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能够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为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遵循继承、发展、变革的发展轨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论文 篇1:

民族传统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当前社会转型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大学生价价值取向的功力化和实用化逐渐蔓延,部分大学生生活格调趋于低俗化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出现,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项目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利用民族传统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认为:结合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发展;重视校园宣传和课外活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校园民族传统项目社团建设,推动校园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做好校园民族传统项目开展的软件及硬件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民族传统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发展

1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新问题

1.1社会转型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当前,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中冲击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由单一积极的校园文化向多种校园文化并存的局面,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校园文化也逐渐侵入校园。同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力化和实用化逐渐蔓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转变,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思想逐渐蔓延,这些不良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一些大学生,使得他们不再专心于学业,忙于利用四年的大学时间去打工、赚钱,忽视了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们思想发生了重大扭曲,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对于走上社会没有多少帮助,毕业后就业“走关系”至上,“花钱搞定”才是唯一办法,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3大学生生活格调的低俗化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与以往的大学生活不再一样,大学中积极奋斗的身影逐渐减少,校园自习室大部分时间成为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场所,校园里朗朗书声不再悦耳。大学生的生活开始逐渐趋于享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生活格调逐渐趋于低俗化。同时,他们很多的人生态度不再积极向上,基于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悲观的认为读大学无用,混日子成为他们的主旋律,对未来出路变得消极。

2民族传统项目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2.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价值

基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给予一定框正。而民族传统项目具有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質方面的价值。民族传统项目能培养学生坚强不屈、顽强拼搏良好意志品质,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通过运用自己的才智为自己开拓一片新的天空奠定基础。其次,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可以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必须在规则内处理遇到的问题,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换来自己的成功。第三,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民族传统比赛、共同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加强了集体和团队凝聚力,在集体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感。

2.2对大学生有着独特的美育教育价值

民族传统项目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表现,形成了校园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动性,这对于校园美育的开展具有独特的、具体的实践价值,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其次,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美,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如舞龙、太极和舞狮等项目,通过教师的展示和生动语言描述,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使其得到美的体验;第三,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开展,塑造了学生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2.3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价值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当下的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大学期间的文化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其特有的运动方式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汇聚了民族体育文化、艺术文化、风俗文化、工艺文化等于一体,能够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团队精神所在。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触动其心灵深处,打动其心灵,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促进传统文化素养提高。

2.4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呈现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像是校园里的一条无形纽带,把校园里的人与民族传统体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纽带,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目标、规范和准则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学校声誉的使命感和身处学校里的归属感,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个人目标升华为学校目标,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使学生处于一个校园和睦环境之间,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整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

3.1结合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发展

每一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在这一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民族传统项目呈现出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这些能表现出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应得到挖掘、传承和保护,而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特色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这种当地丰富的民族传统项目与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形成一种供给关系。高校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发展校园文化不仅是对当地民族传统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更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开展。在这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引入这些项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本着教育性、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理念,对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进行筛选和改造、融合后,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引进。

3.2重视校园宣传和课外活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在民族传统项目引入校园后,学生对其很多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其引入。这就需要校园媒介的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站、学校展板、学校专题知识讲座、学校组织的观摩和欣赏等宣传手段,为学生提供对引入民族传统项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并激发学习兴趣,吸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传承。

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项目的重要平台,相关学校机关和教学部门需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外活动民族传统项目开展既能完成学生的需求,又能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校形成一个积极锻炼、文化氛围浓厚的理想地带。学生通过民族传统项目的开展增强了其体质,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在这一激烈和和谐的氛围下,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

3.3加强校园民族传统项目社团建设,推动校园民族传统文化传播

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活跃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创造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在高校,民族传统项目的开展和民族传统文化推进需借助大学生社团这样重要平台,通过民族传统项目社团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竞赛、公益实践活动、综合兴趣推广等推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通过学校的集体性活动,集中展示民族传统项目社团的风采,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和融入其中,逐渐形成具有校园特色的民族项目社团文化,并努力创造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民族傳统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开展更具有规范性和群众性。

3.4做好校园民族传统项目开展的软件及硬件的准备工作

良好的校园民族传统项目开展的软件及硬件保障是有效开展民族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重要发挥的基础。软件方面,相关的师资保障是首要条件,良好的师资是对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师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园民族传统项目开展的效果,只有师资上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其学科知识,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硬件方面,民族传统项目器材及设施保障是开展民族传统项目的根本条件。学校需对相关的器材进行购置,满足学生的器材需求。

5小结

鉴于当前社会转型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引发了诸多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了民族传统项目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诸多价值,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对大学生有着独特的美育教育价值、充实高校校园文化课程资源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价值、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价值等,并提出需结合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发展;重视校园宣传和课外活动,推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校园民族传统项目社团建设,推动校园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做好校园民族传统项目开展的软件及硬件的准备工作。(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

基金项目:2011年四川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2]王新婷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

[3]秦华.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5).

[4]戴松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

[5]肖红征.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

作者:史明娜

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论文 篇2:

论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摘 要] 在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能够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为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遵循继承、发展、变革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现代化;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已是必然的趋势。这既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做出的历史抉择,又是民族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目睹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变异、衰退、淡化的不争事实,一些敏感的学者惊呼: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警觉。一些族内人士甚至认为,现代化将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灭顶之灾,并为此对现代化采取排异态度和惧怕心理。实际上,惊呼、排异、惧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反映了社会剧变时期人们对变化本身的关注与担忧。但是,过分的忧虑又是不必要的,这种忧虑等于是低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功能,是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不正确心态。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传统文化又不能不要。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就可以取得“共生双赢”的效果。反之,不仅会延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损伤和不应有的损失。

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得兼

一个民族要现代化,意味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成员自身也自然是现代化的一部分。

而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群众中世代沿袭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语言、文字、艺术、服饰、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教育、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等。另外,民族文物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传统文化的外化形式,也是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文物不仅包括有形文物,如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墓葬、字迹、典籍、人工器物、天然物等,还包括无形文物,如表演、音乐、技术、工艺等。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在各民族社会中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特性的标志,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团结、和睦、认同的稳定剂、凝固剂;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惰性、落伍的东西,对于本民族的成员来讲,是习以为常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难以变更的,这就容易对现代化事业构成阻碍。

对于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它不能不要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为阻遏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对于一个民族,它又不能没有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了,这个民族就不称其为民族了。任何的现代化,都只能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空间中实现,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人、脱离人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奢谈现代化。

现代化可能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因子衰退、消失,但却同时会使另一些因子受到激发进而越发张扬。这就是当代已经现代化了的国家,亦即发达国家中民族主义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因所在,也是世界上任何现代大都市中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原因所在。比如说在中国都市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语言、文字、观念、习俗、服饰等方面发生了变异,但并没有泯灭他(她)们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出生的知识分子按理说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最多,在观念心态等方面离“现代化”最近,但他们的民族意识往往最强,其原因大致相同。

显然,对一个民族来说,要现代化,也要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理应是,而且也能够做到“双生共赢”,协调发展。其原因,简单地讲,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的。在世界上现代化进行的最成功的国家日本的经验已经表明:在现代化与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是能够找得到结合点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为之张目、导航。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到处都呈现出双重(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工业上是小型家庭企业与现代大工业并举,思想上是东洋精神与西洋技术并存,“学问技术采于彼,仁义道德存于我”。时至今日,日本某些传统因素不是削弱,而是在继续发挥其功能,社会上虽然也沾染上了工业社会的种种“恶习”,却比较成功地避免了西方工业社会中常见的某些现代病,如都市化程度高而犯罪率较低、劳资关系较协调,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视。日本工业社会不同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具有“比重视物质生活更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官民一体的思想”、“勤劳哲学”。显而易见,这些特征正是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孕育的,表明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并不是单纯模仿西方现代化,而包含有东方式的创新。

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情,里边就包含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所谓现代化建设要符合国情,实际上就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样一层意思。在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同样的道理,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区情,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因素。只要处置得体,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不是抑制,而是会加速西部的现代化进程的,即传统文化能为西部民族地区 的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现代化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任何的传统文化都包括有两方面成分: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必然有优秀的、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成分,它们代表着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逐渐落伍的、与时代发展相背的成分,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淘汰,并被人们遗忘,失去传统文化的“资格”。传统文化的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进行,人们只要通过“妇女缠三寸金莲”由“国粹”而变为历史陈迹这一简单例子就可感悟到。西部民族地区在历史上类似的陋风恶习同样很多,现在同样有许多已销声匿迹了。评判一种文化现象的优劣,并非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的时代。不合时宜的文化或迟或早要被淘汰。这种吐故纳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相对穩定性的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调适,因为只有变迁才是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败的最佳方式。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就是个文化现代化过程。也就是说,是现代化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活力和生机。

大家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所属民族的生计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文化传统只要离开了滋生的土壤就无从发展。事实证明,许多民族的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改良,往往成为超民族、跨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的甚至成为国粹或人间奇迹。小民族也一样,他们的许多文化传统也有可能成为族际共享的资源。关键的是跨出族界这一步的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仰仗文化现代化来搭桥铺路。

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兴起的一大“亮点”是文化的产业化。这也是现代化赋于传统文化的又一生機。打这样的文化牌,魅力独具,能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问题。这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适宜。我们应鼓励和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这种产业,并促使其早日形成行之有效的机制。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出路:与时俱进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确定无疑地要进行变迁。这种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的躲避、阻隔、逃逸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与时俱进,走传统文化的更新之路,才是正途。

民族传统文化能否以常态改变其内涵、方式,并得以正常发展、传播,这也是一块试金石,是对该民族及其文化的活力、生命力的充分考验。一个墨守成规、拒绝改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种因循守旧、作茧自缚的文化是没有希望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纳,才能使自己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也只有以虚怀若谷的气度从事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使自己真正强大。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轨迹大致有三:继承、发展、变革。即继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因素,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保护、宣传、倡导,使其发扬光大;变革过时的、落后的、妨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因素,对它们加以引导、限制甚至摈弃,使其脱胎换骨,重新焕发生机。

民族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并非一蹴而就。作为族内的一些同志一时可能很难转过思想弯子,认为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后,就会削弱民族特征,削弱民族意识,进而导致民族的消亡。实际上,这种担忧恰恰反映了该民族传统文化不成熟的一面。有些人臆想着要为民族传统文化构筑一个保护伞,这无疑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消极等待被变革,还不如主动变革,赢得先机。关键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恰如其分地理解它们。比如民族语言的转用现象就特别典型。语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应当说是深深根植于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的,其生命力之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不同语言之间频繁的接触和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原本就处于弱势、使用人数少并且无文字的民族的语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中一些民族必然地要发生语言转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将民族语言同民族特性完全划等号,认为民族成员发生了语言转用现象,就会危及民族的存在或生存,就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发生动摇,这又是过于担忧了。事实上,民族的语言只是民族特征之一,在世界各国,没有自己独立语言的民族并不少见,操同一语言的人们也并不就是同一个民族。同时,民族语言的转用及消亡也并不那么可怕,操单一民族语言也并不那么美妙。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密切,“民—汉双语”、“汉—民双语”、“民—民双语”现象已普遍存在,正说明了该民族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民族成员由不流动变为流动这样一个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方向是正确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的选择。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特征的一大表征,当关乎到民族的属性判定时,最主要的是考虑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感。民族心理、认同感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分子,并不会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削减,反而可能会因其他要素的削弱而增强。这种增强了的民族心理又可将变化了的文化因子内化为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形成新的传统文化内核。传统文化就是要靠这种顽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沿袭、发展,没有穷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8-219.

作者简介:张翼(1986-),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传播。

张晋敏(1991-),女,汉族,甘肃武威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张翼 张晋敏

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贵州省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基础,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中的比重;二是加强互联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是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五是合理增加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制度。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8.0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文化旅游展现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特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支撑,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民族传承和保护的有力平台[1]。近年来,由于贵州省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在旅游业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山地旅游业取得很大进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得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后也被更加重视。2020年12月9日,贵州省委表示,要把贵州建设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强省,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贵州省体育旅游业存在内容单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占比重小、互联网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等问题[2]。

1 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状况

1.1 贵州省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发展是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可持续价值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是推动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过程,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必然要求。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地理的特殊优势发展旅游业,逐步发展全域、绿色、高效的旅游业。

(1)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分布。从表1中可知,贵州拥有国家地质公园10个、历史文化名镇(村)23个、风景名胜区19处、自然保护区9个、5A景区8个、水利风景名胜32个、体育生态公园100个,黔东南和黔南成在贵州的旅游强市。贵州省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

(2)交通设施情况。交通设施体系是体育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出台《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通知》等政策,为贵州的体育旅游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有力保障,实现省会到省以下各个市通车为主线,县县通高速的网状体系。改善运输服务质量、交通数据化、跨业融合、消费环境,培育新消费,提高消费满意度,提供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成为发展贵州省体育旅游业的内在要求。

(3)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国家印发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的意见》,前三批全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省分别获得62、52、99个。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213个。为推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从2016年开始设立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挂牌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前五批分别为272、240、254、242、320个,截至2020年12月底,贵州省共设立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设立少数民族村寨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传承和发展。

(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6年以后,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等政策,对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建设、开发、运营、管理科学化,形成与国家和地区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主动迎接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旅游时代,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到绿色、高效、满意旅游,提升多彩贵州品牌影响力,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2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情况

(1)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贵州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及体育。2020年,启动《贵州省“十四五”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条例都向少数民族倾斜,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运用公共文化的共享,新闻媒体的报道、丛书和短视频的推送,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以“多彩贵州”“神秘贵州”“悦动贵州”等系列公众号为线上平台。贵州初步建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大力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舞龙、独竹漂、射弩、藤球、秋千、打花棍、糠包、背锣球、摆手舞、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贵州省全力提升大众参与度,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2)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近年来,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节日被大众熟知,诸如: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摆手节、端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现代舞蹈,还有体育中的赛马、斗牛、荡秋千、少数民族武术、舞狮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也展现出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融所产生的特殊美。

(3)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情况。2004年贵州省首批建成16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到2007年建成37个,目前贵州省已拥有49个,其中凯里下司镇以民族传统体育“龙舟训练基地”而名扬全国各地。2004年后,贵州省为了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全省各校园积极响应政策,现有5000多所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遍及省内大中小院校的各个层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在互联网上得以传播,成为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与文化旅游发展融合的一道亮点。

2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占成分少、内容单一

贵州省发展体育旅游以山地骑行、马拉松、户外拓展、攀岩等运动项目为主,并成为各市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支柱。而独竹漂、舞龙、糠包、射弩、陀螺、秋千、板凳舞、打花棍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未深入融合到旅游业发展中,没有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和发展性特色[4],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凸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与旅游产业的价值。

2.2 互联网宣传力度不够,途径狭窄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但产业发展中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平台过于局限[5],内容不够丰富。在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中,缺少对项目来源、开展场地、器材、教学视频等相关介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和文化背景。

2.3 未打破区域限制,项目的普及率低

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强的区域性,例如黔东南的跳芦笙、木鼓等,遵义地区是独竹漂、打篾鸡蛋,而黔西南是糠包、竹竿舞、打花棍等;很多项目由于受到区域限制,导致在某个地区开展相对火热,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却不曾知晓的局面。其次独竹漂、板鞋竞速等项目难度相对较大,难以在大众中开展,这样的趋势阻碍了提升民族地区知名度的进程。

2.4 旅游配套设施不全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内容,配套设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但贵州省存在旅游景点距离高速路、机场、高铁站较远,以及路面狭窄、停车场不足、游乐购物设施不全、缺少医疗救护设施、可供选择的服务范围小、相关文化产品少、质量不高等问题。

2.5 缺少相關专业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比如研究型人员、导游、教练员、裁判员、经营管理者、运动员和社会工作者。贵州省存在专业人才外流、人才待遇不高且没有得到重视、专业知识强且能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极少、缺少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度等问题,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在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其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 建议

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以生态体育公园、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为支撑,改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为打造旅游和特色民族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3.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景名胜区、生态体育公园等举行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以贵州省每四年一次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出发点,以社区活动场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为落脚点,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基点,加固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理改进,重点突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巧妙地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3.2 加强互联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追随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传播,例如网站、快手、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推出民族传统体育居家活动的宣传介绍及相关视频,发布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和作用的相关内容。传播的内容要新颖独特、具有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所在。

3.3 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产业融合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他体育文化的冲击下自我革新的战略任务。打破区域限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地良好的环境下推广优势项目,创造两者融合有利的市场条件,使其向体育康养、休闲娱乐、激发审美多方面发展。

3.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以贵州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交通、水电、通信、排水供气等为基础,以提升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为平台,以旅游的基础设施为基本保障,着眼于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场地、器材及相关产品。

3.5 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制度

引导研究人员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营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的新方向。以学校及社会为人才培养基地,从政策、经济、物质上给予相关人员保障,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探索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创造新途径。

4 结语

以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为闪光点,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局意识,完善相关的制度,明确发展的新方向,不能只在数字上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发展,而是要认清形势,切合贵州省的现有条件,聚集新优势,有组织、有规划、有制度地在产业、市场、服务产品及区域上进行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史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7(11):69-70+77.

夏兰,王娟,刘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25(05):86-90.

徐锦雅,段文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4):22-23.

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境困境与消弭路径[J].体育科学,2019,39(07):33-44.

张百泉,陈子超.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政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93+92.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岑加欢  刘威  尹训强  潘建

作者:岑加欢 刘威 尹训强 潘建

上一篇:高血压病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中学阶段语文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