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析论文

2022-04-28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13)【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析论文 篇1:

风景旅游区企业化治理探究

摘要:以公共資源为依托的风景旅游区企业化治理方式应是保护与开发其资源的最佳选择。这是由风景旅游区的“公共池塘资源” 和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两重属性所决定的。×××风景旅游区现有的非企业化治理弊端亦印证了这一点。为此,应从转变政府部门观念、制定市场经营和旅游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严把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进入主体关、加强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职能四个方面实现风景旅游区的企业化治理。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企业化; 治理

(一)

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模式历来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导致分歧的原因在于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理应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其属性,方可得出合理的结论。那么,风景旅游区的属性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两大属性:

首先,风景旅游区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CPRs)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由此推断,判断一项物品属性的指标主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凭此鉴别一种公共资源的属性,如果它符合非排他性,同时也符合非竞争性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除了国防、治安等少数例子外,并不多见。有些公共资源只符合非排他性的条件,而不符合非竞争性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池塘资源。

风景旅游区资源正是属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池塘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都有潜在的开发价值。风景旅游区资源自身具有科研、教学、审美、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满足了公民提高生活情趣、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它是自然或古代先人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有分享其效益的权利。这样,风景旅游区具备了非排他性特征。同时,在旅游资源范围内进行游憩可能会带来“拥挤性”,即当游憩人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将产生拥挤、观赏质量下降等问题。即使每个游人都遵守公共秩序,但超出了景区的环境承载量,过多的游人就会带来不良后果。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在公共池塘资源的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的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人们只有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使之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进入限制。这样,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竞争性。所以说风景旅游区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

其次,风景旅游区资源具有一般经济单元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单元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元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经济单元都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非经济性两重属性。风景旅游区作为一个经济单元亦不例外。

从外部经济属性来看,旅游者的消费可以给景区及景区周围的居民带来效益。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也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当地整体社会福利,而且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因此,形成对风景区进行严格保护的合理利用模式,会使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了解这些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此类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实际的资源规划开发管理过程中发挥好外部监督作用。

从外部非经济属性来看,有学者认为风景旅游区所产生的外部非经济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风景名胜等公共资源的破坏,产生外部非经济性;二是旅游景区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增加了边际社会成本;三是景区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形成的外部环境成本[4]。这些外部非经济性通常没有纳入旅游景区经营成本中,存在于旅游景区与旅游消费者交易之外,难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管理,通过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避免景区经营造成的外部非经济性行为。

资源的属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提供的方式。纯公共产品因其效应不可分割只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资源,非排他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特征,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它的自然独特之美,体验其不同的价值;竞争性特征使得它的消费有个零界点,即风景区的环境容量,超出这个零界点,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降低任何一个人对其中的资源或服务的消费质量。我们以×××风景区为例说明,×××风景区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取消门票,进一步突显了其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每一名游客的参观游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休闲质量,也减少了其他游客享用景区服务的数量。取消门票制后,×××风景区2010年春节小长假岳麓山游客数量达3.7万人次,相较于2009年同期的3.12万人次增长了18.6%。从数据可以看出游客数量增长迅速,其公共经济学的竞争性特征越明显。

由上可见,我们必须通过设立门票或者其他收费手段限定进入消费者数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旅游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鉴于此,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风景旅游区,在笔者看来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经营和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来经营。

(二)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方式,既要突显其公益性特征,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利用,使其具有永续性;又要突显其经济性特征,在开发利用中不忽略保护。目前的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笔者以×××为例予以剖析。

×××位于××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它有秀美的自然山水,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兼具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性。由×××、×××、×××三座山岭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是×××的主体,它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休闲游览、革命教育等开发价值。从×××的管理现状来看,它是由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这一国家机关“全权”管理,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风景区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遗产保护、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第一,条块分割,红线未定。管理体制是×××风景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一体制障碍,在以前主要是市区之间的分管,而在×××风景名胜区划归××区管辖之后,市区管理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风景区辖区涉及5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18个社区、2个渔场和100多个企事业单位,风景区与各街道办事处以及各村落之间的管理体制是否协调,是风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5]。

第二,×××风景名胜区由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查收管理,责任不能落实,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决定,自2008年6月中旬起,×××风景名胜区将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方式,同时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由其依法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6]。

第三,融资渠道单一。×××风景区自2009年6月1日起取消收取门票,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此举一方面无疑增加了××市政府的财政开支;另一方面通过搞好公园内餐饮、交通、停车、购物、娱乐服务经营等手段来拓宽创收渠道,反过来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二是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够出面操作。×××风景名胜区的治理模式说明,非企业化治理已越来越不适应景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了。

(三)

由上观之,既然非企业化治理既不适应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也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协调,那么,我们应该另辟蹊径。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企业化的治理模式。

以市场经营管理为主、政府引导、监督为辅的企业化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非企业化治理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风景旅游区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作为专司管理职能的管委会,将不必为经营效益操心,因而可以实行严格的管理;政企职能分开,产权也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可以有效遏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的格局。其次,企业资本雄厚,融资渠道多元,在销售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引入市场,充分发挥旅游风景区的经济效益,不仅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实践中,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四川碧峰峡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它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出资源、企业投资本、授权万贯集团50年对碧峰峡的独家经营权”。这一模式推广后,碧峰峡的旅游收入达8 600多万元,利润2 600万元,创税收500万元,为雅安市带来的综合收入达1.6亿元。比之前整个雅安市的财政收入还高 [7]。当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景区资源禀赋、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机制发育的成熟程度等。但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或完全分离来对旅游景区实施经营与管理、保护与开发。

诚然,旅游景区的企业化治理模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企业都有“经济人”的倾向。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源管理部门或是企业,他们都有作为“经济人”的一面,尤其是企业,他们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追逐资本的价值增值,都可能为各自利益做出短期行为。他们在资源开发时不注重保护,存在过度开发的短视行为。例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局”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盈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怪异的现象。同时,旅游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有可能成为政府的摇钱树,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景区是政府的吃饭财政来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转变政府部门的观念。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不把旅游景区当做“摇钱树”,真正做到放权让利,服务企业。将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权限和职能做一个明确的区分。

二是制定市场经营和旅游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经济学家米尔利斯认为,尽管市场经济行为主体都抱有自利的目的,只要能够设计出一套有效制度加以引导,激励相容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8]。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入市场经营的政策法规风险,为我国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开辟了道路。但企业进入旅游景区经营,还需要探索更系统、更具体的法律法规来遏制住企业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以引导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国外实践就有成功的案例,如1975年和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两次制定了“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及“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修正案”。量身定制的法规,为该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严把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进入主体关。市场中是“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不同的经济主体会有不同的经营管理行为,由于旅游资源是稀缺性、脆弱性的特殊资源,所以在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准入方面,必须制定科学的进入者标准,设立一套严格的申请程序,吸收高素质的经营者进入,才能有效预防只重开发,不加保护的短期行为。景区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利润的取得,如何与景区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素质的高低,因此,除了对经营者制定数字化的硬性规定之外,还应有素质测评的软件考察。

四是加强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职能。由于旅游业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性,决定了经营权转让时间的长久性,因此对企业进行定期审查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可考虑尽快建立政府部门、政协、学术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组织,并形成社会组织——政府——旅游企业的有效约束监督链。这种景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约束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防范景区经营中的合作风险,也更有利于景区各治理主体间形成利益制衡。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治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之实施企业化治理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关键还是要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法制的不斷完善与企业的不断创新。探索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目的就在于,使其既能体现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性,既能挖掘出旅游风景区潜在价值又能使其得到良好保护。

参考文献:

[1][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新.论我国公共资源旅游景区的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6.11.

[5][6]虞蓓蓓.关于岳麓山风景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J].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市岳麓区委员会,2009.5

[7]碧峰峡模式http://www.bifengxia.com.旅游民营经济2004.10

[8]扬建邺.20世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谭星 黄大熹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析论文 篇2:

浅析“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总体思路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 规划概况

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2万人。

2 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 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辐射、推动桠溪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化调整。进而,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慢”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 规划原则

4.1 生态导向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优质的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

4.2 “国际慢城“导向

“国际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

在慢城导向的基础上,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城旅游,简称“慢游”,包括以下规划要素:

4.2.1 采用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多种绿色交通方式,构建“慢游”道路系统。

4.2.2 策划多样化“慢”节奏旅游产品,开发多层次“慢”节奏休闲项目。

4.2.3 保护自然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工景观。

4.2.4 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包括地方特产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

4.2.5 严格制定生态环保处理系统,防止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污染。规划区域内杜绝工业生产。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此外,在产品设计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游,让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努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国际慢城”旅游区。

4.3 市场导向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特色开拓市场,尽快提高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市场知名度,将其建设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4 休闲导向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本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形象口号塑造等方面准确把握休闲旅游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休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等研究成果,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特色,实现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4.5 特色导向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在。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5 规划定位

5.1 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自然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和乡村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农业发展和观光为核心;以休闲度假、艺术创作、运动养生、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旅游区,重点展现“国际慢城”的特色旅游,提供“慢游”新概念旅游模式。

根据生态之旅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旅游区功能定位为:

5.1.1 观光与发现:特色地形,田园风光,特色文化观光(纪念、宗教、村镇)

5.1.2 体验与劳作: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体验,风俗体验

5.1.3 交流与拓展:自然教室,员工训练,产业互动,会议接待

5.1.4 休闲与游憩:“慢生活”之旅,运动之旅,风情度假,节事庆典

5.1.5 美食与养生:赏花品茗,瓜果飘香,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 产品定位

以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拉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平台,主题旅游(“国际慢城”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商务社交游、户外拓展运动游等)为支撑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

5.2.1 独树一帜的“慢城”旅游:如“国际慢城”金花节广场、国际慢城主题广场、自行车慢骑赛、亲子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5.2.1 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如国际慢城、大官溪谷、七彩桥李、荆山竹海等等。

5.2.2 科学优质的生态农业:以农林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流展示、农家乐体验、农耕田园观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发展加工产业,科学处理农业、景观、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花果飘香,山转水美。

5.2.3 浓郁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油菜、夏荷花、冬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等。

5.2.4 利用山水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养生美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

5.3 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等为主的基础市场;以珠三角、环渤海为主的机会市场。

国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港澳台、日韩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基础市场以及其他地区的机会市场。

5.4 形象定位

“国际慢城,美丽乡村。”

6 规划总体构思

6.1 规划概念主题

“慢城为核,美丽为心;

旅带为轴,生态为核;

丘陵为型,植被为画;

民俗为神,文化为魂。”

规划概念主题以打造“国际慢城”旅游模式为主核,以彰显特色美丽乡村为中心,以生态之旅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色为基础,以一条串联整个旅游区的带状中心景观道为轴线,以展现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蜿蜒辗转、连绵起伏的丘陵景观特色,描绘一幅幅五彩斑斓、自然秀丽、明快流畅的风光画卷。同时,以地方民俗风情渲染旅游区的景致神韵,塑造赋有内涵和灵魂的历史人文景观。

6.2 规划构思理念

6.2.1 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

在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慢城”旅游新体验。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是增强资源吸引力和游客关注度的催化剂。在空间分区布局规划中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体验参与项目等来塑造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给游客形成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

6.2.2 合理布局,集中功能单元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观光、休闲、康体、住宿、餐饮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以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连续控制,使敏感区域得到有效的保护。

6.2.3 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

本规划倡导“结构优化”,强调“整体联动”,构筑功能完整、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6.2.4 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

旅游区以山地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环境本底和资源依托,重视生态保护是旅游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也为旅游区预留了发展空间,宝贵的生态空间资源必将使旅游区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2.5 丰富项目,强化参与性

增强采摘类、游乐类、文化类的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实现“百米能停。千米能游、万米能留”的完善功能体系。

6.3 旅游规划总体格局

规划格局反映着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区、结构、地域等形态规律和特点,也影响着旅游区的有序发展及外围环境关系。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生态之旅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要点、服务为关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旅游区构筑“一轴、四区、四景”的旅游开发格局,其内容包含一条中心发展轴,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四个核心景区。

6.3.1 “一轴”——生态之旅中心发展轴

整体旅游区依地形地貌,沿一条7米宽的一级车行游线,呈带状空间蜿蜒伸展,这条一级游线将各分区及其内部的核心景区进行串联和沟通,是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得以展示的主心骨和战略轴线,演绎了整个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生态景观特色、乡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风情。

6.3.2 “四区”

“国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区、“美丽乡村” 生态观光度假区、“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区、“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区。

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功能各有侧重,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丘陵为型、文化为魂、一轴延展、全面联动的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生态旅游区。

6.3.3 “四景”——

本规划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集中优势资源和炫美景观,在四大功能分区中划分了若干特色景区。其中提炼出四个核心景区,在所有景区中处于最高等级,是生态之旅立足市场的亮點,是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四个核心景区包括:“大官溪谷”景区、“国际慢城主题公园”景区、“红枫昭华”景区、“竹海寻幽”景区。

作者简介:

张莹(1978),女,江苏南京人,职称:工程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方向)。

作者:张莹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析论文 篇3:

河南香山湖风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

摘 要:河南香山湖风景区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带动区域经济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景区生态环境现状,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香山湖景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关键词:香山湖;生态环境;旅游区划

1 河南香山湖风景区概述

1.1 区位特色

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新县,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京九铁路横穿县境,距景区直线距离2公里,南距武汉160公里,北距信阳110公里,郑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阳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处在景区1公里的通路上。该风景区属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内陆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风景区。1969年修建了一座浆砌石重力拱坝,形成了库容量为8385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内可供游人垂钓和泛舟游览。1972年向社会开放。可与县城红色之旅、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相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1.2 资源特色

景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3.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85%以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环湖四周,群山绵绵,岛屿众多,洲岛交错,星罗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誉。景区主要以香山湖为中心,还开通了与水榜的水上观光、体验水乡民俗的线路,集中了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突出了自然生态、水乡小村和人文风情的特点。目前,为加快景区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与游乐项目,现投入建设的还有水上游乐中心,暗涵漂流等。

2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1 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因景区属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坡度较陡,且受立地条件差,及在敏感区进行药用植物挖掘等破坏植被的行为,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较高。

2.2 林地面积较高,但林木总体质量差

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2.3 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和违法破坏植被资源的行为

部分地区水质受轻度污染,主要产生原因与周边农田大理施用化肥有关。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

2.4 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

大多乡村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沼气,生产和生活加重了对林地资源的需要压力。

3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双赢”原则

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

3.3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全区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4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4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区划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差异、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因素对香山湖旅游区进行生态环境区划。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该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具体如表1所示:

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 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 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5 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候、政府政策等对大范围环境有影响的外力作用的影响,对于大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人类能做到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调整局部的小环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学区划,合理功能定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科学区划,因势力导,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合理活动,对区划的生态保护核心区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重点保护区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地位。

基本形成以该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保护网,加强管理,发挥该风景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牧业等,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防护意识。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从小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的各项工程。

按照国家进行国土整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程措施,对工程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身制,严格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生态工程建设的专资金使用符合生态保护需要。

(6)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区域范围内重点地段进行全面的生态监测,根据生态监测动态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和对策措施。

5.2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一切设施建设均须符合环保要求,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论证,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矿,努力为景区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②要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严格控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旅游车停放在相应的停车场,对经常进入旅游区的内部车辆要安装废气净化设备,改善车辆燃料结构,减少尘埃、废气等污染。

③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扩大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量。

④垃圾处理要集中并分类处理,严禁焚烧,统一运往填埋场,进行土地填埋。

(2)水体环境保护。

①禁止在旅游区内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坝拦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乱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③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倾倒污水、乱丢垃圾等环保知识。

(3)土地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的土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不准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区周边农田等的化肥农药用量,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规划建设优质的水泥车道与停车场,防止车辆任意行驶,碾压植被;尽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区内各景点间的道路,使已严重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

④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力求隐蔽,避免在湖河岸边构筑建筑物;基础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顶、山脊等显目处大量动土与破坏植被,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4)噪声防治。

①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入旅游区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鸣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地障碍带,以发挥林带地吸声作用。

(5)林草植被保护。

①对水源林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土。

②严禁对经济林的砍伐,加强林业部门的管理,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励景区内外的村民建设沼气池,改善当地居民的燃料结构,这样既可以减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粪便。

④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与管理,严防森林火灾对大面积原始林木的破坏从而降低旅游景观价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补救。此外,还须对主要虫害进行监测,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通过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旅游活动区森林景观,以保持各类原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谱的完整性。

②以生态示范地为基地,采取移地保护措施,采集培育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与特有树种苗木,繁育珍稀动物种群,为实现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及物种资源开发提供种源和技术途径。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在旅游活动区及外围典型地段设置监测样地,以样本方法与样本法定期测定动植物物种数量、植被发育以及动物种群密度,通过数据库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 王金叶,程道品.广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6,(1).

[3] 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岳晓娜

上一篇:医院财务管理新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酒店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论文