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体毕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我国出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悖的社会现状,一些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放弃了职业道德操守,出现道德危机,导致现代社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本文分析了职业道德现状及出现的原因,也简要的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监督体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监督体毕业论文 篇1:

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摘要】 文章的目的是要在新形势下,用创新思维,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结合企业会计发展的特点,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提出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措施,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三)构建企业会计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工作执行的好坏与否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当中,即将受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量化模型,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相接轨,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对会计风险的量化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要构建适用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管理的理论模型,要做到设计合适的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这是风险传导管理理论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指标与风险传导的关系,注重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可夫,朱娜.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J].经济问题,2010(5).

[2] 王珏,陈红.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3] 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4).

[4]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 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

[6] 王冰.市场经济下的会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7] 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2010(19).

杜国良教授简介

杜国良,1965年6月出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原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现为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湖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财政厅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湖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湖北省第二届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湖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聘教授,全国会计系列技术资格考试湖北考区阅卷专家组组长,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财务顾问。第三届(2007年)全国会计知识竞赛湖北代表队主教练。荣获湖北省2008年度财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多年来,杜教授致力于我国财务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将学术理论与案例分析应用于企业实践。在财务会计教学,尤其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上,有较深的造诣。其主讲的《财务会计》课程荣获湖北省首届精品课程,其执笔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内容研究》获得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年来,还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等部门课题10余项,主持大型国有企业课题6项,在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会议上发表国际国内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

作者:杜国良

会计监督体毕业论文 篇2:

浅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当前,我国出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悖的社会现状,一些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放弃了职业道德操守,出现道德危机,导致现代社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本文分析了职业道德现状及出现的原因,也简要的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的职业道德内容很多,以我个人理解,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会计工作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所以会计人员应该明确服务宗旨,树立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良好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勤勤恳恳的以高度的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履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责,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要敢于并善于执行各种法律、规章,坚决按国家法律、规章严格审查各项财务收支,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决不能为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会计工作天天要与“钱”、“物”打交道,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会计人员必须以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抵制揭发各种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做到“长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实事求是,公平客观。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会计数据失真,会计核算就毫无意义,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管理,而且还影响到企业大的方面的决策。因此,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隐瞒歪曲,不弄虚作假。

5.钻研业务,不断进步。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会计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认真钻研业务技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以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6.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会计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记账,写账的账房先生,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会计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经济理论,参与企业决策分析,为领导出谋划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就整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及其相关领导的职业态度是端正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没有他们的恪终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劳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领域里,也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行为表现主要有:

1.自身职业道德品质败坏,追求享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贪污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重大案件屡屡发生,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状况堪虞。会计人员中的极少数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为了追求奢侈生活、个人享乐,经不起金钱、权力的诱惑,采用欺诈、弄虚作假的手段大量侵吞国家财产,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

2.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失去职业道德操守。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使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和压力,会计人员如果不听领导的安排或不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就可能失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常较为敬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出于无奈被迫放弃职业道德、失去原则违心操作,据财政部重点课题组调查显示:(1)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同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仅仅只有16.8%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原则,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居然有占83.13%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单位负责人意见掩盖问题,应付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3.缺乏敬业精神,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较差。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中,有的会计人员没有高的追求,在工作中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积极性不高。有的会计人员利用上班时间做别的无关工作的事,有的人将一个月的账务处理工作堆积到月底完成;有的身兼几个单位的会计职务,利用休息时间赚取外快,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随便应付;还有的会计人员不注意专业培训和专业学习,会计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操作能力和电算化知识较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1.会计从业环境影响其职业道德行为。(1)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管理的作用本来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影响和制约管理效果和效率,管理的权威可以保证有令必行,令行禁止,能够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管理的权威是为了保证经济活动正常有序的基本条件,管理的权威不是个人的权威,但有的领导管理者我行我素,自行一套,为了个人和小集体利益,领导层指示,授意,强令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工作中的舞弊,甚至是集体舞弊。给会计管理造成非常坏的影响。(2)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完善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自然也不例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会计监督能避免和消除管理上的许多漏洞,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大大降低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可能性。相反,执法不严、会计监督不力,会使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得以发生、蔓延。

2.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利益格局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利益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意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淡化。会计领域遇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困惑,物质利益原则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些会计人员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由于缺少社会道德的强有力的引导,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做人的基本原则发生了变化,为了追求自身、小团体利益,不顾他人及社会公众利益,不择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丧失了会计职业道德。

3.对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表面上看是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具体来看与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只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教育,在会计学原理等会计基础课程中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会计后续教育中,只注重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教育,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纪等方面的教育。

(二)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制度的滞后性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并有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

(三)会计从业的需要严重污染了会计道德

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本单位领导决定。会计人员出于自身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为某些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不能挽救的损失。且现阶段会计从业人员急剧增加,对会计专业的从业者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有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竞争力不及已经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为了就业需要,刚毕业就面临事业的压力。而某些企业老板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这些会计从业人员的这些弱点,进行威逼或是利诱,使其陷入做假的漩涡之中,难以脱身。

三、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立法监督

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发布实施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近年来,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乱、信息失真等问题,虽然与法律约束力不够有一定关系,但执法力度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切实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大会计工作执法力度,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体系

1.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资格的监督检查。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资格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会计从业人员,责令单位调换其工作岗位。其次,要定期对企事业单位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清原因,进行严肃处理。

2.单位内部要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计划,对会计部门的业务处理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监督;二是加大会计人员业绩和差错考核力度,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考核指标,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修养,促使其职业道德行为更加规范。

3.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要重点做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审计;要提高审计覆盖率,逐渐做到所有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漫延。

(三)充分发挥政府以外的中介机构、新闻煤体的监督作用

现代媒体技术发达,人们往往使通过各界新闻媒体或是通过互联网相互了解社会最新信息和时事动态。

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可以运用媒体渠道来进行,及时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会计领域的优秀事迹和人物予以高度评价和肯定,对于失真信息所对应的会计人员和相关企业的有关领导人等公之于众,让公众关注,一起来传颂表扬优秀或是抨击抵制低劣,有了新闻媒体充当公众的耳目,新闻媒体以其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及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将会计领域查处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公布出来,在公众的监督之下,相信能给与更多的勇气给维护会计领域秩序的从业人员,同时打击到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违规者。

(四)加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及加强会计人员“自律”教育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配套的道德教育体系,要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专业学习内容之中,应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从事会计职业之前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以后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做到敬业、乐业、勤业,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形成以会计专业在校生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构。在自我意识活动中达到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信念、会计职业道德意志、会计职业道德感情、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等,会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会计职业、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了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就能抵制外来的腐蚀和引诱;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越来越好,创造更好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任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经济集团研究》2006年第10期下

[2]李洪会.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经济师》2004年第12期

[3]林红.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财经界》2007年第12期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 湖南株洲 412007)

作者:谢卓宇

会计监督体毕业论文 篇3: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近几年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的主要部分,大多数高校为适应此形式,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力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广用途、多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部分学校在具体培养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应用型会计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文章结合国内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总结现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教育资源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这就促使各高校力求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曾经有人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会计核算职能,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知识,能够熟悉财务软件,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二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能运用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三是以开展财务管理为主,能够将财务管理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承担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财务监督的能力,能够自如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指导全局性会计工作,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是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四是以从事会计理论工作为中心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进行财务与会计新理论、新问题和新观点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会计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

与目前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看,第一类人才应该是中专、大专、职业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第四类属于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应用能力,应该属于第二和第三类。从上述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自如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全局监控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游刃有余的将所学理论与企事业单位实务联系起来。而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培养目标看,很少提及实践能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导向,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同时它的确立又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品德、性格特征、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确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会计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这是一个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考察目前我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多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运作,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尽管许多院校早已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指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从培养过程看,重理论,轻应用现象较为普遍。培养过程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是充分体现会计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1)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经研究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概括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也许对专业分工较为看重,人们往往认为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重心,而会计专业,还是应将重心放在会计核算上。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要求。(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长期以来,“复习——新课——作业”这种注入式教学在会计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知识量输出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考核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现行会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类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应用范围不同,考试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闭卷考试最为简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所以会计专业的考试在实际操作中仍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其它面试、演示考试等,又不注意和其它方式的结合,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3.从教学资源看,部分资源的更新跟不上培养模式的更新。教育资源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晟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教育资源的保障程度。这些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只有把这些教育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它们的资源潜力,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1)图书资料只注重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多数院校的会计教学资料习惯是:给出一套中型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据以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主要的账簿登记、成本计算并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学习,只培养了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提高学生进行会计制度设计、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能力了。另外从教材内容上,目前许多企业都是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只练习工业企业的业务,不练习其他行业,显然满足不了会计实务需要,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2)会计教师知识更新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效果的好

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组织上。但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前沿知识和系统的2006《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5.10%的高校教师承认自己实务能力差,28.48%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呆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教师的知识现状。没有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的教师,很难要求他们达到所设计的会计案例和实验资料能够贴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也很难拓宽学生的前沿知识。(3)会计实验室设备陈旧,利用效果很差。由于受经费限制,多数院校会计实验室在软件、硬件设置上远远达不到实验要求,甚至有的院校的实验室,在会计模拟系统上还没有配置完整。不排除有些院校的会计实验室在设置之初就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应付教学评估,实验类课程课时紧张,单项实验往往安排在每门主干会计课程讲授完毕的后2周或1周(那时学生都在忙于准备期末考试根本无心实验),综合实验往往安排在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实习和写毕业论文,哪里还有心思来进行综合的会计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因为没有配套的财务软件和硬件而形同摆设,各项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因为经济环境变化的迅速性,也使得原本投入较多资金布置的实验场景很快就落后于实务现状,没有足够资金来支持更新实验场景,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仿真效果。另外,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问题释疑不断出台,许多院校应用的教学软件等,往往落后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实际,很难达到通过会计实验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

二、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几点建议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流于形式。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现状看,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应用型会计人才都将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因此,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开始,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达到的那两类能力切实纳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其他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2.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人手,调整会计专业培养过程。考虑到目前和未来市场需求,应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增加旨在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课程比重。可以考虑设置:税务会计、税务代理实务、财务管理综合实训、个人理财、政府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对于传统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技能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使学生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建议部分课程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教师课前认真思考,拟定讨论主题或设置障碍进行启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的l,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随着会计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对考试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更新观念,优化资源设置,拓宽获取会计学习资料的途径。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在选教材时,注意联系会计准则变化的新动向,坚决杜绝过时的教材。同时要注意除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外,尝试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和实务练习等。当前会计专业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的似乎只有“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会计电算化案例”。实际上其他专业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都可以安排配套的案例,注意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紧密贴近企事业单位的现状。避免只选择工业企业这种状况,在案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多选取那种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作为案例主体,使学生能够对多种行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书店等资源及时更新会计知识。(2)增强教师自我提高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以便增强业务研究能力,从而积累科研经验,与会计前沿知识接轨;②鼓励教师在实体企业兼职,以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从事会计教学工作;③鼓励教师获取双师资格(讲师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④在引进教师时注意向实务界倾斜,多调入具有实务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作教师,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生动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现状和财务难题,引导学生努力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相联系,并对其他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⑤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并吸收学生参与项目组,在思考如何解决实务难题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效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陈旧、落后的不能起到仿真作用的实验场景,配置相关的财务软件和硬件,努力创造一流的实验环境,使得学生既可以进行最基本的财务核算技能训练,又能进行网络处理,随时获取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比较、预测和决策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在配置实验场景时注意岗位分工,将内部会计控制引人课题。学生不仅能演练会计岗位的核算职能,明确岗位分工和内部控制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税务申:报、审计等管理型职能的操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逆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体系的主体,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与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培养目标或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时间性,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是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只有将会计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好的向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转型,最终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这也正是我们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

(责编:吕 尚)

作者:毕金星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健美操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