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财务困境成本论文

2022-04-21

一、引言如果能够预测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甚至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公司财务困境预测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加强自身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力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提升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营风险财务困境成本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营风险财务困境成本论文 篇1:

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研究

一、财务困境标准概述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连续过程,通常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困境,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将企业分为陷入财务困境和没有陷入财务困境两类,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财务困境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法。对财务困境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Beaver(1966)的研究中,他将财务困境定义为破产、拖欠优先股股息、银行透支和债券不能偿付。Deakin(1972)认为财务困境包括已经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清算的公司。Carmichael(1972)认为财务困境是企业履行业务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资金不足和债务拖欠。Blum(1974)认为在法律上的破产、被接管和重整;George Foster(1986)在他的《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中指出:所谓财务困境,就是指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折现问题,而且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赖于公司的经营方式或存在形式的转变。在我国。财务困境更多地被称为“财务危机”和“财务困难”,但什么是财务困境,在概念的内涵方面,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财务困境不等于破产,破产清算仅仅是处理财务困境的方法之一。

二、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困境原因分析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企业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变化。跨国公司的进入、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等,这些变化势必冲击企业原有的理财环境和理财方法,从而引发财务困境。

(二) 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不适应性问题突出民营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集权式的管理问题,管理水平低、决策随意、内控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等现象。企业个人化经营和家族式的管理,使公司其他股东和董事会的决策、监控和管理职能丧失。同时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维模式,风险意识缺乏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只具备“做账型”的素质,因此导致财务困境在无意识的多环节中产生。

(三) 民营中小企业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1)经营风险高、企业寿命短。据有关面数字统计,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8年,而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2,9年,因此,中小企业难以从外部吸引长期资金。(2)在具体财务活动中会计信息失真、信用度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缺少应有的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使得外部债权人对其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信心;同时,拖欠、甚至不还贷款、贷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3)资产质量差、偿债和抵押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大量资金占压、沉淀,资金周转缓慢,资产质量下降,资金利用效果降低,加剧了资金短缺。二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国有银行改制成商业银行以后,要求发放的贷款收益更高、成本(主要指发放成本和监管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因此贷款主要流向效益优、信用好、数额大的大中型企业这样的优良客户。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它们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在搞活中小企业问题上,政府虽然表示重视,并且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扶持力度不够,措施贯彻不力。

(四) 民营中小企业频繁转向,仓促决策且内控机制欠缺不少中小企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不经过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和严密而科学的论证,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仓促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房子涨价,就转向房地产;媒炭涨价,就改挖煤。同时,在这些企业中,由于没有内控机制,即使有电很不健全,因此,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遇到生产经营中的重大事项,不能充分讨论和论证,从而加剧财务困境。

(五) 民营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财务困境意识淡薄由于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大部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应有的尊重。再加上这些企业的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往往不高。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金管理不科学、不严格,造成资金闲量或不足。使企业陷入支付危机。二是应收账款回收缓慢,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而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为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兑现进而形成呆账、坏账。三是财务困境意识淡薄,由于偿债压力以及资金经营需求使得民营中小企业采用不计成本举债,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又加剧企业财务困境。

三、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困境解决措施

(一)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环境。面对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调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困境。

(二)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困境防范机制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步骤、有预见的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财务困境损失降低最低限度。民营中小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变比情况,使企业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一是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二是适度负债,减轻偿债压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确保财务结构平衡。

(三)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财务管理制度民营中小企业要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对家族式的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创新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不断推行管理制度创新,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将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方面,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

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四) 采用技术方法防范财务困境主要表现在:(1)采用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关联的产业部门,或是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不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以达到分散财务风险目的。(2)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侏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若出口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与金融机构签订远期外汇合约,降低出口风险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特定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3)自担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企业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分期摊销。目前,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应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正是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五) 建立防控财务困境测评考核体系财务困境测评考核体系是通过一定的量化分析手续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考核,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控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困境,在执行过程中通过预期标准和目标与在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就能发现差异。通过差异成因的分析就能发现困境的负面效应,就能动态地对困境进行控制,因此。应该进行动态分析,从而把因财务困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此外,在企业自身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建立社会化评价预警机制,建立多元Logit回归模型,根据财务困境的严重程度划分为:状态0为财务健康;状态1为消减或停发股利;状态2技术性违约;状态3为申请破产;状态4为实际破产和清算。无论采用企业内部考核体系还是外部预警体系,其目的使民营中小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六) 完善外部环境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民营中小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离不开企业发展的环境支持。各级政府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创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金融环境。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政策制度规范。使得中小企业利用多方资金支持降低筹资成本,从而摆脱财务困境成为可能。另外,民营中小企业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合作,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进入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渠道。这样不但能和大企业同盈利,取得供应链管理的效果,而且可以获得大企业的管理、技术和资金支持。还可以与大企业合作或依附于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加工承揽单位,生产与大企业配套的中間产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和配套服务,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中小企业間的合作。加强同类中小企业之間的合作,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而不同类中小企业的合作,则有利于优势互补,提高它们风险共担的能力。

总之,民营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只有其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以完善,采用技术方法降低或是摆脱财务困境,才能使其良性循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才能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作者:杨鹃

经营风险财务困境成本论文 篇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分析

一、引言

如果能够预测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甚至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公司财务困境预测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加强自身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力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提升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Fitzpartrick(1932)以19家破产公司和19家非破产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对样本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进行判断,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具有最佳效果。Beaver(1966)以5个财务比率为变量构建了单变量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为财务预测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Altman(1968)提出了著名的Z值模型,这是多元判别分析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首次运用。Ohlson(1980)运用条件逻辑模型建立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开辟了财务困境预测的新视角。

(二)国内研究 我国对于财务困境的预测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展开的。在多变量分析方面,张玲(2000)将Z值计分法应用于我国ST上市公司发现模型在预测我国上市公司未来两年财务困境方面准确率只有60%,陈晓和陈治鸿(2000)则以财务指标变量组合试验的方式对我国ST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进行预测,发现负债/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比率、留存收益/总资产 4 个比率在预测财务困境方面非常显著。孙铮(2002)运用Logistic回归从13个财务指标中选取毛利率、其它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股权集中系数构建财务危机模型,在预测ST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方面的准确率为84.52%,刘旻(2004)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从11个财务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负债率3个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在用企业被ST前一年数据进行检验时正确率为90.4%。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致力于验证模型在预测ST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是否有效上,鲜有以单个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如何预测该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以单个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适合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三、浙江信泰集团财务困境分析

(一)集团公司简介 浙江信泰集团成立于1993年,起步于眼镜贴牌生产,在深圳、东莞、上海拥有完善的生产、销售体系。2005年信泰集团投资4300万元对其眼镜产业进行升级,创建了“海豚眼镜”驰名商标。2006年收购美国 MOSCOT(玛士高)亚洲永久经营权,2008年进军光伏新能源产业,投资总额达12.5亿元。2010年收购“美式眼镜”,2011年公司资金链出现困难,公司老总胡福林跑路,信泰集团逐渐走下神坛。从浙江信泰集团的发展历程看,公司一直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一家业绩辉煌的公司突然陨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此,本文拟选择其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财务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利息保障倍数X1、营业毛利率X2、营业净利率X3、总资产报酬率X4、成本费用率X5、总资产净利率X6、总资产增长率X7、净现金流量X8、营业收入增长率X9、资产负债率X10、净营运资本X11这11个指标来构建模型。由于这些财务指标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进而影响Logistic 模型参数估计的精确性,因此考虑采用提取公因子并对公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对上述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方差分解表,见表1:

由表1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31%,表明这4个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指标87.31%的信息,超过80%这一临界点,因此可以选取这4个公因子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根据选择后的因子载荷矩能得到公因子与原11个财务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

X2、X3、X4、X5在公因子1上的载荷非常高,主要反映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将公因子1称为盈利因子f1;X7、X9在公因子2上的载荷较高,反映公司发展潜力,因此将公因子2称为发展因子f2;X10在公因子3上的载荷较高,反映公司的负债水平,因此将公因子3称为负债因子f3;X8在公因子4上的载荷较高,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因此将公因子4称为现金流因子f4。

(三)Logistic 回归模型构建 假设中小企业财务困境只有两种情况,即发生或者不发生,因此可以认为其服从二项分布,发生时取值为1,不发生时取值为0,则m个变量X1、X2……Xm对应的回归模型:

p(Y=1)=

即:

log( )=β0+β1X1+…+βmXm

其中,P(Y=1)表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P(Y=0)表示公司不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

(四)统计结果及其经济意义分析

(1)财务困境界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上市公司被ST视作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公司净利润为负界定为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准,因为相比于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的筹资能力弱,可以用于周转的资金数量更少,一旦资金周转不顺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在财务困境的界定上比上市公司更谨慎。

(2)统计结果。本文以提取的4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公司1993-2012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利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建立Logistics模型,模型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变量f1、f2、f3、f4的显著水平均小于 0. 05,说明其预测能力较强。其中f1、f4与Y呈负相关,f2、f3与Y呈正相关,即盈利能力越强、现金流量越大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企业发展速度越快、负债水平越高,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

(3)信泰集团财务困境成因分析。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具体分析信泰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一是盈利能力下降是其陷入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开始显现,以出口导向的制造型中小企业尤为明显,导致企业出口大幅下降,同时,受到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信泰集团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公司利润由2006年的30%下降到10%,2009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为395万元,利润在4.2万元左右。二是扩张速度过快是导致其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公司一方面加强研发,另一方面并购其他公司,过快的发展导致公司资金链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尤其是2008年转战太阳能光伏市场后,公司投入资金达10个亿,但2009年开始光伏行业在全球陷入低谷,公司为大规模投资借入大量民间资金,背负了巨额负债。三是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清算,信泰集团在2011年的贷款总额为13亿元,其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而公司在2011年收入近1.6亿元,巨额负债导致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这种状况在公司盈利能力足以偿付到期部分的借款本息时还不至于暴露出来,一旦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到无法偿付到期贷款本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就不可逆转。

四、信泰集团财务困境的启示

(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逐步实现 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是中小民营企业实现突破的关键,这是中小民营企业作茧自缚的过程,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注意对市场的充分考察,对可能的市场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要做好资金储备工作,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要有准确的估计,资金的筹集途径要可靠,在有充足资金作为支撑的情况下,逐步投入,只有如此才能将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纵观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多是几百年积累发展的结果,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稳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破茧而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是一种共识,大量研究人员都对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献计献策,但真正被落实到实处的还很少。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提高,放贷总额减少,这也是应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偏高的无奈之举。民间借贷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陷入周转困难的公司更是如此。但我国民间借贷的不规范导致民间借贷利率偏高,这种偏高的利率其实是对其高风险的补偿,因为我国还没有关于保护民间资本合法权益的法律,因此,需要从立法保护入手,促进其规范化、市场化,避免民间借贷发展为高利贷,不让中小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成为饮鸩止渴。

(三)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发展 中小民营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复杂多变形势,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要建立简单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杜绝短贷长投的财务操作模式,通过风险管理监督企业资金状况,提高融资效率和投资效益,理性使用财务杠杆,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E.Altman:A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nkruptcy Cost Ques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1069-1089.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3刘旻、罗慧:《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3期。

[4]吕长江、赵岩:《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5]刘京军:《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编辑 杜 昌)

作者:汪华林

经营风险财务困境成本论文 篇3: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摘要: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为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确保公众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其进行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从而保证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在上市公司特别是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中,为了使公司符合监管的规定,满足公司股票、债券流通的需要以及高层管理者薪酬需要,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如何辨别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其掩盖在财务数据下的真实经营状况对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财务困境;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

1 研究背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完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成立时的8家上市公司发展到今天沪深两市2100多家上市公司。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确保公众的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从而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以保证。在上市公司运作过程中,为了使公司符合监管的规定,同时为了满足公司股票、债权流通的需要以及高层管理者薪酬需要,上市公司往往会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加以粉饰,由此就产生了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理论界和经济界兴起的课题,在国外经历了30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许多经典的理论,而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主要是引入国外的理论,以此验证我国证券市场上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成立时间较短,相关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和盈余管理事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相关盈余信息的披露,我国通过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相关监管机构,来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其往往希望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调整或履行与相关利益人签订契约的目的,作为直接接触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盈余信息的管理层有较为强烈的现实动机去进行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往往会造成企业各方利益所有者收益的重新分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舞弊或欺诈,从而给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模糊上市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的财务造假案件,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在国外“安然事件”后出台了萨班斯法案,用来约束管理者通过操纵公司的会计盈余来增加公司财务报表利润、增大公司经营风险,将公司风险过大地转嫁给投资者的行为。在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如琼民源、郑百文、蓝田股份等都是通过会计盈余的处理来调控企业的利润,给投资者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然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成立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留下了空间。

而作为财务困境公司,为了从会计报表上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粉饰从而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或者避免公司被退市,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从理论上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其盈余管理行为,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支持。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现行西方财务理论认为,那些存在财务困境公司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做出增加收益的选择,通过调增会计盈余来保全职位,同时减少公司董事会及监管部门的干预。

Burgstanhler与Dichev(2007)通过收集美国Compustar数据库中所有公司1976-1994年年报数字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指出样本公司存在普遍的避免出现盈余下降或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估计盈余在未经管理前将出现小额下降的公司中,有8%左右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盈余增长,同时30%-40%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正的盈余,公司主要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来避免盈余下降或出现亏损。

Gilson(2003)通过研究财务困境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发现在给定的任何一年,52%的样本企业在财务重组期间会发生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

Peltier-Rivest和Dominic(1999)通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127家财务困境的应计会计选择,发现财务困境公司在非例行高层变动的年度有动机采取减少收入的会计选择。

Zucca Linda,Campbell Dvaid(199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在其经营业绩低于同行业或市场水平时,倾向于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以通过“大清洗”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研究指出,这些计提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有48%在第4季度计提,而另外有39%的公司没有披露在何时计提。通常来说公司的年度预算考核及审计等事项会发生在第四季度,从而表明公司管理层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Louis and Cheng(2002),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协定兼并协议前,企业往往会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且其盈余管理的规模与其兼并的规模正相关,而在企业兼并后的企业业绩下滑也可以由企业兼并前的盈余管理来说明。

西方学者Herman(2003)通过研究发现,公司往往为了避免其业绩下滑而进行各种的盈余管理,而进行债转股,或通过长期资产的投资以及处置时间的安排等手段,往往是企业选择的利润平滑以及降低权益负债率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他通过研究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盈利预测误差之间往往负相关,管理当局往往运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降低盈利预测误差的动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多数表明了在发生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出于个人薪酬或者其他考虑,进行了一定的盈余管理。

2.2 国内文献综述

对于国内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国内学者分别从其盈余管理的动机、采取的主要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陆建桥(1999)将亏损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公司,选取沪市1992-1997年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指出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在首次亏损年度存在着调减盈余的行为,而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存在着调增盈余的行为,由此指出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退市,在出现亏损的前后三年内均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

柯甫,薛韬等(2008)通过选取我国A股2004-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指出包括微利上市公司、亏损上市公司在内的有可能出现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均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非经常性损益的计提与转回成为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一项重要措施。

刘克涛(2010)以2007年到2009年深沪两市高科技产业ST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以高科技行业相对盈利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从而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徐焱军(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动因两个维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季度分布特征,并通过检验我国2003-2008年度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明显的季度分布特征,第四季度与前三季度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和检验公司在亏损年度、股权再融资年度和进行中期审计情形下盈余管理的季度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等。

李伟、张然(2011)研究了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及管理者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并非主要发生在财务困境的公司,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可能性和余额显著提高,不仅扭亏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的动机,避免亏损和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收益的重要动机。

通过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现阶段专门针对财务困境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模型来表明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或者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采取的某一类手段。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拟系统地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为投资者、债权人进行投资时,分析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是真正通过重组或变革经营方式具有了投资价值,还是面临破产的财务报表粉饰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促进资本流通市场资金的安全。

3 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

3.1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并不违反会计准则;而后者则是管理者通过使用违背会计准则的方法进行利润作假的行为,会计操纵超越了会计准则、法规的范畴,最终会损害公司自身及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对于盈余管理本身来说,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袁明哲(2010)指出盈余管理主要是指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各种方法对会计规范加以利用,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其目的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

(2)盈余管理特征。

①兰添(2010)认为盈余管理的操作主体是公司管理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披露者,他们都对公司盈余报告披露过程施加了重大影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往往通过变更会计估计、选择会计政策、安排交易时间和方式等,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都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②盈余管理是以损害公司利害关系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高层管理人员或者少数股东利益的管理行为。虽然盈余管理本身并不一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客观上它歪曲了公司的经营成果,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收益的理解,影响了利害关系人的决策。公司管理当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

③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有时使用会计手段,有时使用非会计手段,但无论其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手段都带着特定的目的性,是一种故意行为。

3.2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分析

(1)契约理论。

Ball(2006)认为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双方是公司的内部管理人以及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的监管部门,前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而后者则是外部信息的使用者。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中,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与内部管理人所设立的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等都会事先做出规定。但是由于契约性和不完备性的存在,常常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同时企业的许多契约不仅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的基础,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使得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盈余水平,而采取措施进行盈余管理,便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2)信息传递理论。

仅从契约观的角度还不能完全解释盈余管理为什么会持续存在。

Amy(1987)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从另一方面揭示了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原因:企业管理者控制着经营的全过程,并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者相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而言,拥有更充分、更及时的信息,甚至包括那些永远不被外人知晓的关于公司经营状况、现金流向和发展前景的私人信息,而企业的外部缔约方由于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或者受制于成本效率原则及法律、技术等因素的约束,无法亲自获取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而只能借助某种经济可行的方式来了解企业的信息,并据以进行经济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要想让经理层能够把公司的业绩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恰当地传递出来,会计准则就得允许经理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判断,利用他们对公司业务和发展机会的了解,选择与公司业务状况相匹配的报告方法,进行适当的会计估计和披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作为信息重要沟通形式的会计更具有决策价值。然而,赋予经理运用主观判断来选择某些会计政策的权力,也给经理们创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他们选择的报告方法和进行的会计估计有时候不能够准确反映公司内在经济状况。现阶段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股票进行估价,这就刺激了经理操纵盈余,试图影响股价的短期表现,从而使得盈余管理行为持续存在。

3.3 财务困境相关理论分析

3.3.1 财务困境公司的界定

在国外普遍将公司破产作为界定财务困境公司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中国,虽然《企业破产法》早已试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破产上市公司的案例,同时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即使上市公司面临破产,也会有其他公司接收该公司,以实现买“壳”上市,因此使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来界定财务困境公司在我国不具有可行性。

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有时将公司被特别处理作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公司将会被特别处理的情形包括:连续两年亏损、年末净资产低于注册资本、被审计出具无法表示或否定的审计意见以及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条件。董蕾凡,黄卫红(2010)指出在现实条件下,一个公司的股票如果被“ST”,则说明公司的财务困境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此时投资者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很可能在其被“ST”前,其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而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并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无法识别其盈余管理手段,由此可能获得误导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将上市公司中在某一年度出现较大亏损(一般为亏损为10%以上的)且伴随着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公司,以分析这部分公司,在盈利能力出现下降前、后的表现,以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手段,从而揭示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3.3.2 形成财务困境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市场,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中,竞争更为激烈,上市公司会由于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战略的转变或者自身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等原因而发生亏损,面临财务困境。总体来说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根源于内外部两个因素。

(1)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外部因素。

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再与其相适应。在影响企业的各种外部因素中,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外部环境会经历从繁荣期到萧条期的变化,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从而导致亏损,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中。

②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在上市公司中,外部的法规政策对其影响深远,如果能够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减轻公司的税赋负担或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加重了企业的税赋或限制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就会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困难,增加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③竞争对手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现阶段,我国一直在扩大市场经济规模,在同一生产领域或细分市场上公司会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的竞争,如果在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由于工艺改进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就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

(2)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

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其经营和结构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要想使企业健康成长,需要生产、销售、售后以及各项发展战略的有机配合才能实现。在上市公司内部各种情况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发展,一旦企业的资本结构失衡或者出现重大的经营决策失误都可能会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中。具体来说可能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债务资本与债权资本结构失衡。如果上市公司的负债资本过多,资产负债率过高,就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如果一旦投资无法弥补债务资本的成本,就会出现财务困难,而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困境。

②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收益能力不强。一个公司的收益能力不佳,会使得其无法弥补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出现亏损,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尽快改善,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中。

③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公司在某一方面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也是公司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上公司面对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只有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陷入财务困境中。

4 财务困境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在财务困境公司,由于其面临着盈利或者是偿债压力等多方面的困境,往往会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改变公司的困境,从而为外界提供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较好的信号,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前文中,本文将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界定为已经发生了亏损并且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公司。由于已经发生了亏损,为了保证其在下一年度能够获得足够的盈利以实现正的利润,从而避免公司被特别处理。因此在亏损发生的当年和下一年度,财务困境公司都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孙芳城,彭晓(2010)指出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在亏损发生的当年多计费用,以减少以后年度的费用,提升盈利水平空间,同时在亏损后的一年多计收入、少计成本费用,以确保其实现盈利,避免公司被特别处理。

4.2 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

专家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财务困境公司管理者能够确信获得对债务契约违约的放弃权,就会增加当期利润,反之,如果放弃权被否定的话,而且有可能导致债务重组或者重新商定债务,公司往往会减少当期利润,以期在重组行为完成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

4.3 推卸责任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公司发生较大的财务困境时,往往表明公司的经营、管理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在此之后往往会通过债务、资产的重组来重新获得盈利能力,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人事的更迭。在公司人事更迭后,新任管理者往往会对以前年度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的机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洗,以将公司过去的经营责任及清理过程归咎于原来的管理人员,同时将过去的问题以此为借口全部暴露出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财务困境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揭示上市公司特别是在某一年度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在亏损的当年及以后会计期间进行盈余操作的主要动机,从而提示公司的真实财务数据,使投资者能够从公司披露的各项财务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决策的失误。

参考文献

[1]Amy Hing-Linglau.Five-state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

[2]Ball,R,Shiva Kumar,L. The Role of Accruals in Asymmetrically Timely Gain and Loss Recognition. Acc Res,2006,44:207.242.

[3]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 157. 2006.

[4]Peltier-Rivest,Dominic. The Delterminants of Accounting Choices in Troubled Compan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Autumn 1999,Vol. 38,Issue 4.

[5]Zucca Linda,Campbell Dvaid. 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 Downs of Impaiared Asset. Accounting Horizons,1992.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7]柯甫,薛韬,孟庆祥.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5):16-18.

[8]徐焱军.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D].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10:1-122.

[9]袁明哲.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2-32.

[10]兰添.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10:18-49.

[11]董蕾凡,黄卫红.我国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研究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6).

[12]孙芳城,彭晓,彭启发.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评价[J].财会月刊,2010,(23).

[13]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9,(7).

[14]李伟,张然.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7).

作者:李志云 李志清

上一篇:电力企业电力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资本增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