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中央路小学在学校“种子的课程”大课程系统框架之下,精心设计了“汉字魔方”课程,给予“小种子”“小秧苗”中华传统文化的给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范式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1:

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儿童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课堂中设计学习游戏是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参与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参与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游戏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把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又能促进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生识字时,教师可以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目前,关于儿童识字的游戏软件非常多,如“熊猫识字”游戏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重点在于实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游戏应用到语文实践课的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应用能力。同时,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能拓宽学习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要把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引入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游戏的设计与应用能力。然而,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游戏教学方式的运用能促进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为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游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二、教学游戏设计策略

(一)创设有序的学习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充满未知的挑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游戏能让儿童欲罢不能、百玩不厌,即便是玩游戏失败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因此,为儿童创设有序的学习空间,是游戏教学的重要形式。

(二)开发形式多样的游戏资源

教师要开发语文游戏教学的系列资源,针对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综合学习等知识板块,开发相应的游戏资源,融入绘画、音乐、故事等元素,形成系列游戏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三)唤醒学生的情境记忆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运用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创设有趣、有料、有效的新课堂,唤醒学生的情境记忆,达到“在玩中学”的效果,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活跃有趣。

(四)实现游戏和知识的结合

实施游戏教学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要尽量做到适时、适度,使语文知识和游戏有机融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游”有所得,“玩”有所获,让语文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高效。

三、游戏教学的实施策略

设计完教学游戏后,教师要对游戲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笔者针对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学习园地等教学板块,通过反复打磨,逐步提炼出游戏教学的操作范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开创有趣、有效的游戏教学新模式。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的方式来编排课文内容,有以“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有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有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的单元,有以“古诗”为主题的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的单元时,开展游戏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时,开展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彭权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2:

让墨韵浸润儿童的心灵

【摘 要】中央路小学在学校“种子的课程”大课程系统框架之下,精心设计了“汉字魔方”课程,给予“小种子”“小秧苗”中华传统文化的给养。课程从专业的、微观的、实证的层面,探寻了既符合汉字书写规律,又贴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书法教学微策略,开创了书法教学新品质;通过“书法环境浸润”“书写能力培育”“汉字文化探究”“书法潜能发展”四种路径,构建了儿童课程的独特范式,创生了“浸润、嵌入、活动、适配”等汉字魔方子课程实施策略,滋养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汉字魔方课程;模型;策略

【作者简介】林虹,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09)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陶行知奖获得者,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义务教育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教材编委。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创建于1947年,位于明城墙下玄武湖畔,百子亭民国文化历史风貌区的一隅,校园面积不大,却很雅致,弥漫着墨韵书香气息,学校以小班化教育、汉字探究、书法教育等特色享誉省市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在中央,稚子大成”,意在将每一个孩子都当作一颗珍贵而独特的种子,基于种子不同的生长需求,创造适性的成长环境,融合多元的成长资源,建设“种子的课程”,通过种子成长的园地——“四园三径”课程模块,培育“健康、关怀、智慧、尚美”中国儿童。那么,如何才能培育“有中国印记的”儿童?唯有诵经典,书雅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于是,我们在学校“种子的课程”大课程系统框架之下,精心设计了“汉字魔方”课程,给予“小种子”“小秧苗”中华传统文化的给养。

“汉字魔方”课程,是从我校“适性、融和”的办学理念出发,在学校“种子的课程”环境中,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立足“小视角”,开拓“大视野”,围绕“墨韵”二字,由点及面,由单一到多元,深广并举,创意设计的汉字、书法课程。我们从微观的、实证的专业层面,探寻了既符合汉字书写规律,又贴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书法教学微策略,开创了书法教学新风格;通过“书法环境浸润”“书写能力培育”“汉字文化探究”“书法潜能发展”四种路径,构建了儿童课程的独特范式,创生了“浸润、嵌入、活动、适配”等汉字魔方子课程实施策略,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一、制定了“汉字魔方”课程目标

立足墨韵教育、儿童文化以及“每一个成长的需要”,审视汉字魔方课程,我们首先制定本课程的总目标:四维构建汉字魔方课程,让每一个儿童沉浸在墨韵芬芳的“汉字乐园”中,在书写、探究汉字的同时,形成儒雅墨韵气质,具备良好写字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使个体蕴藏的艺术潜能获得发展。

二、创建了“汉字魔方”课程模型

汉字魔方课程在“墨韵教育、儿童文化、发展每一个”课程理念的驱动下,以“书法教育”向四极辐射,通过“墨韵环境浸润”“书写能力培育”“汉字文化探究”“书法潜能发展”四条路径,形成饶有趣味的儿童课程文化;创建了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基于主题探究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学生个体潜能发展需求的适配型课程,基于校本环境资源的浸润型课程,构成了汉字魔方课程的四大模块:

模块一:浸润型课程——“字趣环境”。模块二:嵌入型课程——“种墨山房”。模块三:活动型课程——“玩转汉字”。模块四:适配型课程——“书画印社”。

三、创生了“汉字魔方”课程实施策略

【策略一】浸润——“字趣环境”课程,滋养儿童的儒雅气质。

“浸润”,有潜移默化的意涵。环境课程,正是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目的在于滋养儿童的心灵,培育具有儒雅墨韵气质的人。因此,我们刻意营造无处不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一本打开的“经典”。

青砖墙上古雅的木纹评比栏中,“小秧苗能量大”“自能”刻印映入眼帘。其上“好、优、佳、妙”一个个活字,集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体,以“篆隶楷行”四体生动呈现,这些字,每个都不同,每个都好看……流淌出中华书法的雅趣。南楼的“街区文化记忆”,静静诉说着学校所在的街区,寻常巷陌,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萧娴等数十位名人曾住过的幢幢旧式小楼里长长短短的记忆,大大小小的惊奇。徜徉在“大师学堂”中,欣赏着林散之、萧娴、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师的作品,观赏着央小的“小秧苗”们用各种方式创意临习大师作品,孩子们或吟诵一二,或细细描摹,不觉沉醉其间;校园一隅的练字黑板,教师每周在其上书写古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我们的小校园里,中华书法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混合着墨韵书香的气息,让每一个师生浸润其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校园,真正成了孩子们触摸“经典”,学习“经典”的大书……

【策略二】嵌入——“种墨山房”课程,培育儿童的汉字书写认读能力。

“嵌入”,有结合、融入的意涵。“种墨山房”课程,是基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写字教学要求的校本化实施,目的在于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书写能力。“種墨山房”课程的时间如下:

每天语文课进行10分钟“随课文习字”;每天下午安排一节15分钟的“习字微课”;每周各班均安排一节“书法校本课”。每周,全校一至六年级均利用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时,开设一节书法课进行专门的书法教学:低年级,使用《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学习硬笔书法,由语文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三至六年级,使用《书法练习指导》义务教育课本学习毛笔书法,兼顾硬笔训练,由专职书法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教学,一课双师合作教学,有利于对学生个别化指导。

如何让书法教学高效起来?如何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写好汉字”?教师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如下共识:

1.良好书写习惯:写好汉字的第一步。

追溯历史,古今写字教育皆重习惯培育。崔学古在《幼训》中这样说道:“扶手润字,日久为妙。盖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粗具体,方脱手自书。”明清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执笔、运笔的小窍门,提出“缝一小布团,令握手中,掌虚腕活”这样的妙招,帮助儿童形成“掌虚腕活”的执笔姿势,认为唯有形成了正确的姿势,学生将来才能灵活地运腕、书写。培育良好书写习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教师应根据儿童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示范、体验、督促、激励等适切的方式,正向引导与持续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从模仿走向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2.随课文写字指导:聚零为整的“练功坊”。

“课标”提出:“为落实写字教学的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同时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如此随文指导,聚零为整,每天练习,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必定会扎实起来。然而,十分钟的时间短暂,如何有效开展随课文写字教学活动呢?教师们的策略如下:

(1)随文习字,分类指导

语文教材中的生字,分散在各册教材中,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也编排了“写字有方”的教学板块,对于笔画、结构进行分类梳理、巩固。教师在备课时也可随课文就每课难写的生字精心设计,注意与年段目标结合,将笔画、间架、行款、习惯的练习渗透于每课教学中分类指导。

(2)趣味析字,精讲多练

指导写字时还应注意“趣味析字、精讲多练”。教师借助生活情境、趣味口诀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要领、间架结构分布,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让学生的汉字书写在幸福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入体”。

如“亅”,竖钩稳,身子直,脚儿翘。“乙”,小天鹅,水中游,横折弯钩藏里头。“鸟”字,鸟头小小,鸟背宽宽,鸟爪弯弯。“水”字,竖钩似岩壁,挺拔有力;撇捺像流水,舒展柔美。教师还应带着学生一起寻找规律,如写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下紧凑,中心对正”。左右结构的字得注意“左右谦让,中间穿插”;左右部件相同的字,如“从”“林”“朋”,就得注意“左右相同,右边略大”。

久而久之,再遇到类似结构的字,学生就能独立观察比较并发现规律了。

(3)自主观察,及时矫正

在每天十分钟的随课文写字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字形,运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组际互评的方式促使每一个学生自我比较,自我矫正,归纳写好字的要领。教师可挑选作品让学生当场进行点评,同桌互评,自我圈点评价等,在“悦纳”“欣赏”的多元评价中,树立学生的信心,增强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以评促学。

3.“写字有方”主题训练:循序渐进的“写字场”。

如果说,培育良好写字习惯是写好汉字的前提,每天十分钟随课文写字训练是关键,那么单元练习中有主题的“写字有方”,则是学生提升书写水平的“练兵场”“写字场”。如何能让主题写字教学充满无穷的吸引力,成为儿童写字的“场”呢?教师需注意以下三点:

(1)拾级而上

“课标”写字教学的各学段目标及内容是由易到难,逐级提升的。因此,教师在写字课教学中,应注意针对微主题“拾级而上”,力求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准确定位目标,系统解决汉字书写问题。

(2)发现规律

脑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书写汉字时,由于汉字为方块字,许多字的区别在于笔画的位置和长短,有特定的整体构型,字形远比线条形的拼音文字复杂,更具几何意义。正是由于右半球尤其是后顶叶皮质在几何和视空间分析、复杂和隐匿图形的探测和回忆方面占优势,所以更多地参与汉字的认知。汉字的书写是双脑协同的过程,右半球在汉字的书写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字境创设——形态初识——探讨写法——阶梯练习”,先通过观察与字源相关的画面、情境等“外显的学习方式”,引起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注意、观察与联想,从而促进儿童在认识字源的基础上,轻松愉悦地读懂“字形”;再通过归类学习,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发现汉字的结字规律等“内隐的学习方式”,从而启发儿童观察、思考、归纳,在大脑中自主建构书写方法。

(3)无痕教育

教师良好的书写示范就是潜移默化的无痕教育,想让学生写好汉字,教师得先写好汉字。

其一,学生的认知特性使然。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学习既包括集中注意,又包括边缘感知,写字亦是如此。因此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身处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作出微妙反应,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此时教师的精美范字,则利于触发学生的模仿动机,激发学生尝试、挑战的兴趣。

其二,教师具备良好的书写素养,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汉字书写也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唯有教师先练好“三笔字”(硬笔、毛笔、粉笔),了解中国书法文化,掌握汉字书写规律,提升汉字书写素养,才能在运用各种书写基本技法过程中,真切体会,把握要领,更准确地指导书写,更好地示范引领学生。

【策略三】活动——“玩转汉字”课程,发展儿童合作探究汉字的能力。

活动,是通过新奇有趣的项目,驱动每一个儿童参与课堂“探险”,主动发展。玩转汉字,正是基于合作学习的语文书法综合活动课程,目的在于培育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校运用《玩转汉字》主题探究课程教材,围绕“汉字”学习,进行9大板块、36课主题开展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汉字的文化,习得研究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探究。

此外,学校还精心设计,通过兼具多元与创意的“汉字文化节”系列活动,展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底蕴:“成语大爆炸”,每周三点燃母语学习的热情;“汉字欢乐谷”,每间教室都是汉字游乐室,校园变成了汉字的山谷;“书法大讲堂”,硬笔、毛笔大课堂,让孩子发现写字的乐趣,认识到写好汉字并不难;“小秧苗戏剧节”,诵读演绎孩子们的精彩;“玩转汉字课”,让汉字飞起来;“种子节,寻访植物王国的汉字”,追踪到与植物有关的汉字的本源;“童诗我来创,童诗我来书”,用最美的汉字书写自己创作的童诗;“小秧苗学大师”,百子亭街区文化记忆植入校园,孩子们成了小小林散之、萧娴;“汉字我来创”,书法漫画创作、蛋壳上刻字,孩子们的创意都被点燃了……在形式多样、创意无限的汉字文化节活动中,孩子们跟着汉字天南海北、天马行空,汉字的伟大、汉字的优美、汉字的智慧、汉字的自信融入大家的心田,老师与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汉字的丰富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

【策略四】适配——“书画陶艺”课程,适性发展学生的书法艺术潜能。

“适配”是适性、匹配的意思。“书、画、印”潜能发展课程,是基于自主多元需求的适配型课程,目的在于帮助有潜质的儿童发展优势。我们每周三、五分别开设“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儿童水墨画”“篆刻”等潜能发展课程,邀请了国画研究院的篆刻师、书法家、画家,协助本校教师对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孩子,进行书法艺术潜能的开发。学校还结合所在区域——百子亭民国文化街区,拥有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萧娴等众多文化名人故居的特点,开辟了“大师学堂”,师生共同创编了《小秧苗学大师》艺术学本,让中央路小学的“小种子”“小秧苗”们创意临习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萧娴等大师的作品。

从对书法教育重视到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汉字魔方”特色课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教师、学生在芬芳墨韵之中成长,不仅每个孩子都写得漂亮的好字,而且在创新能力、素养方面获得提升,每学期都有近百名学生在全国少儿书法大赛、科技、音乐艺术等竞赛中获奖,多名學生在江苏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应用处、南京市教育局语用处组织举办的“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奖。

学校办学的品质也获得整体提升,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法教育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承办了“南京市首届汉字文化节”活动,学校书法文化及师生的现场展示获得盛赞。一年来接待了广东、山东、安徽、福建……多个地区学校参观访学。媒体对学校的书法教育特色也多次报道。2015年,江苏教育频道连续拍摄林虹校长的“硬笔书法大课堂”,滚动播放。

学校教师也在书法教育研究过程中获得提升,教师们共同致力于书法课程建构及教学策略研究,撰写的《微问题研究,破解写字教学低效难题》等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南京教育》《南京教师》《南京教研》)等刊物发表。多位教师有幸参与了通过教育部评审的苏少版书法教材《小学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以及配套教参教学、光盘录像课拍摄。林虹校长领衔创意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墨韵课程”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玩转汉字》校本课程获第一届“全国‘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作者:林虹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3:

借“统整”之力,助拼音教学突破“瓶颈”

【摘要】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 课程统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

【关键词】拼音教学;瓶颈;统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为4-9岁。语文《课标》规定了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完全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

一、尴尬的现状:拼音教学遭遇“瓶颈”

(一)不相同的成长,储备迥然

一年级新生的学前基础,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就读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决定了同入学的新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拼音学习,有的学生还是一张白纸。这给采用集体授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不规范的教学,漏洞严重

幼儿接受拼音学习,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有的是社会机构学的,有的是父母自己指导的。不规范的发音、书写,直接导致孩子带着错误的思维接受学习。如何拨乱反正,让一线教师头疼不已。

(三)炒冷饭的误解,兴趣缺失

入学新生对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当他的第一课是自己早已熟悉的a、o、e,立刻兴趣大减,缺少了学习的乐趣。如若拼音课堂还需强势扭转学生先前入脑的错误,先否定再学习,挫败感让学生对拼音课堂产生排斥。

二、“统整”思维:改变行为,顺学而教

“课程统整”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在不同时空场域中,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呈现出不同的概念形态和实践样式。随着我校项目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课程统整”实践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就小学语文而言,目前的实践主要是立足学科内部,逐步探索学科间的(主题性的)统整和学段间统整。具体地说,语文学科的课程统整是以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材知识点梳理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指向,以教学内容的分析、优化、重组为核心。

(一)整合学生“个性特长”, 自得自悟

1.“小小先生”担当主角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理念的一大回归,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践行。但现实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懂,不自觉地占据了语文课堂主角的位置。“听我说……正确答案 是……”之类的连接词,稳固了教师在课堂话语权的唯一性,学生自动退出学习舞台,被动接受,不思不想,不讨论,不表达,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课堂一遇】

拼音第一课,刚写好课题,班级里此起彼伏,热闹成一团,朗读声不断,看似都会了。不急不慢回转身,示意全班安静:“都认识这三个拼音朋友了?”“认识!”“早认识了!”相当自信。“谁来读读?”小手林立。小火车开起来。 一轮下来,学生整体情况略知一二。挑出发音标准的小朱和发音略有瑕疵的小鲁进行pk,让学生做评委,一时间意见很多,但说不出所以然,只说谁好听,谁声音响。我及时提醒:“拼音要读得好听,主要看口型,你们再边听边观察。”这一次,评委一下子变专业了:“小朱读a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o的时候嘴巴圆圆的,e的时候嘴巴扁扁的。”发音规律学生自己发现了,我作恍然大悟状:“了不起的评委,我提议,让小朱做今天语文课的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准这三个拼音,好不好?”一堂课,在学生的崇拜,小朱的自豪、严格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一:读准音。

拼音课堂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上面的课堂里,面对孩子跃跃欲试的表现,我既没有遏制,也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整班情况,及时借用“小老师”这一策略,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借助科学的、可操作的发音方法,主动纠正,练习。同时,利用儿童的崇拜心理,促进“小老师”教学效果,远大于老师课堂上重复地再教再练。

2.“展开想象”贯穿课堂

在拼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是近年来所有一线老师所公认的。因此,拼音课堂离开了多媒体,已经到了无法施展的地步。走入多媒体的背后,学生在多媒体时代,缺失了什么?

首先,听觉功能逐渐减弱。其次,不断变换的画面,热闹的多种感官感受,“浮躁”应运而生。再次,过多直观的认识,想象能力直线下降。

【课堂一遇】

师生一起结合插图,正在努力找出插图中的b、p,以此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学生小谷突然举手:“朱老师,b就像我爸爸,挺着个大肚子。”“像的像的!”小田忍不住喊起来“像我妹妹在我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哈哈哈……”全班大笑声中,b活灵活现出现在孩子们的心里。“那p呢?”我故作冥思状。“像大头爸爸。”小钟神秘兮兮地说。“像!”异口同声的肯定声。

教完d、q的时候,我放弃了书本上边做边玩的区别方法,采用放手政策“谁有好办法,区分这四兄弟?”班级里炸開了锅,一会儿工夫,答案来了:“大肚子妈妈就是b,妹妹生出来了,背在妈妈背上就是d;大头爸爸是p,大头爸爸生气一回头,就是q。” 妙!

缺失想象力的课堂,总有一份拘谨,缺乏一份生机。摒弃课前远离学生世界的冥思苦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神仙棒”,这样的习得,自然、亲切、有生活,而且不易遗忘。区分这四个声母,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所呈现的精彩,完全源于启动了这批00后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借助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堂上的知识点,也成了孩童世界里有趣的一点,无须反复诵读、记忆,再达熟能生巧。

3.“习得规律”成为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作为识字的工具,教学的重点一直落在“读准”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材编排上建议结合生活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自然发音。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方法使拼音之间变得孤立,特别是复韵母学习,不利于孩子的记忆辨析。揭示发音规律,学生借助规律发音、记形、辨析,能让一切都水到渠成。

【课堂一遇】

《ai ei ui》是复韵母教学第一课。结合插图读准音后,我和学生做一个“看口型猜韵母”的游戏。玩兴正浓时,及时提问:“你怎么猜出ai的?”这是水到渠成的提问,学生直击目标“口型从a变到i”“再看看,怎么变的?”老师再演示,学生发现,“a到i,要快,越快越好,像坐上了地铁。”“真棒,ai发音的时候,就是从a快速滑到i。ei,就是从e快速滑到i,那ui呢?”“从u快速滑到i。”“用上这个正确的发音方法,我们开火车再来读一读。”

这个课堂片段中,实现了“学习读音”到“找到规律”学习层次的提升。这时的课堂,已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摸索习得的课堂。有了“复韵母发音规律”的方法,以后的复韵母学习,教师可以放手,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从学生的心理来看,有了方法的扶持,学习过程不再是茫然一片,他心里有“明灯”,探究有“武器”,讨论有“依据”,学习过程底气十足。爱因斯坦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其作用远大于拼音学习的本身。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而且给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意义非凡。

在“习得规律”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几条原则:(1)规律的习得要自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2)总结的规律要少,但规律的适用面要广。如“复韵母的发音规律”,不仅帮助学生发音,还利于学生辨析形近韵母,正确书写。(3)规律的表述要生活化,儿童化,易于学生接受。

(二)整合教学策略:顺学而教,善于引导

1.用“低位”策略,处理课堂语言

(1)童趣

成功的课堂语言,必须生动、形象,一方面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

【课堂一遇】

指导学生认识四线三格时,告诉学生这是拼音宝宝的别墅,上格是阁楼,楼顶是斜坡,所以书写时不能碰到天花板,下格是地下室,雨天就会积水,书写时不能踩到水里。

运用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传递的信息,学生们易懂易记还乐于接受,知识达成度极高。

(2)示弱

教师站着,学生坐着,这一视觉落差,实则也造成了心理落差,无形中,教师有着居高临下的统治感,言语中的强势自然流露。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示弱语言,如:谁来帮助我?这个问题真难,我可不会。怎么区分它们呀?真难。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而且 “英雄情结”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产生积极效应。

2.走“现代”路线,增强作业实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落在一个“读”字上。虽有语文课堂上口口相授的训练,如何设计回家巩固作业,却是极有难度的。一是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夹杂着乡音的练习,事倍功半;其二,家长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指导把关。既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又要让学生有效巩固。在看似无解的问题前面,我在沿用传统的“见物就拼”“打扑克”等作业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每天需要学生回家练习的音节词、录好音。家长们只需每天在班级邮箱中下载,孩子就能跟着录音练习拼读,在模仿中反复巩固,事半功倍。

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课程统整(特別是教师教学范式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

作者:朱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