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监督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完善会计监督需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第一篇:会计监督论文范文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企业监督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监督的重要构成内容就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条件。当下,审计与会计监督都缺乏创新,二者缺乏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信息技术革命衍生出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监督形式。文章主要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关系入手,对在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把握两者的关系,完善企业监督,促进企业稳健持续的发展的优化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审计;关系研究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是由国务院在2017年颁布的,其中明确的提出强化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必须秉承统筹安排、推动发展、客观求实、依法审计的原则,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审计监督的不断强化,以及对审计监督环节严格控制的决心。同时会计监督也是企业监督的重要构成因素,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结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监督的水准,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是从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差异与联系出发,提出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出企业监督的效用,为企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一、企业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目的

通常来说会计是审计的基础,审计是会计的保障,同样的会计监督是审计监督的前提条件,而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会计监督的内涵就是会计人员与会计机构履行《会计法》的职责权限,主要就是针对《会计法》中规定的具体事项进行有效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检查与督促;审计监督就是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以《审计法》作为根据,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进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是对企业财务内部暗箱操作进行审查;其次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活动合法化的重要保障;最后就是能够给企业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降低各种法律以及运营风险。综上所述,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企业会計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差异

1. 出发点不同:会计监督是企业必然的一种监督形式,更加注重的是自我职能监督,其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直接产生影响,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数据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审计监督就是企业一种超然的监督,主要重心是企业的外部职能监督,并不会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决策产生干扰,主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从出发点来看,审计监督比会计监督更加具备公正性与客观性。

2. 监督流程不同:会计监督通常重视的是监管的连续性、时间性以及系统性,一般是以原始凭证的取得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同时也是以此作为财务信息的披露,整个监督环节更像一个完整的链条;但是审计监督则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并不会严格根据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审查,存在一定的针对性、不定期以及间断性,而且审计类监督活动并不会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共同展开,通常是在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完后,会计进行记录后再进行审查。所以,从监督流程来看,会计监督比审计监督更加严格以及系统。

三、企业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系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就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互补充与完善,会计监督更多的是对企业活动的全程监督,但是缺乏重点,而审计监督就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其次就是二者的监督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业务活动与内部控制机制的审查,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就是二者的监督根据是类似的,尽管会计监督的根据是《会计法》,审计监督的根据是《审计法》但是都是国家层次的法律,有着严格的法律标准以及监督要求。

四、企业提升监督水平的难点所在

(一)缺乏对监督机制的创新

企业在进行会计与审计的机制建设过程中,只是对其过程以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效用重视,并不是对会计以及审计的过程进行监督的环节。所以企业的会计与审计就缺乏相应的监管,而且其监督机制更多的就是摆设,并不能够发挥其推动会计、审计发展的作用。而且其监督机制只是沿用的传统的机制,并没有对其进行创新,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无法更新换代,其无法跟上相应理论制度的更新。监督机制的老旧使得会计与审计环节缺乏外部的推动力,最终为会计审计埋下较大的隐患。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会计审计内容同样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企业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其就不能够从系统上加强对于企业会计、审计制度的构建,也就不能够对其会计审计监督机制提供保障。使得企业不能够在健全的内部控制指导下对会计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完善,也就没有规章制度对其进行指导性建设,造成会计审计外部监督的缺乏,这是十分不利于会计审计的发展,甚至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不只是会计审计环节,企业一旦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诸多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三)监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由于企业的不重视,对于会计审计监督环节所安排的岗位人员多数随意进行安排的,其多数并没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人员安排。但是会计审计的过程是高智商的过程,一旦其中存在某些问题,缺乏专业知识的监督人员是没有办法及时的发现的。会计审计的过程是极为繁冗复杂的,一旦监督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不能够发挥出监督机制的作用。

五、提升企业监督水平的优化路径

(一)对违规机制进行创新

企业监督不管是会计监督还是审计监督都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寻找出能够更加优化的途径。例如引入经济审计机制,推进审计监督全面覆盖,积极落实并且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要改变事后监督的滞后性,要从事中、事前监督出发,降低企业损失,从而达到审计监督的常态化、有效化,对企业管理层能够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时要转化成果,促进履职,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共享与结果利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评估、干部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的机制。最后就是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制度化,落实违规责任追究制度,要发挥出威慑作用,要让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工作人员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要落实好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对各项审查环节中的一般性差错与遗漏要落实整改责任的同时限期整改,其中严重的违规行为应该给予纪律处罚,而且对于屡禁不止的单位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二)对会计与审计联动监管机制进行创新

企业监督联动机制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指导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同时一旦风险发生时及时进行防范,形成隔日或实时的交易监控—疑点预警—指导筛查—查处反馈的新型联动机制,从而形成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监督合力,能极大的提升监管效能。其次就是财务部门与审计机构落实该新型监督联动机制,要让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部门两者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充分实现横向、纵向的协调配合,共享监督成果。通过上述的方式将会计与审计的联动监管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发挥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根本性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只有通过各方面来提升竞争能力。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就是帮助企业更加规范化、合法化运营,能够为企业的稳健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企业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在加强企业会计与审计效率的同时千万不要放松对相应监督机制的构建,只有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出作用才能够保障会计审计的高效率运行,而且企业才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希望本文通过对会计、审计的关系的梳理,能够帮助相关企业构建其相应的监督机制,最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企业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区别与联系[J].交通财会,1997(03).

[2]李伟松.浅析如何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作者单位: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贵州分所】

作者:向萍

第二篇:会计监督与会计立法

摘要:完善会计监督需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关键词:会计 监督 问题 对策 立法

作者简介:叶晓文(1967——),女,满族,河北宽城人,高级会计师。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济呈现出多种经济形式和利益主体的格局,这种格局一方面调动了不同部门、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管理矛盾。表现在会计工作上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会计监督已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由此可知,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于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企业领导人作为授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贯彻领导的意图。其监督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与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监督收益和利润,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检查企业完成国家预算情况;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以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而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

(二)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以至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执行“顺其自然”,事后“审计算账”。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环下去,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尽的淡化下去。因此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第二,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形同虑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询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第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第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因此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然解决了两方面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 《 经济法 》 、认正券法 》 等,加快会汁法律体系的建没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对内部监督存在很多误解,导致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银广夏”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4)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作为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证。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5)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

作者:叶晓文

第三篇: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

摘要:“会计管理”概念在理论和实务上,会计管理与会计监督、会计控制等概念时而融合时而区分。本文通过对三个概念的辨析证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各有其不同的标准和目标,又有共同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等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三者的外延逐渐融合和模糊;三者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其核心和共同基础是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系统。

关键词:会计管理 会计控制 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图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5]商思争:《作为记录的会计: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分析和逻辑证明》,《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7]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编辑 虹云)

作者:商思争

上一篇:品社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开放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