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会计监督论文

2022-07-03

衍生金融工具带给现行会计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足以证明,在会计核算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披露三大难题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现行会计监督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现行会计监督论文 篇1:

我国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演变的过程,1997年以来我国和北京市教育预算监督条例的沿革,以及对国内学者在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上做出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的现状等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现状和问题分析

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Education Budget in China

FANG Fang

(Capit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 budget;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一、研究背景

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是指财政部门通过其所属的业务机关与财务综合监察机构对财政部门内部和外部所辖的教育部门以及所属的各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计划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和追责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与评价,其中主要是对各项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以及教育机构财务会计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并对其中有关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截占挪用、预算内转外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依法给予适当处理(行政性制裁或移送司法查处),以确保财政预算单位行为的规范化。

(一)制度综述

教育预算作为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收支计划,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资金的充足和均衡。我国的教育财政资金存在着相对不足与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如何从教育预算的监督和评价上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预算包括教育预算的监督和评价在法规和政策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本文所指的地方以北京市为代表,列举我国和北京市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的沿革,如表1所示。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国内就有学者把教育财政理论包括教育预算监督问题放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进行分析。王善迈(2003)提出应在《预算法》等财政法规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原则是公平优先,并在分配方法和程序中提出具体要求,每年财政资金的分配方案要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应修订现行有关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应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公共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应规定教育经费预算的经费项目、经费标准,教育经费在预算支出中的比例,以及教育经费在地区和学校之间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代表领导的拨款委员会,改变现行财政与教育部门权力过大、财政资金分配不透明的状况。[1]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教育预算监督问题集中于如何通过预算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财政责任,尤其是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财政义务。无论在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制定《预算执行条例》或修改《预算法》,还是教育预算监督及评价等程序的优化,目标都是为了硬化以预算形式表现的政府教育投入。

(二)研究综述

肖振红(2002)认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赤字预算严重、预算编制失真以及预算分配的不合理;因此,预算管理的重点应在加强其指导性、监督性、可调节性等功能的发挥上给予体现。[2]

陈冰(2004)通过比较中美基础教育预算管理体制,提出尽快落实教育预算单列以促进教育事权、财权相统一;合理安排预算编审时间,实行标准预算周期;提高预算编制与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3]

吕春建(2004)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为基础,采用占用主体分类法和支出功能分类法,设计财政基础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通过对财政基础教育支出案例分析,对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4]

李丹(2005)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预算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狭隘,预算编制中存在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预算方法不科学,预算管理周期不合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管理缺少约束力,预算控制体系不健全等。[5]

由上可见,目前的教育预算评价缺少绩效思想;尽管有人大的国家监督、审计部门的政府监督以及财政内部的监督体系,但总的看,这些外部监督并未完全解决教育预算的相关问题。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包括教育预算),对社会公众而言几乎是封闭的,公众的参与程度低,缺乏表达意见的途径,预算过程欠缺程序民主,更谈不上听证、辩论,社会公众不知道财政支出的各个预算项目需要多大费用,不知道政府预算是如何分配的,也不知道政府如何使用财政资金,因而社会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这些年,不可否认预算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各级人大设立了专门审查机构,配备了专业审查人员,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效能显著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与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期望相比,我国的教育预算监督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育预算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1、教育预算监督法制建设滞后于教育预算改革的具体实践[6]

从目前情况看,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预算监督效能的发挥。

一方面是已有的文件存在着明确的界定,以至于“缺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整、职责明确、依据充分的预算监督系统,预算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各地方也相应出台了预算法案及其修正案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其自身独特的规范对象,对预算监督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不完整和系统,对预算监督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程序和步骤等并无详细规定,所以还存在着一定的实质性监督“缺位”。

另一方面是有些法制规定不能顺应当前改革的形势要求。以《预算法》为例,在《预算法》出台之际,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预算管理模式还带有很多计划经济色彩,立法环境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而,《预算法》的某些环节也未能摆脱旧体制、旧模式的影响。有些条款规定过于笼统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深化财政预算改革、严格预算审查监督和加强预算管理的要求。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削弱了预算监督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影响预算监督效能的发挥。

2、立法机关对教育预算的审查监督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教育系统部门预算就是反映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是由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财政部门审核,经人大审查标准,形成一个学校、一个部门的一本预算。对教育系统部门预算的监督,是对使用财政资金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所属学校编制、执行预算和年终决算的一种财政监督管理形式。然而,各国教育预算的监督环境各有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预算监督的环境上和具体程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仅从预算过程来看,西方教育预算监督大多是建立在教育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相对分离的基础上,这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编制上看,我国教育预算编制不科学,透明度低,执行中变化大,上级教育系统很难进行实质性监督;从执行上看,上级部门新政策不断出台,学校的教育预算执行稳定性差。[7]

3、教育预算评价信息化程度不高,社会监督作用甚微

教育预算的评价包括教育预算在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面临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加入 WTO 的双重挑战,我国政府也加快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财政部从 2000 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于 2002 年正式命名为“金财工程”。“金财工程”的启动将有助于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财政预算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我国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相对迟缓,信息渠道不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受托人和委托人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致预算执行过程的不透明、不规范,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公开是监督的前提条件,有知情权,才能有监督权。目前教育预算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受制于较低的财政透明度和有限的财政监督权,社会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8]

三、结论及建议

1、在教育预算监督管理的制度保障上展开呼吁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预算监督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预算行为,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并规定了严密的、可操作性强的处罚条款,法律约束性很强。对我国而言,强化教育预算监督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立法工作,呼吁《教育预算监督法》的出台已经迫不及待,只有以一部相对完整的权威性法律对教育预算监督工作的内容、方式、程序、地位和作用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对教育预算监督的职能与权限以及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加以科学界定,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监督,依法行政。

许多学者也强调将教育预算监督的管理问题融入法律健全的角度上来考虑。王蓉(2003)认为应完善我国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制订《教育预算执行条例》,加强教育预算的法治性、透明性和完整性,以及教育预算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方面的效用。这一举措是建设规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9]

王善迈(2005)针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提出应建立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10]

此外,由于经济活动有着现实需要,对我国教育预算管理法律、法规中不适应形势发展、操作性差的部分应加以修改和补充。树立预算法律观,通过确立有关管理制度的法律地位,健全完善预算监督立法保障,这是顺利开展预算监督工作的基础。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财政监督工作滞后,管而不严的局面,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与社会保障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

2、在加强教育预算在各部门、各环节、各阶段的监督上展开讨论

王善迈(2003)提出应修订现行有关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应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公共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1]

对教育部门预算的监督,一是监督改变原来交叉预算的方法,将不同性质的教育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或学校。如教育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奖学金、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资金等都属于教育经费。改革后,将监督学校是否将它们进行预算细化,编制的依据是不是合理。在使用过程中,监督资金是否到位,是否有被挪用、被挤占等现象,改变过去事前无监督,事中监督薄弱,事后监督罚款的做法。加强跟踪监督,把监督和检查有效结合起来,将财政监督置于财政改革与管理的全过程中。避免在预算编制上的粗糙、不科学、不准确,做到监督前置。二是在使用环节上监督。凡是财政拨款的预算款项,是否由国库直接集中支付到教育部门或直接支付到教职工的个人工资账户上,有没有被教育部门或学校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减少教育主管部门对下级学校单位的二次分配环节,减少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问题上的暗箱操作。三是对教育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的监督。无论哪个学校的预算内、外资金的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财政监督部门应自觉对教育部门该项预算进行全面监督,监督预算外资金是否进入专户管理,有没有“小金库”和账外账现象,避免预算外资金的流失和体外循环,杜绝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四是对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工作的监督。改变过去对事不对人的现象,对虚报预算的责任人和部门主要的分管领导,建议行政管理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部门。

3、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基础上展开评价工作

完整的教育预算监督和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有教育部门自身的监督,还要充分发挥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监督的力量。社会公众是政府预算的终极委托人,政府预算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使社会公众有机会了解预算,参与预算的编制、审查和执行,把政府预算真正置于全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提高政府预算功效。可以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到教育预算决策当中,以赋予公民参与权,保证教育系统高效公正地行使行政权。此外,还应当建立教育预算公告制度,对广大社会公众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利用社会公众的舆论来对教育预算决策进行监督,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预算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教育预算监督中的作用。各类新闻媒体是教育预算信息和社会公众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可以对同教育预算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宣传和讨论,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也可以对教育预算执行中出现的不利于社会公众的现象进行曝光。

参考文献

[1]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14.

[2]肖振红,段联峥.对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2002(07):104-105.

[3]陈冰.中美基础教育预算管理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16-25.

[4]吕春建.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R/OL].(2004-11-15).http://www.mof.gov.cn/news/20050301_1825_4426.htm.

[5]李丹.论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2005.

[6]张俊英.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预算监督模式的几点设想[D].吉林: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7.

[7]袁星侯.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演变与西方经验借鉴[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6(05):21-23.

[8]成刚.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预算制度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06):7-10.

[9]王蓉,等.努力构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3):77-82.

[10]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0):25-30.

(责任编辑:赵友良)

收稿日期:2007-11-27

作者简介:方芳,1983年生,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作者:方 芳

我国现行会计监督论文 篇2:

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带给现行会计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足以证明,在会计核算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披露三大难题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它给会计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笔者结合实际案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Financial Deriyacion Instrument),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金融原生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它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

1.契约性

实质上,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经济合同,其对象为金融工具,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并且该合约一般不得取消。

2.杠杆性和高风险性

在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时,只需交纳较少的押金或保证金,从而以小博大,具有杠杆性;而杠杆性也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倍数放大,从而具备了高风险性。

3.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衍生金融工具根本上说是为了规避金融价格波动的风险,而由于其以小博大的特性,使其同样成为了投机套利的工具。

4.高技术性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组合,还可以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其中体现了较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核算和监管的难度。

5.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价值方面受制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备这些独特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被证明无法真实反映其风险与收益,因而也无法行使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决策的可用性,动摇了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会计职能的行使,就需要进一步扩展传统会计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影响

资产和负债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均被定义为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并在未来将带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正在履行之中或尚未履行的合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发生,将在未来发生,是跨期进行。因此它无论采取何种合约形式,都会赋予一方到期按合约规定进行或放弃交易的权利。衍生金融工具若要属于资产范畴,固有“资产”定义也将随之颠覆。若将此工具归入负债项,有可能将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负债,而或有负债不能转化为现实负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传统会计理论定义下的“负债”难以囊括此点。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签订合约并不能形成企业资产或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对会计的基本要素的定义问题。

2.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传统财务会计所依赖的确认标准,注重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在收入和费用方面,如依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当合约已订立,风险和报酬已实际转移时,即应予以反映收入和费用。而现行会计所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是已实现的,即符合“实现”原则,交换行为已经发生,盈利过程已经完成,而对未发生的交易事项一律不予反映。对费用的确认除“实现”原则外,还要求符合“配比”原则,因此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

衍生金融工具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会计一旦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量化反映的问题。

3.对计量模式的影响

在会计计量中,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模式。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计量属性。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按照会计要素的历史成本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以实际取得资产时的支出作为计量、计价和记录的依据;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实际取得负债的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该模式坚持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以其数据易得、客观性强而占据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循。同时衍生工具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亏损并生的。而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在于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当前决策。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波动性决定了其势必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

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动不确定性的增大,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是合约标的的现时价值而非签订时的实际价值。对于合约价值随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身并非某一具体的会计计量方法,而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交现净值和现行市价等。比如可以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或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来获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独特性,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导计量属性的最优选择。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界指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在逐渐增强,将成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重的计量方法。

但是在我国,由于目前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各种交易价格还难以作到真正公允,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相关处理都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公允价值的回避已不是办法,只能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应用,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分为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会计计量原则,呈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的局面。

(四)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职能在于,现有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通过查阅财务报告以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而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具体来说,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交易本身无法得以充分披露,人们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传统会计体系所带来的问题一一显现。

一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传统的财务报表编制体系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例如资产负债表按照现行的报表编制要求,是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排列并编制的。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何让企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披露?很显然,财务报表结构无法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一新生事物,因为它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

二是现行通用的会计报表的静态性决定其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方面的信息。而且其反映的只是一种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账面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经济环境发生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三是充分披露问题。会计主体依据充分披露的会计原则,应披露全部的重要经济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若投资者无法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所需信息,就无法做出恰当决策,因而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就增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且不确定性,现有的会计技术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项目列入财务报表之内。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对每类金融衍生工具都应披露如下信息:每类金融衍生工具性质和范围、利率风险、信息风险、公允价值等。足见现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要求。

于是,“表外注释”就成为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弥补了通用会计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成为提高财务报表总体水平和层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就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进而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别于传统资产和负债的独特性,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的范畴。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而实务中各期货交易所和投资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又各不相同。因此,应加快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规范,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市场现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还处于初始阶段,将来各个衍生品种交易的开展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技术问题也必将得到解决。金融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将其作为对传统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契机。[e]

(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营运管理部 250000)

作者:杨 彬

我国现行会计监督论文 篇3:

关于会计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事项会计

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会计模式作为当今会计记录的根本,在会计的计量和记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会计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究竟采用何种会计模式成为当前人们思考的重要方面,并引导着会计的整体发展。

目前财务会计模式在现实的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毕竟在当前会计内环境和会计外环境的有机结合下,会计环境一旦发生变化,财务会计模式并不能够适时得去适应这些变化。虽然产生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并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有了新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并最终通过报表来体现会计信息,但是这种会计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反应真正的企业价值。因此又有许多会计研究学者站在新的立足点上,提出了事项会计的理论,这给与人们新的启发点。

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模式、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监督模式和会计教育模式。而今这些模式都是建立在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会计模式并不能非常真实全面得将会计过程中的价值反映出来,存在一定的弊端。

1. 在以价值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企业更偏重于揭示存货、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价值的披露,而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的财务信息揭示不足。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潜力、发展前景,非常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适当性。

2.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披露的信息偏重于财务信息,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须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揭示。同时,许多非财务信息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赢得民众的认可。

3.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偏重于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这些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财务潜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

4.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

5.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不能完全解决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在财务报表中未予列报,仅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这种附注说明通常是比较粗糙的,这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二是投资者、债权人、股东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企业衍生金融交易的有关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极不利于他们的决策。

事项会计构筑于会计事项基础之上,按照事项会计的观点,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基本活动、交易和文件。事项会计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用户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用户决策模型的各种会计信息。

事项会计信息收集的范围要远远超过传統财务会计的范围,它能够涉及到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那些难以计量的、不影响现时资产和权益构成的事项,如生产力、质量、担保、合同执行情况和租赁等。事项会计的信息列示方式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它要求较少的汇总,尽量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至于如何将经济活动的原始信息运用于决策之中,则依靠会计信息用户自身的选择,按照各自的需求将企业提供的原始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将原始的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融入过多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原始数据较多,而汇总数据较少,便于信息用户从原始数据中选择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今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财务软件的高速发展,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数据,根据不同的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为事项会计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新时代下会计发展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将事项会计与网络会计联系起来,带来了IT产业以及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其中对企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远的。网络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电子商务成为网络时代的交易方式和企业生存方式;其次,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运行,实现数字化管理;再次,网上企业、国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形态如直接经济、网络经济等逐步形成。互联网对经济业务和会计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要求财务会计模式进行相应改革,那就是网络会计。网络会计凭借其先进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与事项会计联系起来,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作者:刘超群

上一篇:供电企业电力电子论文下一篇: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