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这次新课程改革来得太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首先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一篇: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阐述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既要呈现知识也要呈现技能,重视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问题是如何从抽象转变为实际帮助他们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得到结果。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的数学模型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数学模型,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和表达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他们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说认知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阐述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一、 引言

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理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可见,学生经历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将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并具备这一能力,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的知识,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了解数学中其他的知识,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已有的数学问题解决模型

首先国外在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模型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波利亚,他在著作《怎样解题》当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也就是理解题目、拟订方案、执行方案和回顾,这四个步骤的提出对于数学教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今很多数学家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比如匈菲尔德,他强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从四个因素出发,也就是知识基础、解题策略、自我控制以及信念系统,并着重强调认知这一因素处于关键的位置,因此后来的研究都围绕着认知结构的构建,并且在研究问题解决模式时,是以几何问题为原型的。其次国内的研究是从俞平出发的,他的研究是以认知加工行为为基础,将认知加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阶段相融合,因此他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解题者从自己的记忆当中提取方法,只要这一方法适应这一问题情境,就能够顺利解决,因此他将解决数学问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理解问题、选择算子、应用算子以及结果评价。而其他人在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时,将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表征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思路。由此可见,关于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多的,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地探讨才能够更加明确。比如在心理学当中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虽然阶段的界定比较粗略,但是也是分别对应了认知加工方式。然而这些认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针对这一点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心理学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深入研究某一个环节,并没有从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总是分析认知过程,很少分析认知过程对教学具有的帮助。

三、 认知模型的概述

认知模型这一概念是来源计算机科学领域,一开始是被定义为处理人类问题和心理任务这两方面,在后來的许多研究当中,有些人发现认知模型能够利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去描述人的问题解决,也有相关研究可以表明,认知模型能够预测并有效解决许多问题。由此可见,认知模型能够概括认知过程的抽象和实际,有效预测并解决问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特点,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和数学规律进行有效的融合。所以教师要能够在设置认知模型时注重突出生活性,毕竟小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如果能够利用问题情境巧妙的设立,那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和解决。其次,很多数学问题的内容是偏向问题的主体,并不会增加陈述性的记忆,所以随着年纪的增加,题目的复杂和抽象性都会增多,所以在建立小学认知模型时,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毕竟认知模型的建立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只有合理地认知模型,才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说认知模型的建立,必须要从整体上了解思维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能够依靠认知模型来解题。除此之外,认知模型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四、 小学生心理特点概述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即使已经过渡到抽象思维,他们的思维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相联系的,仍然存在形象思维的成分。可以说在小学阶段,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就是数学的直观性。另外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和自我中心语言其实是不同的,虽然功能和结构比较相似,但是内部语言是在自我中心语言消失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内部语言其实是一种自主的语言功能,这一语言能够发展思维,会和儿童的活动和思维紧紧联系,毕竟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总而言之,在小学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充分掌握实际材料的能力,并能够以实际材料作为基础,发展抽象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建立路径

(一)精选生活情境

数学是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能够及时引入现实生活当中的素材,并与数学内容进行紧密的融合,将教材的内容变得生活化,以情境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样在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就能够将情境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各种各样的抽象问题演变为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并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存在。比如在学习《统一长度单位》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具备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可以创设生活奇迹,先让学生熟悉自己身边的物品,比如铅笔,橡皮,并量出它们的长度。学生测量出来的数据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数据都不能够作为标准存在,因此要通过建立同一长度单位的模型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为学生揭示这一模型适用的背景和条件。

(二)注重积累感知

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基础是感性材料,也就是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才能够从整体上理清各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认知建立提供可能。因此在通过情境创设之后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置具有创造元素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只有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才能够产生思维的深刻和灵活。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之外。还要提供其他的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动手时产生多个冲突,确保他们解决此类问题不会过于顺畅,这样才能够让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总而言之,通过感知的积累,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是要求学生必须初步构建起对应的数学模型,而教师要做的事就是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还原为直观的数学现实,这样可以不断扩充和提升已经构建好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教师要布置恰当的作业,比如一些变形题和拓展题,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模型构建,另一部分是生活作业,也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注重应用数学的知识,让数学真正走入生活。只有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才能够提高数学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学生要形成探索、发现、创新和实践的意识,这样他们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够构建适合自己的认知模型。比如在学习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出变形题,一个班的学生有46人一起去划船,一共乘了12只船,其中小船坐了3个人,大船坐了5个人,那么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大船和小船?这道题作为鸡兔同笼的延伸,一旦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那么此类问题学生都能够迎刃而解。再比如学习《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超市购物,面对超市当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选购。生活作业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掌握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信息,并从信息当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構建出数学的模型展开计算,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认知模型的建立,能够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

(四)制定完善的认知教案

小学生一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而认知模型的建立能够让学生的解题顺序更加有序,可以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以前使用过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让认知教案的目标更加明确并体现出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更加敏感,并迫切地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挖掘到问题的本质,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融入生活情景,并注重感知积累,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认知模型的建立,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只有享受到知识带给自我的满足感,才能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面对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成旭.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教育:文摘版:172.

[2]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79-85,114.

[3]曹雪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8(2):78-79.

[4]陈海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7(10).

作者简介:万彩虹,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区第十三小学。

作者:万彩虹

第二篇:农村小学课改的问题及其解决

这次新课程改革来得太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于是乎,有人惶惑不解,有人顿生疑云:作业如何设计?纪律如何维持?考试怎么应付?等等。这实质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不仅如此,在现实中,农村课改的社会氛围也没有真正形成:中心小学校长(原教育站站长)、主管业务的领导对新课改并不真正重视,教师搞新课改热情普遍不高,再加上农村没有经费购买教具、学具等,这给改变传统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

农村小学如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扎实、有效地做好课改实验工作呢?笔者认为,应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现状,本着“先训后教、边训边教、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可以通过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首先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确立课改只能进不能退的立场。课改中后期可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让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农村交通不便的实情,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因此,可考虑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聘请优秀教师做课改兼职教研员,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另外,可邀请家长、社会等各方面有关人士参加课改专题座谈会、参与听课等,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

2. 城乡结对,对口扶持,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在这方面, “捆绑式”的确是一条有效途径:城镇小学确定与若干农村小学结成对子,城镇学校送教下乡,村小教师送教进城,既解决了农村信息不畅问题,又避免了农村教师摸黑路。

3. 针对资金缺乏,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新课程对教学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可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对于教具、学具,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自己制作。

农村小学课改目前虽问题棘手,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又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加上新课程为城乡教师建立了同一新平台,各种制度改革与课改目标日趋匹配,所以,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农村小学课改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责 编辛欣)

作者:张新旺

第三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

摘 要:重视学习过程,是小学教育当前的发展趋势,要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问题中的认知模型,既要与教材相联系,又要选材准确,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将数学知识从具体的问题中概括出来,构建起教学模型,以此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认知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这门学科应用性比较强,小学阶段的数学较其他学科来说,思维性较强,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今后学生进行问题认知、思考与分析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无论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析解决问题

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小学生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来教学数学知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构建数学知识的体系中,对认知规律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既有行为支配,又有心理支配,这是由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自身阅历决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对象,其不但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运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因此,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重点在于:其一,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见过的新问题,应该利用新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技能和方法以及知识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这能够很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将新途径和方法以及对策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认知模型。

二、分析认知模型的结构

想要对认知模型有所了解,首先就要明白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是通过数学的计算方法来实现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国内外大学频频举办此类的比赛,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这类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同样有效。

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将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认知模型”的框架构建起来。儿童瞬时间的记忆普遍比较差,但是,年级越高,记忆发展也越快,如果接触的并非是新事物,就能够从短时间的记忆直接过渡到陈述性的记忆,再将陈述记忆的内容有效地激活,进入工作记忆中。长时间的程序性记忆通常指对一定规则了解以后,将长时间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中的词语和问题等有关内容进行提取。例如,在进行数学解题时,要首先对问题进行了解和梳理,再根据相关数学性质进行解题,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工作记忆通常是对问题的信息进行了解,将信息的目标确定以后,再进入到长时间程序性记忆这个环节,在解题环节中引入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题意,从而更容易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和接触信息以及解决问题。对于接触的问题,学生不但要校正和反思,完成解题以后,也应该进行检查和总结。

三、认知模型结构的特点

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型的特点是,将数学的规律与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结合,设置认知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将认知模型的生活性突出,小学数学既枯燥又抽象,有效将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立,无论对于学生理解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在设立问题情景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必须要贴近生活。

其二,长时间陈述性记忆的内容相对比较少,大多是将问题的具体内容作为主体,但是,随着年级不断地增长,抽象知识和解题的复杂性都会变多,因此对于建立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认知模型,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认知模型是将学生的记忆水平作为基础,来对解决问题进行描述的思维过程,若想将指导性的认知模型建立起来,必须要具体地了解思维过程。在解题的过程中,若学生看到问题,就具有解题的思路,将可以跳过认知模型的环节,直接进行解答。若没有想到的问题就需要在解题的过程中,依据认知模型的各环节进行解题。

此外,在认知模型中,还需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解题意愿,学生解题的欲望若不强烈,对问题就不会深入地进行探索。

四、认知模型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育的影响

其一,由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利用认知模型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起来,而对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安排课本作业,从基础题目开始由浅至深,让学生层层领会。二是给学生布置数学生活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像“鸡兔同笼”问题给学生讲解清晰后,老师就可以将知识延伸到更深入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精神。这样,也使模型的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

其二,对认知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可知,若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将小学生认知的特点重视起来,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设置情境,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在学习《10的认识》时,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0~9的数学创设一段故事:一天,0~9的小朋友到公园草坪上玩,在公园里,需要选一个小朋友当队长,0和9小朋友都想当队长,9小朋友对0说:“你的个那么矮还跟我争当队长,这里我最大,长得也高,这个队长应该我当。”……教师这时给学生提出问题,“9小朋友说得对吗?”这种教学情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三,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应该重视思考解题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结果计算出来,也不能只关注解题结果的对和错,而应该反思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做到查漏补缺。如此这样,才能够对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在建立对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时,应该侧重反思问题,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解决问题时没有耐心,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多进行引导和帮助,将小学生反思问题和分析思维的培养工作做好。

五、营造创设问题情境的氛围,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有效运用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回忆起一些特殊的规则,从而形成准确的知识结合和提示。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问题情境的氛围,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模式,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既能提出问题,又有兴趣,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才会更强。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将认知模型建立起来,既能够有效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进行引导,又能够使有效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更好地进行理解,亦可以以此为基础,将数学知识体系构建起来,从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冰.淺探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杜茜.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13,(2).

[3]王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4]孙群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

[5]石丹.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6]高蕾.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7]刘丽平.探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J].小学生,2017,(3).

[8]耿素娟.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角的认识”单元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作者:曹雪洁

上一篇:中医生物化学论文下一篇:专科行政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