口大市,但经济却欠发达,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为了生计都远赴沿海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留下子女在家乡跟着爷爷奶奶们学习和生活,也就是俗称的“留守儿童”。专门针对四川地区留守儿童就读学校而定向扶持的“阳光育苗工程”、“彩虹工程”等项目,也给南充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设备先进了,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就是想要的设备得不到,不想要、不会使用的设备又源源不断送过来。这不仅是南充地区中小学教育中的单独现象,而是已经成为社会捐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也暴露出了我国社会捐赠中流行粗放型捐赠方式的一大弊病。送来的电吉他、电贝司、数码调音台等设备,农村音乐教师没有经过培训根本就不会使用,更别说教孩子了。本来学校需要几台古筝,结果送来几台架子鼓;需要一台钢琴,却送来一批吉他,很多时候都是赠非所需。究其原因,社会捐赠的物资和设备一般都由捐助单位或企业自发购买,然后捐献到市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然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给各个辖区的农村中小学,这种捐赠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因为这个问题,笔者专门走访了本地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别人有心捐赠都不错了,也不好意思找捐赠单位主动要求什么。”

2 针对南充地区农村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发展对策

(1)改变社会各界对音乐课程歧视的观念,共同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音乐课程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南充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开展音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发展四个方面。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必须有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以促进音乐教育与其他各科教育的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在农村音乐教育中的不良教育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素质教育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同样重要。要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能够积极而正确的处理文化课与艺术课程的关系,实现以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及其在农村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而有序的开展起来,使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主力军,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新一代,达到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还要通过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和比赛积极的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功能,争取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舆论基础。

(2)为农村地区音乐教师减负并提高待遇,同时重视音乐教师的科研与再教育。首先,要着力解决音乐教师负担问题,使农村音乐教师从繁重的文化课和班主任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并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来,从而实现新课标中普及素质教育的目标。其次,应该按付出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而不是完全以“主科”和“副科”来划定绩效工资的发放标准。应将音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也纳入绩效工资的考核中去,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以外,科研能力也不能忽视,开展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往深层次发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的之处: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说明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学问,同时还要兼备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与专业技能,要有对基本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还要有不断进行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能力。科研就是培养教师进行思考和改进工作的最直接最合理的方式。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深入,音乐教师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材的变革及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就要求如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科学的使用教材,而且还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甚至根据民族、地域等特点开发出最合适的校本教材,这些都是需要有科研能力的应用。此外,还要鼓励教师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再教育活动,随时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3)建立捐赠需求发布制度,避免盲目捐赠造成资源浪费。民政部在2012年针对社会捐赠制度混乱的情况,下发了关于完善捐赠导向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捐赠需求的发布制度,及时将受捐地区所需的物资公布,以引导公众有针对性地捐款捐物,避免物资浪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效仿民政部的举措,建立捐赠需求发布制度,避免受捐学校“需要的得不到,不需要的对成山”的情况重复发生,要减少甚至杜绝“赠非所需”现象。因此,必须构建捐受双方的沟通机制。受捐方应派出代表,与捐献方进行讨论和协商,将最需要的设备提供给捐助方,由捐助方自主选择所要捐赠的设备。

3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只要重视音乐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本文通过调研的亲身体验,分析了南充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认真细致的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源头所在,以期能引起广大教育界同仁的关注,共同推动南充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①“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目的是提高中西部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徐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 秦朝阳.咸宁市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4).

[3] 刘永武.以生成性策略加强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2(5).

[4] 吴晓红.浅议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1(4).

[5]农村音乐教育的弊端及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1(26).

[6]夏小玲.音乐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的调查报告:来自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证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

[7] 陈旸,金顺爱.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要凸显民族性[J].文艺争鸣,2010(18).

作者简介:李嵬(1981—),男,艺术学硕士,现任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作者:李嵬

上一篇:BIM技术与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