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2024-04-2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精选15篇)

篇1: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第 1 页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第 2 页 生1:6+6=12(个)12+6=18(个)生2:6+6+6=18(个)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个6就是12)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个6就是18)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数 1 2 3 数 6 12 18 ④读表格。

第 3 页

23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第 4 页

篇2: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二)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第 1 页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 2 页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第 3 页(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篇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分析,常用题型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对于抽象的东西,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碰到学过的还能熟练地做出来, 但只要稍微变化一点点, 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容易出现不敢答、胡乱答的现象。所以,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反复强调、深入浅出、抓住要点, 学生还是能慢慢接受且解答无误的。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1.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 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 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 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 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 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 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 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 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 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 审题必须认真, 绝不能敷衍了事。

2. 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 , 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 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举个例子, 农场里养了13只小鸡和15只小鸭, 卖掉5只小鸭。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这里问的是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 那么题中的已知13只小鸡就是无关数据, 可以不看。剩下的已知数量是原来的15只小鸭, 还有卖掉的5只小鸭, 因为原来的15只小鸭卖掉了5只后, 比原来就少了5只, 所以要用减法去计算。列算式:15-5=10 (只) 。答:现在农场里还有10只小鸭。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 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一些常用题型的解决方法, 可以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共”或者“一起”这些字眼, 都用加法计算, 但是要提醒学生看清楚问题问的具体是哪些“一共”或者“一起”多少个, 因为有些数据对解决问题无帮助。例如, 王奶奶家养了11只小鸡、7只小鸭和6只小狗。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读题后发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里有“一共”, 可以确定使用加法计算, 然后认清是问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 那么题目中的已知11只小鸡是可以忽略的, 对我们解决问题完全无帮助, 剩下的已知数量就只有7只小鸭和6只小狗了, 正好是解决问题要用到的, 所以应该这样列算式:7+6=13 (只) 。答: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13只。

在遇到问题求哪个比哪个多几个, 哪个比哪个少几个时, 用减法计算。找到这两样在题目中的已知数量, 用大数减掉小数, 列好算式计算出结果即可。例如, 学校里有17个足球, 9个篮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很明显要用减法, 可以列算式:17-9=8 (个) 。答:足球比篮球少8个。再如, 白兔拔了3个萝卜, 灰兔拔了15个萝卜, 灰兔比白兔多拔多少个萝卜?15-3=12 (个) 。答:灰兔比白兔多拔12个萝卜。

若读完题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或者还有多少, 一般都是用减法计算。例如, 原来有15个鸡蛋, 小红吃了9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15-9=6 (个) 。答:还剩下6个鸡蛋。再如, 盒子里有12支铅笔, 小明拿走了7支, 现在盒子里还有多少支铅笔?12-7=5 (支) 。答:现在盒子里还有5支铅笔。

如果题目里有“上车下车”“飞来飞走”这样的字眼, 记住列算式时“上车”“飞来”就用加法, “下车”“飞走”用减法。例如, 公交车上原来有13人, 后来有5人上车, 又有9人下车。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13+5-9=9 (人) 。答:现在公交车上有9人。再如, 树上原来有9只小鸟, 飞来6只, 又飞走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9+6-7=8 (只) 。答:现在树上有8只小鸟。

3. 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 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 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 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 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 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 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 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 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 才算大功告成。

篇4: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2-02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解决问题”是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是那种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强调对不同个人智力的挑战,是因人而异的,概括起来是指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面临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对策的新问题、新情境。[2]小学一年级问题解决学习指的是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识字范围内清晰易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解出来的现实问题和情境。这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学习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相关联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就很容易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并提出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教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二、引导审图读意,培养良好习惯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完成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解。新课标教材在低年级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图文结合,把条件隐藏于图画或人物的对话之中,问题要么以问号形式出现,要么干脆省略,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叙说图意,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说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是哪些等等,初步感知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例如,在一年级上册 《金色的秋天》——6、7 的加减法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一幅图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出“草地上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所隐藏的问题是“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第二幅图虽然也呈现了两部分的向日葵,但由于问号标在左侧,因此,在引导学生表述图意时,首先要明确大括号下面的“7个”表示一共有7个向日葵,另外一个已知条件就是摘下了3个向日葵。左侧的向日葵个数即使能数得清,也不可作为已知条件,因为问号标注在此,说明这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图意可以表述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下几个?”对这幅图来说,学生的叙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图画的含义,分清了已知和未知,明晰了条件和问题。

三、利用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只能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他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的方法。如池塘里游走了5只鸭子,还剩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读完题目后,让学生扮鸭子“玩”起来。黑板上先画一个大池塘,叫13个学生到黑板前扮演鸭子。首先让5只“鸭子”游回座位,这时黑板前只剩下8只“鸭子”。提问:原来有几只鸭子?该怎么解答?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讨论交流出共识:原来的鸭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游走的,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解决问题是不能单看几个字如“游走”“剩下”而是应该仔细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再把题目变成:池塘里游来了5只鸭子,现在有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 学生仍兴致勃勃,直到解题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教师如果能把这种直观操作有目的,有控制地运用到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练习游戏,体验学以致用

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它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游戏多为运用在课堂后半部分,大半节课下来低年级学生会显得有些劳累,这时我就采用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能够重新振作学生精神,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在实际问题教学中也有同样功效。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是这样安排的:(1)设立各小组商店,说明规则: 每组将各自的商品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小商店,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负责管理合买东西,一名财务人员负责记录(姓名、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其他组员当顾客。(2)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一教学片段采用购物游戏,学生“玩”兴十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真正体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探索应用,寻找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使“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篇5: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解决问题例5 教学目标: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回顾经验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看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怎么计算还有几只小鸡?你会解答吗? 教师:你解答得正确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全面收集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收集信息。教师出示情境图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教师:发线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

想一想——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中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由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将条件和问题制成的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教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条件。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明确问题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师:观察同学们的画的图,尽管大家用的符号和画图的样式不完全相同,但表示的都是哪两个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根据图,想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不能用列算式的方法计算“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16—9=7(人)”。

教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3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1)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教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解答结果正确吗?

学生: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学生:7+9=16(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加法检验了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2)回顾反思,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策略。

我们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时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两个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画图、操作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方法;第三部回顾检验解答的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正确。

(三)巩固练习,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

1完成做一做

教师:要求母鸡有几只?哪两个条件有关系?谁是多余条件?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总结

篇6: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注重对解题步骤和策略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及时地对解决问题的经过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及方法的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篇7: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难点: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只含有加、减或乘、除法一步计算的方程。那学习方程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在你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中学、大学阶段,会经常用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初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即使隐蔽一些,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算术方法解决也不太困难。相反地,学生会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写的字太多,太麻烦,会以为这是多此一举,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一般都会存在的心理障碍。鉴于此,教师进行这样的学习动员,从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两个方面阐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对于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会起到作用】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7。

师:请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题)

生1: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也就是36千克。生2:今年的体重减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师: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x+2.5=36 x=36-2.5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可以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36-x=2.5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师:这个答案对吗?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学们说一说。生1: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生2: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师:回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教学例8。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8题)

生1: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生2: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师:尝试自己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订正,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由以前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知和技能的一次跨越。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启发,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归纳明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三、课末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2.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课堂作业设计

A类

小明将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李明和王强结伴旅游,李明带了3000元。两人用去同样多的钱后,李明剩下的钱比王强剩下的多500元。王强带了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解:设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4x=72 x=18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8厘米。B类:

解:设王强带了x元。3000-x=500 x=2500 答:王强带了2500元。教材习题

教材第9页“练一练” 一头非洲象 一头蓝鲸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x吨。33x=165 x=5 教材第10页“练一练” 香港青马 杭州湾跨海

解:设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x千米。

篇8: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9: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数学的实用性较高。而小学低年级数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结合实践,科学合理地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情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情景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景,通过情景设置,导入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例如,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20只鸭子在池塘中嬉戏,随后游来了12只,但是有10只鸭子上了岸,这时池塘中还有多少鸭子?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很快融入情景,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个例子之中,教师通过情景模式的设置,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的问题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同时,教师在播放图片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从而对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二、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运用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得他们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红和小强去称体重,小红的体重是30千克,小强的体重是32千克,小强比小红重多少千克,小红比小强轻多少千克?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称体重的经验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于轻、重的概念还不太熟悉,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少代替。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让学生自主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以此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总结解题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化归思想是重要的解题思想。无论是解题思想还是解题策略,都需要从小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思考过程进行细化,分析解题方法,从而能够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化归思想主要是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其通过转化,变成一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小狗和小猫比赛跑步,小猫每秒跑4米,小狗每秒跑6米,在小猫和小狗赛跑的道路每隔8米设置一个陷阱,当一个掉入陷阱的时候,另一个会跑多远?对于这种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很多小学生会觉得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划归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便可以进行对比和分析。分析:4和8的公倍数是8,小猫落入陷阱的时间是2秒,而6和8的公倍数的24,小狗掉入陷阱的时间是4秒,当小猫先落入陷阱的时候,用了两秒的时间,那么小狗此时跑了12米(2x6)。利用这种化归思想,将问题变成倍数问题,从而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重视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对问题进行举例分析,从而展开合理的延伸,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归纳。例如,在《两位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32+14=?、67-50=?、80+12=?以及43-21=?根据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技巧,并逐步归纳出“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有进位就进;个位和十位分别相减,不够向高位借”的方法,通过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结束语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因此,所有的数学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归纳,科学合理地总结出规律和做法,并广泛运用到实际之中,开展创造型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篇10: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篇11: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12: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 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 分4份。【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篇1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一、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例1】小猴帮妈妈摘桃 ,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题,是学生正式从书本上接触“应用题”这类数学知识;

一开始发现学生都采用传统的列算式,但是正确率又不高;而在本课中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比较有困难,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通过老师一步一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信息进行整理,让学生明白:想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 先要知道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而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可以理解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最后由老师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框, 从而自然地告诉学生,这种新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的策略;

接下来抛出“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列表法,教学效果较好;

【例2】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 , 从左往右数 , 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 ,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

这道例题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可以指导学生从条件出发,分析数学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较多学生采用画图法来整理思路,从而列出了正确的数学算式;

学生1:18 - 8 - 4 = 6(人)

学生2:8 + 4 = 12(人)

18 - 12 = 6(人 )

画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师指出:大家都是从条件出发来思考的,按条件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 这是从条件想起,看解决的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有些问题的解决更注重直观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整理出直观图,有利于找到解题的方法.

【例3】绿花有12朵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红花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

线段图也是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策略,线段图能帮助理解题意,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学生一看就明白,要想求红花有多少朵? 先要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解题过程如下:

(1)黄花有多少朵 ? 12×2 = 24(朵 )

(2)红花有多少朵 ? 24 + 7 = 31(朵 )

以上,是中年级解决问题中使用的最多的策略,当然实际解决问题中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学习多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而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生拥有好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 )培养良好的理解能力

解决问题通常文字部分较多,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那么对于关键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对于问题的把握和解决.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认真读题的好习惯,而且良好的审题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更准更快地找出题目中的有用数学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条件,选取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帮助.

(二 )养成细心的审题习惯

审题时,可以指导学生用圈、划、勾、画等方式找出已知条件,明确所求问题,对于题目信息较为复杂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让学生相互谈谈自己对于解决问题的想法,能够理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多读题,多细心读题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良性思维的形成,这样可以降低题目给学生带来的困难,让学生更安心地思考问题,集中注意力突破难点.

(三 )规范的书写格式

像一开始解决【例1】这题时,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后,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但是真正解决“第五天摘了多少个”这个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如果在列式计算时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将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第二天:30 + 5 = 35(个).

第三天:35 + 5 = 40(个).

第四天:40 + 5 = 45(个).

第五天:45 + 5 = 50(个).

像上述规范书写后,学生的出错率就大大降低了;

在解决问题时,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对思路进行整理,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 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教学时不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篇1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 应用题 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最难教的。应用题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问题类别较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在实际教学中,都是通过对不同类问题例题地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再做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单纯为了解题而练习,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很累,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对其中的应用题教学进行改进,切实解决好教学问题,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作为重点。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觉得应用题不易教,小学生也觉得应用题不易学,普遍对应用题的学习有种反感的情绪, 而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 则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内容陈旧, 结构封闭, 使得学生缺乏创新和追求创新的意识。二是数学练习比较单一,数学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意识。三是教学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式子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 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久而久之, 就使学生陷入一个厌学、怕学、逃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改进

(一)注重文字语言的教授

学生要想解答出应用题,首先得明白题目的内容, 这也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基本条件。若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中的文字语言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那么就会出现数学与语言知识断层, 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而读懂题意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建立相应的文字表征或数量关系。

(二)选择补充条件的应用题

所谓补充条件的应用题,就是指应用题的条件不够完整,需要补充相应的条件才能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为此,事先设计好了应用题中的数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参考题意来选择补充条件再将应用题解答,这样做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出现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三)重视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些工人进行水管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的速度始终是一样的,前224 米用了6天时间安装,之后,又用了15 天时间安装完全部水管,求这条水管的总长?

解法1:用归一法解。先求出15 天安装水管的长度,再与已装水管长度相加:224+224÷6×15

解法2:用比例解。因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成正比例。

设:15 天安装水管为x 米,224÷6=x÷15,水管全长为x+224

解法3:用分数应用题解法解。先求出安装水管用的总天数,再求6 天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水管总长度:224÷〔6÷(6+15)〕

解法4:列方程解。设:水管全长为x 米,( x-224)÷15=224÷6

这样做,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教会分析题目结构

老师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结构对增强其解题能力有很大地帮助。有关学者发现: 学困生的解题困难很少表现在解题比例上, 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 学困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 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 就是在问题与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 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 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尽可能用可观察、可表述的行为进行形象化的应用题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最大程度地将我们的思维过程简单明了地显露在学生面前。

(五)设定开放的题型

为了增强学生解题的分析力, 我们要设定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题型。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 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 不是出示一道完整条件的应用题, 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 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 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 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结语

综上,应用题教学策略有许多,在策略的选择上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学策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郭术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2):41-42.

[2]许冬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206-206.

篇15: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5则范文

安徽省淮南市杨祠小学:信兆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圈一圈、算一算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连减同数的新问题。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3.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解题方法策略。重点:掌握解决连减同数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做准备。难点:理解连续减9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情境导入

你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再碰到需要计算的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考考 你们。课件:吃桃子问题。

小结:你们不但会口算,还会用连减、加减混合来解决问题了,真棒。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不会。他们分水果时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一起看。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一)审读信息,理解题意

1、审读信息,完整叙述。

2、理解:“装满”的意思是不能多,不能少,每袋要装几个呀?

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忙解决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方法

【设问】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老师给的图上画一画、或者自己列式算一算,来看看,29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呀?

1.独立操作,自主探究 2.交流想法,反馈结果 逐一反馈:

(1)实操法:黑板摆小棒。

追问:结果是什么?这么摆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呀?

小结:他用摆摆小棒的方式,9个9个摆,就知道能装满几袋了。这个办法你们说行吗?

(2)圈画法

追问:这么一圈,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

小结:这个同学借助现成的图来圈一圈,9个9个圈,圈出3个9就说明能装满3袋。更是个好办法。

(3)计算法

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明白他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预设:28-9=19 19-9=10 10-9=1

追问:你这么减9减9的算,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呀?

小结:他这么一算,减1个9就是装满1袋,减了3个9就能装满3袋。

(4)老师是这样想的,你们能看出我怎么想的吗?

板书 :29 20 11 2

(每次减得)

小结:意思和你们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

你们真了不起,这么一个问题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看似不同,其实我们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摆、圈、算都在想“29里面有几个9就可以装满几袋。”

3.我们解答的对吗?怎么检查一下? 预设:再圈一遍,再数一遍。再算一遍。

换一种方法解决,看看结果是否相同,也是检验的好办法。

用减法计算的同学还可以用加法检验,看看这么分掉的是不是29个橘子。9+9+9+2=29 剩下的2个,虽然不能装满一袋,但是我们答题的时候不要忘了。

三、强化练习,丰富认识。

1、老师来帮忙了,拿了袋子发现,袋子小,只能7个装一袋,你们说,还是这29个橘子,这次可以装满几袋呀?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同时反馈:摆的、圈的、算的。

追问:你这样怎么就知道能装满4袋啦?(略说)【设问】都是分这29个橘子,怎么刚才能装满3袋,现在就能装满4袋了? 预设:刚才-9

现在-7

刚才9个装一袋

现在7个装一袋„„

小结:看来每袋装几个这个信息太重要了,那要每袋装5个呢?就得5个5个分,减5来算。

2、我们解决了分装橘子的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呢。

看,饮料4个一包;橡皮4个一小盒,鸡蛋10个一盒,纸巾3个一包,蛋挞6个一盒„„ 生活中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不是很快就能解决呀。

25个蛋挞,6个一盒,可以装满几盒? 得到的结果的同学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互相检验一下看看结果对了没有。反馈:4盒剩1个。

你怎么得到的?追问:看25里面有???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问题,像这类问题在以后还会碰到,还会有更好的办法。等到二年级我们还会学习。

上一篇:房屋安全性鉴定报告下一篇:提高基层团队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