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经过融合与不断地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還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相关问题上引起重视。文章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篇1:

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究

摘  要:在疫情发生前,我国的文旅产业融合的政策机制已经确立,产业融合也创造出了较强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并助推着城镇化协调发展。这为文旅产业抵御疫情冲击奠定了基础,也为文旅产业在后疫情时代进行提质革新与重获发展机遇创造了条件。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做好小众旅游、云旅游与文化创意旅游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而强化核心IP摆脱地产绑架决定着文旅产业能否长足发展。总之,国内文旅产业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径,以便在未来的文旅竞争格局中获取优势。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群众生活步入相对安稳的“后疫情时代”,人们将继续追求更为丰富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原与壮大势在必行。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

一、疫情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

文化旅游产业是基于文化因素和旅游因素在产业中实现互补、互动,通过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来增加产业总效益的新型综合性产业形态[1]。在疫情来临前,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界限已打破,并朝着互依共荣的方向稳步产出着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文旅融合政策机制确立

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例如,2011年11月,国家旅游局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块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4月,文化部公布了《“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2018年4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标志着“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业态在体制机制层面的落实,同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制订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的3月和5月连续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文化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上述政策的颁布实施与职能机构改革,不仅明确和规范了文化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同时从行政管理角度破除了文化与旅游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使得文化产业这一“黄金产业”与旅游业这一“永远的朝阳产业”可顺利地进行强强联合,以便构建起更具规模和更富有新意的市场与产业。

(二)文旅融合产业效益凸显

文化对旅游产业具有促进作用,善用文化要素将其转化为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可使旅游成为一项富有文化内涵的产业;旅游可以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有益于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3]。近几年来,文旅融合所带来的产业效益已非常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旅游业对国内GDP的综合贡献是9.94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4%。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数据表明,2019年全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10.94万亿元,占据了GDP总量的11.05%。2018年和2019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出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背后折射出的是文化旅游已成为广大民众日常娱乐休闲的重要需求之一。

文旅产业融合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直接增加旅游收入和旅游就业,同时还可以带动场馆建设、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例如,青海省以西部特色因地制宜、找准定位,2019年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达106万人,当年1—10月实现旅游收入546.78亿元,同比增长19.8%[5]。另外,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游、休闲度假游、城市購物游、研学知识游、自驾房车游、红色教育游、健康养生游等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文化旅游出行指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

(三)文旅融合助推城乡建设

我国拥有600余座建制市、1500多座县城镇和广大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就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与公共服务水平,而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可实现区域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相关产业的有机整合与总体提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不少具有旅游产业导向型的城镇应运而生,许多城镇也通过挖掘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偏向文旅产业的转型。例如,江苏省苏州市西北角的望亭镇以2016年成功申报稻作文化这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端,向“典型江南·稻香小镇”的品牌进军,形成了运河文化、稻香文创与北太湖观光三个文旅特色板块,整个城镇的基础设施与景观风貌有了显著改观。即便是天津这样的一线城市,也通过旅游文化,将彰显本城市井生活气息的“卫派文化”、地方曲艺、民间手工艺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推广,以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格局中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牌[6]。总而言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可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7]。

二、疫情对文化旅游产业造成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突袭对文化旅游产业造成了直接而广泛的冲击。倪阳平、孙逸撰文《新冠疫情对文旅企业影响的问卷报告及未来高质量发展建议》指出:“数据显示,维持运转、订单流失和复工期不确定是目前文旅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65.22%表示维持运营资金紧张,53.91%表示市场和订单流失严重,48.7%表示复工期不定带来决策困难。”“39.13%的企业表示预期会亏损;32.17%表示艰难活着;6.09%的企业预期悲观,可能破产;仅8.7%预期乐观。”[8]由此可见,各个文旅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对行业恢复的信心不足。随着国内抗疫的基本成功和经济大环境的好转,依靠国内较强的消费能力、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与各级政府针对文旅产业的政策照顾,以及旅游产品自身在线渗透率的提升,从长远角度而言,国内文旅企业若在危机中进行革新定能迎来发展新机遇。

(一)疫情后文旅产业面临的挑战

1.渠道端企业受损严重。渠道端文旅企业主要包含传统旅行社、OTA平台(线上旅行社)和票务代理商,它们是旅游客户和目的地产品之间的连接通道。首先,疫情造成旅行社运营停摆。新冠疫情对旅行社的冲击最为直接,国家文旅部发布“自1月24日起,旅游出行活动全面暂停”的监管政策后,“旅游停摆”直接导致2020年春节期间有近50万个旅游团被取消. 2020年端午假期,国内出游人次同比恢复50.9%,达到4880.9万人次,但旅游收入只同比恢复31.2%,为122.8亿元。这说明,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等情况的出现,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报复性反弹现象,但游客的总体出游意愿与旅程安排仍未完全摆脱疫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或仍将受到制约。其次,疫情对中小OTA平台造成了巨大资金压力。大量的退单与运营资金缺口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平台的抗风险能力经受了巨大考验,如昔日的O2O出境游第一股百城旅游网在2月底宣布关闭公司并启动清算。

2.目的地端企业持续承压。旅游目的地端企业主要包含景区、主题乐园、酒店、文化场馆与演艺项目,负责为游客提供文旅产品及服务。文化旅游业中服务端的细分行业,如餐饮、导游、住宿接待、购物、娱乐等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整体较弱。尽管自4月份开始,随着抗疫的基本成功,景区、酒店和娱乐项目逐步开放不再面临运营休克和业绩归零的极端局面,但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调整恢复期。此外,文旅项目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不少民营企业和中小投资者因难以应付高额的资金与运营成本,最后只能被迫转让、被并购或是直接退场 。

(二)疫情后文旅产业可觅的机遇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而言,此次疫情是一场“大考”。在政府严格的防疫措施与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明显好转后,文旅产业逐步回温。在此过程中,能否抓住契机进行创新升级对文旅产业而言意义深远。

1.国内文旅市场潜在客源增多。由于本次疫情已在全球大流行,国外的文旅市场仍受着重创并处于半休克状态。在此状况下,诸多国家实施的不同程度边境封锁或禁止出行政策将持续,原本有出国旅游计划的人群将转变为国内游的潜在客源。从这一层面而言,国内文旅企业要把握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期,改进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提升国内游的形象与口碑,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大力宣传推介,力争将基数庞大、消费水平高的原出境旅游客户转变为国内旅游市场客户,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内游大循环做足准备。

2.国内文旅市场变革时机来临。文旅项目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年轻群体,他们可宅在家进行“云旅游”,或接受“短视频+旅游”的推广模式,因此文旅企业要切忌重回过去的商业模式老路。其实,不少OTA平台在疫情期间已经做了积极尝试:如携程联合8家供应商推出了线上语音导览服务;途牛旅游网开始“兼职”线上售卖各地特产;同程艺龙发起成立了城市“方舟联盟”提供VR游览和高清视频资料等。传统景区中,敦煌线上博物馆广受好评,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一直是业界翘楚等成功的案例为文旅行业的改革做出了积極表率。此外,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深化,短途自驾游、低密度无景点旅游、康养旅游、乡村生态游等形式可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也是文旅行业产品改革的新方向之一。

三、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出境游仍难重启。我国的文旅产业在后疫情时代必须以立足国内市场为主,并通过推陈出新、提升品质来进行复原、提升与进阶。

(一)立足国内大循环并做好“小创云”

1.立足国内大循环。就文旅产业而言,立足国内大循环并非完全放弃国外市场,也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式地封闭运营,而是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不断优化国内文旅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国际文旅市场的重启做好准备。2020年上半年,不少地方政府推出“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经营用房减免租金”等针对文旅企业的扶持政策,同时实施发放各类消费券,刺激地摊经济和夜经济发展的举措,不仅使广大个体、小店经济受助,同时也使居民消费回升明显,取得了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降幅明显收窄的利好形势,也为立足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基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输出国,若将原本的逆差转化为内需,国内旅游市场每年能获取回流的消费金额则有望达到1.15万亿左右[9]。值得注意的是回流的主消费群体为我国的中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文化产品与旅游服务的整体品质要求较高,所以国内的知名景区、高级酒店、精品民宿、高档购物场所、品牌文旅娱乐项目是其主要潜在目的地,如何进行高端化、定制化地服务以维系其消费行为是上述场馆需要策划的重点。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各地区在优化交通网络、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要妥善布局旅游餐饮、住宿与娱乐体系,严守生态红线,有效处置公关危机事件,不仅要在景区进行文旅产品更新,还要打造景区之外的新的文旅吸引点,提升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文旅品牌的能级。

2.做好“小创云”。相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大循环和全域旅游而言,潜在基数可观、但对细节、个性、体验有更具体要求的文旅细分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小”是指小范围、小圈子里的出游方式和旅游行为,主要以特定的时间、线路、方式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特定的需求。中小旅行社或平台可以根据“把握小众市场赢得大众好感”的思路,基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把客人的需要转化为旅游线路,设计成度身定制的产品。“创”是指文化创意旅游,它将文化作为一种发展资本要素以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并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创意,使其既是创意的消费者也是参与创意生产的合作者[10]。在国内大循环契机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游览项目,不仅可以避免西方文化旅游项目的进一步扩张,还可以降低国产文化资本被侵蚀的风险。“云”将旅游实地体验活动转化为线上的观摩体验,打破时空限制,便于受众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享受“云端游乐”。“云”在疫情期间为文创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营销渠道并培育了潜在客户,但是文旅企业并不能过于依赖“云旅游”,若人们对此产生满足和依赖将影响游客出行率和疫情后文旅产业的复苏[11]。因此,文旅企业在云旅游的产品内容设计中要留有悬念与伏笔,将其作为刺激预售与周边产品网销的手段即可。

(二)坚持创新文化IP并杜绝地产绑架

在文旅开发过程中,IP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变现价值的资本[12],不少文旅项目正是通过“旅游+影视IP/动漫IP/游戏IP/历史文化名人IP”的模式开辟出了市场。据《游乐界》统计,即便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多省市仍有体量庞大的重点文旅项目复工开建,如贵州省就公布了105个与文旅相关的重大项目。在资本的推动下,文旅项目一直处于不断壮大的态势,但是国内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新项目不多,真正为人熟知的还是像华侨城欢乐城、方特旅游度假区、融创文旅集团、成都太古里这样深耕多年的、具有核心IP的项目。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创设出像“迪士尼乐园”这样的强大文旅IP。除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创设能力不足,未能基于国内文化资源造就出典型品牌形象外,投资方过于追求利益,以文旅项目为名获取地产项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出于政绩目的,对项目把关不严、急于上马,造成不少项目因心有旁骛、过于逐利、缺乏核心IP,导致诸多文旅项目沦为后地产时代的产物[13],贵州独山县烂尾的水司楼就是典型的经验教训。因此,要使文旅项目有卖点和吸引力,必须摆脱对热门IP的模仿,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并兼顾项目所在地的文化风俗与自然风貌等外部因素,策划、培育自己的品牌理念与核心价值,提升IP原创程度,同时还要改进营销策略、运营管理、维护更新等环节过程。各级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加强项目审核,在保持IP核心价值是富有创新性与区域文化色彩的前提下力求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内容,使国内文旅产业实现内容与规模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正兵,韩云.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9-64.

[2]韩旭.我国文旅融合相关政策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内容文本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3):103-107.

[3]博雅方略研究院.文旅智谈十二篇[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77.

[4]刘绍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效应分析[J].人文天下,2020(15):27-33.

[5]靳艳娥.2020青海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报告[J].新西部,2020(7):59-62.

[6]唐甜,王嘉忆.旅游文化为载体的天津文化品牌塑造综合研究[J].包装工程,2020(16):21-25.

[7]刘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產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25-35.

[8]倪阳平,孙逸.新冠疫情对文旅企业影响的问卷报告及未来高质量发展建议[EB/OL].( 2020-07-07) [2020-09-21].http://toptour.cn/tabid/1648/InfoID/276641/frtid/1210/Default.aspx.

[9] 吴浩,欧阳梦云.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EB/OL].( 2020-03-21)[2020-09-2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3/21/t20200321_34534068.shtml?ivk_sa=1023197a.

[10]王欣.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研究——机制与模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140.

[11]王思佳.新冠疫情下“云旅游”的冷思考及热机遇[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版),2020(5):50-53.

[12]张娜,徐童,葛雪峰.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文化IP”融合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19(10):66-68.

[13]钱晨,侯朝宗.文旅产业市场的扩展与开发[J].市场周刊,2019(12):56-59.

作者:沈晓敏

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篇2:

基于产业融合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探究

摘 要: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经过融合与不断地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還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相关问题上引起重视。文章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融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引言:

我国的体育旅游也发展时间较迟,胜在创新性的特点显著,市场广阔。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制定措施解决,才能够推动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融合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有助于产生较强的融合效应

对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而言,两个产业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将二者进行融合后,形成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如此,这两个产业还可以与其它合适的产业进行融合。经过融合后,又形成新的产业链。但是,这条产业链的主体产业依然是体育旅游产业。在这条产业链上,可能有很多产业加入融合。经过这样的融合,可以实现这些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建成了体育旅游圈,以吸引各地游客和顾客,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一种具体的融合效应。这些地方通过建立这样的体育旅游圈层,不仅能够使当地的旅游也受到刺激并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文化产业、市政及建筑业等,使这些产业能够借助融合效应,极大地推动自身的发展。

2、有助于相关行业进行创新

在经过体育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后,势必会给相关行业带来诸多机遇,但也会是各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存留,势必会进行一轮创新竞赛。各企业将在高新科技领域、体育旅游等领域大力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发展。比如,建立与体育和旅游相关的主题公园,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之后的一个产品。它将创新思想融合到了相关的主题当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时下,各地建成了一些体育主题公园,都是以这个思路作为指导的。

3、有助于产业链的形成

在体育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之后,使得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了,竞争减少了,这使得原有的因激烈竞争产生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为其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经过这样的融合,能够带动其他一些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并且催生一套相关的合作系统,产生一种规模效应,反作用于各方发展。通过这条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将刺激信任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使得相关信息变得对称起来,这对成本的控制也是大有帮助的。在当前市场上,也不乏一些体育旅游企业融合的的实例,使得一条跨越不同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并融合了体育、旅游、文化、科研、交通、服务等行业,为经济发展和各行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二、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制度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的体育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不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面临着一些行业壁垒,阻挡自身发展和产业融合。同时,还显现出条块分割的现象。这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在经营方式与产权结构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够高,使其眼光和决策方面受到限制。而在经营方面,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使得其效率不能得到很好地提升。同时,在企业内部,缺乏应有的良性竞争,产权归属问题清洗,相关机制的改革进行缓慢,无法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大,在产业融合中无法满足需求。

3、市场推广程度方面。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而言,由于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在市场中形成的规模还不够大。其顾客群体目前主要是一些具有较强经济能力的人群,但还没有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所以,在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4、对于体育旅游产业来讲,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多,这一块还有不少空白。而且,在有限的中介机构里,功能不够丰富,无法更好地吸引大众群体。除此之外,服务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不少机构的服务还需进一步改善。

三、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对产业融合的认知

体育旅游产业通过融合之后,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里,首要任务就是对该产业的模式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然后转变自身的一些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發展,并且,需要对当前国内和国外相关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解,结合实际形式来判断这些形势对自身的影响,能否从中获益,或者受到冲击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相应地调整发展策略,推动发展前进。

2、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而言,既是一个公益产业,也是一个服务性产业,能够为大众带来服务的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在应对这个产业时,应多更多地给予政策支持,尽量避免严厉的管制行为。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投资者等进入该行业,促进二者的融合与发展。然而,在进行融合的过程里,有可能会存在各方面资源分配不均匀,或者行为与制度间存在的矛盾,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对这些矛盾进行协调,使相关行业的运转更加流畅。

3、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对于体育旅游产业来讲,中介机构的作用非常大。它在产业和目标客户之间进行了有效地连接,是行业打开市场的有力手段之一。但是中介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行业的发展。比如,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都有一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机构的相关行为,保证客户和中介机构的相关合法权益,为顾客带来良好的体验。除此之外,引导中介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反作用于产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经过融合之后,将会出现融合效应。这能够使相关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运营模式的升级等方面产生非常大的作用,促进着体育旅游产业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4,05:187-192.

[2]房亚群,戚海兵,刘媛,朱全飞,王冬. 基于产业融合模式下的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21:52-53.

[3]王格. 产业融合视角下扬州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

作者简介:

汪明伟,男,1965年10月,四川乐山师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专业排球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

作者:汪明伟

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市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摘 要 “十四五”时期是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旅游业是南岳区的支柱产业,拓展产业增值服务,完善产业融合模式,是充分发展南岳区经济,助力南岳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为此,着重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进行阐述,并对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背景下,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

1 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1.1 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

南岳区,隶属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湘江西北的湘中丘陵山区,衡阳市区北侧,以南岳古镇为中心,北、东、南三面被衡山县环绕,西面与衡阳县界牌镇毗邻,总面积181.5 km2。至2020年,南岳区辖1镇1乡1街道(即寿岳乡、南岳镇、祝融街道办事处),共18个建制村,296个村民组,7个社区居委会,101个居民小组。全区常住人口8万余人。

“十三五”期间,南岳区生产总值由36.21亿元增长至48.61亿元,年均增长7.53%;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4∶10.5∶84.1,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0%以上。2019年,南岳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等20余项国家级、60余项省级、200余项市级荣誉或表彰。2020年,南岳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 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

1.2 南岳区旅游发展条件

南岳区是衡阳市的旅游品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南岳区境内的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名山之一,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根据旅游发展资源的作用和利用性能,南岳衡山的旅游资源主要归类为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的观光型旅游资源。

1.2.1 自然观光资源

南岳衡山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景色优美,空气好,污染低,森林覆盖率高,有春天赏花、夏天看云、秋天望日和冬天赏雪的四季美景。

1.2.2 人文观光资源

1)宗教庙宇观光。南岳区是中国道教第一宗派上清派的诞生地,中国禅宗“五叶流芳”的发源地,拥有“南禅祖庭”之称的南台寺等资源。衡山是儒释道一体的宗教名山,宫观庙宇繁多,不完全统计有50多处大小不一的寺庙和道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岳大庙,其有祝圣寺、南台寺、清凉寺、上封寺和福严寺,被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2)祭祀文化。南岳区祭祀包含山岳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和英烈祭祀,其中保留最为完好的“南岳朝圣”祭祀歌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南岳摩崖石刻(初步统计为426处)和忠烈祠属于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和升级。2016年,衡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文件明确将全域旅游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提出将南岳区作为衡阳市的旅游龙头,加快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建设。南岳区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保护两手抓,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在转型升级上做文章、在植优补短上求实效,积极探索出“全域美丽、全面创新、全景提升、全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3]。

2.1 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整合宗教文化、福寿文化、火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和抗战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发掘南岳区多元文化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的特质和思想内涵,做好古籍整理、戏曲振兴、非遗和书院保护传承及考古研究等工作,弘扬南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建设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4]。

2.2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按照“一体两翼、一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开展天子山火文化园、古镇商业步行街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水濂洞景区、方广寺景区和卧虎潭景区开发,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打造岳云果园、游干班中共驻地、忠烈祠陈列馆和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等红色景点,加强“三山联盟”战略合作,联合罗荣恒故居、岳北农工会旧址等红色景区,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以天子山火文化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松麓街和金盆小区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批露营基地、主题民宿、休闲街区,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美食品尝、厨艺大赛,打造快旅慢游的“夜生活”。

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开展旅游营销

大力实施城景区一体化建设,形成交通环线,实现城景区交通无缝对接,全面提升旅游承载力。启动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提质改造工程,优化中心景区交通组织及旅游线路,实现游步道全线贯通、人车分流,不断提高旅游舒适度。按照国际化标准,提质升级景区标识、标牌,增加日、韩文字对照,逐步提升国际旅游接待水平。同时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传播广泛且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品牌形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客源市场,针对自驾车、避暑养生、研学旅游及红色旅游等市场,开展专项营销、精准营销,巩固传统香客市场,拓展新兴旅游客源市场[5]。

2.4 积极推进涉旅改革,健全旅游产业体系

2.4.1 推动全域旅游品牌国际化

立足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南岳区旅游品牌建设,注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提质与休闲消费高地的建设,做优宗教文化和康养度假旅游模式,从市场、管理、服务、产业及客源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积极对接国际,全面提升南岳旅游档次和服务,扩大南岳区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6]。提质升级“心愿之旅·南岳衡山”“寿比南山·南岳衡山”品牌形象;高品質启动磨镜台重修,打造影响全国,辐射东亚、东南亚的南禅文化高地。按照国际化标准,提质升级景区标识,标牌。充分利用高铁的品牌效应,推出北京、上海两条“寿比南山·南岳衡山”高铁冠名专列。拓宽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锦绣潇湘”“休闲湘南”等区域性综合品牌,加强“五岳联盟”“三山联盟”战略合作,强化与周边县市区的联动发展。

2.4.2 推动全域旅游经济产业化

做强传统经济,切实巩固传统经济的基本盘,构建高质量的财税体系。做实康养经济,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康养胜地和中南地区区域医养中心的目标,高起点编制“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办法路径,在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内与科研院所和专业院校共同研发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经济体系。

2.4.3 推动全域旅游服务标准化

制定南岳全域旅游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重大旅游项目联审制度,形成联合审批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快“智慧南岳”建设,完善景区实名制票务系统及智慧安保系统,推进中心景区车辆电子通行证规范管理。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探索构建出跨行业部门的旅游环境综合执法溯源体系。

建立旅游快审和高效处置机制,统一游客咨询、投诉和救助入口,坚决打击不买香不准停车、带香拉客、驱车赶客等不良行为,发挥好旅游诚信经营“红黑榜”作用,提升旅游环境治理效能。

健全全域旅游绩效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出台旅行社奖励扶持办法,完善导游、讲解员培训考核机制,从全区机关单位、涉旅企业、高校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建立全民导游讲解体系,引导全区人民讲好“南岳故事”、当好景区“宣传大使”。

2.4.4 推动全域旅游营销市场化

推进旅游营销机制改革,积极引导战略投资商和专业运营商等社会力量参与旅游营销,构建政府与企业经费共担、市场共拓、形象共塑及利益共享的旅游营销工作机制。培育打造传统节庆、现代节事、体育赛事品牌,开展专项营销、精准营销,拓展新兴客源市场。

建设智慧景区,增强智慧旅游体验感,深化与同程、美团、携程等平台的合作,加强“两微一端”和抖音等新媒体营销,形成全民营销、全民宣传的良好局面。并实现5A级景区的无线全覆盖,配置“导航、导游、导购”功能,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智慧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贴心的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线上线下联运发展。

2.4.5 坚持以旅兴农,推进茶旅融合

以云雾茶业、怡绿茶业等农产品为依托,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龙头,针对茶叶、雷笋、林木花卉、生猪、水产品和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和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集约、有机农业,培育壮大茶叶、菊花、腐乳和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品牌强农,继续建设“山上种茶、山下植苗”“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工程,积极推进茶场改革,高质量建设省级优质农产品(茶叶)供应基地,打造以“十里茶乡”为主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优粮、优菜”工程,积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荆田、双田、水濂和红星连片优质粮食、蔬菜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4.6 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强化人才支撑

2.4.6.1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南岳文旅智库。举办“两进两促”座谈会,实现信贷资金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和“四上”企业培育,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取得新突破。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库,发布招商引资政策白皮书,补齐、补强文旅产业链条,围绕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智慧南岳”建设步伐。

2.4.6.2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传统企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推动更多后备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2.4.6.3 健全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以集聚创新要素、打造产业地标为着力点,努力在产业集聚、知名企业引进、优质项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招商环境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特色改革,加快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制定出台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实体经济、总部经济、文创企业落户南岳区。

2.4.6.4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落实《南岳祝融人才行动计划(试行)》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程、旅游人才集聚工程、现有人才提升工程、名家名匠铸造工程、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和人才服务保障工程。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支持企业人才培训,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和兼职兼业,使人才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7]。

参考文献:

[1] 张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21(4):120-122.

[2] 陈国生,张亨溢.南岳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模式选择和实现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93-97.

[3] 罗光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振兴[J].云南农业,2020(6):32-36.

[4] 唐星汉.乡村振兴背景下绍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营销界,2020(4):8-10.

[5] 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2):46-48.

[6] 王爱春.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化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5):217-218.

[7] 李娟,杨朔.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逻辑、价值和路径[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37(1):90-96.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郭玺

上一篇: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铁路项目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