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行政服务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创新的三种类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改革和行政服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改革和行政服务论文 篇1:

标准化助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结合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改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能够得知,通过遵守统一、简化的原则,并以问题作为重要导向,对既有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大力完善,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有关部门还要结合各地所颁发的相关管理条例,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力度,适当扩大行政审批服务范围,进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一、标准化行政审批的特点

所谓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在指定范围内,为了获取良好秩序,针对现有问题或者潜在问题,制定出可以共同使用的条款等一系列活动。而行政审批标准化主要是应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经过协调商议之后制定的标准化程序,并对行政审批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审批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最终形成能够重复使用的标准。

通过运用标准化理念,有效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自由裁量权的规范性,确保审批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得行政审批制度在落实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类偏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实现行政审批活动可量化与可操作管理的目标。

二、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分析

(一)明确现阶段行政审批服务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市场化水平逐年提升,行政审批制度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需求。当前时期,我国行政审批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行政审批时间比较长,审批成本明显提升。

第二,收费标准不规范,容易滋生腐败问题,严重侵犯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因为各项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严重的浪费现象。

第四,部分工作人员过于重视审批工作,对监管工作缺乏一定重视,影响行政审批效果。

除此之外,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行政审批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不断增多,通过加强标准化管控,可以明显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

(二)梳理出行政审批项目的清单

针对行政审批项目清单,进行有效的梳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找到标准化审批对象。要想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全面改革,工作人员需要适当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数据,在此过程当中,要合理确定出具体的削减幅度,明确削减原因,并结合标准化对象的具体情况,加强辨别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削减。

另外,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讲,标准化的全面落实,可以显著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与质量,而且可以为政府的管理创新和改革提供丰富经验。在标准化理念下,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可以确保现阶段行政审批工作当中的各类难题得到良好解决。例如,针对工作人员来讲,将原有的人治模式变成法治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行政审批管理效果,减少社会发展对行政审批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

(三)科学编制行政审批服务标准

在编制行政审批服务标准的过程之中,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行政审批事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实现各类要件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性,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提供有利支撑。

另外,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认真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以及当地政府服务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制定出更为完善的管理条例。通过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条件,进一步明确行政审批服务范围,并加强标准化服务引导力度,在既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强化行政审批服务质量,确保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与效率得到双重提升。

通过科学编制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并对原有的制度成效进行深化分析,加强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力度,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实现行政审批服务目标的全面优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之下,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水平急需提升,有关人员需要运用规范化的管理方法,找到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制定出合理的奖罚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针对日常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人员工作行为的规范性,确保政府职能得到有效转变。

(四)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机制

标准化机制,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标准内,结合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科学体系。通过对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进,以审批服务为核心,并选择通用基础标准,对行政审批服务内容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服务方式更加标准化,不断提升行政审批部门各个窗口硬件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

此外,为了有效提升行政审批服务管理质量,针对原有的各项服务机制进行优化与改进,并加强对既有系统组织形式的完善,确保各个区域的行政审批服务质量满足标准化发展要求,真正达到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量的目的。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在建立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机制时,要全面考虑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的落实情况,并加强整体优化力度,确保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机制得到良好执行。

(五)全面落实标准化行政审批服务机制

第一,通过全面落实标准化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可以确保各个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管理思路,按照相关节点,稳步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实现持续化改革目标。同时,标准化管理体的全面建立与完善,调整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目标,可以为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当前时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因此,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要和行政审批服务完美结合,加强量化分析,并以此作为主要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务服务体系。例如,通过采用网上审批模式,加强标准化体系和政务服务网络的统一认证,能够实现网上审批、咨询服务等功能之间的完美对接,确保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机制得到全面落实。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通过合理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服务,而且取得较好的成效,在以往的行政审批制度当中,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引导工作,此种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服务型政府的实际建设要求,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适当加大市场引导力度,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实现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目标。

此外,稳步促进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确保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之下,政府职能发生一定的转变,特别是政府简政放权,能够显著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确保市场在各类资源配置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强法制化建设力度,采取激励性制度,并对既有的成本效益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循序渐进模式,逐步深入,使得改革后的行政审批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实。

(六)建立相应的服务试点

通过建立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试点,可以保证行政审批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难题得到良好解决,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工作平台,不断强化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加强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并主动学习先进知识,强化自身的行政审批服务意识,在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在选择试点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要全面考虑行政审批服务的个性化与独特性,并对既有的行政审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将标准化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纳入到当地政府支持性文件之中,促进政府投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通过适当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并对既有的行政审批服务流程进行改进与优化,建立出能够复制,并全面推广的标准化服务模式,能够确保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有效互动,进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行政审批服务。

除此之外,通过全面建立相应的服务试点,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从工作人员角度来分析,结合广大人民群众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对服务试点所制定的服务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主动和其他服务试点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积极探讨行政审批过程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制定出良好的解决对策,在满足人民群众各项需求的同时,不断强化行政审批服务质量,真正达到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目标。

對于国家相关部门而言,要对既有的法律制度进行有效完善,为行政审批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强成本控制力度,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模式,对行政审批改革方案进行深化,不断完善原有的行政审批流程,并将成本-收益分析模式作为行政审批工作当中的核心指标,不仅能够提升原有管理方式的创新性,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管理成本。针对原有的监督体系进行大力完善,结合其他城市的成功改革经验,将反腐倡廉有效贯穿到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之中,提升内在控制的规范性。例如,采用网络监督“三位一体”模式,对权力进行全面监控,确保行政审批权得到更好监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进行合理的分析,能够确保标准化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与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之中,要综合考虑行政审批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并对行政审批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改进,在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确保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制度得到良好落实。

(作者单位:无锡市黄巷街道)

作者:范柳文

改革和行政服务论文 篇2: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空间与路径选择

[摘 要]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创新的三种类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关键词]政府创新;制度空间;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政府创新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世界范围内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地方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动实践。随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入,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将对中国未来政府与政治改革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政治改革:宪法框架下的增长空间

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制度空间主要指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可以选择的制度范围,即在什么范围、界限或原则条件下进行改革,改革创新的制度余地有多大。从目前来看,政治改革大多数项目与民主选举和公民参与有关。

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表明,中国地方政治改革是在现行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或政治框架内进行的,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村委会“海选”、“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书记,还是“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以及“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等等,地方政治改革创新都是在这一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下进行的,也是改革不可逾越的界限与底线。那么,在这一基本框架下进行政治改革创新有没有余地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村支部书记竞选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班子等党内基层民主的创新大大改善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环境,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转变为“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从根本制度上防止了用人上的腐败,保障了党员的选举权利。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改变了以往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情况,而是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的合法性。党内基层民主改革创新不仅关乎党内,而且对乡村治理和基层政府的影响甚大,有力地促进了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推动了基层责任政府的建设,改善了基层党政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待党员群众的态度,使得他们必须回应党员群众的需求,真正为党员群众搞好服务,因为党员群众中的选票对他们个人的去留与升迁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些人低估了基层党内民主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仅仅以一时的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改革的效益,这是没有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的人错误地想当然的看法,也是目光短浅的看法。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将改善基层政治生态,使得基层政府真正面向群众的需求,有利于调整基层政府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从长远来看,必将为国家政治民主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改革:既定政治框架下的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是在既定政治框架下政府行政的自我调整,从中央到地方,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强调行政改革,从近年来政府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改革至今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行政改革的需求和动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与之相适应。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形成一个高效、精干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宏观层面上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相应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政府机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一些计划经济的管理部门需要撤销或者转变为中介组织,新的经济领域的产生需要设立新的行政管理部门,一些部门需要调整或合并以适应综合管理的需要。从微观层面上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它们同时也对政府管理效率提出了要求,当它们遭遇政府管理部门的低效率之后会发生资本转移的“用脚投票”效应,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不得不从改善投资环境的角度出发,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进行自我改革。例如,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行政许可“超时默许”,以及“效能革命”等项目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进行的改革。

2.行政改革必须回应公民的政治诉求。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在有些领域是不可分割的,一些公民的政治需求可以通过行政改革来满足,行政改革为公民个人利益表达和对政府的诉求提供渠道。建设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以及参与式政府就是回应公民政治需求的行政改革。透明政府就是要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从“政务超市”、“四级联动政务公开”到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除了涉及国家或商业机密之外其他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公开,公民可以免费查询,可见政府透明已经从某项措施上升到法规制度。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明确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即政府的权力和合法性来源于公民和社会的授予,政府必须服务于公民和社会,必须对公民和社会负责。从行政部门“服务承诺制”到“三级服务型政府”,从追究官员的事故责任到地方政府颁布《行政部门负责人责任追究办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开始从制度上全面系统地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

3.政府管理本身成为行政改革的需求。行政区划和城市管理体制方面的行政改革逐渐列入议事日程。从2002年起至今,浙江、湖北、河南等十多个省份都在进行以权力下放为主要内容的“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的改革。关于行政区划改革学界有许多说法,如撤销“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国家也已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实行“省管县”改革;增加省级区划,即分省;增加直辖市的数量。不管采取何种措施,为适应经济管理和各级地方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是大势所趋。此外,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一些城市进行居委会的彻底改革,将居委会的行政职能移交给社区工作站,居委会成为纯粹的居民自治组织。一些城市撤销街道办事处,将原来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一部分收归区职能部门,一部分推向市场和中介组织,一部分下移给社区。

三、公共服务创新:广阔的拓展领域

与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相比,公共服务创新的制度空间最大,受到的制度约束和障碍最小。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申报项目来看,公共服务类的申报项目数量最多。从前四届入围项目来看,公共服务创新类项目占全部入围项目的38.75%之多,超过政治改革与行政改革类项目,所涉及的范围最广。

公共服务类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等等。另一类是扶助困难群体,尽管是针对特定的群体,但对社会来说政府应该承担这样的公共义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对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财政支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创新将会进一步增强,这些创新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公民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公民和社会是公共服务创新的直接受益者,而政府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认同和信任。从长远来看,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群众的民生问题,重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因此公共服务创新有着最为广阔的拓展领域,但公共服务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服务的公平性和成本问题,公共服务必须保证社会成员的公平享用,不是政府花钱办好事,也不是政府想给谁就给谁,同时也要考虑公共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保证公共服务的高效率。

四、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这三类改革创新一方面各自具有自己的特征、制度空间和不同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总体上说,这三者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每一类改革都是其他两类改革的需求。

1.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尽管行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部分政治需求,但是最终需要政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公民和社会的政治需求。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保障最重要的公民参与权——公民的选举权和创制权。竞争性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规则,公民参与选举过程表达对政策和官员的评价与选择,高质量的参与式政府需要公民从选举到政策制定各个政治环节的全方位参与,而要满足这方面的公民需求就必须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只搞行政改革而不进行政治改革就难以完成这些任务。

2.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公共服务对于保障社会中产阶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利益来说十分重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和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与改善公共服务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提高行政效率,说到底,是为了服务群众,增进公民权益,而不是为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便利。行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行政效率低下的政府部门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事实证明,只有通过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制度基础。例如,公共财政体制有利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就需要进行行政改革。扶助困难群体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政治改革为困难群体提供利益诉求的渠道,才能使政府积极回应,从而落实政府职能。

3.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政治改革需要稳定的行政机构和制度,相对健全的依法行政,需要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这些条件可以通过行政改革来营造。政治改革在社会冲突较少和阶层差别较弱的环境下才能进展顺利,良好的公共服务创新有利于培养中产阶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扶助困难群体有利于减少阶层冲突,从而营造更多的社会共识和认同,降低社会分歧和冲突的程度。这些都将为政治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创新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的改革牵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果一方面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将阻碍和延误其他方面的改革。

五、结语

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的创新行为,改变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各种政策方法,影响到所有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府的创新制度,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创新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空间与选择路径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创新的方式也将更加丰富与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地方政府创新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俞可平.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侯 琦

作者:李永久 王 玲

改革和行政服务论文 篇3: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思考

2012年初,江苏省靖江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并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承担“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试验任务。靖江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机制,落实责任,把推进改革试验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载体,在靖江市马桥、东兴、新桥、生祠、孤山、西来六个镇进行“5+1”试验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把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作为攻坚点和突破口

(一)深入调研,精心组织,确保改革试验落到实处

靖江市委、市政府在统一思想、深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靖江市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试验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靖江市实际情况,着重围绕新型社区管理、农村居住环境、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社会事业五个方面,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明确了改革试验的目标任务是:积极探索“多元化供给、均衡化配置、精细化服务”机制模式,体现“城乡逐步均衡、供给制度优化、投入保障到位”的目标方向,围绕供给什么、谁来供给、如何供给的思路,重点在政策和机制层面积极探索,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基本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补充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努力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等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公共安全、农村公共文化、农村体育设施、农村养老设施、农机农技推广、农村水电气工程、农村通村道路等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优质、充分、高效供给。

(二)先行先试,专题探索,“5+1”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

1.创新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

新桥镇为了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行政服务机制,大力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管理服务新体系,打造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受理、一门化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基本建成城乡社区“10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群众需求表达汲取、意见反馈、村务监督、责任分担、社区志愿者管理等渠道通畅,公开透明,方便快捷。建立并完善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市场运行机制,由业主委员会选择社区物业管理的供给主体。

2.创新农村居住环境服务机制

西来镇通过建立专业化管护、监督队伍,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完善了农村河道、公路、绿化、保洁“四位一体”综合管护机制,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捐助、农民参与”的管护经费长效投入机制,健全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全面形成“组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每3~5年疏浚农村河道一次,不断改善农村水质,达到三类地表水标准。实质性推进“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两个试验项目。着手建立村庄环境监测通报机制,对村庄的大气、水、地表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实时发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机制

重点在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支撑保障等方面求突破。对生祠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8个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行政策聚焦、项目集聚和产业集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一园一特”、“产业兴园”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创新、完善农业发展服务机制。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对农业生产的气象、地质、病虫害等实行先兆预警,积极推广高效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建立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机制,组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市对接”活动,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建立现代农业扶持机制,在金融、税收、工商、审批、项目服务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4.创新农民集中居住服务机制

着力打造“规划优化、设施完善、居住舒适”的农民安居乐业新家园。孤山镇一是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引导机制,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规划设计引导、权益保障引导、利民惠民引导、优美环境引导、设施配套引导等,吸引农民集中居住。二是完善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在市、镇两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注册成立农村土地整理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融资、调配等工作,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对集中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投资。三是建立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物业管理竞争公平化、管理长效化。

5.创新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机制

东兴镇以“学有所教、病有良医、劳有所得、老有颐养、民有所乐”为目标,宏观上建立大服务便民机制,微观上建立大统筹惠民机制,全面提升社会事业服务科学化、优质化、均等化水平。一是创新教育发展机制,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教学、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升级,推动优质师资有序流动,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和城乡医保并轨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就医联网,大病再保险及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补充供给机制,新建文化中心,提供阅读、体育健身、影视娱乐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民间力量,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四是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利用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及时提供免费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五是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和社会互助补充供给机制。六是创新便民服务、公共安全、信访处置、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机制。

6.全面改革试验

实施“五项工程”,努力探索适应农村现实生产力水平和镇级实际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马桥镇作为试点,搭建了五个试验课题组,确保改革试验任务和“五大”工程事事有人抓,件件能落实。一是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创新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创新农村居住环境服务机制。三是实施“一万三千”工程,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机制。四是实施“康居惠民”工程,创新农民集中居住服务机制。五是实施“幸福民生工程”,创新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机制。马桥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除必要的硬件投入外,重在项目设计上动脑筋,多方面借助外界力量和民间资本,整合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村民个人等多种资源,以项目推动改革试验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试验中的问题所在

1.思想不够解放,立法理念淡薄

思想不够解放主要表现在:一是仍然沿袭“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即上级政府依据行政权威对下级政府层层下任务、定目标。这种决策程序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大多落在镇基层政府,致使供给面临诸多困难,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产生较大差异。二是对供给主体与供给责任的划分不够科学,缺乏划分供给主体与供给责任的勇气。如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供给责任,但如何具体划分却并没有规定,而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供给责任划分也是如此。以致基层政府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该供给却不充分作为,有的并非供给责任却大包大揽,担当“全能保姆”。

立法理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未能上升到法制保障的高度加以固定,缺乏农民权益保护法以及与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相关的法律、条例。以致当出现供给随意性和部门间相互推诿等现象时,农民维权无据、投诉无门。

2.筹资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资金投入矛盾突出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仍然由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辅以部分项目资金支持。而改革试验起点低、要求高,需要大量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和后续维护资金,各试点镇大多举全镇之力来推动。如此必然出现后续乏力和难以复制、难以全方位供给的问题。现行政策对民营资本、农民个人进入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诸多限制,如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服务、社会事务管理等,凸显出筹资机制的不够健全和完善。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政府、民间或个人资本以及农民共赢的筹资机制。

3.研究不够深入,试验缺乏有效突破

改革试验中,各试点镇都存在一定的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轻创新供给机制探索的问题。对于农民最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哪些?市、镇政府能够提供多少?不足部分如何解决?如何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保证供给?如何突破“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如何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主体选择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等,研究不够深入,试验缺乏有效突破。

三、以改革引导,凭改革发力,求试验突破,保创新成功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试验,要义是改革。要勇于突破现有条条框框,开辟多层次多渠道供给之路,并将新设计、新安排、新举措、新机制进行点面结合的试验,探索适合国情、省情、市情的供给机制,从而确保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农民个人共赢局面,确保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成功。为此,必须重点谋求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规划设计突破

在点面试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立法的高度,建立 “靖江市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规划体系”。“规划体系”包含六个分目录:一是供给主体选择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供给、市场参与供给、社会补充供给相结合;二是供给决策机制,实行“自上而下”决策与“自下而上”决策相结合;三是筹资机制,变现行的单一财政筹资与财政转移支付为与市场筹资融资、公益捐献筹资相结合;四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点建立和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农村居住环境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农民集中居住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五大机制;五是激励机制,实行责任单位目标管理,鼓励改革创新,引导和激励公益捐献;六是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人大、政协以及媒体舆论、群众等各方面监督的作用。

2.供给主体选择突破

要变“包揽型”单一主体供给为“延伸型”多元主体供给。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确定市场化与否的范围与程度,区分供给主体,明确供给责任。在坚持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市场和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到供给中,形成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弥补政府的供给不足及低效,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

政府提供基本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政府作为基本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并非一定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直接提供者,但一定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设计者和安排者,决定什么供给由谁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和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即使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供给,也可以采用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去实现,即以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私人生产,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市场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私人诊所、养老院、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农业技术培训、代理农产品销售等。政府在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要加大监督力度,引导规范发展,维护公平竞争。

3.决策机制突破

实现“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要变“自上而下”决策机制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是上级部门依据对形势的判断作出决策,然后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下一级部门遵照执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但不足之处在于往往供给与需求脱节和运行低效。“自下而上”决策突出了需求表达,是一种将决策权力部分或全部授予下级,由下级部门乃至最基层根据自身面临的问题和具备的条件做出相应的计划,再提交上级管理者批准和支持。或上级管理者先将决策的问题、要考虑的因素及备选方案通报给下级部门直到最基层,经下级部门和基层充分讨论提出建议后,再由上级部门集中各种意见,加以调整统一,最后达成一致。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由于决策的内容和过程被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充分了解、民主讨论,因而决策较少失误,公平公正。各供给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和供给对象农民群众在提供和接受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就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实现共赢。

4.土地、户籍制度突破

农民区别于城市居民的最显著之处就是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和承包地)和农村户籍。农民与城市居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最大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农民在拥有土地保障这一条件下,社会保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要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就要重点对现有土地、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寻求突破。

要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实现转让、转包、质押、租赁、入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公司,进行“产业+土地”、“资产+资本”、“产业+科技”、“产业+劳务”等有效联络,优化现代农业要素配置。重点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本村农民;第二,适度规模(年收入不低于城市打工);第三,以家庭成员为主,不以雇工为主;第四,主要收入来自农业。

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民向集中居住区和城市有序流动。取消各类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以居住地登记为核心,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持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户籍改革,农民转身市民的,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可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置换式”,以承包土地一次性置换城市居民全部保障待遇。二是“阶梯式”,考虑权利本身性质并综合资源分配的可能性,如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老年免费公交等优先给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低保等在其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后给予;而对于保障性住房等则要求达到一定的社保参保年限和(或)居住年限后,才可以享受这些待遇。

(顾利华:靖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一江:靖江市财政局局长;刘德基:靖江市委农工办主任;郁雷:靖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功杭

作者:顾利华 吴一江 刘德基 郁雷

上一篇:派社会服务工作论文下一篇:专业课大学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