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当今新课改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对于如何开展现代化教学工作看得尤为重要,而且设计了很多相应的方法与措施,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当前教育转型道路,以及适合当前教育推进方法的途径。希望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进而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状况,促进全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贯彻与落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1:

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小学科学教学

【摘   要】  科学学科是打开学生视野的学科,也是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学科,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关键要素,所以,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主动地设计趣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走入科学课堂,逐步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问题;小学科学;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这一好奇心也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的动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透过科学课堂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精彩的世界,教师有必要依据科学知识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地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

一、设计趣味问题,激活探究心理

兴趣始终是调动学生认知动力的源泉,在讲解科学内容时亦是如此,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口述的方式来进行介绍,那么学生也会丧失主动探究的活力,从而无法积极地抓住科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教育的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并赋予这些问题趣味性的色彩,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产生好奇心,萌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以便学生主动地深入到科学的世界中,完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分析。例如,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一杯沙子和一杯豆子,并向学生提出“沙子和豆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性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之后,教师请学生将沙子和豆子进行混合,再向学生提出“在混合之后,沙子和豆子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混合之后的沙子和豆子,还是原来的吗?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呢?”等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发萌生探索的兴趣,以便在解决上述问题中逐步完成对物质变化的学习。

显然,教师根据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向学生进行设问,减弱了问题中的枯燥性,让学生从趣味性的角度出发,产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动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

二、鼓励学生提问,引导独立解决

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也会产生各种疑问,但是,受到传统师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结构的“荼毒”,大多数学生在产生疑问时,不敢轻易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问题,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制约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建构的进度。所以,在讲解科学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应当主动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学生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以便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以《铁生锈了》一课的教学来说,当教师为学生呈现本节课的题目后,有些学生就开始表露出疑惑的神态。这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学生提出“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锈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方法来预防铁生锈呢?”等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表扬和称赞,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先对课本进行分析,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以便提高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助推高效课堂的生成。

不难看出,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師的关怀,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索,以便在自主解答问题中获得学习的快感,更积极地参与到科学课堂之中。

三、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个人的能力较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全面,当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所以,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小组,让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透过合作交流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重要价值,并基于活动形式实现合作素养的发展,加快解决问题的速率。比如,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能够调整物体的沉浮这一原理,教师向学生提出“对于同一块橡皮泥,如何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呢?”的问题,当学生自主对这一问题思索后,学生会尝试提出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不全面也不深入。对此,教师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诉说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同伴的想法,从而在更广阔的思路中逐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能够主动地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判断橡皮泥的沉浮。

显而易见,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能够让学生拥有与同伴进行思想互换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接触更多的思想中,切实地打开自己的思路,逐步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在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对此,在讲解科学内容时,教师应当重视问题,并主动地采用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逐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希梅.探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63.

[2]彭芳芳.基于科学素养的科学课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5):86.

作者:林清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解决与经验总结的措施

摘  要:在当今新课改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对于如何开展现代化教学工作看得尤为重要,而且设计了很多相应的方法与措施,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当前教育转型道路,以及适合当前教育推进方法的途径。希望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进而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状况,促进全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经验总结;方法应用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全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培养与指导,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建立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在此,教师可以应用寻找问题——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践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培养。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一个不断延续与发展的科学学习思维,还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进而应用新方法拓展自己的新思路,开拓自己的新视野。

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对课本内容做出全面的熟悉与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另外,教师还需结合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体现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与原则。基于此,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高效学习的习惯与态度。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亮灯泡的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对灯泡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此时,学生通过观察会了解到灯泡的结构,并且会分析得出电流的传输方式。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如何点亮灯泡有较大的帮助。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观察并思考,点亮灯泡的电池有什么特点呢?”此时,学生会回答说:“我发现电池的一段是平的,另一端是突出的。”也有学生会说:“电池的一端画着一个‘+’,另一端画着一个‘-’。”又有学生回答说:“电池上写的一个数字是1.5V。”此时,教师便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一一解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电池上的凸起一段和平面的一端被我们称之为是电池的正负极。而正极是用‘+’来表示的,负极是用‘-’来表示的。另外,1.5V代表的是它的电压数值。”以此为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此时学生会了解到,在点亮电灯的时候,首先要接通电源,并且要确定电池的正负极,而且灯泡通过1.5V的电池便可以点亮。

二、实践与想象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如同他们日常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一样,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观察的机会稍纵即逝,实践与想象的空间非常有限。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这一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该方法能有效地带领学生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并且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到在科学环境下,灯泡是如何点亮的,以及灯泡是如何结构的等内容。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学生经历了什么上,而是要结合学生所经历的和所观察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建立实践和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续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总结相关经验,寻求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知道电池的正负极在连接电灯通电的时候起到了什么作用吗?”此时,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决定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通过实践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正常地点亮灯泡,此时当学生看到灯泡发光之后,会感到非常的惊喜,而且会为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内容感到宽慰。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之所以能成功,其本质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融入了想象的元素,以及在想象的过程中应用了理性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如,教师再问:“大家知道电流是如何流动的吗?”此时,学生会回答:“电流会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然后流向到灯泡,然后再通过负极流入到电池中。”还有学生表示:“电池的电流从正负极同时出发,然后一起流向灯泡。”或者有学生会说:“电池的电流从负极出发,然后电流流向了灯泡,最后回到了正極。”经过学生不同的回答之后,此时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方向,然后,教师再结合正确的内容对其进行教学,便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素养不断提升与发展。

综上所述,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找到科学内容中的问题之后,首先学生本身会产生一种兴奋感,进而学生会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且会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观察和理解,同时还能够结合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文化尝试进行解决。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实践方法能够大大带动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璐,石曙东.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49-152.

[2]沈金瑛.“图式理论”指导下建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3):150-151.

作者:周文忠

问题解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3:

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2013版)强调了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STEM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其目标是整合各领域知识和技能,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在中国也掀起一股科技教育STEM热,但是,STEM教育该如何融入本土教育,如何与新课标结合,走进科学课堂,服务于日常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很多科学教师及科技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区教研员冯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发现,STEM课堂通常按以下方式推进:教师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学生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不断提升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桥》这一教学案例就是围绕真实生活的情境提出的一个工程问题,即为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建一座备用桥。引入这个工程问题的背后,是一系列提供背景经验的活动,这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这一工程问题所需的特定科学知识。

二、问题解决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美国数学咨询委员会就把问题解决列为十项基本技能之首。英国Cockcroff报告指出,问题解决就是把已有经验用于新的问题情境的能力。日本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学大纲就提出问题教学中心。

1.在我国,将问题解决作为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区部分一线科学教师已经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单道华指导的研究课《斜坡的启示》,将传统教材中“做斜坡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创新为“为食堂师傅解决抬饭箱上楼梯难的问题”;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吴京钧老师将“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创新为“借助降落伞从二楼投递一颗鸡蛋到地面”;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课例《运输薯片》则帮助学生解决薯片运输过程中容易碎裂的问题:设计薯片保护装置,并关注成本。

学生在学习中面对的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而不是人为编制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2情境问题来源

2.1教材

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挖掘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进行实验,讨论问题。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南师附小的校本课程《降落伞》,长江路小学《做弹球》都是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演变而来。

2.2科技活动

例如:我校是南京市“观花”项目学校,在养殖风信子这一科技活动中我发现一个风信子球茎总是发霉。而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一课需要学生了解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于是,我便把这个发霉的风信子带到了课堂,让学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有学生说,一定要把水擦干,再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有同学说,光这样还不行,得把外面已经霉变的外皮剥掉,有学生说,买点菌多灵来灭菌。我趁机提问:你们觉得风信子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霉通常容易出现在球茎半湿不干的位置,判断霉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和空气,我进一步问:“下次再种时怎样防止它发霉?”

2.3生活

例如:《拧螺丝钉的学问》一课中,我先把科学教室的自来水打开,再把自来水旋钮取下来,暴露出中间的轴心,问孩子们:“自来水龙头出了点问题,现在水关不上了,你怎么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借助扳手,有的学生说用个起子,有的学生说套个中空的套子。我让他们把自己想到的工具画下来,并比较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讨论有所发现后,我再引出轮轴这种机械及其作用。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快速激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后通过纸笔绘制的方式将抽象的经验具象化,他们对轮轴的理解更加清晰,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2.4科学实验

教师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之外,再设计一些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实验,必然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摆》《电磁铁》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摆,做一个电磁铁,并测试摆一分钟摆动多少次,电磁铁吸多少根大头针,学生记录数据对比研究后发现,摆有快有慢,电磁铁吸起来的大头针个数也不一样,自然生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2.5游戏

例如:《怎样移动重物》一课中,我在黑板上贴上跷跷板、小孩和大人贴图,问同学们:“小孩要想玩跷跷板撬起大人,你能替我想想办法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发现把小孩的位置放得靠后一点才有撬起大人的可能,我进而导入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学生兴趣盎然。

2.6实验器材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需要用到人体验电球,但实验室的验电球好多都坏了,我本想着处理掉,后来转念一想,《导体和绝缘体》是《简单电路》下一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简单电路知识。于是,我就在《简单电路》和《导体和绝缘体》中加入了十五分钟的教学设计,分析并解决坏了的验电球用不起来的问题,学生打开验电球后发现有的验电球电池盒里的纽扣电池已经发霉了,有人发现有的验电球里的纽扣电池掉了下来,有人发现电路中的一根导线已经出现了严重破损,我借机谈话:验电球要能亮起来,前提是什么?学生回忆并思考,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回路对点亮小灯泡的重要性。虽然是短短的十五分钟,但孩子们既对《简单电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也更加清楚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导体和絕缘体》一课中,学生通过手拉手点亮自己修好的人体验电球,特别兴奋,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通过“温故”而“知新”。

总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其他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为STEM理念的本土化开展提供一定的途径,帮助其进一步融入传统科学课堂,指导日常教学。

作者:王圆

上一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论文下一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