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们对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等一系列因素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在中小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发生了完全不同的改变。如今我们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有了完全不同的更新,这让我们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互联网的信息指数性增长,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使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显得无所适从、成效低下。我校分析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围绕学校的德育要求,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中小学;信息技术;SEL

一、研究背景及学校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互联网的信息指数性增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与学生身心水平的发展不匹配。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新时期的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加严峻,使得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效率降低,德育效果降低,甚至出现学生经过德育后,不但没有正面效果,反而出现负面反馈的情况。寻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契合点,双向借鉴教与学的方法,为学生的智育和德育提供更有效的贴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服务。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素质薄弱;情绪调节能力差;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习焦虑无法排解;亲子关系问题;青春期烦恼;升学压力;人际交往障碍等。我校分析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围绕学校的德育要求,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充分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和德育共同育人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人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形成,都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德育问题,本身就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接收德育。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能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使德育更加切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在学生眼中往往显得高高在上,空洞难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却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乐于接受,消除逆反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我校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主题包括青春期心理问题、学习策略风格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通过这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在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自我调适、挖掘自身潜力,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化难为易。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日常班级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提高科任教师的德育能力。有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是很难得到提高的。而一般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也存在德育能力较弱,对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无计可施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一直是主导活动,而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也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行诊断,缓解学生的考前压力,对升学适应性做出相应学科的指导。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需要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在各科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为教师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提供了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法,对学生的德育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我校定期举行学生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简称SEL)课程和家长学校SEL课程。该课程有学校德育处组织并研发,面向学校孩子和家長展开,计划愿景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以促进学生学习,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业和生活的成功、健康发展作好铺垫。该课程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问题,或者目前家长和学生之间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在场景模拟和发言交流中,引导学生和家长的情绪调整,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亲自沟通、交流。

例如,在七年级一节学生社会情感课程《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中,笔者先通过案例,让学生观察主角的经历和心理,帮助学生觉察出自己的情绪。再创设情境,比如,“我”与好朋友吵了架,本想和他(她)好好谈谈,结果她根本就不理“我”;比如,这次考试“我”又没能达到目标,等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说出不同情境下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或难过,或害怕,或内疚,并启发学生们认识到这种情绪的属性,同时引导学生们遇到这种情绪要积极去调整。课程最后,教师给出调整方法:首先暂停这种想法,不要让消极情绪蔓延;接着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4.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大数据心理健康档案,生成个人分析报告。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教师日常观察记录、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手段,从背景资料、在校学业表现、在校德育表现、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及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分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量化分析、描述和评价。

我校在心理教师和心理顾问专家的协助下,为全校班级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每学期进行量表心理普查,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同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试点班级已经通过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和学校智慧校园平台的连通平,建立学生大数据心理健康档案,在定期系统普查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测评,通过学生或家长日常简单多次易操作的小问题、小问卷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德育表现。

在我校的智慧校园综合评价系统上,德育与心理健康结合有一项专门的评价项目,下列三级评价指标。包含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学习适应力、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等。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在发现学生的心理或德育问题后,在系统上及时记录点评。亦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校内或校外活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在家长端还可以随时进行心理健康数据上报,在平台中能生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长期实时有效的追踪和预警反馈。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平台数据,第一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德育管理和及时干预。

5.依托信息技术,我校还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平台内设有专人管理,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在本校网络心理论坛上畅所欲言,分享心理德育故事,互助解决心理、教育、德育难题。学校德育处从小一到初三9个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上交的德育故事、德育案例中,整理、挑选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邀请各年级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德育交流和心理健康沙龙。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力争培养学生保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学会合理表达、控制调节自我情绪;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具备应对学业压力、生活困难和寻求帮助的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学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形成科学有效又富有活力的德育措施,育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  梁国胜

作者:郑里佳

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2:

同心筑梦,大爱促未来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们对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等一系列因素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在中小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发生了完全不同的改变。如今我们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有了完全不同的更新,这让我们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作为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中拥有小学和初中不同年段的教学班级。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由新区政府和深圳市同心俱乐部共同成立基金会,实施小班化多语种特色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发展,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探究。

本文着眼于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三个部分来探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第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德育教育的概念以及德育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第二部分,我们探讨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探讨德育教育对于我校教学和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我们着重探讨在我校的实践工作中应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通过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应该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不断开放的政策,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当前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很多人在面对全新的社会生活时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在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力时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和道德选择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道德,那么在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能够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高,那么在物质生活丰富时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可见道德对于一个人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整个社会的运行状况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变成更好的人,想让未来的社会变成更好的社會就必须正确理解德育教育,注重德育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德育教育在中小學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德育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还因为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好的心态,明白做人的道理,除了让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得以提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进行更好的学习实践。

(一)德育教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就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人参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如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迅速的发展中许多人逐渐遗忘了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发表过重要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讲话,强调的就是我们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初心,能够记住自己最初的奋斗目标。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我们国家发展奋斗的最初目标就是为了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在国家层面,我们尚且如此不断强调奋斗的最初目标,在个人层面,我们就更加应该如此。 如今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强调自由,让社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自由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其他的价值观也跟随经济渗透了进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靠的是勤劳朴实,艰苦奋斗起家,然而在经济富足以后却有很多人逐渐忘记了自己奋斗的初心。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己,没有用良好的经济环境创造更好的生活,反而是将自己推入了更危险的境地。这看似与学校的教育无关,实则却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一个人在学校中所受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出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此我们也要让学生在经受过学校的德育教育后能够秉持不忘初心的理念进行学习和奋斗。这是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制约着学生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道德观念往往只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德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工具,没有反而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同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实际上德育教育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原则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去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也会因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选择伤害别人成全自己。这是道德原则不同所致。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经讲过,人的本质不是先天规定的,而是后天选择的。人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事物,对于自身的未来选择和规定具有十分强的主观能动性。道德原则就是一个人进行选择的基础,拥有良好的道德原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而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制约,那么学生在选择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我们说德育教育制约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毫不夸张,通过德育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原则,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选择基础。

二、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于人的心和灵魂的教育,在当今中国思想政治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更好的发展。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事实上的必要性。

(一)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劳实践发展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德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实现了基础的保障。

1.为个人塑造完善人格

社会交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人格并不是经过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就可以被塑造起来的,也不是到达了某一个年纪就可以自动形成的。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塑造,需要有专门的过程,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就是塑造人格的最好方式。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拥有自信心,懂得积极向上,在生活中求真求美。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塑造更好的人格。在拥有了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学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会更有自信,能够敢展示出更多的魅力,让别人愿意相信自己与自己合作,这样一个人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

2.为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今天在学校中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面对某一个人,而是面对集体学生。整个学生集体能够发挥出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也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每一个人都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整个国家的发展才能够更加迅速。

(二)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同时兼具小学与初中的不同学段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深圳市的中小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1.体现学校的教学态度

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的三观和完善的知识体系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开设过程中拒绝唯成绩论,不让成绩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衡量标准。我们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与力量,在讓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学校的教学态度。我们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我们对于育人的一个基本态度。因此,德育教育在我们的学校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能够培养出体现了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教学特色的学生。

2.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作为学校,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具有责任的。在未来学生毕业以后,将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也会进入社会中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我们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到学生毕业就停止,而是要伴随着学生一生的成长。很多时候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一言一行都能够为学生未来的选择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们注重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教学,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我们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可以让学生在与人相处时更加友善,能够将社会工作更好的完成,这样的事情虽然繁复,但是作为学校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三、德育教育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的实践探究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坪山同心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必要性。以上的理论探究,让我们对于德育教育具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这些理论探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实践,将理论融入在实践之中,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和道德原则的学生。

(一)同心同德——民族自信、国际理解课程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人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如今,整个世界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中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着世界各地传来的最新消息。在各国都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比较。每一个人在定位自己的时候都会参考各种各样的参考系,国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然而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主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理解国际形势。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国旗下演讲的作用,为学生开展爱国知识讲解课程,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从初始到现在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了解民族历史的伟大,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以一个中国人的目光去看世界,树立责任意识。

(二)向善向上——生态环保、公益善行课程

在如今,传统的熟人社会模式已经逐渐解体,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型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分野十分明显,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树立明确的边界意识,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明确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不理解生态环保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生态环保所涉及的就是人与公共环境,或者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是由公众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公共的社会之中,因此每一个人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责任。自然环境是构成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环境恶劣,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我们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其实是在为整个社会的公共发展出一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介绍生态环保的理念,在实践当中,我们应该多多带领学生去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動,让学生了解到公益的力量,树立起对于环境和自然的责任心,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三)求真求美——生命教育、幸福市民课程

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还强调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十分珍贵,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生命的重要性,才会珍惜自己的每一次选择,珍惜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才能够去尊重其他人的生命。在大家都有了这样的共识的前提下,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

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伟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除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外还要尊重其他人的生命,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幸福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社会整体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学校来说,我们有责任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并且能够将这种,知识理论付诸实践,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创造更大的价值。同心筑梦,大爱创未来,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展现出对于学生的爱,才能够让学生以同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创造更良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J].教师教育研究,2015(1):16-17

[2]袁学涌.道德信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江南论坛,2014(8):45-46

[3]任福全,王扬.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问题及构建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2):52-56

[4]万增奎,路珂.福勒信仰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少年儿童研究,2009(8):26-29

[5]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教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3(6):56-60

作者:刘斌

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3:

心智模式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使中小学德育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是当下我国德育工作者们奋斗的目标。在心智模式理论的视角下思考中小学德育出现的问题,并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德性高尚的心智模式,是心智模式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为中小学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心智模式理论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心智”一词指的是“心脏”和“智力、智慧”,强调了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心智”内涵的界定却经历了一个由争辩到基本统一的过程。以往学者们就“心智”是否是理性的问题以及“心智”的具身性问题展开争论,并最终在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基本达成一致,即认为“心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同时具身性是“心智”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当代心理学的视角定义“心智”,那么“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①由此可知,“心智”受身心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起到支持、调节、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1943年,英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首次在其研究中对心智模式进行了定义,最终把心智模式界定为人脑的一种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人们可以认识、解释和预测行为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看,心智模式位于知觉和行为之间。②心智模式的提出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心智模式理论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心智模式概念的解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人工控制科学的视域下,心智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假想的结构”,是一种“图解”,通过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终达到对世界的控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心智模式是特殊的“认知地图”,它会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们的认知或行为产生影响。学习型组织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著作中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心智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此心智模式被人们广为知晓。在彼得·圣吉看来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对我们行为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通过这个简化的假设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外界环境的反馈中不断调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虽然不同领域对心智模式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但这些定义有些共同特征:首先,心智模式是一种认知机制;第三,心智模式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心智模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最后,心智模式呈现的是客体的信念。③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进行了界定,即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影响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它具有具身性、系统性、内潜性和动态发展等特征。

(二)影响心智模式的因素

环境是影响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进化的最终目的是要适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看环境对物种进行了选择。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了依据。社会中的宗教、教育和法律等都属于心智模式的传递形式,这与生物基因的传递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践行或遵守这些社会活动和约定的同时,也在发展我们自身的心智模式,并通过环境的反馈,不断调适我们的行为,最终形成了我们的风格和习惯。所以,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发展、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遗传是影响心智模式的第二个因素,尤其是性格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心智模式。所以,遗传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遗传因素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影响相对减弱,而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却不断加大,心智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心智模式的特点

心智模式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势,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心智模式的不足,所以心智模式有以下特点:

1. 心智模式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深藏于我们的心中;2. 心智模式是内隐的,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它;3. 心智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4. 心智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展,表现出可变性;5. 心智模式具有时效性,一个时期的心智模式到了另外一个时期可能就不适应了。④

二、当今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时间维度来看,现今中小学德育质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在当今中小学德育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的德育实践经验来探究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编排、德育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是真正从心智模式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中小学德育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因此,从心智模式理论的角度来探究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可谓是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再添新鲜血液。心智模式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问题表现如下:

(一)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过于强调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忽视了中小学生自身需求的满足。由于德育目标在设定的过程中缺少对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导致中小学德育长时间停留在“口号”中,制约了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其次,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目标在学界被认定为同一个,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德育目标通常被模糊界定,但是最近有学者对中小学学业心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业心智模式的核心体系是不同的,所以这种不考虑学生心智模式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德育目标实施起来会困难重重。最后,由于有些中小学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对师生的不良心智模式进行完善和教育,最终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落空。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一般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些德育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却忽视了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和长久性等特点,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内容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方法以说教为主,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因为心智模式具有具身性的特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不仅效果不好,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在德育学习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平复,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逆反心理会转化为不利的心智模式。在这种心智模式的潜在影响下,学生就会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

(三)德育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存在不良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觉察到自身心智模式的存在。心智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有有利和不利之别。有利的心智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心智模式并予以改正和完善的话,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心智模式有以下几点:

1. 德育学习的思维定势。首先,由于考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主,所以中小学教师经常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久而久之,学生便从内心轻视德育学科,影响中小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其次,在中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主要以书本内容为纲,以说教形式进行教学,以考试分数进行测评,因此,中小学生为了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分数,就会采用机械记忆的形式来应对德育考试,学生便在头脑中对德育学习留下了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最后,长期的说教式德育局限了学生的思路,对出现的问题往往采用课本上提倡的有限思路进行解决,削弱了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2. 中小学生对待德育的心态不端正。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深刻性的特点,所以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自我感觉良好”、“归罪于外”的心态,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总从外部找原因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种“自满”的心态对德育是极为不利的。另一种是盲目“自卑”的心态,即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用成绩来衡量一切,殊不知,品德高尚也是自己值得骄傲的优点。

(四)德育教师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心智模式和一般人的心智模式一样,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心智模式就很难引起教师自己的注意。比如,有些中小学德育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或者是安于自己的现状,所以拒绝在在德育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做出改变,在教学中抱着“随大流”的心态,所以“习惯性教法已经成了教师难以逾越的舒适区”;⑤有些德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缺少德育事业的成就感,在课堂上德育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思进取的形象给学生起到了反面示范作用,降低了德育效果;有些德育教师特别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认为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类老套的师生观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民主的。

三、心智模式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心智模式理论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和完善,强调中小学德育要以学生和教师的现有心智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和教师从内心接受现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心智模式,影响和指导以后的德育行为。

(一)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而学生心智模式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德育理念中一定要关注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首先,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及时总结出自己所教授阶段的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心智模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再次,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用合适的语言把学生这些内隐的心智模式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认识存在的不足方面。最后,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个人内在的心智模式,找出心智模式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完善学生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所以,为了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目标理应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的完善。

(二)结合学生心智发展情况开展德育活动

首先,由于心智模式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小学德育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其次,心智模式是分层的、动态的,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业心智模式特点进行施教,比如小学生的学业心智是以注意力和逻辑能力为主的,所以小学生的德育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适当结合老师的讲解;初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动机和意志力为核心的,所以初中生的德育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要结合社会实践进行;高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因此高中德育要交给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总结自己的行为。最后,心智模式整体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做好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无痕衔接工作,以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完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三)完善师生在德育活动中心智模式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比较现有的教学行为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不断检讨自己已有的主导价值观,并重新修订课堂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明确德育工作的意义指向,并从内心愿意为自己的德育行为负责的。再次,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的氛围,来分享经验和心得体会。最后,德育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培养,做好应对学生不良心智模式的准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认知方式,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德育环境

环境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学生接触的生活环境,来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团队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团队讨论,通过团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其次,校园、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在多方面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比如通过开展“社区道德榜样进校园”、“夸夸家里的长辈”、“说说我家的家风和家规”、“活雷锋志愿者”等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最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健全德育评价平台和监督平台,使学生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同时也与社会有关,进而增强学生德育学习和践行的积极性。

注释:

①胡昌平,马丹.基于ZMET的用户心智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1,(1).

②Luria A R. The working brain:An introduction to neuropsychology[M].Middlesex,England:Penguin Books,Ltd, 1973.

③Norman D A.Some observasions on mental models.In D.Centner & A.L.Stenvens(Eds.):Mental model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7-14.

④吴国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终身学习”思想浅析[J].中学生物学,2007,23 卷(6):58-60.

⑤张晓明.转换心智模式 进行教法改革[J].继续工程教育,1996,(6).

作者:梁宁 冯文全

上一篇:专题体例下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发声训练个性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