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

2022-04-16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今年年初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已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当前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明显标志。一方面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 篇1:

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时代的产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自身内在不足的制约,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众多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当地的人民银行,大力融通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结构发展,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极化 扩散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式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社发展来的,是性质实在不断变化的,以安阳市商业银行为例。安阳市商业银行的前身为安阳市城市信用社,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安阳市城市信用社最早成立于1979年11月。全市第一家城市信用社—红旗路城市信用社当时由原人民银行安阳市支行营业部组建。1984年,人、工两行分设时,红旗路城信社划归市工行营业部管辖。此后市工商银行又相继组建了车站城信社、双诚城信社、南大街城信社、梅园庄城信社、大东门城信社、东风城信社等6家城信社。市乡镇企业局组建成立了市金融服务部(1997年更名为安阳市金汇城市信用社),市文峰区组建成立了文峰城信社,市二轻工业局组建成立了东工路城信社。1991年元月,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负责对全市城市信用社进行归口管理的安阳市城市信用联社成立。同年8月,联社营业部成立。联社成立之初,由工商银行组建的7家城信社和联社营业部首先进入系统管理。在此后的5年时间内,滑县、汤阴、内黄城信社、安阳县、林县等县城市信用社及安阳市金融服务部、安阳市东工城信社、安阳市文峰城信社分别与其原主管部门脱钩,归属市城信联社统一管理。1998年,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准的我市地级市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意见,我市城市信用社以三种方式予以处置:一是对市区外的城市信用社,如原林州2家、滑县2家、内黄、汤阴等7家县域城信社分别归属当地农村信用社;二是对11家地级市城市信用社中的7家社合并重组为1家法人城市信用社,即安阳市城市信用社;三是对安阳市金汇城市信用社、双诚城市信用社、文峰城市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4家城信社实行收购式撤销,其有效资产和相应债务由安阳市城市信用社承接。2002年7月,在市区11家城信社基础上成立的,以一级法人体制为特征的安阳市城市信用社正式挂牌运营。重组后的安阳市城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以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法人治理架构。实行总部和办事处两级经营体制,总部经营机构共有10部两中心,下辖19个基层办事处。2005年安阳市城市信用社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23日,安阳市商业银行挂牌成立,从而明确了其属性为股份制性质。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受自身因素和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资本规模小,实力弱,资本充足率又不高。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的资本为1亿元到5亿元人民币之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资本扩充的需要,但众所周知,城市商业银行扩充资本的途径十分单一,这就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二是历史包袱重。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也继承了信用社在粗放经营模式下所形成的不良资产,而且大多数不良资产收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三是科技实力薄弱。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资金实力的影响使其对科技投入不够,科技手段自然就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科技的落后导致了不能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金融创新受到影响,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缺乏生命力。四是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学历在中专以上的不到40%。人才匮乏,使其创新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务的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要想摆脱现状,做强做大,就必须根据自身性质,因地制宜,立足于中小企业建设,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开拓其发展的新局面。

二、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性质决定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经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1.资本组成:其主要资本来源于吸收地方的企业、居民和地方的财政方面的入资。

2.服务的对象: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的中小企业和地方的居民百姓,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就被定义为了某个城市,这就要求城市行业银行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只要城市发展了,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才更加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为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唇齿相依。

(二)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发展的战略任务决定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必然性

萨缪尔森定义的“极化”效应为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受到要素收益差异而发生的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扩散”效应是指经济增长的势头会随着增长点内部人力资本的提高,规模效益的扩大,技术进步的加速,创新群的集结,从增长点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而且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区域经济总是循着“极化”与“扩散”两条思路交替进行的。此理论应用于城市“极化”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向发达地区发展;“扩散”是城市商业银行由发达地区向周边地区辐射。中心城市发展的越好,其对周边地区辐射范围越大。全国由城市商业银行组成的发展极形成了经济增长圈,这就要求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当两大任务:一是促进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即经济圈的“极化”,二是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即发展极的“扩散”。“极化”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将经济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所谓中心城市以城市商业银行所在的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发展的越好,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范围越广,这就是发展极的扩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化”和“扩散”都是经济效益使然,“扩散”完全是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扩散往往也是新一轮经济圈形成的开始,是中心城市为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极化”与“扩散”是交织在一起的,“极化中有扩散,扩散中有极化”。北京市、上海市等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以自身的优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市商业银行根据首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重点支持了一些市政工程建设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上海银行五年来为支持高架、地铁二号线、轨道明珠线浦东机场龙东大道等发放几十亿元贷款,有力的支持了上海市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市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占有特殊地位,基于其区域发展的战略任务,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定位必须考虑下列因素:一是特殊地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是其占有地利,收到地方政府支持的较多,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其行政干预。地方政府会以股东或行政主管的身份入股,地方政府更倾向与支持地方经济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坚持经营原则与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两方面的平衡,要力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正确的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二是自身实力。城市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人员素质、结算手段、管理水平、科技条件、金融创新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其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一定要量力而为。

鉴于上述因素,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定位可以阐述为: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地方人民银行,大力融通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基础建设,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发展地方城市经济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三、安阳银行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案例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作为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年来,安阳银行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风险的控制作为了管理的核心,成功地完成了由风险处置、确定支付到规范化的管理、稳当经营的历史性跨越,构造了经济绩效考核制度,注重经济效率提高,精细管理机制,使得全行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增强,保证了全行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立足地方的战略取向,为发展选择精确的市场定位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发展战略取向和目标发展市场上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市场的竞争主体,安阳市商业银行坚持“创建本土精品银行,打造区域品牌银行,铸就全国知名银行”的发展远景,明确“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安阳市商业银行坚持向下植根安阳本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市民,成为安阳人自己的社区银行、精品银行,夯实未来跨区域发展基础;向上合纵连横,搭建互助平台,发展成为区域品牌银行;最后,发展扩张,成为资本质量好,盈利能力强,服务能力优,管理能力佳的全国性知名银行和上市银行。着力营造与政府融洽的合作关系,积极介入一些市政重点建设项目,为地方建设提供了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持续的推进业务的创新,努力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突出的问题,大力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贴近安阳市民,关注百姓,为广大的市民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紧跟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势,适时调整网点的布局,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优势。

(三)积极的推进业务创新,为发展提供持续的前进动力

安阳银行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产品和服务创新,逐步构造起具有地方银行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推出了商铺贷款,厂房按揭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2]彭建刚,周鸿卫.增长极的金融支撑: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

[3]曾凡银,冯宗宪.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与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01(2).

[4]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宋姗(1987-),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级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宋姗 郭善民

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 篇2: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周期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

今年年初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已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当前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明显标志。一方面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今年以来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实际出口增长10.8%,由去年20.1%的速度减半;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存在下滑,特别是住房等消费热点面临调整,消费需求增速出现调整。经过连续几年的价格暴涨和需求扩张之后,今年房地产需求进入调整期。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幅动荡或收缩,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必将回调。

我们认为,要全面认识本次增长下行周期就必须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调整本质。美国次贷危机无疑是引发我国经济调整发展的导火线。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对美出口贸易,另一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并非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调整,其核心原因在于,次贷危机是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导火索和表象因素,决定世界经济周期的三大核心力量——“新技术扩散效应”、“全球化红利”与“全球经济不平衡”都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首先,世界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决定了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新技术扩散效应步入下滑期,世界经济将告别“高利润时代”。美国经济衰退并非“次贷危机”等表面因素,而是技术创新效应和扩散效应开始处于阶段性衰减的实质。这不仅标志着本轮世界增长根本动力的衰竭,更为重要的是它宣告了世界经济告别了新技术创新与快速渗透阶段,世界经济周期开始进行大幅度调整。其次,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难以维系,以相对价格调整和汇率调整为主导的调整力量必然能通过次贷危机等事件为导火索,对世界经济不平衡进行反向调整,世界将告别“贸易流量大幅度增长时期”。世界不平衡问题在近五年出现极度恶化的趋势。不平衡的扩大必将意味着以美元为主体货币的国际流动性过剩,而过剩的流动性必须寻找其合适的载体和恰当的途径,这决定了各种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成为必然现象。而这些泡沫的破裂就意味着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世界经济必须通过储蓄—消费结构的调整来逆向调整全球的不平衡。

“新技术扩散效应的衰退”、“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将直接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基本上是在压低要素价格、高资源环境耗费、重速度轻分享的前提下实现的,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在经济赶超的大背景下,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扭曲要素价格的方式进行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同时,只注重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分享的做法,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之间的不匹配。无论是资源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方面的约束,还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差距所形成的社会方面的约束,都意味着过去30年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从国际比较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增长率超过9%、持续增长超过30年的经济体只有博茨瓦纳(平均增长率11.5%,持续32年)、中国台湾(平均增长率9%,持续33年)和中国(平均增长率9.8%,已持续30年)。前两个经济体规模小,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的持续高增长是仅有的奇迹。但经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模的,中国也不能例外。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在十年左右。上一个低迷期始于1997年下旬。目前的周期在2007年或2008年到达一个峰值。过去五年,受益于宏观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盈利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我们必须审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发展速度,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发展形势,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做好充足的准备。

经济增长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从业务本质上看,商业银行具有亲周期性,即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收益会下跌。德意志银行采用弹性分析方法(弹性方法即GDP增速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的相关指标发生多大幅度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与美国商业银行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1)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大型银行的不良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小型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达到0.6个百分点;(2)美国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2.4,即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商业银行的ROE将下降2.4个百分点;(3)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0.8,非利息收入的弹性为1.65,即当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将分别下降0.8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还是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都要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由企业经营困难所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盈利增长下降的问题可能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具体说来,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以下挑战。

信贷业务受限。信贷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经济下行周期,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一是银行通常将有限的贷款规模向也已作出承诺并签约的项目贷款、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性大客户和大型企业倾斜,当效益较好的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受新一轮经济调整影响而出现问题时,会给银行带来集中风险;二是目前不少银行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偏好电力、电信、教育、交通等行业和建设项目,各家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同现象加剧。由于这些授信对象大都具有项目工期较长,自身资本较少、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

中间业务遭遇瓶颈。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那么,在经济下行周期,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比如说,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基金新增份额大概在280亿元,而去年四个季度的数据分别高达976亿元、3189亿元、5217亿元、1711亿元。仅代销基金一项,银行的这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就将比去年同期下降90%以上,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的影响在50%以上。在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的总体情况下资本市场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

不良贷款有可能上升。统计表明当前商业银行有60%的贷款余额都是在这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而这一轮银行信贷是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2007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企业市场预期并不乐观。根据央行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上半年企业盈利能力指数和支付能力指数都低于前两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都不同程度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日本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萧条期间,中小企业的倒闭数上升近20%。

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风险明显加大更引人关注。根据国内某家商业银行对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压力的测试结果,若房价分别下跌20%、30%、40%和50%时,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18%、3.51%、3.88%和4.32%,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将分别为1.08%、1.32%、2.49%和3.12%,均遠高于当前住房开发贷款不良率1.8%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0.74%的实际水平。统计表明:从1998到2001年,香港房价下跌了30%,按揭违约率从0.2%上升到1.4%。在所有市场,按揭违约率上升在经济放缓时都难以避免,但由于中国房地产商市场集中度极低(前10名占市场份额仅3%,99.9%的房地产商是中小型),经济放缓时地产商倒闭的可能性大于香港。

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使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难以完全有效地防控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在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风险很可能向银行转移。企业资金与资本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市场的风险会通过企业资金渠道向银行体系传导,股指的调整也将导致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还贷能力降低,这也是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客户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客户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是银行的业务之源和利润之泉。面对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我们需要对客户重新做出评估,是否仍然是核心客户?这个行业是否仍然可以带来比较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分工的变化也会造成市场结构的变化,有的行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有的则会受到鼓励,所有这些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贷款风险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两年降低2~3个百分点。按不良资产率对GDP弹性为0.4计算,GDP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率上升1%,从而使银行盈利增长下降25个百分点,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经济减缓带来贷款的需求减速和利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减速、两税合并利好消失等),今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可能降至15%以下。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着重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敏感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努力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风险可控、质量稳定、经营稳健。使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业务领域和重点目标客户倾斜;进一步把信贷增量与流量管理、把信贷与其他融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房地产、电力、公路、钢铁、纺织、汽车制造、城建等行业的市场敏感度高,为此要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加快行业内客户结构的调整。

把改進房地产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要密切监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项目销售进度和价格变动情况,动态评估企业风险状况和市场前景,完善名单制和资金封闭管理。完善个人住房按揭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严格掌握信贷政策和条件,加强借款人真实还贷能力的审查。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自身的管理控制。建立按揭贷款风险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对潜在的风险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在高度重视系统性风险同时优化结构。要充分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经济周期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行阶段,判断在整个社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商业占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细分市场、有进有退、区别对待,对受下行周期环境影响相对较轻、创新能力强、产品有竞争优势的优秀小企业,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受下行周期环境影响大,不再具有低成本发展优势的小企业应果断退出;积极探索各种创新方式,多渠道支持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要,分散信贷风险;从稳健经营、强化风险控制的角度来把增量资金投入到相对风险较小的客户;对于节能减排项目,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加大投入力量,注重绿色信贷业务的推广。

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存款。要持续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势头,就要依靠负债业务,特别是核心的负债业务。要通过深入挖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负债规模,特别要充分发挥银行的综合优势积极竞争优质客户,同时,更多地通过产品创新,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吸引客户,以增加客户的综合回报来赢得市场;认真研究储蓄业务的内在规律,促进对公和同业存款的持续增加,努力在社会资金的大循环中,巩固和扩大商业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抓重点业务领域客户,抓吸存稳存的长效工作,不断创新业务领域和产品。

努力增收节支扩大盈利。进一步加强对可用资金的投向管理,优化资金运用结构,继续认真执行贷款定价标准,切实利用好贷款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合理的定价水平;及时优化本外币投资结构,丰富交易产品、完善交易策略,努力提高债券、同业资金存拆放等业务的收益水平;强化竞争意识,严格依法合规发展中间业务,不断突破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分项分析中间业务市场占比变动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完善竞争策略,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强化压力测试加强风险预警。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调整关注类贷款定义和损失类信贷资产预判标准,执行更为严格、审慎的资产质量管理标准;增加对部分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认定的局限性规定;加强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工作,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地区、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落实退出政策、监测到户;要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尤其是行业风险预警。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关注政府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关注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做出风险预警提示,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潜在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隐性风险越来越复杂。我们要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增强退出的主动性。在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信用等级和财务指标的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保证及时和科学地退出。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客户:连续几年资产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多元化投资、过度投资、非正常经营性资产占用过高的企业;存在明显短贷长用,财务杠杆风险较大;收入、利润增长来源以投资或非主营业务为主的企业;与钢铁、电力、煤炭、造船、食品、进出口贸易、房地产、施工、建材、汽车、土地储备等行业高度相关的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要进一步警示分行关注敏感行业、重点区域、出口依赖型企业的经营发展变化情况,加强贷后检查,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加强流行性风险管理。目前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我们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资金面的变化情况,尤其关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资金市场的可能变化,适时调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低于贷款增速,存款增长相对较慢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运用各项工具,继续保持业务发展过程中资金总量与结构状况的匹配和均衡,确保商业银行流动性在良好状态。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作者:徐宝林

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 篇3: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进程中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初探

摘 要: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进程中,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从搜集到的数据分析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资源集中的现象,然后进一步分析出信贷集中的形成原因以及信贷集中带来不利影响。进而提出缓解建议,防止我国的商业银行发生过于集中风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创新驱动;信贷集中;商业银行;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

1.商业银行信贷对象的集中

从信贷投放对象的角度看,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大型、小微企业稳定。2012年四季度末,大型、中型、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8.6%、15.6%、16.6%,增速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8%和1%,参考过去六个季度的增速变化趋势,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大型、小微企业更加稳定,信贷资金配置不均的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整体上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总量远超过小型企业。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不仅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还集中在客户上,这一现象可以有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比例≤10%)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最大比例≤50%)两个指标来反映。从2010年至2012年相关数据来看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都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较高,存在信贷资金集中问题。

2.信贷资金向行业的集中

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信贷资金的风险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时,总是把贷款投放在某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从行业分布看,2012年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6.5%)、制造业(占比22.9%)及个人贷款(占比20.4%),三大领域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9.8%。但是对于经济薄弱行业、产业,如“三农”、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信贷资源投入十分不足,资源配置状态很不均衡。

3.信贷管理权限的集中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商业银行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逐渐使用集权式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快信贷网点撤并的步伐。第二,贷款权与审批权的集中。集权式的信贷管理办法,使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地集中在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分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没有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审批权,只有金额很小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甚至没有。

4.信贷向经济发达区域的集中

当前,商业银行通过撤并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机构网点,将经营资金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重点支持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从2008年至2012年数据来看,虽然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每年投放在东、中部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西部、东北部这些欠发达地区只有少量的贷款资源。

5.信贷期限的集中

从信贷期限来看,新增加的贷款有长期贷款逐渐地向短期贷款趋势转变,但是中长期信贷资金仍占有较高的比重。2011年之前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总贷款余额曲线基本保持一致的上升趋势,而短期贷款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信贷期限逐步向中长期集中。其中从2009至2010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差距最大,信贷集中的趋势更明显。从2011年以来中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的差距越来越小,期限结构的集中程度有了一定的缓解。

(二)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采取增加内需的宏观政策,使得巨额资金投向电信、交通、城建等基础产业和设施项目,导致资金在行业的集中。

2.商业银行集约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信贷集中趋势。在经济转轨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开始以市场为向导,进行改革,综合考虑收益性、风险性以及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下,推行集约化的经营方针,使贷款资金出现集中现象。

3.现行的贷款管理方法导致了信贷集中趋势。首先,小企业在信用等级评级过程中很难达到标准,所以在信贷审核中会受到阻碍。其次,各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以及严格的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高于激励,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时非常谨慎。

二、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贷集中引致的银行风险

1.信贷集中加大银行业的危机风险。银行间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竞相地将信贷资源发放给优质企业,使企业因容易获得贷款而不能充分利用资源,造成资金的积压,而银行又不能及时地收回贷款,形成了恶性循环。

2.银行不能合理监控企业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加其风险。各银行间为获得优质客户,引发恶意竞争,比如有些银行会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等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措施,放松对企业风险的警惕,增加了银行业的风险。

(二)信贷集中引致的贷款需求者的风险

1.对优势企业来说: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的资金往往会降低贷款的边际效用值,从而降低借款者的还债能力。较多的贷款资金使得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受到经济环境的冲击就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而银行业停止贷款的发放使得银行资金链的断裂,引发企业破产的风险。

2.对弱势贷款需求者来说:因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不能够抵押担保,很难满足银行的授信放贷条件;加上商业银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责任大于激励,银行都倾向于向大企业放贷;因为上述的信贷歧视,使弱势贷款需求者很难从银行借到资金,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信贷集中引致的社会风险

1.导致行业泡沫。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在少数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某些企业、行业的非理性扩展,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房地产行业。

2.给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阻碍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经济主体主要通过银行解决其融资需求,这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传导。而银行将信贷资金集中的决策行为可能会脱离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失败。

三、规避信贷集中风险的建议

(一)中央银行要加强政策窗口指导的作用

中央银行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和配置信贷资金,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信贷政策的实施。人民银行要及时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并且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对单一客户、单一地区的信贷比例做出严格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优势明显、管理规范、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二)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以及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调整方面,应该适当调整信贷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主要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对于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改革商业银行中重责任、轻激励的制度和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与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制度。

(三)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促进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其发行的门槛,增加多种融资方式,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另外,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和引导,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运作机制,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尽力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四)加强信用建设,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经济转轨背景下,社会经济逐渐市场化,各地区为引入商业性资金投入,应积极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政府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引导和保护本地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提高相关部门对金融债权的维护意识。其次,加强信用法律制度,为改善金融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另外,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宣传和教育信用观念,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应通过实行利率差别化、降低准备金利率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颜廷峰.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衡量指标体系优化设计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

[2]樊志刚,何崇阳.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3(5).

[3]赵惠敏.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5(12).

[4]江曙霞,罗杰,黄君慈.信贷集中与扩张、软预算约束竞争和银行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06(4).

作者:颜廷峰 张杰

上一篇:物流专业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