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法治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法制教育问题、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困境、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已经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和谐法治校园建设探讨

[摘要]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建设和谐法治校园要紧紧把握五个要素,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法制教育 和谐 法治校园建设

[作者简介]王林(1972- ),男,河南信阳人,许昌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法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宪法和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河南 许昌 46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构建和谐法治校园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6-ZX-162)

一、和谐法治校园建设的基础——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和谐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学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高校德育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形式和对象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由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到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②因此,增强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使高校德育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就不能不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育人的需要

1.有利于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制意识,使学生懂得政治决定民主的性质,主导法律的内容;民主法制规范制约政治,为政治文明提供民主支持和法律保障。故而,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体现民主意识,维护民主权利的观念和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知法、懂法、执法、守法,形成“守法心安理得,违法必尝苦果”的校园法治氛围。③加强法制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理性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形成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

2.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学校教育的意义是为了培养一个“权利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用法治的理念和法律思维的理性,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确立权利本位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与受教育权相联系的各种正当权益。因此以学生权利为基点的育人为本和规范管理的制度创新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④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学校既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又要督促学生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加强法制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寻求权利救济途径,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高校法制教育要突出德育解决问题的规律性和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想了很多办法,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是突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计划性和理论性;二是突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三是突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以上三个“突出”,不仅体现了普法教育的手段和出发点,也体现了德育解决思想问题的规律性,有利于提高人们接受法律的自觉性。

尽管如此,学校因进行管理与学生发生争议甚至诉诸“公堂”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学校因之败诉的也不在少数。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大多数学生合法权益的要求,决定了学生行使权利不仅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也不能违背学校已经形成的且已为社会所认同的善良风俗习惯,倘若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因而,高校学生管理在依法治校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诚信、善良风俗等公德教育,法德相济共铸健康的校园环境。⑤

(四)高校要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树立德育整体化观念

“四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也为高校树立德育整体化观念提供了指导。德育整体化观念强调德育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保证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法律人才资源,在持久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正确地引导师生,消除他们思想中消极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进而实现从法律意识到法律素质的转变。

二、和谐法治校园建设的方向——法制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

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决定,自200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作了重大改革和调整,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分量加大,同时全国统一使用新教材。这一改革着实为高校法制教育与建设和谐法治校园长效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面对这一重大改革,出现了各种议论。正确理解和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和改革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态度的问题。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态度是:以科学发展观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规律。⑥

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确立法律信仰,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守法。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构建和谐法治校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2.制定并完善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法制教育从单线型转变为网络型,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巩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紧抓前馈环节,多方面、多渠道地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

(二)高校要把培养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内容加以研究

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形成规律,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校要确立“以人为本” “以法治校”的理念

在治理校园、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人,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这在法律上就是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使其享有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

以法治校是为贯彻落实法治国家原则,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目标,以法律方式规范高校管理的过程。学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时,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教化、熏陶的作用。

三、和谐法治校园建设的要素——体现五个“和谐”

(一)主体和谐

施教主体既包括单位主体,也包括个人主体,高等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法制教育职责,只是在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上有所差异。主体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每一施教主体应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法律素质,他们在学生的专业教学、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社会服务中所起的作用会惠及不同的教育对象。作为统领全局的学校,不应当过多地涉足学生的自主领域,它所要做的只是通过建立规范、加强引导、积极服务来进行宏观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有序的宽松环境。

(二)内容和谐

按照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校园。这里所讲的民主法治,就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扬和保障,依法治校的工作目标得到基本实现,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能健康有序地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也就是内容和谐问题。

(三)客体和谐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出现滑坡,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关于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及重要性,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对高等学校来说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摆正“成人”和“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⑦

(四)机制和谐

要促进机制和谐,需注意几个结合:一是要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二是要把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同公民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三是要把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维护大学生权益工作相结合;四是要把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参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五是要把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文明健康上网相结合。

(五)目标和谐

高校法制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需要举全校之力,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治校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人法双馨”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⑧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2.

②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7-288.

③邱伟光.围绕和谐目标 创新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5.

④简敏.用现代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权利保障的制度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10.

⑤张永华.以学生权利为本位 规范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4(8):15.

⑥刘书林.以科学发展观理解高校思政课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01-29.

⑦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

www1.dqpi.edu.cn/pinggu/readldjhs.asp?id=8,2006-04-30.

⑧陈达云.试论构建和谐校园若干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24.

作者:王 林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摘要:法治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法制教育问题、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困境、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已经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法治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旨在合理解决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精神;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苏贺新(1982),女,法学硕士,黑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实践教学,公司法学。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应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

法治精神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的统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主体。一是法治认知是基础与前提,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法治情感是主体维护法律尊严的主要推动力,对建立健全、推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法治意志是主体有意识地践行法律精神的重要品格,是主体践行法律、克服困难的主观选择;四是法治理念是法治精神的高级形式,表现为法治理想与法治信仰;五是法治价值观指引人们遵从法律、认同法律、自觉建立健全法治秩序及评价标准,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尺度。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困境

(一)法治观念滞后

相比于西方的公民教育,中国各大高校更为推崇圣人教育,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圣人的模样,使之具有圣人的道德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但法律教育还没有得到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国家层面的法律教育、学校层面的法律教学与自身层面的法律提升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教育的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教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毫无法律教育经验的高校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法治精神不足的短板。

(二)法律教学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部分法律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法律教育定位模糊,即法律教育长期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案不明确;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法律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更为突出,学校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改革,停留在理论上的宣讲成为众多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四是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量非法律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对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不够。

(三)高校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高校是推进法律教育、践行法律的重要场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将法律教育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转变办学理念,在高校管理、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法治精神,这些做法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依然突出:一是受人治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相对淡薄,真正推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不多;二是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更有甚者,某些政策、制度、条款还严重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高校管理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法律教育的结合点与契合点相对较少,以致高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不浓、依法治校水平不高。三、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

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制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法律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将法律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使之成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逐渐推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同时,以大学生发展特点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

(二)深化法制教学改革

一是统筹规划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门科学,完全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应该改变。另外,正确看待法制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厘清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防止出现将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知法守法懂法,能用法律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是合理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一主旨,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推动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一方面,简单、精炼地提取大学生经常遇到、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培养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根据自身专业自愿选择法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提升其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低、中、高年级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化,有效开设《法学概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方面的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进行系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

三是推动法律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为大学生学习法律提供基地;开展旁听法院审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与调查等活动,明确法律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全面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

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等环节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专业化法律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活动,克服法治困难,形成法治理想与法治观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制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的重要基地,坚持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感受高校管理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制订、完善高校章程,明确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做到权力分开、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二是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积极调动高校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动参与高校管理。三是公开校务信息,维护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高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高效。四是完善校内申诉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优劣的试金石。我们有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健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参考文献]

[1]苏贺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2]苏贺新.浅议高校突发事件的援救[J].教育探索,2012(05).

[3]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53-54.

[4]刘政宁.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47-49.

作者:苏贺新 魏连俊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3:

论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分析当今社会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校在法治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高校人才的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及进步。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对策

一直以来我们党都是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当今,法治化也是一种国家现代化的体现和表达,绝大部分中国公民都能有效的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法律”一词也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那么高校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社会输注人才的主要来源,担负着人才培养、人格塑造等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的自身法治建设及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给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试想,如果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只掌握了专业文化知识,而缺乏正确的法治认知、道德理念以及自我认知,那么谁能保证这些人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拖后腿?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以各种方式冲击并污染着校园内的学生,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侵蚀,从而有不少学生会因各种利诱的驱使下做出违法犯罪行为,让自己遗憾终身。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是教育的缺失还是教育的强度不够?我想原因有很多,首先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更没有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因此,我觉得加大高校法治教育的力度、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的漏洞、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怎样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第一,高校应单独增设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加强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学习。高校学生大多正处于向成年人角色转换的阶段,已不再是无知者无畏的年纪,因此我们的法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遵守校规校纪的层面,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让他们清楚,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一定会按法律程序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让他们形成防范意识,从高中生的被管理、被保护转变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防范,这就是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上要达到的目的之一。高校除了单独增设法制课程外,还应该定期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公安人员的实践讲座,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比如我校近期开展的“扫黑除恶进校园”活动;同时应分阶段性开展法治演讲,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讲出观点,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法制认知的深度;观看法治视频,通过社会上出现的典型案例来警示学生,违法犯罪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我们还应该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的漏洞,比如在进行法制课程设置时,应注意法制教育内容的筛选,要符合一个大学生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要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特殊需求性,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除了高校自身对法制教育的加强外,还应该联合学生家长共同进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密和谐的家庭關系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根本。首先,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基础,现在有许多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由于长期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的。我曾见过一位同学(小明)的父亲有赌博、酗酒的恶习,因长期赌博、酗酒闹事欠下外债几十万,该学生及母亲经常遭到其父的殴打,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暴躁,养成了打架斗狠的性格。一次因外出吃饭与一社会人发生口角,遂双方开始激烈打斗,期间小明拿起桌上的啤酒瓶,多次摔向对方头部,造成对方当场晕倒,抢救无效死亡。小明也因此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余年。小明就是因从小生长环境恶劣,法制教育缺失从而导致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教育是核心,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家庭依然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却疏忽了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健全,从而发生悲剧。刘星是一名大学生,他家境非常富裕,父亲是在生意流海中摸爬滚打过来的,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惜重金培养他,但是经常给他灌输男人一定要想办法赚钱的思想,然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进入大学后他竟将自己的零花钱借给同学,并以高利息回收,并且成立组织逼迫同学还钱,用他的说法是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最后被“负债累累”的同学举报,并被派出所抓获。刘星同学的犯罪行为充分表明了他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他并不知道这种“高利贷”行为是违法行为,更不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将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就充分说明,很大部分犯罪学生家长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作用,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办法律知识讲座,使家长成为知法、守法的先行者,增强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意识、责任。同时结合家庭教育,高校、家庭双方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

第三,高校还应注重社会法制教育建设,可建立法治教育基地,发挥高校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的带头作用。高校可依托法学专业的特色,首先是全校师生普及法制学习,然后开展法治宣传等普法活动,形成服务社会的窗口,加强学生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同时可建立法治教育基地,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稳定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为营造有序的法治环境创造条件。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可通过向全校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普法活动,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来加强学生法制的学习,同时通过开发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形成网络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渠道,扩大教育的辐射面,提高法治教育的普遍化,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最后,高校应上报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协助高校进行社会普法的自愿者行动,获取多方位的支持,有利于法制学习的开展,扩大法制学习的普及范围。

综上所述,高校的法制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做到高校师生法制学习的普遍化,家庭法制教育的健全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净化,才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才能真正的成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耿兆辉,易崇艳.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戴中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古月(1988-),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教育学。

作者:李古月

上一篇:当代国内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