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艺术传统流派发展论文

2022-04-24

摘要:古筝,中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各阶层人士对古筝艺术的传承,已使筝乐文化与各地域文化习俗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筝乐艺术传统流派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筝乐艺术传统流派发展论文 篇1:

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推广研究

摘 要: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史学价值、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广和普及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程度日渐加深,新媒体成为了当下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传播范围拓宽,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为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河南筝乐;新媒体;传统文化

一、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推广的必要性

河南筝乐流派是古筝艺术的传统流派之一,起源于河南地区,也被称为“中州古调”。东汉时期,筝乐艺术随迁都流入河南地区,和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汇发展。到明代中期,河南民间流行起一种乐器合奏的器乐演奏形式,称之为弦索。明末清初,河南民间又流传起一种曲牌体说唱艺术,这是一种以“汴梁小调”为基础,吸收北京八角鼓中的岔曲、南北民歌小曲以及戏曲中的唱腔曲牌而形成的以鼓子曲为代表的曲牌连缀曲。弦索与鼓子曲融合发展为大调曲子,而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就主要来源于河南的大调曲子。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过去的文化娱乐享受,筝乐艺术也就随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回看中原历史,虽然时代不同阶段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河南筝乐作品中窥探当时阶段中原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认知等,可以说河南筝派音乐作品可以清晰地展现时代群众的基本精神面貌。河南筝派作为河南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河南地区的方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风土人情的形象代表,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使我们对河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板头曲和牌子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河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二、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推广特点和手段

(一)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推广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有即时性的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也促使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便利的移动高科技产品。电脑和手机的使用,可以实现人与网络的连接,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资料。尤其在5G网络出现后,更是加快了信息在网络平台的传播速度和接收速度。在高速的传播速度之下,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打破了传统限制,可以让受众在最快的时间内接收到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产生兴趣,投入到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学习中,实现更好的推广与传播。

新媒体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众化传播方式,技术门槛低,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完成对信息的接收与传播,其分散性、广泛性都达到了其他推广媒介无法企及的高度。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推广打破了空间限制,让更多不同地域的人了解和学习河南筝乐,扩大了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依靠网络传播信息,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从而实现信息的互动。新媒体信息的交互传播不仅加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扩大了信息的影响力,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使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推广占据优势,古筝艺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大众认可。

(二)河南筝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推广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以个性化、即时性等特点在大部分领域比肩传统媒体,而在音乐艺术推广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文化推广渠道和传播途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大多通过线下音乐会的模式欣赏河南筝乐,这就使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在推广中出现局限性。在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下,线上播放模式成为当代音乐推广的首选,线上播放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受众足不出户就认识到河南筝乐的魅力。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线上音乐播放器的产生,给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提供了线上播放的平台。录制河南筝曲并投放在网络音乐平台上,听众只需要花一些零碎的时间,就可以对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也为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线上推广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即社交网络模式。豆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可以让河南筝乐的爱好者们在线上拥有讨论和学习的平台,开通河南筝乐相关微信公众号,建立河南筝乐爱好者相关超话、社区,可以通过日常的交流与讨论,吸引新的受众了解和认识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从而对河南筝乐产生兴趣,达到较好的推广效果。除此之外,网络视频播放器的兴起,也给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带来福音。录制河南筝乐相关视频,投放到线上视频网站,通过视频传播模式,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河南筝乐的艺术底蕴。而当代“弹幕文化”的热潮,即在播放视频的同时在屏幕上显示网友们的评论,更是让观众们超越时空限制产生互动感,拉近了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与民众的距离感。通过线上播放模式、社交网络模式和视频播放模式三种手段实施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体现河南筝乐的价值。

三、新媒体时代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阻碍和推广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阻碍

从历史发展来看,在民国以前,我国的音乐主要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演绎,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使事物的传播速度加快,各种形式的音乐风格和多种多样的乐器纷纷进入和影响我国的文化市场。随着音乐及器乐的多元化,河南筝乐作为商业化程度低、缺乏群众认可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推广道路变得异常艰难。对于现在新一辈的年轻人来说,新的音乐形式以井喷式涌来,可选择的音乐学习方向增加,当代年轻人对筝乐流派了解不足,不愿意进行学习。此外,河南筝乐的艺术特性与新媒体使用人群的需求不适应,导致河南筝乐流派不能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河南筝乐需要尊重新媒体的推广规律,对陈旧曲目进行更新,让它的内容与新媒体的推广相适应,运用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对河南筝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推广,并及时对河南筝乐的推广进行效果评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河南筝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展现新的活力。

(二)新媒体时代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便利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各大视频类、音乐类软件迅速发展,解决了以前音乐类艺术推广的局限性,为音乐类艺术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性。河南筝乐流派艺术作为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以前只流传于中原地区和极少数的专业圈层内,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走出来,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向大众文化转型。虽然艺术传承与推广的任务很重,但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想要发展就必须走向市场,以市场化导向为推广基础,尊重筝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依托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实现推广与传承。建立河南筝乐流派的相关公众号,线上定期推送河南筝乐流派相关信息,优秀的河南筝乐线上鉴赏,让更多人了解河南筝乐。录制河南筝乐流派相关知识和河南筝乐流派相关曲目或音乐会上传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河南筝乐流派的闪光点,加速河南筝乐流派的推广速度。除此之外,现如今的课堂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课堂模式,更节约时间、更高性价比的线上授课被越来越多的当代人接受。选择优秀的线上网课平台进行合作,开展河南筝乐流派专题课程,让更多人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河南筝乐流派艺术,学习河南筝乐。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河南筝乐流派的推广提供了推动力。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视角下,河南筝乐的推广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推广媒介,它借助互联网科技和新媒体渠道提高了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推广效率和推广质量。河南筝乐流派艺术想要提高社会影响力和音乐生命力就要积极地融入时代发展中,通过新媒体的推广获得受眾的反馈,不断优化河南筝乐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尝试创新,更加切实地提升河南筝乐流派艺术的史学价值、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敬休.河南大调曲子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曾遂令.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第2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淮芝.新媒体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4]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作者:郁可盈 舒崭

筝乐艺术传统流派发展论文 篇2:

从地域性文化特点看古筝的主要流派

摘要:古筝,中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各阶层人士对古筝艺术的传承,已使筝乐文化与各地域文化习俗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现今中国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更进一步细致的划分可分为: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福建筝派,以及蒙古族雅托噶(蒙古筝)和朝鲜族嘎呀高(伽倻琴)等。本文笔者拟对古筝的三个流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陕西筝派的起源、演变、风格特点、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探究各个流派所依存的地域性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过程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各个流派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古筝;流派;文化;地域性

前言

筝,是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51-479年已存在,迄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因此又得“古筝”其名。筝在秦国时期得以广泛流传,故后人也有“秦筝”“秦声”之称,并称弹筝为“真秦之音”。 自古以来,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作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1]古筝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2]筝的流派都是以地方的名称来命名的,因此,传统筝乐都是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划分风格流派的。要研究古筝流派,就要去研究各流派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过程、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等。[3]

一、河南筝派

(一)历史背景。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且有“中州”之称。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后发展成为后来有名的“中州古调”。

(二)流派起源。

戏曲、说唱艺术是河南筝派最早的“本体”。“中州古调”原是边弹边唱的形式,它所弹唱的其实就是被称为鼓子曲的地方小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筝派所赖以生存的根基。今天,河南筝乐仍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豫剧、曲剧、越调,都以筝为其伴奏乐器。

(三)流派演变。

在大调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发挥了各自乐器的特点。筝作为特色乐器,它的按、颤、揉、滑最能表现其特点,在中音区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区垫空、润色。演奏中,艺术处理手法在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中渐趋定型,在旋律上便形成了古筝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立性,使之既可独奏,又能合奏。适合于筝演奏手法的,分离为筝独奏曲。分离为纯器乐曲的筝曲,它在内容和曲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凡属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2]

(四)风格特点。

河南筝派在音乐形态上受到了当地民间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在风格特点上也传承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由于河南地处中国北方,河南人性格豪爽,说话直来直去,所以地方音乐的曲调多为高亢激昂,力度变化的对比也较大。[4]因此,河南筝派的独特之处与方言有极大的关系,筝乐艺术在与声腔交融中,一是把声腔中的音韵变化吸收到筝乐中来;二是随腔送韵既丰富了声腔,又丰富了筝乐本身,达到“以韵补声”“声中有韵”的效果。

(五)演奏技巧。

为突出表现河南筝派独特的风格特点,河南筝技多强调大指的旋律音和左手的按颤技法。在具体技法的运用上,河南筝曲比其他流派更显其大指的重要性。摇指多运用大指托劈摇,注重落音的音头和音色,模仿出唱腔的特色。左手的技巧运用,主要为琴码左侧按颤。延音的处理、小颤音、大颤音等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二、山东筝派

(一)历史背景。

山东筝派是“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古史典籍《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近现代山东筝主要流行于齐西南的菏泽地区,以及鲁西的聊城地区,尤其是菏泽的鄄城、郓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弹筝的风俗长盛不衰。

(二)流派起源。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齐鲁古邦”之称,底蕴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以及丰富的地方唱腔和民间小调赋予了山东筝朴实浓郁的乡土气息。山东筝曲大多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往往取材于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尤其是近、现代山东筝曲主要是由山东地方说唱音乐山东琴书、戏曲音乐等逐渐发展而成的。

(三)流派演变。

山东筝分“小板曲”和“大板曲”两种。“小板曲”源于山东琴书,是由民间演奏家直接将民歌或琴书的唱腔曲牌器乐化而来的;“大板曲”则源自于山东琴曲,脱胎于戏曲伴奏,作为山东琴书音乐的前奏或间奏出现的琴曲在日积月累的反复演奏中,逐渐演变为单独演奏的古筝民间传统乐曲,它是从山东琴书或吕剧演出后,乐手们合乐的纯器乐曲“碰八板”中脱离出来的。

(四)风格特点。

山东筝曲以刚劲粗犷,活泼明快,乡音浓郁,质朴抒情的艺术特点而闻名。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赋予了山东筝刚劲粗犷、铿锵深沉的风格气质。山东筝的滑音、颤音等几种左手技巧最具代表性。左手技巧比较重视按滑音的力度和速度,一般上滑音多于下滑音,而左手颤音的手法则更加丰富。颤音主要依靠左手腕关节快速上下抖动给人以轻松欢快之感,而且山东筝右手弹与左手颤一般同时产生,使颤音很突然的呈现出来,显得更激越而豪爽。点颤音给人跳跃活泼之感,大颤则表达一种激昂明快的心情。

(五)演奏技巧。

山东筝派传统的用弹奏技法可概括为:右手的“托、劈、抹、挑、勾、剔、花、撮、摇”;左手的“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快板筝曲着重右手的技巧,刚劲而明快;慢板筝曲着重左手的功夫,淡雅而抒情。特别是右手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所形成的摇指手法,“花”音手法,八度大跳的“勾托”手法,以及左手的“走揉”手法,在全国各路正派风格中可谓独具特色,别具一格。[5]

三、陕西筝派

(一)历史背景。

陕西,是筝的发源地。《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它与缶等敲击乐器一起,形成了秦声。

(二)流派起源。

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就是“呜呜歌”,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秦腔是陕西筝乐创作中惯用的素材,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而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表现悲情、怀念、凄凉的感情。[6]

(三)流派演变。

陕西筝曲中,苦音腔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如《下河东》中德四十八哭,《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不能等,都是苦音声腔。这反映了秦筝以当地戏曲为“母体”的事实。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从事古筝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陕西筝乐逐步摆脱其伴奏的地位走向独立。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音”丰富其旋律。

(四)风格特点。

陕西筝曲既有大起大落、慷概激昂的“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碗碗腔”音乐那细语缠绵、热耳酸心、凄楚悲切、委婉酸楚的“凄凉调”。[7]秦声音乐一般常以徵调式为多见,它的调性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欢音”又称“花音”,常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苦音”又称“哭音”,常用于抒发悲苦、伤感之情。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它的音乐语言风格都与当地生活语言、语调、语气习惯相吻合,陕西筝乐也不例外。陕西筝曲中旋律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运用句尾装饰音是其风格所在,没有太多曲折的旋律,节奏不太复杂,基本上直来直去,乐段尾腔较长,抒情性段落婉转,符合陕西人语言风格的特点。

(五)演奏技巧。

由于陕西筝派独特的“苦音”腔调,陕西筝乐中多带苦楚、激愤的音调。在演奏过程中,表达“苦音”腔调的两个特性音:微升4和微降7的音准把握,是技巧处理的关键。因此,左手“吟、揉、按、滑”技巧的准确运用是陕西筝曲中演奏技巧的重点所在。

结语

从以上论述的古筝三大流派所形成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我们不难看出,古筝流派的形成深受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古筝流派都以其依附的乐种为基本表现形式,同时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受到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域及各异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流派特有的人文气质,这些特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并且古筝流派的形成受到了艺术及审美个性的影响,人们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自然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修养和审美追求等等,在这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古筝流派艺术才得以发展和进步。

一个流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流派在某一个地区的传承,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从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流派的传承必须符合所处地区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语言、习俗等,并被本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承认。由此可见,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音.《古筝繁盛背景考察》.《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年第四期第19卷第25—28页.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第4卷第4期第84—87页.

[3]郝军.《试论中国古筝流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三期第106—109页.

[4]齐晗希.《浅谈河南筝派》.《大舞台》.2011年第三期第145—146页.

[5]刘溪.《山东筝艺术特征探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10卷第三期第95—98页.

[6]梁书琴.《浅谈陕西筝派音乐风格的形成》.《考试》周刊.2008年第49期第232—233页.

[7]冀潇彦.《以〈秦桑曲〉为例谈陕西筝派特色》.《大舞台》2010年第十一期第92—93页.

作者:杜华一

筝乐艺术传统流派发展论文 篇3:

《浅析山东筝派与浙江筝派的艺术表现特色》

摘  要:古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间一种十分重要的弹拨乐器,这种乐器开始流行于战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美学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流派的交流融合,古筝的筝派各有特点,本文对古筝的九大流派中的山东筝派和浙江筝派的传承、发展、风格特征、演奏技法以及代表人物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筝流派;风格特征;高山流水

古筝是我国民间一种十分重要的弹拨乐器,这种乐器开始流行于战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我国的古筝演奏艺术中,共分九大演奏流派,其中,山东筝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地理特征十分明,相比于其他古筝演奏流派来说,山东筝派在演奏技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山东筝派的演奏风格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特殊的演奏技法。《碰八板》是山东琴曲中一种主要的 丝 弦合奏形式:四种乐器同时在一起演奏的曲名、曲调各不相同,但乐曲的板数、调式、曲调骨干音和句尾落音一致同为《八板体》结构 ,合奏起来往往在强拍和句的同音上‘碰 ’在一起,其余部分形成丰富的支声复调。由于古筝在‘碰八板’中的重要性,许多山东琴书音乐的前奏曲、间奏曲便在日积月累地反复演奏中,逐渐演变为单独演奏的古筝民间传统乐曲。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也是由《八板体》构成 ,属于大板曲的体裁系统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乐曲中十分典型的一首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这首作品虽然是一首具有极强故事性的作品,但是,在音乐形象方面却具有十分显著的生动灵活的特点。

浙江筝派起源于浙江杭州、在上海流行广泛。根据历史文献考证,浙江筝派于东晋时期传入中国建康(现南京)地区。浙江筝派融合了杭州滩簧、江南丝竹、索弦十三调等民间曲乐与民歌词曲,具有非常委婉静谧的演奏特征浙江筝最显著的演奏技法为“大指摇”、“快四点”、“夹指弹”、“提拉弦”等,常常以右手弹奏为主,左手间断性加以辅音弹奏的方式。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主要以浙江的武林筝曲最具影响力,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听到流传最广的版本。浙江武林的《高山流水》直接来源于伯牙与子期相遇的故事,作品由王巽之创造而来。这部作品虽源于历史故事 ,但又不完全属于历史作品,只是通过对这一背景故事描绘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画卷,通过描写高山和流水抒发作者的广阔胸怀。

本文章就主要讨论了以《高山流水》为例的山东筝派与浙江筝派的艺术文化内涵以及区域特点。

一、浅谈古筝流派的发展与演变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的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等”;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 ”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深厚,柔和的“瑟、瑟”之音。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了令人神弛的境界。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筝的起源也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筝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开始。

第二种:认为筝是蒙恬(秦国名将)所造或蒙恬所改革的。清朱骏《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筝,鼓弦竹身禾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中看,早期筝与筑更多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二、筝派的分布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在宋代也流行较广。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等。清代的筝已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

而在筝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汕筝、客家筝等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奏发展成为伽揶琴,筝还继续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逐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点的流派和风格。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但仍可以做更进一步得较为细致的区分,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这是汉族筝乐的五个主要流派。

(一) 山东筝派的演变与发展

山东筝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地理特征十分明显,山东筝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所以有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而今天所保留下来的许多山东筝曲就是出自山东琴书,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等,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

相比于其他古筝演奏流派来说,山东筝派在演奏技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山东筝派的演奏风格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特殊的演奏技法。山东筝过去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呤揉滑则刚柔并存,铿锵,深沉,《碰八板》是山东琴曲中一种主要的丝弦合奏形式:四种乐器同时在一起演奏的曲名、曲调各不相同,但乐曲的板数、调式、曲调骨干音和句尾落音一致同为《八板体》结构,合奏起来往往在強拍和句的同音上‘碰’在一起,其余部分形成丰富的支声复调。由于古筝在‘碰八板’中的重要性,许多山东琴书音乐的前奏曲、间奏曲便在日积月累地反复演奏中,逐渐演变为单独演奏的古筝民间传统乐曲。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也是由《八板体》构成,属于大板曲的体裁系统,《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乐曲中十分典型的一首具有丰

富内涵的作品,这首作品虽然是一首具有极强故事性的作品,但是在音乐形象方面却具有十分显著的生动灵活的特点。“筝”在几千年的文化中不断被各代贤能丰富完善,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蘊远超过其他乐器。乐之瞳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而乐曲中蕴含的知音之情,使高山流水成为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二)浙江筝派的演变与发展

浙江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又称杭筝,武林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亦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在杭州和苏州当刺史的时候就写过多首听筝的诗,从近代的一些资料来看,杭筝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的杭州滩筝有浓厚的关系,而且慢慢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

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来讲,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采有,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地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且还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其另一个特点就是“插指”的运用,它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中所没有的,因为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快速得“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是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它派别。

《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但最早是流传于浙江一带,也是浙江筝人在传播时的重要曲目,它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锺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但并不认为乐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这一著名的音乐故事。

三、现代音乐与经典艺术的碰撞

(一)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堂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等,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但要追溯中国最古老、最民族的乐器就要属古琴和古筝了,只有这两种乐器才是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然而古琴的发展比较缓展慢,它的记谱法还是古老的记谱法,也有人试着将老谱改成五线谱,但弹奏很不方便,所以发展很慢,然而古筝,从古至今经过一代代的老艺人的改革发展和继承才让古筝艺术发展迅速,比如说很多现在所用的指法,在古代在以前是没有的,它是在一代代筝人在长时间的研究与演奏中突破出来的,像轮指,摇指是右手大指的甲片在手型自然半握,食指撑住大指以下腕为轴快速地往返摆动,轮指是快速的“托”劈即轮指,这只是其中的一两小点,还有很多的新技法的发明,使得古筝艺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所有艺人的骄傲。

(二) 古筝音色的转变与发展

提到技法的发展不能不提其“音”的发展,在普通的二十一弦筝上,筝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宝弦,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演奏出七声音阶的所有音 ,甚至还可以演奏出多种音程度的和音,和弦,这些音的变化大多数在传统筝曲中是不能的,但和音是演奏筝的一个特色,从传统筝现代筝都广泛运用和音,和音,是指两个手指同时发出声音,如演奏时在旋律音的下方配一个低八度音,从而构成和音,这样不仅加大了音量,也增加了深厚感,除了八度和音,还有五度,四度,三度和音,另外,还可以在八度中内附加一个音的音型,如这样使得和音更加丰富饱满。在音域的变化上,用转调来完成,这在传统筝中也是很少见的,筝的原调D调,可转入G调(下属关系)A调(属关系)C调这三个调比较方便,但现代筝中E调、F调、bB调都有用到,亦是靠转调来完成。

而且现代筝的曲谱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多很大的进步,现代曲中也会有很多是将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改编而成,但是除了这些,还有更多的新颖的曲子,这使得古筝演奏艺术不仅仅是停留在民间音乐的改编上,而是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例如,现代曲中的《临安遗恨》突破了筝独奏、合奏的演绎,而选用了用钢琴协作,中西合并,使之不失民族特色又另有一番风味。

总结:通过对古筝筝派的研究,古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美学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流派的交流融合,从古筝形制、演奏技巧、风格特征来看,各流派有着风格弱化的趋势,只有形成中华筝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局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讲过程中,它始终绽放着自己的精神之花。迸发着真切的呐喊,并以祂博大的胸襟,真切的情感筑起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乐章。

参考文献:

[1]曹月.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J]. 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赵玉斋.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J].乐府新声,1986年第一期.

[3]邱大成.齐鲁筝派初探[J]中国音乐,2003年第一期.

[4]成公亮.山东派古筝艺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5]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林玲.古筝演奏基础教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

作者:胡欣然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会计控制论文下一篇:苯乙烯对醇酸树脂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